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研究概况

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研究概况
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研究概况

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研究概况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高炳淼)

摘要:本文概述性地介绍了发生在海水养殖中的常见细菌性疾病主要症状,流行情况及病原菌特征。人们正在努力通过遗传育种筛选有抗病力的养殖品种来防治鱼类疾病的发生。虽然抗菌素由于存在抗药菌株和鱼体残留,但它仍是目前对细菌性病疾病的常规疗法。而海洋藻类提取物和中草药的使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它将会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抗菌药物。

关键词:细菌性疾病;免疫接种;藻类提取物;中草药

1. 海水养殖鱼类常见细菌病

1.1 弧菌病

弧菌引起的症状明显,多数种类是海水鱼养殖中的常见病原。如流行最广泛的鳗弧菌导致多种重要经济鱼类出现典型败血症,病鱼表现为体表、鳍、内脏等出血,严重贫血,皮下组织水肿等;典型条件致病菌哈氏弧菌和溶藻弧菌可导致海水鱼类体表甚至肌肉溃烂,皮下出血,吻部断裂;创伤弧菌常导致鱼类头部充血发红,眼眶周边出血,眼球充血、白浊、外突,腹部膨胀等症状,有些个体还表现神经症状;河流弧菌导致病鱼体色变黑,肝脏肿大、褪色,肠壁充血,最后死亡;杀鲑弧菌常引起鲑鱼及鳕鱼类的冷水性疾病和Hitra病,其典型症状表现为贫血,盲肠、腹部脂肪、肾脏等内脏器官出血。

1.2 发光杆菌

病原嗜盐发光杆菌杀鱼亚种以前也称为杀鱼巴斯德氏菌,最早于1963年分离自野生美洲狼鲈,此后严重威胁日本的养殖五条,同时也引起鲈鱼及一些扁形鱼类等发病,其症状特点之一是病鱼内脏尤其脾脏和肾脏均出现瘤状结节,通常18~20℃时发病死亡。

巴斯德氏菌症,也叫类结节病是一种由杀鱼巴斯德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无动力、菌体大小因培养条件而异;有时长杆形、有时近球形、具显著的多形性。该病在五条鰤中的流行时间为6、8 月水温在20-28℃之间,但在鯵鱼中的暴发温度为22-23℃低于19℃时死亡率明显降低(Toshihiro 1992) 。在牙鲆中的发病温度范围为20-27℃。在牙鲆中发病初期的主要症状为体色黑化、无力游动。背鳍、腹鳍基部烂状、出血、死亡鱼体内脏肾、脾有许多小白点(水野芳嗣1994)。楠田理一(1991)报道赤点石斑鱼仔鱼发生脾脏和肾脏形成小白点的疾病。结果表明其沉降反应相与对照用的鰤鱼病原菌一致认为由杀鱼巴斯德氏菌引起。Aoki 等1985 年发现许多菌株具抗药性。Fukuda 和Kususa 1985 Kusuda1988 对五条鰤进行了免疫接种试验研究,但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Magarinos(1996)等认为该菌的细胞附着性和入侵性主要在感染初期,该菌在机体内获得铁的机能,菌体外产物及荚膜成分是发挥病原性的主要因素。该菌感染一定时间后,由于其他细菌的生长,常规培养检测有一定的难度。Dolores 1988 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黑鲷仔鱼的巴斯德氏菌不仅延长了有效

检测时间,且灵敏度有大大提高。Kawhara 等1989 用该技术研究巴斯德氏菌在五条鰤组织中人分布认为不管用何种方式感染细菌在3小时侵入内脏,在脾脏和肾中形成病灶,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我国天津海区养殖的黑鲷真鲷和鲈鱼中都有巴斯德氏菌引起的鱼病发生

1.3爱德华氏综合病

爱德华氏综合病,又称腹水病。在牙鲜中的卞要症状为病鱼腹部膨胀,肛门扩张发红,常出现脱肠症状,眼球白浊化,突出,有的可见肝脏出血和肾脏肥大,一般死亡率不是很高。病鱼摄食不良,体色黑化,无力游动。引起的原因为肠内细菌缓慢爱德华氏菌感染所致,该菌为短杆菌,0.5-1 u m × 1-3 u m,具运动性,革兰氏阴性。其流行无明显年龄特征,仔鱼到成鱼均有可能感染(Austin 1993) 主要发生在养殖的牙鲆中。Takaji等(1993)认为该菌不产生毒素,但它对鳗鱼的补体的调理作用有一定的抗性,而日对其中性细胞也具有抵抗作用。Mamnur (1994)对养殉牙鲜的爱德华氏菌的研究认为从牙鲜中分离到的菌株和其环境中分离到的菌株共有一种热稳定的O抗原,并日认为养殉环境中引起牙鲜疾病的只有一种血清型。Suprapto(1995)认为属十血清型A的有毒爱德华氏菌株产生对日木鳗鲡和牙鲜致死的热不稳定物质,而日毒素在缓慢爱德华氏菌的毒力中起中要作用。Suprapto(1996)对该菌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有病原性的菌株的胞外产物和胞内因子都对日木鳗鲡和牙鲜有毒性,但非病原性菌株两者一都没有毒性,胞外产物在培养72小时一后产生,适温是25-30℃,胞内因子在培养24小时一就产生。马久地隆幸(1995)用德华氏菌对牙鲜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感染实验。同年他还用福尔马林灭活死菌对牙鲜进行不同方式免疫试验,结果却出现慢性死亡,据确认是由于菌体外产物和菌体成分中含有对牙鲆致死的的毒性物质。

