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案(全)

传播学教案(全)
传播学教案(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导言

【课题名称】传播学教程导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传播学学科地位的确定

2、传播学导入中国及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变迁

【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一、人类日常传播现象

“传播”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人际传播——面对面地谈话、打电话、发短信、邮寄信件、电子邮件、QQ (UC、POPO、MSN等即时聊天工具)。

组织传播——学校、院系、班级、企业、机关单位、家族、帮派等,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

人内传播、自我传播——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是语言、体态,也可以是图象、实物等。

下面传播的载体是什么:舞剧(体态)、接绳记事(绳)、烽火戏诸侯、(烽火)、红灯示警(红灯)。

二、传播学是什么?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意指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三、传播学发展流程

对于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作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H.D.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W.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结合起来。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中国开展传播研究,则在80年代初。

四、传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

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学与这些学科密切联系、互相吸取研究成果的营养为己所用。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五、传播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空中水银剧场》的3200万听众听到一场战争报道,一群火星怪物侵略了美国,听到这个节目后,一些惊慌失措的人驾车逃跑,许多人认为世界末日来临,恐惧的人们哭喊、躲藏、祈祷或者向乡下逃亡。

在广播结束之前恐慌就已经开始了,美国各地惊慌失措的人民一边祈祷,一边疯狂地想出各种办法逃生,新泽西的一个街区,就有20多家人脸上蒙着湿手帕和毛巾冲出自己的家门。

在匹兹堡,一个妇女手了里拿着一瓶毒药在浴室尖叫:“我宁可就这么死了算了。”

在华盛顿,就在广播节目播报火星人破坏了全国的通讯设施并切断全国的电力的时候,该城市停电了,这证明节目的真实性,引起大众的极度恐慌。

事实上,这只是一则根据小说《世界大战》改变的广播剧而已,之所以产生如此传播效果,主要在于采用了现场新闻播报的形式,同时一些事情机缘凑巧,比如停电、转台时候没听到节目性质的广播等

针对这个传播现象,传播学研究者就试图研究如下问题:受恐慌影响的范围(即有多少听众和有多少人受到惊吓);为什么这个节目使人产生恐慌,而其他离奇的广播剧则没有(研究传播效果);为什么这个广播剧让一些人感到害怕,而另外一些人则没有。(研究收众)

学习传播学这门课程,我们将力求主要掌握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传播者。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其二、受传者(受众)。就是研究受众的特点、受众接受信息受到的多重因素的影响、受众对于传播者的反馈作用等。

其三、传播效果。归根结底,传播学研究都是围绕传播效果进行的,无论研究传播者还是研究受众,都是为了传播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是“合力”的结果。魔弹论、传播流(两极传播)、有限效果理论等。

其四、信息、符号。

其五、几种传播过程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循环传播模式、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等。

其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其七、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其八、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六、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中国新闻教育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98年之前,中国新闻教育一直采取传统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新闻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这种模式的明显弊端在于学术含量不足,导致“无学可教”,培养的学生“后劲不足”。随着传播学的引进和发展,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新闻教育的学术含量增加。1998年,中国教育部将传播学列入新闻教育的领域。与此同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等一些新闻院系探索出一种“新闻学与传播学并重,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的模式,使新闻教育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单学科教育转为多学科综合教育;由以技能训练为主转为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由廉价教育转为高投入教育,以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学”是文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这不仅标志着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预示着传播学正式导入新闻教育使新闻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中国新闻教育模式的历史回顾

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中国的新闻教育如果从那时算起,至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为止,刚好有80年的历史。80年当中,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大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报学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正规新闻教育的开元,随后有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建立新闻系科,有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苏州新闻专科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等新闻专业学校的建立。据已经掌握的史料,到1949年,中国先后创建了59个新闻教育机构。分析这59个新闻教育机构的办学情况,大致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学院型,一种为学徒型。前一种以复旦大学新闻系为代表,后一种申报新闻函授学校为代表。前者主要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创办、由教授和报人共同授课,后者由报人或媒体创办、主要由报人授课。办学类型虽然有所区别,但教育模式却基本相同,均为“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以新闻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

第一,从培养目标上看,各新闻教育机构都把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

第二,从课程设置上看,操作层面的术理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1923年,由徐宝璜先生创办的平民大学新闻系,4个学年共开设专业类课程15门,其中操作层面的术理性课程有:速记法、新闻采集法、新闻编述法、广告、照相制版述、新闻评论法、戏剧评论法、新闻经营法、出版法、采编实习、评论实习等11门,占专业课程总数73%,其中两门实习课开2个学年。而学理类课程仅有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发达史、群众心理和新闻学选读(英文)等4门,占专业类课程总数的23%。

1929年成立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制4年,共开设专业34课程,其中操作层面的课程有新闻采访、评论写作、通讯练习、速记法、新闻储藏法、新闻编辑新闻照片制版等17门,占专业类课程的50%。

第三,从教学环节上看,注重实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建国之初,一方面合并或撤消了原有的新闻院系,一方面新建了一批新闻院系。

综观这个时期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两种办学类型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即与前一个时期相反,学院型的新闻教育机构逐渐增加,学徒型新闻教育机构逐渐减少。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办学类型上有了很大变化,但是教育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基本上仍然是前一时期的传统模式。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依然是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只不过在政治上有了明确的并且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复旦新闻系和人大新闻系为例:5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系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出版事业干部,即培养各种报纸、杂志、各级通讯社、各级广播电台、各书店以及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之编辑、采访等人才。” 1958年,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标准改为“巩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较多的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60年,该系对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又具体化为:“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有高度的党性,是党和人民的驯服工具;牢固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能自觉地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对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规定的更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具有运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努力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新闻业务类的课程仍然是各院系专业类课程的重头戏。

最后,从教学环节上看,更加强调业务实践。

(二)、对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的理性分析

1、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与教育宗旨的确定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的新闻教育被定位于新闻专门人才的养成教育,新闻职业技能教育,即为新闻界培养“拿笔的”(记者、编辑)和“打算盘的”(经营管理人员)。在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惟有新闻学专业是与职业挂钩的。新闻系的学生要在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必须学会几手看家的本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制作等操作层面的课程当然就成了必修的课程,也成了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至于一些学理性的课程,被认为是“隔靴捎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被重视。

