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doc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doc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doc

教学设计(教案)

农业革命前:极其缓慢 农业革命期间:速度加快 工业革命后:迅速增长 近100年来:急剧增长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在世界人口已接近70亿,中国人口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接近13亿,第六次人口普查将从今年的11月1日0时开始,人口普查的结果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节课我们复习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体趋势:不断增长

2.决定因素: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 时间变化

(4)空间变化

国家

自然增长

率水平

人口

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

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

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

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由于很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的措施)

二、人口中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标准: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转变

一、通过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区分人口增长类型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能生动、形象地表明人口增长类型,具体如下表所示:

【例题】(2010·哈尔滨木兰高级中学高三月考)

下图为《中国、法国和肯尼亚三国人口增长模式图(1990年)》读图回答完成第26题。

26.图中,自左向右国家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肯尼亚、中国和法国B.中国、肯尼亚和法国

C.法国、中国和肯尼亚D.肯尼亚、法国和中国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影响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让你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

【例题】(2010·济宁实验中学高三月考)

读山东省2003年与2030年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完成1―2题。

1.2030年与2003年相比,下列说法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A.出生率上升

B.死亡率上升

C.人口总数下降 D.自然增长率上升

2.今后,山东省人口及社会状况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就业压力大②养老负担重③适龄儿童入学困难④人力资源数量短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板书设计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体趋势:不断增长

农业革命前:极其缓慢 农业革命期间:速度加快 工业革命后:迅速增长 近100年来:急剧增长 2.决定因素: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 时间变化 (4)空间变化

国家

自然增长

率水平

人口

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

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

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

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由于很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的措施)

二、人口中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标准: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目前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原始型 高 高 低 农业文明

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 传统型 高 低 高

工业文明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 低

后工业文明

发达国家

中国(基本上实现)

【课堂总结】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的增长现状:数量大、增长快 二、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1.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 人口数量增长任何时间间的不匀速性 总趋势:不停增长

3. 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

人口的数量变化测试题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 1.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公元1770~1905年 B.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以后 C.世界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D.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 率,回答2~4题。 2.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 高低”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4.能代表目前非洲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2006年年末广东、广西、新疆、湖南四省区的人口资料,完成5~6题。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省区是 A.广西B.广东C.新疆D.湖南 6.广东省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较小的原因是 A.教育水平高 B.气候条件好 C.迁入人口多 D.经济水平高 7.表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 1953年 B. 1964年C.1982年D.2010年 8.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9~10题。 9.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0.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7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1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目标导航 1.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学习时间:3月22至23日内(两小时完成) 学习导读 一、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 (2)提出;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表达; (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2.优点 与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1)理想条件: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 (3)曲线变化: 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有限条件:自然界的是有限的。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4)曲线变化: 三、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天敌、传染病等。 破疑解难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和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2.步骤:⑴观察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便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 ⑵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细菌义指数函数增长”便是合理的假设; 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N t=N0. λt”(N为种群的大 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也可以用更直观的曲线“J”型曲线表示 ⑷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类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的“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应当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没有 天敌和其他灾害等,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2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

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的合理容量新人教版必修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具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

2019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能力专题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三、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 、天敌、传染病等。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习导读 学习准备 一、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研究对象, ; (2) 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表达;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优点 与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的“ J ”型曲线 (1)理想条件: _________________ 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限条件:自然界的 是有限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增长曲线。 (3) K 值:又称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 的种群 1 。 K (4)曲线变化: 司*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明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人有关的地理,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 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而后,又从二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提到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 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基本有所了解,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感性的认 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人文地理还没有接触。 【课标要求】 1.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3. 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了解除了这两个主要方面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 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诸城二中地理李夕田百度参赛教案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案

