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与利润操纵

资产减值与利润操纵
资产减值与利润操纵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2 我国企业降低成本费用的方法与途径探讨—以朗科科技企业为例

3 我国绿色会计的确认及计量探索

4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5 某集团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对策

6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与预防

7 一汽轿车财务分析

8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研究——xx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分析与完善

9 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分析

10 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初探

11 会计诚信问题的研究

12 公司存货的审计风险与防范——以某公司为例

13 某餐饮公司期间费用管理问题研究

14 某公司实物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

15 新浪MBO案例的分析研究

16 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 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8 制造业循环信息披露中德比较研究

19 某公司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20 某公司获利能力财务评价体系研究

21 中国动漫产业的投资现状及发展研究

22 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探讨

23 浅谈如何提高餐饮企业营业收入

24 基于时间价值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分析

25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低成本战略浅析——以格兰仕集团为例

26 我国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洋河股份为例

27 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与评价

28 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估

29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对策

30 论强化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31 论作业成本法在服务业的应用

32 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33 某水泥公司筹资风险分析及对策

34 基于EV A的系统研究——以青岛啤酒为例

35 某焦化厂库存管理研究

36 基于EV A指标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37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38 商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39 某县问题及对策

40 某公司绿色厂房投资项目研究

41 “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税务风险及防范

42 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43 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44 水泥制造业成本控制研究——以某水泥公司为例

45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46 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财务重述研究

47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8 外向型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问题研究

49 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表现、成因及控制

50 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研究

51 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研究

5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

54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

55 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研究

56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57 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58 浅谈高校的问题与对策

59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60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讨

61 浅谈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问题

62 小微企业筹资问题的研究

63 信息化环境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64 资产减值对某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65 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其协调

66 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缺失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67 某冶金制造公司的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68 某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69 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某公司为例

70 企业亏损内因及治理对策——以xx化工有限公司为例

71 某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72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研究

73 企业横向并购的价值效应分析——以美的并购小天鹅为例

74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75 浅析会计舞弊及风险防范

76 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质量分析——以某集团为例

77 某集团税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

78 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79 论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80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以某公司为例

81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研究

82 某公司经营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

83 股票回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84 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

85 某国际贸易公司增值税纳税筹划问题研究

86 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87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问题分析——以无形资产项目为例

88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

89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问题及建议

90 某置业集团融资困境与对策分析

91 中小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92 论大型企业柔性战略管理会计

93 杜邦分析体系在某集团中的应用设计

94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研究

9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与风险防范

96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

97 浅谈管理层行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

98 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

99 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100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101 汽车行业预算管理的初探----上海大众公司成本预算的案例分析102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xx酒店成本管理研究

103 财务报表信息含量与财务分析

104 某公司的外汇风险研究

105 房产税税基确认方法的研究

106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基于海尔集团的并购案例研究

107 企业增值税会计处理探讨

108 企业年金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109 商业银行隐性竞争力分析——以华夏银行为例

110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111 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与资金使用效益的关系探讨

112 基于现金流量的某集团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113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114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5 借款费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基于中国船舶的案例研究116 质量成本管理在某乳业公司中的运用研究

117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海尔集团公司为例

118 农村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某村为例

119 某公司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120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探讨

121 某建材集团公司会计舞弊的治理研究

122 论新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调

123 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目标研究

124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125 某公司应收账款质量研究

126 某公司融资问题研究

127 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128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汽车业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

129 某酒店管理公司主要财务分析方法及其改进

130 论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13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

133 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

134 某服饰公司存货管理研究

135 某环保公司问题研究

136 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以万科为例

137 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思考

138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139 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研究

140 论杠杆原理在中的运用

141 ERP财务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142 在线会计服务研究

143 零售企业的税务筹划研究--以某超市为例

144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45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146 风险导向审计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147 新形势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48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GDP相关性研究

