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解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解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解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一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

盐城景山中学庞汝琴

一、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编排体例

九上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是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

教材首先明确单元总的“活动任务单”,并同步具化“任务

一:自主欣赏”“任务二:自由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的要求。接着,教材给出“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选编了 5 篇阅读文本,依次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看》。这 5 篇文本都是现代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旧体写新诗)。在文本后都设计了“语文要素”的能力训练。体现了统编教材双线组织(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单元的结构体例特点。然后,依次给出“任务二:自由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的具体要求和教学策略。最后,“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分名著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泰戈尔诗》《唐诗三百首》)四

个板块。本单元旨在强调活动、体验,重视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口语实践的能力。

二、对现代诗歌及其基本教学策略的认识

1.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也叫“白话诗”。现代诗歌通过高度浓缩,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象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现代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和情感表达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个性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情感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思维及想象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现代诗歌与散文、小说的区别:

(——郑桂华.《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2.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目标及传统策略

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究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中高考中现代诗歌考查的缺位,导致师生对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弱化甚至漠视。二是教师的现代诗歌理论知识和文学素养不足,教师腹无诗书气不华。三是网络文学、快餐文化及“浅阅读”时代遏制了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四是在商业化、工业化的当下,诗人和新现代诗几乎成为“稀有物种”,现代诗歌在当代的发展是不足的。

现代诗歌的教学目标有:(1)学生能了解现代诗歌、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等文化常识,能有技法的朗读诗歌。(2)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3)能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4)有创意的表达。现代诗的传统教学策略有一下特点:单篇文本解读为主,过分重视现代诗的形式分析轻视现代诗的整体鉴赏,重视方法指导而忽视意蕴的共鸣等。这些教学策略的利弊就不赘述了。

三、现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1.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群文展开整体性阅读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其最大的外在特征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是群文和整体性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大致分为五个层级:第一,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第二,突破教材,“一篇带多篇”;第三,“整本书阅读”或“一本带多本”;第四,“主题阅读”;第五,“班级读书会”或“书香校园”,打通课内外阅读。其主要特征:议题引领;多文本的“比对读议”;及时的意义建构。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还过分地专注于单篇阅读,阅读量小,效果不佳等不足而言,群文阅读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开阔了师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师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其次,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丰富课堂师生教与学的形态。最后,群文阅读能够丰富和完善现有的阅读课程,使语文学科的内容、课程的形式显得多样化。

2.现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是以自恰的议题选择阅读文本。群文阅读教学最开始是苦于没有议题,有了议题就苦于没有合适的文本来搭配。文本选择的合理与否,既是教学的依托,更是课堂效率的先决条件。在本课中,我紧扣“乡愁”这一主题选择了四篇文

本。这四首现代诗共同的主题都是在抒发诗人的乡愁。但在具体表达上又各有不同。

乡愁之情是抽象的,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地域、不同诗人的眼中又是具体的。乡愁之情相同,但在诗歌的具体表达上又风格各异。这样的文本选择在宏观和微观上对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与观察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是解读群文阅读文本的角度。群文阅读教学的精髓是整合,即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将多个文本进行分析整理,利用不同文本提高的信息建构出适切的理解结构来。如何将多个文本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对教师解读文本,建构文本意义能力的最大考量。

本节课,我以一个总问题“现代乡愁诗歌的意象和意蕴的探究”,三个子问题“乡是什么?愁什么?诗是什么”来整合群文阅读文本的解读。

三是新的意义建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比对读议”必须以及时的意义建构进行总结。围绕“乡愁”这一议题,本课既有对文本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转换,又有整合、反思,还有创意和表达,对乡愁的意象和意蕴赋予了新的意义建构。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二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

(扬州市)

第一部分单元解析

本单元涵盖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版块,以及随文学习语法知识。

“阅读”编辑设计目标: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共选了 4 篇议论性文章:课文 6,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课文7,(法)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8,(苏联)利哈乔夫·《论教养》;课文 9,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其中前两篇(课文 6、7)为“教读”课文,后两篇(课文 8、9)为“自读”课文。“写作”编辑设计目标:观点要明确。学会形成观点,并明确表述出来;学会在文章中将明确的观点凸显出来。写作实践包含判断、评价观点,并选择观点列出作文提纲;写议论性文字;针对时下流行的电子游戏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综合性学习”编辑设计目标: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而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三个层面的活动,即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确定演讲主题、组建演讲团队、开展演讲活动)。