1.4链球菌症

链球菌常引起鱼类中枢神经损坏导致化脓性突眼症及脑膜炎等。可用普通培养基进行分离,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加快。生化检测难以区分格氏乳球菌和乳球菌乳亚种L·lactissubsp·lactis或鱼型链球菌和乳链球菌,因此需要适当的特异性血清进行荧光检测和玻片凝集测试以确定菌株的血清型。核糖体生物分型法、RAPD和PFGE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鱼类链球菌病的病原差异性。就鱼型链球菌而言,利用核糖体生物分型法可区分来自美国和以色列鱼类的菌株,并显示这两个国家的鱼类链球菌病在流行病学上没有关联;在特异性PCR检测方法中,以16S rDNA扩增为基础的技术方法是诊断这些革兰氏阳性球菌的常用方法。疫苗防治方面,防治鱼类链球菌病的疫苗保护力受到鱼类、病原菌的种类及给药方式的影响,且所有的疫苗都须通过腹膜注射方式才能提供最佳保护力。这些疫苗对虹鳟提供保护时间较短,但对黄尾和大菱鲆保护时间较长。

1.5诺卡氏菌症

诺卡氏菌症的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表有点状出血斑,小而隆起的浓肿,有时口唇部糜烂。本病的典型症状是脾脏及肾脏上有白色结节的病变;另一种流行症状主要发生鳃上,也叫鳃型诺卡氏菌症,可在鳃上见到直径为5mm 的不规则结节,也有两种症状混合出现的。Kariya(1968)报道了该病是由帕卡奇诺卡氏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鰤鱼和鰺鱼中。该病主要在秋季流行,但七月到二月均可暴发,上述症状均有发现。1984 年发生在日本养殖牙鲆的当龄鱼中,病性发展缓慢。但是

长期地连续地死亡,累积死亡率达15 %,是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病原菌为帕卡奇诺卡氏菌革兰氏阳性、菌体分枝丝状、无运动性。(Dolores 1986) 诺卡氏菌也是引起淡水鱼诺卡氏菌症的病原,但菌种为星状诺卡氏菌。黄琪琰1993 Chen(1992)将从台湾大口黑魲病鱼中分离的星状诺卡氏菌注射给健康的大口黑鲈,结果和自然发病鱼一样形成典型的肉芽肿,并从死鱼中再次分离到细菌,证明了该菌为大口黑鲈的病原菌。

1.6细菌性肾病

鱼肾杆菌引发的是慢性系统疾病,其症状特点表现病鱼内脏尤其肾脏呈淡灰色且肿胀坏死,最后死亡,可通过垂直传播,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疗。可通过特异性抗血清鉴定病原鲑鱼肾杆菌,其主要公共抗原是具热稳定性的p57蛋白,这种蛋白存在于细胞表面,当鱼类受感染时鱼血清组织也会释放这种蛋白,对该疾病的诊断基础正是对这种57 kDa主要可溶性抗原的检测。鲑鱼肾杆菌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基因种类,导致区分不同地区和生物来源的菌株难度更大。通过DNA 指纹技术检测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不同国家的菌株,结果显示RAPD图谱与菌株的地区来源存在微弱的关联,但其流行病学仍不清楚。

1.7 杀鲑气单胞菌症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是引起典型疖病的病原,常导致鲑鱼类及其它多种非鲑科鱼类严重的液化性坏死或深度溃疡,引发慢性或急性出血性败血症。使用常规微生物培养基可分离到该病原,但需培养48h以上才出现棕色菌落,建议使用肉汤培养基或选择性培养基CCB初步分离筛选该病原菌,从菌株的典型颜色也可简单识别该病原菌。通过DNA指纹法如RAPD分析检测到一些基因的异质性,但不能确定基因图谱与菌株的来源。很多人曾认为这种病原菌的毒性与其细胞表面蛋白的A层有关,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具毒性的菌株并没有A层而无毒性的菌株却有A层,细胞表面特性虽与疖病的致病机理有关,但不是决定该病原菌毒性的因子。近年来常利用DNA探针和PCR引物对鱼类组织进行检测,这些分子生物学方法都是以质粒序列、A层或16SrDNA作为靶基因。尽管PCR直接扩增A层基因是检测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但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存在交叉反应。最新研究指出针对fstA基因设计的新引物组合对杀鲑气单胞菌所有菌株都具特异性。

2 海水养殖鱼类的抗病育种

养殖的海水鱼类的抗病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种类,或同一种类中不同种群间,或同一种群中不同的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都不同。因而通过一定的方法筛选抗病力强的个体是促进鱼类养殖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由于一些鱼类对某一病原具有天然抵抗力,而且这种不感染性可能具有遗传性。所以除了有选择性地养殖一些有天然抵抗力的鱼外,抗病性育种是最有效的方法。

鱼类专家从60年代开始研究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病品种,来降低各种病原微生物对鱼类生长的威胁。对疾病抗性的主要的衡量指标是在养殖条件下的存活率。实验条件下被某一病原攻击后的存活率,鱼类的一些免疫指标及生理指标也作为相关的间接指标。因而抗病鱼类的遗传育种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鱼类抗病能力方差分析研究及抗病育种的方法研究。

从海洋生物的功能基因入手,有助于培育出优质、高产、抗逆的养殖新品种,

从根本上解决海水养殖生物“质”、“量”和“病”的问题,同时还有助于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基因工程新药,部分解决海洋药源问题。美国启动最早,已经筛选到一批与发育、生殖及免疫相关的功能基因;日本针对疾病和免疫相关功能基因进行重点研究;国外目前工作重点,均集中到建立功能基因分析技术平台上。

