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QMS)审核要点

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组织需要提供其过程和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的客观的证据,以证实符合标准要求。“客观证据”按GB/T 19000-2000标准的定义是;“支持事物存在或其真实性的资料”,在其注解中说明客观证据可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获得。这就是说,客观证据不一定需要依赖大量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除外),支持事物存在的观察结果亦为证据。在此情况下,审核人员如何进行审核,这就需要审核员调整审核思路,把重心从文件和记录转移到过程的有效性和相互作用上来。在审核方法上,从过去习惯于按要素、按部门转移到以过程为主线进行审核,即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从顾客要求——策划——资源提供——设计——采购——产品实现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而管理职责贯穿于各过程中。过程的基本构成有输入、输出和相关的活动三个要素。因此,过程审核就从此三要素着手。过程审核要点是:

a)过程输入是否充分和恰当、准确;

b)是否确定了过程的目标,规定了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c)是否为过程运作配备了适当的资源,并规定了职责和权限,接口是否顺畅;

d)过程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予以实施;

e)是否对过程进行了必要的监视和测量,

f)是否获得了过程运作的相关数据记录,是否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

g)是否实施所需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h)过程输出是否得到预期的结果,即实现质量目标的程度,并进行了持续改进。

总之,按2000版标椎要求的质量审核,以过程为主线,重视结果和有效性。

审核员凭借自己的审核能力和专业知识获得所有这些相关的信息,才能对过程的有效性作出正确的判断。为此,审核员要熟悉管理原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质量工程方面的知识,开阔思路,以适应标准转换的实施。

2 审核检查取证清单

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符合性审核和有效性审核。所谓符合性是指一个组织所编制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GB/T 19001-2000中规定的要求符合的程度;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文件要求相一致的程度。而有效性则是指文件所规定的质量活动是否按要求完成;设定的质量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因此,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就是GB/T 19001-2000标准、组织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其他质量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这些就是审核准则。审核检查清单就是按照这些审核准则而编制的。这里的“清单”(见表1)是根据GB/T19001—2000中条款的要求列出审核要点,外审、内审均可适用,审核员可根据组织体系文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补充。

检查表是审核员进行审核的工具,可使审核目标明确,确保审核覆盖完整。审核员依靠检查表的引导在现场审核,收集客观证据,对照审核准则形成审核发现,然后考虑审核目标进行体系评价,并得出审核结论。

表1 按GB/T 19001 2000标准要求的审核检查表

标准

条款审核要点取证要求

4.1 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 a)组织对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识别是否充分?

b)过程的顺序规定是否合理?过程之间的接口是否清楚?

c)支持过程运作和监视的资源是否充分?

d)如何证实实施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能稳定地提供顾客满意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e)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具备了持续改进的能力?

f)是否识别和控制了外包过程? 查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会议纪要,质量手册,管理评审文件,结合产品实现,监视、测量过程检查取证,进行综合分析

4.2 文件要求 a)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全面覆盖了标准的所有要求?

b)质量手册中的删减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合理性说明?

c)质量手册中对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是否反映了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过程的特点,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符合GB/丁19001—2000的要求?

d)除标准规定应制定的程序文件外、组织编制的其他程序文件,是否能确保所有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

c)组织对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采取丁哪些控制措施,如何确保各作业场所使用有效的文件?体系文件是否经过审批?

d)记录是否清晰、标识,编号、签署完整、易于识别,检索、保存完好? 查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流程图、体系运行文件、标准、软件有效版本清单、文件审批发放记录、文件受控标识、现场使用文件状态

5.1 管理承诺 a)最高管理者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明确自己的职责?能提供哪些证据?

b)最高管理者在体系运行、持续改进、提供资源方面作出哪些承诺?管理职责是否到位?

c)最高管理者什么时候向员工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座谈会询问、领导笔记、组织简报、会议记录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a)对顾客的需求识别是否充分?采取什么措施将顾客要求转化为组织要求?并使顾客得到满足?

b)最高管理者是否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目的?有哪些表现形式?

c)领导和员工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座谈会询问、查有关文件,员工考查询问

5.3 质量方针 a)质量方针是否有持续改进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的内容?

b)质量方针是否反映了本组织的特点、顾客要求和期望?

c)质量方针是否经过评审其持续适宜性?

d)最高管理者是否宣讲了质量方针的内涵?员工对方针的理解如何? 查质量手册、方针宣讲会议记录,管理评审记录、员工考察

5.4.1 质量目标 a)质量目标的内容是否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b)质量目标是否包含产品特性的内容,是否具有可调量性?

c)组织的质量目标是否分解到各部门各层次,采取什么措施实现质量目标?实施效果如何?

4)制定质量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策划过实施质量目标的过程? 查质量手册、查部门及各层次质量目标、目标考核记录、询问领导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a)最高管理者是否规定了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

b)管理者代表在建立保持体系运行方面做哪些工作?是否提出过改进的需求?

c)臂代如何确保提高员工的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d)是否建立内部沟通机制?沟通方式、职责及其有效性如何? 查部门,岗位责任制.与管代座谈询问、会议记录、简报、管代任命文件

5.6 管理评审 a)是否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了管理评审?

b)管理评审输人是否充分?评审是否有一定深度,

c)管理评审输出文件是否体现“三性”(持续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d)管理评审是否包含对质量方针、体系改进的评审? 查管理评审全套文件、记录

6.2 人力资源 a)是否对人员的能力胜任与否进行了评价、考核、人员资格确认?

b)星否按需求定期提出培训计划?计划是否实施?

c)如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

d)如何确保员工对工作重要性,质量意识的提高? 查人员资格确认文件、培训计划、培训档案、考核记录

6.3 基础设施

6.4 工作环境 a)工作场所、硬件,软件配置是否充足,适当,并得到维护和控制。

b)支持性服务(运输、通讯)是否完整、快捷、准时?以有利于产品符合性实现

c)组织是否提供一组文明、卫生、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现场? 座谈询问、环境观察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a)是否对产品实现过程进行了策划。策划内容是否包括质量目标、运作方式,验证、监视、检验,试验活动及产品接收准则?