第二,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与新闻教育机构的创办人任教者有密切关系。1949年以前,中国新闻教育结构的创办者和任教者多数都是新闻实务界中人,他们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深感中国的新闻传播的水平有待提高,而新闻传播水平的提高,必须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新闻人才,因此,报人与学校连手,甚至媒体独立创办新闻教育机构成为一时的风气。《京报》社长邵飘萍同徐宝璜等人创办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申报》老板史量才创办的申报新闻函授专科学校。

第三,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与新闻学研究有血缘关系。凡事先有术而后有学,再而后有教育。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既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又是这个新闻学研究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的新闻事业早在19世纪1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时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积淀不厚,中国新闻教育的学术根底不深。

2、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的得失分析。

第一,“短平快”,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人才培养的周期短,见效快,适应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949年以前,尽管受到战乱和时局动荡的影响,新闻教育还是为中国新闻事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其中不乏骨干力量,有些还成为了蜚声中外新闻界的名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教育不仅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专科、本科毕业生,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新闻人材,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中国新闻教育由于是一个模式,所以缺乏层次,中专、专科和大学,甚至研究生,差别不大;另外,由于“重术轻学”,培养的人才后劲不足,根底不深,大多数只是一些工匠式的“编辑”、“记者”。

第三,中国新闻教育在学术底蕴不足,“无学可教”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学术底蕴,增强学生的“后劲”,只有“找学而教”。

1949年以前,为了使培养的新闻人才“学识渊博”,就到文史哲、政经法各学科“找学”。那时,新闻院系的课程设置中,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并不多,而相关学科知识性的课程不少,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如1923年,由徐宝璜先生创办的平民大学新闻系4个学年共开设的38门课程中,相关学科知识性课程有:经济学、政治学、文学概论、哲学概论、民法概论、中国文学研究、宪法、文字学、社会学、财政学、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史、平时国际公法、统计学、时事研究、现行法令纲要、战时国际公法、中国近代财政史、现代金融论、近代小说、现代各国政治外交史、现代社会问题、近代戏剧等22门,占课程总数58%,其中文字学,中国文学研究、时事研究3门课程开2个学年;1929年成立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制4年,共开设45门课程,其中一半以上为相关知识类课程,包括文史知识、地理知识、军事知识等等。

1949年以后,新闻教“找学”的视野渐渐集中到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这从各新闻系科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60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提出“两典一笔”(马列经典、文学经典和写作一支笔)的课程设置说法,明显增加政治理论课和文史类课程。1929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之初,系主任谢六逸在《复旦大学新闻系简章》中就明确地说:“社会教育,有赖报章,然未受文艺陶冶之新闻记者,记事则枯燥无味,词章则迎合下流心理,于社会教育了无关涉。本系之设,即在矫正斯弊,从事于文艺的新闻记者之养成,既示以正确之文艺观;复导以新闻编辑之轨则;庶几润泽报章,指导社会,言而有文,行而能远。”这是典型的新闻术理加文学学理培养新闻记者的观点。80年代后,新闻教育界有人据此提出了培养“作家型记者”命题。

到了90年代以后,各新闻院系根据使学生“知识面宽一点,适应面广一点”的思想,在教学中增加了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中国经济与市场、城市经济学、统计学和大众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概论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类的课程。新闻教育“找学而教”的视野又放宽了一些,有人又提出培养“杂家型记者”;新闻实务界有人明确表示,新闻界不需要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希望学校培养“专家型记者”(经济学家记者、农业专家记者、科学家记者等等)。这些观点虽然有过激之嫌,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新闻教育“无学可教”,只能“找学而教”。

(三)、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其实,新闻教育“无学可教”、主要为职业性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状况,

在早期是中外皆然。但是,西方新闻教育的这种状况在传播学创建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就结束了。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60年代开始风靡北美和西欧而成为一门显学。在那里,许多大学纷纷创办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系科,不少学校将原来创设的新闻学系科改为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系科,用传播学转向新闻学,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环节。

传播学何以能转向新闻学,并能改变新闻教育“无学可教”的状况呢?

传播学之所以能转向新闻学,在于两者之间有可衔接之处。对此,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李良荣教授等在《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一文中作了详尽的分析:首先是“信息”。“信息”是传播学中的中心概念,社会信息是传播学研究的天然对象;“新闻”是新闻学中的中心概念,是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新闻”是“信息”的一种,“新闻与信息是一队同质的相互交叉的范畴,这种同胞式的研究内容成为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整合的必要前提。”

其次是“媒介”。新闻学是随着新闻传播媒介出现而兴起的,它一开始就以报纸媒介为研究对象,故理论新闻学有称为《报学》或《报馆学》的,历史新闻学有称为《报学史》的,新闻编辑学开始成为《报纸编辑学》;而“媒介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不过,它不仅研究新闻媒介,而且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这就是说,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有重叠之处。

再次是“受众”。大众传播学中“受众”在新闻学中叫“读者”、“听众”和“观众”,虽然两者在各自的学科研究中所占有的位置不同,但是他们传播主体的对象,在这一点上他们有天然的联系。

传播学之所以能改变新闻教育“无学可教”的状况,在于两者在学科上的差异性,传播学可以弥补新闻学在学理上的缺陷。

首先,学科属性不同。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学中的应用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是社会科学中的行为学科。人文学讲究人文性,其主要体现着人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重点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把诸如信仰、情感、道德和美等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立场是主观性的,其研究结论无可证真或证伪。所以新闻学是学科,而不是科学。新闻学转向传播学,可以增加新闻理论的确定性,减少随意性。

其次,研究的逻辑起点不同。如前所说,新闻学以新闻为逻辑起点,它关注的重点是新闻的采集、新闻作品的写作、新闻产品的加工和新闻媒介的内部运作,包括媒介的功能、特点、新闻工作的原则等等,这就决定了新闻学操作层面的术理内容;传播学以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为逻辑起点,它关注的重点是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即社会对媒介的作用,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受众”和“效果”上。这就使得传播学具有多学科性。传播学是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交叉的产物,它从这些学科中借鉴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建构和方法形成。所以,传播学的兴起虽然比新闻学晚得多,但是它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新闻学转向传播学,新闻学可以把传播学中有关理论,如“受众理论”、“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拿来”,为我所用,增强自己的学术底蕴和理论功底。