“随文学习”编辑设计目标:课文 6,随文学习“并列

复句、选择复句”;课文 7,随文学习“转折复句、因果复句”。

编者的界定是“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为何不叫议论文,而叫议论性文章?本册责任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王涧老师说,这几篇文章都不是正统的典型的议论文。《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 1922 年 8 月 14 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本文观点明晰,开门见山,“‘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梁先生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讲完“百行业为先”,再分列两个分论点,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最后总结“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全文观点明确,运用事例认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大文豪雨果表达思想的书信。本文论证思路缜密,语言极富激情和想象力,运用铺陈的手法进行论述,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论教养》是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写给青少年的一篇“书简”。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认证,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教养”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当代作家毕淑敏女士的一篇说理性散

文。本文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运用比喻论证,主张“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分别盛放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

第二部分课文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建议安排 3 到 4 个课时。其中教读课文 2 到 3 个课时,自读课文 1 个课时。两篇教读课文(《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宜分别以每篇课文而进行教学设计,实施阅读教学。教学任务一,把握每篇文章作者的观点,认识和区分文章中的观点和用以支撑观点的材料,学习事例认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清楚作者论证的思路,品味作者所引用的典故名言,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高妙,领会语句中蕴含的含义和作用。教学任务二,举例子,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的一般方法,即如何辨识观点,如何理清思路,如何区分观点与材料,如何认识论证方法,如何咀嚼和品味议论语言。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的兴趣,能够自觉的将阅读方法迁移到两篇自读课文中去。教学任务三,随文教学并列、选择、转折、因果等几种复句。知晓基本的概念,了解不同复句的特点,并能够准确识别这几种复句。

两篇自读课文(《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可以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关键要让学生自己读,用“教读”课所学习的方法,泛读,自主阅读。教师对于自读课的备课

不要太细,主要是对于阅读方式的点拨指导,对于文本内容的概要提示。课堂尽量“让”给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论教养》充分利用编者“旁注”式的提示或者问题,书下注释,以及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精神的三间小屋》充分利用书下注释,以及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写作教学建议安排 2 个课时。“写作实践”之前,对于“观点要明确”知识短文进行学习、讨论、练习。写作实践一、二,建议课上进行交流;写作实践三,建议按要求进行一次正规的写作训练,着力于表达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语言流畅而明晰。并做好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和认真组织作后讲评,进行“升格”指导。综合性学习建议安排 1 到 2 个课时。综合性学习不是一堂课,而是一次系统的活动。教师要做好指导,包括活动前指导、过程中指导和活动后指导。时间跨度至少要有两周。作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必须充分凸显语文元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开展活动,阅读材料,筛选资料,寻找与走访人物,撰写采访稿并分享交流,确定演讲主题,组建演讲团队,开展演讲活动。其中“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材料,了解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搜集相关的诗句,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要与阅读相连,教师也可以给予范围的指导。比如搜集司马迁发愤治史的故事,宋濂守信还书的故事,岳飞学艺的故事,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等等。“采访身边

自强不息的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以及家长资源,为学生做好前期对接工作,线路规划工作,安全保障工作,等等。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汇报展示,教师也可以在聘请评委、邀请观摩人员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成长的突围

——九上第四单元少年人物形象简析

徐州市开发区中学张增光

部编九上第四单元安排了三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三篇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话题,或从少年成长的视角观察社会百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理解。

小说阅读以情节、人物、环境关照为主。三篇小说除《我的叔叔于勒》情节舒缓交错,跌宕起伏,其他两篇并不复杂。但三篇小说涉的社会、家庭、自然等人物的成长环境,应该值得探究。

闰土从一个“纯真、自然、活泼”的“不懂事”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守规矩、少言寡语”的“懂事”木偶,他的成长覆盖着悲苦;杜小康从一个心理“恐惧、脆弱”的孩子经历了孤独和风雨,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少年,成长的历程引人深思;若瑟夫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珍惜亲情”的孩子,虽然无法看到他长大后的变化,但那个社会、那样的家庭对他人性的影响不得不勾起我们的忧心。社会、家庭、自然对人物成长的影响足见一般,如何冲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封锁,这需要去深思。

一、冷酷现实——闰土无法突围

“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

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来打供……这是中年闰土见到“我”后,对“我”母亲说的一段话。童年伙伴多年未见,今日一见应该畅叙,还像童年时那样。但当“我”看到了一个“满脸凄苦、表情麻木的”中年闰土外貌时,就已经预感到了什么。虽然“我”也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仅仅如此,闰土的变化“我”是能接受的。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孩童时代彼此可以无拘无束,以哥弟相称,可以没有距离,无话不说,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两颗童真的心可以自然融合。就像在平桥村,即使打了太公,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的,因为年少“不懂事”。而长大了,懂事了,彼此之间却有距离了,隔膜了,人面对面,心却相隔千里。儿时的那个不懂事的小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天真、活泼,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状态。今日面对的闰土,只会摇头,仿佛石像一般。二十多年过去了,闰土长大了,懂事了。他懂得人与人之间有等级区别,像自己这样的卑贱之人见到有地位的人要作揖、打拱,要称呼他们老爷,即使是自己最亲密的儿时伙伴也不能例外。

