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考研常见名词解释汇编

目录

蒙太奇 (2)

【蒙太奇的种类】 (2)

【蒙太奇的句型】 (3)

库里肖夫效应 (4)

作者电影 (4)

诗电影 (4)

左岸派 (5)

电影眼睛派 (5)

德国表现主义 (6)

超现实主义 (6)

超现实主义电影 (6)

法国印象派电影 (7)

布莱顿学派 (7)

新现实主义 (8)

新浪潮 (9)

真实电影 (10)

杂耍蒙太奇 (11)

同期录音 (12)

《想象的能指》 (1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12)

独立制片 (13)

景深镜头 (14)

升、降格 (14)

升格 (14)

副光 (15)

借位拍摄 (15)

跳切 (15)

声画对位 (15)

180度表演区 (16)

场面调度 (16)

三种主要的调度手法 (17)

规定情境 (18)

格式塔心理 (18)

情节点 (18)

套层结构 (19)

生活流 (19)

画外空间 (19)

类型电影 (19)

理性电影 (20)

黑色电影 (21)

左翼电影 (22)

软性电影 (23)

《武训传》 (24)

主旋律电影 (25)

十七年电影 (25)

台湾电影 (25)

香港新浪潮 (25)

(26)

新德国、日本、苏联电影 (26)

新德国电影 (26)

日本电影 (26)

苏联电影 (26)

“白色电话”电影 (27)

新好莱坞电影 (27)

DOGMA宣言 (27)

DOGMA纯洁誓言 (27)

(28)

海斯法典 (28)

蒙太奇

法文montage n.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蒙太奇的种类】

在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两类蒙太奇模式,它们分别是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1.叙述蒙太奇

叙述蒙太奇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内在联系、时间顺序,把不同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叙述一个情节,展示一系列事件的剪接方法。叙述蒙太奇又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分叙等几种。

2.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又称为“列蒙太奇”,是根据画面的内在联系,通过画面与画面以及画面与声音之间的变化与冲击,造成单个画面本身无法产生的概念与寓意,激发观众联想。表现蒙太奇细分为并列式、交叉式、对比式、象征比喻式等几种。

目前,在影视节目制作中,不重视蒙太奇规律的现象很多,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动画制作中一个镜头到底的现象。这往往会破坏节目的节奏,使观众产生厌倦。蒙太奇作为影视艺术的构成方式和独特的表现手段,不仅对节目中的视、音频处理有指导作用,而且对节目整体结构的把握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蒙太奇,蒙太奇应该怎样来分类,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普多夫金的分类比较具体。他认为有5种不同的蒙太奇:

一是对比蒙太奇,例如资本主义危机时期焚毁小麦与饥饿儿童镜头的连接。

二是平行蒙太奇,例如普多夫金拍的《母亲》中,游行示威的工人队伍逐渐壮大与涅瓦河的冰块逐渐溶化镜头的平行描绘。

三是比拟或象征蒙太奇,即今天常称为“隐喻”的蒙太奇,例如以飞翔的海鸥象征对自由的向往等。

四是交叉性或“动作同时发展”的蒙太奇,例如《赖婚》中那个最后一秒钟的营救。

五是“主题反复出现”的蒙太奇,即代表着一定主题意义的事物,在关键时刻一再出现在银幕上。

爱森斯坦、贝拉·巴拉兹、爱因汉姆都有过不同的蒙太奇分类法,有多至36种的,也有人认为过分繁琐的分类是徒劳无功的。艺术手段千变万化,不可能把它归纳成若干文法规范,随时会有艺术家创造出新的手法。

正是因此,马尔丹最后把蒙太奇归纳为3类,即叙事的蒙太奇、思维的蒙太奇和节奏的蒙太奇。

当代法国的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认为:蒙太奇的目的只是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之集中在被表现的事物上,首先是通过情节本身,通过情节所要求的生动的叙事来表达含义,其次是抒情,绘声绘色地抒发,墨酣情切地渲染。综上所述,我们不妨把蒙太奇归结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象征的、对比的、隐喻的)3大类,而在这三者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往往是在叙述的同时,也抒发了感情,或者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蒙太奇的句型】

在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中,由一系列镜头经有机组合而成的逻辑连贯、富于节奏、含义相对完整的影视片断。

蒙太奇句型--前进式、后退式、环型、穿插式和等同式句型

前进式句型。按全景一中景一近景一特写的顺序组接镜头。

后退式句型。按特写一近景一中景一全景的顺序组接镜头。

环型句型。这种句型是将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句型结合起来。

穿插式句型。句型的景别变化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远近交替的。

等同式句型。就是在一个句子当中景别不发生变化。

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了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且这个镜头分别和一碗烫,游戏的孩子和老妇的尸体接在一起,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认为莫兹尤辛演技

非常好,分别表现除了饥饿,愉悦及悲伤的感情。因此库里肖夫认识到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单个镜头只是电影的素材,蒙太奇的创作才是电影艺术!

