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与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微粒,如烟尘等。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与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4)生物圈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其中,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人类的价值:健康营养物。

主要问题:物种锐减

(5)土壤圈

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包含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以与生物体四部分组成这一复杂结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

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2.自然环境的三大功能

物质循环:物质元素在各圈层之间的交换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能量流动:太阳能进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然后耗散到外部环境中的过程

信息传递: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各生命成分之间的流通

典型实例之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3.自然环境的规律

地带性:自然环境要素(如温度、压力、物质含量等)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随纬度、经度等发生变化

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规律:由于热量沿纬度变化,生态系统也随地球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地

更替,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了热带雨林、常绿

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与苔原。

经度地带性规律:由于水分沿经度变化,生态系统也发生了经度更

替,如北美大陆和欧

亚大陆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

干旱区的荒漠

垂直地带性规律

4.Gaia假说(大地女神假说)

主要观点:

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证实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内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地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的进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心思想:生命活动创造了地球环境

(三)人工环境

1. 人工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概念: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掌握人工环境按功能分为: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满足不同的需求,人类智慧再创造

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起源于人类需求的多样化

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环境承载力与人类干扰强度之间的关系

人工化程度越高→自然环境比例越低→环境系统越脆弱(现代化城市停电事故)

4.环境污染严重:起因于物质代谢作用,产生环境影响(案例)

5.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案例)2.城市概念和城市环境特点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

工形成的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是人类占绝

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特点:

(1)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

(2)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

(3)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4)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

(5)城市环境限制因子众多,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

3.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

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与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的人们

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过程。

表征指标:总量;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4.城市人口承载力:

概念:指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大人数又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

5.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由于城市大量基础设施的吸热、蓄热作用,使得城市内空气温度明显高于城外空气温度的现象。

6.乡镇环境特点

乡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中国行政区划最低建制,处在城乡融合的交汇点, 兼有城乡两种环境特点。

环境特点:1.处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带,景观丰富多样。

2.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尽合理,存在布局混乱的现象。

3.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致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

4.管理薄弱,难以控制环境污染。

7.农村环境特点

以种地为生的地方,我国农村人口多,面积大。其环境特点有:

①存在耕地、草原和林地退化,水土流失、侵蚀等现象;

②生活生产方式不尽科学,致使环境质量恶化;

③资源和废物交流不平衡,加剧农村环境质量恶化;

④环境污染问题制约农村发展,并使农村贫困化。

8.绿色交通概念

概念: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包括徒步、自行车、轻轨电车等。

9.发展绿色交通措施(了解)

制订和实施鼓励开发和使用环保汽车的优惠政策

加快环保汽车配套设施建设

控制私家车数量,大力发展“绿色公交”

引导汽车市场的“绿色消费”

(四)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1. 人类和环境关系

基本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与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

存在着矛盾

统一:环境是人类的载体,人类的活动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

制约

推论:(1)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2)应充分认识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地球表面系统进化的产物;地球表面系统的进化形成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2.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这种失调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

它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非协调发展所引起的问题。

根本原则: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改变无节制生产和最大限度消费的生

存方式,摒弃一味向自然索取以满足自身和短期利益的价值观念。

3.环境问题分类(次生和原生+举例)

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

按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引起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资源短缺耗竭、生态破坏。

4.介绍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污染型、资源短缺型、

生态失衡型)

(1)污染型环境问题

概念: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 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分类: 大气污染, 水环境污染, 土壤污染,声、光等

①大气污染:

定义:大气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典型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等

②水污染:

A、定义: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导致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固有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按污染对象可分为地表淡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以与海洋污染。

B、水污染原因:地表水污染的原因:人类向地表水体大量排放各种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液体和固体废物,使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地下水严重超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处理量低;施用化肥、农药和污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人为经济活动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

③海洋污染:

定义:人类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损坏海水质量和减损环境美观等有害影响。

典型事件:水俣事件,主要污染物:甲基汞,形成原因:含汞催化剂用后的焊工废水入海,鱼类贝类污染。富山事件(骨痛病),镉,炼锌厂含镉废水污染饮水和农田。

④土壤污染

定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典型事件:

(2)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①自然资源分类:

②问题: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得人类向环境

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针对

可更新资源),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人类不当使用最终可能导致耗竭

③资源问题的相对性:资源短缺与耗竭是相对于消耗水平(或需求水平)而言的;

具有区域性:资源短缺与耗竭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的;

原因:资源分布、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消费偏好等

后果与对策:资源使用的公平性、贸易和战争。

(3)生态破坏与生态失衡型

①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

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

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进行适当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使生态系统

保持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失衡: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出现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功

能紊乱等现象

③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大规模改自然为人工生态系统,干扰生物圈正常运转:如农田开发;