但还有很多事他不懂:是什么使自己从一个活泼、天真、勇敢的少年变成现在的近似木偶;“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为什么却总还是不够”;“种出东西,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更弄不明白,他心理

有太多不懂。他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来。如果说他还懂一点什么,那就是善良、老实。他知道自己生活很苦,却没有像杨二嫂那样,去想办法去占点便宜,即使抛却尊严。闰土在这一点却很木讷,因为他不懂。社会给了他太多的苦,他却如牢笼中的一只小绵羊,不能也不去突围。是他身心的势单力薄,还是黑夜的力量太强大?这让“我”暂时无法找到答案。少年闰土长大了,“懂事了”,带给“我”的却是非常的悲哀了。那个沙地上已经模糊的小英雄形象还会清晰吗?被撕裂的两颗心还会融合吗?水生长大了还会像闰土那样“懂事”吗?那个“挂着金黄月亮的深蓝天空”还能找到吗?这一切“我”暂时无从回答。但是我仍然要去寻找答案,为宏儿、水生以及像他们一样众多的孩子寻到一条美丽的成长突围之路。

二、拮据家庭——若瑟夫能否不染

《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没有延续若瑟夫长大后的情况,只把他定格孩子阶段,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从文中我们能看到这个孩子“不懂事”。他不懂家庭生活的拮据;不了解“为了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的无奈;也不懂两个大龄姐姐找不到对象给家庭带来的忧愁;甚至还埋怨在哲儿赛岛上母亲不让他吃牡蛎。总之,此时的若瑟夫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只知道在他心里于勒是他叔叔,不因为他一无所有而

在他心中成为流氓、坏蛋、贼;也不因为于勒叔叔是百万富翁就成为一个正直、有办法、有良心的人。他只知道,于勒现在很落魄,很贫穷,很可怜,需要帮助和关心。至于叔叔于勒以前的荒唐、占有他家财产的行为,他暂时还不理解。而作为父母的菲利浦夫妇却很“懂事”。夫妻俩懂得何时需

要于勒回家,何时将于勒拒之门外;何时于勒是正直、善良的人;何时又是流氓、混蛋。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是不懂的。作者恰恰用这个“不懂事”的若瑟夫与“懂事”的父母进行对比,不仅照出了成人世界的自私、、世故,更让我们看到一个纯真、善良、心理没有被污染的若瑟夫,一个涉世未深还没有被自私、金钱击中的孩子,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有情有义的人。这个不懂事的若瑟夫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每天接触的就是斤斤计较,因为缺钱而唉声叹气;因为叔叔的一封信而制定上千种计划;还有父母的“言传身教”。他的周围甚至还有更多像他家这样整天为钱而喜怒哀乐的人,为钱而改变人性轨迹的群体。当他长大、懂事的时候他还会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吗;还会不会给这个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还会不会因为父母的薄情寡义而心生不满。他能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力量从这个家庭,甚至这个社会突围吗?若瑟夫注定会慢慢长大,而且在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里长大。长大后他还能留住单纯,保持善良,不忘亲情吗?这朵淤泥中的“莲”还能不染吗?

人性的善良如何能突破因为钱而变得残酷的现实,这不得而知,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作者不仅仅是对菲利普夫妇的批判,对唯利是图现象的讽刺,更多的是想引发人们对这样一个金钱扭曲人性社会的反思。

三、孤独之旅——杜小康完美化蝶

少年杜小康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随父亲去放鸭,从此离开家、离开伙伴、离开欢乐的学校,这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残忍的现实。而杜小康别无选择,只能跟随父亲撑一只小船、赶一群鸭子、伴着永恒的水声走向纵深的芦苇荡,走向寂寞、孤独。也正是在这特殊的寂寞、孤独之旅中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成功突围,完美化蝶。少年杜小康,在经历孤独之前,仍然不能脱离孩子阶段的心理。他单纯、脆弱,不能经受打击。“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杜小康居然对父亲说,而且是带着哭腔的请求。杜小康不能接受辍学的现实,不能理解父亲毫无商量余地把自己带向芦苇丛去放鸭的苦衷,不能理解家庭一落千丈的现状,少年的不谙世事还要去上学。就是在芦苇滩度过了一段日子,杜小康还是被孤独逼迫的大哭,要回家,幼小的心灵要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折磨。

