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

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
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

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

内容摘要: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何以能够跨越民族的界限,超越时空的长流。这不仅是因为佛教具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思想和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适应各种因缘环境,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能够契理契机地供应人类巨大的精神宝藏。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佛教的组织管理。本文以印度佛陀时代、中国古代丛林、近代寺院、现代寺院管理模式为主轴,阐述佛教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管理,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当代佛教应该如何发展。

关键词:制度管理僧教育道风

作者简介:释悟莲,闽南佛学院2009年毕业生。

古人云:“无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都离不开规矩,更何况一个团体呢?佛教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至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佛教不仅具有健全的管理模式,还能随着不同的时空因缘善为变化适应潮流。佛教讲缘起性空,性空是指诸法无有自性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缘起是指诸法是由众缘和合而成,所以了无自性。佛教的管理亦是以此为原则,因为诸法是缘起的,所以佛教会适应不同的缘起在对管理组织做不同的调整。

一、佛陀时代僧团的管理模式

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世尊初成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以,“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教化约束众弟子。随后僧团成员扩充,来自当时印度社会的不同背景,沙门思潮中的六师外道、四大种姓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民族。由于僧团的不同文化背景,根机也大为不同。而后,世尊对于出家众的律仪广分别说并完善律藏。佛制戒律意在防非止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僧团这一异质文化混淆的地方,统一弟子们的价值观和裁判由此引起的价值争端。这种统一的价值观,首先能使接受了它的各种群体、个人与社会集团,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的佛教,以形成对佛教教团组织的管理功能。

首先,布萨举过:僧团中每半月举行布萨,若有犯过、不如法行为者于此时应向大众僧至诚发露忏悔。再藉由大众的力量,令其恢复清净,内心安乐。因为僧人

有两种清净:一种是持清净,一种是忏清净,正所谓“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用此来圆满解决僧团问题,使僧团能维持着清净祥和的氛围。其次,僧事僧决: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各团体都有着其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大家行为规范的准绳,羯磨制度就是僧团“僧事僧决”的最高法制组织。僧团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生活问题,都可通过这个制度来达到彼此意见的统一。再次,息灭诤事:僧团中如果有争议事情,理应以灭诤法来解决。戒律中有七灭诤法,这七种灭诤法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性质,它有助于僧团的融洽和谐。最后,法治平等:有公平标准的法治,才能形成完备的规章制度,这也是各团体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僧团中亦如此。僧团的序列等级、赏罚功过,概依学业、道业等作为考核内容。评鉴程序公开公平,赏罚严明,这样才能行事一致,发挥弘法度生的功能。

总之,佛在世时,是以建立清净僧团为中心,用以训练僧众陶铸圣贤。这主要是以戒学为基本,以定慧作为进一步的修学。所以佛说:“佛灭后,解脱戒经是汝大师。”因为唯有清净如法的僧伽,才能使正法久住世间,以戒学为基本来训导弟子,这是出家弟子们的生活标准,而导入于有组织有纪律的道德生活中。佛陀建立僧团,其方法是以戒摄僧;其目的是以戒律引导大众生活在清净的律仪之中,来完成僧众的自律和化他。

二、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

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佛教发展到唐代时,百丈怀海、马祖道一等祖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寺院管理制度。《百丈清规》作为一种管理制度,是在总结中国佛教僧团过去的管理经验和吸收当时各种管理文化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清规是指禅宗寺院组织章程及僧人们日常生活的规则,是僧众行住坐卧所必须遵守的仪规。而怀海禅师创制的丛林清规,正是对马祖创丛林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的说法。自百丈怀海禅师创立清规以后,天下丛林皆依此古清规作为寺院生活的仪则。自从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来,寺院就建立了整套的管理制度,上至方丈,下至清众,都要遵守执行。一个僧人必

须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住坐卧,不离佛法,才能使内心清净,与道相应。〔1〕

(一)以方丈为核心:寺院的最高领导为方丈,此职位并不像是专制时代的统治者,而像是中国旧式教育的全体弟子们的严师。任此职者须是有德之人,是由十方明德共同推举适任者。《百丈清规原序》云:“凡具道眼者,有可尊之德,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阿闍黎等之谓也,即为教化主,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2〕方丈的主要职责是教化众生、领众修行,上堂为僧众开示说法,管理寺院的法务,教导全寺的僧众实修和品德的督导,对僧众起表率作用。所以说作为寺院住持应具备菩提心,对戒律应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摄受大众,依据戒律精神来管理﹑处理寺院各种问题。

(二)分工明确:《百丈清规》规定,在日常行事方面,执事与一般僧众,理应平等,都居于僧堂:

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以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施架,挂褡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3〕

置十务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局也。他们主管寺院日常行政事务,主饭者目为饭头,主菜者目为菜头,主厕者为净头等等。十务之一的维那,则负责僧团纲纪,“以安清众”,“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别致喧挠之事,即当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褡,摈令出院者,责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集众公议行责,即以柱杖杖之,遣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这种组织机构实现了佛教僧团作为一种修道集体的本质目标。〔4〕

(三)平等民主:在寺院的实际管理中,《百丈清规》体现出了领导者的个人人格力量与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发挥组织制度的监督与约制作用为一体的平等民主的管理方法。在《百丈清规》中要求,方丈在选举上要求道高腊长,注重发挥个人的自觉自省能力,在实际的管理中既要有方丈的统筹管理,又得有“十务寮舍”首领之“各司其职”,保证僧团管理的可行性和全面性。因为寺院是十方丛林,不是属于某人专有,所以对于执事的选举应采取民主投票制度,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或采取世俗手段。