3 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3.1免疫接种

促进某一养殖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方法是增强宿主对疾病的抵抗力,鱼类虽然是低等的脊椎动物。但已具备了有效的免疫系统: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免疫接种是提高鱼类特异性免疫的最佳方法,而使用免疫刺激剂正成为提高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有效方法。1942 年Duff 用灭活的杀鲑气单胞菌用投喂法免疫鳟鱼使蹲鱼获得一定免疫力的实验揭开了鱼类免疫接种的序幕。免疫接种在目前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1975年美国疫苗有限公司获准生产商品性鱼用疫苗,第一个被生产的疫苗是肠道红嘴病菌苗ERM。日本也于1988 年8月批准生产香鱼弧菌疫苗。目前国外在生产上应用的疫苗已达三十几种,主要的菌苗有ERM 菌苗、香鱼、鳗鱼及虹蹲的弧菌苗、爱德华氏菌苗等。由于细菌比病毒容易培养,目前研究细菌疫苗的重点仍在菌苗的制备方法和给予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Nordmo(1997)研究了不同攻毒方法对大西洋鲑疖病疫苗的免疫效果。Press(1996)研究疫苗的不同注射方法对大西洋疖病的疫苗的成分的保留效果。Magarinod(1994)研究了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杀鱼巴斯德菌苗对金鲷的防病作用。佐右浩(1992)研究了疫苗的不同给予方式对鰤鱼,溶血性链球菌症的有效性。我国对鱼用菌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淡水鱼中,尤其在对草鱼的赤皮病、烂鳃病和肠炎的防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已在全国推广。关于海水鱼用菌苗的报道不多,秦启伟(1993)报道了用创伤弧菌菌苗免疫防治青石斑鱼细菌病,在实验室内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3.2抗菌素

虽然抗菌素在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中存在诸如鱼体存有药物残留及产生抗药菌株等缺点,但在目前它仍不失为防治细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自50年代氯霉素被首先引入水产业,此后几年磺胺类药物几乎成为水产业的万能药。进入70年代后,具有对革兰氏阴性菌广谱杀菌作用的哇诺酮类药物如恶喹酸、氟哌酸等获准在水产上应用。从而开创了喹诺酮类鱼药的新时代,日本渔业部门对鱼药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并由农、林、渔业部通过立法执行。Sano,1987 如对高体鰤弧菌病,用盐酸四环素每天口服量为55-l10mg/ kg 鱼体重;用盐酸金霉素的量为每天口服50mg/kg 鱼体重;真鲷弧菌用盐酸土霉素每天口服量为50mg/kg 鱼体重。不仅对药量有严格的限制,还规定了上市前的停药期,如前面三种情况的停药期分别为l0天、10天和3天。我国目前尚无此规定。

3.3藻类提取物

由于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常规的抗菌素产生抗药性。本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藻类,尤其在海洋硅藻中发现了许多抗菌物质。Berland 等1972 ,Kogure 等1979,Austin 等1990 最初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藻类提取物对

人类病原菌的抗菌作用。现在对鱼类的病原菌的抗菌作用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虽然尚未分离到活性分子。但该工作已开始受到重视。因为抗菌藻类和海产鱼虾等都共同生活在同一环境中。许多研究表明,一些海洋微藻能在体外抑制弧菌的生长。如Viso 1987 发现假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简单角毛藻C. simplex、罗氏角毛藻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3661672.html,uderi及 C. protuberans 提取液能抑制一种弧菌Vibrio sp. 的生长。Austin等1990年的研究发现Tetraselms suecica 能抑制Lstonella anguillarum,V. Vulnificus 和V. papahaemolyticus 等的生长。Imada 1992 从中肋骨条藻中发现一种自动抑制物质,它产生于藻类指数生长阶段,释放到培养介质中发挥抗菌活力。Naviner 1999 检测了中肋骨条藻提取物对海水养殖环境中的细菌的抗菌活力,发现有效物质主要来自有机相,对鳗弧菌和其他弧菌有抑制作用。

目前在水产研究中用得较多的主要是三种微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和、Tetraselmis Suecica。但这些藻在体内的抗菌作用尚未有报道。如果存在这种作用那将产生诱人的应用前景。对细菌性疾病的防治,虽有上述众多方法。但各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减少疾病的发生还需要从生态角度进行综合防治、减少疾病的发生。

3.4中草药

用中草药代替抗生素来防治疾病,不易产生抗药性和毒副作用,也不会污染水环境。而且,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具有调节机体平衡与生理功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消化吸收、增强体质、促进生长的作用,此外还具有抗菌、抑制病毒等方面的作用。

中草药的化学成份极为复杂,一种中草药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份,但不是甩有的成份都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能防治疾病有有效成份主要包括多糖、生物碱、甙类、挥发油、鞣质等。例如:抗病毒中草药穿心莲每千克鱼加10~20克拌料投喂可防治鱼类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

由于中草药在鱼虾类人工育苗中的应用研究很少,一些育苗厂只是根据经验在使用。究竟哪些中药最适于在鱼类人工育苗中使用,以及中药的有效使用剂量、作用机理等,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钱云霞, 王国良, 邵健忠. 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研究概况[J]. 海洋湖沼通报 , 2001,(02)

[2] 唐志红, 任育红, 鞠宝, 高丽, 滕长英. 藻类中抗病毒物质[J]. 生命的化学 , 2006,(06)

[3] 施玮, 朱惠刚. 微囊藻毒素、藻类提取物和藻细胞裂解液致突变性比较[J]. 上海环境科学 , 2003,(08)

[4] 赵元凤, 吕景才, 吴益春, 宋晓阳, 王凡, 刘长发, 赵冲, 郑伟. 铜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组织蓄积、分配及排放的研究[J]. 海洋与湖沼 , 2005,(02) [5] 王先磊, 张培军, 李军, 徐永立. 牙鲆发育过程中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含量的变化[J]. 高技术通讯 , 2004,(10)

[6] 张煜, 秦睿玲, 冀广科. 免疫接种失败原因初探[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01)

[7] 房海, 陈翠珍, 张晓君, 葛慕湘, 何振平, 靳晓敏, 王秀云.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细菌败血感染症及病原检验与分析[J]. 海洋与湖沼 , 2005,(02)

[8] 殷战,徐伯亥. 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 1995,(01)

[9] 莫照兰, 陈师勇, 谭训刚, 徐永立, 张培军. 养殖牙鲆细菌性病原分离与鉴定[J]. 海洋科学集刊 , 2003,(00)

[10] 田永胜, 陈松林, 严安生. 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技术研究[J]. 高技术通讯 , 2005,(03)