b)是否编制了产品实现工艺作业流程图?过程顺序是否恰当?

c)对特定产品、项目是否按要求编制了质量计划?

d)是否识别了特殊过程、关键过程?如何使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查策划会议纪要、项目计划、流程图,质量计划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a)顾客提出了哪些产品要求?交付及交付后活动要求?

b)顾客要求、义务要求是否得到识别.用什么方式予以确定?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的确定体现在何处?

d)组织提出了哪些附加要求?有否形成文件?

e)产品要求的评审(如合同评审)是否在签订前进行?

f)产品要求评审的内容是否符合GB/T 19001—2000中7.2.2规定的“三个确保”,评审结果记录是否保持?

g)产品要求变更是否重新评审,修改文件,并传递到相关人员? 顾客提出各种要求的文件、电话记录、协调会议纪要、合同评审记录、合同传递记录、合同更改记录

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a)是否召开设计策划会议,是否组织了场地查勘?

b)设计和开发策划结果是否编制了产品、工程项目的设计计划(如设计任务书、设计大纲、开工报告、技术组织措施)?设计计划是否按规定审批?有否发放记录?

c)设计人、项目负责人、验证人(校核、审查、核定)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

d)设计计划是否列出并阐明了不同设计阶段应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内容?以及实施这些活动的职责?

e)设计计划是否规定了设计评审的频次和时机,设计验证活动的安排?设计资源是否有保证?

f)设计计划是否随设计进展而修改?

g)项目设计计划中外部接口和内部专业间的接口项目,分工、提资进度是否有明确的规定’变更提资计划时,设计负责人是否发出书面通知?

h)专业间互提资料卡在内弃、验证/评审、签署方面是否符合文件要求,附什、附图是否有对应的编号,上升版本代替旧版是否有明确的标识或说明,并撤出失效资料?

i)设计负责人是否对组织和技术接口进行协调、沟通和管理,并定期评审? 查设计策划会议纪要、设计计划、发放记录、更改记录、内部专业间提资单、设总召开接口协调会议记录

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a)设计输入是否明确规定了有关的产品功能性能要求和社会需求,并形成文件?查设计计划中的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条件等内容。设计输入是否充分、完整?

b)设计计划是否列出适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特别是强制性的标准)的要求和必要的说明?

c)以前类似的设计提供的信息包括上一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以及设计基本资料(包括收集的资料,专业互提资料)是否评审了其适用性和完整性?

d)采用计算机计算的输人数据是否经过校对?

e)对应急工程输人的假定设计资料是否有跟踪措施及处置结果?

f)对不完整的,含糊的或自相矛盾的输入要求,是否已协商解决? 查合同、批文、设计计划、技术标准、应急工程跟踪记录、基础资料、收资记录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a)设计输出的文件是否满足设计输入(设计计划)的要求?

b)设计辖出文件是否标出有关安全和正常使用条件下的产品质量特性?

c)设计输出文件、图纸、设备清册、概算书是否经过验证/评审?

d)设计计算书是否有计算依据、计算条件的说明和计算结果,书写清晰,校改人签署?

e)设计文件中是否有为其后的施工、安装、运行提供适当信息?

f)打印、装订的设计报告是否有明显差错,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批准?查设计输出文件、报告、图纸,计算书、清册

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a)产品、工程项目是否在设计的适当阶段进行了系统的设计评审,以评价满足要求的能力?

b)参加设计评审人员是否有职能部门代表,必要时邀请本设计组以外的有关专家参加?

c)设计评审是否识别了问题,做出了评价,评审竟见是否有跟踪措施,跟踪结果有否记录? 查设计评审会议记录、纪要及跟踪记录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a)是否对设计成品(图纸、说明书、计算书)都进行了多级校审?校审单上的各级校审签署是否符合文件规定?

b)校审意见执行情况是否有记录?存在的问题是否进行跟踪并得到解决?

c)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是否经过鉴定?

d)当采用变换方法进行计算时,其计算原则、计算方法、计算软件是否经过评审?

e)当进行模型、模拟试验时,其试验成果是否经过评审/验证?

f)当采用类比方法进行设计验证时,其设计条件是否经过评审?

g)当存在多种设计验证方法时,最终选用的方法是否经过论证和评审? 查设计成品核审单、软件有效版本号、模型试验报告,多重计算评审记录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a)是否针对阶段设计产品或最终产品在实施之前由顾客或主管部门召开设计确认评审会议,以证实产品满足规定或预期使用的要求?

b)设计确认结果及执行情况是否符合确认文件要求? 查设计确认文件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a)设计更改的原因是否经过识别?更改所带来的影响是否经过评审?

b)设计更改后的文件是否进行了设计验证、确认,实施前得到批准?

c)更改评审的结果及跟踪措施是否有记录? 查设计更改评审记录、更改文件验证记录

7.4 采购 a)是否有文件对供方的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作出了规定?

b)物资、设备采购合同和工程分承包合同签订前是否对供方进行了认真的评价?是否取得了供方资质和质量体系资料?

c)是否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录?必要时对合格供方是否进行了现场验证?

d)对合格供方是否有跟踪措施并进行动态管理?

e)采购文件(包含工程委托任务书、试验书、采购单)是否清楚地规定了有关的技术质量要求(规范、图样、设备、过程要求、交货期)和质量验证要求与安排?以及产品的放行方式?

f)采购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评审或审批,以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的、适宜的?

g)组织是否对采购产品进行了有效的验证(包括进货验证和最终产品验证)?有否保存验证记录(包

括顾客在供方处的验证记录)? 查合格供方名录、评价准则文件、供方档案、采购文件、采购产品(工程)的验证记录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a)生产和服务运作的执行部门是否获得有关产品特性要求的说明、技术组织措施、作业指导书、作业计划的信息和文件?

