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与印度的大国战略

非洲与印度的大国战略
非洲与印度的大国战略

非洲与印度的大国战略

张茂春/杨恕

【英文标题】Africa and India's Great Power Strategy

【作者简介】张茂春,杨恕,兰州大学。

战略研究

一、印度的大国战略

近几年来,印度加快了参与非洲合作进程的步伐,这一方面是为了寻求非洲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等经济利益,以加速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印度推进大国战略追求大国地位的重要举措。

印度的大国战略由来已久。早在独立前,尼赫鲁就曾在其《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憧憬了印度未来的大国地位。他提出印度的目标是“做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而不愿“扮演二流角色”。①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对世界大国地位的追求始终是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尼赫鲁的外孙拉吉夫·甘地一当上总理就提出“以实力求和平”,巩固印度地区大国地位,进而向“印度洋大国”及“世界大国”目标迈进的战略。拉奥上台后,全面进行经济改革,欲建经济大国。尤其是以瓦杰帕伊为代表的印度人民党在1998年取得执政地位后,毅然摈弃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大党政府实行的温和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军事力量,全力推行大国战略。新政府提出要重新审视“国家面临的军事和政治威胁”,印度将保留“使用一切选择的权力”,在“国际事务中印度要得到与其面积和能力相符合的地位”。

②正是在这种强势外交理念的指导下,瓦杰帕伊领导下的人民党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爆炸了核装置,使印度成为一个有核国家,并努力发展核武器,实施核威慑战略,为印度在世界上谋求真正的“军事大国”形象。

所谓“与其领土面积和能力相符合的地位”,按照当今印度政府的理解,就是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辛格在2004年第59届联大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入常”的目标,为此展开了积极的全球外交攻势,倾注了大量的外交资源,并把它作为近期印度外交战略最核心的目标之一。随着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印度大国愿望更加迫切。近几年来,印度战略圈内就有不少关于印度国家定位的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认为印度是“世界六大力量中心之一”。由此可见,自印度独立以来,追求大国地位的信念就一直是国家目标的重要体现,“在当今的印度,实现大国地位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③

非洲不仅有丰富的油气和稀有金属等资源,而且近些年非洲联合自强、求和平、谋发展趋势增强,政治联合继续推进,经济增长较快,安全形势总体趋稳,外交更趋活跃务实,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基于非洲在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中地位的这种变化,印度开始认识到非洲不仅是其国内经济加速发展的资源和未来市场,而且也是印度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舞台,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关系对于印度实现大国外交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非洲是印度大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二、印非关系的历史

印度与非洲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者隔印度洋相望。印度的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移居非洲、开发非洲,印度商人沿非洲大陆东海岸同当地人进行着广泛的商业往来,这种商业往来也推动了印度同西非与北非的联系。印非关系起始于殖民地时期,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殖民地时期的印非关系。在这个时期,非洲的许多地区和印度次大陆先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为了掠夺非洲的宝贵资源,英国殖民统治者开始在非洲大量修建铁路和开矿设厂。由于欧洲殖民主义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英国殖民统治者便从印度带来了大量的劳工和专业工匠,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印度商人前往,他们散布于非洲大陆各处,比较集中的是在南非和其

他英国殖民地国家。由于同为英国的殖民地,为印度移民同非洲本地人民的交流创造了条件,许多印度移民很快能融入当地的社会中,永久地居住下来,并一直与祖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作印度“独立之父”的圣雄甘地早期也曾经移居过南非,他对促进印非人民友谊尤其是印度同南非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甘地于19世纪未来到印度移民集中的南非纳塔尔省,在这里工作和战斗了21年(1893-1914年),为了反对南非殖民政府的种族歧视,甘地曾领导印度侨民和黑人共同进行各种各样的非暴力斗争,与南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15年回国后,甘地把在南非积累的斗争经验运用到印度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去,受到印度民众的欢迎。④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于1947年获得独立,印度的独立反过来又激励了非洲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信念。

第二阶段,独立后至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期间的印非关系。印度独立的时候,非洲仅有四个主权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和南非,印度迅速同前面两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其他的非洲地区尤其是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印度则利用它在英联邦成员中的特殊地位,不仅保护印度侨民在这些地区的利益,而且还与当地非洲领导人建立起紧密的关系,积极支持这些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并坚决反对南非政府的种族歧视政策。这些举动使印度赢得了独立后的许多非洲国家的普遍信赖和拥护,如加纳独立后,恩克鲁玛总统去国外访问的第一站就是印度。而且当加纳在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时候,许多西非国家就把它们在中东的政治利益托付给印度在埃及、沙特和叙利亚的外交公馆保护。⑤此外,在组织第一届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时,印度扮演了一个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尼赫鲁本人在不结盟运动中也享有崇高威望,印度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大大强化了与非洲各国的联系。这段时期是印非关系最好的时期。

第三阶段,中印边界冲突后至20世纪末的印非关系。1962年与中国边界冲突失利后,印度在非洲的影响急剧下降,印度政府也开始转向关注国内发展特别

是国防建设,以确保其国家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印度逐渐淡出非洲的政治舞台。这段时期,印度对非洲的直接影响不大,非洲在印度的外交战略中也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而且由于经济原因,印度政府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关闭了一些在非洲的外交使馆。即便如此,印度仍然通过一些小的援助和培训项目在非洲保持着军事势力,而且仍然倡导南南合作,尤其是在外交上坚定不移地支持非洲人民的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歧视运动,赢得了非洲人民的感情。如1970年,印度在联合国大会上就提出了把南非种族主义政府从联合国开除出去的动议。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印非关系。步入新世纪,随着非洲国际地位的明显提升,印度加快了参与非洲合作进程的步伐。为了加强印非之间的商业联系,在过去的两年里,印度工业联合会(CII)在新德里、乌干达的坎帕拉、莫桑比克的马普托和科特里瓦的阿比让召开了一系列区域性经济会议,吸引了许多非洲国家公私企业的代表前来与印度相应的部门洽谈业务,产生了大量的商业交易额。2007年11月,印度在新德里举办了首次印度和非洲油气大会暨展览会,共有26个非洲富油国家与会,这次大会是印度进入非洲油气市场的一个关键举措,印非能源合作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了全面加强印度和非洲在经济、资源及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印度又于今年4月8日至9日邀请非洲14个国家领导人在新德里召开了首届“印度—非洲论坛峰会”,签订了《德里宣言》和《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次论坛峰会是印度对非外交的一个大手笔,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会把印非关系拉得更近。