杜小康所处的环境到底有多寂寞,给其心理带来的恐惧有多严重,让我们从这几句来细细体会。“船首是一片均匀、永恒的水。”当一种事物在特定环境下成为永恒时,要

么成为经典,要么给人感觉上的疲劳。毫无疑问,芦苇荡中的永恒的水对杜小康来说就是一种单调,带给他的心灵就是孤独。“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唯一的炊烟。”这如同“大漠孤烟直”一样,本该暖暖的炊烟却因为唯一一缕,给人漂泊无助之感;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无边的芦荡,水天相接,目无所及,一片迷茫,给他永远逃不脱的感觉,孤独心理压力山大。还有比芦苇荡更大的孤独,就是父子之间的交流几乎被省略。一个弱小的身躯,一副柔嫩的肩膀,一个孤独的灵魂如何能突出这“万重大山”。然而,孤独并非自闭,并非绝望,并非消极、消沉,甚至坠入颓废的情绪。大自然把他抛入“无援之境”,但也给了他沉静、坚定、享受。这“万重大山”在一个天黑,水黑,芦荡黑,风黑的日子里被杜小康冲破了。脸一次次被芦苇割破,脚钻心地疼,双唇被冻得发紫,这些他都全然不顾,只顾得上在暴风雨中追赶鸭子,终于让失散的鸭子回到了父子身边。无助、怀念、痛楚、泪水、寂寞、绝望被一场暴风雨洗去。孤独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给了他承受的勇气,雕琢了他的灵魂。在柳树没有发芽的时候,回家的杜小康完成了少年成长仪式,实现了完美化蝶。“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三位少年,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成长历程:闰土成人付出了悲苦的代价;杜小康磨砺了孤独实现了成长蜕变;若瑟夫成人后能否突破金钱的魔咒?三位少年的经历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家庭、人生、人性更多的思考,也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这也许就是这三篇小说的魅力吧!

最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级下册内第一单元设计只是分享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内容结构一览表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常识,掌握传记的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3.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4.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5.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6.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2.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透过细节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 4.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5.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之五度空间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之五度空间 解读文本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深入、准确地品悟和剖析文章的内涵,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图简单,往往强学生所难地让他们去记一些现成归纳出来的结论,这样虽能暂时应付考试,却人为地剥夺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使得阅读能力的培养变得十分苍白。笔者认为,语文课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安排,更需要把握几个重要的方法。 一、有机切入,选对文本解读的角度 有效的切入口起着架构读者与作者的作用,是打通作者意图与读者意义间的桥梁。一般而言,学生所想往往与作者所思有一定的距离,借助学生现有的的思维,提供一定的思考台阶,有助实现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风筝》一课中,教师可以从提问入手:风筝写一对兄弟之间的各种矛盾,他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出现了“嫌恶”二字,能否用“讨厌”代替它呢?可见,这里把“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我”对于风筝厌恶的程度有多少。 有的文章作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流露出明确的结论,而是像谜一样摆着让读者去揣摩,这其实可以看成作者对读者发出的吁请,希望读者能深入文本去挖掘。从疑处入手,教师需要在一边点拨,为学生与作者互动提供帮助,让学生逐步加深对题旨的感悟。 教师还可以从文本的语言艺术入手,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妙笔生花,这种感受过程也是与作者互动的过程。比如七下《邓稼先》一文在文章中安排了小标题,使得文章思路更清晰,这是一种重要而有特点的表现手法,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来进行设计: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让学生给文章大标题增加一个副标题,格式是“一个……人”,然后让学生说出这样写的理由。第二步,讓学生结合每一个小标题,通过认真阅读,再把小标题试改成“一个……人”,然后讨论哪个小标题更好,为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与写作精品课展示研修班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与写作精品课展示研修班学习心得 精品课的背后是什么 ——全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与写作精品课展示研修班学习心得 4月13日至14日我们工作室成员到保定参加了“全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与写作精品课展示研修班”的学习,有幸聆听了黄厚江、程翔、丁卫军、王君四位语文大咖的精品课。听完课我们几个一边走一边谈感受,耳边突然传来了几个老师打趣的声音:“培训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回家时踌躇满志、无限憧憬;到校后回归现实、如梦初醒……”打趣的语言说出了大部分培训老师的常态,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精品课只是一节课的展示,精品课背后的东西也许才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法宝。于是我重新审视这四位专家的