大量取用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例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向环境输入大量废弃物,严重污染生物圈:例如污废水向河流倾卸带来的典型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

5.论述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重点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途径:环境中毒物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等进入人体

表现:特异性损害(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畸、致突变、治癌等)和非特异性损害(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劳动

能力下降)两个方面

例1: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简)

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能见度降低,减少太阳辐射而导致城市佝偻病发病率的增加。例如:煤烟会引起支气管炎等,如过煤烟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则可引起相应的肺部疾病;铅可引起红细胞障碍等慢性中毒症状,浓度高时可引起强烈的极性中毒症状。(P87)

例2:放射性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简)

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某种损害作用,如在6.5Gy的照射剂量下,受照射的动物100%死亡,照射剂量为4Gy,有5%死亡;照射剂量在1.5以下,死亡率下降至零,仍有损害作用。

(2)大剂量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损害作用。

主要会表现为各种癌症或不同程度的寿命缩短例3: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简)

生物性污染指寄生虫卵,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病原体,随着粪便,痰,飞沫等排泄物排入环境后,污染空气,土壤,水源等。主要危害是造成寄生虫病和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概念: 生物性污染主要是由于寄生虫卵、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病原体、染水体、空气、土壤,引起寄生虫病和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分类:空气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真菌、花粉、病毒有机成分等水中的生物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食品生物性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霉菌性污染、寄生虫性污染和病毒性污染等

(3)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

①居住环境是以住宅为中心的区域环境。

包括:地理环境: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综合体;

住宅环境:指居室内的环境,如居室结构、室内装饰等;

室外周边环境:指居住楼幢和住宅区的环境状况,如卫生、

绿化、基础设施等。

②居室环境污染,从污染源来看,主要有空气污染、建筑装

修材料和生活用品的化学污染、家用电器的放射性污染和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

③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炎症

致癌作用:氡可引起肺癌;甲醛可引起鼻炎癌

传播疾病:如病毒、细菌可引起流感等

其他危害:如损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

(五)全球环境变化

1.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气候带北移

3、世界经济损失

4、对中国的可能影响

2.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3、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4、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

5、对材料的影响

3.环境安全的概念

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与自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恢复的破坏。

4.转基因生物安全(了解)书P120。

转基因生物安全:转基因生物是一种经人类改造或修饰的生物体,它以特殊的生命形式介入自然界中后,可能造成另一种类型的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潜藏着一定的风险。例如:可能造成农作物品种单一化,使害虫、害草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威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遗传基因,造成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损失等。经济全球化还存在着本国基因资源被国外窃取并注册成为专利的威胁。

(六)环境伦理

1.环境伦理的研究内容

1、人类正当合理行为的界定

2、人类对自然接应负有的义务

3、着重讨论自然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权力和义务等

4、研究人对自然的利用、补偿原则等实践问题

2.环境伦理基本原则

1、最小伤害原则

2、比例性原则

3、协调性原则

4、适度消费原则

5、分配公平原则

6、公正补偿原则

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

1、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核心是发展;重要标志是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既考虑当前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综合决策和管理机制改善;最深厚根源在于民众之中。

2、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开展国土开发整治,强化防灾减灾

4、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5、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6、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7、推行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

8、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环境,改变消费观念

9、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10、坚持以强化管理为中心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

11、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和国民环境教育

(七)环境地学

1.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概念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偶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巨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2.环境地学最关心的问题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中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以与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人类生态环境的问题。

研究的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指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变化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恶化)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恶化)问题。

3.水体的净化作用

按其净化机制,可分为三种净化类型:

物理净化:污染物在水体中由于混合、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化学净化:污染物在水体中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但不参与生物作用。

生物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在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与毒性减弱以至消失。

(九)环境物理

1.光污染的来源

光污染源1:城市建筑物采用大面积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墙所形成的光污染。

光污染源2:城市夜景照明亮度过高,特别是大功率高强度气体放电光源所形成的光污染。

2、光污染的分类

白亮污染: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

人工白昼:夜间照明过度,如同白昼。

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

3.光污染的危害

1、对人的影响:

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对行人的影响、对交通系统的影响、对天文观测的影响

2、对动植物的影响:

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新陈代谢

4.光污染的防治

(一)可见光污染防治

可见光污染中危害最大的是眩光污染:

直接眩光的限制:

1.需要限制亮度的照明器发光区域。(控制光源在γ角为45~90°范围内的亮度)

2.透光材料控制法:采用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格栅或棱镜将光源封闭起来,控制可见亮度,减弱眩光。

3.保护角控制法:控制光源的直射光,做到完全看不见光源,有时也可把灯安装在梁背后或嵌入建筑物等。

4.增加眩光源的背景亮度或作业照度顶棚表面应有较高的反射比,可减小灯具发光表面与邻近顶棚间的亮度差别,适当降低亮度对比度,如倒伞形悬挂式灯具,使灯具有足够的上射光通量,经过一次反射后使室内亮度分布均匀。浅色饰面通过多次反射能明显地提高房间上部表面的照度。

