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征

试论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征
试论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征

试论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征

人文学院中文系02级张学铧学号:20211096

指导老师:刘晓鑫

摘要:湘西世界是沈从文构筑的理想与梦的天堂,文章通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美、人情美,着重表现的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强调的从人性角度关照社会人生的人生观,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人性道德重建的理想,古朴宁静的自然风物,自然朴素的地方语言,更使他的湘西小说呈现出神奇浪漫的独特艺术风貌。

关键词:沈从文;创作特征;自然人性;人性自然;自然语言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别具个性的文学大师,他的湘西题材作品精心描绘出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沅水流域人民的秀丽的风光和独特的世态人情,在他的笔下,湘西独特的生命形式,既是他理想中的“希腊小庙”,也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精神寄托的载体。“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1]他的作品虽然很少描写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却构筑了具有田园牧歌色彩的湘西世界。很明显,他笔下的湘西是经过主观美化的理想化的湘西,不是现实的湘西。他在自己精神意念中,构想了自己精神的乐园,这个乐园构想是建立在人性美、人情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是充满了诗性品格的,这种诗性品格是与现实的庸俗化,世俗化、功利化格格不入的,是超功利的,是具有某种自然性的,这使他的小说显现出特有的审美倾向。

第一,有意淡化时代背景、力求从人性道德角度关照湘西下层人生。

与丁玲、郭沫若等现代作家贴近现实、描写现实、时刻关注时代大潮、作品所反映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不同,沈从文的目光穿越了周遭的风云变幻,以思索的姿态凝视和关怀着在工业文明巨浪的冲击下正在消失的顺乎自然的圆满的生活方式,他的作品超越了某种指定的时代氛围,而显出孤独特立的节操,因此作者在热情洋溢地赞美湘西浑朴圆融、乐天安命的同时,笔端又不时传达出淡淡的悲凉与惆怅。他说:“你们能欣赏我的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着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2]

在与社会政治疏离的同时,沈从文小说首先从人性道德角度观照湘西下层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决定了他的文学实践,即创造完美环境中完美的人性。他的小说犹如他的理想的建筑一样精致,如清澈见底的小溪一样澄澈、明净。他说:“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这地方的人民爱恶哀乐、生活式样,都各有鲜明特色。我的生命在这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对于故乡的热爱和对它的价值观念、审美方式的认同决定了他的创作内容及审美倾向。他身为大学教授,却自称为“乡下人”,在回忆与想像中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他的小说描绘了一幅幅绮丽多姿的湘西风景画、民情风俗画。他描写了苗乡水边的人物:船主、舵手、官吏、士兵、烟贩、苗妇、土妓、女巫、蛊婆;展示出湘西特有的风物:碉堡、河街、码头、木筏、船只、吊角楼。这些富有民族色彩的民

风民情,皆显得新鲜而又神秘,显现出异于中原文化的特色。在他的代表作《边城》中,他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完美人性形态的理想人物。老船夫为人忠实厚道,轻物质重精神,因为食公家粮禄,别人送给他的财物,他一概不收,不得以得到的好处,总是想法超量报答。他去买肉,因受人尊敬,屠户有意照顾他,招来他的不满。这不满使他声称他不喜欢吃低品质的肉,他强迫屠户数钱,还威胁说要到别的摊子上买肉。他的憨厚固执很明显与那个世俗化、物欲化的现实是不相称的,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作者超乎现实的理想。同时,小说中的傩送拒绝代表“世俗”的碾坊,也体现了重情轻利的诗性美德。而翠翠更是“爱”与“美”的化身。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回不回来。小说中的其他人,无论是天宝的豁达大度,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作者无一例外地写到了他们的轻利重义、守信自约。甚至连那些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也都有君子之风。难怪李健吾评价《边城》是一首具有田园牧歌风调的诗。[3]沈从文对湘西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做了极其理想化的表现。而与充满诗意的湘西对立的,则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正是在“城”与“乡”的两相对照中,沈从文显示出了自己“乡下人”的道德优越感。于是乎,野蛮转化为粗犷与生命力旺盛,愚昧转化为质朴与诚实,神秘转化为诗意桃源与奇山异水,不开化转化为本真率性与简单实在,贫穷落后却保存了人类的天性。《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这些作品中清新优美的文字,对湘西诗意化与审美化的描摹,确立了湘西世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如《柏子》中写水手柏子与吊角楼土妓之间粗野却不乏真诚的爱。柏子与吊脚楼上的女人之间尽管是一种买卖交换关系,但他们之间也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有着热切的期待和刻骨的相思。《雨后》中四狗与七妹子两个少男少女初试云雨之情的情景,以及《旅店》中漂亮的女老板黑猫顺应自然之神召唤嫁给了驼子。作者欣赏赞美的是人物强悍的生命之欢愉。柏子、黑猫、四狗、萧萧这些人物性格各不相同:柏子热情、放纵,四狗大胆、狡猾,黑猫外表冷漠内心激情澎湃,萧萧天真、单纯。但他们性格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即湘西人民的纯朴善良与蛮悍粗野。作者关注的并不是造成人物性格缺陷的社会原因,而重在表现永久不变的“人性”。正是由于沈从文文艺的超前功利主张,其作品常避开社会矛盾,淡化时代背景、且以人性道德角度观照社会人生,使其作品有了很强的审美价值,然而也不可避免地使他的作品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讴歌多而批判少,未能更深挖掘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和传统道德的原因。

