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篇——黄帝内经

经典篇——黄帝内经
经典篇——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1.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中的“水”是指()

A、精气

B、水气

C、骨髓

D、天癸

E、津液

2.以下何者不符合“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A、冬病可以夏治

B、春夏宜温补阳气

C、春夏当顺应生长之气

D、春夏不可过用热药

E、春夏宜用寒凉药

3.以下何者符合“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A、冬病夏治

B、秋冬宜食大辛大热之品

C、秋冬宜顺其收藏之气

D、秋冬当补心肝

E、秋冬宜按摩导引出汗

4.以下何者没有体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治病必求于本”()A、诊病分阴证阳证 B、切脉先别阴脉阳脉 C、治法先定阴阳补泻

D、辨证先别脏腑

E、识药性阴阳寒热

5.飧泄是指()

A、大便稀溏

B、泄泻无度

C、大便完谷不化

D、下利脓血

E、大便如漆6.月真胀是指()

A、津液充郭

B、胸膈胀满

C、四肢肿胀

D、少腹部的胀满

E、胁肋胀满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之“清阳”具体是指()

A、肺气

B、水谷精气

C、卫气

D、汗液

E、营气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清阳”是指

A、饮食物化生的精气

B、卫阳之气

C、脏腑之气

D、呼吸之气

E、自然界之气

9.下列哪些不属于“浊阴走五脏”中“浊阴”的含义()

A、液

B、血

C、气

D、精

E、津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之“清阳”的正确解释为()

A、产生声音、嗅、视、听等功能的精气

B、卫阳之气

C、脏腑之气

D、呼吸之气

E、自然界之气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之气壮”的“少火”是指()

A、药食气味温和者

B、肾阳

C、肝火

D、阴火

E、药食气味纯阳者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的“壮火”是指()

A、温和的阳气B、肾阳C、药食气味纯阳者 D、肝阳 E、虚阳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邪胜则()

A、干

B、肿

C、浮

D、濡泻

E、动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胜则()

A、干

B、麻

C、浮

D、濡泻

E、动

15.濡泻是指()

A、大便稀溏

B、泄泻无度

C、大便完谷不化

D、下利脓血

E、汗出不止16.以下何者属于“从阳引阴”()

A、头痛针刺百会穴

B、腰痛局部按摩

C、左侧偏瘫针刺右侧

D、针刺背部俞穴治五藏疾病

E、血实证用放血治疗

17.以下何者属于“从阴引阳”()

A、吐法治疗脘腹胀满

B、针刺背部俞穴治五藏疾病

C、落枕取手部合谷穴

D、取少阳经穴位治肝经的病

E、头痛针足底涌泉穴

18.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以下对脾胃关系不正确的表述为()

A、胃气径至四肢

B、四肢痿证可用补脾法治疗

C、脾胃有表里关系

D、脾病则四肢不用

E、脾为胃行其津液

19.据《灵枢·本神》,哪两脏的病证均可引起五脏不安()

A、心肝

B、脾肾

C、心脾

D、肝肾

E、心肺

20.以下对“夺血者无汗”的正确理解为()

A、瘀血证病人不用汗法

B、用了放血疗法的人不出汗

C、失血者不可用发汗法

D、衄血的人可以用发汗治疗

E、下血的人没有汗

21.“夺汗者无血”反映了中医的何种观点()

A、精血互化

B、汗血同源

C、同病异治

D、气血相生

E、阴常不足22.以下对“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错误理解为()

A、两虚指正虚和虚邪

B、提示人体正气不虚,虚邪不能单独使人发病

C、正虚则邪客

D、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E、提示邪气是发病的关键

23.煎厥的病机是()

A、阳气逆乱

B、阳热内盛

C、肝阳上亢

D、阳气偏阻

E、阳亢精绝24.薄厥的病机是()

A、阳气厥逆

B、火热内盛

C、阳气偏阻

D、阳亢精绝

E、热入心包

25.“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病机是()

A、阳热内盛

B、阳气郁遏

C、阳亢精绝

D、阳气偏阻

E、阳不养筋

26.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以下对阴阳的关系论述错误的是( )

A、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B、阴阳要达致平秘

C、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D、阳气亢强,阴气乃绝

E、阴阳之中,阴气固密最为重要

27.据《素问·举痛论》,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喜则气上

B、怒则气消

C、寒则气收

D、劳则气乱

E、思则气泄28.据《素问·举痛论》,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喜则气消

B、怒则气上

C、寒则气耗

D、劳则气结

E、思则气缓29.据《素问·举痛论》,以下对气机失调的病机论述正确的是()