(四)注重创新:《百丈清规》的创制,实为中国佛教僧团管理的一个重大创新。它在继承佛教僧团传统原始管理和中国早期创制中国化僧制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了全新的管理方式,提出了独特的僧团管理方式和管理的具体制度,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僧团管理的规范模式,完成了中国佛教僧团管理的一大创新。同时也为后来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融合接受,佛教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寺院僧团管理的基本范式。而如今,《百丈清规》更是超越时代和宗教的局限性,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以现代文明为参照,那么其普遍的现实意义更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的中国佛教僧团寺院在机构设置上对它的沿袭,无不证明了《百丈清规》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近代寺院管理模式

(一)佛教改革,提倡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对佛教的一种改革。太虚大师因见到当时佛教内部的丛林古制,已不能再适应新的变化;僧众的素质低下,受到古制的束缚、社会的摧残,佛教在迅速地走下坡路。此时佛教已进入了从未有过的险恶阶段,为了挽救中国佛教百千年来的鄙陋现象,大师才大声疾呼提倡教制革新、佛教改革。特别重视僧制、僧教育及僧教育学程的次第规划,并且特别加强律仪和经教的训练。大师在1915年写成了《整理僧伽制度论》,后又由于时势的演变,又写了《僧制今论》、《建僧大纲》等,这些都是为了佛教的向上发展和系统的管理。例如大师的僧装改革,就是对佛教出家众的服装改革,此倡导是为了健全僧团、提高僧格、坚定出家立场、履行出家义务,并非为了取消出家与在家的差别。又如在律仪方面大师强调:

最初两年的律仪训练,为僧教育的特要关键,完成此两年的受戒、持戒阶段,才可视为僧格已经确立;为提高僧伽品质,限制必须年满十八岁,有高中毕业程度及正信出家者才可以剃度,并且非入律仪院修学两年的不得给予比丘戒牒。〔5〕

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包括教理、教制、教产革命三方面。从而提出了人生佛教。所谓的“人生佛教”实际上是实现人类和平、民主、平等、自由等政治目的的现代思想。

教理革命是在于革除佛教存在的一些障碍自身发展,甚至瓦解自身厌世出世的倾向,恢复佛法的六和精神,把中国佛教逐渐从“寺僧佛教”转为“民众佛教”。为彻底促成佛教出世法的入世转向,使世出世法融为一体,实现佛教慈悲济世的悲愿。这主要体现在大师的净土观念上,他进一步发挥了人间净土的思想。

教制革命即是僧伽制度的改革,它是针对当时丛林制度的弊端和僧团腐化陋习,尤其是带有封建色彩的寺产问题而提出的,实则是要在寺院内部建立整套民主制度。目的在于促成封建的入世转向,以至建立起服务社会的人生佛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保持寺产僧众公有及集体劳作,自食其力的丛林制度;二是恢复僧众民主平等,互敬互悦的僧伽制度,使僧团成为现代民主的典范和弘扬佛法的中心,主张选贤任能;三是创办佛学院,提高僧众自身素质的教育制度。〔6〕

大师把培养僧才作为佛教改革的长期战略方针,强调建立统一系统的学制,为佛教的教育事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如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和普陀山佛学院等的创办,拟定一套系统的学制教制方案,培养青年僧才,为佛教的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人才。

教产革命是大师根据教制革命的原则,革除了佛门圣地私人占有寺产的封建主义,确定寺产为僧众共有,并借助寺产兴办学堂和社会事业。例如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都是教产革命的具体实践和成果。总之,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虽然当时没有取得圆满的成功,但在适应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等方面,这无疑也是一种创见;同时对佛教的入世转向确实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更对现在提倡的“人间佛教”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复兴丛林,整顿道风

虚云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门泰斗,他对各大丛林(如福州鼓山、云南鸡足山、广东云门寺)的整顿和中兴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丛林的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后人获益良多。今以其对鼓山的整顿措施大致引以阐述说明。

首先,对腐败的陈规陋习、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一禁止任何人私收徒众;其二禁止私设膳食,实行过堂制度;其三改革人事制度,取消了原先的不规范制度,减少许多无所谓的首座、当家,对执事们也是量才而用,取消空名闲职。

其次,重视寺院格局建设,注重充分发挥各殿堂的实用功能。遍能老和尚曾说过:寺院即便建得再好再多,但若没有合格的僧才住持,那么寺院也不过成为摆设或者供人参观的博物馆。所以虚云老和尚在鼓山原有的建筑上进行了重修改建如佛学院、念佛堂等,使得全寺的面貌焕然一新,更显得庄严和清净。因此说有庄严如法的道场也必须要有合格僧人来住持,共同促进寺院的辉煌。

其三,引导僧众注重修学,整顿道风。道风是一个寺院的灵魂,道风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寺院的整体形象;道风亦是僧人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虚云老和尚住持鼓山之初,门庭冷落,禅堂已有名无实。因此,虚云老和尚着手修建禅堂,恢复参禅制度,并礼请诸方老参主持禅堂。自己日常也亲自在禅堂坐香,凡事都是以身作则,常以高深的修法为大众开示。虚云老和尚一生继承五宗法脉,令“一花开五叶”再现于世,创造了禅宗史的奇迹。由于虚云老和尚的德行,其本身就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因而感召诸方老参云集,使得鼓山门庭重兴禅风再起。