沈从文湘西创作的自然性,一个重要的载体还体现在自然基础上的性爱。与都市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湘西人的两性之爱是一种自然和谐的人的关系,他们不受人为的虚假的道德观念及其他清规戒律的束缚,敢于大胆地表达他们健康的欲念和行为,他们在情欲上热情、犷悍和勇敢。一切都是痛痛快快,一切都是潇潇洒洒。这里绝无“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忸忸怩怩,也无“爱你在心口难开”的遮遮掩掩,这里没有彬彬有礼的繁文缛节,也无有气无力的缠绵悱恻。有的只是轰轰烈烈,有的只是生命强力。表现出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船上的柏子与楼上的女人,一旦相会,一个月的精力与积蓄,便统统交给了官能的上帝,他们“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却不曾忘却灰暗生命中这最辉煌的绚烂(《柏子》);身强力壮的王五当听到要移防的消息,便直奔十里外与情人相会,务必在情欲上达到满足(《参军》);四狗可不管什么诗书礼义,一旦感觉到自身的力量,便把天上的彩虹化为自身的陶醉(《雨

后》),约定洞中与情人相会的媚金因误会爱人的失约而插刀自尽,情人豹子来后得知原委,也毫不犹豫地与之同命(《媚金·豹子与那羊》);而正当青春年华的老板娘黑猫,既然有权爱她的丈夫已经“安安静静睡到土里四年”,那么谁又能阻止、指责她的春心萌动?和一个熟客悄悄作一阵“顶撒野的行为”也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平常冲动(《旅店》);寨主的儿子傩佑和他年轻的情人,为了反抗不合理的魔鬼习俗,守护爱情的纯洁,在神圣的结合后,含笑同赴另一世界(《月下小景》)……在这些人的身上有着自然之子所有的强力与情爱的激荡,充分表现出那种生活的真与情爱的真。他们在情爱上的热烈勇敢,足以让那些“文明”的城里人目瞪口呆。而在湘西人独特的道德观念中,只要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合乎“道德”,而违反人的自然本性,就不“道德”。在他们看来,“雷公不打吃饭的人,我们做的事同吃饭一样正正经经,神是不见责的。”(《道师与道场》)甚至认为“天许可的事,不去做也有罪。”(《神巫之爱》)没有受到虚假的礼教与空虚教育的家长们,也不觉得有什么必要反对年青人正常的欲望。短篇小说《萧萧》中写湘西农村小丈夫娶大老婆的陋俗,但沈从文把这种本来十分痛苦的不合理的关系写得非常谐和而亲善。萧萧十二岁时嫁给三岁的小丈夫,每天哄他睡觉,帮他洗尿布。她逐渐发育成熟后,就难免感到寂寞。家中长工花狗的情歌挑逗起她青春的欲望,并使她糊里糊涂地怀孕,而花狗则逃之夭夭了。照当地规矩等待萧萧的命运或被发卖,或是被沉潭淹死。但沈从文却对这种习俗以回避的方式进行了粉饰,对于没有读过“子曰”的善良的乡下人来说,一切都从现实出发,采取的是恬静、不计较儒家贞节伦理的态度。因此,萧萧既没有被沉潭,又没有被发卖,而是被留下来了。在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男孩后,一家人都欢喜,“大家把母女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再后来同丈夫圆了房,又生下了毛毛,过着一种恬然自足的生活。这种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湘西社会观念作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都市文明乃至传统道德对人肉体欲求的极端压抑,和那虚伪的贞洁观相比,他们无疑是健全人性的代表。沈从文在这里以性爱为焦点透视社会人生,并旨在与都市世界人性压抑与扭曲的虚伪的两性关系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获取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第二,在回忆当中抒写湘西的人物风情,对湘西世界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自然山水被描绘得逼真美丽,让人留恋忘返。《边城》中描写湘西的水:“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神韵和意境。而《长河·人与地》中对于桔园的描绘简直就是一首诗、一幅画,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的果实,被严霜浸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桔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桔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流连美景,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写《桔颂》时情景。湘西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与之相契合的风物。酉水岸边的吊脚楼、碾坊、渡船、白塔、竹篁,以及逢年过节的舞龙、耍狮、龙舟竞赛,连茶峒的小街、码头的景象也俨如一幅风俗画、墨彩交融。这些都与都市污浊、腐烂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环境是如此美好,而生活在其中的湘西人更是美的化身。《边城》中的翠翠简直就是大自然美的杰