149 战略管理会计目标探讨

150 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体系的差异分析

151 融资决策对公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某公司为例152 某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153 某建筑公司成本控制的研究

154 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155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56 我国ST公司审计师变更的动因分析

157 汽车销售业(S店)成本控制研究

158 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159 德力西集团无形资产的探讨分析

160 基于协同效应的国内汽车业并购分析

161 某公立医院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62 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研究

163 提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效力研究

164 某公司资金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

165 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166 基于碳会计观的低碳经济视角下会计信息研究

167 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路径研究

168 xx公司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169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研究—以某厂为例

170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171 某公司筹资的创新设计

172 新税制下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173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174 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研究

176 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177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基于某公司的案例研究

178 海尔的存货管理方法研究

179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流失问题探讨

180 新创企业融资困境与路径优化——以某公司为例

181 公允价值及其运用研究

182 增加企业获利能力途径的探讨

183 某公司销售与收款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184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研究

185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创新管理研究--以某制衣公司为例

186 企业清算所得课税:问题与对策

187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以xx公司为例

188 某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189 乡镇超市的前景分析

190 制药行业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以某制药为例

191 某帽业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192 国有银行A+H模式上市及其结果研究

193 某公司绩效评价中财务指标存在的问题

194 宇通客车公司的存货管理研究

195 我国CPA审计失败成因及对策

196 资产减值与利润操纵

197 从知识管理的架构上谈知识管理提升软件行业核心竞争力—以微软公司为例198 新所得税法下的资产税务处理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199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

200 某餐饮管理公司网络条件下的会计资源共享研究

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TYGG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加强TYGG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各项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管理、促进公司的规范运作,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及其应用指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TYGG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全资及控股子公司。 第三条定义 1、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 2、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 3、公司财务部门为资产减值准备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在依据充分、流程合规的前提下,合理预计潜在损失并核实相关数据,同时研判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损失,做好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及处理工作。 第二章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计量 第四条公司及下属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

则》以及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相关规定确定是否需要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并按照规定进行审批及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五条应收款项坏账准备 一、应收款项包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二、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标准和计提方法如下: 1、单项金额重大并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 1)单项金额重大的判断依据或金额标准:应收款项账面余额10%以上的款项。 2)单项金额重大并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经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款项组合中计提坏账准备,具体方法见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 2、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公司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账龄分析法。 1) 电工器械制造产业与通风装备制造产业 2) 环境综合产业

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研究

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研究 【摘要】近些年,证监会披露的会计信息舞弊案件中有一些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扰乱证券市场秩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抑制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基于此,首先分析企业操纵利润的目的,然后研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常见方式及其不良影响,最后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针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完善现有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利润操纵 一、引言 1992年实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提出了计提坏账准备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不断完善。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规范了计算方法,提出了“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概念等,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原来的会计准则相比,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行为。但由于管理人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法律法规不健全

等原因,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虚假的会计信息,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产生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分析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探讨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抑制这一行为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二、企业操纵利润的目的 企业操纵利润的目的依据其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总结近些年来证监会披露的一些违规企业的利润操纵的动机,主要有高级管理人员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完成计划的利润目标、获得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等。 (一)高级管理人员过度追求自身利益 在很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分红取决于业绩,而这里的业绩大多数情况指的是公司的净利润。为达到自身权益的最大化,高级管理人员往往倾向于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随意变更会计政策,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资产减值准备正是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利润操纵的有力工具。 (二)完成计划的利润目标 对于一些公司特别是非上市公司而言,操纵利润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计划利润的指标、偷逃税款、为下一年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创造轻松环境。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会利用企业的利润作为自己的政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企业被迫为达到指标不惜人为操控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这也是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核销管理制度