A、寒则气泄

B、思则气结

C、炅则气乱

D、惊则气缓

E、喜则气收30.据《素问·举痛论》,过度的劳累容易引起什么气机变化()

A、气结

B、气消

C、气耗

D、气泄

E、气下31.据《素问·举痛论》,长期或过度的恐惧易引起什么气机变化()

A、气缓

B、气消

C、气下

D、气泄

E、气收

32.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属“风”的病机是()

A、痉项强

B、掉眩

C、瞀瘛

D、暴强直

E、痛痒疮33.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属“湿”的病机是()

A、肿满

B、胀腹大

C、痉项强

D、呕吐酸

E、厥固泄34.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属“寒”的病机是()

A、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B、收引

C、厥固泄

D、诸禁鼓慄,如丧神守

E、诸逆冲上

35.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属“肝”的病机是()

A、诸热瞀瘛

B、暴强直

C、掉眩

D、诸痉项强

E、暴注下迫36.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属“肾”的病机是()

A、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B、诸寒收引

C、诸禁鼓慄,如丧神守

D、诸厥固泄

E、诸胀腹大

37.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属“脾”的病机是()

A、诸湿肿满

B、诸气膹郁

C、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D、诸胀腹大

E、诸厥固泄3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属“肺”的病机是()

A、诸热瞀瘛

B、诸气膹郁

C、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D、诸呕吐酸

E、诸逆冲上3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何者病变一般不产生伤筋的表现()A、肝 B、风 C、湿 D、脾 E、肾

4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除哪项外均为属火的病机()

A、诸热瞀瘛

B、诸躁狂越

C、诸逆冲上

D、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E、诸痿喘呕

41.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除哪项外均为属热的病机()

A、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B、诸厥固泄

C、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D、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E、诸胀腹大

42.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以下病证中不属于病机在下的为()

A、寒厥

B、便秘

C、痿

D、癃证

E、五更泄泻

43.以下对五劳所伤错误的说法为()

A、久视伤血

B、久卧伤脉

C、久坐伤肉

D、久立伤骨

E、久行伤筋44.据《素问·刺法论》,以下对疫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阐述正确的是()A、疫病流行,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B、不感染疫病者,是因为邪气太弱

C、只要正气存内,就不必避邪

D、疫病没有传染性

E、正气盛的人更易感染疫病45.以下属于《素问·热论》所说的“两感于寒”的病证为()

A、太阳经与阳明经同病

B、阳明经与少阴经同病

C、太阳与少阴同病

D、太阴与少阴同病

E、少阳与厥阴同病

46.根据《素问·热论》,治疗热病的大法为()

A、未满三日,可汗而已

B、热在里可用发汗法

C、热在表可用泄法

D、已满三日,仍当汗之

E、热病即需清热

47.以下对《素问·热论》所说的“两感于寒”理解错误的是( )

A、太阳病引动少阴经气的病证,病证较重

B、属邪盛正衰的病证

C、系表里同病

D、两感于寒必不免于死

E、阳明经与太阴经同时受邪发病

48.据《素问·热论》,热病有遗复的原因为()

A、过用辛温药

B、病人体质弱

C、邪气太盛

D、清热未净

E、多食或食肉49.据《素问·咳论》,以下对咳嗽的成因论述错误的是()

A、皮毛受寒

B、其它脏腑病变影响肺

C、寒邪循肺俞入中于肺

D、过食寒凉

E、内外合邪伤肺

50.据《素问·咳论》,五脏咳的辨证特点为()

A、主症为五脏本病表现兼见咳嗽

B、主症除咳嗽外兼见五脏经气失调表现

C、主症见咳嗽伴泻泄

D、主症见咳嗽及相生克脏腑病症

E、主症见咳嗽及腹胀

51.据《素问·咳论》,以下对六腑咳论述正确的是()

A、胃咳呕胆汁

B、大肠咳兼见腹胀

C、三焦咳见呕吐

D、小肠咳而失气

E、胆咳则右胁下痛

52.据《素问·举痛论》,以下对疼痛病机总纲正确的论述是()

A、湿胜则痛

B、寒客经脉,不荣则痛

C、风客脉外,拘引作痛

D、热邪炽盛,筋脉失养而痛

E、湿热不攘,筋脉拘挛疼痛

53.据《素问·痹论》,以下对痹的成因论述正确的是()