[11] 吴后波. 海水网箱养殖名贵鱼类细菌病病原菌快速诊检系统的初步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1997,(01)

[12] 王军, 苏永全, 张朝霞, 李沫, 张蕉南, 鄢庆枇. 闽南地区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01)

[13] 袁思平, 王国良, 金珊. 养殖鱼类致病诺卡氏菌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 2006,(02)

[14] 张保安. 一些主要致病菌简介[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 1980,(04)

[15] 王国良,薛良义,金珊,房聪侠. 中国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防治[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 1998,(03)

[16] 雷霁霖. 海水养殖鱼类品种引进的问题和建议[J]. 中国水产 , 2002,(02)

[17] 林浩然. 重要海水养殖鱼类遗传多样性与种质基因组的研究[J]. 科技导报 , 2004,(09)

[18] 庞景贵. 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及其防治[J]. 海洋信息 , 1997,(04)

[19] 王勇, 张培军. 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生物技术的前景展望[J]. 海洋科学 , 2002,(03)

[20] 周丽, 战文斌, 俞开康.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发展现状及控制措施[J]. 齐鲁渔业 , 2002,(05)

[21] 王吉桥, 张欣, 刘革利. 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与需要的研究进展[J]. 水产科学 , 2001,(05)

[22] 周维武, 于诗群, 侯洪建, 孙文科.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防治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 , 2003,(14)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 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 )μm,为革 。 24h) 1.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代谢类型;能利用葡萄糖和其它糖类产酸,常产气无芽孢,不产生荚膜,散在或成双排列,端生单鞭毛(有运动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多在(0.6-0.7)μm×1.4μm。菌落特征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较隆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金鱼的细菌性败血症

金鱼的细菌性败血症 2010-9-9 11:57:04 80年代末期,鲫鱼细菌性败血症(亦称暴发性鱼病)就在全国各地流行,自90年代初迅速蔓延到云南省。该病流行区域广,发病速度快,危害种类多,死亡率较高,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0年4月在我中心金鱼养殖池发现细菌性败血症,造成金鱼鱼苗及商品鱼的较大损失。今年四月份中心金鱼养殖池再次暴发该病。在经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后对该病病原体、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现根据我中心的实践经验,对该病的防治做出如下总结: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摄食减少,活动能力降低,离群独游,反应迟钝,体表及鳃部黏液增多,形成一层灰白色黏液层,在水中尤为明显。后期病鱼鳃盖四周、眼眶周围、胸部及鳍基出血,鳍条边缘出现1厘米的白边;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少量的脓血或黄色黏液流出;鳃部颜色较浅,有点状出血或呈白鳃;严重时腹部膨大、红肿、眼球突出、竖鳞,2~3天即开始死亡。 剖开腹腔,有粉红色的腹水流出,肝、胰脏颜色变浅,胆、脾肿大,肠道内无食物,充血呈鲜红色,肠系膜、生殖腺、鳔等充血。 镜检病鱼鳃部,可见鳃丝灰白,末端腐烂,鳃小片水肿,有时可见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 流行特点: 该病发生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过肥、透明度低的金鱼鱼苗培育池及商品鱼池。从每年4月开始流行一直延续整个高温季节,发病水温在20~30℃之间。在连续阴雨,天气突然转

晴或持续高温后,较易发生该病。发病率高达60%~100%,病程短,3~4天即达死亡高峰,且死亡率高达6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可达100%。 病原体: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引发此病的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5~40℃,pH值5.5~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水体和鱼的肠道中均有分布,对健康鱼体难以感染,但当鱼受伤或养殖环境恶化,鱼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就会乘机而入,感染伤口或鳃部,产生溶血素和细胞毒素,使鱼体呈现出血症状。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冬季干塘时挖去多余的淤泥,仅留5~10厘米,对水泥池应刷洗池壁。金鱼鱼苗培育池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1000~1500kg/hm2,并曝晒7~10天后再进清水。金鱼商品鱼池用5g/m3的高锰酸钾浸泡5小时后,排去药水,再重新放入清水。 2.鱼种消毒:鱼种放养时,选择体质健壮的苗种,并用浓度为15~2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20分钟后下塘。 3.合理的放养密度 4.药物及药饵预防:在每年的4~10月,水温20~30℃时,是该病的流行季节,每月投喂一个疗程的药饵,6天为一个疗程,并全池泼洒消毒剂一次。 5.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五月以后的高温季节,坚持“四定”投饵,减少有机质的积累。高温期,每10~15天,全池泼洒一次光合细菌(PSB),浓度为2~3ml/m3,以改善水质。金鱼鱼苗池应经常加注新水,每次加10~15厘米。商品鱼池,每10~15天更换一次鱼池。 治疗方法: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3661672.html,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作者:王玉军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的发生率和危害性不断提高,已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 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反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破坏鱼体组织如体表、鳃、肠道等,引起细菌感染;二是吸收鱼体营养,影响鱼体生长;三是破坏鳃丝,影响鱼类呼吸功能,造成死亡;四是影响商品价值。总之,鱼体寄生虫病不仅影响鱼类生长、导致鱼体消瘦、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差,而且鱼品质也极差,影响商品价格,严重的直接造成死亡(特别是鱼苗死亡率高)。因此,对鱼体寄生虫不可忽视,应根据寄生虫繁殖周期(生活史)定期杀灭防治。 2 预防 2.1 强化饲养管理 2.1.1 饲料清洁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最好投喂颗粒饲料。 2.1.2 食场药物杀灭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经常对食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 2.2 改善水体环境 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春季水温升高后,这些代谢废物分解较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氧量不足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中间产物,使鱼类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感染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因此,在进入春季后,除了要适当换水外,一定要保持水体的高溶氧与良好的水质环境,可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与消毒剂,改善鱼类生存的水体环境。 2.3 切断传播途径