XX有限公司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核销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各项资产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维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了准确计量公司各项资产的价值,确保财务状况的客观性、真实性,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资产减值,是指资产(或资产组,下同)的未来现金流量净值、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第三条公司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检查、测试各项资产,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减值的迹象,如有客观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发生减值的,根据后述的方法提取减值准备。 第四条资产减值准备提取范围包括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商誉等。 第五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公司会计政策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因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了当期损益,不属于本制度规范范围。 第二章资产减值认定的一般原则 第六条存在下列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应进行减值测试:

(一)资产的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二)公司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三)市场利率或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公司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四)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五)该项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计划提前处置。 (六)公司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七)金融资产的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 (八)金融资产的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九)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或因其他原因难以收回投资成本。 (十)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第三章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依据 第七条公司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应当在对资产损失组织认真清理调查的基础上,取得合法证据,具体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法律签证或公证证明以及特定事项的企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企业利润管理)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企业利润管理)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股票基本分析――财务操纵案例 壹、财务操纵的特殊会计环境 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以及所受政策约束有较大差异,特别是于实行了几十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后,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于这壹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许多市场行为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例如股份公司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实行计划额度制,每年由国家计委制定,然后再按条块和行政隶属关系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各部委。对于拥有数万亿元资产的全国国有企业而言,每年壹百亿元的新股额度无异于杯水车薪,能够争到新股额度,企业自然十分珍惜。于新股发行数量是常量的情况下,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募集到更多的资本,只有尽量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这壹变量。新股发行价格受到发行市盈率的限制,壹般于20倍左右。由于《公司法》规定,股份XX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5%,因此大型国企于新股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将原有资产中的壹部分剥离出来折合成发起人股。 这部分剥离出来的资产历史上属于原来的会计实体,按会计实体假设对全部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按会计期间假设把壹部分资产费用化且和营业收入进行配比以确定利润。 于发行新股前,为了向社会公众揭示这部分剥离资产的盈利能力,会计师不得不将这部分剥离资产假设为壹个新的虚拟的会计实体,且且假设其已经存于了三个或三个之上会计期间。然后根据历史资料,从原来会计实体中剥离出壹部分营业收入和费用归虚拟会计实体,且据以确定虚拟会计实体于各个会计期间的利润。按照会计常识,只要是能够辨认的资产均能够从总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计价,可是总资产的盈利能力却不是各单项资产盈利能力的简单相加。这种从总资产中剥离部分资产,且模拟计算其营业收入和费用,再据以确定该部分剥离资产产生的盈利的方法,不仅违背了会计实体和会计期间的基本假设,而且给股份XX公司上市前的财务包装提高了许多机会。1997年新上市的公司,其招股书披露的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普遍于40%之上,个别公司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高达100%之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期全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不足7%。由于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导致上市后公司必须于提高净利润和降低净资产俩个方面进行利润操纵,以使上市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会比上市前陡然降低。 二、利润操纵的案例分析 1.提前确认营业收入的案例分析 提前确认营业收入的情况多见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的房地产业子公司。 L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4年销售英达花园以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的成本入帐,和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对销售收入确认的规定不相壹致,其销售收入129171827.85元,及相应成本人民币87762114元列示于后附的合且会计报表中。” 点评: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的销售应于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结算单后方能确认为销售收入。 房地产的开发周期往往需要几年,按照确认营业收入的会计理论,房地产企业于预售房屋或签定售楼合同后,按工程进度确认销售收入和和之相对应的销售成本也不无道理。现行制度的规定过于严厉,但L 公司以售楼合同金额确认为当年销售收入的做法似乎也不够谨慎,毕竟合同义务的履行仍刚刚开始,如果将售楼合同金额按施工进度分期确认为销售收入好象仍说得过去。至少从推迟交纳所得税的角度来说,按现行制度于产权移交且开具发票后确认销售收入似乎也是对公司有利的。 以L公司为例,1994年以英达花园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的成本入帐,导致利润增加41955713.85元(=129717827.85-87762114),按L公司适用所得税率15%计,1994年将为此多缴纳所得税620万元。