作:“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因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而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的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连她周围的人也都“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和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翠翠和外祖父相依为命,以摆渡为生。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但辛苦了这老人,心中总是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一把铜钱掷在船板上,留给祖孙俩零用。老船夫则是坚决不允,依然塞到那人手里。有时却情不过,便用这钱买来茶叶和草烟,招待过往的客人。老船夫“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老人死后,令人感动的是曾对老人因误会而略有怨气的船总顺顺竟能捐弃前嫌帮助料理老人的后事,还派杨马兵照顾翠翠以后的生活。小说中的人物从老船夫到船总顺顺,从翠翠到傩送兄弟,从杨马兵到其他人,都能互相关心、真诚相待,彼此间的感情如一泓清泉,清澈见底。“虽然也同样有人事上的得失,……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都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4]在这里,人与自然交汇融合,相得益彰。这种如诗如画,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让人仿佛进入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边城》里的小山城“茶峒”、《柏子》里的“辰州”、《三三》中的“杨家的碾坊”莫不是取自家乡的山水风物。身处喧闹而冷漠的大都市,饮尽卖文求生的艰辛,作者以纯美的笔触抒写对故乡的眷恋,抒写他理想中完美的人性。纯朴单纯的人际关系,恬淡悠然的人生态度,清新晶莹的人的灵魂,这些所组合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边城》给人们提供的人性理想。在自然怀抱中长大的翠翠,全身沾满了自然的灵秀,她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是自然应对。成长的苦恼在她身上只是一些短暂的愣神和思索,感情的起伏也如碧溪之水自然流淌。《萧萧》中的童养媳萧萧,作了小丈夫的妻子,却丝毫不觉得命运的不公,依然做杂事、搓尿片,做着小姑娘常会做的梦。我们读沈从文的小说犹如在欣赏一幅中国古典水墨山水画,构图平稳,意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犹如一位手持画笔的画家,用墨的深浅浓淡的种种变化描绘出他理想中的世界。沈从文笔下的小说人物大都以恬淡自处,心理活动描写亦是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而不尽其所能、细细铺排。如《边城》中端午节傩送邀翠翠去他家楼上看赛龙舟,翠翠不语,心想“碾坊陪嫁,希奇事”[5]少女看到爱人的羞涩之情,对所爱之人婚姻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只用这一句话便传神地勾勒出来了。《三三》中三三母女守着一个碾坊。过着殷实而悠然自得的日子,三三将自己的心事说给潭里的鱼听。把总家的管事先生说要将她嫁给白脸的城里人,三三望着溪水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若果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

[6]。三三与母亲谈起城里是什么样子,城里有些什么好处。他们根据平常听来的种种描述作为想像的根据。城市是用石头垒就的城,有许多好房子,房子里有老爷同少爷,许多穿花绸衣服的女人,大衙门、屠户、王铁嘴等等。这些想像如故事一样动人,他们从幻想中得到快乐,却在自己的生活习惯中得到幸福,永不觉得痛苦。从小说中人物对生活中的变故的泰然接受,城市文化只是他们饭后的谈资,他们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此可看出,沈从文从讴歌传统人文精神和原始牧歌文化的视角出发来探索文明衰落与复兴的主题。

第三,沈从文的文章华美而不加雕饰,给人一种清雅、恬适的感觉,宛如晨

雨之后的森林,清丽自然。它古拙、朴素的语言,泛有浓厚的湘西地区的生活气息。

首先,他的作品呈现着一种特别浓郁的地方的也是民间的生活情调。《边城》作为其代表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边城小镇的风土人情。“茶峒”地方的地理形势、物产,那河街上的吊脚楼,小溪流上的渡船与溪边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深翠逼人的竹篁和崖壁上肥大的虎耳草以至老船夫装烧酒的竹筒、女孩子穿的尖尖头、新油过的钉鞋……这一切都那么的古朴、宁静、秀美。还有边城所盛行的民歌,无论翠翠、老船公的善唱,还是傩送二佬月夜高崖上的情歌,也都带着那个地方特有的本色。更有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捉鸭子比赛,新年的狮子龙灯,这些都增加了作品浓郁的鲜明的地方色彩,使作品呈现特有的气息。

其次,语言生活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作者的语言以明丽、澄静、流畅为主,自然、俊洁。沈从文还选取湘西的很多方言、土语以及民谣民谚加以运用,从而加浓了他小说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如“大佬”“二佬”的称呼,“过路”、“泡坏”、“精怪”等当地特有语言的运用。

再次,作者还吸收了民间故事、传说以及民歌的表现手法,这些与他所表现的民间生活内容和人物也是十分相宜的。《边城》开头这样写到: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一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是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一种典型的故事或民间叙事诗的开篇方式,一段极为简洁洗练的文字,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如:

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五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老船夫随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这是传统的民间文学介绍人物的特点,娓娓叙来,不绕弯子,简明而得其要,经济又动人。又如傩送二佬为翠翠唱歌,也未正面写他如何唱歌和唱歌的内容,而是从侧面写歌声的奇异效果,吸取了民间传统文学侧面烘托的手法。

总之,作者怀着对故乡生活无穷的依恋和绵密、幽远的情思,以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语言,配合着逼真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物风俗的描写,表现了原始蒙茸的自然美和富有地方色彩的人性美、人情美,使作品呈现着一种乡土气息。

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居,以“乡下人”的文化心态和审美向度来进行湘西书写。在《水云》一文中,他说:“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理,来证实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代为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什么思想家为扭曲蠹蚀人性而定下的乡愿蠢事。”从这种精神认同和价值尺度出发,沈从文在回答“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时表达了“乡下人的意见”:“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绪促我来写作。……人事能够燃起我感情的太多了,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⑦以“乡下人”的眼光看乡下,以“美丽”的眼光看湘西,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便因此而诗意盎然了。正是如此,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景,在宁静安详中透露出生命的活力,人与自然和谐融洽,是一幅幅曼妙醉人的水墨山水风景图;所编织的情爱故事,无论是火辣辣的情(媚金与豹子、阿黑与五明)、赤裸裸的欲(柏子