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同样的镜头后面接了不同内容的镜头。观众认为那个特写镜头中的人的表情变了。

作者电影

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

诗电影

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

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蒙太奇诗电影”。苏联20世纪50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卡立克、帕拉让诺夫等。70年代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有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里耶夫、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调鲜明。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应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电影从默片阶段进入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

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但包括先锋派在内的早期电影艺术家们对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的探索成果,构成了现代电影表现手段的有机部分。现代的诗电影一般都能注意到隐喻因素和叙述因素的较好结合.

左岸派

60 年代中期,法国“新浪潮”电影转入后期,以阿仑·雷乃、瓦尔达、罗伯- 格里叶等为代表的“左岸派”(因居住在法国塞纳河的左岸而德名)声誉日隆。他们的影片更着重于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本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抒情主题;更多地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验,向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面进了一大步,并吸纳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由于他们与新浪潮电影导演的风格非常接近,有时也被归于新浪潮电影名下。但“左岸派”却公开拒绝被贴上“新浪潮”的标签。然而,由于1959 年《广岛之恋》的出现正好赶上“新浪潮”的幸福之年,因此,人们便把它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

“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两片的导演都是阿仑·雷乃。前者编剧是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后者编剧是罗伯- 格里叶。两位编剧都参与设计了导演构思。由于“左岸派”导演和文学有深切的渊源关系,所以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有时偏离电影固有的形式太远,像杜拉斯后来独立拍摄的电影,往往是一些静态的画面,配上文学性极强的话外音(如《印度之歌》,1975;《阿迦塔》,1981),因此被称为“非电影”。但阿仑·雷乃在视觉和语言

之间却找到了非常完美的平衡。

电影眼睛派

是苏联纪录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于二十年代初提出,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即“电影眼睛派”。他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搬演,甚至一般的反对表演的影片(故事片)。他按照自己的理论拍摄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带摄像机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等。这些影片都以取自生活的正式素材,通过巧妙的蒙太奇处理,充满激情的表现了苏维埃新社会的本质方面。维尔托夫没有把电影的任务归结为只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认为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这是非常重要的电影创作阶段,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及五六十年代法国出现的真实电影,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当今的电视发展正是延伸了他的“电影眼睛”理论——真实地记录现实并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

电影眼睛派的发展,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后来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也深受眼睛派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

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电影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盖努茵》,《三生记》,《泥人哥连》,《演皮影戏的人》,《蜡人馆》(1924),《圣女贞德的激情》(1928)。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注:不能与超级现实主义混为一谈,超级现实主义又称照相主义,是七十年代美国最为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美术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不同。

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阿杜-基洛的《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超现实主义电影公然反对叙事体。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r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性欲和高潮,暴力和渎神,以及怪异幽默,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用来与传统电影形式抗衡的题材。影片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用自由的电影形式,来激发观众潜在心底最深处的冲动。布努艾尔曾宣称《一条安达鲁狗》是“向谋杀热情地呼唤”。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宴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

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年)、《眩晕》f1958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变态者》(1962年)和《群鸟》f1963年),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法国印象派电影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阿贝尔·冈斯、杰尔曼·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路易·德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路易·德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路易·德吕克的《狂热》(1921)、杰尔曼·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布莱顿学派

成立于1900年英国的电影先驱团体,首创特技摄影和简单的蒙太奇,并实验各种彩色技术。

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英国“布莱顿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因起源于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莱顿,故而得名。“布莱顿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为摄影师,如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詹姆士·威廉逊、埃斯美·柯林斯和希赛尔·海普华斯等。该学派不仅重视对现实生活的体现,尤其对重大社会问题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和表现。在表现形式和拍摄节奏方面,布莱顿学派给电影带来了早期蒙太奇,从而通过电影画面的有机组合,使得电影开始具备了属于自己所独有的叙事语言。该学派反对梅里爱提出的“银幕即舞台”的主张,反对在剧场中和摄影棚里记录奢华的舞台剧和营造虚幻的电影魔术,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把镜头对准社会、瞄准生活,在露天的场景中拍摄真实的生活片段。在“我把世界摆在你眼前”的口号下,“布莱顿学派”的主将们拍出了一些历史文献片和带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电影短片,对世界电影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

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

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首部影片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在意大利出现的,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甚至令人震惊,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这一电影学派竟然异军突起于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面临全面崩溃的一个法西斯主义国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崭新的独特的表现风貌,突破了以往西方电影的部分传统或陈规。