再次,研究的方法不同。如前所说,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的

方法、实证的方法。前者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政治色彩和意思形态色彩;而后者则突出客观性、确切性和可操作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指资料的收集、数据的解释都一事实为依据和归宿,切忌研究人员带进个人偏见;所谓确切性主要指理论命题所涉及的概念都有严格的定义,并能通过概念指标予以测量;所谓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有一定的程序和严格的操作方法,这种程序过程和操作方法只有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进行作业,并且按这套程序和操作方法,在同样的过程控制条件下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使得传播学不仅有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有自己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

在西方国家,由于新闻学的研究转向了传播学的研究,传播学进入到新闻教育领域,新闻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播学作为一门西学被导入中国大陆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我国对传播学的引进和研究,有什么特点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与新闻学者和新闻业者的关系密切,换言之,新闻学研究和新闻业发展的需要是传播学引进和研究的动力。如前所说,在西方,传播学的奠基人和创建人非新闻学者,更非新闻业者,而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是美国著名现代政治学家,卢因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Cari Hovland)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应用社会学家,(https://www.360docs.net/doc/a64415089.html,zarsfid),施拉姆(Wilbur Schramm)之所以能集传播学研究的大成而成为传播学的创建人,就在于他从信息论中受到了很大启发。而在中国,将传播学从西方引进并加以研究的基本上都是新闻学者和新闻实务界中人。

“新闻传播学”的提出与初步形成是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在西方,新闻学在传播学、甚至大众传播学之下。而在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是并行关系,传播学是在新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说受到了新闻学很深的影响;在中国,“新闻传播学”是“新闻学”与“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交叉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学科,所以,它既非传统新闻学范畴,又非原本传播学范畴。

中国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新“专业目录”对“新闻传播学”的规定给中国新闻教育工作者以很大的鼓舞,促使他们对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实践证明,在这场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中,不仅人大、复旦等校的资深新闻院系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些后办的新闻院系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也有很大的举措,取得了成绩显著。清华大学传播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院、上海大学影视传播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等院系在这方面迈的步子更大一些。其中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学院在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中作了较大努力,探索出一种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的模式。

第一,对新闻教育理念作重新认定。如前所说,传统的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简单而又明确:主要是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播工作的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新闻传播的专门人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播科技的进步及第四媒体崛起,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一方面,传播媒体的科技含量增大,光靠一张嘴和一支笔是当不了记者和编辑;另一方面,因特网的综合性、多维性使得信息传播活动既丰富多彩,又扑朔迷离;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传播观念的建立,大众传播业与电信产业的融合必将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切对新闻教育事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促使我国新闻教育理念的重新认定:以大传播的视野,将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信息学科进

行大跨度交叉,营造一种独特的文理交融氛围;以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建构一种良好的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学习环境,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与传播的研究者与实务者。所谓复合型人才,与以往说的“杂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作家型记者”、“专业型记者”、“通才型记者”都是不同的,这里的“复合型”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

第二,对教育途径的重新探索。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途径也随之转变:其一,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如前所述,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教育在传统模式下,都是一种单学科教育,即偏重人文学科的教育。虽然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学校的新闻学科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高等数学、传播学和一些计算机类课程,但仍然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体系。而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90年代提出大跨度交叉模式后,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实行新闻学与传播学并重、传播学理与传播科技结盟的战略,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接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教育,接受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行为科学教育,还要接受电信、计算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其二,从侧重技能训练转向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并重。如前所述,新闻学是属于应用性文科,采、写(摄)、编、评(播)是新闻学教育的主要专业课,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这种侧重技能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底不深,毕业之后到新闻单位,一般都表现为“上手快,而后劲不足”。我国新闻学界的有识之士,对此已经呼吁有年,希望新闻院系加强对学生的理论修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新闻无学”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侧重技能训练的教育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如果说,仅仅是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培养专门人才,侧重技能训练的教育尚且可以对付的话,那么,第四媒体出现,网络传播成为主流传播之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由学理教育与技能训练并重的教育才能完成。

加强学理教育的目的是增厚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底蕴,以增强其“后劲”和创新能力,否则,学生只是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同时,第四媒体和网络传播对从业人员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很高,新闻教育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一点也不能放松。不过技能训练的内容完全变化了,网络采访、计算机写作、电脑编排、网络协统编辑、网上搜索与网络传输等是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

其三,从廉价教育转向高投入教育。传统新闻教育划归纯文科教育。一般来说,文科教育大都为廉价教育,不需要多少投入,甚至不需要投入,就可以办起来。教师有一个本子一支笔就可以备课,有一支粉笔,一个黑板就可以授课,学生带着两支耳朵就可以听课,顶多做点练习,搞点实习就可以毕业了。中国大陆有不少学校的新闻学专业可能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办起来的。

廉价教育的观念对新闻学专业来讲,其实早就过时了,不要说广播电视专业,摄、录、编、播等教学环节需要“重装备,高消耗”,就是传统的报学专业,在印刷告别了“铅与火”、采用电子编排、激光照排之后,新闻教育就已经步入高投入教育范畴了。

如果说,第四媒体出现之前认为新闻教育是廉价教育的观念是落后的话,那么,第四媒体出现之后,依然抱着“廉价教育”的观念不放的话,则是有害的。因为,

面临互联网的挑战,三大传统媒体纷纷采取了与之结盟的措施:报纸出“网络版”,广播、电视纷纷抢滩上网,学生在学校如果不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话,毕业无疑等于失业。因此,办新闻教育,必须有高投入的观念,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手段。

第三,对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为适应新的培养目标,该学院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重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术理学理并重,理论实践结合”,具体做法是:

调整结构,增强综合性。该学院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使人文社科类基础课(含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等课程),传播科技应用课,新闻传播专业课三类科的结构比例大致为4:2:4;新闻传播专业课中学理课与术理课大致各占一半。

