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测试题

肝炎病毒测试题
肝炎病毒测试题

冷市镇2014年肝炎病毒培训测试题

村名姓名计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 肠道病毒70型

B. 肠道病毒72型

C. 腺病毒8型

D. 疱疹病毒6型

E. ECHO病毒

2.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 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 HA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 形态

B. 大小

C. 结构

D. 对热的抵抗力

E. 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 HA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 感染后1周内

B. 发病2周后

C. 发病前后2周内

D. 恢复期

E. 发病后1个月

5. Dane颗粒是指

A. HAV颗粒

B.完整的HBV颗粒

C.HBV球形颗粒

D. HBV管形颗粒

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6. HBV的核酸类型为

A. 单正链RNA

B. 单负链RNA

C. 双链分节段DNA

D. 双链环状DNA

E. 双链RNA

7.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蚊虫叮咬

D. 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

8. 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 脊髓灰质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乙脑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9. HBsAg在血清中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

A. 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0.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 血中测出HBsAg

B. 血中测出抗-HBs

C. 血中测出HBcAg

D. 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

E. 血中测出抗-HBe

11. HBV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包括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Ⅳ型超敏反应

D. Ⅲ、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2. 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

A. HAV

B.HBV

C.HIV

D.EBV

E.HSV-2

13. 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核酸为双股线状DNA

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

C. 血中测出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D.可用减毒活疫苗特异性预防

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

14. 下列哪种病毒为缺陷病毒

A. 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 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B. 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

C. 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

D. 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E. 有感染性,无抗原性,不产生任何抗体

15. 关于HA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B.经粪-口传播

C.只有一个血清型

D.感染易转变成慢性

B. 病后免疫力牢固

16. 关于乙肝病毒e抗原,下列哪项不正确

A. 是传染性高的指标

B. 具有抗原性,能诱导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C. 是体内有HBV复制的指标

D. 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

E. 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

17. 关于乙型肝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致病机制主要是HB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

B. 感染途径主要是非胃肠道途径和垂直传播

C. 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D. 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的多见

E. 有些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8. 关于HBsAg,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我国无症状携带者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

B. 少数无症状携带者肝脏有病理改变

C. 是最早出现在血清中的抗原

D. 阳性者不能作为献血员

E. 其相应抗体出现表示传染性强

19. 关于HBeAg 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HBVDNA的preC和C基因编码

B. 相应抗体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C. 是机体有HBV复制的指标

D. 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

E. 在人体血清中,不能与抗-HBc同时出现

20. 与HBV致病机制无关的是

A. HBV体内增殖抑制CTL的活性

B. HBV的preC基因易变异

C. Ⅰ型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

E. Ⅲ型超敏反应

21. 关于丁型肝炎病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是一种缺陷病毒

B. 其基因组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

C. 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D. 其感染常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E. 其抗原性弱,通常机体不产生相应抗体

22.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 粪-口途径

B. 血液传播

C. 接触传播

D. 呼吸道传播

E. 垂直传播

23. 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HBsAg检测阳性

A. 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

B.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C. 无症状携带者

D. HBeAg阳性者

E. 抗-HBs阳性者

24. 患者恢复后,仅有低度免疫力的病毒是

A. 甲型肝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 丙型肝炎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E. 麻疹病毒

25. 关于肝炎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甲型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

B. 乙型肝炎病毒有致胎儿畸形危险

C.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D. 丁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细胞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E. 戊型肝炎在新疆发生过一次大流行

26. HDV复制必须有下列哪种病毒存在

A. HAV

B. HBV

C. HCV

D. HDV

E.HEV

27. 乙肝病毒感染不引起

A. 急性肝炎

B. 慢性肝炎

C. 重症肝炎

D. 肝豆状核变形

E. 肝细胞癌

28. 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均为RNA型病毒

B. 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病毒复制

C. 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

D. 均可有慢性携带者

E. 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

29. 关于HEV致病性,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 人感染HEV后可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成人中多见临床型。

B. HEV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同为粪-口途径传播为主,且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C. 潜伏期为10天~60天,多数患者于发病后6周即好转并痊愈,不发展成为慢性肝炎。