2、反射眩光和光幕反射的限制:

防治反射眩光的措施:

1.光源的亮度应比较低光源的亮度应比较低,与工作类型和周围环境相适应,使反射影像的亮度处于容许范围,可采用在视线方向反射光通量小的特殊配光灯具。

2.灯具布置在反射眩光区以外根据光的定向反射原理,将灯具妥善布置在反射眩光区以外。若灯具的位置无法改变,可以采取变换工作面位置,使反射角不处于视线内。通常不把灯具布置在与观察者的视线相同的垂直平面内,力求使工作照明来自适宜的方向。

3.增加光源的数量,提高照度增加光源的数量,使引起反射的光源在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环境科学是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本文从分析教材入手,选择了适合该专业学生的教材,构建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 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国家于2010年批准设立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基础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课程涉及面广,既有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又有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1]。而且由于该学科发展极为迅速,课程内容的理解差异较大,如何紧跟时代发展

的步伐,全面体现该课程的科学内涵,是环境科学基础教学中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1教材的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环境科学的教材,比如师范大学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清华大学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中山大学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东北师范大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等。其中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被多家院校选为教材,因为该书理论体系较完整,既包括环境污染,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又涵盖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是以环境问题为导向,更偏重于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剖和解决技术。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比较重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有一定深度,较适合研究生教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则以生态环境为主线,淡化了环境污染问题。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引入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在基本原理上有所突破[2]。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普遍接受。关于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 (2) Hg2C12 (3) Hg (4) Hg (CH3) 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 2⑴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 3 (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 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 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 2 (l)TSP (2)N0X(3)灰尘⑷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 (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其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02、CH4、N20、03、CFCS、0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 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 一、内容提要 1、环境污染及形成 (1)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 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 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 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 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 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 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 (1)大气污染效应 ?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

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3)颗粒物质 ?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 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m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m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4)硫化物 ?硫常以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形态进入大气,也有一部分以亚硫酸及硫酸(盐) 微粒形式进入大气。 ?SO2的存在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使大气的能见度大大降低。 两种物质。 (5)碳氧化物——主要有CO和CO 2 (6)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的种类较多,N2O 、NO、 NO2、 N2O4、 N2O3、 N2O4、N2O5等,主要 是NO和NO ,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2 (7)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由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物质组成。 ?燃油的机动车亦是主要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源。 ?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8)造成大气污染因素 ?城市空气有限的稀释作用 ?污染物协合相互作用——协合相互作用现象:当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 作用并产生比一个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大得多的作用。涉及到污染物的协和效应的例如:光化学烟雾、细粒、吸烟。 ?广泛效应——大气污染己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现象,现今己形成一个较广泛的 影响,如酸雨。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得分 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 姓名学号 院系班级 任课教师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主要介绍其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内容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一些解决方略,以此来表明部分环境现状,并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再从一些调查数据描述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出我国公众在环保意识上的不足。最后,再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温室效应、;因素;现状;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对策。 1.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矛盾。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在此我仅从第二环境问题进行阐述——而在众多的次生环境问题中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就当前来看,全球变暖等大气问题也连连被拿上了桌面,足见大气问题在人们心中的重视程度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影响有多大。本文就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对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2.温室效应介绍 形成原因: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姓名:;学号: 第1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2.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3.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4.环境问题有哪些性质?其实质是什么? 5.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第2章生态学基础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 3.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可供M个农民食用,如果将作物的一半饲养牲畜后再一并供农民食用,问此时养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多少倍? 4.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5.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6.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与环境保护有何关系? 7.生态学规律在环境监测中有何应用?如何应用的? 8.试指出一种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并分析它的特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有何意义? 9.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如何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调控城市环境质量? 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举例说明,大型水电站对环境的正负效应。(提示:如长江三峡、埃及阿斯旺水坝等)。 2.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 3.有哪些途径可提高粮食产量? 4.为什么施用化肥、农药能污染环境?应如何防治? 5.试系统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示: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电、水力发电等方面) 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1.大气稳定度等级的确定 目前我国使用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简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分别表示为A、B、C、D、E、F。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2查找稳定度等级。 表1.太阳辐射等级数 表2.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在《环境科学概论》现有教学方法体系中引入基于环境问题或事件的环境项目PCM(Project…Cycle…Management,…PCM)教学方法,驱动学生主动分析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环境问题的诱因和影响、完成解决该环境问题目标所需的手段,培养学生优化选择环境项目组件和环境项目设计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性、分析能力、设计能力、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等,推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革新。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项目;项目周期管理 《环境科学概论》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先导必修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环境问题和掌握基本环境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目前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以老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等辅助形式。虽然《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但是大部分学生参与方式属于被动的信息搜索与汇总[3];而且该课程的教学以给学生介绍环境问题为主的方式进行,鲜有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并给出粗略的解决方案。所以在《环境科学概论》现有教学方法中引入让学生讨