公允价值优缺点

公允价值优缺点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是一个较广义的概念。在市场经济中,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它是由市场交易各方所承认和接受的。而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它们都是由市场价格转化而来的。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但是,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可观察到的、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市场价格,而却有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以估计,就可以运用现值技术去探求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势 (一)能快速反应企业经营状况。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它紧紧跟随市场,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未来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这一优势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得到充分验证。它及时捕捉到市场变化,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把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完全透明化,让投资者尽快看清了真相,但若按历史成本计量,这些机构的财务报表仍然会表现出较强的资本实力和支付能力。 (二)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紧密结合市场,以当期的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价值。其带来的影响尤其表现在金融、投资性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取得初始资产的成本通常非常低,后来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这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能比较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 (三)使会计由成本核心转向价值核心。传统会计主要提供的是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信息,人们难以通过会计资料直接获得有关企业未来价值方面的信息,强调站在某会计主体角度的投入成本。而公允价值其侧重点在于对资产使用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衡量,强调站在独立于企业主体的市场角度的市场价值。因此,公允价值的概念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定义中“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经

浅谈资产减值准备

浅谈资产减值准备 【摘要】:当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内部的各种原因,常常引起资产减值,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价值不再具有决策相关性。文章对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建议及对策 绪论 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可收回金额须以相关技术、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内部或外部独立鉴定报告,作为判断依据。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里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一、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一)坏账准备 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二)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应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三)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应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并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四)长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发生的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五)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

浅谈资产减值对企业当期及未来利润的影响

浅谈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我国企业界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追求业绩,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夯实企业资产价值,提高资产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资产减值,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里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一、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及相关准则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力地保证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进一步挤干了,企业的业绩水分。但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能够平抑各年度间的利润波动。创造良好的业绩形象,因此也被少数企业大加利用,成为一些企业操纵企业利润的“新宠”。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仿佛“水龙头”,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相机行事,时而拧紧些,时而又放松点。紧的时候遵循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松的时候又提出各自的理由。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无疑从另一个角度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第一次将资产减值作为准则予以公布,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该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相比,首先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和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其次规定了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方法,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适用于新准则,并且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最后,准则对处置费用、公允价值等分别作了详细的操作指南,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新颁布的准则也体香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性。 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人当期损益, 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 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 增加资产, 从而虚增当期利润。尽管企业已经普遍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但是由于制度、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得不明晰, 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其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

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手段及对策

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手段及对策 一、背景 我国近几年的上市公司利润造假情况有所好转,不过曝光的造假事件大都是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因而影响比较大。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从最初的虚报成本,高估资产等基本手法外,现更是开始利用进出口退税以及关联方交易等更为复杂的手段,使得利润操纵手段变得更加多变而难以发现。 二、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 (一)虚构交易 伪造收入虚构交易主要表现为伪造收入,这是很伪造者经常用的把戏。最坏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损失,几乎都是使用虚假会计信息操纵造成的。虚假交易是一个明显的欺诈行为,投资者也常常面临这个问题。专家表示,虚拟交易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虚假的收入,在此过程中伪造各种相关票据。例如,原材料采购发票、合同、伪造材料、材料运输、文件材料仓库、生产队和记录、存储的文件、销售合同、销售发票、产品出库单据、产品运输单据、发票和外国当事人等手段营造出公司存在大量交易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伪造交易,虚增利润。 (二)更改账目