D. 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的病人粪便排毒量最大,粪便中HEV检出率最高。

E. 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可高达10%~20%,但病死率高低与其患戊肝时妊娠期的早晚无关。

B型题

问题30~34

A. HAV

B.HBV

C.HCV

D.HDV

E.HEV

30. 属于DNA病毒

31. 与肝癌、肝硬化关系最密切

32. 其基因组最小

33. 目前能在细胞培养中增殖

34. 属于缺陷病毒

问题35~39

A. HBsAg

B.HBeAg

C.HBcAg

D.抗-HBS

E.抗-HBc

35. 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

36. 血清中不易监测到

37. 对机体具有保护性

38. 由HBV的C基因编码的产物

39. HBV复制及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问题40~43

A. S基因

B. C基因

C. P基因

D. X基因

E. preC和C基因

40. HBsAg的基因为HBV的

41. HBcAg的基因为HBV的

42. HBV与肝癌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是

43. HBeAg的基因为HBV的

C型题

问题44~48

A. 经粪-口途径传播

B.属RNA病毒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44. 丁型肝炎病毒

45. 甲型肝炎病毒

46. 乙型肝炎病毒

47. 丙型肝炎病毒

48. 戊型肝炎病毒

问题49~52

A. HBV

B. HCV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否

49. 能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50. 与肝癌、肝硬化相关

51. 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不能杀灭

52. 可在细胞培养中增殖

X型题

53. 甲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是

A. 为单股RNA病毒

B. 易转成慢性感染

C. 机体形成牢固免疫力

D. 临床病例以成人为主

E. E.目前能用细胞体外培养

54. 关于乙肝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通过首先发现其表面抗原而逐步认识的

B. 在我国有1亿多人感染

C. 基因组比其它肝炎病毒大,编码着多种抗原

D. 经血液、血制品传播及母婴传播

E. E.病毒增殖直接损害肝细胞,是其主要致病机制

55. HBsAg在机体血清中的存在形式有

A. 小球形颗粒

B. 管形颗粒

C. Dane颗粒

D. DIP

E. 包涵体

56. 对HBV消毒的方法有

A. 紫外线照射30分钟

B. 70%酒精处理15分钟

C. 100℃煮沸10分钟

D. 高压蒸气灭菌法

E. E.0.5%过氧乙酸处理10 分钟

57. 不形成慢性感染或病原携带状态的病毒是

A. HAV

B. HBV

C. HCV

D. HDV

E. HEV

58. 关于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部位

B. 具有抗原性

C. 不易在血循环中监测出

D. 存在于肝细胞核内

E. 产生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二、填空题

1.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多为。甲型肝炎的传染期主要在和。

2. 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者血清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形态结构的颗粒,即、和-小球形颗粒。其中颗粒是由感染性的HBV颗粒,内含有和。

3. 乙型肝炎的病毒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分别称为S区、C区、和- -。在这两条DNA链中,长链为,较短的一链为。

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经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

5. 人类感染丁型肝炎病毒,需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其方式有2种,即和。

6. 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期和期的患者。

三、名词解释

1. Dane颗粒

2. 小球形颗粒

3. 管形颗粒

四.问答题

1. 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

2. 试述乙型肝炎的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并简述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3.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4. 简述戊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5. 试比较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肝炎的预防措施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B 2.B 3.D 4.C 5.B 6.D

7.B 8.B 9.A 10.A 11.D 12.B

13.C 14.D 15.D 16.E 17.A 18.E

19.E 20.C 21.E 22.D 23.E 24.C

25.D 26.B 27.D 28.B 29.E

B型题30.B 31.B 32.D 33.A 34.D 35.A

36.C 37.D 38.C 39.B 40.A 41.B

42.D 43.E

C型题44.B 45.C 46.D 47.B 48.C 49.C

50.C 51.A 52.D

X型题53.ACE 54.ABD 55.ABC

56.CDE 57.AE 58.ABCD

二、填空题

1.甲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末期、急性期早期

2. 大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DNA DNA多聚酶

3.P区、X区、负链、正链

4.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5.同时感染,重叠感染

6. 潜伏期末,急性期初

三、名词解释

1.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

2. 小球形颗粒:是由HBV感染肝细胞时产生的过剩病毒衣壳装配而成。

3. 管形颗粒:是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

四.问答题

1. HAV的传染源多为患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暴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其次HAV也可经输血、注射传播,但几率很低。HAV的潜伏期为15~50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酶升高前5~6天就存在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2周后肠道抗-HAVIgA及血清中抗-HAVIgM/IgG产生,粪便中不再排出病毒。

2.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1)HBsAg和抗-HBs系统:HBsAg为病毒体外壳蛋白、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成分,包含PreS1、PreS2蛋白。HBsAg是检查乙肝感染的主要标志,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Bs(中和抗体)。表面抗原始于感染后19天即在潜伏期早期便可检出,它分多个亚型,各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其分布有地区性。2)HBcAg和抗-HBc 系统:HBcAg为大球形颗粒的外衣壳成分,因为它被外衣壳蛋白包裹,在感染者血清中难以监测到HBcAg,它有很强的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M类和IgG类两种非中和抗体,前者于发病早期,但一过性感染者其持续时间短,在IgM高峰后IgG出现并持续多年。3)HBeAg和抗HBe系统:HBeAg与HBcAg 同时出现,HBeAg阳性与抗-HBcIgM阳性均为HBV 复制活跃的指标。一过性感染患者,HBeAg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其阴转后,出现对应的抗-HBe,为感染后时间较长以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预后较好的征兆。诊断意义见下表:HBsAg

HBeAg

抗-HBc

抗-HBe

抗-HBs

结果分析

IgM

IgG

+

+

-

-

-

-

急性乙肝潜伏期

+

+

+

-

-

-

急性乙肝早期

+

+/-

+

+

-

-

急性乙肝后期

+

+

-/+

+

-

-

慢性乙肝有HBV复制

+

-

-

+

+

-

慢性乙肝无或低度复制

-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

既往感染已恢复

-

-

-

-

-

+

接种过乙肝疫苗

3. 乙肝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肝炎患者可分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而临床型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作为传染源,意义较大的为无症状携带者,其次为慢性患者、急性患者。在急性患者中,亚临床传染源意义大于临床型,而在临床型中又以无黄疸型大于黄疸型。依其传播途径重要性依次为母婴传播,经血液、日常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HBsAg 阳性的母亲导致母婴传播率40%~50%,如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则母婴传播率高达90%~100%。人群中至少占40%HBsAg携带者由母婴传播而来。乙肝病例中约50%有血液暴露史。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共同构成HBV感染的家庭内聚集性分