虚云老和尚对鼓山的成功整顿和复兴,为后来各丛林的振兴有着极大的贡献和深刻的启示。道场的振兴都必须以人为本,应从僧人的自身素质和引导僧人的学修处着手,特别是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僧青年们的教育,要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修的良好氛围,道场的振兴在学修方面都应有自己的优势。如虚云老和尚在其所振兴的道场中都是突出禅堂在整个寺院的核心地位,主张禅修。不论是主修佛法中的何宗、何派,只要有真修实学蔚然成风,都可以成为佛教的一面旗帜。所以说对于任何一座正法道场来说,一位弘范型的住持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替代和无法估计的。

四、现代寺院管理建设

(一)加强道风建设

道风是佛法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而道风建设的基础就是戒律。《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7〕戒律是正法久住、僧团和合的依托与保障。时任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上也提出:“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然而目前僧团内重视戒律的风气不是很浓,除少数戒律道场持戒比较严谨外,很多出家人害怕持戒,不

愿持戒。因为持戒在他们看来如同是被禁锢的小鸟,会失去自由、失去乐趣,这正是道风日下的直接原因。所以说道风建设既关系到僧众的个人学修,也关系到佛教呈现于世间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脉所在。有良好的道风,佛教才能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造福民众,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

寺院的管理必须在党的宗教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按照中国佛教协会对汉传佛教管理制定的“独身、素食、僧装”六字方针来加强常住僧团队伍的信仰,即坚持“以戒为师”,以此为根本原则的道风建设。同时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宗教问题“三句话”的指示精神,依法加强对寺院工作的管理,自觉坚持四个维护。既重视党的宗教政策法规的学习,也要注重佛教教理知识的学习,做到爱国爱教,齐抓并举。若光爱国,对佛教信仰淡薄,这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同样的道理,只有满腔热忱的信仰,不讲政治,不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对此,寺院尽可能多的组织开展诸如演讲、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旨在要求全寺僧众能领会上级部门所传达的精神,使之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修持中。同时通过对时政以及党的宗教政策和法规的学习,寺院主动承担起维护佛教声誉,同歪门邪道作斗争的不二责任,坚决遏制各种利用佛教进行诈骗的行为,维护广大信教群众的利益。

戒律是出家人行为规范的准绳,我们若能时刻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三业行为,则道风建设能不断的完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所以说戒律是道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亦是佛法的根本。

(二)建立健全人事、财务制度

完备的人事和财务制度,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寺院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制订的有关汉传佛教的规约通则,参考《百丈清规》,认真做好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人事和财务制度,认识到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是寺院管理的主要环节。

首先,人事管理:寺院应该实行严格的丛林管理体制,提倡务实的工作作风,贯彻“唯才是举、唯德是尊”的用人方针。寺院里的各个堂口的主要负责人,都不应是本堂剃度的出家僧人,避免子孙庙之嫌。

出家僧人是佛陀的弟子,寺院是僧人修道的场所。每位出家人都有为寺院发心服务的责任,寺院非属某个人所专有,各部门则是谁有能力就由谁来负责管理,没有亲疏之别,也不像世俗上的所谓各部门的主管用人唯亲。所以寺院在人事管理上要采取惟贤德之人为尊,有才必重用,杜绝一切不良的风气,例如重用法眷属或者袭用子孙传承等陋习;同时在人事管理也可运用高科技,对僧人进行电子人事档案化管理(其内容包括个人简历等方面),系统地对寺院人事资讯进行统一管理。

其次,财务制度:寺院财务管理是寺院管理的重要基础。寺院财务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佛教事业的开展,影响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教徒的生活。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第八章财务制度与物资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寺院应根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健全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会计、出纳人员,各司其职,一切收支,均须凭证记账,严格手续。政府拨助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第三十四条寺院实行民主理财,凡大宗开支,必须经由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向常住大众公布账目,接受大众监督。

第三十五条寺院物资,必须指定僧团有关执事专责保管,造册登记,严格采购、发放手续,并定期检查清点。

第三十六条寺院应清理、建立、健全所属房屋、土地、山林等财产契证。契证遗失的,报请颁证部门查档复制或补发契证;手续不全的,抓紧补办并完善法律手续。寺院可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维护本寺权益。〔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僧人也应与时俱进,对于寺院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电子系统来操作,对寺院的一切财务统一进行入库出库的管理,制定一套系统的制度。寺院的一切收支不但要凭证记账,还要将这些账目存入电子系统中,并且定期向常住人员公布,接受大众的监督和审核,力求把错误降低到零。因为寺院的财务会直接影响到佛教的事业发展,也是僧人资养色身的“保障”。所以对于财务方面要严加把关,使寺院的一切运转都正常稳定进行,僧人能在道场安心悟道。

(三)加强僧伽教育建设

早在1992年1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主持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会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朴老高瞻远瞩,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运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对各级佛学院的创办、复办作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佛教事业在近些年来得到迅速恢复和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2004年底,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作了《决定中国佛教前途的大问题》的讲话,认为佛教教育是决定中国佛教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佛教能否抓住机遇,培养出合格的僧才,这将决定未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决定中国佛教的走向、命运、前途。另外,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求出家的人思想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和进步,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寺院的管理层面,这对寺院的发展和进步是积极有力的。