从整个印度与非洲关系的历史来看,印非关系不仅渊源很深,而且一直保持着紧密的人员、政治和经济联系,尤其是近代殖民地时代共同的命运和斗争经历培育了印非人民特殊深厚感情,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也为印度今后参与非洲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印度对非洲的战略考虑

印度的大国战略贯穿其对外政策的始终,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必须在周边尤

其是印度洋地区扩大影响,由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原因,非洲对印度的“大国化”进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印度对非洲的战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加紧“印度洋控制战略”。早在1945年,印度首任驻华大使、资深外交家潘尼迦在《印度与印度洋》一书中就指出:“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印度的前途不在于大陆,而在于广阔的海洋。”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以及“9·11”事件后美国打击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使印度政要和战略家们更加认识到制海权对于印度国家安全所具有的生死存亡的意义,故印度洋被他们称之为印度的“命运之洋”、“未来之洋”。基于这种认识,夺取对印度洋的控制权,使印度洋成为印度的内湖是印度长期追求并在21世纪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也是印度推进大国战略的关键步骤。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印度加快了“印度洋控制战略”的步伐。

印度国土伸向印度洋纵深1600多公里,像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东南有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西南有阿明迪维和拉克沙群岛,两大群岛上的海军左右护卫,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印度正是凭借着它处于北印度洋中心的地理优势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海军力量,基本上取得了对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即北印度洋的控制权,但要进一步取得对整个印度洋的控制权,把印度海军的势力范围伸向更遥远的西南印度洋最为关键。在印度海军的宏伟规划中,向印度洋的西部和南部扩张不仅是印度海军“远洋歼敌”战略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更是其“控制印度洋战略”进而争当世界性大国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达到这一战略目的,印度海军清醒地认识到,除了建立一支现代化的远洋攻击型海军外,还涉及地缘战略,即必须强化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因此,从20世纪末开始,印度海军就逐步超越其传统的近海区域进行更深远的力量部署,构建在印度洋上的海上堡垒,为其海军发动远洋攻击提供跳板。此时,印度海军的主要使命是外交而非进行战斗,印度必须系统地培育与几个关键国家的密切关系,这些国家能在未来的冲突中为印度海军提供帮助。

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塞舌尔和马达加斯加就是印度寻求密切关系的关键国家,这些国家在印度21世纪的海上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异常重要。毛里求斯被誉为“印度洋上的明珠”和“印度洋门户的一把钥匙”;塞舌尔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中心地带,是亚非两大洲的交通要冲,两个岛国在印度洋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一旦印度在毛里求斯和塞舌尔两个群岛国家租设海军基地,就会极大地扩充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的势力范围,它们能帮助印度有效封锁马达加斯加与印度半岛最南端海域之间的宽阔洋面,甚至对夹在中间的美国迪戈加西亚海军基地也将形成钳制态势,从而达到威慑唯一能与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抗衡的美国海军的战略目的。马达加斯加是印度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国,地理位置也十分险要,扼守着国际重要航道莫桑比克海峡,与好望角一起成为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战略要地。如果印度在马达加斯加建立海军基地,设立电子监听站,就将使印度海军的监控范围一下子向南延伸近4000公里,非洲东部海岸、莫桑比克海峡以及中南部印度洋的大片海域从此将纳入印度军方的监控视野,印度海军在该海域的活动也将会得到有力的情报支撑。事实上,印度海军一直都在积极筹划在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建立海军基地和电子监听站,而且据印度媒体透露,设在马达加斯加北部的电子监听站已于2007年7月份启用。

近年来,印度战略决策者针对印度洋洋面辽阔,中间岛屿较少,难以进行有效军事部署的情况,提出了首先控制周边海域,进而逐步完成控制印度洋的战略思想。印度海军以非洲岛国作为在印度洋中部的基地群,平时为印度提供各种情报和通讯信息,在战时就将成为印度海军在印度洋南部海域实施远洋作战的重要保障。然后以此为中心点,向印度洋西部和南部辐射军事力量,同时积极加强同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等非洲之角国家以及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南非的海军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在这些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的军事存在,使得印度海军在整个西南印度洋上形成了以非洲岛国为中心点,以非洲东海岸国家为弧的圆弧状势力范围,极大地强化了对整个西南印度洋的控制权。这一海上军事部署正

是印度“先控制周边海域进而控制整个印度洋”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石油作为一种国防战略资源,不仅对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争夺最后的丰富油气资源的斗争很可能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⑥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印度国土面积虽然大,但资源并不丰富,尤其是油气资源。印度目前是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费国,占全球总消耗的3.7%,但它的石油储量却不到世界总储量的0.5%,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到2030年,印度的能源消费有可能翻倍,超过日本和俄罗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排名第三。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印度现在石油能源的75%来自进口,到2020年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可能上升到90%以上,印度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⑦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坐大中东,控制了大部分的中东石油,同时加剧了中东地区局势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各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为减少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实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保障本国的经济安全,印度开始寻找新的石油来源,油气资源探明储量越来越多的非洲在印度能源外交中的地位急剧上升。据统计,在前几年,非洲的日产原油量就达800万桶,原油产量和出口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1%和15%。⑧而且近些年非洲油气探明储量还在增加,尤其是西非几内亚湾地区是当今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专家预测,到2010年,非洲原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有望升至20%。此外,几内亚湾地区的石油具有很多优势,不仅储量多达800多亿桶,而且油质上乘,便于海上运输,进口非洲的石油对于海洋大国印度尤为有利。

随着印度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印度本土能源严重匮乏、能源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印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这样,非洲能源的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印度一位学者曾明确表示:“印度需要非洲的石油和天然气,不进入这个能源市场,印度经济将可能陷入泥潭。”⑨

非洲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和贵重的稀有金属等资源,而且近年来非洲政局趋向

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最快,有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的潜力。在过去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洲国家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如今强劲经济增长和重回全球化,正成为非洲发展相辅相成的两大基本话题,非洲重回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梯次推进和非洲国家战略地位凸显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发轫于发达国家,逐步推进于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但随着这些地区市场潜能的逐渐释放,终将受困于市场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全球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双重需求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非洲大陆巨大的市场潜能和丰厚的自然矿产资源,使之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又一个巨大接续站,非洲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许多非洲国家属于印度洋周边的一部分,印度与它们的合作将是促进印度洋地区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⑩