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口号既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的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意大利电影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世界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程,虽然早已结束了,但是它所倡导的纪实主义和让普通人成为银幕的主人公等美学思想将是永存的,它具有革命意义的美学观念将长久地影响电影艺术的发展。

新浪潮

(法语:Nouvelle Vague,英语:New Wave),来自法语La Nouvelle Vague,意为“新的波浪”的意思,特指从上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发生的一场电影运动,后来“新浪潮”一词被广泛用于其他电影史上其他国家在二战之后兴起的新兴电影运动。

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

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新浪潮电影的拍摄主题:

非政治性的电影。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它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

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新浪潮运动的流派,作家作品我们通常意义上划分为三个部分。

1 巴赞(电影评论家)《电影手册》

第一,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包括离奇,幻想)(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本质的区别)

2 “新浪潮”电影

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 959)

3 “左岸派”电影

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长别离》。

真实电影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

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

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

杂耍蒙太奇

定义:杂耍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其间一切元素都是为了促使把导演打算传达给观众的思想灌输到他们的意识中,使观众进入引起这一思想的精神状况或心理状态中, 以造成情感的冲击。杂耍蒙太奇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最终能说明主题的效果。

与表现蒙太奇相比,这是一种更注重理性、更抽象的蒙太奇形式。为了表达某种抽象的理性观念,往往硬摇进某些与剧情完全不相干的镜头。

20世纪20年代初,谢尔盖·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杂耍蒙太奇的含义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爱森斯坦在《杂耍蒙太奇》一文中解释说:杂耍是“任何这样的因素,它能使观众受到感性上或心理上的感染……以给予感受者一定的情绪上的震动为目的,反过来在其总体上又唯一地决定着使观众接受演出的思想方面,即最终的意识形态结论的可能性”,“不是静止地去‘反映’特定的、为主题所需要的事件,不是只通过与之相关联的感染作用来处理这一事件,而是提出一种新的手法——把随意挑选的、独立的(而且是离开既定的结构和情节性场面而起作用的)感染手段(杂耍)自由组合起来,但是具

影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蒙太奇:原是法语的一个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来被借用到电影领域,表示把分切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形成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电影的手段。组接的的原则有生活逻辑、推理顺序、导演倾向或美学原则等。 2.安德烈·巴赞(1918-1958) 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被誉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50年代,创办了《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他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大多数理论思维通过电影评论体现出来,代表理论文集是《电影是什么》。他的主要理论有: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电影语言进化论、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认为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产物,追求空间的真实性、影像与客观现实的同一,反对表现主义与蒙太奇。 3.黑泽明(1910-1998) 20世纪日本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被斯皮尔伯格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他在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31部影片,是第一个打破欧美垄断影展的亚洲电影人,引导了整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电影的艺术潮流。在导演手法上,他的电影具有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干净利落的特点,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最出名的导演手段是对现场的调度;在影片主题上,通过日本民族的现实和历史展开对人性的讨论,传递出日本独特的民族性和人性的弱点。代表作品有《罗生门》、《七武士》、《乱》、《影子武士》等。 4.格里菲斯(1875-1948) 20世纪上半期的美国电影大师,他完成了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拓和定型,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索,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做的创新,使电影成为真正的艺术门类。在电影表现上,他对全中近景的转换、特定镜头的运用、段落之间的连接、摄影机的运动等作了示范式的处理;在电影制作上,他开创了叙事电影的基本叙事原则和制作模式,为好莱坞主流叙事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品有:《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电影至格里菲斯真正成为了艺术,这种艺术是通过镜头的运用实现的。 5.爱森斯坦(1898-1948): 20世纪上半期的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他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把蒙太奇从艺术方法上升为电影学说,开创了电影的蒙太奇时代。他的“杂耍蒙太奇”理论要点为:选取具有一定冲突性的镜头,剥离其原本的时空同一性,用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对列组接,就能产生一种全新的综合物,创造出未经剪辑的影片中非固有的概念;蒙太奇的作用不仅是简单的连接,更在于“冲突”和“对立”带来的震撼效果。“理性蒙太奇”主张通过画面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的认识。代表作有《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等。 6.法国新浪潮(New 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 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 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

电影常识(名词解释)

电影常识(名词解释)

电影常识 蒙太奇(MONTAGE)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蒙太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镜头 一、景别镜头 景别 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

