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也称作现代中国文学。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文论等多种文学形式,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和快速发展阶段的独特文化风貌和人文关怀。

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思想意识和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题材来源。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审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对于一些旧传统的批判和反思成了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想倾向。

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注重真实性和关注当代社会问题。作家们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城乡差距、社会阶层、性别关系到环境问题和人文关怀,通过真实的细节展现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演变和人们的真实生活。同时,他们也借助各种形式的叙述手法,如写实、寓言、幻想,表达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独特的美感。

中国当代文学还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作家们描写个体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强调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所遭受的挫折,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和存在的感悟。这种关注个体的文学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和亲近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于自身的情感认同和思考空间。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个体与历史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作家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忆,揭示了历史对

于现实生活和个体命运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关注历史的犯罪和遗忘,试图从个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

最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互联网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渠道。网络文学的兴起,通过实时的互动性和大量的参与者,对于文学的表达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变革。

中国当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也是对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反思和思考。以其多样性、真实性和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中国当代文学在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变革中起到了承前启后、见证时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新青年》杂志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

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这场革命的先驱者一身二任,同时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革命自然纳入新文化运动轨道,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利色彩。 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表明了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2)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从启蒙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已“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5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已整理)

《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当代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相贯通。二、心理时空结构。三、写人的感觉、幻觉和联想。四、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本时期区别于十七年时期的一个特征是文学在发展中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学的主要参照。从整个文化背景来看,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他的“重新评估一切”的彻底反传统反偶像精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或多或少地渗透于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除此之外,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都逐一得到介绍并在中国8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痕迹。对“文革”中荒诞现实的深切体验和被压抑的自我强烈要求得到自由表现的欲望,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崛起的最初起因。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部分朦胧诗人、“后朦胧诗”诗人的诗作及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的“新潮”小说和实验戏剧为代表,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现代主义创作在艺术上不那么看重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绘,而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或者以粗鄙的语言和漫画式的描绘尽情调侃以宣泄情绪,或者较多地利用非逻辑的呓语、密集的意象、不易领会的象征、向不易感知到的心理真实逼近。 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又吸纳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也相继出现了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后新潮”小说,以于坚、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和沙叶新的新实验戏剧。有极具先锋性的,也有极为大众化的。就多数作家的创作倾向来看,其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虚无。 从虚无的观念出发,他们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各种解构和颠覆。在艺术表现上,通过突出叙事方式或话语的构成方式,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操作,彻底地表现神秘或虚无。从创作上看,在文体结构、意向组织、叙述方式等方面往往具有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实验性。 二、民族文化主义思潮以文化寻根为其主要表现,试图以高度的理性自觉,从哲学本体论角度重新提出和阐释文化概念,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还原”,展示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建民族文化的现在形态。寻根文学是民族文化主义思潮在创作上的体现。 三、通俗文学思潮本时期的通俗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商品化、市场化时代的大众文化范畴,它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但它所具有的商业性、娱乐性、消遣性、通俗性特征却体现了商品化、市场化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 通俗文学:1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的新武侠小说2 言情小说琼瑶、亦舒等的言情小说3、历史小说高阳等的新历史小说4、抒情散文、诗歌三毛、尤今、席慕容、亦舒等人的散文、诗歌。 5、纪实文学《毛泽东传》《走下神歌坛的毛泽东》等一批有关名人传记和轶事的纪实文学拥有众多的读者。6、“汪国真热”“王朔热” 四、伤痕文学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以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班主任》(刘心武)为起点,出现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伤痕文学”揭露了“文革”十年动乱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严重创伤,特别是心灵创伤。代表作品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叶辛的《蹉跎岁月》等,相应的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有诗歌《在浪尖上》(艾青)《故园九咏》(流沙河),散文《怀念萧珊》(巴金)《干校六记》(杨绛)等。 伤痕文学的特点:1、对文学的真实性的回归。2、表现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3、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五、反思文学1979年初发表的茹志鹃的短篇《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是“反思文学”的最初代表作,从1979年至1981年形成反思文学的热潮。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的《绿化树》、谌容的《人到中年》、古华的《芙蓉镇》等,相应的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回答》(北岛),报告文学《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等。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8.朦胧诗: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今天》杂志,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一批年轻诗人纷纷发表诗作,以其思想感情的复杂隐蔽,与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8月《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诗的阅读上的朦胧、晦涩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这些年轻诗人的创作也由此命名为“朦胧诗”。代表作有:舒婷《致橡树》《双桅帆》《神女峰》etc. 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小巷》;北岛《回答》《红帆船》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礼魂》是朦胧派的主将之一; 江河《祖国啊,祖国》。 孙绍振概括其三个美学原则,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简言之: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地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他们推动当代形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诗歌的写作,放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 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 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文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 3、“山药蛋派”“山西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 4、《创业史》(柳青) 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 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热门题材。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等表现华北根据地战斗,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 代: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 6、《百合花》 茹志鹃,1958年发表在《延河》。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一个年轻的通讯员和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的两次交往,表现了战争中令人难忘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体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结构细致巧妙、富于节凑感,于清新中见诗情,于俊逸中遇隽永。 7、《红旗谱》 1957年梁斌著。