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原来的专业课设置,基本上按一个专业一个方向安排,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只适应进报社,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的学生只适应进广播台和电视台,并且只能从事采编工作。根据学科发展新思路和市场需求,该学院打破原来的专业界限,将几个专业统一划分为报刊采编、媒介管理、网络新闻、广告策划与制作、广播电视采编、主持人、图片传播等7个专业方向;加大选修比例,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为了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该学院将原有的必修、选修两个板块调整为必修、限选、任选三个板块,实施向真正意义的学分制教学过渡。必修的是公共基础课,限选的专业基础课,任选的是专业方向课。前面所列举的7个专业方向课均为该院学生的任选课,学生进入三年级后,根据前两年大学生活的学习与思考,结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学习。

第四,对实验基地加强建设。首先是扩大实验基地的规模。为了教学的需要,该学院建成了报纸电脑编辑实验室、广播实验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电视演播室、摄影实验室、多媒体网络实验和现代广告实验室等。其次是适应提高设备档次。由于经费有限,该学院教学实验室的设备以低档为主,适当配备中档设备,供教师演示之用,以增加学生的见识。

【作业与思考题】

试分析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变迁的内在动因

【主要阅读书目】

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课题名称】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信息及社会信息系统

3、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精神交往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传播学研究对象、传播的定义

教学难点:精神交往论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的概念

1、在日常用语中,传播的概念: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库利:传播的社会关系性,传播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传播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

开创了界定传播学概念的一个传统——社会学的传统

3、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符号在传播中起着载体作用。

开创了界定传播学概念的另外一个传统——符号学传统

总结:传播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科学: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只是意义或符号,而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信息。

“共产党”、“克林顿”等都是意义与符号的统一体即信息,“犬六”是符号,但是没有意义,所以不是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是信息系统得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

自然界的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生物界的扬花授粉、鸡叫蛙鸣,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体态表情等,都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

人类社会信息交流与自然界、生物界不同,它伴随着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同于简单的自然界、生物界的反射。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系统得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是将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加以结合而成。)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即社会关系是传播的前提,如师

生关系的确定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传播的前提基础。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即传播反映社会关系。如从两人的传播可以看出:谁是领导,谁是下属。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授受与反馈。

4、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要有共通的符号

体系和共通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

对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朗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必定是“传而不通”。

(符号系统不同)

俄罗斯语言中有一句“能吃下一条狗”,意思是指“某人很厉害”,因为俄罗斯人不吃狗肉,谁能吃下一条狗,那当然非常人。如果俄罗斯人对不懂俄罗斯文化背景的中国人说这句话,传播也必定出现“传而不通”的现象,我们的理解可能是“某人很能吃”。

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传播是行为——具体的传播活动

传播是过程——传播从信源到信宿的各个环节,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制约。

传播是系统——传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行为、过程及传播对系统整体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的三种表述:

1、人类信息传播活动(此表述的研究对象过于广泛)

2、施拉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表述不具有排他性,与社会学等学科的

研究对象没有本质的区别)

3、传播过程(此表述的研究对象过窄)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都具有系统性。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系统

2、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交织

3、双重偶然性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于社会发展

社会信息系统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相互影响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传播隔阂:由于信息系统的参与者(个人、群体或组织)都具有特定的利益、价值、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无意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

同样都探讨信息技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后者重在技术,传播学研究重点在新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对温世仁黄羊川网络扶贫的传播问题研究。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为什么要树立辩证唯物的传播观?

1、传播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其中有精华,也有唯心主义的糟粕,所以需要从唯

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

2、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

3、我们研究传播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为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传播与其他社会因素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制约、决定着精神生产、精神交往。

同时,精神生产、精神交往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它反作用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的本土化、中国化首先是由香港学人提出来的,70年代以来,香港不少学子远赴英美研读传播学,感到传播学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比较少,其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和表述,有进行中国化改造的必要。

大陆学者在传播学中国化的研究中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从古籍中挖掘大量古代学人进行传播技巧研究的文献,研究成果包括:沙莲香《传播学》“中国的传统传播方式及其特点”,孙旭培《华夏传播论》,段京肃《基础传播学》“中国传播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学体系的建立”

笔者以为,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应该是1993年由两岸三地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徐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旭培等几位知名学者开始酝酿,2001年出版的《华夏传播研究丛书》,共三册,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包括郑学檬的《传载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黄鸣奋《说服君王——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李国正《汉字解释与信息传播》。

该丛书研究了如下领域:

1、中国传播文化中有关传得起源、特性、作用与概念

2、符号、媒介与传播包括语言、文字、非语言传播

3、环境与传播,包括自然环境、人工建设(例如运河、长城)及政治、社会环

境变化对传播的影响

4、政治传播,包括施政设施、变法维新及朝野之间传通的作用和影响

5、思想与文化传播,例如百家争鸣,西学东渐,文化创作与翻译、教育与教化

6、经济传播,例如农耕技术、商业信息、货币流通等影响

7、民间传播,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传播等渠道的研究

8、说服传播,包括合纵连横等论辩术语说服技巧的研究

9、中国人际传播的特色,从道德修养到人体语言

10、传播体制的研究,包括信息的储存、传递和控制

11、中外信息交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包括佛经、基督教圣经的翻译、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及西方宗教与思想的传入

12、古代新发明与信思想诞生的过程、阻力及限制(火药、活字印刷、历法、天

文仪等古代造已发明,但没有得到发展的空间,直到明清西风东渐,中国才享受到“文明回流”的成果)

【作业与思考题】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传播、信息?

3、传播学中国化可以进行哪些研究?

