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清单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清单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清单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知识清单

本次教材共10个单元,按课标要求来分:

数与计算:2、4、6、7,乘除法竖式的开始。

空间图形:3;

量与计量:1、5;

统计概率8、9;

思考方法:9单元。

重点:2、4、6,计算与几何。

本学期共53个例题,61课时。

一、数与计算部分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及验算(不超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1.新旧联系

* 3 2 3 2

+3 9 -1 4

7 1 1 8

* 180 340

+340 -180

* 583+417,631-409 估算1.加法

例1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98+25

例2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376+284

2.减法

例1是笔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517-348

例2是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难点):507-348

例3是整百数减三位数

3.加减法的验算

例1 加法的验算。135+48=183

例2 减法的验算。200-183=17

建议:

*保留错题*纠错练习*单项练习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例1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7 200×7 2000×7

2、估算乘法

例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29×8

方法:一位数不变,另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转化成例1的口算。

3、笔算乘法

例1不进位的乘法:12×3,

例2是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18×3

例3是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进位叠加):24×9

例4多次进位,且有连续进位,计算更为复杂:137×6

例5关于0的乘法,说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为后继教学做好准备。

例6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508×3

例7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280×3(两种做法)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内容:

一个横式、两个竖式、一个含义、一个关系。(表内的有余数除法)

例1表内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例2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及余数的含义

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例4解决问题

2.前后联系:

二年级学习倍的认识时,知道6是2的3倍。用两个纸条估计时,可以出现3倍多一些,为有余数除法作铺垫。

3.建议:

(1)明确的问题

*整除和有余数除法都是建立在包含除的基础上。

*分物(生活经验)与算式不可混淆。

*先教有余数的除法竖式。

(2)余数的含义和横式表达

(3)关于竖式

(4)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作用是什么?

*应从竖式中来探索。

讨论:23/5,商3为什么不行?,23-15=8,8里面还有一个5,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为什么不能商5?不够减。

*拓展练习

一个除法算式,除数是6,猜猜它的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一个除法算式,商7余5,猜猜被除数最小是几?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来源

⑴平均分配或测量

⑵除法运算来表示商

2、内容

⑴分数的初步认识

例1 认识几分之一

例2通过让学生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例3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例4 认识几分之几

例5通过把1分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来说明十分之几的含义,一方面进一

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以后小数的学习做了初步准备。

例6 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⑵分数的简单计算

例1 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例2 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例3 教学“1减几分之几”。

3、建议

⑴认识几分之一

*平均分的概念深入人心。

*利用实物认识二分之一的含义。

⑵分数比大小

*不同图形表示相同分数

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的1/4,涂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阴影部分都表示1/4呢?

*相同图形表示不同分数并比较大小

不同的图形可以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在相同的图形里面能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

*折纸活动:一个圆的1/2,1/4,1/8,1/16……体会

*得出结论:当两个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它所代表的分数越小。

⑶认识几分之几

①从几分之一类推出来,几个1/2?3个1/4?10个1/10?

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③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⑷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为10以内的,可以扩展)

①1/2+1/2=2/2=1,1-1/2=2/2-1/2=1/2或1-1/2=1/2;

1/4+1/4=2/4。

算理:和整数一样,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

2/8+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即3/8

②例2要动态展示减的过程,算理同例1。

③例3(1减去几分之几)

二、空间与图形

第三单元:四边形

(一)内容:

1、四边形

例1 区分四边形

例2 四边形分类

2、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3、周长

例1 认识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例2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例3 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5、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例4要求学生不用尺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谁画的线段最准。

例5要求学生先估计,用彩带纸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再实际剪一段试一试。

(二)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四边形的认识

*掌握四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四个角,直直的边,体会封闭的意思,为周长做准备。

*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

*认识一般四边形要注意四点。

第二部分:周长

*出错:以后学了面积混,特别是正方形的。再往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混,关键是概念不清。

*标准定义:“围成一个封闭平面图形的弧或线段的总长度叫做周长。

注意:长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长度的总和,不是四条边的和。

*要让学生看到一条线段。

第三部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题目(合、拆、大含小、长正联系的)

1、不给字母公式,教参55页。

2、特征是前提法。

3、说方法的训练,多样、不一定归一位一种,要明确每步求什么?图形与算式对应,为什么乘2?