不同的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1.远景 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电影理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编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一、重点名词解释 1 改编的影视化原则: 影视作品的改编,即运用电影、电视独有的思维方式,遵循影视艺术的创作规律与特性,将其它体裁的文艺作品改写为电影、电视剧作。改编影视作品时,主要应遵循的原则是:第一,相似性原则。无论怎样改编,都必须与原作保持一种相似性。第二,整体性原则,改变影视作品,是为了重新构造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因而,对原作的修改、加工、创造,都必须服从总体的需要。第三,影视化原则。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一方面必须尽量避免、删除、转化原作中的那些不能通过视听手段加以有效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把原作的内容转化为视听形象。 2 改编影视作品的主要方法: 1,再现式改编;2,节选式改编;3,取材式改编;4,重写式改编。电影的改编偏重于吸收原作在人物性格刻画与思想主题方面的特点;而电视剧的改编则更偏重于对原作故事、情节的移植和发展。 3 导演风格: 导演风格即个人风格。影视导演作为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族、时代、阶级之中,艺术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的共性,又不能不影响与作用于他们的个人风格。影视导演风格既具有层次性特征,也具综合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各部门艺术家风格有机综合的体现。所以,影视导演风格比起其他艺术家风格的形成难度更大。导演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主要取决于艺术家的精神个性与创作个性,客观因素有艺术家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人生经历等等,同时,来自观众的信息反馈对导演风格的影响和制约也是不容忽略的因素。 4 “新中国制片方针”: 夏衍曾把新中国制片方针概括为:1,中国电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借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2,中国电影遵循列宁所说的“必须为千百万劳动人民服务”和毛泽东所说的“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根本方针,所以它必须从属于政治,坚定地配合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3,强调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建立一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电影队伍;4,坚持“双百”方针,鼓励自由创造,反对千篇一律。这一时期的制片方针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电影由解放前的商业性向为人民服务方向的根本性质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因其过分强调为政治服务而使中国电影长期存在着单纯宣传工具的倾向,当然,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寓教于乐”,仍是中国电影制片思想的主导方面。 5 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鹿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6 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表现蒙太奇包含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和对比蒙太奇。 7 叙事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叙事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1,平行蒙太奇2,交叉蒙太奇3,重复蒙太奇4,

编导常识--50影视名词解释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考资料---五十个影视名词解释——编导常识 1.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在萤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幕上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来,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3.电影史: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 4.电影思维: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荧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5.商业电影: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统称。 6.艺术电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电影。 7.场景: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 8.电影空间:由荧幕体现的空间世界。 9.景别:被摄主题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10.多景别:同一镜头中,不间断变化的画面景别。 11.特写: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部分的电影画面。 12.全景:表现成年人体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13.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 14.近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15.电影画面:即电影镜头。 16.电影学:即一般电影研究,包括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等等。 17.电影时空的特殊性:即电影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 18.段落:电影剧本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19.场面: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20.客观镜头:镜头特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而是采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观点。 21.主观镜头:所表现的内容明显的带有导演的主观评论观点的镜头。 22.电影构思:电影剧作者考虑和酝酿电影剧本写作的艺术思维活动。 23.电影文本: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24.电影剧作:按照对生活的理解,体验,评价,运用电影思维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工作。 25.电影导演:是影片艺术创作的领导人物和总指导。 26.电影制片人:指在电影生产,制作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资金,人员,物质材料等所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人。 27.电影摄影艺术:以剧作为基础,以客观实体为对象,运用光学镜头,摄影机等主要技术手段,通过光学,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的处理,在荧幕上创作出可出现的,运动着的造型艺术形象。 28.肖像构图:指人物特写或近景画面形式所构成的。 29.电影美术:指为电影造型而进行的设计和制作的艺术创作。 30.造型语言:艺术家用来构成视觉形象,体现创作构思的手段和技巧。 31.电影音乐:专门为特定影片而创作而编配的音乐。 32.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从不同方面说明同一涵义。 33.声音蒙太奇:在时空动态中,声画匹配的声音构成方法。 34.类型电影:按照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构成的模式进行摄制和观赏的影片。 35.意识流电影:以意识流理解世界为宗旨,以意识流为人思维的经常模式,并以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创作的电影。 36.主流电影: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观念,具有稳定的票房保证,因而投资者肯投资的一类影片。 37.宽银幕电影:是指比普通标准银幕更宽的电影统称。 38.数字电影:是指电影摄影,放映和剪辑过程全部用数字格式统一起来的电影。

