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直角三角形三边求A角的度数公式

已知直角三角形三边求A角的度数公式
已知直角三角形三边求A角的度数公式

已知直角三角形三边求A角的度数公式

还有,任意找一个三角形,公式是否不变?

sx是4cm,sy是3cm,如果sx变成119cm,sy变成120cm,公式不变?P.S. A角是sx与斜边的夹角

就是求θ

sina=3/5=0.6

a=arcsin0.6

sina=直角三角形角a的对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a=arcsin直角三角形角a的对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三边是1,1.8和2.05,求两个斜角的角度是多少?

随便用哪个三角函数均可。例如:

求边长1所对的角A,sinA=1/2.05=0.4878 则查表或用计算器算得:A=29度边长1.8所对的角B,sinB=1.8/2.05=0.878 则:B=61度

各种三角形边长的计算公式

各种三角形边长的计算公式 解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特殊情况): 勾股定理 ,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外国叫“毕达哥拉斯定理”) a^2+b^2=c^2, 其中 a 和 b 分别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c 为斜边 .勾股弦数是指一组能使勾股定理关系成立的三个正整数.比如:3,4,5. 他们分别是 3,4 和 5 的倍数 .常见的勾股弦数有: 3,4,5 ;6,8,10 ; 5,12,13;10,24,26; 等等 . 解斜三角形: 在三角形ABC a/SinA=b/SinB=中 , 角A,B,C c/SinC=2R 的对边分别为a,b,c. 则有 (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 ( 1 )正弦定理 ( 2 )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注:勾股定理其实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3)余弦定理变形公式cosA=(b^2+C^2-a^2)/2bC cosb=(a^2+c^2-b^2)/2aC cosC=(a^2+b^2-C^2)/2ab 斜三角形的解法: 已知条件定理应用一般解法 一边和两角(如a、B、C)正弦定理由A+B+C=180˙,求角A,由正弦定理求出 b 与 c,在有解时有一解. 两边和夹角(如 a、b 、c) 余弦定理由余弦定理求第三边c,由正弦定理求出小边 所对的角 ,再由 A+B+C=180˙求出另一角,在有解时有一解. 三边 (如 a、 b、 c) 余弦定理由余弦定理求出角 A 、B,再利用 A+B+C=180˙,求出角 C 在有解时只有一解 .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如 a 、 b 、 A)正弦定理由正弦定理求出角B,由A+B+C=180˙求出角C,在利用正弦定理求出C边,可有两解、一解或无解.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 内容: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 方.几何语言:若△ABC 满足∠ABC=90 °,则 AB2+BC 2=AC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 成立 ,即两条边长的平方之和等于第三边长的平方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几 何语言:若△ABC 满足 ,则∠ABC=90 °. [3] 射影定理(欧几里得定理) 内容: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作出斜边上的高 ,则斜边上的高的平方等于高所 在斜边上的点到不是两直角边垂足的另外两顶点的线段长度的乘积 .几何语言:若△ABC 满足∠ABC=90 °,作 BD ⊥AC,则 BD2 =AD ×DC 射影定理的拓展:若△ ABC满足∠ABC=90°,作BD ⊥ AC,(1)AB 2 =BD ·BC(2)AC 2 ;=CD ·BC (3)ABXAC=BCXAD 正弦定理 内容:在任何一个三角形中,每个角的正弦与对边之比等于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与 三边边长和的乘积之比几何语言:在△ABC 中,sinA/a=sinB/b=sinC/c=2S三 角形 /abc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可以变形为a/sinA=b/sinB=c/sinC=2R(R是 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内容:在任何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 的 2 倍乘以它们夹角的余弦几何语言:在△ABC中,a2=b 2+c 2-2bc×cosA此定 理可以变形为: cosA= ( b 2+c 2-a 2 )÷2bc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一、 选择题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30°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4.如图2,△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过点F 作DE ∥BC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那么下列结论:①△BDF 和△CEF 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 ;③△ADE 的周长等于AB 与AC 的和;④BF=CF .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 E D C B H F E D C A B H F G 4题 5题 5.如图,C 、E 和B 、D 、F 分别在∠GAH 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 ,若∠A=18°,则∠GEF 的度数是( ) A .80° B .90° C .100° D .108° 二、填空题 6.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为3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4倍,则它的顶角是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求底角的度数 9.已知:△ABC 中,AB=AC ,BD 是AC 上的高,且∠CBD=35°,则∠A= . 10.如图,△ABC 中AB=AC ,EB=FC BD =CE ,∠A=52°,则∠DEF 的度数是____ 11.如图,D 、E 在BC 上,AD=BD ,AE=CE ,若∠ADE=45°,∠AED=110°, 则∠B= ,∠C= ; 若∠ADE=40°,则∠BAC= ; 若∠BAC=120°,则∠DAE= . 12. 如图,∠B=∠D=90°,C 是BD 的中点,MC 平分∠AMD ,∠DCM=35°,∠CAB 是 第10题 第11题 A B C D E F 12 D A C B M 第12题