A、反复感受寒邪则生痹证

B、湿热之邪经久不去为痹

C、荣卫正常,也易得痹

D、先有脏腑正气消亡,后产生肢体痹证

E、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

54.据《素问·痹论》,以下诊断正确的为()

A、患者左半身偏枯已近五年,手足举动不遂,下肢麻痹尤甚,不能下床,证属行痹。

B、上洋秦齐之,劳欲过度,每阴雨左足麻木,戊戌春病势大作,足不转舒,背心一片麻木不已,左脉沉紧,右脉沉涩。证属行痹。

C、鲍四四,风湿客邪。留於经络。上下四肢流走而痛。邪行触犯。不拘一处。是为著痹。

D、徐右,四年前竹床卧中受风,左臂酸痛,时作时止,今则较剧。脉细涩,遇风每觉寒侵骨髓,舌淡白不甚腻。证为痛痹。

E、手足痹痛微肿,按之则痛更剧,手不能招举,足不能步履,已延两月余,脉弦小而数,舌边红,苔腻黄,小溲短少,大便燥结,是为痛痹。

55.以下对“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理解错误的

是()

A、五脏精气要内守

B、情绪暴躁易使精气消亡

C、饮食不宜过度

D、精气形体的损伤是痹证内传的原因之一

E、阴气指肾阴

56.以下对痹证预后论述正确的是()

A、伤于风,病难愈

B、病在筋骨间者,病易愈

C、病入脏,预后差

D、初起即难愈

E、疼久者易治

57.《素问·痹论》认为痹证与营卫之气的关系为()

A、痹证发病与营卫之气无关

B、营卫运行失常即可发生痹证

C、营卫功能正常,只要有风寒湿邪就会产生痹证

D、痹证发生有外邪也有营卫失调的因素

E、痹证属正盛邪亦盛

58.以下哪些因素不属于《素问·痿论》所认为的痿证的病因()

A、寒湿侵袭

B、情志过度

C、房劳太过

D、触冒暑热

E、湿邪浸淫59.以下对痿证病机论述正确的是()

A、寒湿阻滞,筋脉失于濡养

B、肺热叶焦,筋脉不得濡养

C、久病气虚,筋失其养

D、热邪炽盛,筋脉灼伤

E、火毒壅盛,肢体不用

60.以下对“治痿者,独取阳明”理解错误的是()

A、阳明经主润宗筋

B、治疗痿症,只需针刺阳明经即可

C、阳明虚则带脉不引

D、阳明与冲脉相合,冲为血海

E、阳明经与阳维脉会于宗筋

61.据《灵枢·水胀》,以下哪项不是水胀病的辨证要点()

A、目裹上微肿

B、颈脉动

C、咳嗽

D、腹筋起

E、足胫肿62.据《灵枢·水胀》,以下是水胀与肤胀共同症状的为()

A、颈脉动

B、目裹上微肿

C、腹筋起

D、足胫肿

E、腹大63.据《灵枢·水胀》,鼓胀区别于水胀、肤胀的鉴别要点为()

A、腹大

B、身肿

C、足胫肿

D、皮厚按之窅而不起

E、色苍黄

64.据《灵枢·水胀》,肤胀区别于水胀的症状为()

A、足胫肿

B、身肿

C、颈脉动

D、咳嗽

E、腹部叩之空空然不坚65.据《灵枢·水胀》,水胀的病机为()

A、阳气不达,气不行水所致

B、寒客皮肤,气停腹中,水聚肌肤所致

C、血瘀水停

D、气滞血瘀痰凝

E、寒凝经脉

66.据《灵枢·水胀》,肤胀的病机为()

A、脾肾阳虚水泛

B、肝郁气滞水停

C、寒客肌肤,气滞水停

D、心阳不振,水泛肌肤

E、痰浊瘀血停于腹中

67.据《灵枢·水胀》,石瘕的发病部位是()

A、肠内

B、胞宫

C、肠外

D、肓膜

E、三焦

68.据《灵枢·水胀》,肠覃的病因病机为()

A、肠内寒凝水停

B、寒侵肠外,气滞血瘀

C、胞宫恶血留滞

D、肠中阳气不达,气血凝滞

E、饮停肠中,气水攻冲

69.据《灵枢·水胀》,石瘕出现以下何种症状()