b)从生产和服务设备、工作环境、设备维护、人员素质等方面检查过程能力,是否备齐监视、测量设备?

c)现场作业中,是否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工艺规程、质量文件?

d)是否对产品实现过程实施了监视和测量?

e)如何对外供产品的交付和交付后的活动实施控制? 查作业计划、作业指导书、现场观察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a)特殊过程是否对人员、设备.工艺方法等进行鉴定或确认并保持确认记录?

b)是否制定了特殊过程的控制程序,规定特定的操作方法?

c)过程确认后是否保持了过程能力,有否变异需要再确认? 查特殊过程鉴定、确认记录、文件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a)产品及其载体是否按要求进行标识?

b)产品在测量、监视过程中是否有试驻状态标识?

c)当有可追溯性要求场合,是否控制并记录唯一性标识? 查图纸、文件,试验室,生产车间设备标识、产品标识、检验标识

7.5.4 顾客财 a)顾客提供的财产是否进行识别、登记和验证其适用性?

b)顾客提供的财产是否进行保护和维护? 查顾客提供资料清单,验证文件

7.5.5 产品防护 a)对产品和半成品是否提供了防护措施?

b)防护措施是否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保护方面的控制? 现场观察、询问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a)是否按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要求确定监视和测量的部位、方法?选择准确度、精密度合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

b)检查监视和测量装置的周期检定校准记录、合格证书,标识是否符合文件要求?

c)对于自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是否有作为检定依据井经审批的自检文件?

d)检查在监视和测量过程中有无偏离校准合格状态或超过校准周期的设备?组织是否评审了已测结果的有效性,并采取后续措施?

e)检查用于测量、试验的计算机软件是否经过有效鉴定或确认? 查测量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合格证书,标识、设备台帐、运行维护记录、软件鉴定记录

8.2.1 顾客满意 a)组织是否收集并分析了顾客满意度的信息,作为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评价的手段?

b)对顾客的竟见、抱怨如何进行处置。

c)检查获取顾客满意度信息的途径、时机、方式、职责和分析利用这些信息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结果。查顾客满意度调查表、顾客书信、程序文件、媒体报道、简报

8.2.2 内部审核 a)内中策划文件、当次审核H-划是否考虑了区域特点和以往审核结果?审核部门及过程是否全面?

b)内审程序执行包括首末次会议记录、内审纪录、内审报告是否完整?

c)不合格通知单内容,原因分析、纠正措施和验证结果是否到位?

d)检查内审的公正性、审核深度,体系评价是否提交管理评审? 查内审计划、审核记录、不合格通知单、内审报告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a)组织是否对质量体系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方法作出规定?

b)对关键过程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监视和测量? 证实过程能力?

c)过程橙查、中间检查、巡撮、评拈过程能力是否有圮录?

d)当发现过程能力不足时,是否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符合性? 查过程监控点记录、中间检查单、过程检查记录、音像资料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a)是否按计划对产品特性进行了监视和测量?

b)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是否形成检验报告、文件、记录?

c)是否有符合验收准则的要求?

d)产品放行和交付是否有规定?特殊情况产品放行是否有授权人签署或批准? 查产品检验记录,报告、证书、放行记录、文件

8.3 不合格品控制 a)程序文件是否明确规定了对不合格品的控制方式、有关处置的职责和权限?

b)对发现的不合格品,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并进行了验证?对交付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是否评价其影响并消除其原因?

c)当对不合格品提出让步使用时,是否经授权人或顾客批准? 查不合格品报告及评审、处置记录

8.4 数据分析 a)组织对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作出了哪些规定?是否包含对数据来源、内容、职责、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要求?

b)是否收集了来自顾客、工程和服务现场的有关产品符合性、顾客满意度的信息?并对产品质量特性进行趋势分析,分析结果是否能为持续改进提供决策意见? 查质量信息反馈卡、质量信息台帐、统计技术应用报告

8.5 改进 a)是否对本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系统地策划了持续改进并形成文件?

b)日常的或重大的持续改进项目的实施结果,是否体现了“提高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c)对顾客的投诉是否即时作了处理?

d)是否对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纠正措施是否有效,并记录其结果?

e)是否评审了纠正预防措施的需求?

f)如何识别和分析潜在不合格?

g)是否建立了质量信息反馈、传递、处理的机制?

h)是否定期对质量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采用统计技术归纳问题的原因,提出预防措蓖意见,并形成文件发到有关部门?

i)是否对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实施控制、监督预防措施有效地执行并验证其结果? 查持续改进策划文件、项目建议书,成果报告书、科技进步研究报告、Qc小组成果、创一流文件、技术革新成果、纠正和预防措施、质量剖析报告、质量分析报告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军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政府在采购军品时,不但提出了对产品特性的要求,还对供应厂商提出了质量保证的要求。50年代末,美国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 7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对供方质量体系的审核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需求。世界各国先后发布了一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审核的标准。但由于各国实施的标准不一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障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迫切需要。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TC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 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1986年,ISO发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等6项标准,通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为了使之更完善,期间进行了修改,后来为了提高标准使用者的竞争力,促进组织内部工作的持续改进,并使标准适合于各种规模(尤其是中小企业)和类型(包括服务业和软件)组织的需要,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ISO/TC176对ISO9000族标准的修订工作进行了策划,成立了战略规划咨询组(SPAG),负责收集和分析对标准修订的战略性观点,并对《2000年展望》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出了《关于ISO9000族标准的设想和战略规划》供ISO/TC176决策。1996年,在广泛征求世界各国标准使用者意见、了解顾客对标准修订的要求并比较修订方案后,ISO/TC176相继提出了《2000版ISO9001标准结构和内容的设计规范》和《ISO9001修订草案》,作为对1994版标准修订的依据。