虚计利润更改账目通常是增加资产或者降低负债,这样根据会计少结转营业成本或者更改应收账款都是常见方法,通过调节坏账准备科目有时也会达到目的。这些账目都是公司非常重要的组成,因此直接造假这些账目通常会获得巨大利润。通过少结转营业成本能够直接增加利润,所以很多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除了一些基本的手段外,公司还常常通常通过挂账某些科目来达到目的。而根据规定,公司的账户应收账款的资产,三年的预付费用,递延资产和加工性能均属于不良资产。于是许多上市公司为了增加当期利润,并不想处理不良资产和长期信贷。根据相应原则,资产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扣除负债而成为利润,所以增加其资产同样能增加利润。反过来,超过三年的应付账款,企业一般都是非常积极的解决。挂账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挂账应收账款。应收账款预计会出现损失时便必须计提坏账准备以减少应收账款,而坏账准备会导致利润的减少。因此,公司便长期挂账应收账款,这样使得公司账面资产膨胀,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挂账待处理财产损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当企业在清查后出现资产盘盈盘亏都必须及时处理。而往往企业会任其挂账这样就能增减或者减少公司当前利润了。 (3)挂账在在建工程。有些企业将不管在建工程是否

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 摘要:2012年,一系列准则征求意见稿被发布出来,随后,2014年,财政部正式修订了五项企业会计准则、新增了三项,发布了一项准则解释,并对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相关修改。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相关专业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详细说明了公允价值的应用给财务报告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了公允价值的局限性,并针对局限性提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财务报表 一、引言 中国在1997年,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明显滞后于美国等发达的国家。因为在当时,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之后的几年中,好多公司开始进行利润操纵,其手段都是运用公允价值,所以在2001年再次取消了公允价值的计量。然而随 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公允价值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再一次被引入,公允价值再 一次成为了准则中的亮点。随后,我国于2014年1月29日修改了相关的会计准则,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从2014年7月1日开始,所有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开始实行。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 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 之前的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发生在交易市场上的自愿、公平的交易中,交易的参与者用来交换的资产或负债的金额,这一金额就是公允价值。2014年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第一,“公平交易”被“有序交易”所取代,这使得公允价 值更具有普遍的市场性,而且特殊市场上的交易也可能是公平交易,比如大型饭店里卖的酒就要比一般超市里卖的价钱要高很多,但这种交易也是公平交易,但是如果将这种场合形成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那么就很难被投资者和大众所接受。其次,此定义更加强调市场中的卖家或者买家的作用,并且更加强调了市场中卖家和买家在计量日所发生的交易价格,但新定义并没有重点提到交易的双方是怎样看待这个价值。我们可以看出,新定义更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因为它是从市场的角度看待相关价格的。最后,债务“清偿”变成“转移”。因为清偿概念仅仅考虑了公司的特定因素, 而转移概念则表现出了市场参与者对其他众多因素的预期。因此,本准则要求负债的公允价值应当在假定将负债转移给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基础上进行计量。

资产减值准备的总结

资产减值准备 一.定义 所谓资产减值准备是指由于固定资产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减值准备金额。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其分别是: 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的坏账准备; 对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长期投资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对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除了货币资金、应收票据、预付账款、长期待摊费用等外的资产均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 二.计量方法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

定。 3、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发生的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同上)进行估计,将无形资产的账面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规定对企业利润操控影响

封面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规定对企业利润操控地影响摘要:2007年新会计准则地实施,意味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体系已经建立,新地资产减值规定是否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对利润地操纵?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准则中资产减值规定地变化及其中存在地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地措施来防止企业对利润地操控行为.这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资本市场,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有着重大地意义. 关键词:减值准备利润操控新会计准则 1 概述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地快速发展,公司财务报告地透明度越来越受到重视,会计盈余信息已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地一个重要因素.从以往地实践来看,许多企业存在强烈地动机通过会计准则地制度缺陷来粉饰会计报表,进而达到自己地目地,其中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控是一个主要方面.2007年新会计准则地实施是否能有效遏制企业地利润操纵行为?如何才能尽可能地缩小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地空间? 2 新资产减值规定对企业利润地影响极其存在地问题 2.1 新准则较旧准则地变化

