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大题分类与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分类与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类一、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

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①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

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5、典题示例——(2010大纲版全国2卷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解析】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和分析问题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特点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来,材料可以划分四个层次(见材料一第一自然段标注)从转移背景、中心区域、迁移效率、工业类型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提炼答案;意义可以从战争需要、工业布局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

(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10分)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类二、比较异同型试题

1、设问方式:“比较……异同”、“指出……不同之处(或差异、特点)”、“指出……相同之处”、

2、解题思路:首先,思考该问题的正确的比较角度;(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其次,按照比较角度,对应概括异同(既可以先同后异,也可以先异后同,但一定要按类比较,切忌异同混杂)。

3、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①不能寻找出正确的比较项(比较角度),或者只是找到一些形式方面的所谓比较项。②找出的比较项单一,或不能从多角度思考比较角度。③不能按类比较,答案异同混杂,思维混乱。对策:在于寻找出正确比较项(比较角度)。一般而言,从背景、过程(内容、方式、领导力量)、影响(结果、作用)三个大方面寻找比较项。

4、典题示例——(2009年安徽文综35)(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关、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比较型试题,旨在考查19世纪中期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差别。首先对两段材料进行分层(见材料中的标注),材料很明显体现三层含义,第一层谈“目的”,第二层谈“成员构成”,第三层谈“效果”,其次按设问对应材料层次作答。解(1)时注意其第一小问已经明确给出比较角度“目的、成员组成”,只需要从两端材料中的第一、二层次概括提炼即可;回答

第二小问,对应材料第三层次,很明显看出两国态度差别,前者被动应付,后者主动适应。解(2)问时,主要依据教材相关知识,首先思考问题的比较角度,按照高考依据分值给要点的一般原则,本问12分正常分四点说明,从目的、领导力量、(学习的主要)内容、结果组织答案,但是要注意本题(1)中已经回答了“目的”,根据取舍的原则,本问只需从三个角度作答即可。其次从领导力量、(学习的主要)内容、结果三个角度对应概括提炼要点。

【参考答案】(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类三、(观点)认识、评价型

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观点)的认识”、“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评析……(观点)。

2、解题思路:由于是提出的论点(观点)是正确的,因此不需要对观点进行辨析正误,只需从多角度说明(论证)即可。大题模式:论据(角度)1+论据(角度)2+论据(角度)3+……

3、问题与对策:由于这类试题提供的观点,一般在教材中没有反映,属于新观点,加上论证角度不明确(或比较隐晦),而且从试题命制的答案看,一是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基本没有多少联系,(或材料最多只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教材相关知识分散、笼统),二是答案表述语言带有学术性、非学科性(或类似政治、地理的学科语言),上述特点就使得这类试题难度加大,学生失误严重。问题突出表现:一是无从下手,答题随意性很大,漫无边际,不知所云;二是角度

单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策:一是明确设问类型;二是加强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三是要善于用借鉴其他学科的语言,尤其是时政方面的术语组织答案。

4、典题示例——(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37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表4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正确观点论证题,依据试题分值8分,可以可以推测答案应该分四点(四个角度)论证。除材料三中涉及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论据(角度)外,材料一、二和教材知识均没有显性体现,因为没有“依

托”,这就使得试题难度加大,事实上学生在解题时,感到如雾里看花,无从下手,得分率很低。要解好本题,必须具备较强的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从试题答案命制看,要求从取消农业税的原因、意义(社会转型、国家政策、现实意义)两方面四个角度论证。从思维能力要求看,涉及为什么、说明了什么两个层次。其实答案隐藏在材料中,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纵向看取消农业税是改革开放国家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从社会转型(现代化(的角度看,意味着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从国家政策看,为适应现代化的转型,实施“两个反哺”政策;从现实(时政)角度看,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认识:①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②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③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国家政策调整角度)④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现实意义角度)(8分)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类四、图表型试题

1、设问方式:“依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概括)……变化趋势及原因”。

2、存在问题:①看不懂图表,同时也就无法解读图表。②不能多角度概括图表反映的变化趋势的原因。

3、解题思路:①概括变化时,注意看分栏(横向)提角度,看数字(纵向)说变化;答案语言表述时,一是善于用动态性的语言,如迅速(持续)增长(增加)、相对缓慢、逐步下降等。二是注意从整体与局部方面说明,如整体增长(下降),但个别年份下降(增加)。②概括原因时,注意多角度说明。首先区分是依据材料还是要用所学知识,还是既依据材料又结合材料;其次分析原因时,要善于分解不同角度的原因。从纵横向看,纵向分为根本、主要和直接原因,横向分为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因素。从主客观方面看,又分主观、客观原因。从国内外因素看,又分国内、国际原因。第三,如果变化趋势有增有降,要注意对应说明原因,即要说明“增”的原因,又要说明“降”的原因。