影视考研的名词解释

影视考研的名词解释 影视考研是指影视学专业的考研考试,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影视艺术和行 业的理解,提高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培养人才而设立的一项考试。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影视考研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专业课 影视考研的专业课分为两部分:影视学和导演专业。影视学是研究影视艺术与 文化的学科,包括影视理论、影视史、影视美学、影视技术等内容。导演专业是针对影视导演培养的课程,主要包括导演艺术理论、剧本创作与分析、摄影等内容。考生需要在这两个专业课中选择一门进行答题。 影视学的专业课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影视艺术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掌握。考 生需要熟悉影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不同时期的影视发展趋势和影视文化的内涵。同时,还需要了解影视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以及影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导演专业的考查重点是考生对导演的创作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把握。考生需从导 演角度思考电影的艺术语言和结构,注重分析影片的故事情节、角色塑造、镜头运用等方面。另外,导演专业对于剧本创作和导演实践的要求也较高,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故事创作能力和实际拍摄经验。 二、历年真题 历年真题是备考影视考研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研究历年真题,考生可以了解 考试的命题风格和难度分布,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历年真题题型多样,有论述题、辨析题、比较题等,涉及的知识面广泛,需要考生具备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在准备历年真题时,考生应注意不要将答案死记硬背,而是注重思考和理解,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理论解释能力。此外,对于比较题,考生要注意把握两个或多个影视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并结合理论知识加以分析。 三、大纲 影视考研的大纲是备考的重要依据。大纲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对于考生 来说是明确备考方向的重要参考资料。考生应当仔细研读大纲,了解每个考点的具体要求和重点内容,并根据大纲来安排复习计划。 大纲中的各个考点是要求考生对相关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考生在备考 过程中,应通过查阅教材和参考书对每个考点进行系统学习和理解,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 四、辅导班 影视考研辅导班是为备考影视考研的学生提供专业辅导和指导的培训班。辅导 班由一些经验丰富的导师和行业专家组成,通过讲座、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解题能力。 辅导班通常会提供模拟考试和答题技巧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考试环节和提高答 题水平。课程设置包括专业课教学、专题讲座、知识点解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时间安排选择参加相应的辅导班。 五、综合口试 综合口试是影视考研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对考生专业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综合口试包括文学片段解读、分析案例等环节,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知识有全面的考察。 在综合口试中,考生需要对给定的文学片段进行解读和分析,包括场景的理解、角色的心理描写、对话的分析等方面,通过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来展现专业水平。

电影学--名词解释

1.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 世纪末。1895 年12 月28 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2、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3、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4、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1998 年3 月9 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5、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6、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 6 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7、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 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 分,这一举措使学 校掀起电影热,97 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 年2 月11 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电影常识(名词解释)

电影常识 蒙太奇(MONTAGE)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蒙太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镜头 一、景别镜头 景别 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1.远景 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2.全景 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此种景别的视野相对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它常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牧马人》中用远景展示主人公许灵均选定的生活环境后,用全景描叙了他下放劳动发行的过程。在绿色的摹草原上,牧群在蠕动,一个40岁左右的牧马人仰天躺在草地上听着富有苍凉的敕勒川之歌,使这个已生活了20年的主人公更富有造型性,表现力。 3.中景 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的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在影视作品中是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提供人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一部影视镜头的成功一与否,主要看中景的运用处理。《红樱桃》中许多场景的奥地利精心审慎设计,其中女主人公楚楚坦诚直白自己身世一场最突出。整场戏大多用了中景、大中景来拍摄。开始时楚楚用俄语讲述编造的故事后来,女教师要求她讲

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 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 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 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可归结为一句话:电影不是真正的语言,但却是一种具有表意性符码的特殊语言。(符码在他看来仅仅是一种让信息含义得以理解的逻辑关系。而“次符码”是符码在一些相应电影领域中使用的规律性) 3.类型电影 ①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符号。常见的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如米高梅公司精于歌舞片和浪漫剧情片;华纳兄弟公司的警匪片独具特色,而科幻、恐怖片几乎成了环球公司的专利。 ③它作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产物,迎合观众的欣赏期待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特别关注电影作品的某些共性。虽然它的制作模式给人以保守陈腐、平庸媚俗之感,但也没有妨碍某些杰出导演在严格的类型戒律下制作出富有个性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如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等。 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类型电影的生产还遵循着某种“定期更迭”的原则,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主打类型”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得观众对于类型电影能长久的保持兴趣。

电影艺术名词解释

电影艺术名词解释 电影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音频和故事情节等元素来表达情感、 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涵盖了许多专业术语,用于描述电影 中的技术、创作和观影体验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影艺术名词 解释。 1. 剧本:剧本是指电影的故事和对白的书面版本。它包含了对角色、情节和场景的描述,是电影制作过程中重要的起点。 2. 镜头:镜头是电影中最小的单位,指的是从摄影机拍摄的一段 连续画面。镜头可以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场景的变化以及动作的节奏等。 3. 画面构图:画面构图是指将镜头中的元素有意识地安排在画面 中的过程。通过选择角度、位置和元素的关系等方式,画面构图可以 影响观众对电影的感受和理解。 4. 音效:音效是指电影中通过声音效果来补充和增强画面的元素。音效可以包括背景音乐、环境声、特殊效果等,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 真实和沉浸的观影体验。 5. 编剧:编剧是负责创作和撰写剧本的人。编剧需要构思故事情 节和角色,并将其转化为可在银幕上展示的故事。 6. 导演:导演是电影的创作和指导者,负责统筹和协调电影制作 的各个环节。导演负责选择角色、指导演员表演、拍摄镜头、调度剧 组等,以实现他们对电影的艺术愿景。 7. 拍摄:拍摄是将电影故事和场景实际记录下来的过程。拍摄通 常包括摄影、灯光、音频和特殊效果等步骤,并且需要在适当的时间 和地点、使用适当的设备和技术来完成。