学校:诸城市第二中学学科:高一地理编写人:李夕田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本先展示图片,讲了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年增长量、以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使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概念有个大概的认识,并对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产生震撼。 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可看作对课本前面情景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产业革命与二战是两个人口增长的分水岭,并让学生思考其深层次原因 关于第二部分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我认为应该把各阶段对应的模式及特点统一起来讲,第一阶段对应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过渡型、第四阶段对应现代型,并把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人的寿命也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考虑各模式和阶段在什么地区和国家或什么时代存在。 第三部分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应的人口模式入手进而讨论会引起什么人口问题,关于人口问题的概念,不仅包括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引起的人口问题,也包括人口增长过慢、负增长以及人口过少引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可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人口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深入,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等知识还不了解,本节运用本地资料,绘制表格,探究人口的增长模式,认识什么是人口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哪一些,怎么解决等。 五、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作合作讨论教学法。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2课时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导学案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法指导】 案例分析方法小组互动学习法比较法 【基础知识】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__________。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迁移的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________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 a.19世纪以前:以_____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二战”后:人口从_______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_________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______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______的现象。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______,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____、土壤、___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___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__、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治、_____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______、社会变革、______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 一、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 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空间位移: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2.doc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 1、说出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2、说明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学习重点、难点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知识梳理: 一、a r型曲线 ⑴形成条件:食物(养料)和▲种群数量 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2)发生时期:①实验室条件下; 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3)种群丿型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是(后代屮第F代的数 种群增长的J型顒 量表达式):_____________ 0 (4)特点: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二、“S”型曲线: (1)形成条件:______ 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考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种群数量 (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为 ______ 时增速最快,K时为________ o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 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 _____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 种群增长的s型器廖 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木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 值。 三、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较 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住 I 生存斗争中被灌汰的个体数) “J”型典线£(环境容纳量) 时间 2、列表比较

原来的环境容纳疑、新的环境容纳 ( ) be 时间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K值的有无 曲线形成的原因 、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坏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 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 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 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 I川、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内因: (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 (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2)为人工养荊及种植业屮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随堂自测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A.提出假设一观察研究对彖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检验和修止 B.观察研究对象一提出合理假设一检验和修正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彖->提岀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D 观察研究对象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检验和修正一提出合理假设 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种群数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5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师版)

第15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答案】国际或本国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欧洲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短期流动迁入地西亚、北非 农业经济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 改革开放政策增大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和的变化。 (2)个人对的变化。 2.综合分析 (1) 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因素: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3)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因素。 【答案】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或职业需求

经济因素战争决定性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1~4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 【答案】1.C 2.D 3.A 4.C 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 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 6.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解析】第5题,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在其新增人口中占重要地位,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第6题,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 【答案】5.B 6.D 【突破核心考点】——老师课堂讲解重点突破 考点一国际人口迁移 【知识归纳总结】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其迁移人口类型、迁移原因、方向及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及所采取的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大家春节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什么变化? 明确: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有变多的,有变少的。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二、新授 (图片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 老师: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 会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 场? 学生: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意味 着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这个小孩的出世,意 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 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数量,并且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速度在继续增长,请大家计算一下,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学生:约65亿。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01 h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数量的变化 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口r人口迁移。 2 .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口02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 .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是指人口跨口03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型1年)的迁移活动。 [19世纪前:以岡集团性、龜大批的移民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 家;II定居移民减少,麵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指在已09—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口10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古代:受脆弱的口口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口咚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自我探究]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提示]不是。人口迁移常伴随户籍变更、居住时间超一年等条件,去外地打工不符合 这些条件。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1) 重要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口 0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口02变化。 (2) 主要因素:气候、口03土壤、水、型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等。 2 ?经济因素 (1)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因素。 (2) 主导因素:型经济。 3 ?社会因素 (1) 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 (2) 主要因素:政策、口08社会变革、战争和□ 09宗教等。 [自我探究]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政策因素,即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自我反馈』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 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为主 C. 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 D. 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 答案D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迁移方向以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