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140417

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 王丽坤、高俊峰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随着我国水产集约养殖的发展,鱼类寄生虫疾病频繁暴发,对水产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学者对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许多鱼类寄生虫的种类、分布及防治措施,对我国鱼类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将对目前已研究的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综述,以期本文可为我国鱼类寄生虫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水产业;鱼;寄生虫疾病 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水产业增加迅猛,养殖鱼类的业户越来越多。鱼病的发病机率和危害性也逐渐增大,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寄生虫疾病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寄生虫病7-10月为流行高峰,发生水域广,流行时间长,危害严重。寄生虫可以引起鱼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严重时挤压器官、萎缩变形、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甚至造成死亡。为了减少渔业寄生虫疾病的发生,做到更好的预防治疗,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开展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现就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相关阐述,希望为增进鱼类寄生虫基础知识的了解和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促进和保障我国渔业的繁荣发展,并有利于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鱼类寄生虫按其寄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大类。体内寄生虫是指寄生在水生动物体内部器官、血液、肠道和其他组织中,如各种绦虫、线虫、艾美虫、血吸虫等;体外寄生虫是指寄生在水生动物的体表、鳃、鳍等处,如指环虫、锚头鲺等,这类寄生虫容易蔓延,传染性较快。下面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的病原和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一、鱼类常见寄生虫疾病 1. 绦虫病 1.1 病原:主要有鲤蠢绦虫属、舌形绦虫、头槽绦虫属和双线绦虫属等。绦虫白色,在鱼上寄生的绦虫一般长3-10厘米,宽约半毫米,呈夹带状,能看出环形节片。虫体一般为带状、背腹扁平,极少数为圆筒状,可分为头节、颈和体节三部分。鱼类属于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1.2 病症: 1.2.1 鲤蠢绦虫属寄生在鲤鱼、鲫鱼肠道内,造成鱼肠道阻塞、发炎,甚至贫血死亡。 1.2.2 舌形绦虫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虫体肥厚,无头节和体节的区分。它的第一中间宿主是细镖水溞,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终末宿主是鸥鸟。主要危害一龄鲫鱼和夏片。发生此病的水域上空多是鸥鸟比较密集。舌形绦虫的病鱼体瘦而腹部膨大,严重时,游动无力,鱼体失去平衡能力,侧游或负面朝上,浮于水面。剖开病鱼腹部,可见体腔内充塞虫体,虫体数目较少时,虫体肥厚,虫数多时,虫体细长。鱼内脏遭到虫体挤压萎缩,严重时,肝、肾等内脏破损,病鱼死亡。 1.2.3 头槽绦虫为扁带状,有许多节片组成,头节略呈心脏形,顶端有顶盘,两侧有两个深沟槽,无明显颈部。头槽绦虫引起淡水鱼的肠道寄生虫疾病。病鱼口常张开,但食欲下降,严重的腹部膨大,失去平衡能力,腹部朝上或者侧游,剖检可见体腔中充满带状的虫体,其内脏受到虫体挤压而变形萎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 2008-07-18 15:53 (一)高锰酸钾 俗称灰锰氧,为紫色细长结晶,无臭,易溶于水,为强有力的氧化剂,与有机物相遇即释放氧,而将有机物氧化,其本身则还原为二氧化锰。本品杀菌力强,能破坏机体组织而杀死微生物和一些寄生虫,但其作用亦极易受有机物所减弱。鱼病防治上多用药浴法。 以10ppm浓度浸洗病鱼1-1.5小时,可杀死锚头鳋和鱼体表的几种孢子虫;以20ppm浓度浸洗病鱼15-30分钟,可治疗鱼类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 注意事项:①本品的水溶液极易分解而失效,因此应现配现用;②应放置在有色瓶中密闭保存,本品在阳光下易氧化失效。 (二)硫酸铜 又名蓝矾、胆矾。为蓝色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对病原体有较强的杀伤力和收敛伤口的作用。其铜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而生成蛋白盐,使蛋白质变性沉淀,并使寄生虫的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杀死寄生虫的作用,特别是对原虫有较强的杀伤力。 1.常用方法 1)全池泼洒常用浓度为0.7ppm,可防治车轮虫、斜管虫、口丝虫等原生动物病,也可杀死青泥苔、水网藻、蓝绿藻等。如与硫酸亚铁以5:2比例配合,可提高渗透压,以0.7ppm的浓度(硫酸铜0.5ppm+硫酸亚铁0.2ppm)可杀死复口吸虫、甲壳类等。 2)鱼体浸洗单独使用为8ppm,作用同上。8ppm硫酸铜和10ppm的漂白粉混合液,在水温15℃左右,浸洗20-30分钟,可以防治烂鳃病、赤皮病和原虫类等病。 3)挂袋可单用也可与硫酸亚铁以5:2的比例合用在食场挂袋,但当天的总剂量不能超过0.7ppm。