课,努力找寻…… 独具匠心的本色语文 黄厚江老师的《猫》: 匠心一:开篇不是让学生找三只猫的特点,而是让给三只猫起名字。可别小看这一个设计啊。大家想一想,找三只猫的特点,这样的设计只是停留在内容表面,很好找到。而给三只猫起名字这样的设计呢?首先,学生得找到三只猫的特点。其次,学生得找到最能体现特点的关键性词语。第三,学生得根据特点、关键词,调动自己的积累,进行语言的重组。第四,起了名字还得想一想这个名字好不好,还得准备随时回答老师问为什么起这个名字。这样一比较,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只是停留在内容表面,而黄老师的设计不但有阅读,有分析,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思维中语言的构建就形成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设计中全部到位,怎能不让我们赞叹:巧!妙! 匠心二:《猫》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是谁? “什么?什么……小说?《猫》不是篇散文吗?”下面

经典模板 (179)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初中教材体系结构

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初中教材体系结构 本套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阅读,每单元4课,全套书144课,共编入190余篇课文(一课内含多篇的,均以单篇计算);写作,每册安排6个专题,全套书共36个专题;口语交际由综合学习过渡到专题训练,八年级以后每册安排1-2次;综合性学习,七—八年级每册安排3次,九年级安排2次,全套书共安排16次;名著导读,每册推荐2部并4部自主阅读篇目,全套书共推荐36部,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安排2次,每次选入4首古典诗词,全套书共编入48首。 (一)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材安排的重点。 1.阅读按双线组织单元,即阅读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培养(通过语文要素加以落实)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 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在七至九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和略读;在阅读策略方面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另外选取语文能力要素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深度解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尤炜: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创新设计

【深度解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尤炜: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 创新设计 编者按2017年秋季,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起始年级使用。为帮助广大教师全面、准确地理解统编语文教材设计的理念、意图和特点,教学更有效,本刊约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四位教材编辑从不同角度阐述统编教材要点,沟通教材编者和一线教师,明中探讨新教材的教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创新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尤炜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母语课程天然地具有选择、诠释、传承本国传统文化的职能。从各国的母语课程标准和母语教材来看,几乎都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目标。近三十年来,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有关传统文化的表述“密度”“强度”和“程度”在不断提高,各版本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数量、种类、范围总体上也呈增长、扩张的趋势。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 任何目标的达成都不可能是自动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确定了“选择哪些内容”(主要表现为文言诗文篇目)和“选择多少内容”(主要表现为文言篇

目数量和比例)之后,编者的主要精力就要放在相关内容的设计上,包括整体的安排和局部的构思。有效的设计是保证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落到实处的关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吸收了以往各版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又在“守正出新”的原则下有了一些设计上的创新。 一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类型,改变知识学习的方式与以往的语文教材一样,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所必需的知识。以语言方面的知识为主,也包括了历史、哲学、地理、古代科学、礼仪、官制、名物、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存在于课文的注释中,是静态、点状、彼此分散的,构成了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主要通过被动接受的方式,利用它们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除这些知识之外,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还提供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学(文化)史常识、名家论述等,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对这些知识,教材在“预习”和“阅读提示”部分,大多采用“给出提示,自主搜集”的处理方式;在课后练习部分,大多直接给出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深入探究。也就是说,这些新增的知识更多地扮演着学习“助手”“支架”的角色,意在将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向自主和深入。 例如《唐诗二首》的预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分享

新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 ——国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分享今夏6月,有幸参加了武汉市2018年国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培训。在培训会上,陈博士和唐主编分别介绍了八、九年级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体系概貌,并向一线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窃以为拿到部编版语文教材,有新鲜感的同时也难免会与旧教材进行比较,但更多的是在思考应该怎么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两位专家的讲座让笔者对如何正确使用新教材有了一些看法,现与大家分享新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 了解新教材是用好新教材必要前提,在谈新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之前,先简要了解一下八九年级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以及内容特色。 一.关于教材 (一)体现整套教材设计编写的特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一个整体,整套教材在设计编写上呈现出立德树人、素养为本、读书为要的特点。使用此套教材要树立整体意识,不忘整套教材的特点。 以八上语文教材为例,八上教材包含了社会百态、生活回忆、山川美景、情感哲思、文明印记、旨趣情操六个人文主题,教材中所选篇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与时俱进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上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与策略,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等,如第一单元为新闻单元,学习新闻文体,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类文章,把握各类新闻体裁的特点,获取主要信息,体会作者的态度倾向等能力素养。八上教材注重阅读体系的建立,构建以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如八上教材中教读课文12课,教师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文12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引导;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二)教材的能力进阶 八、九年级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课外古诗词诵读、语言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均有所提高。 阅读方面,八年级教材在阅读上淡化主题强化文体,阅读方法策略指向文