A、腹筋起

B、足胫肿

C、叩腹如鼓

D、月事不以时下

E、色苍黄70.据《素问·汤液醪醴论》,以下对水肿的治疗错误的是()

A、活血祛瘀

B、助阳气

C、缪刺

D、降肺气

E、利小便71.《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的意思是指()

A、发汗

B、通大便

C、利小便

D、温阳

E、活血72.脾瘅的病因病机为:()

A、过度繁劳,阳气亢盛,煎灼阴液,阴虚阳亢

B、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

C、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化湿酿热,困顿脾胃

D、心火亢盛,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

E、过食肥甘厚味之品,阳热蓄积,热盛则腐肉酿脓

73.以下对脾瘅的论述错误的是()

A、有口甘症状

B、治当清热解毒

C、治宜佩兰

D、出现中满之症

E、病进可转为消渴

74.以下哪种脉象的讨论不符合《素问·脉要精微论》的阐述()

A、长则气治

B、上盛则气高

C、细则心痛

D、短则气病

E、数则烦心7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以下论述错误的是()

A、上下不同部位的脉象可以提示气血阻滞在上或在下

B、脉来频数的提示心烦之症

C、脉来时有一止的提示脏气虚衰

D、脉来应指而短一般提示气血不足

E、脉象应指而大的,一般提示病情好转

7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望色要点,以下属预后尚好的面色为()A、面黑如重漆 B、面黄如黄土 C、面赤如代赭石

D、面白如枯盐

E、面青如蓝草

77.以下属于《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论述的“四易治”的为()

A、形神不使

B、脉弱以滑

C、色夭不泽

D、形气不得

E、脉逆四时78.以下属于《素问·玉机真藏论》论述的四难治的为()

A、色泽以浮

B、脉从四时

C、脉症相应

D、形气相失

E、色润含蓄79.以下不属于《素问·玉机真藏论》中五实证范畴的是()

A、脉细

B、闷瞀

C、皮热

D、腹胀

E、二便不通80.《素问·玉机真藏论》的五虚证是指()

A、脉细、皮热、少气、二便失禁、闷瞀

B、脉细、皮寒、少气、二便失禁、不欲食

C、脉盛、皮寒、少气、闷瞀、腹胀

D、脉盛、皮热、二便不通、不欲食、闷瞀

E、脉细、皮寒、二便失禁、不欲食、闷瞀

81.以下对《素问·玉机真藏论》五实、五虚证论述正确的是()

A、五实证缘于五脏气血壅滞,痰浊内生

B、五虚证属邪盛正虚

C、五实证不可用祛邪法,以防伤正

D、五虚证当用补心养血法治疗

E、五实证若身汗得后利则活

82.据《素问·玉机真藏论》,以下对五虚证的论述正确的是()

A、五虚证治疗重在补气

B、五虚证预后极差,必死无疑

C、五虚证浆粥入胃则有活机

D、五虚证泄注止则死

E、五虚证当先发汗祛邪,邪去正自安

8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疟疾一类的病证,高热时需立即治疗

B、病在肺部的可以用泻下法

C、病在浅表的要逐步削减病邪

D、病精气不足的当用轻扬的方法

E、病在中焦胀满的可以用消导泻邪法

84.卜女,风寒外袭,痰饮恋肺,气喘咯痰不爽,喉中有声,脉弦,苔薄。拟射干麻黄汤出入。其中炙麻黄2.4克,川桂枝1.5克,嫩射干2.4克,淡干姜0.9克,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体现的治则为()

A、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B、其高者,因而越之

C、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D、因其轻而扬之

E、因其衰而彰之

85.温异桥子妇,发热恶心,小腹痛。原为怒后进食,因而成积,左脚酸已十日矣。误治后,粒米不能进,变为滞下,里急后重,一日夜三十余行,两手脉皆滑大,尺部尤搏指。与当归龙荟丸愈。其应用的治则为()

A、因其重而减之

B、中满者,写之于内

C、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D、因其衰而彰之

E、其下者,引而竭之

86.赵某,目暴赤肿,点洗不退,以茶调散涌之,赤肿消散。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应用的治则为()

A、故因其轻而扬之

B、因其重而减之

C、其高者,因而越之

D、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E、其下者,引而竭之

87.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下对孕妇用药原则的阐述正确的是()