1.对执事的培训和职能的选举

执事们的素质,是决定僧团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对于执事们的培训和职能的选举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寺院的发展。根据《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第三条:

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但连任不可超过三届;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住持退位后,寺院应按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9〕

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2.提高青年僧人的自身素质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当今时代对僧人的要求。僧人的素质取决于发心出家前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以及出家后是否得到良好的教育。要有佛教弘法人才辈出,佛教徒们必须养成向学的风气,这又不外乎以戒、定、慧为修学训导之中心,决不能离此修学而有所成就。关于僧格及素质的养成,太虚大师在《僧制》中有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未出家前,先具中学毕业以上程度,及大体了解佛教,由三归五戒具足正信而发心出家(2)出家后,于律宗受持沙弥律仪一年,及受持比丘律仪一年,令尽离俗染乃给予受戒证书(3)入佛教中一宗之专门大学修学五年,及于各国各宗游学五年(4)入山结茅或闭关三年至十年,戒定加行以期亲证(5)行解相应,已有内心证验;乃入世为人,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以尽菩萨僧职。〔10〕太虚大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要想成就佛道,也是离不开人格僧格的养成,而人格的养成又赖自身素质来体现,所以加强僧人自身的素质,于己与他都是至关紧要的。所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僧人的形象代表着佛教的公众形象,其一言一行都是僧团的表率,是人天的导师,是度生的善巧。例如佛陀时代马胜比丘威仪具足,而感化摄受舍利弗、目犍连及其弟子归信佛陀,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威仪是透过其内在的修学而呈现出来的安详举止,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亡,责在僧人”。所以作为青年一代的僧人,应该具足正知正见,广学博闻,以佛法来净化内心,用智慧来提升僧格,依戒律而行持,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学修并重,定慧等持。进而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随份随缘做利益度化众生的事情。有高素质的僧人住持寺院,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使佛教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做好弘法慈善事业

印光大师说:

人生在世先须以利人为心,汝之寡姨孀娣孤侄等可怜可悯。正是汝培植福田处,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11〕

印光大师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大乘菩萨道的根本精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当今佛教宣扬的是太虚大师一生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以“人生佛教”思想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向善发展。让世人通过“人生佛教”思想来了解佛教、信仰佛教,去实行救世救人,规范人类的道德、秩序,从而使国家安乐、民族富强。

慈善事业是弘法利生的一种善巧方便,若出家人能多做慈善事业、服务众生、布施众生。那么众生在得利益的同时就会慢慢对出家人产生信心,对佛教产生信仰,进而皈依佛教。所以说做好佛教慈善事业,才能深入人群、走上人间佛教,做到取之于社会而用之于社会。

(1)为弘扬佛教文化作贡献

弘法利生是每位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神圣使命。寺院的中心工作是弘扬佛法,加大弘法的力度是佛教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出家人应从弘法的深度、广度、力度上去思考和发展。例如可以出版一些佛教刊物(杂志等),向广大信众解读佛教要义;还可以创办佛教图书馆(创建图书馆视听室),建立寺院网站、举办讲座、僧俗交流会;也可适当的举办一些佛教梵呗音乐晚会等,将佛法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去,让他们正面的了解和接受佛法,都得到法雨的滋润,遨游于佛法的大海里。

(2)为社会安定团结作贡献

培育慈悲精神是道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慈善事业是佛教慈悲济世理念在当代弘扬的平台,它让社会上更多特困人员和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佛法慈悲之光的温暖。

赵朴老号召佛教徒“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他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真谛,就是“利乐有情”、“爱护众生”。为了实现这一真谛,各佛教团体应当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上多作贡献。现在有很多贫困边远地区的人还在为子女的读书、看病求医等困难而发愁。因此作为佛教团体、佛教徒就可以兴办希望小学、建设爱心医院等。这一些慈善事业,在国外的许多宗教团体都做得很成功,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再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多做一些慈善的公益事业。关于这一点,台

湾慈济功德会、厦门南普陀慈善基金会、江苏寒山寺慈善中心等。这些团体机构就做得非常不错,得到教内外人士的认可和肯定。佛教的慈善事业在履行佛陀慈悲济世精神的同时也是在为社会的安定团结作贡献。

由此可见,在继承传统、适应当代的基础上制定的现代寺院管理办法,对提升现代寺院管理水平,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寺院管理理论有其切实可行的积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不同时代的佛教领袖都会结合当代众生的条件,社会状况来建立适合于当时的管理体系。虽然在行式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一定是以戒律为基本的原则。所以我们在探讨当代佛教的管理亦要以此为原则。佛教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二宝赖僧弘传”。纵观古今佛教的发扬都离不开祖师大德的辛劳,所以要想发扬佛教就一定要培养人才,我们不仅要不断地健全佛教的管理体制使佛教能够适应社会造福人类,更要能够使大众认同参与佛教,如此佛教才能法脉不断,灯传无尽。

参考资料:

1.印顺导师:《妙云集·教制教典与教学》,正闻出版社。

2.释惟圣:《虚云老和尚中兴丛林的举措及其现代意义——以振兴福建鼓山为考量兼及其它》,《正觉》2008第1期。

3.岑学吕编著:《虚云法师年谱》。

4.《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5.清远法师:《浅谈佛教清规戒律的管理特点》。

〔1〕《闽南佛学》(第五辑),若宽:《百丈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丛林清规》。

〔2〕《百丈清规原序》,金陵刻经处藏版。

〔3〕同上。

〔4〕清远法师:《浅谈佛教清规戒律的管理特点》。

〔5〕印顺导师:《妙云集下篇之八·教制教典与教学》,正闻出版社。

〔6〕同上。

〔7〕《卍续藏》第 60 册,第9页。

〔8〕《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财务制度与物资管理》,1993年10月中

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

〔9〕《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第三条。

〔10〕明法:《树立僧格—佛教公众形象之关键》,第142页。

〔11〕《印光大师文钞》三篇,卷二。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

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

北京寺庙总汇

1、广济寺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 又称“弘慈广济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於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后海广化寺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 广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後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厌龄敌居。全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3、宣武法源寺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4、东城雍和宫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雍和宫位於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创建於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 00年历史。

5、宝珠峰潭柘寺详细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因山有龙潭和柘树,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随山名称为“漳柘寺”。潭柘寺地理环璋极好,寺後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风。传说此地原名“青龙潭”,唐代法师法藏来此开山布道,青龙惧而远遁,潭因而化为平地。 6、门头沟戒台寺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马鞍山麓 戒台寺又名“万寿禅寺”,位於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马鞍山麓,去潭柘寺8公里,距城区35公里。因为寺内一座全国驰名大戒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所以一般人均称此寺为“戒台寺”或“戒坛寺”。 7、怀柔红螺寺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 红螺寺位於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距县城约10公里。该寺初建於冬晋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改名“护国资福寺”。因该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传泉水深处有两颗色彩殷红的大螺蛳,每到夕阳西下螺蛳便吐出红色光焰,故山得名“红螺山",寺俗称“红嫘寺”。 8、阜成门妙应寺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 妙应寺位於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寺内有一座高大、雄伟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体皆白,所以人们都习惯地称它为“白塔”,而将搭下的寺庙称为“妙应寺”或“白塔寺”。

寺院僧人管理制度

寺院僧人管理制度 天祝藏区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制度探究 ——以天堂寺为例 【摘要】寺院是传播佛教文化的中心,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发扬 取决于藏传寺院的兴盛与否。而天堂寺在华锐地区的建立与繁荣,是藏传佛教在华锐地区更好的传播。因此本文以天堂寺为例,文中就其天堂寺的的建立及寺院改为格鲁派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入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寺院管理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就其这种改变总结出了新时期寺院管理特点,为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和藏传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制度 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藏传佛教;格鲁派;天堂寺;寺院管理 史书记载:“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与古代藏族文化相交融 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佛教支派。公元7世纪左右,佛教从印度和汉地传 入西藏,经过与传统苯教的长期冲突、融合,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佛教在西藏地方势力的支持下,先后形成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众多派别,开始在全国各地弘扬佛法。宋、元年间,藏传佛教宁玛、萨迦、噶举等派先后在甘肃藏区及藏区边缘地区也开始弘

法,创建了自己的寺院。”表,其对天祝藏区的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堂县志记载:“天堂寺,藏语称却典堂扎西达吉琅,汉意为宝塔滩吉祥兴旺洲,是天祝藏区的第一大寺院。寺址在县南90多公里的天堂乡,其前身是唐宪宗(806—822年)时所建的藏族苯教寺院,当时称阳庄(臃肿)寺。”500年后,到元至正十二年(1360年),臧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第四世黑帽系活佛噶玛·若贝多吉(1304—1383年)进京路过此地,接受当地群众的要求,降伏大通河中的“毒龙”,在扎西滩建镇龙塔108座,遂得名“却典堂”,意为宝塔滩。明、清是音译为“朝天堂”(藏语却典堂之转音)寺,后直称“天堂寺”沿用至今。自噶玛大师建塔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便在此兴盛起来。古老的苯教寺院逐步转变为藏传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多识活佛著:《天堂寺志》,天祝县教育出版社,xx年7月第一版,第40页① [1]而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天堂寺建立,更是藏传佛教在天祝藏区的发展的代 教的噶举派佛教寺院,此后噶举派噶玛噶举红帽系也在大通河南岸建琼檫寺,与黑帽竞相弘法。

寺院管理规章制度范文(最新)

为了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借鉴宗教仪规,结合我寺实际,经全体本寺理事会充分酝酿,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爱国守法,严守僧规佛法。 二、寺庙建设维修和生活费用应提倡节俭原则寺庙的生产自养、布施、功德箱等一切收入都应纳入财会账目,归寺庙集体所有。 三、寺院要严格执行国家治安、消防条例。防止发生火灾和意外事故。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玩忽职守的要进行处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团结、互相支持。立足本寺,发展旅游业,扩大知名度。把本寺的事情办好。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香客、游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礼貌待人,做到一个“请”、“您好”、“再见”不离口。绝不允许和游人吵口、打架,影响本寺声誉。 四、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卫生素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寺院清洁卫生,切实落实好卫生检查制度。 五、服从理事会的工作安排,工作积极主动。 六、对那些入寺目的不纯,违犯寺规,酗酒赌博, 威仪不整、不服管教,私自外出、恶语伤人、打架斗殴、破坏团结,盗窃财物等情节严重的管理人员,由理事会批准清除出寺。对于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维护团结、学业有成者,由理事会给予表彰奖励。 仓库的管理和制度 1、仓库管理员须深信因果,了知此岗位责任,妥善保管好所有的商品、结缘品、耗用品及其他常住物品。 2、所有到库商品必须即时验收,出具入库手续。 3、所有商品的存放要有条理,分类保管,库房保持干净、整洁。 4、流通处所领商品必须凭领料单出库。 5、所有结缘商品必须凭手续支取,手续要有师父签字方可生效。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 管理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1993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议经过) 前言 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院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寺院管理,维护寺院的合法权益,保证佛教活动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遵照佛教的教制教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 第一条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寺院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第二条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 第三条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有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