论如何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探讨的设置 调整《环境科学概论》原有授课框架,添加实际环境问题或事件解决方案探讨部分。新添加部分可以设置在每一环境问题介绍完之后,比如水环境问题介绍完毕后,可以引入几个典型的实际水污染案例进行解决方案的分组探讨;也可以在所有类别的环境问题介绍完毕后,选取各个类别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组探讨。内容设置完成后,我们基于什么样的方法开展解决方案的探讨呢? 二环境项目PCM教学法 我们为一个实际环境问题或事件建立一个环境项目,这个环境项目的作用就是如何可行高效的解决对应的环境问题。而项目周期管理(ProjectCycleManagement,PCM)方法能帮助解决环境项目的规划、管理与实施[4]。每小组学生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建立一个环境项目,利用PCM方法来完成该环境问题的分析,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具体问题分析、目标分析和项目选择,然后基于项目设计矩阵

【完整版毕业论文】环境科学概论论文

北京环境现状问题及影响 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类生存基本物质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大气污染造成的几大公害事件,令世人震惊,也使世人觉醒。虽然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大气环境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全球性的、新的大气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大气环境的问题一再提醒人们在追求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要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大气环境。我国城市环境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测算,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八个,首都北京被列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早在1998,年和1999年,北京就曾经出现过严重的大气污染情形。在华北地区,包括欢度国庆节的首都,都被五级污染物所笼罩,连续几天没有好转。而且还显示出,这是一种区域性的,而不是北京地区局部性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群的大气污染趋势的同步性相当一致。这表明华北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当时,由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不大,空气质量状况问题严重。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从以人为本、绿色城市等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为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和转变观念提供了前景和希望。北京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将改善城区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作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还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北京己进入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光化学

烟雾的复合型污染时期,北京城区的通风能力不断降低,热岛现象有逐年增强的趋势,解决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建立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特别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如何更好的防治大气污染,提高北京的环境空气质量,展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解决北京大气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改善北京的国际形象势在必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撰写此文,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完善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奉献绵薄之力。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的历史,大气污染像一个梦魔,一直萦绕在地球上空,徘徊不去,愈演愈烈。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己明白地告诉人们:梦魔已经化作现实。而作为文明集中、工业发达的城市,则遭受着更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全球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已恶化到威胁人们健康的程度。我国的大城市在20世纪70年代拥有比较好的环境质量,蓝天碧水、空气清新。而现在,我国有8个城市名列全球10名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标准的不到1%,我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环境保护的首善之区,在环境保护上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目前北京市大气污染仍很严重,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随着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临近,如何实现绿色奥运的理念对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办奥运会对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控制大气污染、提高北京市的环境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类型 1.环境的概念 (1)概念 ①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②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③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人与环境关系图 2. 环境的类型(见图1-2) 3. 环境的特性(见表1-1) 图1-2 环境类型图 表1-1 环境的特性 特性 具体内容 整体性 环境中各部分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 区域性 不同时空尺度下区生态环境特征变化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经济和社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对稳 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干扰强度不超过

二、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 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 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3.环境科学的任务 ① 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②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③ 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 指导。 ④ 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分支学科 按环境科学性质及作用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社会环境学,每一学 科分支又包括许多更细的分支学科(见图1-3)。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

城市生活垃圾与白色污染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 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状况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越加明显。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工作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能力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也就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非常薄弱,因此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的适用性成为解决生活垃圾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垃圾技术选择的处理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美丽的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我们的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一般生活垃圾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生物垃圾等五类。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主要危害是:第一、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你看:秦淮河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死亡。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在激增,达到500亿吨,这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堆放垃圾。然而,能堆放垃圾的特殊留用地已越来越难找到;垃圾填埋时,化学物质可能泄露,污染地下水和土地;此外,如果利用焚烧处理垃圾,有可能造成空气污染。面对过量的废物,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废物的再利用。 如果我们把废弃物中的有用部分重新回收利用,例如一些瓶瓶罐罐、纸盒、手提袋等,使它们摇身一变,成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居饰品,美化我们的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的产生量,降低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从而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用铝制的易拉罐可再制成铝制品比用铝土提取铝少消耗71%的能量,减少95%的空气污染;废玻璃可再造玻璃制品,既节约石英砂、纯碱、长石粉、煤炭等原料(资源),还可节电,减少约32%的能量消耗,减少20%的空气污染和50%的水污染。回收一个玻璃瓶节省的能量,大约可使灯泡发亮4小时。废布:拼接,可做成被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