布。人感染HBV后。由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同及HBV毒株及数量的差异,造成转归的多样性。HBV的外衣壳PreS2和PreS1抗原与肝细胞多聚白蛋白受体、IgA受体等结合并吸附于肝细胞膜表面,继而侵入肝细胞内进行病毒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体至循环血液中。在血液中被抗病毒抗原致敏CD8+细胞毒T细胞(CTL)可选择性杀伤受感染的肝细胞。当受感染肝细胞较少,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又正常,则细胞外HBV易被中和抗体(抗-HBs)所清除,表现为一过性感染或自限性急性乙肝。当大量肝细胞被HBV感染,机体的免疫应答又超常,则发生CTL大量破坏肝细胞,引起重症肝炎。如果胎儿宫腔内感染或新生儿HBV,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被HBV感染的肝细胞仅有一部分被CTL杀伤,则造成肝细胞内外持续存在HBV ,表现为HBsAg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当成人免疫力功能低下或感染HBV 免疫逃逸变异株,也可发生持续性感染。此外,免疫复合物及自身免疫反应,在HBV致机体肝脏病理损伤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4.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潜伏期末至发病初期的病人,病人发病2周后,一般不再从粪便中排出病毒。本病无慢性肝炎。潜伏期平均40天,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与甲肝传播途径相似。HEV感染水型流行较甲肝多见。人HEV后,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两种结局,儿童以亚临床型多见,成人以临床型多见,因此戊肝表现为15~39岁高发。病死率较高,1%~2%,其首要原因是孕妇患戊肝后病死率可达10%~20%,且易发生流产与死胎,尤其妊娠期后期(妊娠7~9月)的孕妇的病死率最高。人感染HEV,部分患者血清中开始出现抗-HEVIgG至病后12个月,大约累积占95%的患者抗-HEVIgG阳转。抗HEVIgG阳性者1~2年内不再感染发病,表明有中和抗体,但病后免疫力不十分稳固。抗-HEVIgM阳性,可确诊患者受HEV感染。

5.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均为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的传染病,预防策略首要以切断传播途径,改善水源和饮食卫生为主的综合性措施。目前,已研制成功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均有良好的免疫效果,适用人群主要为学龄儿童及抗-HAVIgG阴性的高危暴露职业的特殊人群,如幼托保育员、医生、环保工人等。戊型肝炎尚缺乏特异性预防措施。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均为肠道外传播,由于目前已研制成功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接种疫苗能有效的预防乙肝和丁肝。接种乙肝疫苗要放在阻断母婴传播上,即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3、6月龄各肌注5μg,其次对暴露于血液的高危人群,也应实行上述0、1、6个月间隔地注射。此外,加强血源筛选和管理,避免医源性污染以及实行婚前检查等也是有效的措施。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低,且目前尚无疫苗,故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宜采取加强血源管理,避免医源性感染为主。

肉鸭常见三大传染病

肉鸭常见三大传染病 (一)鸭病毒性肝炎: 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20日龄雏鸭,春季3-4月份最易流行,一周龄以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80%以上,2—3周龄50%左右。4周龄以后发病死亡率很低。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神经症状,角弓反张。全身痉挛,头竭力向背部后勾,双脚向后反复抽蹬,很快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散在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多数肿胀,脾肿大,成花斑状。 在疫区,一日龄雏鸭,在颈背部皮下,注射高免血清,预防量0.5ml,治疗量1.0ml,连续2—3天。如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注射1—7日龄雏鸭,5—6天产后生保护力。 根本解决本病的办法是种鸭在产蛋前一个月,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二周后重复接种一次,可为其后代提供三周保护力。(二)鸭瘟(鸭病毒性肠炎):