被文学史誉为“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尤其是主人公朱老忠的艺术形象,被评论家誉为“一个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朱老忠的英雄性格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事件充分展示出来。在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朱、严两家三代农民以不同的方式与地主、国民党军阀展开不屈的斗争,但是朱老忠的“一文一武”的个人奋斗未成功。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斗争的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一部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 8、《青春之歌》(杨沫)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 三、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 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桃花灿烂》、刘震云《一地鸡毛》。 6.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一个联系松散的是个派别。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也没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难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的一个崛起的师群,他们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弃。。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有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舒婷《致橡树》。 7.改革文学:改革文学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蒋子龙以工业小说为主,取得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改革文学思潮是一个集中了很多作家的大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不为官方所肯定,而改革文学无论官方、民方都很瘦欢迎。改革文学表现出的冲击力很大,超出了文学爱好者的范围。从时间上来说,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开先河的作品;但黄金季节是1981到1985年,85年到87年为落潮期。除蒋子龙外,其他改革文学的作品有《男人风格》、《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等。柯云路地《新星》是改革文学的高峰之作,它也给改革文学画上了句号。至此,改革文学也退出了最喧嚣的舞台。 8.探索剧:指8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出现的意象富有求新精神和新锐特点的戏剧,他打破了日益僵化的戏剧旧有模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发挥创造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戏剧在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 1、作家(整理每位作家的时期、主要作品、地位) 林白:80年代女作家,《一个人的战争》,具有自觉“个人化写作”意识的作家。 张洁:80年代女作家,早期作品均属体现“女性意识”,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无字》、《沉重的翅膀》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 杨绛:八九十年代作家,《干校六记》、《将饮茶》,她的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多少保持适度距离,作平静审视的态度。 铁凝:80年代女作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哦,香雪》,她的小说显得平实而“传统”;常以写实的笔法,写当代变革中的生活矛盾。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与对文明的质询和对女性处境的思考相互关联。 王安忆:80年代女作家,《长恨歌》、《小鲍庄》、《流逝》、是“少数以写作而不是对写作的超越性目的的热恋”的作家,因此成为“新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宗璞:80年代女作家,《弦上的梦》、《东藏记》。部分作品,采用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经受严酷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崩溃、失落,以及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由于出身背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宗璞小说的构思、布局和语言运用,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味。 王蒙:80年代作家,《在伊犁》被追溯为文学“寻根”思潮的源头。 广西三剑客:鬼子,90年代中期,《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东西,90年代后期,《没有语言的生活》、《痛苦比赛》;他们两人的创作都表现了关注底层民众艰难处境,探索超越个人体验,重新表现历史化现实的道路。李冯,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孔子》、《碎爸爸》。 2、名词解释 现代派(80年代初):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发生,80年代初达到高潮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在80年代的当代文学实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天安门诗歌:它主要是一种政治表达。它的形态,它的写作、发表、传播方式,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青年诗人群:是指文革期间地下诗歌创作的一直主力军,他们重新思考人生,开始诗歌创作,诗歌多以手抄本和油印为主,广为流传。代表:白洋淀诗人群、贵州诗人群 2、白洋淀诗人群:是指文革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诗人群体,他们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情为创作主体的相对独立的诗歌群体。包括插队的知情:芒克、多多、方含等,以及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北岛、食指、江河等。他们整体表现出严重现代性的创作追求,重视心理世界的挖掘,大量采用象征、通感、蒙太奇等写作手法,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问诘和怀疑,对人的生存、灵魂的归宿以及人的命运的思考。如:食指的《相信未来》 3、朦胧诗派: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诗坛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他们以其独立有呈现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业绩形成了一个“崛起的诗歌群体”。他们善于通过琐碎的意向来含蓄的表达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弃。开拓了现代诗的新天地和新空间。带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 4、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现象。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期间知情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表现了文革十年对人们带来的伤害,反映出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5、现代派:是指那些侧重于表现现代人荒诞性存在的作品,表现在对意识流小说手法和技巧的借鉴,虽然已经出现非理性、异化、荒诞等主题因子,但这大多都是对“文革”现实的变态反应,并不是从哲学角度思考出发的价值观、艺术馆意义上的现代主义。 6、第四次文代会:是指1979年10月到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确立了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的文艺政策,还确立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新时期文艺基本方向和政策。这次文代会的召开,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7、寻根文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文坛上出现的“寻根热潮”,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思想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用现代意识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 8、四五诗歌运动:是以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导火线,以控诉四人帮为目的的政治性、群众性文化运动,因以“诗歌为武器”,所以又称为“天安门诗歌运动”。 9、反思文学:是指从政治、社会层面还原“文革”的谬误本质,从一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其目光深邃、清醒,主题更加深刻,具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二、解答题 1、高行健的戏剧: ①高行健的实验话剧:1982年到1986,这五年时间里,发表六部作品都是对现代戏 剧讨论的时间和推动。如:《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②《绝对信号》开启了中国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先河; ③高行健对戏剧的创作探索激情和对东西方文化戏剧理论的分析是同步的,提出了一 系列的戏剧理论,对立了开放、宽容、自觉地现代戏剧意识; ④他反对中国话剧艺术理论中长期形成的“戏剧是语言艺术”的传统意识,提出“完 全的戏剧”概念,着一概念包括两个特征:综合性和剧场性。他还十分重视话剧艺术中的音乐性; ⑤他创造的自由时空的艺术追求,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和“第四堵墙”,走向更 广阔的天地;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代表作家王蒙。(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2、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3、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4、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5、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有芒克《天只》《十月的献诗》根子《白洋淀》等等。他们的诗作现实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6、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7、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8、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 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3、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4、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5、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6、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文革“地下文学”: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手抄的形式在少数人那里传阅,具有小范围、隐秘性特点。游离于当时的主流文化之外,以诗歌、散文、小说等样式书写自己的向往、期待、不满、愤懑,或者怀疑、迷惘、苦闷、绝望等情绪,摆脱了主流意识意识形态的制约而回到自己对生活体验、想象、思考之中,保持着清醒的艺术个性,自觉追求自己的历史使命。 革命历史小说:在主流文学话语中,是专指以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作品。在新中国文学史上,革命历史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代表作有《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等等。 红卫兵诗歌: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者是各地的红卫兵。特点:理想浪漫中夹着狂热盲目,内容多是对伟大领袖的赞颂,抒发要为革命牺牲的精神等等。代表作品有红卫兵诗集《写在火红的战旗上》。 《三家村札记》:60年代初,邓拓、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开辟专栏,撰写大量杂文,合称《三家村札记》。共同特点:主题鲜明,笔锋锐利,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深受读者欢迎。 《燕山夜话》:上个世纪60年代初,《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后结集出版。包括150多篇杂文,材料丰富,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颂歌:“十七年”的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颂歌是出现在建国初的主导性诗潮,歌颂时代、祖国、人民、党和领袖,如《新华颂》、《歌唱祖国》、《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等。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到了1957年下半年,文艺界开始反右斗争,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