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住持退位后,寺院应按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 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寺院如确需设立寺务委员会,主任须由住持担任,由主要班首、执事组成,可吸收个别爱国爱教、作风正派、有组织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参加。寺务委员会的职责相当于上条的寺务会议,任期一年。 第二章僧众修持与佛事活动 第五条寺院须安排好僧众修持,坚持早晚功课,经教学习,修禅念佛,过堂用斋,严守戒规,整肃僧仪。僧人务须僧装,素

佛教基本常识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 中国佛寺建筑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增房。 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一般常见的殿堂有(一)山门(或三门)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二)钟楼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三)鼓楼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四)天王殿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五)大雄宝殿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常见的为“释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三佛同殿,常见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释迎牟尼佛-阿弥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六)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七)法堂(亦称讲堂)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八)罗汉堂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百罗汉堂。(九)方丈室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佛教寺庙组织布置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寺庙基本布局图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近代佛教寺院职务

近代的各职班首执事: (1)寺务行政方面: 监院一位.或数位.他是职掌全寺内外寺务行政.旧制称为寺主.他与维那.首座.为丛林三纲职司之一.监院俗称叫作[当家师".如为二位.便分内当家与外当家.三四五位.便分大当家二当家等等.分别管内管外.管钱管账各等职务.如果是小丛林.大多都只有一位. 副寺一位.或数位.他等于副当家.分理监院的事务.并执掌财务和山林田产.旧制副寺十日一算费用.记之纸端者.谓之旬单. (2)经济财务方面: 库头一位.或数位.旧制此即副寺的职称.又称谓[都仓".掌出纳之役.他执掌储藏应用物品.和食粮食物财务等事.又等于现代的仓库主管.俗称[库头师".所有储藏农食等物.都应负保管.保养.防护.晒洗等责任.据<清规>记载:[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又云:[副寺者.古规曰库头.今诸寺谓柜头.北方称财帛.其实皆一职也." (3)监察方面: 都监一位.旧制称为[都寺".别名[都管".他负责监察寺务行政.经济.人事等事.大多任此职者.都聘请前任监院任之.后世把这一职务.也有变成了闲曹.等于政府的升迁.同时又相似降职.旧制它的职位.在监院之上.因都总诸临寺故名[都监".又叫作[都总".又叫[都守". (4)应接及外务方面: 知客一位或二三位.旧制又统称谓[典宾".[知浴".[知库".[知殿"等.他对外执掌待客应酬.负责交际等事务.并接受替人念经作佛事等事.如为两位.便分别叫作大知客.二知客.所以知客师一席.又等于是外当家.或副寺.每日来往的收入.到了晚上.便统计交与库房.库房存款有余.便交方丈处理.现代便有转存于银行的.而且必须选拔德威并济.才能干练的担任.每每注重修持节操的.便推辞避免这个位置.但遇无其他适当人选.又必须为了常住.而发心担任之.等于为了大众必要.愿来跳火坑一样. 照客二位或数位.旧制称为[请客侍者".或[客头行者".隶属于知客之下.辅助知客.听其指挥作事.亦有选青年沙弥.聪明伶俐者任之. (5)教育方面: 首座一位.旧制也有称谓[座元".乃僧堂的元首之意.与监寺.维那.统称为三纲之 一.他辅助和尚弘宗说法.大多是诸方公认的善知识.或在和尚的得法弟子中选有高深造就者任之.同时也可作和尚的储贰.他可代住持秉佛子上法座.开示大众.旧制和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东藏主.书记.又称[秉拂五头首".为各有秉拂之资格者.故又统称作[秉指寮".旧制有前堂首座.后堂首座.立僧首座.名德首座.却来首座等各项分别职司. 堂主.后堂.西堂.都可以请一位或数位任之.旧制的[堂主"是一通名.例如水陆堂主.罗汉堂主.延寿堂主.都自各守一堂.虽然叫作堂主.并非如后代的专指禅堂的堂主.这里所称的.都是属于专管禅堂清修的堂主.旧制称[方丈和尚".也有便称为[堂头和尚".堂主乃主持僧众实地修行的禅堂指导者.同时亦可代理和尚说法.所以后世便把堂主说法.也叫作[小参".堂主必须选有真实修持.有实际学问修养者任之.近代的制度.堂主进升为后堂.后堂进升为西堂.两堂进升为首座.首座可以代理和尚上殿.过堂.说法等事务.堂主们年老退职闲居.便可以不问寺务了. 禅堂内.又有监香.悦众.及单头等职司.旧制单头又称为[寮长".也叫作[席头". 书记一位.或数位.他执掌文墨.等于行政机关的秘书长.凡有关于寺务的文牍.都由他职掌.旧制写作佛事文书例如疏启一类.多采用用六字句的骈文体.这个职位.后代又改变有[写法书记"的名称.他等于中国古代帝王左右的史官.所谓[左史记行.右史记言"一样.他集二者于一身.书写记载住持和尚的说法的法语和言行.故须选善于文翰者任之.又有把这个职位.用作犒赏劳职之用.选拔清众当中.有多年苦行的任之.使他得到一个独居静处的寮房.书记可进升为堂主.旧制也又有称为[记室"的. (6)纪纲司法方面: 维那一位.乃全寺三纲之一.与监院.首席并列为上首.纲即纲维之意.就是纲领寺内维持佛寺者.禅宗与律宗.都称[维那".教宗便称谓[都维那".旧制又别称为次第.知事.悦众.寺护等名.其实.[维那"一辞.实在出于律部的名称.<僧史略>谓:[东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即梵语羯磨师之别译).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大凡诵经诵律.举行佛事.都由他领头.或僧众犯戒.触犯丛林清规.也由他执行.如摈斥出院等(戒律叫[斥逐作摈".丛林术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1.信仰佛教具备的条件? 应先皈依三宝。三宝是唯一依靠。 2.何为三宝? 佛、法、僧为三宝,以能利益世间,稀有难遇故喻三宝。3.什么是佛宝? 佛宝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 、觉他、觉行圆满。 4.什么是法宝? 法宝者,具救度世人之道,载于经藏,佛的教育、教授。5.什么是僧宝? 僧宝,是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是和合众。 6.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因为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佛的法有大利益,修之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 7.皈依三宝有何功德利益? 皈依佛不下地狱,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8.除皈依法式外,还有何式? 除皈依法式外,还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方式。 9.什么是礼拜?