2.注意事项 1)硫酸铜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故测量池水体积和计算用药量时,务必准确;同时溶解药物的水温不要超过60℃,否则易失效。 2)同一池塘反复使用硫酸铜,会使池底铜离子的积累增加,从而抑制饵料生物的生长,同时还对鱼体肝、肾、肠道有一定毒害,影响鱼体摄食和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 (三)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又名绿矾、青矾,为淡绿色结晶,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在潮湿空气中,或水溶液放置过久都易被氧化分解,生成黄褐色不溶性碱或盐,使溶液呈酸性,不能再供药用。本品不具毒杀作用,因此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硫酸铜、敌百虫合用,以提高药物渗透能力而增强药效。 (四)敌自由 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毒杀剂,纯品为白色结晶粉末,工业品为白色块状固体,含有效成分90%左右,能溶于水,对虫体具有强烈的胃毒作用和一定的触杀作用,并表现有一定的渗透活性。其杀虫活性归因于它的代谢转化产物敌敌畏,即敌百虫在虫体内转化成为毒力更大的敌敌畏。敌敌畏是胆碱酯抑制剂,使胆碱酯酶的活性受抑,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从而致使虫体神经末梢部分释放出来的乙酰胆碱不能迅速被水解,产生蓄积,引起组织功能改变,出现神经失常、中毒而死亡。目前敌百虫的剂型有多种,水产上用的较多的是90%晶体敌百虫。 1.用法用量 1)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单独使用,0.2-0.5ppm的浓度,可杀死单殖吸虫,甲壳类和水蜈蚣、蚌虾和鱼鲺等。敌百虫可与硫酸亚铁和面碱合用加强其药效。与硫酸亚铁合用以4:1的比例配合,剂量为 0.2-0.3ppm,与面碱合用(1:0.6)剂量为0.2ppm浓度,作用同前。 2)浸洗以5-10ppm浓度浸洗鱼体,作用同全池泼洒。 3)内服法以1~3%的浓度拌入饵料投喂,可驱除绦虫、线虫等肠道寄生虫。 4)敌百虫、漂白粉、食盐合用可治疗孢子虫病、据陈锦富(1992)介绍:三种药物的比例为,敌百虫3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论文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防治措施论文摘要总结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以及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和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两大类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同时提出了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1]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3661672.html,/UploadFile/,仅供学习,严 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 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 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 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 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 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 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 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 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 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 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 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 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 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 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 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 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 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 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 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 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 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 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 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 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当鱼体大量感染车轮虫时,由于车轮虫的骚扰,不能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剥取鱼的组织为营养,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使鱼致死。 每年5-8月,鱼苗饲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常发生车轮病,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此病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尤其是经常用稻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一般比较脏,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 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1)X(1-3) g,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 C,最适为37C, 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 0-4% ,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 C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 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 ,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 )、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 )琼脂等肠 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在普通营养肉汤 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和渠道鮎鱼的气肿性 腐烂病等 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C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 为水温在15C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 C时,一般于春季和夏季易发流行。 人工养殖的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鱒、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和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 及内脏器官组织等。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 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C或37C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 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 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鮎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x (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C时有 动力,在37 C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 0.5mm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鮎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 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 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寄生虫是指一种生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另外一种生物体内,被寄居的生物称为宿主或者寄主,寄生虫的寄生行为同时对卑寄生生物产生损害。寄生行为时寄生虫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依靠寄生虫自身一些特化的器官附着于宿主或者寄主体外,以从中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甚至繁殖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是庇护其不受其他不利因素干扰的行为。此外,更加广义地说,就是小型生物依附大型生物来生存,可以被称为寄生,因此病毒也是可以称为寄生虫。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甚至因此而产生一些适应宿主的结构或者功能。 由于寄生虫的寄生活动,寄生在鱼类上的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是比较大地,显著时可引起被寄生鱼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鱼类的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如机械性损伤带来的感染、炎症等。二是压挤与阻塞。某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鱼类体内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对鱼类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五是引起寄主的超敏反应。寄生虫或者是寄生虫产生的物质被寄主体内识别为抗原,引起寄主体内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寄主的损伤。 寄生和互利共生一样,都是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只是寄生是对宿主有害,而互利共生是双方都有利。而寄生关系的其原由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由空间联系发展到食物联系。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不同程度的共栖为发展营养联系建立基础。食物联系可能开始时只是一种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当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体液来维持生活,即发展为寄生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捕食过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过渡的痕迹。第三条途径是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内,虽然寄主体内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寄生关系从上述共栖、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条途径产生后,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由寄生产生的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寄生是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为了生存而演变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演变中,寄生虫在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方面就产生了许多的变化。首先,寄生虫为了生活需要确定它们的寄主,还要适应寄主体内的环境。这就迫使它们要有所变化。为了寻找寄主或者在寄主体内迅速到达寄生部位,它们的运动结构在不同的寄生环境便演化出不同的适应方式。 鱼类的寄生虫感染鱼类的途经有三个途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和经血感染。经口感染:很多虫卵、幼虫或包囊可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鱼体中。鱼吞食受污染的饲料及带有幼体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如艾美虫、绦虫及寄生于肠道中的吸虫等。经皮感染:即是感染阶段之寄生虫通过鱼类皮肤、鳃、鳍而感染鱼类。它们可主动侵袭鱼类(如双穴吸虫的尾蚴)或从伤口进入鱼体。经血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在鱼体上较少见。它是通过动物媒介的叮咬而将病原接种到鱼类血液中,病原通过体外寄生虫的口器而达鱼类的血液或组织,如蛭类叮咬鱼体而传播寄生于血液中的原生动物,如锥虫。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其实寄生虫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建立检疫制度。对从外地引进,或引种到外地去的种鱼、苗种进行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每年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杂物、杂草,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达到预防鱼病之目的。清塘消毒工作主要包括:清整池塘:每年冬天,待鱼出池后,排干池水,修补池埂,拔除池边杂草,并挖去过多的淤泥。药物清塘: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氨水等。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而且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作用。

2020智慧树,知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 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章节测试答案 见面课:呼吸困难查鳃丝分辨病因治根本 1、问题:下列哪些原因会引起鱼浮头呢? 选项: A:缺氧 B:细菌性烂鳃病 C:寄生虫性烂鳃病 D:真菌性烂鳃病 答案: 【缺氧;细菌性烂鳃病;寄生虫性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 2、问题:甲苯咪唑是治疗指环虫病的特效药。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3、问题:指环虫有眼点,三代虫无眼点。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问题:如果鳃上只有一个寄生虫,不能诊断为寄生虫性烂鳃病。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5、问题:车轮虫大量寄生时,会引起鳃产生粘液。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见面课:望体识渔病博记诊治点 1、问题:下列哪种疾病以体表溃烂为主要特征? 选项: A:打印病 B:小瓜虫病 C:绦虫病 D:线虫病 答案: 【打印病】 2、问题:下列哪种药可用于治疗水霉病? 选项: A:阿苯达唑 B:五倍子 C:液体钙