4、典题示例——(2008年四川卷37题)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2分)

【解析】解“趋势“时,注意依据图表中信息。从图表中很明显看出1913~1918年外国对华出口(棉纱、棉织品)趋势总体下降,但(关键年份)有起伏;关于“原因”需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说明,国际原因由于“一战”爆发,国内因素较多,注意从政治环境、政府政策、经济环境等方面归纳。

【参考答案】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高考历史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思路和方法

高考历史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思路和方法 导读:本文高考历史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思路和方法,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考历史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思路和方法 1.选择题(客观题) (1)题目构成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高考全国卷的历史选择题目前为清一色的材料选择题,材料选择题的题干由材料和设问组成,材料和设问一般为两行,平均70个字左右;试题材料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以文字为主,个别题目使用图表材料;设问通常为半句话,和选项连起来才能构成一句完整的话。 试题的4个选项通常为字数相近、结构相似的短语或词组,平均有10多个字;选项的表述具有较强的历史专业性,阅读理解难度较大。 (2)题目类型 历史选择题主要有“现象-本质型”和“原因-结果型”两种类型。 “现象-本质型”选择题的设问大都使用“这反映了”“这表明”“这体现了”“……是”等字眼,试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特别是对该历史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实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题目难度通常较大。此类题目约占选择题的60%,如2015年甲卷有7题,乙卷有7题;2016年甲卷7题,乙卷6题。

“原因-结果型”选择题要求判断历史事实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或影响等,需依据已有知识判断。此类题目约占40%,如2015年甲卷5题,乙卷3题;2016年甲卷5题,乙卷6题。 (3)解题思路和方法 把历史选择题主要归结为“现象-本质型”和“原因-结果型”两大类,可以把复杂问题简约化,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度。 近年全国卷选择题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就是正确选项必然和试题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有所学知识的支撑或有一定关联。这就可以先把与材料无任何关联的选项排除掉,再把与所学知识相悖的选项排除;剩下的再看是那种选择题类型。 “现象-本质型”选择题的难度较大,主要难在试题材料远离教材的程度大。不少考生读不懂材料,或对历史阶段特征领会不够、把握不透,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性特点。 解决这类问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或基本读懂材料,关键是要熟悉与试题内容相关的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把二者关联起来,正确答案就容易判断出来了。可先把非本质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选项了;或者根据对试题考点的时代特征,直接确定正确选项。 【2015年乙卷30题】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一、阅读材料 1.审题准确: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注意关键词和时间限定,确定所 需的主题和范围。 2.理解材料:通读、细读历史材料,把握主旨思想,抓住关键信息。 3.对比材料:注意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点,掌握材料的对比关系, 揭示历史事件的演变。 4.分析材料:揭示材料的意图,分析作者观点、立场和目的,注意 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思考策略 1.标注关键信息:使用符号、线条或颜色标记关键信息,便于后续 答题。 2.串联历史知识点:将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 的历史事件链条。 3.打碎条块式思维:将材料按照时间、地域、政治、经济、社会等 因素切分,形成系统全面的分析。

4.发掘历史规律: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和思考,总结历史事件的发展 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答题技巧 1.正反两面分析法:既揭示材料的积极作用,也分析其消极影响, 全面评价事件的历史意义。 2.批判性思维:对历史材料提出质疑,辩证分析,发现不足和盲点, 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学过的历史知识, 提炼经验,丰富答题内容。 四、写作技巧 1.简明扼要:避免冗长的叙述,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观点。 2.逻辑严密: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确保文章条理清晰,观点连贯。 3.用词准确:使用恰当的历史术语和专业词汇,准确表达自己的观 点。 4.注重逻辑连接词:充分使用逻辑连接词如“因此”、“然而”等, 使句子结构紧密联系。 五、备考建议 1.多积累历史材料:读历史书籍,关注历史研究,多读、多思考历 史材料,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分类与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分类与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类一、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 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①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 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5、典题示例——(2010大纲版全国2卷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解析】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和分析问题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特点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来,材料可以划分四个层次(见材料一第一自然段标注)从转移背景、中心区域、迁移效率、工业类型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提炼答案;意义可以从战争需要、工业布局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 (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10分)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类二、比较异同型试题 1、设问方式:“比较……异同”、“指出……不同之处(或差异、特点)”、“指出……相同之处”、 2、解题思路:首先,思考该问题的正确的比较角度;(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其次,按照比较角度,对应概括异同(既可以先同后异,也可以先异后同,但一定要按类比较,切忌异同混杂)。 3、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①不能寻找出正确的比较项(比较角度),或者只是找到一些形式方面的所谓比较项。②找出的比较项单一,或不能从多角度思考比较角度。③不能按类比较,答案异同混杂,思维混乱。对策:在于寻找出正确比较项(比较角度)。一般而言,从背景、过程(内容、方式、领导力量)、影响(结果、作用)三个大方面寻找比较项。