【主要阅读书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课题名称】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历史

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流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先驱和奠基者

教学难点: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传播学的渊源于孕育

一传播学的中国渊源

1、对传播特性和功用的论述

“众口,福祸之门”《国语》,“众口烁金”、“口是伤人斧,舌舐割肉刀”等名句,表述古人对于传播负功能的担忧和恐惧。

“一言可以兴邦”《论语》,传播效果中的魔弹论。

2、对受众观念的论述

“因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适宜的受众是传播达到效果的必要条件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畅通的信息传播系统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反馈的重要性。

3、对传播原则的论述

“温良恭俭让”

其一,要讲良言,戒恶言。因为“良言则响美,恶言则响恶”。

其二,讲实话,戒浮言

其三,讲精言,戒多言

其四,讲有用之言,戒无用之言

4、对传播者的特殊要求

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传播者的人格涵养是最重要的

二传播学的欧洲渊源

1,古希腊对于传播的研究,同先秦一样,大多局限于言语传播研究古希腊人十分重视演讲。公元前2080年,一位年老的法老告诫王子:“当一个雄辩的演讲家,你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舌头就是一把利剑……演讲比打仗更有威力”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对言语传播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传播的三要素作了探讨。

2,法德,美国传播研究的直接源头

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科学的勃兴,影响了后来在美国的传播学的产生和发

电影欣赏选修课教案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航空学院选修课:电影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认识电影主人公的形象与品格: 2,学会欣赏电影对人物语言的精心选用。 3,介绍和传播世界优秀的电影文化. 4,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作品的引进和赏析,为观众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电影文化和观看体验 (二)能力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电影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正确对待科幻电影,引导学生反思人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电影情节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2,学习主人公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1,对电影中语言的欣赏; 2,从电影中品味人生道理。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播放器,课件 六: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 1:导入主题 首先对影视欣赏课进行介绍,然后介绍5部旧版的猩球系列,从而引入新版的猩球系列。 2:简介猩球崛起2 《猩球崛起1》片末的致命病毒弥漫全球,遭此横祸的人类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来,聚居在旧金山。智能进化的猿族首领凯撒也在深山密林中与族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并试图将人性带入猿族社会。然而随着一小队人类的到访,他们的宁静被打破。在这场人猿大战中,人类也分成了两个阵营,杰森·克拉克、凯丽·拉塞尔饰演的角色将与猿族成为朋友,而加里·奥德曼饰演的角色则与猿族敌对。 3:对主演人物,电影使用的CG技术,进行介绍;摘取一段精彩影评共同欣赏。4:对影片进行反思。 5:播放电影。 6:让学生谈谈看完影片后的感受。 1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数:48 学分数:3分 一、课程的性质:《影视鉴赏》是一门美育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范畴。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们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美育知识,提高学员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出一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衔接关系,又要注意在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2、除按规定统一在课堂上观看中外经典电影外,学员应尽可能多看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 3、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辅导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启发式、多组织课堂讨论,以搞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在备课中,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各章节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安排好授课计划。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习题和设计练习,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布置思考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在考试测验中,试题选择注重有代表性、典型性、具有客观实际性,并且难度适当的论述题。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作为一门美育课,本课程与艺术欣赏课程是点与面的关系。艺术修养为本课程提供了艺术特征、鉴赏方法等,加深了学员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美学原理为分析影视艺术现象及作品等提供观点与方法上的参考,使本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艺术欣赏为本课程的学习作一个全面的铺垫。 六、教学参考书: 1、文字主教材:李含侠主编《影视鉴赏》 2、文字辅助教材:杨晓林主编《影视鉴赏》

传播学教案01

2019至2020学年第二学期 《传播学》 课程代码:2501011 教 案 总学时/周学时56 / 4

开课时间第5 周至第18 周授课班级19级网络新闻媒体使用教材传播学(第三版)授课教师朱言明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设计

国磨菇。 但服务员听不懂他的法语,于是大仲马灵机一动,就在纸上画了一只蘑菇,送给那位服务员。 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飞奔离去。 大仲马拈须微笑,自得其乐,他想:“我的画虽不如我的文字传神,但总算有两下子,行!” 不一会儿,那服务员气喘吁吁地回来,手里拿了一把雨伞对他说:“先生,你需要的东西,我给你找来了!” 3.林肯葛底斯堡演说(1863年):这场残酷的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南北双方军队在葛底斯堡共战死5.1万人(当时北方总人口2200万,南方总人口900多万,但只有其中500万是白人,400万黑人不但不能参军,还是南方军队时刻防范的对象)。全篇演讲共计两分钟,短到甚至摄影师忙于准备拍摄而错过了记录这精彩的历史瞬间。它被寓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美、最有诗意的文章,其中第一次表达了政府存在的目的,既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虽然是为庆祝军事胜利的演讲,但都是感人肺腑的颂辞,赞美为胜利做出的牺牲,以及歌颂人们为了牺牲的理想。 4.阿波罗登月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船长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首次在月球上留下了另一个星球智慧生命的足迹,同时他通过镜头向全世界正在收看电视直接的10亿观众说出了那句名言: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一大步。 2、传播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4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四个故事正好对应了人类传播的4种形式: 即佛祖菩提树上证道的“内向传播”(又称为自身传播、个体传播和体内传播) 即大仲马与服务生发生信息交流偏差的“人际传播” 即林肯从胜利演说出发到歌颂为理想而奋斗的“组织传播” 即人类首次踏上另一个星球时宇航员通过电视发表“人类宣言”“大众传播”

影视鉴赏教案图文稿

影视鉴赏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肖申克的救赎》观看鉴赏 -永不停息的自由之路 知识目标 1.了解影视作品中台词艺术和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 2.感受和分辨象征艺术手法在影视艺术形式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 学习多角度深层次解读作品及文本的涵义。 德育目标 感受作品传递给观众的希望、自由、救赎、友情等情感价值。 硬件准备:《肖申克的救赎》DVD 教师推荐: 1、鉴赏分析电影主旨思想。 2、《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哪些感动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救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需要解救的自我,这关乎信仰,关乎对生命的期许与责任。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我们看