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两脚麻痹,腹泻,粪便呈绿色或青灰色,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俗称“大头瘟”或“软脚瘟”,死亡率可达60—90%。 该病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食道粘膜有条纹状黄色假膜,剥离后留下溃疡。泄殖腔病变与食道相似,但不易剥离。 一旦发病,迅速将鸭群分离成病鸭群、假定健康群和健康群,隔离饲养,并紧急接种疫苗,初期感染的鸭群,注射鸭瘟高免血清1—2ml,有一定疗效,鸭瘟流行地区和受威胁地区,20日龄以上雏鸭接种疫苗,可保护6个月,成年鸭接种疫苗,可保护一年。(三)鸭传染性浆膜炎: 本病是由鸭疫里奥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我国在1982年,在北京地区饲养的北京鸭中,首先发现此病,1—3周龄的鸭都易感,但以2—4周龄的雏鸭高发,在污染的环境中,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50—90%不等,饲养管理粗放,环境被污染,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结果解读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的结果解读 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全球有将近20亿的感染人群。其中3.5亿人为慢性持续性感染。另外,全球有近3/4的人居住高流行区域,其中也包括中国。因此,有效的肝炎病毒检测和筛查显得十分重要。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在方法上提高了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流量检测,快速、方便,并逐渐替代ELISA,成为肝炎病毒的常规检测方法。 目前,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的项目包括 甲型肝炎病毒HA V-IgM、HA V-IgG 乙型肝炎病毒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IgM、anti-HBc 丙型肝炎病毒anti-HCV 肝炎病毒的感染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应结合病史资料全面综合分析和判断不同项目、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以下关于肝炎病毒检验结果的解释,供临床医生参考、应用。 1. 甲型肝炎病毒中的HA V-IgM抗体在发病早期出现在血液中,半年后恢复正常,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急性甲型肝炎;HA V-IgG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升高表示既往感染HA V,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常伴随HBV同时存在,可以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其升高常见于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者乙肝的携带者。(参考值0-0.05 IU/ml) 3.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一般在HBsAg转阴后出现,是保护性抗体,可以持续多年,其保护性与该抗体的浓度高低有关。其升高表示既往感染,现已恢复,或者是乙肝疫苗接种成功。(参考值0-10 mIU/ml) 4.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升高为阳性,表明患者已感染乙肝病毒,并且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如持续升高易转为慢性肝炎。(参考值0-1 s/co) 5.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降低为阳性,阳性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表明HBV 部分被清除或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参考值>1 s/co) 6.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升高为阳性,anti-HBc升高且高水平,表明乙型肝炎正在感染;低水平则是既往感染,具有流行病学意义。anti-HBc-IgM是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在肝炎的急性期水平升高,是诊断乙型肝炎和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参考值0-1 s/co) 7.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升高表示既往或现症感染HCV,是一种非保护性抗体,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消退;还见于假抗HCV反应性结果。(参考值0-1 s/co)

医学检验-微生物-肝炎病毒测试题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概念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二. 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 、 、 、 和 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 ;由血液 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 、 ;属于DNA病毒的 有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 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 3.HBV的外衣壳由 、 和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 ;内衣壳由 组成;核心由 和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和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 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 染的抗体是 .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 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以及 。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 区,C区, 和 . 1.HAV,HBV,HCV,HDV,HEV。 2.HAV、HEV, HBV,HCV,HDV, HBV, HDV, HAV,HBV, HAV。 3.S、pre-S1、pre-S2,HBsAg;HBcAg;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 酶。 4.甲型肝炎的患者和隐性(亚临床)感染者。 5.潜伏期未期,急性期早期。

鸭常见疾病诊断

肉鸭常见的病毒病有:鸭病毒性肝炎、鸭瘟; 常见的细菌病有: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支原体病; 寄生虫病多见于球虫病。 1. 鸭病毒性肝炎: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多见于3周以下的雏鸭发病。 ①表现:突然发病,无任何症状死亡,几小时后波及全群,精神委靡、缩头、垂翅、 闭眼;运动失调,倒地旋转,角弓反张;少数病鸭腹泻,排黄白色或灰绿色稀便, 病重者爪呈紫红色。 ②剖检: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外观呈班驳样;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肿大,呈班驳样;肾肿,充血;胆囊扩张,胰腺肿大。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 病鸭用高免血清治疗效果显著,发病早期每只雏鸭肌肉或皮下注射康复血清或高 免血清0.5毫升能够防止感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 2.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大头瘟,由鸭瘟病毒引起,多见于15—20天以后的 肉鸭发病。 ①表现:病鸭高热不退,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两肢发软,常卧地不起;病鸭眼,流泪,有 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流鼻涕,头颈肿大;腹泻,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粪便,翻 开泄殖腔可见黏膜上充血、水肿、有出血点,严重时覆盖一层假膜。 ②剖检:皮肤皮下充血出血;全身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出血斑,腺胃黏膜出血,淋巴组织 坏死,消化道黏膜有坏死斑点、出血、溃疡或形成假膜;肝脏上有白色点状坏死 和出血斑,胆囊肿大,气管黏膜出血。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高免血清 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1.0ml有一定疗效;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 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1.0ml,3天1次,连用2—3次。 3.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2周以后易发病。 ①表现:急性病例突然死亡,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厌食、呆立、咳嗽、眼鼻分泌 物增多;死前神经症状明显,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也有的 鸭死前阵发性痉挛。 ②剖检:主要特征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心包膜、肝被 膜、气囊及脑膜常见。 ③治疗:用氟苯尼考、丁胺卡那、先锋霉素、氧氟沙星、林可霉素等治疗有效。 4.巴氏杆菌病:又称禽出败、禽霍乱,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多发于中后期。 ①表现:精神呆顿、食欲废绝、口渴增加;口鼻中流出黏液,呼吸困难,口张 开、频频摇头,又称“摇头瘟”,病鸭剧烈腹泻,排除绿色或白色稀粪,有时 混有血液;瘫痪死亡。 ②剖检:卡他性出血性肠炎,气囊和肠管表面有一种黄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沉积, 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质地稍硬,表面散布着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 ③治疗:用喹诺酮类(氟哌酸、环丙杀星等),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土霉素、 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治疗有效。 5.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引起,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鸭群,10日龄以后多发。 ①表现:患鸭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咳嗽,黄绿色水样腹泻,死 前有神经症状,体重迅速减轻。