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高一生物导学案14——————————种群数量变化(一)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2014-4-29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建构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2.学会用数学模型尤其是“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前提问】 1、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是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某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调查草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注意遵循_____________原则。 【课堂教学】 自学知识点一: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含义:在 条件下的种群,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 ”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在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t 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N 0表示 ;N t 表示 λ表示 t 表示 思考讨论: 当λ>1种群的数量_________;λ=1种群的数量_________;0<λ<1种群的数量_________; 检测知识点一: 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 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 1.3 N 0 B. 1.69 N 0 C. 2.3 N 0 D .5.29 N 0 自学知识点二: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的曲线,称为“S ”型曲线。 2.产生原因: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 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 ,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称为环境容纳 量,又称_____________。 思考讨论 (1)一开始AB 段数量增长慢的原因是。 (2)数量增长最快的是_____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长最快的点是_____。 (4)CD 段增长速度变慢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分析B 点和D 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 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D 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6)D 点达到最大值K 值,K 值的含义是(7)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图 检测知识点二: 1、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增长速率 时间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最新考纲】 人口迁移的原因 【考纲解读】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课前准备】 学生在黑板上写好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 概念、分类、特点 自然因素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影响迁入地(有利、不利) 迁出地(有利、不利) 【导入】今年电影春节档最大的黑马当属《流浪地球》,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从地理学人口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人口的空间变化。 【讲授】 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采用提问的方式。然后进入本节课第一

个重点题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题型突破】 题型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提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考题再现】 (2016?新课标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ACD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 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考:为 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 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导 入使学生感 受到当今人 口问题的严 峻形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活动 自学讨 论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 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 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 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 题。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 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 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 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 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 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 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 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 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 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 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 中引导学生 如何从类似 人口增长曲 线图中获取 有价值的信 息,并分析 影响人口增 长产生时间 差异的原因 (通过展示 不同时期人 们生产、生 活的图片来 得出原因)。 归纳资料 提取信 息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增 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 的关系。 完成课本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 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 关。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反 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 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 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通过课本第 三页“活 动”,学生 可得出人口 的自然增长 不仅与人口 自然增长率 有关,而且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4.1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年级高二科目生物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杨秀梅审核人于永强教学时间 4、22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重点难点】 重点:种群的特征。 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学法指导】 通过讨论、自主学习、反馈练习等活动,逐步深入掌握知识点并加以运用。 【课堂导学】 旧知回顾: 1、回忆初中知识思考,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苗、小鱼和大鱼 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 C.棉田由幼蚜、有翅蚜和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 D.一个池塘里的所有草履虫 概念:在一定的内,的的总和。 2、思考: (1)种群是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2)个体我们可以研究:形态、颜色、习性、捕食等特征。种群我们研究什么?

【新课导学】 一、种群密度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 2. 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 3.调查方法:________________ _。(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 ①假设图一为一块面积为2m2的草地,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一株蒲公英,三角、方块代表其他植物,怎样计算这块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计算一下: ②假设图二为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一株蒲公英,三角、方块代表其他植物,怎样计算这块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计算一下: ③关系式:种群密度= 。 ④你在模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你想到的问题:

(2)标志重捕法 ①应用范围: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关系式: ③你如何给动物做标志呢?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导学】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自主学习】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问题探究: 1.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密度变化有何影响? 2.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3、你的问题或想法: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3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口人口空间变化的常见形式 2.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一直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尤其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高频考点,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 【探究新课】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由A 1到B 1,B 2到C 1,C 1到A 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到B 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

人口流动;由A 1到D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 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 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 空间分布格局 3.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 大批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 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 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 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 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原 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收入差距缩小, 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 国家重视 “三农” 利 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子女教育, 赡养老人, 农业发展 弊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教育难,老 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 图示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docx

人口数量的变化习题 一、选择题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 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 .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 .④时期和①时期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 数。读图,回答 3~4 题。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 3.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C.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D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图示时期,我国()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 2010 年与 2011 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 . 2010 年与 2011 年出生率相同 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 ”,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 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下表为四个国家 2010 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5~ 6 题。 国民 老年人 人口密度平均平均 国家HDI口比例 ( 人 /km2)寿命就学 (%) 年数 甲403 乙126 丙111

丁8 5.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四个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A.甲、乙B.甲、丁 C .乙、丙D.丙、丁 6.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下图示意某国2008 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7~ 8 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 B .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 .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8. 该国 0~4 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 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 .性别结构 C .生态环境D.移民政策 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9~ 10 题。 9. 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人口素质低③劳动力不足④外来人口数量多 A.①②B.②③ C .③④D.①④ 10.该市应对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①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读下图, a、 b、 c 分别表示0~ 14 岁、 15~ 64 岁、 65 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1-12 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 .① B .②C.③D.④ 12、图中③国65 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 . 20%鼓励生育 B . 15%采取移民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