D:硫酸铜 答案: 【五倍子】 3、问题:水霉病可以发生在海水水域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4、问题:海参患化皮病时,有可能会出现排脏现象。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5、问题:体表粘液增多时,应取粘液进行镜检。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见面课:牢记检查要点强化检查方法 1、问题:鱼病诊断流程是 选项: A:调查询问 B:现场观察

C:鱼体检查 D:病原体检测 答案: 【调查询问; 现场观察; 鱼体检查; 病原体检测】 2、问题:检查体表时,需观察体表各部位的颜色、体积、完整性等是否有变化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3、问题:疾病诊断时,不能轻易的根据眼观病变就进行确诊。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问题:鱼的鳃盖不能正常闭合,可能是因为鳃部有较大的寄生虫孢囊寄生。 选项: A:对 B:错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养殖密度越来越大 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 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 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 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 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 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 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一、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 抵抗力下降 甚至造成死亡。 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 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 带来不良的后果 二是压挤与阻塞 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 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 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 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 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受影响 重者可至死亡 四是毒素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 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 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1 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 使其血管阻塞 黏液增多 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 不摄食 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 体色暗黑 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 7~9月发病较多 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 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 碘泡虫形成的胞囊 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 致使病鱼狂游乱窜 打圈 狂跳出水面 鱼体极度消瘦 尾上翘 肝、脾萎缩 腹腔积水 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 严重时前肠粗大 肠壁呈白色糜烂状 鱼体发黑 腹部膨大 不摄食 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 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 表现为急性型。 3 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 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 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 破坏组织 影响鱼的呼吸 病鱼食欲减退 鱼体消瘦发黑 漂游水面或侧卧 靠近岸边 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 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 严重时鱼体覆盖 层白色薄膜 病鱼行动迟钝 漂浮水面 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 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 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 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 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 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 如鳍、头、体表等出现一层白翳 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 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 使其口腔充塞黏液 嘴闭合困难 不摄食 呈“跑马”现象 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

寄生虫病在水鱼类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寄生虫病在水鱼类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摘要]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养殖密度不断扩大,鱼类害病的发生机率与危害性随之提高。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兴起,使得因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发生频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就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给鱼类生存造成的危害作了阐述,并提出了防止寄生虫病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措施 引言 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养殖密度不断扩大,鱼类害病的发生机率与危害性随之提高。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兴起,使得因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发生频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占据相当比例,这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大部分寄生虫无法对鱼类造成明显的危害,在较为稳定情况的水生态系统下,宿主和寄生虫的种群两者之间一般可以处在较为平衡的一种状态,但是唯有当整个环境和生态发生急剧变化时,寄生虫才有可能出现大量侵入宿主的情况,进而暴发寄生虫病,为渔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造成的危害 寄生虫能够给鱼类造成比较显著的影响,在成长期间它能够使宿主的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会使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更有甚者会引发死亡出现。当寄生虫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时,养鱼者通常难以给与必要的重视。根据生产情况分析,细菌性体表病属于淡水鱼类的主要细菌性疾病,而引起此类疾病发生进而不断流行的主要因素就是寄生虫所引起的损伤。所以,要高度重视寄生虫给鱼类造成的危害。 在我国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鱼类寄生虫病,导致鱼类死亡,死亡率低的为20%~30%,而严重者达90%以上。2001年,在处于苏南、苏北地区的鳜鱼养殖的鱼塘里面发现了鳜鱼尾孢虫,有的鱼池发病率及死亡率甚至达到60%以上。2002年,在山东章丘某鱼塘发生极为严重车轮虫病,导致大批的鲤鱼种类纷纷死亡,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当鱼类及观赏鱼类一旦感染上了多子小瓜虫,如果不及时去进行治疗,鱼种的病死率常会达到60%以上,严重时会达到80%以上,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寄生虫病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点:会引起机械性刺激及导致组织损伤,这是寄生虫病的一种共有的特征,能够直接导致鱼类死亡或出现其他病变,产生不良影响;会产生压挤和阻塞,有些寄生虫常寄生于鱼类体内易造成对宿主内部组织器官的压挤,从而导致萎缩、坏死甚至生理机能的丧失;使宿主的营养被掠夺,因为寄生虫的营养来自宿主,所以常常会对宿主的营养进行掠夺,导致宿主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毒素的作用,由于寄生虫在寄生中