高考历史8大类选择题题型解题思路和技巧总结

一、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例(2012·江苏)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礼乐丧葬制 C. 婚娶联姻制 D. 功臣分封制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中“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并由是而有……”可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答案:A 解题技巧: 一、读懂材料,找与题干设问相关的关键词或语句,提取有效信息; 二、弄清材料来源及作者的态度,确定涉及的历史背景; 三、弄清材料内容涉及的考点,回归教材; 四、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二、图表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历史图表一般包括历史文物的拓片、历史文件的图像、历史场景的画面、漫画、含有数据的表格或曲线图等。此类选择题是近几年小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的能力。虽然此种题型生动活泼,但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往往只看到了图表的表面信息,忽视了对图片中深层信息的提取和准确解读。 例(2012·江苏)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下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思路分析:由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苏州城墙”、“日租界”,联系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可知,1895年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答案:C 解题技巧:此类题型的题肢一般由图表、文字说明和标题三部分构成。图表是主体,直观地再现了相关史实;标题是图表的“眼睛”,直接说明了图表的主题;文字说明是对图表所反映的史实有效的补充,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在解答图表型选择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技巧: ①首先应读懂图表。图表型选择题是以图表反映的信息为依据,看不懂图表,也就失去了答题的前提。因此,对图表的理解正确与否是能否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 ②读图表时,最好能带着题中的问题去读,注意提取与设问有关的重要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图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图表的时间。 ③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三、判断推理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此类试题的特点是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试题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如实质、原因、目的等。做题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完整版)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完整版)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 1.历史背景类:分为国内和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其中经济背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政治背景包括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文化背景包括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历史条件则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原因分为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两类,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原因深度则分为直接、主要、根本三种,其中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以及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则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政策、方针等方面考虑,客观原因则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考虑。

4.根本原因类:针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种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反作用、经济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类:分为直接、主要、根本三种。其中直接动机是解决当前面临的危机或问题,主要目的是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根本目的则是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不同还是异同,然后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影响或意义包括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以及深远影响。其中经济影响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政治影响包括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文化影响包括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1、三读材料,获取信息; 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弄清楚考查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知识,分清材料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还是相互补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井用笔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句子,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分层,有些材料较浅显的, 可以先看提问,再带着提问看材料并确定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出处、注悉; 2、紧扣提问,认真作答; 第一,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提问一般有四种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 同时要看清有什么限制性条件; 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 二、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和技巧,真是经典!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 材料解析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思路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高考历史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材料分析题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 一、材料解析题解题的一般性原则 要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材料整体要求。正确解题分四步: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 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绝不能遗漏,以便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要时对有关材料进行重点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确定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基本史实、基本观点。 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的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第四步,提炼答案。材料解析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中心课题,结合时政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在作答时,考生还需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 另外:对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对材料中图表数据进行分析,要分析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空间、性质,根据涉及的时间、国家和地区和性质,折射教材内容,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材料解析题的题型基本结构和基本类型 1.基本结构:材料解析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即提供一段或数段材料让考生阅读,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来设问。所提供的材料,是材料解析题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被解析的对象,设问则决定了解题的要求,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制约了运用知识、观点、方法。 2.基本类型 (1)按材料类型看主要有:文字材料解析题、图表材料解析题和混合型材料解析题,即文字和图表综合材料解析题。 (2)从设问和形式上看,有一问一答式和写作式。写作式即依据材料在规定的方向写一篇有字数限定的小论文。

高考历史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整理

高考历史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整理 为了让广大高中生能够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本文整理了高考历史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 历史选择题属于语言逻辑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解题技巧如下: 1.分析题干关键词,例如“哪项说法正确、下列哪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最早等”,帮助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 2.排除绝对错误的选项和语义重复的选项。 3.分析选项间的差异,找出正确选项的依据。 4.选择时一定要正确认识题意,切勿将自己的主观臆断加入到选择中。 二、判断题 历史判断题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解题技巧如下: 1.审题,看清它考察的是事件的时间、现象的表象还是纯真实性质。 2.借鉴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先排除绝对错误的选项。