与妓女、花狗与萧萧)还是朦朦胧胧的爱(翠翠与傩送),都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美;所展示湘西传统的婚丧嫁娶习俗、祭祀娱乐方式、服装饮食等各个方面的独特之处,如神巫之爱、对歌交友、抢亲、露水姻缘、童养媳、少女落洞、吊脚楼、碾房、渡船、猎枪等,都在诗意的审视下成了美丽湘西的象征。

沈从文被誉为“湘西代言人”。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篇幅在描绘湘西的山水美、人性美和风情美。在当时人们的意识里,湘西贫穷落后,是一块野蛮愚昧、神秘而不开化的地方。沈从文却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过去的生活,重新梳理经历过而不曾留意的一切,给故乡——湘西以新的审美评价,从一种迥异于都市人惯常思维的角度,发现和挖掘出湘西社会和自然山水的美丽。

注释:

[1]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周文彬.沈从文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3]刘西渭(李健吾),边城.咀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沈从文.湘西散记·箱子岩.沈从文美文精粹.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5][6].中国现代小说精品·沈从文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7]沈从文.篱下集·题记.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n Congwen's Xiangxi Novel Writing Zhang Xuehua Graduate of 2006 Chinese Department School No. 20211096

Tutor: Liu Xiaoxin

Abstract: The xiang west world is the heaven of ideal and dream that constructs from the text, the article passes the natural sights the United States and human nature human feelings in the xiang west topic novel the United States, argument author the ideal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feeling knot and race morals reconstruction of mightiness included by style of writing, present appear lost in thought the special art appearance of strange romance.It emphasize in the novel expressional is the nature strong and healthy life vitality, the pass emphasized shines on social life from the human nature angle.

Key Words: Shen Congwen;Xiangxi;Writing Characteristics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 杨如虎 内容摘要: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他在作品中构筑的那个的“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然而,湘西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确实有那么美吗?或许,作者把这里写的如此之美,如此和平,正是想要反衬出湘西的不和平。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自然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是一个独特、多姿多彩的理想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甚至有学者说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1]他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人,讴歌人生的自然性,自由性以及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力图表现一种本于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理想。这些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边城》中淳朴的人性之美 说起《边城》,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一连窜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泛起涟漪。很平凡的一些人,很平常的一些事,却勾勒出了理想中湘西之美的美好蓝图。 老船夫世故如松,刚强如石,人生沧桑,生活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那么忠厚善良,慈爱可亲是我们古老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沈从文把人性的“爱”与“美”体现在了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他在沈从文笔下是“善”的化身。老船夫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水中为来来往往的客人摆渡,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的人本不必出钱。但辛苦了这老人,心中总是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一把铜钱掷在船板上,留给祖孙俩零用。老船夫则是坚决不允,依然塞到那人手里。有时却实在情不过,便用这钱买来茶叶和草烟,为往来过客义务烧茶、递烟,招待他们。有时他在渡口遇到熟人,常常直接请到家中喝酒,有时去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家痛痛快快喝个够。因此,他颇受众乡亲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一些粽子与其他一些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2]老船夫质朴憨厚、侠义心肠、慷慨大方、善待乡亲。“从不思索自己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3]只是把渡船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4] 老人死后,令人感动的是曾对老人因误会而略有怨气的船总顺顺竟能捐弃前嫌帮助料理老人的后事,还派杨马兵照顾翠翠以后的生活。小说中的人物从老船夫到船总