初中语文文本细读

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能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于情感的体验,有较为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赏析文学作品,能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我精神世界”。可如今的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深入人心,以客观、公式化的问答代替文本的分析,以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文本细读是进行阅读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效尝试。其目的是“从阅读教学出发,服务于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文本细读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为此,笔者拟对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作一肤浅的研究。 一、建构“细读”教学观 孙绍振教授说过,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通常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只有细读了文本,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和欣赏的目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这就首先需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高度和方向也就大致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教师科学地解读文本,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科学地组织实施教学,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就要引入学生深入文本,再而超越文本。这篇文章不仅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还告诉我们从邹忌身上可以看到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反思,说话要讲究技巧。这样学生就会围绕文本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获得阅读体会。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一定要建构全新的细读观。 二、以“读”为本,咀嚼文本语言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一是要“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所以,要进行文本细读,就必须从语言入手,从最基本的字词入手;二是要“读”,南宋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自精熟,精熟了理自见得。”结合这两点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朗读 朗读是亲近和理解语言的前提,也是进入文本的必要一环。在朗读中,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辞质朴,情感真挚,就适宜在朗读中体会,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可以走进朱自清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地体会那种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情感。 2阅读时间要充分 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对于课上朗读,短小的篇幅适宜集体朗读,较长的篇幅宜选取部分集体朗读、自由朗读。整篇文章应该给学生预留课前预习时间,在这时间段朗读。总之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 3寻找切入点 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一些细微处,仔细阅读,细细揣摩,才能品出精妙之处。 (1)细读关键字。“从一个读者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就是能让你头痛的字,关键字词通常仅提供最有特点的细部,而把其他的部分留给读者,须调动读者想象,用读者的经验来补充刺激读者的联想或者想象,把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激活”。所以真正要分析作品,还是得从分析关键字入手。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课文一开始安排孔乙己就是在众人的“笑”中入场,在文章最后又是以“笑”结束,“笑”这个字贯穿全篇,细读“笑”可以品味出这种笑是众人冷漠麻木的笑,作者更是用众人的笑来突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而这不仅仅是孔乙己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特点解析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比一般版本教材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统编版”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既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显然出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其中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统编版”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文本解读

《最后一次讲演》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2.文题诠释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 3.主旨 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其无论是在演讲的思想内容还是在演讲的语言技巧上,都可以说是一次杰出的演讲,是值得探讨的。 4.内容解读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是追悼大会上,当李公朴夫人致辞时混入场内的特务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怒不可遏。尽管在来会场之前已经有朋友告诉闻先生,有特务准备杀他,但闻先生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即席讲演。闻先生在讲演中大义凛然地宣布:我们不怕死!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务,在闻先生返回的途中暗杀了这位大无畏的民主战士。闻先生视死如归,以他的生命和热血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最后一次讲演》是用闻一多先生

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心得: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语文素养

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语文素养 -------听贾玲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11月2日下午,我有幸聆听到,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统编新教材特聘专家贾玲教授,为大家讲解关于“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语文素养”的讲座。 提纲挈领,宏观把握 贾玲教授从统编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入手,首先对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进行解读。贾玲教授指出,统编版教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统编版教材,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提升语文素养,提升的是师生双方的素养。 统编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即要守住语文教育的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所谓“创新”,即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贾玲教授结合于漪老师的事例,指出应该“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贾玲教授态度亲切、娓娓道来,老师们认真学习、受益匪浅。 回归教材,深挖资源 分析过统编教材的总体思路后,贾玲教授结合一个个真实案例,对统编教材的编写框架和体例结构进行了具体讲解。贾玲教授强调,在统编教材编写设置

中,阅读与写作构成了教材的主体。首先,阅读部分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一般文章的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写作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可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写作一般性文章和应用类文章的能力。 贾玲教授的深刻见解,启发语文教师深思。新时代新背景下,面对新教材、新形势,阅读写作应如何开展特色教学;如何切实利用好统编教材,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需要我们实践的。教学,绝不能裹足不前。跟上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给学生呈现出精彩的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贾玲教授所说,“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绝不是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努力只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仔细思考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我们的课堂才能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受欢迎;学生才能学得越来越有劲,越来越有效。 贾玲教授激情澎湃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一个优秀的事例,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让我明白语文教学不只是听说读写,更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言、阅读、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能力。将之渗透在平日的教学中,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得到真正的成长。同时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思考,做一名用心