A、孕妇有子宫肌瘤可以用攻伐药

B、孕妇感冒不能用中药治疗

C、孕妇若腹中积水,可攻逐水饮至腹胀全消

D、孕妇右胁下有积块,不可用攻邪消积药治疗

E、孕妇肝瘕,可用猛剂攻逐,直至病愈

88.以下属于正治法的是()

A、坚者削之

B、寒因寒用

C、甚者从之

D、塞因塞用

E、热因热用89.以下属于从治法的为:()

A、微者逆之

B、热者寒之

C、惊者平之

D、通因通用

E、损者温之90.张子和治一人泻利不止。腹鸣如雷。不敢冷坐。坐则下注如倾。诸医便断为寒证。姜、桂、丁香、豆寇。及枯矾、龙骨之类。靡不遍服。兼以燔针灼艾。迁延将二十载。戴人诊之。曰。两寸脉皆滑。请问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以何法治之()

A、通因通用

B、补涩剂

C、寒者热之

D、坚者削之

E、气虚宜掣引之91.朱某,周身畏寒,医投以温剂,不应,因投以热剂如桂附之类而其寒愈甚,其脉皆沉,按之至骨,略见疾数,以犀角地黄汤与之愈。此治法属于()A、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阴 B、客者除之 C、寒因寒用

D、劳者温之

E、热者寒之

92.程右,劳伤卫阳不固,风邪易触,肺先受之,咳嗽已延数月,汗多怯冷,形瘦神疲,脉象濡滑,舌淡白无苔。势成肺痨,宜黄芪建中汤加减。据《素问·至

真要大论》,此治法属于()

A、客者除之

B、寒因寒用

C、劳者温之

D、留者和之

E、散者收之93.以下对“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理解正确的是()

A、用清热解毒药治疗肠痈

B、用熟地黄、龟板治疗虚火盗汗

C、胆囊炎症用疏肝法治疗

D、哮喘用清化痰饮药治疗

E、肺痨用黄芩、栀子治疗

94.《素问·汤液醪醴论》治疗水肿用“去苑陈莝”法,是指()

A、理气法

B、泻法

C、吐法

D、活血化瘀法

E、温阳法95.陈女,少腹痛胀,腹大如怀子,经停五月,脉弦涩数。请问当辨为何证()A、血枯 B、石瘕 C、鼓胀 D、肠覃 E、肤胀96.对“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正确理解为()

A、用热药治寒证,寒不消者,属阳虚生寒,宜用补阳法治疗。

B、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退者,属阴虚发热,宜用补阴法治疗

C、用补阳法治疗久病阳气不足

D、用补阴法治疗热病伤阴证

E、补阴时当以阳中求阴

97.王国翁,少年嗜酒过度,致经隧凝痰。近来嗔怒频生,木火炽盛。今春肝阳暴升,肘膝痛楚重坠,寐难成睡。面白而光,舌黄而裂,鼻煤眼泪,腹痛便秘,旧痔复作,恶寒鼓栗,玉茎痿缩。脉得关弦尺数,洪而有力。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病证当属于()

A、阴绝

B、病在肾

C、火证

D、风证

E、阳气竭绝98.《素问·热论》中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此处“伤寒”意指()A、伤于寒邪 B、肠伤寒 C、太阳伤寒证

D、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

E、温病

9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痛痒疮”之类的病症皆属于()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100.计左,暑天,发热有汗不解,口渴欲饮,胸闷气粗,入夜烦躁,梦语如谵。

小溲短赤,舌苔薄黄,脉象濡数。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辨属何病()A、伤寒 B、温病 C、中风 D、湿热 E、暑病

黄帝内经习题讲课教案

黄帝内经习题

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B)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针灸甲乙经 D史记 E脉经 2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E) A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黄甫谧针灸甲乙经 C史记扁鹊传 D王叔和脉经 E七略 3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D) A黄帝素问直解 B读素问钞 C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素问吴注 4素问直解得作者是D A全元起 B张志聪 C王冰 D高世栻 E滑寿 5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B A李中梓 B马蒔 C高世宗 D张志聪 E张介宾 6灵枢集注的作者E A高士宗 B李中梓 C张介宾 D马蒔 E张志聪 7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D A吴坤 B王冰 C马蒔 D杨善上 E张介宾 8类经的作者D A王冰 B高志聪 C高士宗 D张介宾 E马蒔 9最早全面注释内经的古代医家E A李中梓 B张志聪 C张介宾 D王冰 E马蒔 10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A