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_周星平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9(2):46~49 CN 53-1131/G 4 ISSN 1008-7958 Journal of K un m i ng T eachers Co llege =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13 作者简介:周星平(1964)),男,云南云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 周星平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昆明 650031) [摘 要]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五个主要方面的民风民俗:青年男女恋爱习俗、鬼神迷 信习俗、节日习俗、野蛮习俗和日常生活习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离开了湘西民俗就没有沈从文的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优势及魅力都源于那古朴独特、原始神秘的湘西民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第一大家。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湘西民俗;地方色彩;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58(2007)02-0046-04 The N ovel of Sheng Cong -w en and Fol k Custo m i n X iangxi Z HOU X ing -p i n g (Chi nese D epart m ent ,K un m i ng T eachers C oll ege ,Y unnan K un m i ng 650031,Ch i na) Abst ract :The novel by Sheng Cong -w en describes v i v i d ly the fo l k custo m s i n the m a i n fi v e areas ofX i a ngx.i It i n -cludes the folk custo m of love bet w een young peop le ,ghost and superstition custo m s ,holiday custo m s ,barbarian custo m s and daily life custo m s .X iangx i fo l k custo m s by Sheng not on l y has pronounced loca l co lor ,but also higher val u e o f fo l k lore and aestheticis m.W ithoutX iangx i custo m s ,there is no Sheng c s works .The advantage and char m of his novel com e fro m old pla i n unique ancient and m ysterious X iangx i fo l k custo m s .Sheng Cong -w en is the top w riter i n Chinese m odern native literature .K ey w ords :nove l by Sheng Cong -w en ;X iangx i fo l k custo m s ;local co lor ;value o f fo l k lore ;aesthetic va l u e 一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真实、丰富具体地表现了湘西古朴独特的风土人情,是一幅丰富多彩而又奇异幽雅的风俗画卷。具体言之,沈从文在他的湘西小说里为我们展现了湘西这个苗、汉、土家族杂居地区五个主要方面的习俗: 第一,青年男女恋爱习俗。这方面的作品数量最多,其习俗也最有魅力。湘西青年往往通过唱情歌相识相爱:5媚金#豹子#与那羊6中的媚金和豹子,一个在山南一个在山北从早到晚唱情歌,最后媚金输了,才决定把自己交给豹子,并约好到一个山洞相会;5龙朱6中白耳苗族族长的儿子龙珠也是以唱情歌的方式到处寻找爱情,最后终于找到了心上人)))黄牛寨主的女儿。湘西青年对爱情忠贞刚烈,如果受到欺骗或不能继续相爱,他们往往会选择殉情。5月下小景6中的那对青年男女因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在一起,便相约来到深山,两人在月光下相互依偎,进行情歌对唱,唱完歌后,姑娘躺到男青年怀里,闭上美丽的眼睛,等候小伙子的接吻;而小伙子则取出毒药含入嘴里,等药融化后度送一半到姑娘嘴里。就这样,两人快乐地咽下了毒药,微笑着躺在野花铺就的床上。如此快乐从容 的殉情,让人震惊,令人感动!在5媚金#豹子#与那羊6中,媚金在山洞等了豹子一晚,以为受骗而自杀;豹子因寻找定情礼物(小羊羔)耽误了时间,等他到达山洞,媚金已奄奄一息,他也毫不犹豫地自杀而亡。沈从文的小说还表现了湘西青年一种在都市文明人看来不免有些粗野的恋爱行为:5柏子6中的水手柏子,见到他的相好)))一个妓女后便迫不急待地将妇人的奶子紧紧抓住,而且用嘴去咬对方的奶子、嘴唇、膀子、大腿,,而妇人的调情话也非常粗野泼辣:/悖时的!我以为到常德被婊子尿冲到洞庭湖底了!0;/我才要咬断你的舌子!0;/柏子,我讲你真是一个牛。0;5阿黑小史6、5雨后6等小说中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恋爱行为大抵如此,比如5阿黑小史6中那位天真活泼、野性十足的十七岁少女阿黑,她常以粗野泼辣的方式表示对五明的爱恋:打五明几巴掌,说话是柔中带骂(如:/五明,我说你真是狗,又贪,又馋,又可怜,又讨厌。0/鬼!你这鬼只使我牙齿痒,想在你脸上咬一口的!0);五明对阿黑的爱显得非常真率、热烈、粗野,只要和阿黑在一起,他就很放肆:抱她、亲她、咬她,并且到处乱摸甚至想占有。 第二,鬼神迷信习俗。沈从文的小说涉及到大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3)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3) (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3) (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6) (四)、善于捕捉人性中闪光的部份,给人物注入灵魂 (8) 参考文献 (10)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摘要 沈从文小说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类应当具有的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信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传统道德文化现代都市文明湘西文化个性化语言人性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当代文学巨匠沈从文是个每个细胞都浸满了湘西文化因子的作家。从文学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牧歌似的湘西世界;从社会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勾画了一种人性本真的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在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也包括其他作品)中,沈从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湘西文化三者进行了对比性的描绘,以此阐释湘西文化的真谛,揭示湘西文化滋养下的湘西人自然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张扬的人性。沈从文在试图构建一种自然和谐、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在他的作品中,他既反对以儒教为主的正统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也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他极力将三种文化的景观和人生实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并将湘西文化的真善美及这种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推崇到所有文化之前,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只有湘西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雄强、本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才是最充满人性、人情美的文化。不仅正在颓败的中国甚至所谓的西方文明都应该重建、普及这样的文化,只有建立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才会充满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人类的生命力才不会枯竭和凋萎,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达到人性发展的极至。 在这里,沈从文不仅对三种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反思和理性的批判,而且他更是在宣扬和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并用之改造中国国民的精神和世界的人生。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①”所以如此的自信,就是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文字在创立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 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沈从文与鲁迅、老舍对中国的旧文化、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不同,鲁迅、老舍等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破而不立”,没有确定旧的文化破了之后中国文化的指向。而沈从文却上是在“破”的同时更侧重于“立”。他要创立一种全新的文化信仰,要创立一种以湘西文化为核心的自主、自为、自然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充满人性的人生哲学。沈从文曾表示,他要建立生命、