与肝炎病毒有关的皮肤病

近年来发现,许多皮肤病的发生可能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关。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为30-60mm,与黄热病毒和动物瘟病病毒有种属同源性。HCV目前至少存在9种基因型或血清型,30多种以上亚型。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3亿HCV感染者。HCV感染人体主要是经血传播。与HCV有关或可能有关有关的皮肤病包括: (1)冷球蛋白血症。 (2)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一种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常累及中小动脉,皮肤可出现紫癜、瘀斑、坏死甚至坏疽。 (3)迟发扑啉症(PCT) (4)扁平苔藓(LP):近些年来发现LP与HCV感染有密切关系。关于LP患者HCV 感染率不同的报道差异较大。有人检测了78例LP患者,发现16例(20%)抗 HCV抗体阳性,其中13例HCV-RNA阳性,而82例对照组中,仅2例抗HCV 抗体阳性。日本的一项调查发现62%的LP患者HCV抗体阳性。Dupin等检测 了102例口腔LP患者HCV感染情况,发现4.9%的患者HCV抗体阳性,与对 照组(4.5%)无显著差异。Friedrich等也对156例肝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并发 现口腔LP与HCV感染有明显的相关性。目前HCV在皮肤或粘膜中是否复制 尚未得到证实。 (5)荨麻疹。 (6)坏死松解性肢端红斑(NAE):NAE是最近描述的疾病,其主要表现是坏死性红斑,特异性发生于肢端,有人报道了1例43岁该病患者,病程4年,其主要 表现为双足伸侧松弛性水疱和红斑,该患者抗HCV抗体阳性,肝活检示慢性 活动性肝炎,该病应用干扰素α-2b治愈。有人还回顾了已报道8例NAE患者, 全部患者HCV抗体阳性,有2例肝活检示慢性活动性肝炎。故有人认为NAE 可能是HCV感染的皮肤标志。 (7)白癜风、多形红斑、痒疹、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等。 此外,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被认为是一种与HBV感染有关的皮肤病。目前认为本病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皮肤表现,可能与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有关。

鸭肝炎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

毕业论文 外文文献翻译 姓名 学号201208920145年级2012级 专业动物医学 系(院)生命科学学院 二〇一四年四月

鸭肝炎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和分析病原体以及最近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难以控制的原因.[方法]从临沂、潍坊和滨州以及山东省的其他地区呈典型的临床症状的鸭的肝脏和脾脏分离到的病毒,接种于鸡胚或鸭胚,进行RT-PCR,血清学试验、鸭回归试验对其致病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分离到4种鸭肝炎病毒(DHV)毒株,以及第5代尿囊液的半数致死量为103.41-105.20每毫升。在DHV 病毒株和1型鸭肝炎病毒之间,血清交叉保护率为20%-80%。4日龄健康鸭的死亡率为50%-100%。所有的可疑鸭有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病变,24-48小时后死亡高峰出现。[结论]不同DHV的毒力菌株有区域差异。 关键词:鸭肝炎病毒;鉴定;分离;毒力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严重传染病,它的特征病变是肝炎和出血。鸭肝炎病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布于全球,1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已经在印度,埃及和美国发现。鸭肝炎病毒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国家广泛传播,导致了养鸭业的严重损失。在中国,1958年首次分离到鸭肝炎病毒。鸭肝炎病毒已经在许多地区发生或流行,严重影响养鸭业的发展。为了有效地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流行,并确定其病原,我们分离并鉴定了4株DHV 。此外,并观察它们的生物学特性。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标准的冻干AV21-1-1株和Ⅰ型DHV阳性血清是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北京)购得,9-11日龄SPF鸡胚从北京梅里亚重要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北京)购买,11-12日龄非免疫鸭胚从山东昌邑孵化场(中国潍坊)购得,4日龄雏鸭从平度鸭场购买(中国平度)。 1.2 样品采集在临沂、潍坊、滨州及山东省其他地区无菌采取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肝脏,制备组织涂片。分别分别接种肝脏样品于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接着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37℃下培养3-4天。将培养物进行亚甲基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以确定是否有细菌存在。病料用研钵分别研碎,加人3一5倍的灭菌生理盐水后,加人终浓度为1000ug/ml 的青霉素、链霉素,在4℃保存,备用。3000 r / min 离心10分钟,弃去上层脂肪和沉淀颗粒。取中间的透明液体,-20℃保存。 1.3 鸡胚接种通过尿囊腔接种10枚9-11日龄鸡胚,0.2ml每胚,然后在37℃下培养,分别控制鸡胚接种的DHV AV21-1-1株和接种生理盐水。对鸡胚的生长和生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肝脏水肿,并有许多针尖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空泡化,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血管套现象。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肿胀,血管明显,呈暗紫色树枝状。 治疗方法: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香港龙达生物的高免血清—鸭肝双抗,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结果解读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 毒结果解读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的结果解读 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全球有将近20亿的感染人群。其中亿人为慢性持续性感染。另外,全球有近3/4的人居住高流行区域,其中也包括中国。因此,有效的肝炎病毒检测和筛查显得十分重要。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在方法上提高了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流量检测,快速、方便,并逐渐替代ELISA,成为肝炎病毒的常规检测方法。 目前,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的项目包括 甲型肝炎病毒 HAV-IgM、HAV-IgG 乙型肝炎病毒 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IgM、anti-HBc 丙型肝炎病毒 anti-HCV 肝炎病毒的感染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应结合病史资料全面综合分析和判断不同项目、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以下关于肝炎病毒检验结果的解释,供临床医生参考、应用。 1. 甲型肝炎病毒中的HAV-IgM抗体在发病早期出现在血液中,半年后恢复正常,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急性甲型肝炎;HAV-IgG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升高表示既往感染HAV,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常伴随HBV同时存在,可以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其升高常见于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者乙肝的携带者。(参考值 IU/ml) 3.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一般在HBsAg转阴后出现,是保护性抗体,可以持续多年,其保护性与该抗体的浓度高低有关。其升高表示既往感染,现已恢复,或者是乙肝疫苗接种成功。(参考值 0-10 mIU/ml) 4.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升高为阳性,表明患者已感染乙肝病毒,并且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如持续升高易转为慢性肝炎。(参考值 0-1 s/co) 5.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降低为阳性,阳性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表明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参考值 >1 s/co)