(三)“争常”的考虑。成为政治大国是印度强国梦想渴望已久的主要目标。冷战的结束,传统盟友苏联的解体,印度的政治家似乎从中看到了实现开国总理尼赫鲁“富国强兵”之梦的机遇。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印度外长首度正式提出了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此后的十多年间,印度一直呼吁安理会改革和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并为此一直在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2004年3月12日,瓦杰帕伊在《今日印度》举行的论坛上发表题为“未来印度:建设一个印度世纪”的演讲,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事务中为印度赢得一席之地”。时任外长的辛哈随后提出,“自从自视为一个发展中弱国,转变为正在崛起的强国是印度意识的一个巨大飞跃”。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该问题上表述最明确,那就是要求“入常”。2004年9月23日,他在第59届联大会议上发言说:“我认为印度有资格说我们已明确地意识到未来的责任。印度正在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正处于经济、技术和发展转变的前沿”,“印度也是一个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的国度,对于即将出现的各种关键性问题,我们将会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政策加以解决。我们有实力也有能力将这些政策付诸实际,参与到重构一个

充满正义和活力的世界新秩序中去”。正是在这次联大会议上,印度与巴西、德国、日本一道,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称“它们是扩大后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理候选国”。(11)可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成为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也是印度近期外交战略优先考虑的最核心目标之一。

非洲是联合国成员国数量最多的大陆,有53个国家之多,占联合国190多个成员的1/4强,在安理会改革“一国一票”的选举制下,非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票田”。而且非洲自从非洲统一组织转变成非洲联盟后,非洲国家比以前更加团结,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以“一个声音说话”的机会要远远多于阿拉伯国家和拉美国家,这使非洲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基于认识到非洲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广大非洲国家对印度“入常”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近些年大幅度提升非洲在印度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增设大使馆,加派外交人员,又于今年4月在新德里召开首届印度一非洲论坛峰会,全面加强印度和非洲在政治、经济及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非洲国家支持印度“入常”做好外交准备。

此外,由于非洲在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非洲问题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大型的国际会议中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议题,国际社会达成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即帮助非洲脱贫、履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国际义务是走向大国的阶梯。因此,除了争取非洲国家对其“入常”的支持外,印度也把非洲看成是施展大国影响力的重要舞台。

四、印度参与非洲地区合作的前景

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印度参与非洲地区合作的前景都是比较好的,它们的合作将主要集中在军事与安全、能源和经济以及外交方面。

首先,军事与安全方面的合作。印度长期以来都将非洲看成是它的战略后院,过去曾积极支持并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各种维护和平行动,对非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印度军队在每一次的维和行动中,都能恪尽职守,

尽职尽责,受到非洲人民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在非洲的影响,提升印度维和部队在非洲的良好国际形象,印度今后将会继续积极支持并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如2007年1月,印度派出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史上首支全部由女警组成的快速反应部队前往利比里亚参加维和行动,受到利比里亚人民的热烈欢迎。

印度与非洲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主要集中在在海洋方面,印度会进一步加强同非洲东海岸国家的海军合作,尤其是强化在非洲岛国的军事存在。由于海盗频繁出没,西印度洋已成为世界最危险的海域之一,而非洲东海岸国家并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来保护自己的近海安全,这使得非洲东海岸国家同印度的海军与安全合作成为可能和必要。基于彼此的现实需要,未来印非的海军与安全合作前景会比较好。而且,非洲东海岸部分国家有着大量的印度裔居民,如南非的印度移民有100多万,大约占南非总人口的2.7%,毛里求斯有115万,其中80万为印度移民的后代,大约占总人口的70%,肯尼亚也有大量的印度移民,②他们同祖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也会进一步推动印度同这些国家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例如,继设在马达加斯加北部的电子监听站启用后,印度近期准备在毛里求斯国土上建立另一座监听站。但由于非洲岛国战略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印度加强在这些国家的军事存在,势必会引起其他战略力量的高度警觉,为了达到一种战略平衡,其他大国必然会尽力阻止印度在非洲岛国军事存在的扩大。而且,非洲岛国害怕因印度在本国租设军事基地而在战时会遭到印度交战国的军事打击,因此也会慎重考虑同印度进行更深层次的军事合作。

其次,能源与经济方面的合作。能源是21世纪各国争夺的焦点之一,而对缺乏能源的印度来说,能源更是其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今后的印非能源合作肯定会进一步加强。印度会利用其在非洲大量移民的联系,积极购买非洲石油公司的股份,获取非洲石油的开采权。而且印度会继续通过大量发展援助计划加强同西非富油国家的能源合作,预计非洲石油在未来几年就会占到印度进口石油的

20%以上。从长远来看,在美国坐大中东以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非洲有可能会取代中东地区成为印度一个重要的能源供应者。然而由于印非能源合作的质量和规模远远落后于欧美甚至是中国,印度的资金相对于其他大国来说不够雄厚,目前又在欧美垄断非洲石油市场的情况下,印非能源合作短期内不会一帆风顺。

至于印非经贸合作方面,其前景将十分广阔。印度会凭借着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继续加强印非之间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紧密合作,从而强化印非之间的经济联系。印度计划耗资10亿美元用于“泛非电信网络计划”,通过卫星、光纤和无线电网络平台将印度和53个非洲国家连接起来,以加强印度在非洲的技术和医疗方面的力量。有着优势的印度医药用品在非洲市场也很受欢迎,印度西普拉(Cipla)和兰巴克西(Ranbaxy)两家大型医药公司已经完全打开了非洲新市场。随着印度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印非论坛峰会上对非洲大部分进口商品关税的免除,印非的经贸合作将会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此外,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对印非经贸合作也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外交方面,印度为获取非洲国家对其“入常”的支持,今后将会在非洲持续增设使馆,派驻大量的外交人员前往非洲,印度高层领导人会更多地访问非洲,非洲在印度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非洲国家也想使自己的外交更加多元化,摆脱对欧美的依赖,从而获得更多主动权,而且非盟明确提出在未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非洲应占有两个席位,也希望得到印度的支持。正因彼此的战略需要,双方的外交合作将会比较顺利。

注释:

①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页。

②转引自张文木:《印度不可能成为美国的朋友》,中国新闻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2329765.html,/shidian/2002-06-01/txt/33.htm

③孙士海:《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④朱明忠:“印度与非洲(1947-2004)”,《南亚研究》,2005年第1期。

⑤J. Peter Pham, "India' s Expanding Relations With Afric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U.S.Interest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29,2007, pp. 341-352.