人教社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原文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原文 七上古诗文原文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初中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我们大家都知道: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1、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我们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很好的解读文本,今天我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机会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这些课有优质课,有研讨课,也有许多常规课,我常常为一些出彩的课叫好。但是也有些课存在着文本解读不到位的现象。其实,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和我们语文教师对备课中的文本解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才能做到准确、深刻、独到解读文本? ①首先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文本,掌握难易程度。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比如:我们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部分侧重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读透文本,一般命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①文章的整体感知。②内容的理解概括。③写作思路的梳理。④重要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⑤精彩语言的品味。⑥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和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评价。 所以说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 ②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作者为什么写;要站在编者的角度,考虑编者为什么编选。 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要想准确解读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其次,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按主题划分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编者在每一个单元的前面,都有本单元的解读和整个单元学习目标。因此,把文本放入单元教学内容中去考虑,可以更准确的触摸到文本的教学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做到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文本,名师们是怎样做到的呢?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李明老师对《香菱学诗》这篇课文是样导入的:“《红楼梦》能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因为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这个导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暗示了李老师的另一个教学追求:以《香菱学诗》为入口,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的文学世界,引导他们通过对香菱悲剧命运的解读去体悟曹雪芹对“红楼”女子们的无限同情和整部《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2020年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0年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1 通过参加六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的培训,让我认识到自己原来的备课方式局限性太大,既没有关注本单元课文之间的横向联系,也没有关注从低年级学段到高年级学段课程间的纵向联系,同时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过程太枯燥、僵化,缺乏有创意的设计,对于课外阅读缺乏指导,不应该把思想教育的着力点放到最后的结论上,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历获得感的过程,在课堂中间也可以让他们谈发现、谈启示、谈受到的教育等等。同时认识到应该注重整个学期的阅读学习,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在充分阅读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进而关注他们的阅读感受,让他们乐于分享阅读成果。 新教材培训让我豁然开朗,认识到本就特殊的六年级同学,小升初衔接阶段的学习一定要承前启后、瞻前顾后,避免学习断层,合理安排时间采用集中补学、集中随文补学、分散补学的方式,让孩子们把小学阶段所学内容,进行及时补救,与中学学习做好衔接。 作为老师,我必须建立文化自信,多参加培训学习,才能认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特殊阶段,能够进行线上培训,我特别期待,期待专家老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培训会。真的很有幸能与这些专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两位老师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古诗、口语交际、习

作、课后题,还有口语交际课堂案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 1、备课方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包括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等,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从重难点入手,对于一些综合性学习或是观察作业等要早些布置给学生。以课后题为主,首先自己得带着问题去研读全文。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结构。正如新课标所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工具性是语文是人们用来交际说话和书面写作的手段,不管说话还是写作,都是从字词句段篇为基础的,所以说这方面的训练是螺旋上升的。两位老师还讲了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单元前的语文要素,即点明了如何学习本单元以及学什么。以前有时自己不知道要教些什么,这次培训专家为我指明了方向,只要有主题,方向就能明了。 3、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略读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他们都各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说过,让学生读书,但是没有特别的重视学生的阅读,通过这次培训以及大语文观,我知道了,要加大力度重视学生们的阅读和自己的阅读。 4、专家还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团队的一些优秀做法,案例等等。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会尝试一些新的比较好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做法。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汇报材料 兰草小学张文涛 2018年9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平昌县教科体局在思源实验学校组织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培训活动。虽然整个培训只有一天,但中间的内容安排却十分紧凑。既有对新教材编写初衷和理念的高层次解读,又有实际的教学示范观摩课,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我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已有七年的时间,这几年中我一直兢兢业业,埋头做好自己分内的教学工作,却极少去思考教育的意义。在这次培训活动之前,如果有人问我,教育究竟有什么用?我想,我只会回答:传道授业解惑也。经过这次的培训,我才意识到,自己从前的认识太过浅薄。 此次国家统编的教材科目有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不难发现,这三门学科都是直接影响学生思想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行为,从小耳濡目染的思想熏陶,更是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新教材的编写,不仅是一项教育措施,更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措施。教育,是立国之本。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统编教材的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是一套符合国家政治要求的,是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公共知识产品。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

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家园。部编教材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部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较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古诗文数量的增幅达80%左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的语文素养,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新教材充分关注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在重视积累的同时,强化运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学生将语文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可以从各种课外书中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部编版教材重视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多彩、功能各异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对教材中的课文是极其有益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新教材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保证学生的阅读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及教学预设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及教学预设 聆听了学校一位老师执教魏巍《我的老师》一文后,我想借此谈一谈语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 魏巍的《我的老师》,不论是选材谋篇、结构安排、详略处理,还是语言运用、情感表达,都堪称匠心独运。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和感悟,不仅能体会到文章所流露出的深厚情感,而且还能学会一些写作技巧,从而收到既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又启发教育学生的双重效果。 课堂上,这位老师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听了三名学生的理解后,老师进行了板书概括: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课外教我们跳舞;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我在睡梦中去找老师。 接着,老师又提出问题,哪几件事是详写?哪几件事是略写? 学生们很快举起了手,老师叫一位学生回答。这位学生回答说:前五件事是略写,后两件事是详写。然后,老师又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位学生回答干脆明了:我和他的理解一样。言外之意是我赞同这个男生的理解。老师