到了主人公对自己生命的态度,那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那是一种对自由和幸福真诚地渴望。 二、剧情简介 《肖申克的救赎》所讲的故事是1947年,年轻的银行家安迪?杜沃伦以杀妻罪被判无期徒刑,关入肖申克监狱。安迪开始适应监狱生活,并和犯人瑞德建立友情。安迪由于精通财务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帮助狱警哈德利免税地继承兄长的遗产,狱警请犯人喝酒。安迪也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成为监狱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但他同时坚持不懈地向州议会写信要款,为监狱建造了图书馆。后来年轻犯人汤米证明安迪没有杀人。典狱长为了留住安迪为其服务,杀死了汤米,安迪知道按正常的方式出狱无望,坚持不懈地挖掘隧道,最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并揭发典狱长诺顿受贿的罪行,令其身败名裂,在办公室内自杀。瑞德获得假释后,找到安迪,老友重逢。 三、观赏正片: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 四、影片分析 1、执着的希望 这是一部描写监狱生活的影片。银行家安迪被诬陷进了监狱, 受尽狱警和犯人的折磨, 可是矢志不渝, 乐观对待人生, 充满希望地面对一切, 最终运用智慧逃出冤狱,并使恶人伏法。影片告诉人们:无论什么, 都关不住希望, 一切皆因希望而起, 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变成可能。 2、渴求自由 在监狱中, 什么是最大的希望对, 就是自由, 自由是最大的最后的希望。最让人难忘的镜头, 是安迪爬出监狱下水道和排泄管后, 脱去衣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差不多信息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28/2/1.5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0 授课时间:2018-2018学年第二学期授课地点:艺术楼A301 所属院〔系〕:师范学院 任课〔/助课〕教师姓名:诸小妮职称: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课余时间、艺术楼A202、面谈 【二】课程简介 影视鉴赏课是从文学、社会学、美学角度动身研究影视艺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侧面,展现一个或真实或虚假的客观世界,从而使学生了解影视表现是怎么样一门艺术。这门课程既表达了电影、电视美学的独特艺术,又表达了电影与文学、社会、历史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差 不多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进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了解影视进展的历史,结合美学理论知识, 用艺术的眼光鉴赏电影,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们 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影视鉴赏课程能够运用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去观赏影视艺术,用审美的眼光去发明美的生活。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作为美育课,本课程与《艺术观赏》课程是点与面的关系。《艺术观赏》为本课程提供了艺术特征、鉴赏方法等,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美学原理》为分析影视艺术现象及作品等提供观点与方法上的参考,是本课程更加 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影视鉴赏》,李中会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推举参考书:《影视艺术鉴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 表1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 次 教学主题要点与重点要求学时 第一周次影视艺术概说 中国电影的产生与进 展、世界电影的历史进 展 要点:影视艺术的概念、中国 与世界电影的历史 重点: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及 能力培养、中国与世界电影历 了解:影视艺术的含义与 过程、港澳台及国外电影 进展状况 掌握:影视艺术鉴赏方 2

影视鉴赏教学大纲设计

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课程类型:考查课 课程归属:考查课 审核人: 制定日期:2016年3月10日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影视鉴赏》高等教育第二版 适用专业及适用对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中专) 总学时:18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影视鉴赏》为选修考查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该使学员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由此来丰富学员们的美育知识,提高学员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从而从某个侧面来提高学员的审美素养。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电影的审美特征与艺术特性,掌握电影的创作规律和语言特点,掌握电影的发展历史,并能根据所掌握的电影理论,学会独立进行影评。 二、教学容及要求 第一单元影视鉴赏入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单元是对影视艺术的总体概述。要求了解影视鉴赏的含义、影视的分类和制作过程;了解影视的历史脉络,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学习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影视鉴赏的一般规律;学会辨析影视的基本种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影视鉴赏的含义及功能 1.影视鉴赏的含义

2.影视鉴赏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二)影视鉴赏的基本知识 1.影视的特征 2.世界影视的诞生、发展、现状 3.影视制作流程 4.影视的分类和类型片 (三)影视鉴赏的条件、层次和方法 1.影视鉴赏的前提条件 2.影视鉴赏的层次 3.影视鉴赏的方法 案例讨论:教材案例讨论 作业:课后习题 课外学习要求:无 第二单元故事类影视片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使考生掌握故事类影视片的涵及特点,理解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异同,理解故事类影视片的影视合流现象。 第一专题文学元素鉴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专题是对文学元素的鉴赏。要求考生掌握故事类影视片中文学元素的构成,理解文学剧本对影视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了解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含义,学会分析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和环境的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文学对于影视的重要意义 (二)文学元素的构成 1.影片的主题鉴赏 2.影片的情节鉴赏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英语电影欣赏》教学课程及方案

《英语电影欣赏》教学课程及方案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增强用英语表达思想的信心,克服和外国朋友交流的恐惧,特别是提高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英语影视作品的欣赏,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本课程重点介绍相应影片故事背景、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型、欣赏经典台词、评析影片所表现的主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视欣赏的一般方法,学会对影视作品做出一般性评论的技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记住影片中使用的经典表达,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内容简介:推荐影片《料理鼠王》 二、教学方式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英语电影欣赏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强调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加学习全过程。同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多

媒体,通过音视频材料,强化真实性语言的输入。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建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 2.活动地点:各班教室时间:6月10日晚6:30---8:30 3.活动形式:各班统一时间观看电影《料理鼠王》 4.活动对象:初中部夏令营学生 附:妙语佳句 1. spit out : 吐出,说出,咒骂出。“Spit it out!”就是“快说!”,又如:spit out an oath(切齿诅咒), spit out the pips (吐核儿). Spit it out! How much do you want to borrow this time 说吧!这次你想借多少钱 2. touche : 讲得好! 3. check out : 多用于表示“结帐后离开,检查,核查”,也可以表示结果属实、吻合。台词中,律师说:“DNA吻合,时间也准,一切都无懈可击。”来看check out的多重含义: I would like to check out. 我想结帐。 Are you ready to check out 你准备好退房了吗 Did you check out of the office 你办了离职手续了吗

(完整版)《影视鉴赏》第一章教案.doc

宜宾学院教案《影视鉴赏》课程

第页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热烈欢迎烈各位同学 选学《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 第一章:影视艺术综论 主讲:郭五林副教授 第1小段:结合现场,引入话题。(1分钟) ?为什么要学影视艺术? ?本节课作为导言,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我希望大家在愉快中学习,在赏析中提高。 第2小段:反向切题,引人入胜。(2分钟) ?缺乏影视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 ?表现: ?一、时间上——无节制观看。 ?二、内容上——无选择观看。 ?后果: ?一、懒得动——沙发上的土豆。 ?二、懒得想——被灌装的信息容器。 ?三、恣意妄为——道德沦丧,违法乱纪。 第3小段:正向释题,网开一面。(3分钟) ?学习《影视鉴赏》的重要性 ?一、增加知识,了解信息。 ?二、提高美学修养,增强审美能力。 ?三、提高民族素质,建设和谐社会。 第4小段全期安排,把握大局 (6分钟)