对着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 10.什么是赞叹? 以偈颂或诗句,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 11.什么是供养? 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 12.何为忏悔? 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13.什么是发愿? 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利乐众生,请求加持,令圆满。 14.什么是回向? 此包括在发愿内,以自己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自己发愿处,令速成就有三方面:一.回向佛果,令所行作为成佛之资。二.回向众生,以自己的修行功德施与众生。三.不执事相。15.佛是何国人? 印度古国迦吡罗王子。 16.迦吡罗之国,今为何地? 当今印度境内,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地。 17.佛何时出生?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生,四月八日诞生。 18.佛的父母是谁?

(财务知识)寺院的财务管理最全版

(财务知识)寺院的财务管 理

关于寺院的财务管理 寺院管理2009-07-0408:39阅读148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赵朴初会长今年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六届壹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及省级佛教协会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肯定了我国佛教为社会主义服务取得的重大成绩之后提出“佛教内部仍存在着忧患”、“突出表现为信仰淡薄,道风不正,戒律松弛,学修不讲,追逐名利,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严肃对待”,“维护佛教纯洁,保持道场清净,坚持正信正行,制止社会不良之风的侵袭”。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法师来湖南省佛协主持工作仍不到壹年,就作了大量的工作,效果很好,改变了湖南佛教的面貌,僧众的宗教生活走上正轨,佛教刊物《正法眼》已经发行,寺院执事进修班第二期即将结业,培养了爱国爱教的管理人才和研究骨干,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我在中国佛教协会做佛教财务管理工作四十多年,成为高级会计师。我很荣幸受湖南省佛教协会的邀请,写湖南省佛教协会执事进修班讲稿,提供参考意见,乞望有助于寺院财务管理。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亨乐腐化思想造成道风败坏,沾污了佛教的声誉,违反了佛教的法规,少数佛教内部人员和社会上不法分子相互勾结,严格损害佛教的利益,是寺院财务管理混乱造成的。 寺院财务管理是寺院管理的基础,寺院财务搞的好坏,直接影响佛教事业的)1:展,影响教徒的生活和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1981)178号文件和中国佛教协会制定的《汉传佛教寺庙管理试行办法》都作了“寺院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实行经济民主”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国家现行财务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结合寺院的特点,对如何进行寺院财务管理作简要的阐述: 第壹:加强寺院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壹、寺院财务管理必须贯彻精打细算、勤俭办事的原则;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有悠久的历史。 例如:我国最早的会计档案,已经发现了唐朝的档案。苏州大学历史系将卫荣在《档案工作》1990午七期撰文介绍,经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从三、四万件(确切数字无法统训‘,有的尚在整理之中)的唐代档案文献中,整理数十件唐代会计文书,这是我国当下最早的会计档案,(大多为纸的)原件主要有: l、开元九年(721)年于阗(填)某寺支出簿; 2、斯坦文书五七五三号口口寺硙(畏)课等帐; 3、斯坦文书四七八二号乾元年间口口寺则:物收支帐目; 4、中和四年(884年)正月沙州上座比丘口园等会计牒; 5、后唐敦煌寺院三件寺院三件会议文书等等。 其中8至13件系法国人伯希和窃走的壹组较完整的会计文书,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宋朝比较软弱,有西夏、辽金的军事压力,面临强敌,时刻都有覆灭的危险。朝廷为了巩固它的江山,对国内进行整顿,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帐、证、实、核算的规范化,以巩固它的统制,宋以前的帐,用骨、竹、木、帛及部分用纸。因此,必然影响寺院财务管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