编制说明鸭肝炎病毒1型和3型双重RT PCR检测方法

4 附件安徽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检测方型双RT-PC鸭肝炎病型标准名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下201年第一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任务来划的函》(皖市监函20151号),编号2019-1-1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负责起草单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4单位地 参加起草单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标准起草 序姓单职职电 编制情况 、编制过程简 2011日,收到《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2019年第一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计划的函(皖市监[2019] 51号)后,立即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小组,分工协作,进行标准制订编工作 标准起草过程标准编制小组成立后,明确了组员间的分工协作,在查阅相关资料和总结前期试研究的基础上由潘孝成牵头编制了标准初稿并将初稿分别发给每位标准起草人进行修改完善202月中旬完成标准送审稿第一版 征求意见情况2022日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网站公开征求意见并发送电子稿至安徽农大学、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及部分市、县疫控中心专家征求意见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 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是一种引起雏鸭鸭病毒性肝(Duck viral hepatitis, DVH主要病原。鸭病毒性肝炎主要以雏鸭发生肝炎为病理特征,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接触性,发病迅速死亡高呈世界性分布DH可分三个血清型在我国主要流行的血清型DHV-DHV-感雏鸭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非常相似,并且二者混合感染情况也比较普遍,给该病的正确诊断防治带来了极

大的困难 2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112号将鸭病毒性肝炎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标准建立RT-PC方法将有助于对鸭肝炎病型型的快速诊断以及有效区分,以达到在准确的诊断基础上展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工作 、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 本标准依据生产中鸭病毒性肝炎诊断需要遵《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及编制规则 目前尚无“鸭肝炎病型型双RT-PC检测方法”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详细说明4. 本标“引物设计为根genban上已发布DHV-DHV-保守序列设计即考虑到引的广泛代表性,又考虑到引物的特异性,且经实际验证,符合设计要求 )本标准中“结果判定PC结果判定,当阳性对照出720b左右642b左右扩增条带阴性对照未出现目的条带时实验结果成立被检样品出720b左右扩增条带DHV-核酸阳性被样品出642b左右扩增条带DHV-核酸阳性 、标准中如果涉及专利,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说 、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实施日期等 本标准作为推荐性地方标准,应自本标准发布之日起在省内动物疫病诊断机构、规模鸭场全面推施行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有安徽省目前唯一一家获CM认证的动物疫病检测机“安省农科院兽医临床诊断指导中心”,该中心对外开展疫病诊断和检测服务,标准获批后,中心利用该准进行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并指导养鸭场开展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向省动物疫控检测部门等宣贯该标准,建议它们将“鸭肝炎病型型双RT-PC检测方法”列为其诊鸭病毒性肝炎PC诊断方法 、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 1、其它应予说明的事 注:没有的请填写.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对比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 对比 作者:龙青文,何建军,马家驹,何秀琳,肖金平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e 抗原(HBs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在许多方面如诊断乙肝判断愈后、筛选献血员、乙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判断人群对乙型肝炎的免疫水平,对食品、保育及饮水管理行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故选择一种特异、敏感、稳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五项指标显得尤为重要。现将56例检测者血清同时用酶联免疫法和血清乳胶层析法对比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56例受检者中,男29例,女27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岁;来自健康体检人群15例,其中13例检测具有阳性结果,2例各项指标均为阴性、另41例为门诊检查结果有阳性的患者,均系血清标本。

1.2 方法酶联免疫法用乙型肝炎病毒(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诊断试剂盒,由上海华泰生物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48人份,批号20040503,按说明书操作。乙肝两对半血清/血浆乳胶层析法检测试剂板由ACONLaboratories.Inc.SanDiegoCA92121USA提供,批号200407029,按说明书操作。 1.3 质量控制酶联免疫法每项检测项目均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每空加入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各1滴,并设有空白对照1孔。乳胶层析法各项检删项目均设质控区(C)。 1.4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酶联免疫法是根据颜色的变化,作定性分析。此法HBsAg、HBsAb、HBeAg呈黄色为阳性反应,无色为阴性反应,阳性对照为黄色,阴性对照为无色。HBeAb、HBcAb无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阳性对照为无色,阴性对照为黄色。乳胶层析法HBsAG、HBsAb、HBeAg在测试区内(T)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则是阳性结果,不出现红色条带则为阴性。HBeAb、HBcAb结果则相反,强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没有红色条带,弱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有一条非常弱的红色条带,阴性标本测试区(T)将会出现明显的红色条带。无论相应的待测物质是否存在于标本中,质控区(C)都会出现红色条带。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对比分析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