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模式的建构

2015年第23期 16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文学研究 .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模式的建构 林源泓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湖南 长沙 430100 摘 要: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有大量的湘西民俗,包括语言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物质民俗等等,在他小说中呈现的民俗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民俗,而是一种个体化的区域文化意识,其叙事模式的构建多种多样。本文主要针对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模式的建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叙事模式;建构 沈从文的原名是沈岳焕,来自于湖南省凤凰县,是中国出色有名的小说家,他这一生创作出六部中长篇小说与三十余部短篇小说,对发展我国的近代小说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在《沈从文论》中说: “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所以可以看出沈从文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有着很高的声誉。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仔细阅读,能够看出沈从文特别喜欢苗族的传统文化,他的大部分小说中都大量的描写到关于苗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风情,使沈从文的作品带有着独特的民俗性。一、了解相关的民俗叙事结构民俗文化也叫作来自于民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在经过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渐渐形成的一种被世代相传的文化,简单地可以概括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常常将民俗融入到作品当中,第一可以体现出作品当中的背景,第二可以使整个文章的各个章节都能够融会贯通,使内容更加富有张力。所以叙事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基本框架,只有故事的框架清晰,作家才可以更好地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放便读者的理解与阅读。所以叙事的结构是文章的一个最关键、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叙事结构概念的简述,能够看出民俗的叙事结构在作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以下来对构建民俗叙事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就把民俗理解成“民间文化”。二、小说中对民俗叙事结构的影响2.1情节化对民俗叙事结构的影响假如说“场景化”的民俗叙事不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且从面上着力表现对民俗的事象空间化的叙事构建,那么“情节化”的民俗叙事就组成与推动情节发展、而且着重点在于对民俗事象进行线性叙事构建。情节不再是某种典型、性格的构成与成长的历史,而是达到“话语”这个层面上,在话语这个层次上对故事情节进行重新的组合”。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情节是在描述话语这个层面上体现出被叙述的这一事件,它是原有的因果事件的排列和故事自然时间打破了。所以所谓的“情节化”,就是指把民俗按照一定的关系融入到情节的线索链当中,使民俗可以成为情节的基本环节与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叙述中的基本单位,而且还是因果链中的基本环节”。沈从文作为一个具有叙事意识和自觉文化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不但将民俗事件与行为融入到情节链上,并且还注重用民俗冲突来铺垫与推动情节发展。 2.2意象化对民俗叙事结构的影响 意象本来原有的概念是客观的事物在通过作家创作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在作品中应用的意象化可以体现出小说的审美思想。因为沈从文是代表独特意义的乡村的主要反思者与表现者,他创作的作品会要求表达出的诗意效果,将纪梦、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主干突出、句式简单但引人深思,语言格调古朴、朴讷而又传神,单纯而又厚实,有着特别浓郁的地方色彩的特点,也将乡村人所独有的神采和风韵凸显出来了,所以沈从文的作品具有 一定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沈从文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描写到 民间的文化,并且创作出很独特的意象化形象与作用,假如说其作品中的意象是通过民间文化来表达出来的,也就是对民间文化的“意象化”进行结构层次的建立,和上面描述的“情景化”是不相同的,“意象化”重视的是对民间文化叙事结构的构建,使民间文化充分的融入到小说故事情节中,表达出小说的主要思想与内容,同时将小说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变化表现出来。 三、结束语 总结上面的论述,沈从文作品中对民俗的情节化和意象化的进行分析描述,实际上是在线、面上对民俗的叙事模式进行建构,它们构造出其作品对构建民俗叙事结构的立体图景,也表现出沈从文先生的叙事自觉。有必要讲的是,该文把 沈从文的作品对构建民俗的叙事结构分为两种,是极具有相 对性的。这种相对性不仅表现出这两种方式只是构成其民俗的主要描写部分但不是全部的叙事模式建构,而且还表现出在两者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的。同一部作品中的民俗事象有多种民俗叙事建构方式不止限于一种比如《边城》。但也有即使是同一作品中的相同的民俗事象,也能够有多种叙事建构的模式,例如《腊八粥》。所以在理解沈从文作品中对民俗的叙事建构模式时,不应该绝对化对待。 参考文献: [1]孙惠.让小说构建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以沈从文小说<端午日>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2) [2]任晓兵.上海租界语境下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国家想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李军锋.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展现[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5)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湘西:沈从文的精神故乡 ——读沈从文作品有感 474166 河南省邓州市元庄二初中王光海 [内容摘要] 任何作家都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文化氛围里。作家要展开自己的创作,离不开对一定地域空间与背景文化的借助与依托。在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和文化中的一切都会影响着作家思想意识的形成,由此,作家敏感的心灵也不断地获得对所处环境和文化的认同。作家性格、心理、气质、观念赖以形成和文学空间得以生成的精神上或地域上的本土,对作家创作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文章以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为例进行阐述,藉以探讨湘西本土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本土湘西世界“人性小庙”“乡下人” 作家赖他得以成长的地域范围、文化环境而构筑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司空见惯的文学现象。文学反映作家的创作理想决定了他要受制于作家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生存体验。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是现实的还是浪漫的,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无论他是写客体世界的还是心灵世界,总离不开他生活的历史、心灵的痕迹、思维的回音,离不开沉浸在他灵魂中的那种文化氛围耳濡目染的影响。 作家要将某种创作意图赋以文本的形式,首先要面对的是空间的选择与背景的设定。在这种构建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对该地文化环境的同化作用,他们一般借助某个现实地方的各种成分作为载体,加入自己的观念重新提炼、组合与塑造,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地方,他们与现实中的原地相似相交而无法重叠。现实故土对作家影响甚深的某个地方往往会成为作家的精神家园,诱使他在作品中一次次执着地“还乡”,将故土文化带入自己的作品中,久而久之,成了他创作的恒常背景。典型的如本文要论及的湘西本土之于沈从文。另外,沪港洋场之于张爱玲,浙东越地之于鲁迅,湖北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之于废名,河南果园城世界之于芦焚,北京城根篱下世界之于萧乾,苏北高邮地区之于汪曾祺,葛川江之于李杭育,约克纳帕塔法之于福克纳,都是生动的例证。 一、沈从文赖以生存的湘西世界 1、“乡下人”的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系清王朝提督沈宏富之孙。自幼聪颖顽皮,依恋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而经常逃学,甘心忍受小学老师和父母的责罚。1918年加入敌方军队,任上士司书,驻守辰州(沅陵)及沅水流域诸县,其间曾一度离军任屠宰税征收员。青少年时代,他走遍湘、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而我们却没有把这些描绘仅仅的看作湘西的奇特的风景,而且我们也不会这样去做,我们在等待那潜存的力量的奔泄。这也许是沈先生对"不变"的迷惘的表达。但他对人物的的表达却是不迷惘的,他熟悉他们的生活,而更为伟大的是那人性,在质朴湘西山水陶冶下的人性,这人性会像那流不尽的白河一样,时时在变吗?这是不在他的表达中的。 《边城》里对爱情的叙述是悲挽的,爱情这种最人性的东西在湘西,在沈先生的笔下,却演绎的如此的鲜血淋漓:翠翠母亲和一个戍军的死亡悲剧,船总两个儿子对翠翠的爱情纠葛,还有杨马兵对翠翠母亲求不得的爱情,这些都染红了这片土地,但沈先生没有让我们直接的感到刺眼,因为他都给这些笼罩上了一层诗意的柔情,或者是湘西的水总能轻轻的把它抹去。 在文章的后面,"被大雨坍塌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修好了的仍旧是湘西素朴民俗的继续,它,不常变。而"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在这里,沈先生期待他回来吗,我们不知道,仅仅知道的是他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似乎有点微微的踌躇,在这踌躇中也有着他潜意识的期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期待着明天白河的水把这"变与不变"完完全全的冲洗干净。或者还希望这河水也能冲亮世人的眼睛,使他的作品能获得一个新的评判,这也许是我的臆测,因为沈先生也许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我在作品的最后看到了他的迷然。