ISO9001:2015标准的变化及审核要点

ISO9001:2015标准的变化及审核要点 1 范围 变化、审核关注: 本章明确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说明有哪些需求的组织可以采用本标准,以及采用了本标准后组织可以得到什么结果。 本标准中的“产品和服务”在ISO 9000分别定义了产品和服务。 ISO 9000分别定义了产品和服务。关注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2015版ISO 9001标准引用的2015版ISO 9000标准“术语和定义”,共13类、138个术语,比起ISO 9000:2005(GB/T 19000—2008)的“术语和定义”(共lO类、84个术语),有所扩大和增加。特别是,对很多重要的基础术语进行了修订和创新(例如输出、产品、服务),为ISO 9001标准的应用和审核带来较大变化和变更,新术语和定义将有助于标准实现其目标和结果。 4 组织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 变化、审核关注: 新增加。 组织是否意识内外部因素对质量管理体系可能的影响。是否获取和监视相关信息。是否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时,条款4.1同其它条款的要求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础。 内部外部环境识别是否充分。内部环境:人、运行、文化、知识、财务等。外部环境:法、社会、环境、供方、行业对手、政治等。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变化、审核关注: 新增加。 本条款是确保组织不仅关注顾客要求,而且对质量管理体系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也应进行确定,并监视和评审所确定的相关方及其要求。

相关方:顾客;最终用户或受益人;业主,股东;银行;外部供应商;雇员及其它为组织工作者;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关;地方社区团体;非政府组织。 要求:顾客要求,如符合性,价格,安全性;已与顾客或外部供应商达成的合同;行业规范及标准;许可,执照或其它授权形式;条约,公约及草案;和公共机构及顾客的协议;组织契约合同的承担义务等。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变化、审核关注: 确定范围应考虑4.3a-c的内容。使其对标准要求的应用与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在考虑条款4.1、4.2的要求,已很难在QMS 范围中排除任何部门或过程。如财务、行政、后勤等。 根据其规模和复杂程度、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活动领域以及所面临风险和机遇的性质,适用性应进行“评审”。 本标准要求进行适用性评审并非完全新要求,但需注意的是,由于新版标准有关要求的变化,可能使我们重新考虑过去的一些习惯做法。 4.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变化、审核关注: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以及考虑其在组织中的应用,按条款a)~h)的识别和确定。 应关注到新增部分所带来的变化,如条款:c)相关绩效指标;e)这些过程的职责权限分配;f)应对按照6.1的要求所确定的风险和机遇;h)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 增加了确定过程考虑的内容,要求对所评估过程的风险应对措施。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1.1总则 变化、审核关注: 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是整体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监视与

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2015版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注: 1、4.1、4. 2、6.1为管理层主管总体策划性条款; 2、7.1.6组织的知识:管理层和各个区域均涉及; 3、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一般不属于不适用条款 第一部分各部门审核要素分布 一、管理层 Q/E: 4、组织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理解相关方需求与期望 4.3确定管理体系范围(含质量管理体系不适用要求:设计开发一般不可以不适用;确定外包过程) 4.4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5.1领导作用 5.1.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1.2 以顾客为着焦点(Q) 5.2方针 5.2.1制定方针 5.2.2沟通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6、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总则 6.1.2Q/6.1.4E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2 目标及其实现策划 6.2.1目标 6.2.2实现目标的措施策划 6.3变更策划 7.1资源 7.1.1总则 7.1.6组织的知识 7.4信息沟通 7.5.1文件化信息总则 9.1.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总则 9.3 管理评审 10.1改进总则 10.3持续改进 二、企管部 E/O 6.2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1 质量与环境目标 6.2.2实现管理目标的策划 7.1资源 7.1.5监视和测量资源; 7.1.6(Q)组织的知识(包含环境方面知识) 7.5形成文件的信息 8.1Q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6Q产品和服务的放行(国家监督检验) 8.7Q不合格运行输出的控制 9.1.3Q分析与评价 9.2内部审核 10.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6.1.2E环境因素 8.1E 环境运行策划和控制 三、安全环保部(含污水处理场) E 6.1.1E总则 6.1.2E环境因素 6.1.3E合规性义务 7.4E信息交流(新版标准的重点) 8.1E 环境运行策划和控制 8.2E环境应急准备与响应 9.1.1E环境绩效监视、测量与分析 9.1.2E环境合规性评价(含组织知识管理) 10.2E环境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四、技术部门 7.1.6Q 组织的知识 8.5. 1Q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8.5.6Q变更控制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理解相关方需求与期望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2Q/6.1.4E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8.3Q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6.1.2E环境因素 8.1E 环境运行策划和控制 五、生产部门(负责设备管理) 7.1.3Q基础设施 7.1.4Q过程运行环境 7.1.6Q组织的知识 6.1.2E环境因素

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填写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填写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填写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中应描述从4.1到8.5.3的全部条款,当组织对某一条款删减时,在现场审核记录中应标出条款删减的编号并说明原因,不能漏审条款。现场审核记录所填写的内容包括:现场审核到的符合和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客观事实,能够为认证机构评价组织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证据,具体要求如下: 4.1质量体系总要求 简要介绍组织按标准要求建立了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体系中所确定的过程及内审、管理评审、持续改进实施的符合性。该条款也可以在各条款审完之后综合描述。 4.2.1文件要求总则 质量体系文件层次,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数量,作业文件数量,质量记录数量。 4.2.2质量手册 简要介绍质量手册中对有关条款的删减及其符合性,过程描述的符合性,是否引用程序文件。 4.2.3文件控制 审核到的“文件控制程序”及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抽查质量体系文件是否经审批,是否有受控标识(抽数量不