病毒性肝炎题库1-2-10

病毒性肝炎题库1-2- 10

问题: [单选]有关抗-HBs的下述论点中,不正确的是() A.是HBsAg的抗体 B.滴度20U时对攻击才有免疫力 C.有保护性 D.为中和抗体 E.在乙肝恢复期出现,持续6个月至数年 抗-HBs的保护效果与抗体梯度成正比,故答案选B。

问题: [单选]下面各项不正确的是() 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聚集现象 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 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 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 丁型肝炎是缺陷病毒,病毒复制需要HBsAg,故丁型肝炎重叠感染仅可发生于乙型肝炎患者,不会发生于丙型肝炎患者中,故答案选D。

问题: [单选]下述正确的是() A.HCV是DNA病毒 B.HCV为双链RNA病毒 C.HCV核苷酸序列变异性大 D.HCV只有一个基因型 E.HC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至少有6个基因型,主要为医源性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故答案选C。(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a64737034.html,)

问题: [单选]病毒性肝炎的地区分布,下述不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的HAV流行率较低 B.HBsAg阳性率在西欧与北美较低 C.丙肝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 D.丁型肝炎在世界上分布极不平衡 E.戊肝的地方性流行区主要在亚非拉

问题: [单选]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地区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相差很悬殊,高度地方性流行区主要是在地中海沿岸等地 B.地方性流行区主要是南亚、南美、非洲等地区,西方国家主要为散发或输入性病例 C.流行与卫生水平关系很大,西方国家抗体流行率较低,发展中国家较高 D.世界分布很不平衡,我国病毒携带率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 E.世界上抗体流行率虽不平衡,但相差不特别悬殊

鸭子常见疾病治疗

鸭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 一、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上的鸭,其临床特征表现为高热、流泪、排绿色稀粪。有的病鸭出现头颈部肿大,因此称之为大头瘟。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1、免疫程序:肉鸭在1~7日龄经皮下注射0.5毫升鸭瘟鸡胚化弱毒苗,其免疫力可保持至上市。蛋鸭在20日龄进行首免,每只鸭肌肉注射0.5毫升,2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60日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 2、治疗:(1)高免血清疗法。每只病鸭颈背部皮下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2)高免卵黄疗法。每只病鸭颈背部皮下注射高免卵黄2毫升,同时口服高免卵黄液2毫升。(3)鸭瘟鸡胚化弱毒菌紧急接种法。每只鸭注射鸡胚化弱毒苗1毫升,要做到1鸭1针。(4)干扰素疗法。每只成鸭肌注1毫克聚肌胞,每隔3天肌注1次,连用2~3次。(5)中药疗法。紫花地丁、大蒜、大血藤、香附子、萱草根各30克,陈皮、枇杷叶各20克,车前草10克,加水煎至100毫升,每只每次口服1毫升,每天喂3次,连用1周。 二、鸭霍乱 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病变是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许多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

灶。 1、预防:(1)禽霍乱731弱菌苗,接种2月龄以上的鸭群,免疫期可达3个半月。(2)禽霍乱氢氧化铝胶苗,用于2月龄以上的鸭群,每只鸭肌注2毫升,间隔10天再注射1次,免疫期为3个月。(3)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用于2月龄以上的鸭群,每只鸭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 2、治疗:(1)西药疗法,可选用磺胺类药物、青霉素、氯霉素、喹乙醇等,对该病均有疗效。(2)高免血清疗法,用异种动物制备的禽霍乱高免血清每只注射0.5毫升。(3)中草药疗法,饲料中拌入复方霍乱灵散,连用1周。 三、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脏发生炎性肿大,并有出血斑点,主要侵害3周龄以下的雏鸭。 1、免疫方法:(1)成年种鸭开产前皮下注射鸭肝炎鸡胚化弱毒苗2次,每次1毫升,间隔期为2周。利用这种免疫蛋孵出的雏鸭,一般可以度过易感期,免遭鸭肝炎病毒的危害。(2)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直接免疫雏鸭,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应在1日龄作颈背部皮下免疫接种。 2、防治:(1)高免卵黄疗法,每只病鸭颈背部皮下注射高免卵黄2毫升,同时口服高免卵黄液2毫升。(2)高免血

鸭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鸭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导语:肝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的,但是鸭病毒性肝炎相信大家都是不太了解的,甚至是第一次听的。其实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 肝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的,但是鸭病毒性肝炎相信大家都是不太了解的,甚至是第一次听的。其实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我们现在就详细来看一下关于鸭病毒性肝炎的介绍。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型属于小RNA病毒科,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在20-40NM,无囊膜,无血凝性,可在鸭、鸡、鹅胚尿囊腔增殖。病毒抵抗力强,在自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DVH病毒II型属于星状病毒,DVH-III属于小RNA病毒。DVH病毒三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与鸭乙型肝炎病毒无任何相关性。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I型。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并曾报道在印度、埃及和美国发现I 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未发现变异毒株。在国内,鸭病毒性肝炎的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怀疑有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变异株出现。鸭肝炎I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2.症状 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糜,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3.诊断 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都较为特征,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注意与鸭瘟及禽霍乱相鉴别。必要时可做动物接种或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 4.治疗 本病尚无治疗药物。 5.预防 (1)综合措施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测试题