⑥(美)保罗·罗伯茨:“未经宣战的石油战争”,《华盛顿邮报》,2004年6月28日。

⑦J. Peter pham, "India's Expanding Relations with Afric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U. S.Interest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29,2007,pp.341-352.

⑧“大国争夺中东非洲油气资源”,香港《信报》,2006年1月13日,第11版。

⑨任彦:“印非关系走进一步”,《人民日报》,2008年4月10日。

⑩V. P. Dutt, India's Foreign Policy in Changing World, New Delhi, 1999, p.297.

(1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编:《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5/2006》,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12)朱明忠:“印度与非洲(1947-2004)”,《南亚研究》,2005年第1期。

2010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最新)

2010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最新) 2010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最新)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美国14.8万亿 2、中国5.2万亿 3、日本5万亿 4、德国3.5万亿 5、法国2.5万亿 6、意大利2.2万亿 7、英国2万亿 8、加拿大1.5万亿 9、西班牙1.4万亿 10、印度1.3万亿 跌宕起伏的2009年已成为过去式,转眼间2010年已过去大半。 尽管以往的历史事件都不能以时间去衡量,但是从过往的历史片段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很多明显的标志及其发展趋

势。如果顺应了2009gdp世界排名,我们就可以对2010gdp 世界排名全球年度经济上千情况作一些简单的猜想和展望:各国2010年世界GDP排名大致猜测: (1)欧盟20.8万亿美元; (2)美国15.6万亿美元; (3)中国6.5万亿美元; (4)日本5.4万亿美元; (5)德国4.2万亿美元; (6)法国3.4万亿美元; (7)英国3.1万亿美元; (8)意大利2.8万亿美元; (9)俄罗斯2.7万亿美元; (10)西班牙2万亿美元; (11)巴西2万亿美元; (12)印度1.6万亿美元; (13)加拿大1.5万亿美元; (14)韩国1.3万亿美元; (15)澳大利亚1.2万亿美元; 2010年中国大陆GDP排名终极核准GDP生产部值可能为:39万亿元人民币,相比2009年GDP排名上有很大提升,总体城市GDP排名相对其它国家来说增速较高。 10年10%的增涨速度附加通货通胀问题,超越39万亿元人

民币是可以的。 中国城市GDP排名下期我们将放出数据。 例如,按照相关计算,中国GDP排名生产总值总量将超日本,如何理性看待这一角色换位,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果2010年将迎来全球复苏,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如何退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突破口在哪里?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 化后,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怎样的时机?经历金融危机涤荡后,全球金融机构如何改革?后哥本哈根时代,全球的低碳经济博弈如何进行?世博精彩启幕,将为中国和全球经济注入哪些新元素?…… 太多的命题,摆在中国面前,也摆在全球面前,需要我们共同探索。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似乎已是一个不太大的悬念。去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0年中国GDP排名生产总值将达到52633亿美元,或第一次超越日本(51875亿美元),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继续扩大同日本的差距。 2009年12月25日,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又上调2008年中国GDP排名生产总值数据1.34万亿元,这似乎给“2010年中国GDP排名生产总值超日本 ”又加了“一把劲”。

中国与南亚的关系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没有一天不是头顶暴风雨,脚踏泥泞沼泽,艰难前行。 南亚共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克什米尔地区同中国相邻;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东、西和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起源于我国的印度河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恒河流经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汇入孟加拉湾。 中国和印度同属于世界文明古国,但近代以来的发展又同为举世瞩目。中印同为亚洲大国,但双方在外交上一直是风诡云谲、暗潮汹涌。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东部,对远在边陲的西藏,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不可同日而语,对中国发展的戒心,对领土资源的执着,印度再也按捺不住。漫长的国界线,33500平方公里的争议面积,外交上的沉默,军事上的克制,助长了印度的气焰,最终导致了六十年代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但印度并不死心,不断蚕食争议区,建立军事隔离带,增派军队,迁入人口,总理视察,印度的实控范围更加的扩大,中国坚定主权,印度不还土地,边境问题最终成为一桩悬案,也成为中印外交的一块心病。中印领土之争实际上亚洲大国领导地位之争,是殖民主义思想对特权的维护,印度经历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思想行动基本与它的主人步调一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对非法领土的得寸进尺心理,使中印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受的挑战,同时也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度,中印关系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印度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妄图利用国际舆论压制住中国,拖住中国经济的发展,削弱中国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随着中印俩个人口大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将成为二十年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作为南亚的首要对话国,凸显出印度没有能力领导自己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区,这会侵蚀印度作为地区地区大国的信誉。强敌环恃,岂可安寝? 巴基斯坦和印度、和中国的关系都非常微妙。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克什米尔之争,美国的抑巴扬印,使巴基斯坦走入了中国的阵营。三十年来,双方经常进行各种互访和合作,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双方都在第一时间为对方提供无偿援助。随着国际反恐,美英等国的势力渐渐深入,中巴关系的巩固也是有必要的。 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从我国建国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渴望同中国培养出更深的友谊,中国也对此积极回应。马尔代夫作为旅游胜地,中国游客慕名而来的同时,也为中马发展关系揭开了序幕。 中国一贯以沉稳、中庸的大国形象来消除周边国家的不安全感,制订明确的行动计划以继续推动同南亚邻国的合作,以事实说话。而印度除美国外,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潜力仍远远没有开发,除却军事带来的威慑作用,中国的“软实力”将为中国外交带来光明的前景。