少于3个);需要文件的部门和场所是否得到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外来文件是否有识别标识并受到控制,是否发放到需要的部门和场所;文件更改控制的符合性;作废文件控制的符合性。 4.2.4记录的控制 审核到的“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及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抽查到的质量记录名称、保存期限,以及质量记录控制符合与不符合质量体系要求的客观证据。 5.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如何作出管理承诺,包括:顾客要求,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国家、行业标准,方针、目标、管理评审、资源保障。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如何了解到顾客的要求,如何确保满足顾客的要求。 5.3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内容是否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制订的指导思想;如何贯彻实施;是否对适宜性进行定期评审。 5.4.1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否分解,是否包括产品要求的内容,并可测量。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得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得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得编制、质量体系得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与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质量体系得策划与设计 该阶段主要就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定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质量体系建立与完善得过程,就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得过程,也就是提高认识与统一认识得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党、政、技(术)领导。主要培训: 1.通过介绍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得发展与本单位得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得迫切性与重要性; 2.通过ISO9000族标准得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得认识。

3。通过质量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体系建设中得关键地位与主导作用. 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就是管理、技术与生产部门得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体系有关得工作人员。 这二层次得人员就是建设、完善质量体系得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得作用,要使她们全面接受ISO9000族标准有关内容得培训,在方法上可采取讲解与研讨结合。第三层次为执行层,即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得作业人员。对这一层次人员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得内容,包括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得任务,完成任务应赋予得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得责任等。 二、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尽管质量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得所有部门与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单位来说,成立一个精干得工作班子可能就是需要得,根据一些单位得做法,这个班子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最高管理者(厂长、总经理等)为组长,质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得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 1。体系建设得总体规划; 2.制订质量方针与目标;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审)的理解和实施要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审)的理解和实施 要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审)的理解和实施要点 1、组织应制定形成文件的内部审核程序,程序中应明确地规定策划审核、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以及保存记录方面的职责、要求和方法,通常组织会把相应的职责赋予某个部门,审核的方法和程序在GB/T19011标准中明确的规定,组织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实施审核的方法和模式。 2、当内部审核显示有不符合审核准则的情况时,审核组通常会开具不符合报告,与该不符合有关的区域/部门的管理者应针对审核组指出的不符合项及时地进行纠正,同时分析产生不符合的原因,本着举一反三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 应该注意到,针对内部审核后所需采取的措施,2008版标准明确了是“必要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通常情况下组织针对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可能既要采取纠正又要采取纠正措施,但有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例外,如:有些不符合发生后已经无法纠正或者不宜先纠正,组织要做的可能应该是先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如汽车里“刹车片不足”的警示灯亮了,你没有先去看看是不是警示灯的传感器出了问题,就立即通过更换刹车片进行纠正,那么你可能不仅没解决问题,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对采取措施的时间期限应作出规定,以敦促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纠正或纠正措施及时付诸实施,以避免问题再次发生或使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核员可以提供帮助,提出改进建议。 3、组织应对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确保纠正措施有效实施且达到防止同类不合格再发生的效果,并记录和报告验证结果。 4、内部审核员的能力对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十分重要,他们不仅应该了解本组织的生产、工艺或过程的运作特点,还应该熟知审核准则,掌握申和技巧,应通过培训和审核实践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提升审核能力。

iso9000质量体系

"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根据iso9000-1:1994的定义:"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所谓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它成立于1980年,全称是"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又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的标准。 tc176最早制定的一个标准是iso8402:1986,名为《品质-术语》,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发布。1987年3月,iso又正式发布合并iso9000:1987、iso9001:1987、iso9002:1987、iso9003:1987、iso9004:1987共5个国际标准,与iso8402:1986一起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此后,tc176又于1990年发布了一个标准,1991年发布了三个标准,1992年发布了一个标准,1993年发布了五个标准;1994年没有另外发布标准,但是对前述"iso9000系列标准"统一作了修改,分别改为iso8402:1994、iso9000-1:1994、iso9001:1994、iso9002:1994、iso9003:1994、iso9004-1:1994,并把tc176制定的标准定义为"iso9000族"。1995年,tc176又发布了一个标准,编号是iso10013:1995。至今,iso9000族一共有24个标准。 对于上述标准,作为专家应该通晓,作为企业,只需选用如下三个标准之一: 1、iso9001:1994《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2、iso9002:1994《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2017年中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2017年中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审核原因:企业变更了企业负责人, 审核目的:为确保公司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经公司研究决定,于二○一七年七月十五日对公司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审核,现将审核情况报告如下: 一、检查与考核目的: 通过内部审核,评价本公司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并对本公司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做评价,找出不符合项,提出改进措施和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预防措施,不断完善质量管理。 二、审核范围: 全公司所有部门及岗位 三、审核依据: 1、《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2、《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3、《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4、《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通知》和相关法规、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 5、公司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五、审核组成员 六、内审时间安排 2017年7月15日一天 上午:对需现场检查的项目进行检查,包括岗位人员的实际操作,现场提

问等。 下午:对医疗器械的文件、制度、人员培训、购销存等记录进行检查。七、审核结论 在公司领导的重视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使我们能在预定的1天时间内,对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总的运行情况和现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内部审核工作。通过查阅资料,检查相关记录及表格、现场观察、抽查提问等方式,逐项查对,得出如下结论: (一)对公司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内部审核。我们的审核是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公司有关制度等逐项进行抽样检查,得出以下结论:共56项经检查结果出现1项不合格。经审核组讨论并一致认为:公司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正常,是适宜有效的,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标准,具体如下: 1、管理职责: (1)公司严格按许可证核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从事产品经营活动,无发现超范围经营的情况。 (2)公司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合理,各岗位人员职责清晰,责任明确,按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标准要求和公司实施管理需要,建立了以总经理为首、质量负责人为辅的组织机构,下设质量管理部、储运部等,质量管理部能实施公司的质量方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管人员行使职权,对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及职责权限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从运行的效果来看,所有的岗位职责都得到了有效地落实,使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3)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适宜,充分并有效,与国家有关产品管理法律法规相适应。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对全体员进行文件的学习培训和操作指导,从运行的情况及这次内审的结果显示,文件全部得到贯彻落实并有效执行。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的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定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质量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和统一认识的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党、政、技(术)领导。主要培训: 1.通过介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发展和本单位的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通过ISO9000族标准的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认识。