4、错误:求长方形的周长时忘了乘2;拼图形或者切分图形时多算了边或少减了边。逆向时先减再除以2 。

5、长方形的周长是两个长边和两个宽边的长度和、正方形周长是四条边长的总和。

(一个长边的长度+一个宽边的长度)*2,

6、利用活动教具。

7、关于45页的估算,顺序:估——量——估。

8、思考题:

(1)稳定性(2)不规则图形周长

(3)逆向思考的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7厘米,求宽是多少?

(4)对于拼、切图形的问题:

*把两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把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下图中,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小正方形的4倍。对吗?

第三部分:量与计量

第一单元:测量

教材说明

一、前后联系:

明确:

测量工具 测量单位(标准)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直尺 厘米 物品的长度 含有几个长度单位二、内容:

1、毫米 分米的认识

例1 毫米的认识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分米的认识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千米的认识 千米与米的关系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观1

18

6

念。

例4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6 吨的认识吨与千克的关系。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3、重点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会量会估。

4、作图要求:铅笔、直尺,涂色铅笔或浅色画笔。

(1)测量

*画几厘米几毫米长的线段,或根据要求画线段。

*用直尺测量给定图形(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的边长,求周长。

二、教学建议:

(一)毫米、分米

1、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面积铺垫),建立1毫米的表象。

2、建立长度单位的体系。

mm——cm——dm——m

(二)千米的认识(例3——例5)

1、建立1千米的直线距离,不是环形距离。

2、换算方法。

1千米=1000米(两个单位,1000个1米是1 千米)

3千米=( )米,1000×3=3000米

㈢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1、吨的引入:教法和长度一样。

板书:克————千克————吨

2、感受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3、引申:称1根头发丝的重量。

4、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1000克1千克一样重

1000份的1克就是1千克,合起来变成1千克。

第五单元时、分、秒

一、前后联系:已经学过整时、半时,学生会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二、教学建议

1.新旧知识的迁移

*想方法来证明进率。

*读表。

2.简单的时间计算

*例1 2时=( )分

*例2 计算6:40——7:45经过多长时间?(不超过半天)

计算方法:

数格子;分段数;不能直接用竖式减。

3.三种类型:

a.计算经过的时间段

b.计算开始的时间

c.计算结束的时间

第四部分: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说明

例1要让学生学会用“一定、不可能与可能”三个词描述事件。

例2会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判断,举例是要特别小心,语言要严密。

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例4三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例5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前后联系: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过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内容:

排列和组合的区别:与顺序有关是排列;与顺序无关是组合。

例1(简单的组合)

例2(简单的排列)

例3(简单的组合,同类事务两两组合)

(三)教学建议:

*紧扣目标,减去低效问题;

*把握起点,减去无效程序。注意问题:

三年级应用题清单:

一步:

(1)四单元有余数除法属于份总关系(得数的变化,表内)

(2)七单元分数属于部总关系和差比关系(整数发展为分数),

可以发展为两步计算应用题(++、+-、-+、--)

99页例1:

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弟弟吃了2块,妹妹吃了1块。

一共吃了几分之几块?

二步:

(1)二单元出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部总关系++、+-、差比

关系-+、--)只是由两位数的变为三位数。

(2)六单元出现的份总关系(综合算式的训练);

82页12题:少年宫乐队有女同学18人,男同学有17人,合唱队的人数是乐队的3倍,合唱队有多少人?

差比的份总关系.(只是数大了)

82页11题:300个同学乘4辆汽车去郊游。前3辆车各坐78个同学。第4辆车要坐多少个同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汇总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 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 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 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 半时=30分30分=半时 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 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 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第三单元测量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万以内的加、减法,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数学广角。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内容拟定如下计划: 一、复习内容: 1.“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是在二年级下字期学习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位数的加、减法,重点是培养学牛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重点是连线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根据《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第一学段只学习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因此,本单元的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注意培养学牛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探索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并够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 3.“四边形”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4.“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时,分、秒”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千米和吨”主要是让字生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问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加深学生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5.“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会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含义。 二、复习重难点: 1、复习重点: 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会万以内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措施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 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 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 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9、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 (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第2、4单元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1、口算计算:一般先算整百加减整百数、整十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 加。(注意进位与退位) 2、估算:把加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再进行口算。