(完整版)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非洲练习带答案

非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左图为世界某地区图。回答1--3题。 1.有关图示海峡及附近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国共有的农产品是椰枣 B.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 C. 沟通了红海与印度洋 D. 海峡表层海水自西向东流 2.下列关于图中A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冬季有结冰现象 B. 含沙量大,水能丰富 C. 有冬汛 D. 夏季水量大,水位高 3. 甲国具有世界意义的矿产资源是 A.石油 B.磷酸盐 C. 黄金 D. 铝土矿 读上右图中斜线区为某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读图做4--8题。 4.甲国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体表现为 A.位于大陆的内陆,东西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 B.位于重要地理事物的交汇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C.位于大陆南端,世界上某重要航线的必经之地 D.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5.甲国家的地形特征为 A.以高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以盆地为主,地势中部低,四周高 D.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6.图中德班比诺洛斯港气温明显偏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洋流因素 C.地形因素 D.海陆位置 7.图中分布最广的自然带是 A.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8.图中阴影部分为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该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 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 大牧场放牧业 读“200经线所作的剖面图”,回答9--11题。 9.造成A—F自然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水分C.热量D.洋流 10.G山的成因是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11.关于K、R两地叙述正确的是 A.K地的盐度比R地盐度低B.船由K地向东经霍尔木兹海峡到印度洋 C.船由R地向西经直布罗陀海峡到大西洋D.船由K地向西穿过海峡时逆水而行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经过10昼夜的航行,于当地时间2009年1月6日凌晨抵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读下左图“中国海军远征示意图”,完成12--14题。 12.某随军记者每天拍摄海上日出,照片上显示 的时间 A.越来越早B.先越来越早,然后越来越晚 C.越来越晚D.先越来越晚,然后越来越早 13.舰艇编队航行至马六甲海峡时赶上阵雨,该天气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受夏季风影响B.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 C.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 D.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

2016年各国GDP排名和2016年各国人均GDP排名

2016GDP 总量排名国家 2016年GDP (10亿美元) 2016年人均 GDP(美元) 2016人均 排名 人口所在大洲 1美国18,959.2258,740.925322,760,000北美2中国11,968.418,516.18751,405,372,834亚洲3日本4,348.0534,285.2126126,820,000亚洲4德国3,513.6343,548.932080,682,351欧洲5英国2,981.5345,791.391565,111,143欧洲6法国2,526.3239,065.922364,668,129欧洲7印度2,510.601,892.221391,326,801,576亚洲8巴西1,927.679,198.3172209,567,920南美洲9意大利1,880.8831,452.312759,801,004欧洲10加拿大1,684.2946,416.591336,286,378北美11韩国1,509.6329,891.342850,503,933亚洲12澳大利亚1,281.7352,725.85924,309,330大洋洲13墨西哥1,300.9510,113.7364128,632,004北美14西班牙1,259.8227,348.983046,064,604欧洲15俄国1,375.569,589.8068143,439,832欧洲16印度尼西亚951.943,653.14117260,581,100亚洲17土耳其790.829,932.176579,622,062欧洲18荷兰768.8945,282.821616,979,729欧洲19瑞士695.182,952.6738,379,477欧洲20沙特阿拉伯705.6821,944.173632,157,974亚洲21阿根廷573.2713,074.245643,847,277南美洲22中国台湾566.3123,670.813223,924,407亚洲23尼日利亚518.482,772.80128186,987,563非洲24波兰516.9613,395.125538,593,161欧洲25瑞典518.4752,626.65109,851,852欧洲26比利时475.4241,806.462211,371,928欧洲27挪威431.6681,878.5045,271,958欧洲28伊朗404.465,053.029880,043,146亚洲29泰国412.36,050.198968,146,609亚洲30奥地利392.7945,835.10148,569,633欧洲31阿联酋392.1442,315.88219,266,971亚洲32哥伦比亚360.267,404.477948,654,392南美洲33马来西亚364.5311,854.025930,751,602亚洲34南非334.586,085.618854,978,907非洲35中国香港331.2845,095.13177,346,248亚洲36菲律宾339.773,322.93120102,250,133亚洲37以色列310.5137,901.91248,192,463亚洲38丹麦307.8354,038.3985,696,506欧洲39新加坡310.5654,517.6375,696,506亚洲40智利261.4114,417.175118,131,850南美洲41芬兰242.1843,842.18185,523,904欧洲42爱尔兰230.4948,894.85114,713,993欧洲43希腊217.2219,892.933810,919,459欧洲44孟加拉国223.941,374.62149162,910,864亚洲45越南219.812,327.4113294,444,200亚洲46哈萨克斯坦216.612,130.795817,855,384亚洲

印度人看中国

印度人看中国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 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 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 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 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 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 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 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 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 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 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 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 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 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 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 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 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 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2020高考地理复习专项训练——非洲附解析

高考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地理——非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肯尼亚是非洲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境内有数十个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野生动物巡游胜地之一,2017 年 5 月31 日,由中国建造的蒙内高铁(蒙巴萨——内罗毕)建成通车,促进了该国旅游业的发展。下图 a 为肯尼亚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图 b 为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1~2题。 1.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到肯尼亚观看动物的最佳时间为 A. 1-2 月 B. 3-5 月 C. 6-9 月 D. 10-12 月 2. 对内罗毕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年平均气温较低,属于温带气候 B. 年较差小,主导因素是距海近 C. 气温变化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影响 D. 7 月气温低和云量多关系密切 【答案】1. C 2. C 【解析】肯尼亚是热带草原气候,6-9 月降水较少,植被密度低,动物易被看到。水资源较少,动物活动在水源周围,易于观看。此时段气候凉爽,利于旅游出行。气温变化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影响。 1. 根据图中信息,肯尼亚6-9 月降水较少,植被密度低,动物更容易被看到。水资源较少,动物活动在水源周围,易于观看。根据气温曲线,此时段气候凉爽,利于旅游出行,C对。其他时间降水较多,热带草原上蚊虫多,道路泥泞,观看不多,A、B、D错。故选C。 2. 内罗毕为肯尼亚首都,有赤道穿过,位于东非高原上,由于海拔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A错。热带地区年较差小,主导因素是纬度和地形,B错。气温变化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影响,C对。该地位于南半球,7 月云量少,D错。故选C。 在维多利亚瀑布顶部,岩石挡住河水形成的天然水池被称为“魔鬼泳池”。读图,回答3~4题。