“湘西世界”:沈从文笔下的一个现代神话

“湘西世界”:沈从文笔下的一个现 代神话 【内容提要】 沈从文采取反复叙事的方法,构筑了神话 化的“湘西世界”。实际上,“湘西世界”是针对现代人审美精神的丧失,人生的散文化,而籍神话的形式,为现代人找寻生存依据的一个审美世界。沈从文在这个审美的“湘西世界”中,旨在用无功利的“爱”来表达神话世界的纯度,向现代人敞明生存的意义。 【关键词】神话;审美;现代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作者面对纷繁 扰攘的都市,在对故乡的回忆和想象中,建构的一个艺术世界。这个“湘西世界”宁谧、优美、自然、生气蓬勃,往往被人称颂为一曲田园牧歌、一首乡土抒情诗。其实,“湘西世界”是一个富含更深厚意义的世界,是沈从文在神之解体的时代为生存失去依持 的现代人找寻的一个现代神话。

一 神我们是看不见的,然而,我们处处都看见神一样的东西,而且最先、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明智的人的心中,在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作品的深处见出它。[1]我们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见到的“神“,首先显现在《龙朱》、《凤子》、《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一系列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的古老传说的作品中。在这些小说里,有关湘西的巫术宗教、人物传奇、奇风异俗,无不深深的烙着神话的印迹,赋予了“湘西世界”神话特质,使人感受到湘西民族的高贵神性。上述奇幻的故事,让我们在显在的层面上见到了“湘西世界”的神性,而在“湘西世界”的深处,还藏匿着一种隐在的神话因子,那就是时间。 时间是神话世界的真正核心。卡西尔指出:从基本意义上来讲,神话一词体现的不是空间观而是纯粹的时间观。它表示借以看待世界整体的一个独特的时间“侧面”。神是由时间构成的,只有借助于时间,神才从无数非人格的自然力量中被选择出来,成为独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 摘要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

目录 一、引言 (1) 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 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 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 五、结论 (7) 参考文献 (8)

一、引言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其所呈现的不仅是学界对沈从文理解与认识的几度变迁,也是现代文学的研究话语、理论的基础,到认识视野、研究范式不断更迭衍变的投影。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己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从政治上为沈从文平反、对其创作方法进行辨析,到正面阐释沈从文自然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进行思考;从对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进行全面、整体把握,到发掘其置身于苗汉、中西、传统与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从其叙事、语言、文体等层面探讨其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到关注其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从其创作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意识、文学理想,到其与西方文学文化观念以及具体作家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从其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与文化特性,到对其作为思想家身份的新的开掘,从对其文集的整理与出版,到对其佚文遗稿的考订与校勘等等。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 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提到沈从文其人,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边城”。“边城”这个静静的词,已经和“沈从文”三个字紧密相联而不可分了。虽然沈从文的世界并不止于此,但他的灵魂恐怕永远安居在边城中。司马长风这样评价《边城》:“《边城》仅约七万字,连起来像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画连成的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可见《边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特殊地位。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姓名:张少祺 学号:201001654546 学习中心:运城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郭敏 二〇一二年一月

毕业论文承诺书 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张少祺日期:2012.1.19

北京语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 论文题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国籍(留学 生)张少祺201001654546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郭敏 指导教师意见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 评阅人意见评语: 成绩: 评阅人签字:日期:年月日 教务处制

北京语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 论文题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国籍(留学生)所在院系专业入学时间 张少祺汉语言文学 2010.3 指导教师姓名郭敏指导教师职称/学历 指导时间指导地点 第一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第二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