8. 剪辑:剪辑是将拍摄得到的素材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和编辑的过程。通过剪辑,可以改变和调整镜头的顺序、时间和速度,以创造出各种视觉效果和故事节奏。 9. 特效:特效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或实际的物理效果来创造虚拟的画面效果。特效在电影中常用于创造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场景和动作,增加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 10. 配乐:配乐是指为电影选择或创作音乐的过程。音乐可以在电影中起到表达情感、烘托气氛和补充故事内容的作用。 11. 录音:录音是指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记录和捕捉角色对话和其他声音的过程。录音通常分为现场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以确保音频的质量和准确性。 12. 服装与化妆:服装和化妆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合适的服装和化妆可以创造出角色的形象和个性,并且也可以用于营造特定的时代和风格。 13. 主题:主题是电影中探讨和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意义。主题可以是关于人类生活、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深入思考,是电影艺术的抒发和宣扬渠道。 14. 影评:影评是对电影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的文章或节目。影评家通常会分析电影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以及观众的反应等,以提供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参考。 15. 院线:院线是指电影院的集合,是电影放映和观影的场所。电影制片方通常会与院线进行合作,将电影放映在院线上,以便吸引观众观看和产生票房收入。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电影艺术名词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从故事创作到技术运用,再到观众体验。电影艺术的丰富语言和技术手法使得电影成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电影的一些名词解释英语

电影的一些名词解释英语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拥有自己独特的术语和词汇。在观 影过程中,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制作、表现和评价。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电影术语和名词的英文解释。 1. 剧本(script) 剧本是电影创作的基石,它是一种文学形式,由对白、动作和场景描述组成, 用于指导导演、演员和其他创作人员的表演和拍摄。剧本根据实际要拍摄的镜头进行分段,其中包括对话、场景切换和角色动作等。 2. 导演(director) 导演是一个电影的主要创作力量,负责组织和指导电影的拍摄过程,包括演员 的表演、镜头的构图和剪辑等。导演是一个电影的灵魂,他们的创意和才华决定了电影的风格和质量。 3. 演员(actor/actress) 演员是电影中扮演角色的人员,他们通过表演来传达角色的情感、经历和动作。演员通过他们的表演能力创造出令人信服和感人的角色形象,成为电影故事的关键。 4. 拍摄(shooting) 拍摄是指将电影从剧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实际的图像和音频的过程。它包括摄影 和录音,通过不同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来捕捉影像和声音,然后存储、编辑和处理这些素材。 5. 剪辑(editing)

剪辑是电影制作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将拍摄得到的各种素材进行组合和 编辑,创造出连贯、流畅和有节奏感的电影作品。剪辑决定了电影的节奏、张力和故事的表现力。 6. 音效(sound effects) 音效是指通过声音的处理和编辑来为电影增加更多的观感和效果。音效可以用 于表达角色的情感、强调场景的氛围以及增强剧情的气氛。常见的音效包括音乐、环境声、声响和配乐等。 7. 成本(budget) 成本指的是电影制作和宣传过程中的费用和开支。电影制作是一个资金密集型 的产业,包括制片费、演员片酬、场地租赁、摄影器材和特效等。了解成本对于电影制片方和制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8. 院线(theater) 院线是指专门放映电影的电影院。电影制片方通过与院线签订合作协议来将电 影放映在大荧幕上,让观众进行观影体验。院线是电影传播和观影的重要渠道,它们通常通过票房收入来获得利润。 9. 蓝光(Blu-ray) 蓝光是一种高清晰度的光盘格式,常用于存储电影等高画质的视频和音频材料。蓝光光盘的容量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并提供更好的观影体验。 10. 奥斯卡(Oscars) 奥斯卡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颁发的一系列电影奖项。被誉为电影界的最高荣誉,奥斯卡颁奖典礼是每年全球电影爱好者关注的盛事。