世界最穷的国家排名 世界上最贫穷国家排名前十

世界最穷的国家排名世界上最贫穷国家 排名前十 世界上最贫穷国家排名 排名国家人均财富(美元) 1、第一位 津巴布韦-人均美元 极度的通货膨胀让津巴布韦沦为世界最穷的国家。之前他还位居世界最穷第十位,但是恐怖的通货膨胀率让这个国家的经济垮掉了。通过膨胀让这个国家从xx年开始印了十个亿美元的货币,但是这些钱仅仅够买几个鸡蛋。xx年8月政府决定让银行从货币的末尾减掉10个零。因为这些零已经不起任何作用。6个月后他们去掉了6个零但是又新加了12个零。百分之87千的七乘方的通货膨胀意味着物价每天就会翻倍。举个例子,如果周一一个苹果卖1美元那么到星期天这个苹果就会卖到64美元。一个月同样的苹果就会卖到1百万美元。最大的政府银行在2016年发布了面额高达 100兆美元的货币。除了经济问题津巴布韦的人均寿命也是世界最低的;男平均寿命为37岁,女平均寿命为34岁。导致过早死亡的原因之一是高达% 的人都携带者HIV和艾滋病原体。健康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希望;2016年四个最大医院其中有三个还有该国唯一的医学院都被迫关闭了。 2、第二位

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均GDP334美元 不要把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搞混。刚果民主共和国在1997年前成为扎伊尔。刚果是非洲最大的国家,官方语言是法语,刚果的人口比法国人口多1000万,1998年开始的第二次刚果战争让整个国家变得萧条。这次战争有7个其他国家的部队参与并导致二战后很高的死亡率,这次战争导致54万人丧生。在非洲,这次战争被称为非洲世界战争。据估计在2016年刚果每个月将有45000人在战争中死亡。刚果也是世界上食人部落存在的最大的国家。据某卑格米人称他们有很多人被临近的食人部落像动物一样被抓住并被吃掉,吃人是生存下来得一种方式。刚果也是世界上对妇女来讲最坏的生存地方-每年都有很多妇女被强奸。当地人相信和处女发生性关系也会感染艾滋。 3、第三位 利比里亚-人均GDP379美元 利比里亚是少数几个没有沦为欧洲殖民地的国家之一。但是,利比里亚却被从美国逃出的一些奴隶发现并发展成为了殖民地。这些人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大权并且建立了和美国紧密相连的政府。1980年利比里亚的总统被推翻,紧接着是很长一个时期的内战。成千上万的利比里亚人民死于严重的经济危机。统计数据表明大约90%的利比里亚人每天的收入不到美元。作为世界最穷的第三个国家,利比里亚的失业率

中国人和印度人沟通篇

中国人和印度人,谁更会沟通?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是门学问,自古以来就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国家之一的印度,在古老的社会传统和宗教信仰下,他们也有独特而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特点。那么,如果将当代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际沟通状况做一个比较,又有哪些相似点,哪些差异之处呢? 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就以独特的国际视角,对中印两国居民的沟通模式和沟通水平进行了跨文化比较。该项目基于2005年中国沟通指数的起始性研究,于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中国城乡和印度城市地区,同时进行普通居民大规模的入户抽样调查。并报告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中国城市和印度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方式的对比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印两国城市居民具有相似的“亚洲亲缘小圈”特点,但相比之下,中国居民的人际交往规模明显高于印度居民,对于“熟人维护”也更加擅长,而印度居民在陌生人社交和外圈关系的交往能力方面则更胜一筹。 相似的“亲缘核心”,人际外围空间结构有差异 沟通指数报告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际圈带有相似的亚洲社会文化特点,亲缘关系在整个人际网络中占有绝对核心位置,人们与家人小圈的心理距离最近,和亲缘关系的交往频率、深度及收益均超过了业缘,地缘和其它社会交往。对于中印居民来说,亲缘小圈是封闭的人际交往内核区域。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印居民的社会网络结构也表现出很多差异:在中国,划分鲜明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原点,从家庭亲缘关系——业缘关系——社会交往关系逐渐疏远的一个圈层结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三类关系可以清楚区分,并且亲疏距离有所差异。而在印度,对家庭的依赖和沟通程度更强,但对于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包括业缘和社会交往关系)之间的区隔并不十分明显,它们共同构成了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外围空间。 中国人表现出独特的“同学社交”情缘 中国人的社交半径平均长度为43人,超过了印度人的社交半径36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业缘关系要比印度人更为丰富一些,平均每个中国人经常来往的分别有9个同学和9个同事,而印度人则只和4个同学和6个同事经常来往。 同时调查数据还发现,中国居民同学圈的沟通频率、沟通深度明显高于社会圈,而在印度则正好相反,人们与同学交往的频率、深度最低;中国居民与从同学交往中获益较多,尤其在沟通情感上,同学关系的作用明显高于同事圈和社会圈,而社会圈则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在事业发展、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帮助上得分均为最低值。相反,印度居民社会圈帮助明显高于中国居民,而同学圈发挥的作用则不大。 研究人员认为,在中国,同学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校期间一种短期而特定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中国人在离开学校后的长时间内,都会与同学保持联系。由于结识渠道和感情上的特殊性,同学往往有别于其他人际关系,而在生活中形成一个稳定而特殊的“同学”关系网。可以说,同学关系在中国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特殊的“同学情缘”。相比之下,印度社会并没有类似的固定的“同学关系”,同学圈的交往规模、交往频率、交往深度和帮助都要低于其他人际关系。 印度人更善于积累从“社交外圈”积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将人际网络资本化的一种衡量方式,它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调动的资源。如果对中印社会资本积累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对两国居民的人际网络应用能力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中国人的社会半径为43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0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1人和潜在社会资本9人);印度居民的社会半径为36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9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6人和潜在社会资本12人)。尽管中国人的社交半径更长(43人),但是在对社交资源的利用上,印度人却更占优势,社会资本转化率更高(81%),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虽然社交规模无法和中国人相比,但印度居民的社交却更“有用”。

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1964-2000)