3、万以内的加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位满十就要向前进1. 4、万以内的减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 10;如果要从十位退1,而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退1当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当10,这时十位上的数是9。 5、加法的验算:(1)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2)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1)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2)用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 6、识记以下关系式: 加数+加数=和验算(1)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2)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验算(1)被减数-差=减数(2)差+减数=被减数7、解决问题: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时(没有小括号),要从左往左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数。 第3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 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 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 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易错点:个位加个位满十时不向十位进一。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易错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忘记加进位数或退位数。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2014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姓名: 一、时、分、秒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 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从数字1走到数字2是5秒,秒针走一圈是60秒。 2、脉搏跳1次,大约是1秒。1分=60秒,1时=60分。 3、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 慢的是(时针)。 4、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 也就是( 5 )个小格。 5、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 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6、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时 针走1圈,分针要走( 12 )圈。 7、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8、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秒针 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钟)。 9、1时= 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1、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笔算加法时,要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加 法的验算,交换家数位置后再加一遍,和不变;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笔算减法时,要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 上加10再减。减法的验算,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 4、估算前,先把各数看成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计算。 三、测量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1厘米中间的每一 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2、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4、信封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 5、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 米。 6、3千米=3000米,一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 7、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8、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 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快的是(秒针),走得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理解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时、分、秒 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走一大格的时间 是5秒)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1时=60分 1分=60秒(时、分、秒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60) 4.计算经过的时间,要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不够减时,借1当做60 用。(列竖式时,注意相同单位要对齐,即时与时对齐,分与分对齐) 第二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把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加一位的形式,先 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再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也可以先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再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去 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去一位数,也可以把减数看成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差,先用被减数减去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加上一位数。 3.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 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4.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 减时,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第三章测量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有时候也用分米(dm)作单位。 3.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4.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米、 分米、厘米、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6.1吨=1000千克(吨、千克、克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7.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 位,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第四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相加满十 就向前一位进1。 2.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 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如果被减数的十位是0,无1可退,就要向百位借1当作10个十退到十位,再从十位借1,当作10个一计算) 3.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教师:温美丽刘晓萍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

了9() 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1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时分秒 假设法:假设法就能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假设结合其他条件进行推算,在适当调整,从而得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分析法:分析法是由问题出发向已知条件靠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并逐个解决,最终使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 综合法:是一种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正向思维方法。结合所求的问题,先选择两个已知条件,并通过这两个已知条件解出一个问题,然后将这个解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与其他已知条件配合,再解出一个问题......直到解出题目中所要求的未知数。

第三单元:测量

比较法:比较法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不同的已知条件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别,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消元法:消元法就是指消去或去掉某一个未知数的方法。当数学问题中未知数多的时候,就要用消元法进行解答。首先必须设法消去一个或几个未知数,然后逐步求出被消去的未知数。 等值变化法:等值变化法是小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就要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和才能保持不变;而在减法中,被减数和减数要同时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差才能保持不变。 拆数凑整法:拆数凑整法是指在计算加减法时,根据数的特点,灵活地把算式中的数拆分,重新组合,分别凑成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进行计算。