A马蒔 B张志聪 C李中梓 D高士宗 E张介宾 1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著作C A黄帝内经素问 B黄帝素问直解 C类经 D素问吴注 E黄帝内经太素 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名为E A类经 B黄帝内经太素 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素问E素问训解 1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水谷的摄入 B肾气的充盛 C三焦的气化 D天癸的形成 E五脏之气的充盛 14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处主水是指E A主水液代谢 B生殖之精 C主藏精的功能 D主天癸 E主骨 15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六七面皆焦的原因是E A肾气虚 B阳明脉衰 C肾精亏 D血不足 E三阳脉衰于上 16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C A肾气虚 B肾精亏 C阳明脉衰 D血不足 E三阳脉衰于上 17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面始焦,发始堕的原因E A肾气虚 B血不足 C三阳脉衰于上 D肾精亏 E阳明脉衰 18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A A筋骨坚 B筋骨隆盛 C肾气实 D肾气平均 E阳明脉衰 19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C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黄帝内经经典句子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3、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4、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5、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6、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8、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9、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10、刺污结闭,根死叶枯。 11、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1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3、阳化气,阴成形。 14、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

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5、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16、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17、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18、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19、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0、持满御神,因时之序,导引行气,安心定气。 21、是以圣人陈阳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22、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2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4、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5、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26、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完整版)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1、阳化气,阴成形。 2、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3、刺污结闭,根死叶枯。 4、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5、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6、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8、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9、逆其根,则伐本,坏其真矣。 10、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11、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12、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13、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14、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15、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敌治未乱。 1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7、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18、持满御神,因时之序,导引行气,安心定气。 19、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20、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1、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22、人之死于疾病者,气郁居其半,色欲居其半。 2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4、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6、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27、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28、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29、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0、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1、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32、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33、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4、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尔雅选修课 走进《黄帝内经》 课后作业

尔雅选修课走进《黄帝内经》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概论(一) 1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八十一难经》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0.0分 2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艺文志》 D、《新唐书》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0.0分 3 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A、《伤寒杂病论》 B、《金匮要略》 C、《温病》 D、《脉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0.0分 4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 B、《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温病条辨》 C、《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 D、《难经》、《中藏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0.0分 5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A、《史记》 B、《脉经》 C、《汉书艺文志》 D、《七略》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0.0分 6 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A、该书中的官名 B、修辞用法

C、书中使用的历法方式 D、有真实的作者考证依据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10.0分 7 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都是产生汉代以前。()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0.0分 8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0.0分 9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0.0分 10 《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二) 1 ()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A、刘向 B、班固 C、司马迁 D、班超 正确答案:A 2 ?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 A、《旁篇》 B、《神农本草经》 C、《金匮》 D、《玉机》 正确答案:A 3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一共()卷。 A、53 B、54 C、55 D、56 正确答案:C 4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 A、224

养生经典名句

养生经典名句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1、《黄帝内经》:“五劳损伤”: 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卧伤气。 2、《黄帝内经·素问》: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3、孔子,君子“三戒”: 少年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庄子,“六字长寿经”: “少私、寡欲、清静”。 少私:私为万恶之源,百病之根。鬼迷心窍,私欲缠身,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夜不成寐,日不安神,食之无味,形劳神亏,积累成病,焉能长命。 寡欲: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招祸,绝欲不生。少私寡欲,清静为正。少淫欲,不欺男霸女;节物欲,不图财害命;淡利欲,不夺权争势;寡名欲,不投机钻营。 清静:清之静之,心态安宁,稳中自控,静中养生。头

空心静,身轻神宁。利于健身,利于防病。 5、西汉董仲舒: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6、晋代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葛洪养生“除六害”: “善于养身者,必先除六害:禁声色,薄名利,廉钱财,捐滋味,除佞忘,去嘴嫉。” 7、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养生“三慎”: 慎情志:淡然无欲,神气自满。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勿汲汲于所求,勿悄悄于怀恨。 慎饮食: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食当熟嚼,常学淡食。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切忌:饮酒过多,饱食即卧。 慎劳逸: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介绍:“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以此三遍者,月余百病除。天马行空,补益延年。能食,能睡,轻捷,明目。不复疲矣。 8、“药王”孙思邈,养生忌“六多”: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多言则气乏,多愁则心慑。 9、吕洞宾,养生“三寡”: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精生气,