影视名词解释大全

影视名词解释大全 1. 镜头(Shot):指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一组连续画面。镜头可以用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场景的氛围等。 2. 剧本(Screenplay):电影或电视节目的文本,包括对话、场景描述和角色动作等内容。 3. 演员(Actor/Actress):参与电影或电视节目表演的人。演员通过扮演角色来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4. 导演(Director):负责指导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并协调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 5. 制片人(Producer):负责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筹集资金等工作。 6. 编剧(Screenwriter):负责创作并撰写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剧本。 7. 拍摄(Shooting):指通过相机将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画面记录下来。 8. 剪辑(Editing):将拍摄好的素材进行剪辑和处理,形成最终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9. 配乐(Soundtrack):为电影或电视节目创作的音乐,用于增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10. 特效(Special Effects):通过计算机技术或实物制作,用 于创造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奇幻场景或特殊效果。 11. 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拍摄完成后,对电影或电视节目进行音频、音效、视觉效果等方面的后期处理工作。 12. 录音(Sound Recording):将影视作品中的声音进行录制,包括对话、音效和音乐等。 13. 服装(Costume):演员在电影或电视节目中所穿的衣服,用于展现角色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等。 14. 布景(Set):用于电影或电视节目拍摄的场景道具,包括 建筑物、家具、装饰等。 15. 画面比例(Aspect Ratio):指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画面的宽 高比例,常见的有4:3和16:9等。 16. 音效(Sound Effects):用于增强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声 音效果,如枪声、爆炸声等。 17. 分镜(Storyboard):用图示的方式将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剧情按照时间顺序分解成一组画面。 18. 画外音(Voice-over):指电影或电视节目中角色的声音,但并不显示角色的形象。

(完整word版)电影名词解释

第一章电影理论 考试内容: 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重点) 电影理论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史 电影本体论 一.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 经典电影理论部分 (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 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 (德)抽象电影 抽象电影 (法)纯电影 (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 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1925 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 该运动的第一阶段。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 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拍片活动 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 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桃祷阆蜓现兀馐沟门分薜牡缬耙帐跫也苏裥嗣褡宓缬暗脑竿欢且徽酱 吹木裎; 铀倭?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其 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 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纳克、冈斯、莱谢尔等人.先锋派电影的具体发展见上图。 【名词解释:印象派电影】 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当时法国电影业由于美国电影的竞争日趋衰微,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 兴法国电影。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的概念,在创作上团结了诸如冈斯、杜拉克、爱浦斯坦等人,力求在商业影片中暗地进行一些革新。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这一学派在德吕克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就分裂了,一部分人拍起商业片,另一部分人则走上了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的先锋派道路。印象派电影在造型风格

电影名词解释

电影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电影名词解释 A Aberration:像差 摄影影头因制作不精密,或人为的损害,不能将一点所发出的所有光线聚焦于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变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Absolute Film:绝对电影 一种用抽象图形来诠释音乐的影片。由德国羊肠小道前卫电影导演奥斯卡费辛格于1925-1930年首创。 Abstract Film:抽象电影 一种通过影片的剪辑、视觉技巧、声音性质、色彩形状以及韵律设计等,来表达意念,给人一种自由自在、不拘形式感觉的电影。 Academic Editing:学院式剪接 一种仔细依循电影剧情发展过程的剪接方式。其目的是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维持电影剧情发展的流畅性。因这种剪接方式不会引起观众对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时也被称为“无痕迹剪接”,是好莱坞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Academy Aperture:影艺学院片门 由美国影艺学院推行的一种电影片门规格,主要是用于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此种规格宽高比例为1.33:1。亦称ACADEMY FRAME。 Academy Awards:奥斯卡金像奖 美国影艺学院于1972年设立的奖项,每年颁给表现杰出的电影工作者。每一个奖项最多有五个提名。个人项目奖,可以提高演员或电影工作者的身价。 Academy Leader:影艺学院导片 依据影艺学院所设定的标准,连接在放映拷贝首尾的一段胶片。导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数的数字、放映记录和其他信息,便于放映师装片和换片。导片不仅有保护影片的功能,同时可使放映机从起动到第一格画面到达放映机片门之前,达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Academy Mask:影艺学院遮片 由影艺学院规画出来的一种遮掩摄影机部分片门的装置。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Science:美国影艺学院(台)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大陆) 成立于1927年,宗旨是“提升电影媒体的艺术品质,提供电影工业不同部门及技术的普遍交流,促进动技术研究与文化发展的代表作,追求其既定的多元化目标”。该学院最知名的是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Standards:影艺学院标准 指美国影艺学院所订立的技术规格,以在电影工业界推行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包括:影艺学院画面(ACADEMY FRAME),影艺学院导片(ACADEMY LEADER),影艺学院遮片(ACADEMY MASK)