听了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位女生说:“前五件事作者写的文字少,后两件事作者写的文字多。”老师听了很高兴,还让全班同学送给她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 随后,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看文中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们读完后,七嘴八舌地开始说了:“表达了老师爱学生”“表达了我也爱老师”“表达了我想念老师”……有位学生说:“文中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的感情。”老师在黑板上也板书了“师爱生,生也爱师”七个字。 最后,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直到下课铃响。 我对这位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详写与略写”的做法持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详写与略写”显然不到位,以“文字多少”来判断详写略写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合理,也不全面准确。文章选材的详略取决于文章表达主题思想(中心思想)的需要,与主题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次要的略写。所以,要分析文章的详写与略写,应该先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从文题“我的老师”不难看出,就是“通过对我与老师蔡云芝之间往事的回忆,表达我对蔡老师的爱戴与思念之情”。回过来看一看文中这七件事吧。前四件事写“蔡云芝老师爱我们”(所有学生),而不是仅仅只爱“我”一个人,主要表现蔡老师是一位尽职尽责、教育有方和富有爱心的老师,这是第五件事写“我们爱老师”的基础与铺垫,也是为

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参加六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的培训,让我认识到自己原来的备课方式局限性太大,既没有关注本单元课文之间的横向联系,也没有关注从低年级学段到高年级学段课程间的纵向联系,同时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过程太枯燥、僵化,缺乏有创意的设计,对于课外阅读缺乏指导,不应该把思想教育的着力点放到最后的结论上,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历获得感的过程,在课堂中间也可以让他们谈发现、谈启示、谈受到的教育等等。同时认识到应该注重整个学期的阅读学习,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在充分阅读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进而关注他们的阅读感受,让他们乐于分享阅读成果。 新教材培训让我豁然开朗,认识到本就特殊的六年级同学,小升初衔接阶段的学习一定要承前启后、瞻前顾后,避免学习断层,合理安排时间采用集中补学、集中随文补学、分散补学的方式,让孩子们把小学阶段所学内容,进行及时补救,与中学学习做好衔接。 作为老师,我必须建立文化自信,多参加培训学习,才能认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2

特殊阶段,能够进行线上培训,我特别期待,期待专家老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培训会。真的很有幸能与这些专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两位老师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古诗、口语交际、习作、课后题,还有口语交际课堂案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 1、备课方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包括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等,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从重难点入手,对于一些综合性学习或是观察作业等要早些布置给学生。以课后题为主,首先自己得带着问题去研读全文。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结构。正如新课标所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工具性是语文是人们用来交际说话和书面写作的手段,不管说话还是写作,都是从字词句段篇为基础的,所以说这方面的训练是螺旋上升的。两位老师还讲了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单元前的语文要素,即点明了如何学习本单元以及学什么。以前有时自己不知道要教些什么,这次培训专家为我指明了方向,只要有主题,方向就能明了。 3、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略读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他们都各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说过,让学生读书,但是没有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重难点分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母语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围绕阅读 这个核心任务,创新设计,构建了全新的阅读编写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两个要点: 第一,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将语文的育人价值和学科属性融为 一体; 第二,构建“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本 文拟就后者的设计思想、内容要点作一点解析,以便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新教材 的精髓。阅读体系构建中编者重点思考的三个问题 1.如何体现“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 “读书为本,读书为要”,就是抓住读书这个核心,引 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体系 构建的指导思想。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 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读书为要”的 思想。他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认识到:“整体而言,中小学生 的读书状况是不好的,年级越高,情况越糟。很多学生除了教科书和教辅,几乎 不怎么读书,不喜欢也不会读书,更不会读完整的书……试想,不读书,或者读 书少,怎么可能学好语文?怎么可以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但事情往往就 是如此悖谬……少读书、不读书就是当下‘语文病’的主要症状,同时又是语文 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病根。”为此他提出,“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 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现在重新提出要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去改进语文教学。这不是什么新观点,但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 新回到朴素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多读书’的角度去理解语文的本质,是有现 实意义的。” 温儒敏先生“读书为要”的思想,还体现在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上。在《忽视 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一文中,他开宗明义:“通常讲阅读教学, 往往偏重课堂上围绕课文的教学,这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同样重要的,就是 课外阅读的教学。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放弃了,这样 的阅读教学只能是半截子的,不完整的。”因此,要“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 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 透和整合,连成一体”;不仅要有量的要求,还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