3.通过质量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 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是管理、技术和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体系有关的工作人员。 这二层次的人员是建设、完善质量体系的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他们全面接受ISO9000族标准有关内容的培训,在方法上可采取讲解与研讨结合。第三层次为执行层,即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的作业人员。对这一层次人员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的内容,包括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完成任务应赋予的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等。 二、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尽管质量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的所有部门和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单位来说,成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可能是需要的,根据一些单位的做法,这个班子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最高管理者(厂长、总经理等)为组长,质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 1.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2.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 告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一、审核时间: 二零一七年三月一日至二零一七年三月三日 二、审核目的: 1、验证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适宜性; 2、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 三、审核依据: 1、GB/T19001-2016idtISO9001:2015标准 2、质量手册 3、程序文件 4、适用的法律法规 5、本企业的管理性文件 6、顾客要求 四、本次审核的体系过程和覆盖范围 1、本次审核的体系范围包括GB/T19001-2016标准全部过程。 2、本次审核覆盖产品:XXX的制造、五金冲压件和切削加工。 3、本次审核涉及公司管理层(包括管理者代表)人事部、技术部、生产 部(含车间/仓库)、业务部、品质部、采购部、设备管理部。 五、本次审核组的组成 审核组成员由XXXX二人组成,由XXXX单人本次审核组组长,两位内审 员均参加了GB/T19001-2016标准和内审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经考核合 格,具备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能力,为体现标准对“内审员不能审 核自己的工作”的规定,采取二人对自己所在部门互查的方式进行。 六、审核过程 1、本次审核实施计划于2017年2月24日编制,经总经理批转,并下发 各相关部门和人员。 2、内审检查表由内审组于2月28日编制完成。

3、3月1日上午按计划召开首次会议,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 加,审核组长XXX同志按程序宣布本次内审的目的和依据,宣读了内 审实施计划和时间安排(详见签到表和记录)。 4、3月1日上午准时按计划对各部门进行内审,审核员按内审检查表对 检查情况做记录。3月3日下午全部审核过程结束(详见内审检查 表)。 七、不合格项统计与分析 此次内审、由于安排准备时间长,计划下发后又组织各部门自查自纠,许多不足之处已在内审前由各部门自行消化了,因此,此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共发现不合格项1个: 1、生产部1项,编号SL-0069~SL-0081,共计13台设备,未按要求填写 《点检保养记录卡》,2017年1月3~4日未有保养记录。不符合 GB/T19001-2016标准7.5.3条款“基础设施”。 2、由于审核是采取抽样方式进行的,未查出问题的部门不代表自己的部 门没有问题,也许其他部门查出的问题在你那个部门也有,所以未开 不符合项的部门也应该根据其他部门出现的问题对自己部门进行自 查,确保能够按照要求操作。希望各部门加强自己部门所有人员的学 习,做到有效的上传下达,确保员工能够按照要求工作。希望各部门 尽快采取措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评价 通过此次内审,证实了我们的文件化体系是符合标准要求的,是可以同我公司现有的管理体系有机地融合,是切合实际的。 九、不合格项的整改和验证 本次审核的不合格项均由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必须于2017年3月15日前由审核员全部验证完毕。 内审组长:XXX 二零一七年三月三日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doc 61页)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 7.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分类 7.1.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分类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分为: (1)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也称第一方审核,是组织的自我审核。 (2) 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包括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是顾客对组织的审核,第三方审核是第三方性质的认证机构对申请认证组织的审核。 7.1.2 各类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区别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从审核的目的、审核方组成、审核依据、审核人员以及审核后的处理不同。表7-1列出了它们的区别。 第二方审核,以ISO9001标准为依据,但标准中所列的条款可以剪裁,这些都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 第三方审核,标准中所列条款一个也不能少,除非申请认证的组织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可以剪裁某些条款。 7.2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7.2.1 内审员的条件 内审员的注册不是强制性的,企业可以自己任命内审员,内审员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 (1) 教育程度 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2) 培训 需接受有内审员培训资格的机构的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3) 工作经历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至少有一年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经验。 (4) 个人素质

思路开阔,成熟,很强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看问题客观公正,坚持原则等。 (5) 基本能力 了解审核程序,方法和技巧;熟悉组织情况、管理体系文件;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等。 (6) 专业能力 对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技术熟练,了解作业过程、产品和服务。 7.2.2 内审员的个人素质 (1) 开放式思维。愿意考虑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2) 善于交往。与人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3) 觉察能力。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的应用。 (4) 反应能力。对外界的直觉反应能力。 (5) 执着。坚持不懈,不受外界干扰及追求目标的能力。 (6) 决定能力。基于逻辑推理和分析技能作出决定的能力。 (7) 自信。在与其他人开展有效交往时,坚持自身独立性的能力。 (8) 正直。真实、真诚、诚实、慎重。 (9) 合作的能力。 (10) 行政管理能力。保存记录、报告、策划、预算、人事管理等。 (11) 良好的心态,细心坦诚。 (12) 稳定的情绪。感情稳定、冷静、顽强、坚韧、工作为重。 (13) 良好品德。忠实可靠、积极、乐于助人。 (14) 良好的外在形象。 7.2.3 内审员的作用 (1) ISO9000标准的宣传员。 (2) 质量工作的推动者。 (3) 质量管理体系的诊断师。 7.2.4 内审员应知应会要求 (1) 应知: a. 企业产品形成的全过程。 b.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文件、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和相互关系、企业的基本业务过程和有关术语。 c. ISO9000标准 ISO9000标准起着确定理论基础、统一术语和明确指导思想的作用,其中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d. ISO9000标准 2000版ISO9001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既适用于组织的质量管理,也适用于对外质量保证,是证明企业能力和外部对其评价的依据。 e. ISO19011《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阐述了审核过程、审核员的审核管理要求。 f. 相关的其他ISO9000族国际标准。 g. 必要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比如:产品设计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2) 应会: a. 审核方案策划,审核实施计划的编制。 b. 组成审核组。 c. 编制审核检查表。 d. 审核的方法、技巧。 e. 不合格项的确定与不合格报告的编写。 f. 审核结果的汇总分析。 g. 审核报告的编写。 h. 纠正措施的验证。

