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理论基础知识

一、健康管理

1、概述

WHO健康的定义: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完好状态

健康管理

定义: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线管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是针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宗旨: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的效果,其主体是经过系统医院教育或培训并且取得相应的资质的医务工作者,课题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非传染病早期、康复期人群。

8个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4个特点: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实践渊源:黄帝内经里面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3大基本步骤:

1、健康信息收集、健康体检

2、健康风险评价、健康评估

3、健康风险干预、健康促进

5大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调查以问卷或访谈方式,了解个人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习惯。体检适用于个体或者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早期筛查的一种方法和过程,也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

2、健康评估:对收集到的个体、群体健康和疾病信息进行综合、系统、连续的学科分和评价过程,以便为诊治疾病、维护、促进和改善健康,管理和控制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3、个人健康咨询:完成上基本步骤后,根据个人情况,可以选择去健康管理中心咨询、也可以和健康管理师通过电话沟通。内容如下:解释个人健康信息、健康评估结果、对其健康的影响、制订个人健康管理计划、提供健康指导、指定随访跟踪计划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根据被服务者的情况和资源的多少提供不同的服务。行式如下:互联网、定期寄送资料并且提示、个性化计划、监督随访。

5、专项的健康及疾病管理服务:除了常规服务以外,可根据是否患病进行不同的专项健康管理服务。

2、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概念:以个人或自我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

2个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针对个体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生活行为方式,接种疫苗,优生优育,妇幼保健。针对环境、职业、

食品卫生改善,市政和小区建设,健康公共政策。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已经患病的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预防并发症、残疾,降低病死率;残障者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个健康行为改变的技术:

1、教育:传递知识、确立态度、改变行为

2、激励:通过正面、负面强化,反馈促进,惩罚等进行矫正

3、训练:通过参与式体验与训练,让个体掌握矫正技术

4、营销:利用社会营销的技术推广健康行为,营造健康的大环境,促进个体改变

2、6个需求管理

概念:如果人们在和自己有关的医疗保健决策中扮演积极作用,服务效果会更好

4个影响需求管理的主要因素:

1、患病率:患病率越高,服务需求越大

2、感知到的需要:对于疾病和卫生服务知识,推荐疗法疗效,严重性,处理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3、消费者选择偏好:主动消费或者被动消费,消费意愿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时间、金钱、家庭和社会支持

策略:24就诊和健康咨询,转诊服务,健康课堂,服务预约,互联网卫生信息,疾病管理守门人。

3、疾病管理3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与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4、灾难性病伤管理:对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或者会造成花费巨大的疾病

5、残疾管理:减少工作地点发生残疾事故的频率和费用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通过协调上述5种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群体的在于系统性的手机健康状况,健康风险,疾病严重程度等信息,进行和临床、经济结局来确定后续的处理措施

3、发展趋势

1、中国的需求现状

1、慢性病: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高居世界第一;慢性病增涨比例快;三高(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特征

2、人口老龄化

2、中国健康建设:2016.10.2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1.22【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3、学科发展

1、2007年成立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

2、2017年健康管理师纳入人社部职业资格。健康管理师定义:从事对人群或个人健康和及疾病的监测、分析、评估、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

基本卫生保健

定义:1978阿拉木图会议:是基本的医疗与保健工作,它的基础是经过实践的、有科学根据的、社会上能接受的方法和技术,这些的方法和技术是通过社区

的个人、家庭的充分参与而得到普及,其所需费用应使社区和国家根据自己的实力在每一发展阶段有能力负担得起。

5个原则:合理布局、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利用

4个方面:促进健康、预防保健、合理治疗、社区康复

4个特点:社会性、群众性、艰巨性、长期性

4个意义:充分享有健康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人健康水平、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人人享有健康保健:5%国民生产总值投资于卫生保健

二、临床医学基础

一、概述

1、定义: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直接面对患者实施诊断和治疗的一组医学学科。

2、5大分类:

1、治疗手段:药物—内科、手术—外科、理疗、放射治疗、核医、营养治疗、心理治疗

2、对象:妇产科、儿科、老年病、围生医学、危重病、职业病

3、人体系统或解剖部位:口腔科、皮肤性病、眼科、神经病科、耳鼻咽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胸外科

4、病种:结核病、肿瘤、精神病

5、诊断手段:临床病理学、医学检验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

3、4大特征:

1、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

2、具有探索性

3、启动医学研究

4、检验医学成果

4、3大发展趋势

1、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

2、学科体系分化与综合

3、医学与高科技的结合日益密切

5、循证医学

定义: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和实践活动

作用: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只是一种医学观,但是循证医学提供医学实践的临床指南

证据来源:随机对照试验

内容:“成本—效果分析”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满足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使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

二、诊断方法和技术

1、问诊和病史采集

6个问诊:患者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月经史、生育史)

4种病史症状:

1、主观:疼痛、眩晕

2、主观+客观检查:发热、黄疸、呼吸困难

3、客观检查:黏膜出血、肝大、脾大

4、生命现象:肥胖、消瘦、多尿、少尿

2、4大体格检查:视触叩听

3、实验室诊断:

5大内容:

1、血液检验:

常规内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红细胞形态检测、血小板平均值测定、血小板形态检测

特殊内容: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纤溶,ABO溶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尿、大便、胃液、脑脊液、胆汁等体液、排泄物、分泌物。

尿常规:尿量、气味、外观、比重、酸碱度


尿化学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

尿沉渣:镜下细胞、管型、结晶体

3、生化学检验:

6大常用内容: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堵物浓度检测等

肝肾功能:

肝功: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血清蛋白电泳;血清总胆红素测定;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y—谷氨酰转移酶(y—GT)

肾功:血清肌酐测定、血尿素氮测定、肾小管吸收和酸化功能

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检查;肿瘤标志物。(肝癌—甲胎蛋白(AFP)升高;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

5、病原学检验:常见病原体检查;院感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应用和评价标准:

1、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有诊断鉴别意义:化脓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高

无明确的(辅助)诊断鉴别意义:白血病—骨髓检查;内分泌腺体疾病—内分泌功能检查

2、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1、灵敏度:有鉴别、确认有某种疾病的能力。+性表示有某种疾病

2、特异性:确认无某种疾病。-性表示无某种疾病

3、准确度:某检验项目在实际使用中,所有的检验结果中诊断结果的百分比。越高越准确

4、ROC曲线:对两种以上的诊断性检验———定量性检验项目性能评价常用的方法

3、实验诊断的参考值的范围的确定:应用统计学产生;抽样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4、医学影像学检查

1、X线成像:运用X线对人体的穿透性;高密度、高厚度呈白色,低密度、低厚度成黑色

1、检查方法

手段:

普通检查:一次性透视,拍片

造影检查:人体内自然腔道注入造影剂。分为低密度造影剂和高密度造影剂

成像方式:

透视检查:血管搏动、膈肌运动、肠胃蠕动清晰,但不能永久记录

摄影检查:同一个方向重叠图像的永久记录

2、数字X线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x线成像(DR):直接计算机成像(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F);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别在造影剂注入前后两次成像,计算机数字相减。心脑血管结构造影较多。

3、疾病X线图像表现:

1

、大小改变:如心影增大

2、位置改变:如关节脱位

3、形态改变: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骼关节系统的发育异常、炎症、肿瘤、外伤

4、轮廓改变:如心脏病、心包病变、骨关节疾病

5、密度改变:如肺内渗出、肿瘤导致肺内密度增高、骨骼炎症、肿瘤导致骨骼密度降低或者破坏

6、功能改变:如心包积液心脏搏动减弱或者消失

2、CT检查:图像像素有体素决定,扫描野越小、矩阵数越多、层厚越薄、体素分辨率越高

1、优缺点

优点:分辨率高;检查范围广

缺点:有射线;组织结构变化困难(后颅凹脑组织);成像野限制(四肢小关节);黏膜变化不清晰;造影剂不良反应

2、检查方法:平扫;CT强化造影扫描;CT造影扫描

3、CT特殊检查技术:螺旋CT;CT血管造影;CT仿真内镜检查;定量CT检查;多层CT检查

3、超声图像:超过人耳阈值上限的声波(2万HZ以上);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间的相互作用,获取信息成像。

1、目前常用种类:二维超声显像诊断法(B超);超声光点扫描法(M心动图);多普勒超声诊法(D超)

2、超声图像特点:4种声型分类

1、无回声型:各种液体(尿、胆汁、血液、胸水、腹水、细胞、心包积液、羊水等);B超显示液性暗区

2、低回声型:实质性脏器(肝、脾、心肌);B超显示均匀细小中等轻度的光点

3、强回声型:黏膜(心内膜、心瓣膜、肾包膜、胆囊壁);B超显示较强的密集光点

4、含气型:空肠脏器(肺、胃、肠道);强反射、界面后方的组织结构无法显示

3、7大用途:

1、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和物理特性

2、囊性器官的形态、走向和功能情况

3、检测心脏、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血流动力学状态

4、检测脏器内各种占位性病变的物理特性(囊性、实质性)

5、检测积液是否存在、积液量的估计

6、产科确定妊娠、判断胎位、胎儿数量、胎龄、宫内生长发育、排畸、评定胎儿生理功能

7、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针吸细胞学或组织活检;进行引流;药物注入

4、核磁共振(MRI)检查:利用人体轻原子核在巨大、恒定、均匀磁场中受射频脉冲激动后共振,计算机处理成图像

1、检查方法:平扫、强化扫描、MRI特殊成像技术(MR血管成像—MRA,MR胰胆管成像—MRCP,功能MR成像—FMR)

2、优缺点:

优点:无射线;多轴成像;不受人体正常组织干扰;无不良反应

缺点:时间长;患者恐惧感;成像线圈和成像野限制;费用高

5、其他临床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利用心脏机械收缩之前

产生点激动传出体表记录成曲线图形。6大适用范围:

1、心脏疾病诊断

诊断意义:房室肥大;心肌受损;心肌缺血

辅助意义:瓣膜活动;心音变化;心肌功能状态提供心动周期的时相标记

2、各种急危重者抢救

3、手术麻醉

4、药物作用

5、电解质紊乱监测

6、航天、登山运动的心电监测

2、和医学检查: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3种必备物质条件:

1、放射性药物:碘—131;锝—99m

2、放射性试剂:Y光子

3、核医学仪器:Y闪烁探测器;Y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自动型Y计数仪

3、内镜检查:由体外经过人体自然腔道送入体内,对疾病进行检查。

1、分类:硬式内镜;可曲式内镜;纤维内镜;电子内镜

2、适用范围:消化道和呼吸系统

三、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定义: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主治功能、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

给药途径:口服、舌下含化、吸入、外敷、直肠给药、注射(皮下、皮内、肌肉、静脉、动脉)等

不良反应:所有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药物选择4大原则:

1、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

2、根据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

3、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4、根据药物的价格或效应

合理用药4大原则

1、确诊疾病、选择性用药

2、根据所选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制定合适的剂量、给药途径、疗程

3、考虑药物不良反应,最好达到个体化用药

4、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种药源性疾病:

1、甲型:量效关系密切;可以预防;发生率高;死亡率较低

2、乙型:量效关系不密切;不可预防;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3、长期用药致病型:如长期使用地西泮类镇静药—焦虑;抗高血压药—血压升高

4、药后效应型:致畸、过敏、肿瘤、生殖毒性、激素药、免疫制剂

抗生素耐药性3大方面:

1、产生灭活酶使新的抗生素失活

2、改变靶物质、产生耐药性

3、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积聚

2、物理治疗: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达到预防、治疗疾病、康复的方法

1、5大适应症

1、各种炎症尤其是慢性炎症的恢复治疗

2、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恢复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损伤的治疗

4、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5、扩大原有的作用,成为外科手术工具

2

、4大种类

1、电疗: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脉冲疗法,中频正弦电流疗法,高频电疗法

2、超声波疗法:一般超声波疗法,超声雾化治疗,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外科和耳鼻喉科手术工具,强超声波破坏肿瘤

3、光疗法: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激光(氦—氖激光、二氧化碳激光)

4、高压氧疗法

3、手术治疗:外科治疗重要环节。用各种器械和仪器对机体组织或器官进行切除、修补、重建或移植。

1、8大分类

1、专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脑外科、胸外科

2、复杂程度:大手术、中等手术、小手术

3、急缓程度: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

4、远期影响: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

5、无菌程度:无菌手术、污染手术、感染手术

6、肿瘤手术

7、显微外科手术

8、腔镜手术

4、放射治疗: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利用X线、电子束、质子束、其它粒子束损伤导致细胞死亡;副作用较大(血液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均受损)

5、介入治疗:

1、定义:在医学影像学或者内镜的引导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通过药物、物理、化学等手段直接清除或减轻局部病变

2、特点:微创,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

3、3大治疗技术:

1、血管性介入

2、非血管性介入

3、镜下介入

四、临床医学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1、3大相互关系:

1、学科基础

2、学科延伸

3、融合并存

2、3大主要区别:

1、服务目的不同:

1、临床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为重点;以提高治疗水平、缓解病人痛苦、促进疾病治愈或病情稳定为目的

2、健康管理: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风险因素检测预防或“零级预防”为重点;以维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身心健康为目的

2、服务对象不同:

1、临床医学:患有各种疾病的人群

2、健康管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早期康复人群

3、服务模式不同:

1、临床医学: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确诊后,采用药物、手术、介入、放射和物理疗法等技术和手段实施治疗

2、健康管理:全面检测、风险评估、有效干预和连续跟踪服务

3、4大实际应用:

1、诊断方法的应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2、非药物疗法的应用:针灸、推拿、康复理疗、营养、运动、心理干预

3、指南和共识的应用:循证医学支持

4、思维方法的应用:分析风险因素、健康风险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干预方案

三、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的概述

1、定义



1、体系: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2、对象:个体,确定的群体

3、目的: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2、4大健康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1、5大社会经济环境:

1、社会制度与政策

2、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

4、教育

5、就业和工作条件

2、物质环境:

1、4种性质分类:

1、生物因素:寄生虫、支原体、真菌、细菌、病毒等

2、化学因素:农药、苯、铅、汞、二氧化硅粉尘、二氧化硫等

3、物理因素:空气温湿度、气流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4、建筑环境:住房、工作场所的安全、社区和道路的设计、绿化等

2、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3种一般来源

1、生活环境:生活炉灶、油烟、室内装修装饰材料、吸烟、生活污水等

2、职业环境: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废料等

3、交通运输:汽车尾气、装饰等

2、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1、不合理饮食: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精制糖、食盐、水果蔬菜摄入不足

2、吸烟

3、过量饮酒

4、缺乏身体运动

5、不安全性行为

6、吸毒

7、药物依赖

8、出行安全方式

3、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免疫、生长发育、衰老

4、卫生服务——健康生态学模型

3、三级预防概念和策略

第一级预防:病因的根本性预防

个体策略5项

1、健康教育

2、预防接种

3、禁止近亲结婚,婚前孕前检查

4、妇女儿童卫生保健

5、化学预防

公众群体策略6项

1、制定与执行法律和规章制度

2、公共政策

3、公共健康教育

4、环境保护措施

5、食品安全

6、禁烟区、公共体育场所等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4大策略

1、宣传“三早”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普查、筛查、定期健康体检、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专科门诊)

2、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三师共管服务(全科医师、专科医师、健康管理师)