病毒性肝炎习题一 选择题 A型题(最佳选择题。先列出题干,继以列出5个答案:A、B、C、D、E。按题干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2.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谷丙转氨酶 B·谷草转氨酶 C·白蛋白 D·球蛋白 E·凝血酶原活动度 3.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4.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 A·丙种球蛋白 B·乙肝疫苗 C·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5.某医务工作者在给一HbeAg阳性患者采血时,不小心刺破手指,下列哪项处理最为重要: A·立即酒精消毒

B·接种乙肝疫苗 C·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 E·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IgM 6.当患者血清中只有抗-HBs、抗-HBc、抗-HBe阳性时应考虑: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重型肝炎 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E·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 7.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OO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8.关于HBV-DNA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HBV-DNA是单链环状DNA B·HBV-DNA是双链线状DNA C·游离型HBV-DNA是指血清中除HBV颗粒以外形式存在的游离HBV-DNA D·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的HBV-DNA称整合型HBV-DNA E·和HBsAg一样,HBV-DNA阳性只代表有HBV感染,与病毒的复制无关9.有关HAV感染与基因变异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1.A·HAV可分为4个基因型 2.B·与基因型相对应也有4个血清型 3.C·HAV感染后可刺激抗体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4.D·IgM抗体仅存在于感染后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标志 5.E·IgG抗体可保存多年,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10.下述哪项不是HBV的结构成分: 1.A·HBsAg 2.B·HBcAg 3.C·HBeAg 4.D·HBV-DNA 5.E·HBV-DNAp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对该类疾病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注射免疫疫苗,其中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而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疾病的流行,而对疫群、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尚未发病的鸭进行临时应急性免疫接种。对DHV的治疗前应该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类型的鸭病毒性肝炎疾病(可分为新型鸭病毒性肝炎与传统I型鸭病毒性肝炎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预防免疫接种,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主要是3周龄内的雏鸭发病,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上,7日龄~21日龄死亡率为50%左右,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为了探讨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预防措施 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注射免疫疫苗,对健康的鸭群免疫接种是激发鸭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本来对某些传染病易感的鸭群转变为不易感群的一种有效的防病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扑灭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对鸭的病毒性传染病,如鸭瘟、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预防措施中,免疫接种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免疫接种通常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2],具体措施如下: 1.1预防接种 种鸭开产前1月内接种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间隔15天~20天加强免疫1次,这样后代雏鸭可获母源抗体保护。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病毒疫苗或细菌菌苗等生物制剂作为抗原激发机体免疫,常使用皮下和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后经过一定的时间(5~7天后)可获得数日的免疫力。为了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应对当地鸭

肝炎病毒测试题

冷市镇2014年肝炎病毒培训测试题村名姓名计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 肠道病毒70型 B. 肠道病毒72型 C. 腺病毒8型 D. 疱疹病毒6型 E. ECHO病毒 2.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 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HA 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 形态 B. 大小 C. 结构 D. 对热的抵抗力 E. 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HA 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 感染后1周内 B. 发病2周后 C. 发病前后2周内 D. 恢复期 E. 发病后1个月 5.Dane颗粒是指 A.HA V颗粒 B.完整的HBV颗粒 C.HBV球形颗粒 D. HBV管形颗粒 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6. HBV的核酸类型为 A. 单正链RNA B. 单负链RNA C. 双链分节段DNA D. 双链环状DNA E. 双链RNA 7.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蚊虫叮咬 D. 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 8. 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乙脑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9. HBsAg在血清中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 A.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0.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 血中测出HBsAg B. 血中测出抗-HBs C. 血中测出HBcAg D. 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 E. 血中测出抗-HBe 11. HBV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包括 A.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Ⅳ型超敏反应 D. Ⅲ、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2. 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IV D.EBV E.HSV-2 13. 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 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 C. 血中测出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介绍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介绍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其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率可高达90%~95%。雏鸭感染鸭病毒性肝炎后,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防治方法: 1.病毒性肝炎消毒预防: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运输车辆的往来、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尤为重要。自繁自养雏鸭,是预防本病的传入的重要措施。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定期用30%草木灰或20%石灰乳对鸭场消毒。最好用2%~3%烧碱溶液消毒,常饮用0.1%的复合维生素B水溶液。 2.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使用感康多肽治疗,感康多肽每套可注射1000羽成禽,2000羽初禽,一般注射一次即可。饮水每套500羽成禽、1000羽初禽集中3—4小时饮完,一般饮水一次即可、病情严重者饮水两天、一天一次。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人工感染大约24小时。雏鸭均为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靡,不能随群走动,眼睛半闭,打嗑睡。随后病鸭不安定,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

挛(图版6-2),死前头向后倒,呈角弓反姿态(图版6-3)。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的几小时内死广。人工感染的病鸭一般都在接种后第4天死广。鸭群感染病毒性肝炎后在3~4天内全部死亡,绝大多数在第二天死亡。有些发病很急的病鸭往往突然倒毙,常看不到任何症状。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的雏鸭的死亡率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的死亡率50%左右。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百科名片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西医学名:乙型病毒性肝炎 所属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肝脏 主要症状:不同类型症状不同 主要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传染性: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等 目录 疾病介绍 疾病分类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饮食注意 专家观点 疾病介绍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