?导言1次 ?理论课5次 ?影视鉴赏6次 ?影视节目欣赏2次(含机动时间,如放假等) ?第17周考试,开卷 第5小段:内容梗概,总体介绍。(1分钟) ?影视艺术综论主要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影视艺术与现代科技 ?二、影视艺术作为综合艺术 ?三、电影、电视作为大众传媒 ?四、影视艺术作为文化产业 ?五、影视艺术的社会影响 ?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方面来讲解。 第6小段:分项阐述,主要内容。(第一节6分钟) ?一、影视艺术与现代科技 ?1、电影电视都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2、现代科技推动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 ?3、电影电视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撑 ?影视艺术语言与后期合成技术.ppt 第一次上课, 我们得给大家看点精彩的! 第7小段:重要片段,揭示主题。(22分钟)(电影重要片段放映)?观看前介绍:

小学影视鉴赏教学设计

小学影视鉴赏教学设计 一年级影视欣赏课教学设计《孤独的小猪》动画片《孤独的小猪》内容简介:小猪不喜欢帮助别人,也不需要别人帮助,在遇到大灰狼时,小猪的房子、树木、太阳等都离他而去,在危机关头,小兔、小刺猬、小老鼠等小动物帮助了他,使小猪明白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一、欣赏目的:1、初步感知动画片中可爱的小动物形象2、能看懂动画片的主要内容3、懂得同伴间要互相帮助,才能不孤独,才能生活的更美好二、欣赏难点:懂得互相帮助的道理,并能做到主动帮助别人三、欣赏过程:1、谈话引入:我们遇到过困难吗?谁都帮了你?请看动画片,谁帮助了谁?2、欣赏影片引导学生看明白故事内容3、请大家说说故事内容4、动画片中有几个人物?都是谁?5、哪个小动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那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的最深刻的?为什么?6、这个动画片想告诉小朋友什么道理?四、引申道理:1、在生活中,你帮助过谁?你帮助别人心里有什么感觉?谁帮助过你,被人帮助后,你是怎么想的?2、演一演这个故事《牧笛》教案一、影片分析《牧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3年制作,全长21分钟,水墨动画片中国水墨动画的经典之作,牧童、牧笛、水牛形成一幅自然和睦的中国画卷,重温儿时的美好感觉...《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

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二、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2、知道影片中的伴奏乐器是笛子3、感受电影中的画面美4、了解中国水墨动画片三、教学流程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画片名?2、你知道这部动画片是哪个国家创作的吗?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片也成轰动过全世界,连现在的动漫大国日本,也称中国的动画片为“奇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这部震惊世界的动画片带着问题观影1、《牧笛》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2、影片的背景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你在哪些地方听到了这种乐器?3、牧童和黄鹂的比赛谁赢了?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4、牧童在梦里发生了什么事?5、牛被什么吸引了才不愿回来的?6、你喜欢影片中的这两位主人公吗?为什么?观看影片交流讨论(五)汇报小结《牧笛》展现的是美好的中国风光,以牧童寻牛的故事为明线,以笛声为暗线,制作者将一幅中国水墨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教案资料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 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一、魔弹论(第一时期) 产生原因: 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大众报刊飞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 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 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 “魔弹论”又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左右人的态度、意见,甚至可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魔弹论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影视鉴赏教案

《肖申克的救赎》观看鉴赏 -永不停息的自由之路知识目标 1.了解影视作品中台词艺术和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 2.感受和分辨象征艺术手法在影视艺术形式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 学习多角度深层次解读作品及文本的涵义。 德育目标 感受作品传递给观众的希望、自由、救赎、友情等情感价值。 硬件准备:《肖申克的救赎》DVD 教师推荐: 1、鉴赏分析电影主旨思想。 2、《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哪些感动?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救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需要解救的自我,这关乎信仰,关乎对生命的期许与责任。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自己生命的态度,那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那是一种对自由和幸福真诚地渴望。 二、剧情简介 《肖申克的救赎》所讲的故事是1947年,年轻的银行家安迪?杜沃伦以杀妻罪被判无期徒刑,关入肖申克监狱。安迪开始适 应监狱生活,并和犯人瑞德建立友情。安迪由于精通财务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帮助狱警哈德利免税地继承兄长的遗产,狱警请犯人喝酒。安迪也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成为监狱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但他同时坚持不懈地向州议会写信要款,为监狱建造了图书馆。后来年轻犯人汤米证明安迪没有杀人。典狱长为了留住安迪为其服务,杀死了汤米,安迪知道按正常的方式出狱无望,坚持不懈地挖掘隧道,最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并揭发典狱长诺顿受贿的罪行,令其身败名裂,在办公室内自杀。瑞德获得假释后,找到安迪,老友重逢。 三、观赏正片: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 四、影片分析 1、执著的希望 这是一部描写监狱生活的影片。银行家安迪被诬陷进了监狱, 受尽狱警和犯人的折磨, 可是矢志不渝, 乐观对待人生, 充满 希望地面对一切, 最终运用智慧逃出冤狱,并使恶人伏法。影片 告诉人们:无论什么, 都关不住希望, 一切皆因希望而起, 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变成可能。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200430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英文名称:Chorus and Conduction 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 总学时:32 学分: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6 适用专业:全校专业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无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音乐学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开设目的:该课采取理论修养与鉴赏能力双重并进、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影视艺术的流派、语言、类型、结构、导演、表演、文化等内涵,并把握方面的或综合的鉴赏评价作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讲解、自学、辅导、讨论、咨询、答疑和平时作业等。 2、既要注意知识连贯性及衔接关系,又要注意在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3、除按规定统一在课堂上观看中外经典电影外,学生应尽可能多看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 4、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课堂讨论,以搞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A 影视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联 B 影视的创作流程与艺术手法 C 怎样鉴赏影视