3、建立社会性高灵敏度和可靠性的疾病监测系统:慢性病管理中心,健康管理机构,健康体检中心等

4、传染病“五早”:三早基础之上,针对疫情早报告、早隔离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1、对已患有疾病的人: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

2、对已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者:促进功能恢复,心理康复,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参加社会性活动,并且延长寿命

3、有效整合、落实三级预防措施

2、临床预防服务

1、概念: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轻疾病患者,进行病

伤危险因素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干预措施、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2、内容:

1、健康咨询:

定义: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良健康行为的计划

内容:劝阻吸烟,增加身体活动,增进健康饮食,保持正常体重,预防意外伤害和事故,预防感染性传播疾病

2、健康筛检:

定义: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在健康人中发现未被识别的患者、健康缺陷个体

9种常用筛检措施:

1、定期测量血压:

1、一年一次:辖区内≥35岁常住居民

2、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健康管理

3、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4、半年一次:高危人群

1、血压值:非同日测量3次

收缩压高值:130—139mmHg;正常值:90—139mmHg

舒张压高值:85—89mmHg;正常值:60—89mmHg

2、BMI值:Kg/m2

正常值:18.6—23.9

超重(偏胖):≥24

肥胖:≥28

3、腰围:呼气末时,腋正中线髂骨上缘—12肋缘连线中点,围绕腹部水平一圈

男性腰围异常值:≥90cm;正常值<85cm

女性腰围异常值:≥85cm;正常值<80cm

4、高血压家族史

5、长期高盐饮食

6、长期每日饮白酒≥100ml

7、年龄≥55岁

2、称量体重:成年人2年一次身高、体重和腰围测量

3、血脂测定:

20—40岁成年人,5年1次

≥40岁男性和绝境后妇女,1年1次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患者(ASCVD)和高危人群,3—6个月/一次

ASCVD住院患者,入院时1次、入院24h内检测血脂

4、视力筛查:

3—4幼儿,进行一次弱视和斜视检查

≥65岁老年人,临床青光眼筛检

5、听力测试:≥65岁老年人,定期询问和监测听力情况,如有异常进行临床筛检

6、宫颈癌筛查:

21—70岁、有性生活、保留宫颈的妇女;1年1次巴氏涂片筛检,或者2年1次液基细胞学筛检

≥30岁妇女连续3年全部正常的宫颈细胞学检查,可2—3年1次筛检

联合应用高危型HPV DNA;可3年1次巴氏涂片和液基细胞学筛查

60—70岁妇女,连续3年全部正常的宫颈细胞学检查,3年以上1次筛检

7、乳腺癌筛查:

40—45岁女性,1年1次乳腺X线和B超检查

46—49岁女性,1—2年1次乳腺X线和B超检查

≥70岁女性,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高危人群,1年1次乳腺X线和B超检查,也可以用MRI筛检

8、结肠、直肠癌筛查:

≥50岁人群:开始1次粪便潜血或DNA检查

阴性:1年1次,粪便潜血或DNA检查

阳性:进一步肠镜、钡灌肠或CT结肠成像筛检

阴性:5年1次肠镜、钡灌肠或CT结肠成像筛检

阳性:内镜影像或者组织细胞活检

家族史高危人群:

40岁开始,5年1次结肠镜检查


家族最早确诊结直肠癌年龄提前10年开始,5年1次结肠镜检查

9、口腔检查:1年1次

3、化学预防:

1、对象:无症状的人

2、4种措施:药物、营养素、生物制剂、其它天然制剂

4、预防接种:

1、对象:0—12岁健康或有需求儿童,意外伤害事故隐性感染成年人,特殊职业工种,传染病流行性期间所有暴露人群

2、方法:国家计划免疫接种和临床预防接种

3、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1、社区概念:由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者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社区公共卫生5大原则:

1、以健康为中心: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

2、以人群为对象:

3、以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的社区文化背景、环境条件、居民所关心的健康问题、居民想解决的问题、经济水平、社区资源等综合性的进行社区预防服务

4、多部门合作:社区内民政、教育、环卫、体育、文化、公安、商业等部门与卫生部门进行合作

5、人人参与:让社区群众参与到确定健康问题、制定社区预防服务计划和评价等决策中;既能扩大覆盖面,又能调动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社区居民促进健康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3、13项服务内容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2、健康教育

3、预防接种

4、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5、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6、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1年1次健康管理服务

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年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分类干预,1年1次全面检查

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1年1次血压测量

8、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高危人群,1年至少1次测空腹血糖,并且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

确诊患者,1年至少4次测空腹血糖,1年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分类干预,1年1次全面检查

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

10、肺结核患者管理服务

11、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

13、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

1、食源性疾病及相关信息报告

2、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3、学校卫生服务

4、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5、计划生育相关信息报告

4、职业病

1、概念:在工作环境中因为直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

2、5大特点:

1、病因明确

2、病因与疾病之间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3、群体发病

4、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预后康复效果较好

5、重在预防

四、常见慢性病

1、概述:研究对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5个特点

1

、病因复杂

2、起病隐匿

3、病程较长

4、难以治愈

5、预后较差

2、危险因素:具有多向协同作用表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的交叉关系

1、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

2、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心理精神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3、中间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