中国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3.白马湖作家群: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教,生 活过的夏丐尊为首,包括朱自清等一批魅力四射的文坛人物群体,环境的恬美、至善至性的交情,充满了文人生活的魅力,文章清新隽永、质朴平易、自然畅达、情理合一,时时保有一种对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感。 14.左联: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 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名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门中支持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实践,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但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代表刊物有《北斗》等 15.两个口号争论: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 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争论,这两个口号都是因过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争论,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16.第三种人:标榜自己不站在任何阶级立场上,对各个阶级,对各种文艺 不加以褒贬的文艺流派,该流派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以苏汶,胡秋源(代表作《阿狗文以记》)为代表,他们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观点有失偏颇,但有一定合理性。 17.《蚀》三部曲:茅盾于1927年发表《幻灭》及后来发表的《动摇》和 《追求》三部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鲜活生动的展现时代女性现象,为新文学任务画廊增添了新鲜的艺术现象,为小说叙事贡献了新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也称作现代中国文学。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文论等多种文学形式,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和快速发展阶段的独特文化风貌和人文关怀。 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思想意识和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题材来源。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审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对于一些旧传统的批判和反思成了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想倾向。 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注重真实性和关注当代社会问题。作家们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城乡差距、社会阶层、性别关系到环境问题和人文关怀,通过真实的细节展现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演变和人们的真实生活。同时,他们也借助各种形式的叙述手法,如写实、寓言、幻想,表达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独特的美感。 中国当代文学还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作家们描写个体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强调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所遭受的挫折,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和存在的感悟。这种关注个体的文学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和亲近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于自身的情感认同和思考空间。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个体与历史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作家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忆,揭示了历史对

于现实生活和个体命运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关注历史的犯罪和遗忘,试图从个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 最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互联网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渠道。网络文学的兴起,通过实时的互动性和大量的参与者,对于文学的表达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变革。 中国当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也是对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反思和思考。以其多样性、真实性和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中国当代文学在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变革中起到了承前启后、见证时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潜在写作: 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 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 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7. 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 对田园乡村文明的向往与挽歌。1、乡村愚昧与落后的故事。如第六章"首领之家",写村长赖牙在乡村的无限权威或淫威。同赖牙老婆大脚肥肩虐待儿子、媳妇的惨剧——大脚肥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 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6、伤痕文学: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