在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地基础上,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地一整套新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针对资产减值制定了新规定,借此防范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新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到现在,所有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已经执行新会计准则.那么,新会计准则相比旧会计准则,到底有什么样地变化呢? 资产减值,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2006)地定义,是指资产(含单项资产和资产组)地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只有当资产地账面价值高于其可回收金额时才进行减值调整,届时将该资产地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确认所减记地金额为减值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地资产减值准备,并且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地规定如下表所示. 旧准则规定,以前年度计提地减值准备可以在以后年度转回,从而为企业进行利润操控提供了机会.新准则减少了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地选择余地,具体来说,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有以下几方面地变化: 2.1.1 新准则对资产进行了限定,引入了资产组组合以及总部资产地概念.资产组组合,是指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地最小地组合单位.总部资产,是针对企业集团而言,包括企业集团或者事业部地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专家学者们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纵观国内外目前的学术研究,盈余管理主要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做法。加拿大会计学家Scott所持的是狭义的“经济收益观”,即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是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William R.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可被视作“会计政策管理”。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 Schipper坚持“信息观”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对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盈余管理操纵的是报表,影响的是对外报告利润,而非企业实际盈余,也就是说盈余管理不能从实质上增减企业的实际盈余;二是盈余管理是符合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的,即是在法律和准则许可范围内人为地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而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突破了法律和准则的限制,是违法行为。因此,盈余管理与舞弊是有明显界限的。 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与舞弊的区别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控制在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内操纵盈余则为盈余管理,越过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则为舞弊。两者间的界限看似明晰实则存在模糊地带,且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舞弊都对企业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可为何企业管理层仍是不断钻法律和准则的空子呢?我们来看一下盈余管理的动机。 1、激励动机 盈余管理的直接操作者通常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管理业绩,传递其拥有高超管理技能的信号,因而得到更多的分红、认股权或者晋升的机会。这是管理层对高额报酬以及职业竞争压力所做出的回应。由于外部利益集团等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在内都无法准确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实际利润,所以管理层就会乘机操纵净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在金钱利益和激烈竞争的驱使下,管理者为体现优秀的经营业绩操纵企业盈余,进行盈余管理。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往往包含保护债权人的条款,如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限制营运资金的最低水平,规定财务指标水平等,以保证债权人收回资产的安全性。由于违反合同的代价高昂,因此在面临违约风险时,经营者便会利用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数据,避免违约。 3、政治成本动机 一些公司由于自身特点通常会受到政治关注,如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那些垄断或近似垄断的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减少政治成本。所谓政治成本,即是某些企业面临与会计数据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管理者为了降低社会关注度,控制政治成本,利用盈余管理,调整报告盈余。否则,公众的压力将会促使政府通

资产减值准备的利弊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经营的利弊 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现举实例说明如下: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TCL通讯(000542)于2003年3月29日发布了一则《关于对公司200 0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问题整改报告》的公告,公告显示了TCL通讯2000年虚增利润4952万元的情况。其中包括少计坏帐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TCL对此事件仅解释为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以及会计信息传递不及时、不真实等原因造成的,而有关专业人员却有不同看法。 但是“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就有蓄意作假之嫌。不计或少计资产减值准备不仅与与会计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还反映出上市公司依然难以摆脱年末粉饰报表的情结。而且在当时给投资者造成的重大误导,也已经构成虚假陈述。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 当然每到年报公布时,也会出现一些形形色色的亏损企业,亏损的原因亦是多种多样。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企业资产“缩水”形成的损失。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设置秘密准备造成的。 ST天鹅(000418)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中期的每股收益由0.04元到年末的-1.15元,净利润也从中期近1628万元的盈利到年末的-4.18亿元巨额亏损。大量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是导致2002年亏损的重要原因。

资产减值准备处理原则解析

资产减值准备处理原则解析 年底是企业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新会计小王愁眉苦脸地拿着账本和新准则找会计主管张姐请教:"张姐,提取资产减值准备时到底应该遵循哪项具体准则啊?一些专门的具体准则,比如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和一些金融资产等等都有相关规定,同时又出了一个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同样是对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说'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又说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看起来很矛盾。我按哪项规定做账啊?" 张姐笑笑,翻开准则说:"你肯定没有系统学习各项具体准则。每一项具体准则都有一个适用范围,对一些例外也作出了具体规定。你看,《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三条中就说存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企业会计