电影的一些名词解释英文

电影的一些名词解释英文 在我们生活中,电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会通过电影的方式了解不同的故事、文化和观点。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关于电影的名词和术语,让我们感到困惑。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常见的电影名词,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电影世界。 1. 主演(Lead Actor/Actress) 主演通常是电影中的主要角色,他们在电影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主演的表演通常是电影中最为引人注目和出色的,他们经常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奖项提名。在英语中,男主演被称为"Lead Actor",女主演被称为"Lead Actress"。 2. 配角(Supporting Actor/Actress) 配角是在电影中扮演次要角色的演员。他们的角色相对较小,但同样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配角的演技也会影响整个电影的质量。在英语中,男配角被称为"Supporting Actor",女配角被称为"Supporting Actress"。 3. 导演(Director) 导演是电影的创意和执行者。他们负责指导演员的表演,控制拍摄场景以及制定整个电影的美学风格。导演对电影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语中,导演被称为"Director"。 4. 编剧(Screenwriter) 编剧负责创作电影剧本。他们通过文字和对话来构建电影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编剧需要具备创意和良好的写作能力,以将故事转化为摄影机能捕捉的形式。在英语中,编剧被称为"Screenwriter"或"Scriptwriter"。 5. 制片人(Producer)

制片人负责电影制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筹集资金、组织团队、协调拍摄进度以及管理后期制作。他们是电影制作的关键决策者,为电影的整个过程提供支持和指导。在英语中,制片人被称为"Producer"。 6. 特效(Special Effects) 特效是在电影中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用于创造逼真的视觉效果,或增强视觉冲击力。特效通常包括计算机生成图像(CGI)、绿幕技术以及模型制作等。特效的运用可以让电影更加引人入胜。在英语中,特效被称为"Special Effects"。 7. 剪辑(Editing) 剪辑是电影后期制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已经拍摄好的镜头进行选择、排列和组合,将电影片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剪辑的技巧会直接影响到电影的节奏和叙事效果。在英语中,剪辑被称为"Editing"。 8. 服装设计(Costume Design) 服装设计师负责设计和选择电影中角色所穿的服装,以展现角色的个性特点、环境背景或时代背景。服装设计在电影中起到了营造视觉美感和角色塑造的重要作用。在英语中,服装设计被称为"Costume Design"。 9. 原声配乐(Original Soundtrack) 原声配乐是电影中的音乐作品,为电影增添情感和氛围。原声配乐与电影的情节相结合,为观众创造出深刻的情绪体验。在英语中,原声配乐通常被称为"Original Soundtrack"或"OST"。 10. 场景(Scene) 场景是电影剧本中的一个连续片段,通常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一个电影通常会包含许多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不同的目的和情节发展。在英语中,场景被称为"Scene"。

电影的英语名词解释

电影的英语名词解释 电影(Movie)是一种以动画、影像技术为基础,通过光的投射和录制来记录并传达故事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电影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特点。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相关的英语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1. 剧本(Screenplay) 剧本是电影的基础,是编剧为电影所创作的故事蓝本。它包含了剧情、对话和场景的详细描述,以及角色的介绍和发展。剧本是电影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叙事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2. 导演(Director) 导演是电影的创作和指导者,负责影片的整体布局和导演演员的表演。导演对电影艺术的表达和风格的塑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选择镜头、设置场景和引导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对故事的诠释。 3. 拍摄(Shooting) 拍摄是指在摄影棚或外景地进行电影镜头的拍摄和录制。这是制作电影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选择合适的摄影机、灯光和摄影技巧,导演和摄影师可以创造出视觉效果独特的画面,使电影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4. 剪辑(Editing) 剪辑是将拍摄好的片段和镜头进行组合和编辑,使其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通过剪辑,导演可以对故事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进行控制和调整,使电影更加紧凑和连贯。剪辑也能够通过特定的剪辑技巧来创造出影片的独特风格和观感。 5. 音效(Sound Effect)

音效是指在电影中使用的各种声音,包括自然音、人声、配乐以及特殊音效等。音效在电影中起到增强氛围、烘托情绪和强调场景的作用。合理运用音效能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电影的世界,产生更加真实和震撼的感受。 6. 角色扮演(Character Acting) 角色扮演是演员通过表演来扮演电影中的角色。演员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等 方式来传达角色的内在情感和特点。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角色的真实性和观众对故事的投入感。 7. 电影题材(Film Genre) 电影题材是指电影所表现的主题或类型。常见的电影题材包括动作片、爱情片、喜剧片、恐怖片、科幻片、纪录片等。不同的电影题材通过其特定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8. 票房(Box Office) 票房是电影在影院上映期间所获得的票房收入。票房是评估电影商业成功的重 要指标之一,也代表了观众对电影的认可和喜爱程度。票房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影制作公司和影片相关方的经济利益。 9.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奥斯卡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奖之一,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每年,全球电影工作者凭借其在电影制作和表演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争夺这一殊荣。奥斯卡奖对于电影人来说具有极高的荣誉和影响力。 总结: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其相关术语和名词在不同背景和语 境下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运用。本文通过对电影的基本要素和概念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电影的魅力。无论是剧本、导演、拍摄,还是剪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