第三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第四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第五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 教务处制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乡土情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158303.html,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乡土情愫 作者:宋平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6期 摘要: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家,曾一度遭人冷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他的 湘西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情愫,他的这种乡土情愫是在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的结果。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主流文化不占统治地位的边缘文化区域的缩影,他作为乡土作家却能站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看乡土,所以说他的乡土情愫有一种博大的气势。正因为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湘西小说;乡土情愫;再审视;发展;突破 在长河滚滚的的乡土小说中,沈从文对于湘西故土的寻觅与挖掘,提炼与熔造,形成了一股奔腾不息的浪花。沈从文就象寻潮的健儿,驾着一叶扁舟,在故土的大海行舟摇曳,追风扬帆。20世纪的湘西是沈从文故土情节之所在,它成全了沈从文,使他的湘西小说除了乡土味外,还多了其它的韵味。 一、湘西小说中乡土情愫的原因再审视 “乡土”二字对于沈从文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的现代作家群中,他是以“乡土”著称于世的。他的湘西小说为何具有那么浓烈的乡土气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沈从文诞生于靠近湘、川、黔三省边界的一个小山城——湖南凤凰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西那山美水美的地方自然陶冶了的的情操,铸就了热爱故土的思想。尽管当时的沈家是当地一个颇有名望的门第,然而,沈从文度过的童年时代却是不如人意的。他时常逃学,在逃学的过程中,一切山里孩子的品性与技能他全学到了。这样一种乡下孩子的童年生活,得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自然是在师塾里念四书五经所不能比的。早年大量的乡村生活素材的累积,和眼下发于内心的对乡土如缕深情的眷恋,才使他建构了自己的湘西世界,并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使之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愫。 其次,他内心深深埋下了乡土情结,这种情结使他骨子里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甚至说是自卑。他自认为“他是乡下人”,乡下人所特有的气质总让他觉得与都市的繁华不能很好的契合,常常有一种格格不入之感。他在对这些大城市的比较中想到了故乡。沈从文在与这种都市文明的相处中,想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想到了湘西的美好,并将自己置于湘西这个地方他认为的“保护伞”中,抒发自己“有一种燃烧的激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倾心,对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他将自己封闭在湘西乡土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在这个圈子中他才能找到安慰,他能找到他生存的价值。沈从文想借湘西的小世界来反映整个大世界,以美丽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永恒,他时时在回忆故乡的温情,对他来说大都市的繁华与喧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 题材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1~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用古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精心描绘了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突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以“乡下人”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他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1]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民俗特色,更是让人犹如置身其中,读后又不仅掩卷沉思。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形成,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沈从文十四岁投身行武,1917年至1922年漂游于湘西沅水流域,浪迹湘川黔边区,看尽了人生黑暗面而产生厌恶心理,在作品中便构建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从而与都市社会相对立。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的气质,给他带来多彩的幻想。他本身又有着苗、汉民族的血统,使他具有柔软又倔强的性格,宽厚又敏感。对生活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

长久地像沅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民俗包括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涵,又有精神方面的内涵。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生产交易的习俗上;精神文化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有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婚丧礼仪习俗等;又有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如:节日习俗、语言艺术等。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就是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再现了湘西农村形形色色的婚姻悲剧和描摹了湘西充满风情的环境和民俗美。下面笔者就尝试用自己粗浅而又稚嫩的笔调,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环境提到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湘西生活环境,不得不说他笔下的“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没有中哪一位作家象沈从文那样,执著地把“河”作为自己创作的摇篮。他的几乎全部的湘西作品,都可以说是从“一条延长于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上所激发的抒情幻想。一方面,这条“河”给他带来了湘西掩映在奇险秀丽的自然景观中的醇厚迥异的风俗民情,健康、优美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和梦幻,并促使他去学会思索,深入地认识宇宙;另一方面,这条“河”也因倒影着湘西这幅意境深远而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抒情画卷而蕴含着深邃的审美视景。存在于湘西的几乎全部的民情风俗,都与这条“河”息息相关,它们是“河”生动的姿势在岁月中叩响的和音,如端午节划龙船比赛,捉水鸭子游戏,水手在岸上的挣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DOC)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摘要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特定的丰富的民俗风情,又有山水的描写和人的描写,使读者始终感受到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的心理与积淀,千百年的苗族精神。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如进入苗族民俗博览会。沈从文湘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苗族文化,本文探讨了他对苗族文化情有独钟的缘由,并从他的小说创作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民间艺术体验的文化的精髓。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描述,同时渲染民族地域风情,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现代文明,研究湘西苗族文化精神的独特内涵,让人感觉粗狂的少数民族美和他们独特的方式生活。 关键词:沈从文;苗族;湘西文化;风情

Abstrac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istinctive regional features, both specific and rich customs, the description of scenery and people, to make the reader always feel the hidden in the mountains of Miao people deep psychological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many centuries of Miao nationality spiri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such as entering Miao customs expo. Shen Congwen Xiangxi novels filled with strong Miao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e has a soft spot for a reason for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from his novel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and folk art experience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the description of Xiangxi Ethnic Areas, rendering national region character and style at the same time, Shen Congwen "s literary works is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mutatis mutandis to show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culture of Miao Nationality in Xiangxi, make the person feel mad rough minority that beauty, beauty and their unique way of life and way of life from. Key words: Shen Congwen; Miao nationality; Xiangxi culture; style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学生姓名:解娅婷 用户名:xieyating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吴新苗 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一、引言 1.提出中心论题: 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 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 (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 (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 (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 (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三、结论 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发现并肯定沈从文作品中真正的“现代性”所在,他的文化思想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这就是他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沈从文的创作中最基本的、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思想。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经由城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反复对照而显示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正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命题。在这一方面,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