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反思
作者:庄进平 林荣宝


今年七月,看着手中的学生中考成绩,我感到无限欣慰。3个上140,
25个A的成绩,这在全区绝对是遥遥领先,无可匹敌的。回想三年的语文课改实践,我对名著阅读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我深深地感到,今年中考佳绩的取得离不开三年来学生们对名著阅读的痴迷,离不开他们对文学梦想的追求。我真正体验到了名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对俄国作家赫尔岑说的"莎士比亚和哥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这一名言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高兴之余,我感慨万千。因为三年的新课程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回想三年前,手捧"新课标",书中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举措对语文教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让我看到了希望。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我便不余遗力地致力于名著阅读的指导工作。

前几年的名著阅读现状让我深知,在这个升高中达不到分数线就"起价一万,差1分1000元"的时代,想让学生花大量课外时间去阅读名著,是绝对得不到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的。若不先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即使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为了能与家长达成共识,我给所有的家长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其间还穿插扬振宁、巴金、郭沫若等科学家、文学家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和华罗庚、苏步青、朱光潜等人阅读名著的文章。同时还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和今后三年名著阅读的计划。

可是,刚着手实施名著阅读计划,我便遇到了一个难于解决的实际困难--许多学生无力购买或全部购买课标中所列的名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多方努力,终于取得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为此建立并健全图书馆的相关制度,向学生全面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借到和读到适合自己的图书。学校又让每个班级建立一个书橱,由学生每人各带5本书,在这里互相交换阅读。每半学期,班与班之间进行更换交流。这样,我们的学校就成了一个大图书馆,每个同学也都成了图书馆的主人。

找书难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工作就应该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自编了配套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由"日积月累"、"我的评点"、
"我思我得"、"每周一记"、
"月度盘点"、"我的地盘"等组成。

我要求学生在认真完成以上各单元的基础上还应讲究包装艺术,起个别致的书名,绘制各种插图等,以期在学期末的评比中取得佳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逐渐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名著阅读是快乐的,名著阅读也是枯燥、艰辛的。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阅读快乐,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营造快乐的读书氛围。如读书汇报会、"最美的诗篇"朗诵会、"向你推荐一本书"的推荐会、课本剧表演、"名人故居游"小导游大赛、
名著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在活动中,学生分享了阅读的心得,共享了阅读的快乐,阅读名著的劲头更大了。

为了给名著阅读争取更多的时间,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名著时更有方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我专门设立了每周一次的阅读课。阅读课的课型有(1)
阅读指导课。基本环节:阅读方法指导--读书尝试--交流体会。(2)阅读推荐课。基本环节:介绍读物-激发兴趣-课外阅读。(3)阅读积累课。基本环节:自由诵读-积累练习-反馈阅读效果。(4)读写互动课。基本环节:佳作赏析-拓展想象-自主尝试-赏析点评。(5)阅读欣赏课。基本环节:佳作欣赏-个人点评-全班交流。(6)阅读汇报课。基本环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小结点评。形式有:自办阅读手抄报、制作名言书签、演课本剧、故事会等。通过训练,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更有方法,更有路子,更有体会了。

随着名著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课标推荐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暴露出来了。《新课程标准》只是笼统地、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篇目,并未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加以具体的安排。这样,推荐作品就没有了阶梯性和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其次,推荐的部分作品陈旧,缺乏时代气息。再次,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推荐不多(只明确推荐了3部),当代作品更不具体(只笼统的要求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没有具体的篇目,说了也等于白说)。这些因素的存在,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到不好把握,难以操作。在数量、篇目、次序、典型性选择等方面的操作中,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凭个人感觉行事。有时难免会出现推荐篇目不符学生实际需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做到由浅入深等问题。我多么渴望课标在这方面的说明能更具体、更富有指导性、更便于操作。

繁重的学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孩子们困于题海,难以挤出阅读的时间;陈旧的作品,乏味的情节,难懂的内容,又让孩子们对我指定的部分名著不感兴趣。

这些原因让我不得不痛苦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在初三时,多数学生对于名著阅读都是应付了事,能把我推荐的文学名著全部看完的学生微乎其微。为了应试,孩子们只读简缩本、导读之类的名著资料。以练代读也是常有的事。这就远离了我希望孩子们阅读名著的初衷。为此,我在反思,是否能在初一、二年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的情况下,增大名著的阅读量,以期在阅读总量上提前完成课标的要求。

随着课改的深入,近几年名著试题进入中考,这对落实新课标精神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中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名著类试题考什么、怎样考,对以后的名著阅读教学必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分析了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试题,中考试题评价滞后的现状又让我感到些许担忧。

1、缺乏导向作用。名著试题总是在那几个题目上转来转去,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就拿泉州2005、2006年中考试卷来说,两年的考查样式完全一样,都为简答题。考查内容也基本一致,都是任选名著写出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情节)、阅读方法和收获之类的东西。这样的考查,学生平时不看书也能靠死记硬背过关。再者,也很容易让那些精明的老师们猜中押中。不信你看看网上汇编的名著复习资料,恐怕今年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名著试题早已不幸言中。有了这样的导向,我担心有些老师和学生

信息产业部备案:粤ICP备07069777号 | 站长统计 流量统计 页面装载时间:14.312 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