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1964-2000) 【摘要】: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涉及地域及时间界定;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现状评述;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余论部分是最近十年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发展现状。正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叙述印度与东非关系的缘起和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叙述,第一个部分是历史上的印度与东非,葡萄牙人到来前的印度与东非地区的贸易以互利为基础,双边关系呈友好状态,许多印度人在东非定居,甚至与当地非洲土著通婚,形成了所谓的印巴人后裔。随着西方殖民势力控制莫桑比克、桑给巴尔、肯尼亚等地,印度洋贸易体系衰落。肯尼亚-乌干达铁路贯通后,英国在东非内陆的势力得以巩固,推动了印度人大规模移民东非地区的第一次高潮,印度人在东非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者推行的社会分层制度,欧洲人地位最高,印度人处于中间位置,非洲人处于社会最底层。该制度破坏了印度人与非洲人的传统友好关系,导致了印度人和非洲人的紧张关系。同时,印度人参与和支持非洲人反抗殖民统治的政治斗争,在东非涌现了诸如M.德赛,A.巴特尔和马坎·辛格等印度裔领导人。在葡属东非,出现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印度裔商人。第二部分叙述大国战略目标下印度的外交政策。首先阐述独立后印度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大国战略,介绍尼赫鲁时期、后尼赫鲁时期(英·甘地母子)、冷战后和后冷战后时期印度外交政策,分析印度外交政策与大国战略的关系。印度历届政府所推行的以

不结盟为基石、以经济外交为核心的实力外交政策使印度距离“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目标越来越近。第三部分阐述印度与东非国家的地缘战略因素,非洲在印度外交中的地位,分析印度与非洲的历史联系;独立后印度与非洲的政治、经济交往;90年代以来印度对非洲的政策;中印边界战争和印度对非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印度政府重新审视和修正了不结盟政策,印度调整对周边国家战略,对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产生影响,与中国争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印度调整对非政策,扩大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技术合作;印度与印度洋。第二章印度与东非国家双边外交政策。印度对东非政策是印度对非洲政策的一部分,印度支持东非民族独立运动;对东非印度裔政策和以经济外交为中心的印度洋区域合作。东非对印度外交政策,更多地是印度对东非外交政策的一种回应,东非国家奉行不结盟和非亚洲人化政策。因此,印度和东非国家外交政策既有共识,也有分歧。第三章叙述1964—2000年印度与东非主要国家的交往。分为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叙述印度与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双边政治关系,第二个层面主要叙述印度与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的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个层面叙述印度与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在文教卫生领域的合作。第四章关于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的评价。印度与东非国家之间关系既不同于前宗主国与原殖民地的关系,也不同于中国与东非国家间关系。印度与东非国家同处印度洋地区,大多数国家濒临印度洋,双方保持悠久的贸易联系,大量的印度裔居住在东非地区。这一点是中国所不具备的。印度和东非国家都曾遭受殖

2007年世界各国GDP及各省人均GDP在世界排名

2007年世界各国GDP及各省人均GDP在世界排名 注:中国数据暂不包括港澳台的约6000亿美金的经济总量 中国官方发布中国2007年经济总量为约24.6万亿人民币2007年年底汇率价为约7.3:1美金,故折算为33700亿美金如汇率折成1:1,中国GDP世界第一。 名次国家或地区总值(亿美元)人均(美元)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中国 33700 2520 4 德国 32800 39710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11 韩国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兰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亚 7460 3590 17 比利时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国台湾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亚 3960 1590 22 土耳其 3860 5130 23 挪威 3760 80960 24 波兰 3750 9840 25 奥地利 3710 37800 26 沙特阿拉伯 3690 14250 27 丹麦 3060 56380 28 希腊 2630 23970 29 南非 2560 6090 30 伊朗 2520 3560 31 爱尔兰 2480 58020 32 芬兰 2360 45020 33 阿根廷 2330 5840 34 泰国 2270 3420 35 葡萄牙 2190 20620 36 中国香港 2050 29350 37 委内瑞拉 2020 7360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非洲国家及地区的旅游景点介绍

非洲国家及地区的旅游景点介绍 南非—开普敦 开普敦(英语:Cape Town)是南非人口排名第二大城市,也是开普敦都会城区的组成部分、西开普省省会,开普敦为南非立法首都,因此南非国会及很多政府部门亦座落于该市。 开普敦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及码头闻名,知名的地标有被誉为“上帝之餐桌”的桌山,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汇点好望角。因其美丽的自然及地理环境,开普敦被称为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亦成为南非其中一处旅游胜地。 开普敦最初环绕码头发展,因为由荷兰开往东非、印度和亚洲的商船都会路经此地作补给,久而久之便成为欧洲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sub-Saharan Africa)的第一个长期聚居点。其后欧洲人亦建立了他们的第一所军事基地好望堡(Castle of Good Hope),在约翰内斯堡的建立及在德兰士瓦发现大量的黄金和钻石之前,开普敦是非洲南部最大的城市。 开普敦拥有南非第二繁忙的机场开普敦国际机场,是世界旅客到南非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2007年南非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普敦共有350万人口。陆地面积为2,499平方公里,相对其他南非城市来说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小(1,158/平方公里) 市背山面海迤逦展开,西郊濒大西洋,南郊插入印度洋,居两洋