2、恶性肿瘤

1、危险因素:1)、吸烟;2)、乙肝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3)、膳食营养因素;4)、职业危害;5)、其他环境因素,如电离辐射、医源性X线、紫外线等

2、策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高血压

1、诊断标准:经过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的血压增高、且需要终身治疗

继发性高血压: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

3、测血压的方式方法

1、诊室血压:由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测量;测量血压前30min内避免运动进食等;安静休息5min后测量;两次测量间隔2min

2、自测血压:在诊室以外的环境自测血压;连续7天早中晚3次、服用降压药前测量;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上限参考值:135/85mmHg

3、动态血压:佩戴符合标准的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血压;参考标准

24h平均值<130/80mmHg

白昼平均值<135/85mmHg;上午9—10点最高

夜间平均值<125/75mmHg;夜间最低

4、4种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饮食

2、体重超重和肥胖:BMI值,腹型肥胖

3、饮酒

4、其他危险因素:遗传、性别、年龄工作压力过重、心理因素、高脂血症等

4、2型糖尿病

1、4大种类

1型:与自身免疫和胰岛素分泌有关

2型:遗传和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妊娠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

2、诊断标准:满足3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即可诊断

1、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

2、空腹血糖(FPG)水平≥7.0mmol/L

3、OGTT实验中,餐后2h血糖水平≥11.1mmol/L

3、8种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2、肥胖(或超重)

3、身体活动不足

4、膳食因素

5、早期营养

6、糖耐量受损

7、胰岛素抵抗

8、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因素、婴儿时期低体重、服药史、心血管疾病史等)

5、冠心病

1、概念: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或者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及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

2、分型和临床表现、诊断

1、1979年WHO分为5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心

绞痛:疼痛逐渐加重,1—5min自行缓解;偶尔长达15min’休息或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可以缓解

3、心肌梗死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

2、临床表现和诊断分为2大类

1、急性冠脉综合征

不稳定性心绞痛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猝死

2、慢性冠脉病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正常的心绞痛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

3、诊断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4、7种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3、超重和肥胖

4、糖尿病

5、生活方式:吸烟、饮食、身体活动

6、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血清胆固醇≥6.46mmmol/L;舒张压≥90mmHg,;吸烟史

7、其他:家族史;精神心理因素

6、脑卒中:9种危险因素

1、高血压;2、糖尿病;3、血脂异常

4、吸烟;5、饮酒;6、肥胖

7、心脏病;8、劲动脉狭窄

9、其他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缺乏体育活动、饮食营养不合理、口服避孕药、促凝危险因素

7、慢阻肺: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

1、概念: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

2、临床表现:

1、慢性咳嗽—首发症状

2、咳痰

3、气短、呼吸困难

4、喘息、胸闷

体征:桶状胸

3、诊断金标准:肺功能检查FEV1/FVC<70%

4、危险因素

1、个体因素

2、环境因素: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

8、其他常见慢性病

深入开展三减三健

三减:减盐、减油、减糖

三健: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1、超重或肥胖诊断指标:BMI=体重KG÷身高M2

正常:18.6—23.9

低体重:<18.5

超重:≥24

轻度肥胖:28—35;中度肥胖35—40;重度肥胖≥40

2、骨质疏松症

3、口腔健康

五、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

流行病学

1、概念

定义

1、研究对象——某种特征的人群

2、研究内容——各种疾病、健康状态、事件范围

3、研究重点——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

4、研究落脚点——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任务3个阶段

第一阶段:揭示现象

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影响或决定因素

第三阶段:提供措施

2、研究方法

1、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1、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

普查

抽样调查

随机抽样调查

非随机抽样调查

2、比例死亡研究

3、生态学研究

分性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列研究(随访研究)

2、实验性研究

临床实验

现场实验

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3、理论性研究

理论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方法研究

3、常用5个指标

1、率和比

1.1、率

概念:一定条件下,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

公式:率=(发生的实际数量/可能发生的总人数)×k(100%、1000%、万、10万)

1.2、比例

概念: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

公式:比例P=局部a/总体(a+b)

2、发病指标

2.1、发病率

概念: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增加病例的频率,是动态指标,真正的率

公式:发病率 I =(新病数/同期暴露人口数—危险人口、年平均人口数)×K

2.2、患病率

概念:特定时间点(横断面的现况调查)一定人群种某一种疾病的新、旧病例人数总共占观察人口数的比例,是静态指标,不是真正的率

公式:患病率 P =【(特定时间点新病例+就病例总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3、死亡指标

3.1、死亡率

概念:某个人群在单位时间内,所有原因致死人数在这个群体中的比例

粗死亡率——按所有种类死亡率计算

死亡专率——按具体的分类死亡率计算

公式:死亡率=(这个群体一年总死亡人数/这个群体同年的平均人口数)×K

3.2、病死率100%

概念:一定时期内,患有某个疾病的全部患者中,因为这个病而死的比例

公式:病死率=(一个时期内因这个病死亡人数/同时期确诊这个病的病例数)×100% 短时期的某病死亡率

某病病死专率=(这个病的病死率/这个病发病率)×100% 长时间某病的稳定病死亡专率

3.3、生存率100%

概念: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接受N年的随访后,到随访时间结束任然存活的病例数,占同样疾病随访满足年限病例数的比例