2020年整理走进《黄帝内经》 于铁成 章节测验答案.doc

《黄帝内经》概论(一)待做 1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 A ? B ? C ? D 2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 A ? B ? C ? D 3 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 A ? B ? C ? D 4 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都是产生汉代以前。()

? ? 5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 ? 6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是()。 ? A ? B ? C ? D 7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 A ? B ? C ? D 8 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 A

? B ? C ? D 9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 ? 10 《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 ? 《黄帝内经》概论(二)待做 1 ()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 A ? B ? C ? D 2

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 ? A ? B ? C ? D 3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一共()卷。 ? A ? B ? C ? D 4 第一次发现《黄帝内经》是在班固编著《汉书》时期。() ? ? 5 刘向父子编著《七略》之前,没有发现《黄帝内经》的存在。() ? ? 6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 ? A ? B ? C ? D 7 下列选项中,包括在《汉书·艺文志》“七经”之列的是()。 ? A ? B ? C ? D 8 《黄帝内经》一书主要总结了()时期的医学成就。() ? A ? B ? C ? D 9 《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 ? ?

养生经典名言格言警句

养生经典名言格言警句 1. 食毕当行走。唐代医师与道士孙思邈 2. 无痰则不作眩。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心法》 3. 食不语,寝不言。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乡党》 4.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5. 养生以少怒为本。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 6. 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内经》 7. 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管仲 8. 养生治性,行义求志。北宋文学家苏轼 9.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唐代医师与道士孙思邈 10. 心察损神,语多伤气。清代教育家申居郧 养生格言经典名言警句 1. 势顺则强,气顺则舒。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刘基 2. 热食伤骨,冷食伤肺。清代养生家曹庭栋 3. 久卧伤气,久坐伤内。《黄帝内经》 4. 广庭于步,养生之道。《黄帝内经》 5. 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6. 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宋代诗人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7. 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8.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九日闲居》 9. 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北宋文学家苏轼《策别十六》 10. 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卫生诀》 11.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 12. 久立先养足,久夜先养目。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 13.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抱朴子》 14.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周,战国哲学家庄子《庄子·养生主》 15. 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金代名医张从正 16. 食过则成积聚,饮过则成痰癖。清代文学家梁章矩 17. 乐太盛则阳益,哀太甚则阴损。东汉历史学家班固

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 ”究竟具有怎样 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 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 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 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 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 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 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 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 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 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图 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内经(中医骨伤中级考试学习题集)

A.君主之官 B.相傅之官 C.中正之官 D.仓禀之官 E.决断之官 ★标准答案:B 2. 《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根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无“补益五脏”之论,故选D。 3. 《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关系最密切的 A.心肺 B.肺肾 C.肺脾 D.肺胃 E.肺大肠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4. 《灵枢·本神》肾气实的证候是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故选B。A项为脾气实,其余选项与《本神》五脏虚实病证无关。 5. 《痹论》肠痹“中气喘争”是指 A.呼吸喘促 B.肠鸣腹泻 C.肾不纳气 D.腹中攻冲雷鸣 E.以上均不是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痹论》“肠痹者,数饮而不得出,中气喘争,时发飧泄”,“中”指腹 部,“喘”“争”指气向上冲逆,“中气喘争”即腹部气逆,向上攻冲,选D。 6.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经文,属于“上”的病机是

7. 《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的涵义是 A.独主长夏 B.独主春季 C.独主秋季 D.分主四季之末 E.不定时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不独主一时,而是分主四季之末各十八日。 8. 据现考证,《灵枢》最早称谓:

《黄帝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中医经典背诵 《黄帝内经》(选读)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律,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 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 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 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6、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 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7、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 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背景介绍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2595336.html, XJ】《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可以说,如果想涉足中医、养生这个行业,不读原文的《黄帝内经》,就等于盲人摸象,抓不住纲领和重点。 别有病网站建站三年多了,转载了多人解读的《黄帝内经》,有文字的,有音频的,有视频的,但是,就是没有本站自己的。因此,从本期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对《黄帝内经》做一次精读。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 所谓精读,就是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意思。由于《黄帝内经》成书较早,如果想正确理解每个字的含意,对于当今人来说确实很困难,因此我们也是力求做到准确。由于《黄帝内经》内容繁杂,涉猎的方面非常多,虽然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过批注和翻译,但尚发现精确到每一个字的。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难免会有错误之处,还希望广大网友指正,大家共同提高。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