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8号准则主要规范的是企业非流动资产的减值问题,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及相关设施以及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等。新准则针对不同资产的不同情况,对减值的处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在使用新准则对某项资产的减值问题进行会计处理时,一定要进行具体分析。" 小王看看准则,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我总觉得准则前面的内容像聋子的耳朵--摆设,没有特别注意,以为具体的会计处理规定才是重要的,闷着头想有时能把自己给弄晕了,干脆请大姐给我再讲讲资产减值处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吧。" 张姐考虑了一下说:"咱们企业属于一般企业,资产构成不是特别复杂,应该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主要包括准则中的一部分,比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比较简单的单项资产。处理这种减值业务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下面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是最复杂的问题--减值的计算问题。不同的资产减值具体计算有些差别,比如适用8号准则规定的资产,当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相比取较高者,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该数值之间的差额就是需要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金额是该金融资产的账面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

2013?7下总第431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58 Accounting Audit 【会计审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会计管理理念被应用到对公司利润和盈余的管理中,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对公司管理层在利润的调整和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会计—税收差异的概述 会计—税收差异指的是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说成是在应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被分成是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两种,永久性差异表示的是本年度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大量的资料证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会计收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影响较大,而会计-税收差异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盈余所产生的行为进行捕捉,以提高会计-税收的真实性。 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以提高企业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度。 1.1985Healy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 TA t /T ,EDA t =TA t -NDA t ,但是由于该模型在对操纵性 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2.1986DeAngelo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A t -1,EDA t =(TA t -TA t-1)/A t-1。在使用本模型时,不需要注意任何的特殊规定,只需要按照规定的要求计算即可。 3.2005KothariB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TA =σ0+σ1(1/ASSETS t-1)+σ2(ΔSALES t -ΔAR t )+σPE t +σ4ROA t +U t 。在使用此模型时,需要将企业的净利润计算出来,除以企业此时的总资产,其他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即可。 在上述所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资料都需要进行多次的验证,以保证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三、盈余管理 对企业的盈余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在企业盈余变化的过程中,出现小幅度下降的几率是很低的,相反增加的几率却 是极大的。中国证监会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连续三年上市公司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就会被称为ST,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将会被迫退市;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状况的话,则需要增加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上,离现在最近一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内。通过多方的资料和市场调研发现,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在0%—1%或者是6%左右的企业都对盈余管理有着极为强烈的认可度,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如表1所示。 表1 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 变量名样本数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 中位数 标准差BTD 1138-0.18652290.65420030.0023909-0.00266890.0441522CFO 1138-0.9863788 1.82660.00220190.00157230.1514919EM 1138010.148506200.3557573 DA 1138 -1.158769 1.006614 1.47e-09 -0.01187560.1369585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的收益都呈现出正态分布 的形式,是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才得来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中的14.85%的比例都在进行避亏与增发的现象,对公司进行盈余的管理,在1%左右的上市公司的比重较大,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就存在着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都将企业中的资产净收益作为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标准使用,以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会计-税收差异以及操纵性应计利润等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的日常调研工作 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会计—税收差异中存在的中位数与均值,将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信息与无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中位数与均值相对来说较大。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上市企业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对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以及盈余管理等进行阐述,并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阐述,以实现上市公司的避亏或者是可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时音菠) 收稿日期:2013-07-16 作者简介:何慧玲(1972-)女,湖北随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税收实务。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研究 何慧玲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 要:笔者对上市公司数据资料的进行分析后发现,通过会计—税收差异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以实现上市公司避免亏损,增加效益的目的。笔者先是对会计—税收差异进行了概述,又详细阐述了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介绍了盈余管理。 关键词: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 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9-0058-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