公式:N年生存率(存活率)=(满了N年某病的存活病例人数/满了N年的某病病例数)×100%

4、相对危险度

4.1、相对危险度或者率比 RR

概念:反应暴露对疾病的影响强度;比值参考范围在0—∞,RR=1、表示暴露和疾病无关,RR<1、证明有保护效果,RR>1、证明暴露就是危险因素。

公式:RR=暴露 Ie/非暴露 Io

4.2、比值比或优势比 OR

概念:病例组RR和对照组RR的比值;反应这个暴露对某种疾病的影响强度

公式:OR=病例RR/对照RR

5、归因危险度

5.1、归因危险度 AR

概念:AR或率差,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差距;反应暴露因素与所致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公式:AR=Ie/Io

5.2、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AR%

概念:暴露人群中由于暴露原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导致某病发病中的占比;占比越大就证明这个暴露因素就是某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公式:AR%=[(Ie/Io)/Ie]×100%

5.3、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

AR%

概念:人群中由于暴露引起的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

公式:PAR%={人群暴露率Po(RR-1)/【Po(RR-1)+1】}×100%

4、常用研究方法

1、现况调查:

种类

普查

抽样调查

非随机抽样:典型调查;偶遇抽样

随机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优缺点

优点:1)、最常用;2)、结果推广意义强;3)、可信度高;4)、结果具有可比性;5)、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1)、难以确定时相关系;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3)、结果误差

2、队列研究

原理:由因及果

3种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前研究未来的结果

2、历史性队列研究——追溯暴露史,然后追踪至现在的发病或死亡情况

3、双向性队列研究——根据历史档案确定是否暴露,然后随访至未来某个时间

5大特点:

1、疾病发生前开始研究

2、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

3、由因及果的研究

4、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暴露分组

5、观察内容是两组间的发病率或者死亡率差异

3、病例对照研究

原理:由果及因

5大特点:

1、在疾病发生后开始研究

2、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病分组

3、通过回顾调查或信息收集获得暴露情况

4、由果及因的推理顺序

5、通过暴露率和暴露水平比较,分析暴露与疾病的关系

4、实验性研究

4个特点

1、属于前瞻性研究

2、随机分组

3、设立对照组

4、有干预措施

分类

临床实验目的:评价新药、新疗法疗效

社区实验使用方法:

1、所选两个社区各方面尽量相似

2、按随机原则选择实验组

3、实验组进行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5、诊断性试验: 3类指标

1、客观指标:客观仪器测定

2、主观指标:被诊断者的主诉

3、半客观指标:诊断者的主观感知

6、筛检:用途

1、早期发现处于临床前期或初期疾病

2、筛检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

3、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4、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医学统计学

1、概念: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的医学数据

1、资料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2、4大基本步骤

1、研究设计

2、收集资料

3、整理资料

4、分析资料

3、统计学常用概念:概率和频率

概率(P):对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0≤P≤1,越接近1事件发生可能性越大,反之则小

频率:对一次小部分事件实验结果计算的样本率;一般用P≤0.05或P≤0.01来表示某件事情发生可能性很小

2、统计描述

2.1、集中趋势指标

1、算术均数——对称分布资料

2、中位数——偏态分布资料

3、几何均数——偏态分布资料


2.2、离散趋势指标

1、方差与标准差——对称性分布资料;数值越大、说明变异度大、均数不准

2、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全距之差

3、百分位数——偏态分布资料

4、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均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统计表和统计图

3.1、统计表

用途:以表格的形式,表达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内部构成和研究项目分组之间的数量关系

制表原则:1)、重点突出、简单明了;2)、一张表只有一个中心内容,明确显示需要说明的问题;3)主谓分明、层次清晰;4)、合理安排横纵标目,使人一目了然

基本要求:1)、标题;2)、标目:横标目为专业主语,纵标目为民间谓语;3)、线条少;4)、阿拉伯数字,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

3.2、统计图

用途:通过点的位置、线段的升降、直条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来表现事物的数量关系。

基本要求

1、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折线图、直方图、误差条图、箱式图、直条图、圆图、百分比条图)

2、标题位于图体下方的中央位置

3、绘制有坐标轴的图形,纵、横轴要有标目,标注原点、尺度、单位等,比例以5:7为宜

4、同一张图比较不同事物时,要用不同颜色或样式的线条区别表示,并附图说明

4、统计推断:假设检验

原理:也称为显著性检验,是统计推断的核心,也是实际应用最广的内容

步骤: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做出推断结论

六、健康教育学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联系:缺一不可

1、有促进、无教育、不能落实

2、有教育、无促进、发展受限制

1.2、健康教育含义: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知识、树立健康观,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1.3、健康促进

WHO定义: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新视野】定义: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渥太华宣言】5个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增强社区的能力;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2、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2.1、知信行模式:知识——信念——行为(KAP)

2.2、健康信念模式: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但是否采纳健康信念模式,与5个因素有关:

1、感知疾病的威胁:易感性、严重性

2、感知

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

益处:益处越多,越容易采纳

障碍:行为复杂、时间花费、经济负担等

3、自我效能

4、提示因素:大众媒介、医生建议、家人和朋友提示或患病

5、社会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民族、人格特点、社会阶层、经济能力、卫生保健知识