之会。市内多殖民时代的古老建筑,位于大广场附近,建于1666年的开普敦城堡是市内最古老的建筑。当年其建筑材料多来自荷兰,后用作总督官邸和政府办公处。 同世纪建筑的大教堂,坐落在阿德利大街,其钟楼至今仍保存完好。有8位荷兰驻开普敦的总督先后葬于此教堂内。在政府街公共公园的对面是1886年竣工又在1910年增建的国会大厦和美术馆。西面是建于1818年,收藏达30万册书的公共图书馆,城中还有1964年建立的国家历史博物馆。 城西的特布尔山,海拔1082米,因山顶平整如桌而得名,(英文“特布尔”意为桌),山峰绵延平展,气象巍然。其余脉有狮子头,信号山,魔鬼峰诸峰。国家植物园位于特布尔山的斜坡上。它的上方是建于1825年的最古老的博物馆,山脚下是开普敦大学。诸山及特布尔湾之间是城中最古老的部分。海滩附近,设有娱乐和休养设施,是南非主要的旅游地,尤宜于冬季休养。南郊有天文台。开普敦也是南非金融和工商业的重要中心,交通发达,从欧洲沿非洲西海岸通往远东,太平洋的航线都经过这里。特布尔湾为天然良港,可同时停泊深水海轮40多艘。第二次大战以来,在湾中拦海拓地,称为福肖尔区,已造地360英亩,并在此建立新的城区。 开普敦是欧裔白人在南非建立的第一座城市,这座南非白人心中的母城三百余年来数度易主,历经荷、英、德、法等欧洲诸国的统治及殖民,虽然地处非洲,但却充满多元欧洲殖民地文化色彩。开普敦集欧洲和非洲人文、自然景观特色于一身,开普敦因此名列世界最美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同处亚洲,边界彼此紧邻,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多,诸多的相同之处与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本应造就两国对彼此的认同感与友好情谊,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友好的大体局面中摩擦不断,甚至发生军事冲突。 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第一次是648-649年间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的冲突,第二次是1221-1329一百多年中蒙古汗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后一次就是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名族间的征战,历史上的三次冲突也许只算是和平之道上的小坑小洼,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印两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毕竟两国在帝国主义侵略运动中同为受难国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毕竟两国长期处于和平友好的关系。 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借鉴,可以知道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深沉次的意识形态方面且不考虑,中印两国不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 首先,政治上,印度于1947年宣布独立然而却是在1950年1月26日才真正成立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然而印度至成立独立国家之时都没有真正摆脱英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由英联邦主导设定的,其政治路线更是由英国统治者为其谋划而成。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与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能共谋一席,于是在政治上设下中印两国最为尖锐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对立。政治体制的对立必定造成两国投靠不同的阵营,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上相互抨击与不信任。 在经济上,由于两国成立的时间与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相同,例如两国都在前期的发展中不约而同地发展了工业,当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两国也进行经济的发展计划,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污染了环境。发展模式的相似必定给两国带来经济层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当然,不可否定,印度到80年代后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轻工业相对较弱却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力。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稳定时刻,但是总体上是贸易关系逐步紧密、贸易额逐年提升,同时也必须强调,经济上关系的不稳定原因与政治上关系不稳定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宗教问题,这也是造成两国关系紧张与恶化的重

[大国战略]雅鲁藏布江——中印合作的纽带与桥梁

中国早就在雅鲁藏布江靠近“麦克马洪线”3公里的地方建了西藏墨脱电站。 该水电站海拔600m,落差2315m,流量1900m3/s,这是在Google地球上找到的,中国官方并没有对外公布该水电站的详细,就连该水电站何时建造的都不知道。 虽然我不知道水电站的原理,但在地图上可见是一个浩大工程,管道长40公里,覆盖一个40公里宽的山脉。 印度正是基于此,说中国掐断了印度的水源(中国已部分控制了下游水源,上游一放水,下游必泛滥),所以印度自己也要造水电站。 墨脱是一个绿树森林,鸟语花香的地方,与青藏高原完全不同。通往藏南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雅鲁藏布江——中印合作的纽带与桥梁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西南的一条巨川,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河长2057公里,居全国第6位,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但年径流量达1654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和珠江,排在第3位。雅鲁藏布江从墨脱县巴昔卡附近流入印度的阿萨姆。进入印度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又由东向西流入孟加拉国,称贾木那河,在达卡附近先后与恒河、梅克纳河汇合,向南注入孟加拉湾。 由于巨大的落差和高原面上汇集的水量,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能蕴藏量高达11348万千瓦,其中干流为7912万千瓦,只小于长江,居全国第2位。单位流域面积和单位河长的水能蕴藏量都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大江河之首,仅雅鲁藏布大峡谷处就可以建装机超过3000万千万的超级水电站,发电量是三峡的两倍以上。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水力资源已经超出了印度目前发电能力的总合。 雅鲁藏布江源头称马泉河,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河流大体由西向东流,经西藏米林县转向东北之后,又急向南流,形成马蹄形大拐弯和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海拔在3900米以上多高寒草原,为牧区。雅江中游即著名的一江两河(年楚河、拉萨河)地区,是西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目前西藏最重要的农业区,集中了西藏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也是目前雅鲁藏布江

印度及其国家战略

印度及其国家战略 一、印度的基本情况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国土面积约316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主要信奉印度教;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为新德里,主要城市有班加罗尔、孟买、加尔各答;2010年GDP 总计1.537万亿美元,人均1265美元。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 二、印度的政治 1、政治体制 印度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政党主要有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人民党、印度共产党。 2、外交战略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印度也是金砖国家集团成员之一。 印度的外交战略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发展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为自己谋取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为印度在国际上获得大国地位而努力。印度积极推行务实、灵活的全方位外交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同大国的关系,在保持与俄罗斯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调整与美国的关系,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与世界各主要力量的

非洲经济概况

非洲经济概况 非洲作为世界第二大洲,面积仅次于亚洲。但由于历史、地理、政治、民族等原因,非洲是世界上经济最为落后的一个洲。全非洲十亿人口一年的贸易总额只占全世界百分之一。根据联合国在2009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最低的24个国家中,其中有22个都是非洲国家非洲在外贸,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增长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但非洲的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落后,非洲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并且远远超过国际水平。而更多地是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对非洲总体经济发展有很大不利。 与此同时,非洲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洲的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不仅品种多样,而且储量非常大。非洲的金刚石,金,石油和铝土矿等均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的,非洲的黄金和金刚石都具有很好的品质,产量和储量都居世界首位。而且,非洲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对非洲经济的增长,资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仅依靠自然资源的出口赚取外汇,在很大程度上是危险的,不稳定的,也是不持续的。且非洲对外出口多为未精加工的低科技工业原料,出口价格低,欧美发达国家等将其加工、包装后以高价出口到非洲。低价卖出高价买进,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重了非洲贫困。非洲除了撒哈拉沙漠及南非一线的土壤,都十分肥沃。加上丰沛的降水和良好的光热条件,理论上,在非洲发展农业将给非洲带来良好效益,但是由于非洲民众没有掌握先进种植技术,没有接受过较高文化教育,农业在非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非洲贫困问题也在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在2002年于墨西哥蒙特雷召开的发展融资国际会议上,援助有效性概念的首次提出标志着国际援助的效果和方向开始受到国际关注,同时也将国际援助效果与落实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联系在一起。为推动援助有效性的进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3年组织了首届“援助有效性高级别论坛”;200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二届高级别论坛通过《有效援助巴黎宣言》,提出12项推动援助有效性的具体指标;2008年在加纳阿克拉召开第三届高级别论坛会议,进一步评估和推动有关援助方和伙伴国(受援方)落实有关议程,并通过《阿克拉行动计划》;2011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四届高级别论坛会议全面评估了《巴黎宣言》的落实进展,提出了实现援助有效性的目标和方向,值得关注。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