寺院的组织、管理体系

寺院的组织、管理体系 核心提示:1.道场行事道场是修学佛道的所在,负有接引信众学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团必先健全,始能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是以道场日常行事中,除了举办法会、庆典,其他如禅七、佛七、朝山、讲座,乃至现代的佛学会考、短期出家、夏令营、讲习会等各种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共修以外,更有许多重要的寺务行政,从中可以看出僧... 1.道场行事 道场是修学佛道的所在,负有接引信众学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团必先健全,始能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是以道场日常行事中,除了举办法会、庆典,其他如禅七、佛七、朝山、讲座,乃至现代的佛学会考、短期出家、夏令营、讲习会等各种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共修以外,更有许多重要的寺务行政,从中可以看出僧团的组织严谨,制度健全,十分合乎现代化的管理学。 过去丛林在人事方面有所谓“四十八单”职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譬如军队的上将、上校等;“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譬如团长、总司令等,握有实权。 丛林的“序职”,包括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悦众、知藏、祖侍、烧香、记录、参头等;“列职”分别为都监、监院、副寺、维那、知客、纠察、典座、衣钵、汤药、庄主、化主、寮元等。大部份僧众有了序职以后,又领有一份职务,正如军中所谓的上将总司令、上校营长等,亦即序职、列职兼具。 此外,也有专于一务者,如:饭头、水头、菜头、粥头、门头、净头、园头、鼓头、茶头等,这些行单不需要序职即可担任。因此,四十八单职事不一定是四十八个人,有时一人兼具序、列职;有时一个职务有多人负责,例如序职的堂主,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位,而书记则有三、五十,乃至百位之多,愈多表示寺院愈大。 序职代表资格、身分、地位,除非违犯清规,否则如同国家颁授的少将、中将等阶位,是终身荣誉,永远保留,然而职务(列职)则可随时因所需而异动,有其一定的任期。 丛林的任期制度,对于人才的养成与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头期尾”职务调动时,凡任期圆满者,必须分别向大和尚或客堂请辞,经过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开会安排后,完成“请职圆职”的新任命。而住持和尚也有一定的任期,因此晋山住持、传法传贤也是丛林重要的行事与典范。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曲阜市中源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 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

宗教知识

178.对佛道教组织实行领导应注意哪些问题? 179.如何处理信教群众自发修建的寺院? 180.以开发旅游、发展经济为目的修建的寺庙应如何处理?181.对非宗教组织乱建寺院和露天大佛有什么政策规定? 182.佛教界对非宗教部门乱建寺院大佛应持什么态度? 183.非宗教团体修建的寺院聘请僧人住寺并从事宗教活动怎么办?184.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的房产及土地如何登记? 185.宗教活动场所登记时要收取哪些费用? 186.宗教活动场所每年应向县级统战部(县宗教事务局)交纳管理费吗? 187.寺院使用的房屋和土地能享受免税待遇吗? 188.未经批准新建的寺院能进行宗教活动吗? 189.未经批准新建成的规模寺院如何处理? 190.未经批准新建成的露天佛像如何处理? 191.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近几年来建成的为数众多的农村小庙?192.为什么对乱建庙宇和露天佛像要进行专项治理? 193.对乱建庙宇和露天佛像要进行专项治理是否意味着宗教政策收紧了? 194.在专项治理中对农村新建成的众多小庙是否要一律拆毁? 195.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的佛道教寺观,可以收取信徒的布施、捐献和出售宗教用品吗? 196.寺院自行印刷流通经书和生产、经售宗教用品有什么政策规定?197.寺观的维修经费应如何筹措? 198.汉传佛教寺院的管理制度是什么? 199.寺院的住持如何产生? 200.《关于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若干规定》主要内容是什么? 201.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佛像开光和方丈升座的活动? 202.住持道风不正的应如何处理?

203.如何处理年轻宗教教职人员同年老宗教教职人员的关系? 204.寺院僧人圆寂后的遗产,其俗家亲属能继承吗? 205.人民法院如何参照和依据佛教的传统习惯处理僧人的遗产纠纷? 206.寺院住持的职责是什么? 207.寺院的佛事活动如何按排? 208.要求出家须具备哪些条件? 209.汉传佛教寺院收徒有哪些规定? 210.汉传佛教寺院传戒有哪些规定? 211.中国佛教协会对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最新规定是什么?212.什么样的寺院能够具备传授三坛大戒的资格 213.传戒师承的条件和资格认定是什么? 214.受戒人员的资格如何审定? 215.违反《传戒管理办法》有什么处罚措施? 216.如何办理外国人和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来国内和内地求戒事宜? 217.住寺僧人如何管理? 218.寺院如何培养僧才? 219.寺院可以举办哪些自养事业? 220.寺院自产的香菇、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是否应交纳税款?221.寺院内可以设立商业网点吗? 222.寺院接收的布施和捐赠应如何使用? 223.佛教事业发展经费如何筹措? 224.寺院在涉外活动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225.寺院如何做好文物保护与园林管理? 226.寺院可以承包、租赁、合资、实行股份制吗? 227.如何建立寺院的财务制度? 228.如何管好寺院的资产? 229.怎样做好寺院的治安与消防工作? 230.《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有几条,内容是什么?

佛法基础知识

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 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佛 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问: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Hetu、缘 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 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 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问: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这当然是简单地举例,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

(整理)寺庙布局.

寺庙布局.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