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肿瘤的原理

《中医治疗肿瘤的原理》

——访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袁希福教授摘要:恶性肿瘤由毒而生,毒聚乃成瘤,因此防治恶性肿瘤必须重视毒邪致病的主要病因。中医对毒邪有热(火)毒、湿毒、燥毒、阴毒等之分,其中以热毒为主。肿瘤形成之后,应该适时采用扶正、疏通、祛毒三法。这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

专家简介:袁希福,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现任院长,兼上海希福中医抗癌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卫生联盟客座教授、抗癌“多靶向”“活靶点”思路首创者。长期从事中医药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在肺癌,食道癌,胃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个体化中医治疗方面造诣颇深。后在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发表了《扶正通瘀排毒三联平衡疗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512例》论文,成为抗癌“三联平衡疗法”的创始人。

一、治标与治本

标本,就是用来分清疾病的主次和轻重缓急,从而确定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标本理论首先见于《内经》:“治病必求其本。”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先治本,后治标,只要治好了本,标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肿瘤患者常因肿瘤压迫而引起疼痛,一般应当首先用活血消肿的方法,消除肿瘤,以治其本,疼痛才能得到缓解。但是疾病的发展是复杂的,有时标证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需要把标证列为主

要矛盾来解决。例如肿瘤患者出现严重的吐血、便血、尿血或呕吐不止、二便闭塞等症候,标证急于本证,则当先治其标,及时采取止血、止吐等对症处理的方法,待标证缓解后,再以抗癌治疗,消除肿瘤。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一旦标证缓解后,即当治本。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治标治本也有同时进行的,叫做标本同治。这在临床上也是常见的,就是标和本俱急,在时间上条件上,都不允许单独治本或单独治标,必须两者兼顾,采取标本同治之法。例如病人表现有肾虚水泛的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腰痛等症状,同时又有风寒袭肺的咳嗽、气喘等症状,前者为本,后者为标,这是标本俱急的症候,必须标本同治,用发汗法与利小便法来表里双解。又如肿瘤压迫、梗阻、腐烂坏死以及扩散转移,破坏各个脏器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病变而产生发热、咳嗽、胸痛(继发感染)等不同的症状时,亦当标本兼顾,就是既要抗癌,同时又要消除其合并感染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标本兼顾。但标本同治仍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标本关系。

标与本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在临床应用上最主要的是主次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因果的关系,轻重与缓急的关系,它们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疾病内部的联系和矛盾,必须掌握这些规律。标本理论的运用,基本上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说明治病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否则就会没有主次,就会

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同时,也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随着疾病的变化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必须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制订出新的治疗方案。

二、扶正与祛邪扶

正就是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祛邪就是抑制、排除、消灭致病因子。人是一个高度辩证统一的整体,人体疾病的发生,无不体现在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失调,局部可以影响全身,全身也可以显现在某一局部。反过来说,通过扶正的整体治疗后,全身状况的好转,可以促进局部病变的改善,而进行局部治疗后,局部病变的改善和消失,也有利于全身症状的恢复。

肿瘤疾病是一种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与整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肿瘤治疗,必须注意辨别阴阳气血的盛衰和各个脏腑经络的虚实以及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从而确定治疗方法。扶正是为祛邪创造必要的条件,祛邪是为了达到保存正气的目的,临床上必须权衡扶正与祛邪的轻重缓急,不能片面地强调用有毒的峻烈攻逐的药物,企图一下子消除肿瘤,这样势必损伤正气,影响人体的抗病机能。反过来,如果片面地强调只用扶正的补药,不用消除肿瘤的攻药,那么就会姑息养奸,不仅不能使肿瘤缩小,而且会使肿瘤得以增长。因此,在治疗中既要扶助正气,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病机能,又要祛除病邪,使癌肿在体内逐渐缩小和消失。扶正与祛邪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

的,二者不可偏废。一般来说,癌肿病人在正虚为主的时候,治法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反之,在正气不很虚弱时,则应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

例如癌肿患者出现脾肾阳虚、气虚血衰、气滞血瘀等情况,就应分析是脾虚为主?还是肾亏为主?是脾肾阴虚,还是脾肾阳虚?是气虚引起血虚?还是血虚引起气虚?是气滞造成血瘀,还是血瘀导致气滞?如果是由于脾肾阳虚,导致肠胃的运化失常,而造成气虚血衰、气滞血瘀,就应先用温补脾肾、益气助阳为主的扶正药,并适当酌加一些理气活血、祛除病邪的药物;如果经过治疗,脾肾阳虚已经好转而气滞血瘀征象显著,那就应调整治疗方案,侧重于攻,用理气活血消肿等药物。同时可以再酌加一些益气补肾药,这样就不致于攻伐太过而影响整体。临床上常见中期癌肿病人邪盛正虚,以邪实为主,则应着重祛邪,而适当地加一些扶正的药物;晚期癌肿病人,因疾病迁延日久,正气大虚,则应着重扶正,适当地加一些祛邪药物,待整体情况改善后,再以攻为主,攻补兼施。总之,确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应根据肿瘤患者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肿瘤的大小,以及早期还是晚期等具体情况而随时变化。

三、辨证与辨病

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辨证,就是运用四诊八纲为主要手段综合临床各种证候表现,来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和辨别疾病的部位、寒热、虚实以及传变转归等,然后确定治疗的方法。它特别强调治病求本、审证求因,重视内因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治疗肿瘤的时候,如果想用一张方子或1~2种药物就能解决所有的各种不同的肿瘤,是不现实的,只能根据不同病因、病机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2.辨病审证求因由于肿瘤是一种疑难病症,单靠一种方法或一个方面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在用药方面也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一些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山豆根、肿节风、生苡仁、铁树叶等,这比单独地用一种辨证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要好。例如笔者治疗一例食管癌患者,根据辨证是属于胃阳虚及忧郁痰阻所致。按辨证用药,症状虽有减轻,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了2~3味针对治疗食管癌的药物,如石见穿、威灵仙、急性子、硇砂等之后,症状就有显著好转,经线摄片复查,食管癌的病灶部分亦有所缩小。因此,必须把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一方面通过必要的检查手段以明确诊断,同时又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辨证施治,既照顾到整体,又注意到局部的病灶,俾能更好地发挥药物效用,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向前推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