观赏鱼33种常见病与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 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 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 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 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 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 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 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 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 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 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 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 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 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 或继续产几次卵。 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 由此鱼类 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 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 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 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 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 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 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 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 、感染的迹象。 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 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 时也出现 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 、感染详述。 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 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 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 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 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 在水鸟的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 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 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 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 幼虫寄生于 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 当寄 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 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 轻微 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 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 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 、推荐的治疗方法。 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 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 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 *近池塘或水族 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三、血鞭毛虫一昏睡病 (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 (一) 、感染的迹象。 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 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 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 不会产生 如此严重的症状。 春季从卵孵化出来 一旦贴上,它们就 然后交配过的雄性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 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 症状:为病毒性鱼病,鱼体表一般暗黑而微带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口腔、下腭、头顶或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充血。 防治方法:细菌性出血症:可选用“菌克+VK3粉+三黄粉拌饲内服”,外用金碘;病毒性出血症:可选用“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病毒克星”,外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以上两个配方在治疗草鱼出血症上有很好的疗效,没有投饵机的比有投饵机的治疗效果更明显,有投饵机的塘口最好在下风处也有少量药饵的投喂,这样可以让那些患病稍重没有能力抢食的鱼得到恢复,以最快的速度减少死亡。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嗜纤维菌(原叫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故又称此病为“乌头瘟”。病鱼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表面、鳃丝末端粘液增多,并常粘附淤泥,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 流行情况: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鲢、鲂、鳙也可发生。不论鱼种或成鱼阶段均可发生。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本病常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预防: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或者用成品肥料如速肥宝、肥水膏等施肥肥水,用菌克200~250克/亩·米用热水浸泡半小时以上进行全池泼洒。 治疗: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以0.1~0.2ppm进行全池泼洒;三黄粉拌饲料混饲内服,每天2次,连用3~5天;醛速杀,中仁金碘,二氧化氯,中药消毒制剂“双黄精华”等系列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肠炎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肛门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血液或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道部分或全部发炎,呈紫红色。发病初期,前肠、后肠充血发红,严重时整个肠道充血发炎、出血,形成败血症。病鱼腹部肿胀,肛门红肿突出,有时可挤出黄色粘液,肛门后拖一粪便团,腹部有时有积水。 治疗方法:每亩水面用中仁金碘或二氧化氯全池泼洒,连用2~3天;用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2克+VC 2克 + 开胃应激灵2克/公斤饲料+三黄粉,连服3~5天,即可治愈。停止死鱼后,每天投药饵1次,连用1个星期,否则会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 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动物寄生虫病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个1分) 1.对宿主来说寄生虫及其产物都是() ①异物②废物③营养物④处理后可利用之物 2.牛羊感染结节虫病是由于() ①吞食了感染性虫卵②吞食了感染性幼虫 ③吞食了中间宿主④感染性幼虫经皮肤钻入体内 3.在马胰腺内寄生的圆虫幼虫是() ①普通圆虫②无齿圆虫③马圆虫④小型圆虫 4.猪结节虫病的病原是( ) ①有齿冠尾线虫②后圆线虫③毛首线虫④食道口线虫 5.东毕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①扁卷螺②钉螺③锥实螺④豆螺 6.日本血吸虫寄生于() ①胆管②胰管③肠系膜静脉④前胃 7.牛粪内发现一种大型、灰白色、椭圆形、含有卵黄细胞的虫卵,它是() ①肝片吸虫卵②前后盘吸虫卵③阔盘吸虫卵④双腔吸虫卵 8.节片戴文绦虫的中间宿主是() ①蚂蚁②家蝇③金龟子④蛞蝓 9.裂头蚴的成虫是() ①贝氏莫尼茨绦虫②无卵黄腺绦虫③曼氏叠宫绦虫④阔节裂头绦虫10.马胃蝇是() ①♀吸血②♂吸虫③♀♂都吸血④♀♂都不吸血 11.驽巴贝斯虫的典型形状是() ①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成对梨籽形锐角相联,每个虫体2团染色质②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成对梨籽形钝角相联,每个虫体1团染色质③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4个虫体尖端相联构成十字形④虫体很小,圆环形、椭圆形、圆点形,杆形、逗点形 12.马媾疫锥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①吸血昆虫机械性传播②吸血昆虫生物性传播③健畜病畜接触感染④经口感染13.需水生植物作为传播媒介的寄生虫是() ①肝片吸虫②姜片吸虫③日本血吸虫④前后盘吸虫 14.马蛲虫病的病原是() ①尖尾线虫②类圆线虫③异刺线虫④异尖线虫 15.阔盘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 ) ①扁卷螺②钉螺③锥实螺④陆地螺 16.双腔吸虫寄生于() ①胆管②胰管③肠系膜静脉④前胃

用中草药防治鱼类寄生虫疾病

用中草药防治鱼类寄生虫疾病 (来源:[广东省农科院彩田农业科技信息中心] 时间:2008-09-11 00:00中草药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环保型绿色药物,具有高效、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残留少等诸多优点,且来源广、成本低,在目前全面提倡健康养殖的新形势下,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常用于防治鱼寄生虫病的中草药有苦楝、大蒜、百部、槟榔、南瓜子、苦参、大黄和黄芩等。 一、中草药防治鱼病 1、杀灭小瓜虫 (1)每1亩养鱼水面,用红烟50克、大茶叶90克,碾碎拌入饲料中,做成药饵料投喂。 (2)每亩养鱼水面,用金银花、白芷各135克,干姜、白术各90克,加水煮沸煎成汁,拌入饲料中投喂。 (3)每亩养鱼水面,用明矾和土茯苓各50~100克,干草、大黄、金银花、野菊花,薄荷叶、黄连等各15克,适当加水,煮成药汁,对水均匀泼洒全池。 2、杀灭锚头鳋 (1)每亩养鱼水体,用酒糟125~150公斤,全池投饲,隔天1次,连续投喂2~3次。 (2)每亩养鱼水面,用牛血或猪血5公斤,拌入饲料中,全池泼洒投喂,隔天1次,连续投喂3次。 3、杀灭鱼虱 (1)每亩水面,用茼蒿根4~5根扎成束,约用8~9束放入塘中,浸出液汁能杀灭鱼虱。 (2)对大水面养鱼塘,在进水处经常浸放松树针8~10捆,可预防和杀灭鱼虱。 (3)每亩水面,用大茶叶50~60公斤扎成束,每束5~7公斤,投入塘中分点压入水中,浸出的液汁能杀灭鱼虱。 4、杀灭水蜈蚣 每亩水面,用柴油500克或煤油250克浸草鞋。将浸过柴油或煤油的草鞋穿到脚上,在池塘中全塘走动,油就会均匀地浮在水面,水蜈蚣游到水面呼吸时,油就把其呼吸孔封死,而将水蜈蚣闷死。 5、灭杀中华鳋 (1)感染率在20~30%,每亩水面用新鲜马不留草1.5公斤、苦楝叶5公斤,一般使用1次即可。 (2)感染率在40~50%,每亩水面用马不留草2.5公斤、苦楝叶5公斤,连用2次。 (3)感染率在60~70%,每亩水面用马不留草3公斤、苦楝叶10~15公斤,连用2~3次。 马不留草和苦楝叶放入铁锅加水10~15公斤煮沸15~20分钟,然后弃渣取液全池均匀泼洒。 6、灭杀车轮虫 (1)每亩鱼池用苦楝树枝叶15公斤分别浸泡于池中。 (2)、每亩水深1米用苦楝枝叶20~30公斤煎汁全池遍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