ISO9001:2015标准的变化及审核要点最新参考版

ISO9001:2015 标准的变化及审核要点 1 范围 ★变化、审核关注: 本条款明确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说明有哪些需求的组织可以采用本标准,以及采用了本标准后组织可以得到什么结果。 本标准中的“产品和服务”在ISO 9000分别定义了产品和服务。 ISO 9000分别定义了产品和服务。关注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2015版ISO 9001标准引用的2015版ISO 9000标准“术语和定义”,共13类、138个术语,比起ISO 9000:2005(GB/T 19000—2008)的“术语和定义”(共lO类、84个术语),有所扩大和增加。特别是,对很多重要的基础术语进行了修订和创新(例如输出、产品、服务),为ISO 9001标准的应用和审核带来较大变化和变更,新术语和定义将有助于标准实现其目标和结果。 4 组织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 ★变化、审核关注: ◇新增加: 组织是否意识内外部因素对质量管理体系可能的影响。是否获取和监视相关信息。是否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时,条款4.1同其它条款的要求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础。 内部外部环境识别是否充分。内部环境:人、运行、文化、知识、财务等。外部环境:法、社会、环境、供方、行业对手、政治等。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变化、审核关注: ◇新增加: 本条款是确保组织不仅关注顾客要求,而且对质量管理体系利益

相关方的要求也应进行确定,并监视和评审所确定的相关方及其要求。 相关方:顾客;最终用户或受益人;业主,股东;银行;外部供应商;雇员及其它为组织工作者;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关;地方社区团体;非政府组织。 要求:顾客要求,如符合性,价格,安全性;已与顾客或外部供应商达成的合同;行业规范及标准;许可,执照或其它授权形式;条约,公约及草案;和公共机构及顾客的协议;组织契约合同的承担义务等。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变化、审核关注: 确定范围应考虑4.3a-c的内容。使其对标准要求的应用与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在考虑条款4.1、4.2的要求,已很难在QMS 范围中排除任何部门或过程。如财务、行政、后勤等。 根据其规模和复杂程度、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活动领域以及所面临风险和机遇的性质,适用性应进行“评审”。 本标准要求进行适用性评审并非完全新要求,但需注意的是,由于新版标准有关要求的变化,可能使我们重新考虑过去的一些习惯做法。 4.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变化、审核关注: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以及考虑其在组织中的应用,按条款a)~h)的识别和确定。 应关注到新增部分所带来的变化,如条款:c)相关绩效指标;e)这些过程的职责权限分配;f)应对按照6.1的要求所确定的风险和机遇;h)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 增加了确定过程考虑的内容,要求对所评估过程的风险应对措施。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1.1总则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000-2000 Idt ISO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本标准是 GB/T19000族标准之一。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ould)仅起指导作用。 由于两种语言上的差异,术语 3.1.5 capability与 3.9.12 competence 均译为“能力”,但其定义却不同。在GB/T 19000族标准中,术语3.1.5能力(capability)特指组织、体系或过程的“能力”,而3.9.12能力(competence)则特指人员的“能力”。 某些定义下面所加的“注”,是为英文版国际标准的使用者所提供的附加信息(如3.2.6中的“注”,3.6.l中的“注2”,3.6.13中的“注”和3.7.2中的“注2”),为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本标准仍保留了这些内容。 本标准对GB/T 6583-1994作了技术性修订,故本标准发布时,代替GB/T 6583一1994。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 C1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研究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七O八研究所、中国船级社、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证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镜、徐有刚、陆关新、郭瑞霞、顾作甫、李溯、乔悦生、郑燕。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立的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3部分给出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需取得至少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这一点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9000是由ISO/TC176/SC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概念与术语分委员会制定。 本标准代替ISO8402:1994和ISO9000—1:1994。ISO9000—1中构成ISO9000族标准路线图的有关章条(现行的“选择和使用指南”)已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作为小册子另行出版。 本标准的附录A仅是提示的附录,它提供了在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特定概念领域中术语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管理体系认证基础知识 一、ISO9000 1.什么是ISO ISO是一个组织的英语简称。其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翻译成中文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它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简称ISA)。IEC 也比较大。IEC即“国际电工委员会”, 1906年在英国伦敦成立,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EC主要负责电工、电子领域的标准化活动。而ISO负责除电工、电子领域之外的所有其他领域的标准化活动。 ISO 宣称它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 ISO 现有117个成员,包括117个国家和地区。 ISO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每年一次的“全体大会”,其日常办事机构是中央秘书处,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中央秘书处现有170名职员,由秘书长领导。 2.什么是认证 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举例来说,对第一方(供方或卖方)生产的产品甲,第二方(需方或买方)无法判定其品质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来判定。第三方既要对第一方负责,又要对第二方负责,不偏不倚,出具的证明要能获得双方的信任,这样的活动就叫做“认证”。这就是说,第三方的认证活动必须公开、公正、公平,才能有效。这就要求第三方必须有绝对的权