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缘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本篇是《素问》之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有网友可能会问了,什么是“素问”啊?哈,其实很简单,就是朴素的提问。换言之,就是黄帝向他的老师岐伯提的非常普通的问题,也就是有关人类长寿的问题,你说是不是很朴素呢? 那“上古天真论”怎么理解呢?上古是个时代,也就是岐伯在对话里提到的那个皆度百岁的时代。而天真指什么呢?我们常说小孩子天真烂漫,说明小孩子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无论是语言和行为都很纯真。因此,上古天真论讨论的问题,就是很朴素,很纯真的问题。 本文解读架构,第一页,是本次要解读的背景或原文,以后按原文的每个自然段进行分页,每页都有原文、点评和整段翻译部分,文章最后,还有本次的总结。其中点评里,都有本人结合现实而独具特色的点评,希望大家喜欢。 按每周发一篇的速度,如果把《黄帝内经》完全解读完,估计要三、四年的时间。哈......不过,这也刚好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咱们静下心慢慢来吧。我相信,如果广大网友与我一起研读完《黄帝内经》,您的水平可非同寻常了。好了,我们一起开始吧! ■原文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内经中的16句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中的16句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其主张的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正符合了现代社会的人们的需求。了解其中的养生语录将会使您受益匪浅。 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15.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 16.《黄帝内经》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

现代经典中医著作之廖育群《秘授古脉法抄本》

(声明:书籍内容载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利用该书籍用于商业目的) 洞见思想底层,诠释中国人上古时期的生命哲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中医太美。欢迎大家阅读本书籍,希望你能从中体悟生命哲学,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图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

中医古籍在线藏书阅读

中医古籍在线藏书阅读

————————————————————————————————作者:————————————————————————————————日期:

中医古籍在线藏书阅读 ●本草Top 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本草图经本草衍义 汤液本草饮膳正要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征要 本草易读本草新编本草备要本经逢原 本草经解本草从新 神农本草经百种 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崇原本草求真神农本草经读本草述钩元 食鉴本草本草思辨录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便读 本草撮要本草问答神农本草经赞本草择要纲目 得配本草本草害利本草分经 ●方药Top 雷公炮炙论炮炙全书炮炙大法雷公炮制药性解濒湖炮炙法要药分剂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鉴 药征五十二病方名医别录 千金翼方孙真人海上方外台秘要医心方 太平圣惠方苏沈良方博济方史载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鸡峰普济方洪氏集验方 杨氏家藏方千金宝要卫生易简方全生指迷方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 遗) 瑞竹堂经验方世医得效方奇效良方医方集宜医方考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普济方 肘后备急方普济本事方严氏济生方药征续编 仁术便览祖剂古今名医方论种福堂公选良方汤头歌诀急救便方奇方类编 医方集解 绛雪园古方选 注 医方论串雅内外编 成方切用时方妙用时方歌括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 医方证治汇编 歌诀 验方新编十剂表 经验丹方汇编药性切用退思集类方歌注华佗神方集验方大小诸证方论奇效简便良方神仙济世良方是斋百一选方小品方惠直堂经验方

绛囊撮要经验奇方古方汇精外治寿世方 文堂集验方回生集本草简要方增订医方歌诀 济世神验良方医方歌括医方简义 ●经论Top 八十一难经内经博议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医经读 医经原旨素问玄机原病式类经类经图翼 内经知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因条辨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黄帝素问直解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校义黄帝内经太素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内经评文内经药瀹医效秘传读素问钞 灵素节注类编古本难经阐注难经正义素问识 灵枢识难经经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要旨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难经集注难经古义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伤寒论伤寒捷诀伤寒总病论类证活人书 注解伤寒论伤寒九十论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 伤寒明理论仲景伤寒补亡论伤寒寻源伤寒直格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六书伤寒论条辨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证治准绳伤寒论注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溯源集 伤寒括要伤寒缵论伤寒贯珠集伤寒法祖 伤寒大白伤寒悬解伤寒论类方伤寒论辩证广注伤寒论辑义伤寒医诀串解伤寒审证表伤寒补例 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舌鉴增订叶评伤暑全书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伤寒指掌中寒论辩证广注河间伤寒心要 刘河间伤寒医鉴金匮要略浅注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读《黄帝内经》有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其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黄帝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天,死亡在冬季。《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

16句经典养生语录

16句经典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

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15.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 16.《黄帝内经》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

中国经典古籍《黄帝内经》

中国经典古籍《黄帝内经》 导读:基本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

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创作背景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