3.判断题一般为否定形式,需要注意否定的对象、程度和作用。 4.解题过程中要理性分析,充分利用已知历史资料,排除主观臆断和情感影响。 三、填空题 历史填空题是考察考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解题技巧如下: 1.分析题目,明确空格的位置和数量。 2.理解句子的意思,确定填空的词性。有些填空题需要同义替换,需要注意不同用词的表达。 3.注意“用词不准、拼写错误、标点符号”的问题,应该在考场上多写几遍,检查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四、简答题 历史简答题是考察考生对历史具体事件、人物和思想的细节掌握程度,解题技巧如下: 1.认真阅读题目,理解并准确回答问题。 2.注意时态和语法,使得回答清晰、简洁、精确。 3.回答应该全面,应该从事件的背景、影响、后果等方面进行回答,以体现出自己掌握中国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五、论述题

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综历史大概都复习的怎么样了?对历史后面的材料题心里可有底了?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材料题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 、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注意 (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 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历史材料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高考历史大题题型分类及答题套路

高考历史大题题型分类及答题套路根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根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历史万能答题思路解析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根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提醒根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提醒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根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才能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才能。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一样属性的历史事物结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根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阐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根本方法:答复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察把握历史本质,提醒历史开展规律的才能。答复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展。(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尔?(3)假如是偶尔,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假如是必然那么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根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开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展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套路汇总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套路汇总 【一】高中历史答题套路及解题技巧 1.分类型掌握突破(1)找变化趋势,并分析说明(解读)类题(2)找变化趋势,并分析说明(解读)类题解题关键点(类型模版): 2.第一步必须找出并选取一种变化趋势(4分) a.材料中可能有多种变化趋势,尽量选取那些宏观(主要)的变化趋势进行解读。 b.确定变化趋势时,一定要“深谋远虑”,结合自己的史实掌握情况确定,确保分析时有充分论据,有话可说。 c.注意格式:变化是从(由)……到……,一定要体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不能只答变化的结果)。这类题目一般要求从所提供的材料、表格或图片中选取一种或两种变化趋势,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阐释或解读。 3.第二步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明确时空限制,筛选符合时空要求的史料,注意史论结合。 4.注意识别同类型题的不同变式,做到举一反三。 【二】历史解题技巧及指导步骤 1.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 2.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

(1)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分) (2)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1)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2)思路二:外因、外因。 3)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4)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观点是材料中的,或是你对材料观点的判断,史实都是教材中的)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

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一、粗审材料 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明确材料指向的是哪个知识板块。 二、审准设问 首先,审出问题的条件限制词语:即解题的范围。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根据材料概括”,“比较材料a跟材料b”“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作答时则要紧扣材料。 2、注意问题中的形容词。 其次,审出问题的中心词:即解题的对象或内容,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比如问题“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中心词即为“根本原因”,那你就知道应该怎么作答了吧 最后,审分值:注意问题后面的分值,一般“分值大,答案详尽一点;分值小,答案简略一点”,切不可因问题正是自己擅长的便进行长篇大论的分析。 三、二审材料,这一步主要做到两点: 1、审材料出处,即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特别是材料末尾下划线后紧 跟着的书名号:例如——1914年袁世凯《祭孔令》,便可得出人物、 事件、时间等有效信息。 2、划中心词和中心句,提炼材料的大意和中心思想。一般中心句置于材 料的开头或是结尾;而中心词的则主要与课本结合起来,即自己平时 经常在课本、习题、试卷中碰到的词语,往往就为材料的中心词;根 据中心句和中心词确定材料的中心思想。这一步尤为关键,同学们只 要在平时多加强训练,火眼金睛,指日可待。 四、三审材料: 带着审准的问题再仔细好审材料,一一对应好每一个问题的材料所在, 开始给出答案的雏形,即可在草稿本上列出答案的小提纲,把握答案 的大方向,防止在正式作答时出现偏误。 五、组织答案: 指导思想——材料第一,教材第二(即答题时紧扣材料,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根据自己所划的条件限制词和中心词进行作答)。作答主要分三步 1、按问按分列,答好第一问,分多详写,分少简写。如果某一问有几个 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 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同时组织答案要做 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 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 1异同型(比较型)试题 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 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 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 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等。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 (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5)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3.异同型(比较型)非选择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 (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不同?(X 分)”。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相同点?(X 分)”。 【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 (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指出…… 变化?(X 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4.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