图示法:图示法是一种具体化的思维策略。图示法是根据数学问题画出实物图、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等直观图形来表示图意,以帮助加工信息,正确地审题、分析和检验,从而使数学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的一种方法。 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归纳法可以先举例子,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子加以说明。 推理法:推理法就是在猜测、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1、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公里)=1000米。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 )毫米。所以,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因此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6、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 米=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②进率是100 1 米=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7、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如:3吨=3000千克5000千克=5吨 7、(相邻)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1 吨=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 1000克=1千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1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 )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 1 )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 )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1时= 60分1分= 60秒半时= 30 分1刻=15分钟 60分=1时60秒=1分30 分=半时15分钟=1刻 第2、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0上打了点,向前借1,自己变成9) 3、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第3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 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 1 )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 米=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10 厘米= 1 分米10 毫米= 1 厘米 ②进率是100 1 米= 100 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比如说在一个苹果、一个柿子之类的东西;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比如小狗,小动物之类;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比如大象、蓝鲸。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相邻) 1 吨= 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1000克=1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新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 一、本册知识点 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 数与代数数的运算 1、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 2、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 进行估算 3、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两步 运算 4、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除应用题 常见的量 1、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2、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3、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测量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统计与概率不确定现象 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 单元课时知识点 第一单元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 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口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知识点: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一定的口算速度和技巧,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除法,口算速度约为每分种6-8道,正确率达90% 以上。 3、着重引导学生理解20×3的算理,即先计算2×3=6,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 个0,从而得到20×3=60。 4、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乘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 5、给学生适当的练习,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二节需要多少钱 知识点: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掌握0和任何数相 乘都得0这一规律;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乘法,5分钟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 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 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 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 半时=30分 30分=半时 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 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2014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时、分、秒”&第三单元“测量” 1、计量时间的用时间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有时、分、秒。 A、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大格又分成5小格,钟面一圈就是60 小格。 B、钟面上有三根针。最长最细的,跑的最快的是秒针,它走一小格是1秒, 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就是60秒。最粗最短的,跑的最慢的是时针,它走一小格是12分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 1天=24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要走2圈。) 1时=60分钟(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要走一圈。) 1分钟=60秒(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要走一圈。) 1时=3600秒(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秒针要走60圈。) C、在时间问题里还要注意单位的正确应用。 我们要注意区分时间和时刻。时间表示经过的一段空间,所以通常用小时、分钟、秒钟作单位;而时刻通常表示一个开始或者结束的一个点,所以通常用时、分、秒作单位。比如走了1小时25分钟17秒钟,这是记录经过的时间,而1时25分17秒则表示一个时刻,代表从这个点出发,或者结束。用我们学过的线段可以表示为: 经过时间(用几小时几分钟表示) 开始时刻(用几时几分表示)结束时刻(用几时几分表示)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写单位) 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写单位)=结束的时刻 结束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写单位)=开始的时刻 D、单位转化的问题。(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化成分或分化成秒是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要乘以进率60; (2)分化成时或秒化成分是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要除以进率60。 2、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 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3、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4、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精品教育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你记住咱们本学期学习的东西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们这学期各单元重要知识点吧!最后,祝各位同学们在期末的考试里取得好成绩。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 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 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易错点:个位加个位满十时不向十位进一。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 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 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厦大附小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 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最粗,秒针最细最长)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这是分针正好走一小格。 2、进率。(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60分=1时 1分=60秒 60秒=1分半时=30分 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解决时间问题一般思路和公式: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 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 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 1、元、角、分与小数的初步认识 2、元、角、分背景下一位小数的比较大小 数的运算 1、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两步混合运算 3、一位数乘两、三位数 4、在元、角、分背景下,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常见的量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 1、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 2、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和形状不同 测量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2016-2017秋季莲塘岭小学班级姓名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1.1小熊购物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知识点: 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2、在乘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抄下来。 1.2买文具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除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2、在除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1.3过河 (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混合运算中既有除法,又有加法,如果想先算加法,就要给加法加上小括号。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 搭建图形 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搭建 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观察图形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2.1 看一看(1) (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 知识点: 1、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都不一样。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2 看一看(2) (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观察两个物体时,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单元加与减 3.1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运算) 知识点: 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2运白菜 (三位数连减运算) 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3节余多少钱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 1、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没有小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4里程表(一) (解决起点为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1、根据里程表提出问题,一般先把里程表转化成线段图来观察,再列式计算。 2、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画图去理解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变化,列式也随之变化。 3.5里程表(二) (解决起点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1、当天行驶的里程数=当天里程表的读数-前一天里程表的读数 2、解答算式谜时,要通过观察推理找到从哪一位先计算,然后一步一步推算出答案。 第四单元乘与除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 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口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4.1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知识点: 1、整十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整百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4、在口算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先看清楚整百、整千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要注意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相乘时得到的0不能丢。 4.2需要多少钱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先把前两位数看作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和,再用一位数分别与它们相乘,最后把所得的两个积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