2.3、自我效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某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以下4个途径有关:

1、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

2、他人间接的经验

3、口头劝说

4、情感激发

2.4、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行为转变可分为以下6个阶段:

1、没有打算阶段:6个月内不考虑改变行为,原因如下

1、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利于健康

2、没有兴趣

3、浪费时间

4、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5、不喜欢阅读、谈论或者考虑与自身行为有关的内容

6、诸多理由为自己辩解

2、打算阶段:最近6个月内,表现如下

1、开始意识到问题

2、了解行为改变的益处

3、指导行为改变的代价

4、利弊权衡,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态

3、准备阶段:最近30天,表现如下

1、做出行为改变承诺

2、咨询行为改变有关事宜

3、购买帮助书籍、资料

4、定制行为改变时间表

4、行动阶段:在6个月内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影响因素如下

1、没有计划性

2、没有设定具体目标、实施步骤

3、没有社会和环境的支持

5、维持阶段:改变行为已经达到6个月以上,取得行为转变的成果并加以巩固,防止复发。

6、终止阶段:20%的人到达这个阶段不易复发

3、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的5W模式

1、传播者:个人(有关领导、专家、医生、演讲者、节目主持人、教师);团体(报社、电视台等)

2、信息与讯息:信息指消息、数据、信号等周围环境知识;讯息是有内容实体的

3、媒介渠道:一般指非自然渠道(电子类、印刷类、通俗类传播媒介)

4、受传者:个体或者团体

5、效果:接受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是否发生反应

3.1、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进行人际交流

特点:1)、不需要传播媒介;2)、双向互动;3)、反馈及时;4)、信息量少、覆盖范围小、速度较慢;5)、信息内容走样

应用:讲课、同伴教育、演示与示范

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传单、折页、小册子

3.2、大众传播: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各种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传递信息的过程

特点:1)、需要借助非自然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2)、信息公开、公共、面向

全社会人群;3)、扩散远、覆盖范围广、速度快;4)、受传者分散、互不联系;5)、传播单向化,不利于反馈

应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

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宣传栏、海报、标语、横幅、DVD、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4、健康教育计划

4.1、计划设计步骤

1、需求评估:健康教育诊断,根据P-P模式;内容如下:

1、社会诊断:目标社区或人群的生活质量或者影响健康问题;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与健康问题相关的政策和社区资源

2、流行病学诊断

3、行为与环境诊断

4、教育与组织诊断:影响因素

倾向因素

促成因素

强化因素

5、管理与政策诊断

6、确定优点项目

2、确定健康教育目标

计划的总体目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效果;总目标是宏观的、长远的,描述项目总体上的努力方向

计划的具体目标:

Who——对谁?

What——实现什么变化?(知识、信念、行为、发病率)

When——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

Where——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

How much——变化程度多大?

3、制定干预策略

1、教育策略

2、环境策略

3、政策策略

4、制定实施和评价方案

4.2、计划实施

1、制定实施的工作时间表

2、实施的质量控制

3、组织结构建设

4、实施人员培训

5、设施设备与健康教育材料

4.3、计划评价

评价内容:

过程评价:实施计划的全过程

效应评价:头—尾结果,提升比率

结局评价

效果评价方案:

1、不设对照组的干预前后比较

2、非等同比较组设计

3、简单时间系列设计

4、复合时间系列设计

七、营养与食品安全

1、营养学基础

1.1、营养素分类:

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

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

1.2、能量与宏量营养素

能量系数: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产生的能量值。

千卡和千焦耳换算:1Kcal=4.184kJ;1kJ=0.239Kcal

千千卡和兆焦耳换算:1000Kcal=4.184MJ;1MJ=239Kcal

每克脂肪9Kcal;每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4Kcal;每克酒精7Kcal;每克膳食纤维2Kcal

碳水化合物:50—65%

脂类:20—30%,SFA<10;MUFA:PUFA=1:1;ω-6:ω-3=4:1—6:1

蛋白质:10—15%;成年人推荐摄入量:男性65g/d、女性55g/d

1.3、微量营养素

维生素:ADEK—脂溶性;BC—水溶性

矿物质:钙镁钠钾磷氯硫—7种常量元素;铁碘锌硒铜锰铬钴—8种微量元素;

2、平衡膳食

2.1、食物分类:三大宏量营养素的合理占比

碳水化合物:50—65%

脂类:20—30%

蛋白质:10—15%

2.2、膳食宝塔

油:25—30g;盐<6g

奶及奶制品

:300g;大豆及坚果类:25—30g

畜禽肉:40—75g;水产品:40—75g;蛋类:40—50g

蔬菜类:300—500g;水果类:200—350g

谷薯类:250—400g

全谷物和杂豆:50—150g

薯类:50—100g

水:1500——1700ml

2.3、孕期妇女膳食指南

1、补充叶酸、含铁丰富食物、碘盐

2、孕吐少量多餐,保证摄入必要量碳水化合物

3、孕中晚期适量增加蛋白质、钙、铁丰富食物

4、适量身体运动

5、禁止烟酒,心情愉悦

3、保健食品定义: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疾病危害的食品

4、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子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引起具有感染或者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物中毒的定义:食源性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种;指摄入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食物中毒特点:

季节性

爆发性

相似性

非传染性

2、食物中毒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动物性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八、身体活动基本知识

1、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益处

1.1、身体活动概念和分类

概念:由于骨骼肌收缩引起机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所有活动

按日常活动量的4种分类

1、职业性身体活动

2、交通往来身体活动

3、家务性身体活动

4、业余休闲身体活动

按能量代谢分类

有氧运动:大肌肉长时间的耐力运动

无氧运动: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

1.2、身体活动的强度及其衡量

强度常用指标

绝对强度:身体活动的绝对物理负荷量测定的强度水平

相对强度:根据生理反应情况测定的轻度水平

强度衡量

绝对强度的衡量

≥6梅脱;高强度活动

3—5.9梅脱;中等强度活动

1.6—2.9梅脱;低强度活动

1.0—1.5梅脱;静态行为活动

相对强度衡量

最大心率百分比:HRmax=220-年龄;中等强度心率水平60—75%

Borg量表法

1.3、身体活动量衡量

代谢当量:MET×hour

千步当量:MET×min

2、现有身体活动指南要点

18—64岁成年人身体活动指南

WHO

1、150min中等强度有氧活动/W;或者75min高强度有氧活动/W

2、有氧活动持续10Min/次

3、成年人:300min中等强度有氧活动/W;或者150min高强度有氧活动/W

4、大肌群参与力量活动2d/W

中国

1、成人每日6—10千步当量

2、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3、积极参加各种体育和娱乐活动

4、通过专门锻炼

保持肌肉和关节功能

5、日常生活少静多动

65岁以上成人身体活动指南

WHO

1、150min中等强度有氧活动/W;或者75min高强度有氧活动/W

2、为促进健康效益,可增加300min中等强度有氧活动/W

3、行动不便这3d/W从事身体活动

4、肌肉力量活动2d/W

中国

1、运动期间,定期做医学检查和随访

2、动作简单、反复的运动项目

3、学会识别过度运动的症状

4、体质差的老年人慎重调整运动计划

5、下肢骨关节病的老年人不宜进行高冲击性活动

6、服药期间、注意药物对运动反应的影响

3、慢性病与身体活动

运动处方:对个体进行运动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个体化身体活动方案

运动锻炼的医学监督:在运动时和运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应针对具体情况,提出预防和应急处理的措施

九、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1.1、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力等

情感:基本情绪与情感活动

意志: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

人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1.2、心理健康

含义:指心理上各个方面的活动过程均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状态,包括合理的认知活动、适度的情感反应、恰当的意志行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适应状态。

4个标志

1、身体、智力、情感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从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标准

马斯洛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

1、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并能正确客观地反映事物

2、心理与行为特点和生理年龄相匹配

3、情绪稳定,积极与情景相适应

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5、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

6、行为方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

7、在遵循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能实现个人动机,满足个人合理要求

8、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保持一致

2、常见心理问题—不良行为

2.1、不良行为

概念:对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带来健康损害的一类危害行为的统称

3大主要特

点:危害性、稳定性、习得性

2.1、游戏与网络成瘾

概念:慢性或周期性对网络的生理和心理依恋的现象,包括上网的欣快感、下网后的戒断反应,难以抑制的上网行为

4大主要特征:痴迷状态;欣快感与空虚状态;成瘾性;与现实的冲突

3、常见心理障碍

3.1、心理障碍概念: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调和行为异常

3.2、6种常见类型

1、焦虑障碍:焦虑状态与焦虑症的主要区别在:是否出现神经肌肉症状,持续时间是否有超过6个月,是否有真实事件诱因。无则是抑郁状态,但是持续时间过长,无缓解就会转变成为抑郁症。

2、心境障碍:原发性抑郁和继发性抑郁主要的区别是:以往有无躯体疾病和其它精神症状。继发性有因可循,原发性则没有

3、应激障碍

4、心理生理功能障碍

5、人格障碍

6、精神病性障碍

十、中医养生学基础

1、概述

1.1、养生观: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1.2、中医7大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

事物和现象属性不同

阳:运动、外向、上升、无形、温热、明亮、兴奋等蓬勃向上的都属于阳

阴:静止、内敛、向下、有形、寒凉、晦暗、抑制等都属于阴

作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2、五行学说

概念: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物质

作用:相生、相克、制化、相乘想侮、母子相及

3、藏象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五脏六腑

4、经络学说:经络和脉络的总称,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5、气血津液: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气、血、津液

6、发病与病因:中医认为发病时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风、寒、署、湿、燥、火(热)为六淫,或者六气和六元

7、辨证论治

辩证:望闻问切。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和三焦等辩证方法

论治:扶正祛邪,治病求本

2、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1、九种体质

2、饮食养生:五味: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

3、传统运动:太极

4、经络保健:推拿、刮痧、拔罐、走罐、艾灸

5、药物养生: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辩证进补、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用药宜缓

6、起居调养:和谐自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7、娱乐养生:琴棋书画

8、精神养生(天人相应):清静养神、立志养德、修身养性、调摄情绪

十一、康复医学基础

1、康复医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