力和威信,必须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之外,必须与第一方和第二方没有经济上的利害关系,或者有同等的利害关系,或者有维护双方权益的义务和责任,才能获得双方的充分信任。 3.ISO9000背景 ISO通过它的2856个技术机构开展技术活动。其中技术委员会(简称TC)共185个,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共611个,工作组(WG)2022个,特别工作组38个。ISO的2856个技术机构技术活动的成果(产品)是“国际标准”。 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准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 ISO制定出来的国际标准除了有规范的名称之外,还有编号,编号的格式是:ISO+标准号+[杠+分标准号]+冒号+发布年号(方括号中的内容可有可无),例如:ISO8402:1987、ISO9000-1:1994等,分别是某一个标准的编号 但是,“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根据ISO9000-1:1994的定义:“‘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什么叫TC176呢?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它成立于1980年,全称是“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又更名为“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的标准。TC176最早制定的一个标准是ISO8402:1986,名为《品质-术语》,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发布。1987年3月,ISO又正式发布了ISO9000:1987、ISO9001:1987、ISO9002:1987、ISO9003:1987、ISO9004:1987共5个国际标准,与ISO8402:1986一起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4.什么是ISO9000族标准 5.ISO9000修订阶段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来源

ISO9000认证 ISO9000认证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7年提出的概念,延 伸自旧有BS5750 质量标准,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组标准的统称。根据ISO9000-1:1994的定义:“ISO9000族是由 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ISO9000是ISO发布之12000多个标准中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非政府间国际标准化机构,成立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该组织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及有关工作的发展,以利于国际贸易的交流和服务,并发展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中的合作,以促进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全球化。ISO组织制定的各项国际标准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该组织的100多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认可。 质量保证标准,诞生于美国军品使用的军标。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防部吸取二次世界大战中军品质量优劣的经验和教训,决定在军火和军需品订货中实行质量保证,即供方在生产所订购的货品中,不但要按需方提出的技术要求保证产品实物质量,而且要按订货时提出的且已订入合同中的质量保证条款要求去控制质量,并在提交货品时提交控制质量的证实文件。这种办法促使承包商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78年以后,质量保证标准被引用到民品订货中来,英国制订了一套质量保证标准,即BS5750。随后欧美很多国家,为了适应供需双方实行质量保证标准并对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多年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相继 制订了各自的质量管理标准和实施细则。 ISO/TC176技术委员会是ISO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往来中民品订货采用质量保证作法的需要而成立的,该技术委员会在总结和参照世界有关国家标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协商,于1987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该标准的诞生是世界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一个新纪元,对推动世界各国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供需双方的质量保证,促进国际贸易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 IAF (国际认可论坛)于2008年8月20日发布联合公报,一致同意平稳转换全球应用最广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ISO9001:2008认证。 ISO9001:2008标准是根据世界上170个国家大约100万个通过ISO9001认证的组织的8年实践,更清晰、明确地表达ISO9001:2000的要求,并增强与ISO14001:2004的兼容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1范围 本标准表述的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一般适用于: 组织环境 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 对组织建立和实现其目标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组合。 注1:组织的目标可能涉及其产品和服务、投资和对其相关方的行为。 注2:组织环境的概念,除了适用于营利性组织,还同样能适用于非营利或公共服务组织。注3:在英语中,这一概念常被其他术语,如:“business environment(业务环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组织的环境)”或“ecosystem of an organization(组织的生态系统)”所表述。 注4:了解基础设施对确定组织环境会有帮助。 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stakeholder 可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自认为受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示例:顾客、所有者、组织内的人员、供方、银行、监管者、工会、合作伙伴以及可包括竞争对手或相对立的社会群体。 注:这是ISO/IEC导则,第1部分的ISO补充规定的附件SL中给出的ISO管理体系标准中的通用术语及核心定义之一,最初的定义已经通过增加示例被改写。 顾客customer 能够或实际接受为其提供的、或按其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示例: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内部过程的产品或服务的接收者、受益者和采购方。 注: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 供方provider;supplier 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示例:产品或服务的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或商贩。 注1:供方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 注2:在合同情况下,供方有时称为“承包方”。 外部供方external provider;external supplier 组织以外的供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QMS )审核要点 标准条款审核对象审核要点 1. 组织是否建立了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予以实施和 保持?文 件何时颁布?运行时间是否满足认证审核的要求?查相关 证据。 2. 组织是否识别了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程序?是否对过程的 运行、控 制、信息、资源、监视和测量作出规定?是否符合要求?4总要求领导层 3. 组织是否确定了过程之间的顺序及相互关系?查:相关证 据。 4. 组织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对过程进行了持续改进?效果如 何? 5. 组织是否识别了外包过程?是否对外包过程予以控制?请 提供相关 证据。 组织是否对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文件予以规定?查: 文件清 领导层 4.2.1 总则 单、记录清单,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文件主管 1. 质量手册是否建立?是否予以保持?部门 422 质量手册 2. 查:质量手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1. 是否建立文件控制程序?是否形成文件并予保持?查: 相关 证据。2. 抽样调查:文件的审批、标识、发放、使用、保管是否符合 要求? 文件主管 是否对文件予以评审和更新?是否符合要求?请提供相应3. 部门/其他423文件控制 各个部门证据。 4.如何对外来文件识别的?外来文件的分发是否予以控制? 请提供相应证据。 5.是否对作废文件予以控制?请提供相应证据。 1.是否建立记录控制程序?是否形成文件并予以保持? 2.抽样调查:记录的标识、填写、收集、整理、归档是否符合 要求? 文件主管 3.是否对记录的检索作出规定?实施情况如何?424记录控制部门/其他 4.是否规定了记录保存期限?是否适宜? 各个部门 5.是否规定了超过保存期限记录的处理程序?实施情况如 何? 6.查:记录的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1.最高管理者是否作出管理承诺?请提供相应证据。 5.1管理承诺领导层 2.组织采取哪些措施实现管理承诺?效果如何?请提供相应 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