侧重当代性、实践性。组织学生开展影视创作现状的调查、当代影视热点问题的讨论,进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使用教学资源。 2、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多思考,多与同学探讨,多向老师请教。 3、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4、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评。 教学以课堂讲授与示范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学生上台实践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讲授、示范、实践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方式与手段。根据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目标、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影视鉴赏》2014年 (七)考核与评价 考核形式: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终结性考核为技能考核,方式为舞台表演。

传播学概论-教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2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课程名称: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计划学时:32课时 选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适用专业:适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课程的教材。 课程负责人:纪征 第一周 授课内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人类的传播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 3、《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2.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3、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传播活动的几个层次 2、电子媒介的类型和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从考察传播现象的角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行为研究 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

宏观效果研究 2、从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1)自我传播: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 统 (3)群体传播:这是指在某一无组织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组织传播:这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这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传播。 (6)国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很多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如卫星电视、短波广播、因特网等。 3、从传播内容或专题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 文化传播研究 科技传播研究 传播媒介管理研究 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 传播与信息社会研究 二、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事实上,在以唯物史观建构传播学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其著作中为我们提出了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我们必须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入手,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也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 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把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传播学研究的地位在中国正式确立。 注意: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学研究都任重道远。 人类的传播行为 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非语言传播时代 人类进化早期: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是从文学、社会学、美学角度动身研究影视艺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侧面,展现一个或真实或虚假的客观世界,从而使学生了解影视表现是怎么样一门艺术。这门课程既表达了电影、电视美学的独特艺术,又表达了电影与文学、社会、历史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差不多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进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了解影视进展的历史,结合美学理论知识,用艺术的眼光鉴赏电影,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影视鉴赏课程能够运用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去观赏影视艺术,用审美的眼光去发明美的生活。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作为美育课,本课程与《艺术观赏》课程是点与面的关系。《艺术观赏》为本课程提供了艺术特征、鉴赏方法等,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美学原理》为分析影视艺术现象及作品等提供观点与方法上的参考,是本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影视鉴赏》 ,李中会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推举参考书:《影视艺术鉴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设当布置思考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八、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通过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关心学生了解更多影视艺术的进展现状,培养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和其他途径对影视艺术深入分析的能力。 2、学生必须阅读与选读的课外教学材料 观看影片:《摩登时代》、《孔子》、《罗马假日》、《功夫熊猫》、《精武门》、《秋菊打官司》、《菊次郎的夏天》、《生死朗读》等奥斯卡获奖影片及中外经典电影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1-2小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要求。 认真、完整纪录课堂笔记,学期结束上交检查并作为考试重要依据;结合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进行评分;迟到2次记旷课1次;3次旷课取消本课程考试资格。 5、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本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传播学读后感电子教案

传播学读后感

《传播学教程》读后感 此书一至四章主要分别是介绍了传播的对象与基本问题,历史与发展,符号与意义,和过程与结构,到了然后从第五章开始一直到第七章介绍了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传播的对象是信息。信息无处不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一起构成了社会信息系统,这也显示出了传播的系统性。我想,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可以归属于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或有意识或无意识,我们都依赖各种信息生存,同时又制造很多信息,以充实信息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即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这使我们都必须为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负责,同时需要甄别各种进入脑海的信息,防止被错误不良的信息侵蚀大脑。也正是因为信息传播者的不同素质和信息接收者各异的控制力,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相同。错误,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会对社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例如日本核电站爆炸引起中国人民抢买盐事件。不能正确地理解传播来的信息也会造成生活的各种不便。但是,幸运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上更多地传播的是正能量,这都能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 人类信息传播历史源远流长,传播的方式进步迅速。从最开始的结绳记事,口语,文字等到现在的空间互联网传播,无论是从时间成本还是空间成本都大大节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随着快速的传播方式而不断提高。我们还对各种动植物的传播方式有着很深刻的研究,借鉴聪明的动植物,以弥补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不足。

现代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显示出我们现代传播的成就。将来也会是一个整合信息的社会,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改变,跟上随时而变的潮流。 传播需要符号。现在很多符号都是象征性符号。象征性符号在不仅仅广泛用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而且在广告中使用得很多。象征符号可以使广告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内容生动有趣,能够防止很多人对广告的厌恶情绪。象征性符号与感性营销关联密切。营销带上象征性符号,把营销的目的美化,更能够说服消费者,这能够使双方得到自己心理与物质上的满足。这就像法国学者J.鲍德里亚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蕴含的意义的消费。所以,在广告与营销中从理解符号到运用符号我们都必须要把握好,努力真正实现营销的升级。 传播过程有很多,但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双方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传播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影响传播的因素从政治,经济到历史文化有很多很多,所以一样的传播方式,效果很可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在把握较为完整的资料基础上进行传播,以防止传播无效。 人内传播,心理上的有意识的反应更重要。我们终身努力学习的目的也不过是尽力做到控制外界到自己脑海的信息正常转化,从而把所有的信息正确利用吧!如果能够灵活地控制自己或者他人的人内传播,也就是从心理角度来透析他人的内心和控制自己的内心,就会很容易透彻地了解别人,和外界的人们和谐相处。个人信息处理能力在高速信息化的社会里是很重要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不仅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量的信息,还需要精确地分析必要的少量信息,达到质与量的双重效果。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数:48 学分数:3分 一、课程的性质:《影视鉴赏》是一门美育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范畴。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们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美育知识,提高学员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出一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衔接关系,又要注意在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2、除按规定统一在课堂上观看中外经典电影外,学员应尽可能多看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 3、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辅导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启发式、多组织课堂讨论,以搞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

在备课中,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各章节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安排好授课计划。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习题和设计练习,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布置思考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在考试测验中,试题选择注重有代表性、典型性、具有客观实际性,并且难度适当的论述题。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作为一门美育课,本课程与艺术欣赏课程是点与面的关系。艺术修养为本课程提供了艺术特征、鉴赏方法等,加深了学员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美学原理

为分析影视艺术现象及作品等提供观点与方法上的参考,使本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艺术欣赏为本课程的学习作一个全面的铺垫。 六、教学参考书: 1、文字主教材:李含侠主编《影视鉴赏》 2、文字辅助教材:杨晓林主编《影视鉴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