三角形边长的计算公式

解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特殊情况): 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外国叫“毕达哥拉斯定理”)a^2+b^2=c^2,其中a和b 分别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c为斜边.勾股弦数是指一组能使勾股定理关系成立的三个正整数.比如:3,4,5.他们分别是3,4和5的倍数.常见的勾股弦数有:3,4,5;6,8,10;5,12,13;10,24,26;等等. 解斜三角形: 在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有(1)正弦定理a/SinA=b/SinB= c/SinC=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注:勾股定理其实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3)余弦定理变形公式cosA=(b^2+C^2-a^2)/2bC cosb=(a^2+c^2-b^2)/2aC cosC=(a^2+b^2-C^2)/2ab 斜三角形的解法: 已知条件定理应用一般解法 一边和两角(如a、B、C)正弦定理由A+B+C=180˙,求角A,由正弦定理求出b与c,在有解时有一解. 两边和夹角(如a、b、c) 余弦定理由余弦定理求第三边c,由正弦定理求出小边所对的角,再由A+B+C=180˙求出另一角,在有解时有一解. 三边(如a、b、c) 余弦定理由余弦定理求出角A、B,再利用A+B+C=180˙,求出角C 在有解时只有一解.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b、A) 正弦定理由正弦定理求出角B,由A+B+C=180˙求出角C,在利用正弦定理求出C边,可有两解、一解或无解.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一、 选择题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30°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4.如图2,△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过点F 作DE ∥BC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那么下列结论:①△BDF 和△CEF 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 ;③△ADE 的周长等于AB 与AC 的和;④BF=CF .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 E D C A B H F E D C A B H F G 4题 5题 5.如图,C 、E 和B 、D 、F 分别在∠GAH 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 ,若∠A=18°,则∠GEF 的度数是( ) A .80° B .90° C .100° D .108° 二、填空题 6.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为3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4倍,则它的顶角是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求底角的度数 9.已知:△ABC 中,AB=AC ,BD 是AC 上的高,且∠CBD=35°,则∠A= . 10.如图,△ABC 中AB=AC ,EB=FC BD =CE ,∠A=52°,则∠DEF 的度数是____ 11.如图,D 、E 在BC 上,AD=BD ,AE=CE ,若∠ADE=45°,∠AED=110°, 则∠B= ,∠C= ; 若∠ADE=40°,则∠BAC= ; 若∠BAC=120°,则∠DAE= . 12. 如图,∠B=∠D=90°,C 是BD 的中点,MC 平分∠AMD ,∠DCM=35°,∠CAB 是 第10题 第11题 A B C D E F 12 D A C B M 第12题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要进行三角形的角度计算,首先要搞清楚三角形角度之间的关系变化。 1、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A+∠B+∠C=180° 2、外角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的关系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n °,则两底角为2 1(180°-n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n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n °,顶角为180°-2n °.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主要分以下三种形式: 1、方程法, 2、推理代换法, 3、特殊值法 1、方程法 例1、在△ABC 中,AB=AC ,CD 平分∠C ,∠ADC=150°,求∠B [分析] (1)所求的∠B 在△DBC 内,已知的∠ADC 是△DBC 的外角,所以有∠ADC=∠B+∠BCD 。∠B 是等腰△ABC 的顶角,∠BCD 是底角的一半,可以用∠B 表示,所以可利用方程式求∠B 。 (2)因为∠A 是底角,∠ACD 是底角的一半, ∠ADC 是已知角,所以可以先求出∠A 。 解法1、设∠B=x ,则∠ACB=21(180°-x),∠BCD=4 1(180°-x),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B+∠BCD=∠ADC ,即 x+4 1(180°-x)=150° 所以x=140° 解法2、设∠A=x ,则∠ACB=x,∠ACD= 21x 。因为∠A+∠ACD+∠ADC=180°, 所以 x+2 1x+150°=180° 解得x=20°,即∠A=20° ∴∠B=180°-2×20°=140° 例2、在△ABC 中,∠A :∠B=5:7,∠C 比∠A 大10°,求∠C 解:设∠C=x,则∠A=x -10°,∠B= 57(x-10°),所以有 x+(x -10°)+5 7(x -10°)=180° 解得x=60°,即∠C=60° 例3、D 是△ABC 的BC 边上一点,AD=BD ,AB=AC=CD ,求∠BAC [分析]因为AD=BD ,AB=AC=CD ,所以有∠B=∠BAD=∠C , C B A

三角形边长公式

三角形边长公式 解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特殊情况): 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外国叫“毕达哥拉斯定理”)a^2+b^2=c^2, 其中a和b分别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c为斜边。勾股弦数是指一组能使勾股定理关系成立的三个正整数。比如:3,4,5。他们分别是3,4和5的倍数。常见的勾股弦数有:3,4,5;6,8,10;5,12,13;10,24,26;等等. 解斜三角形: 在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则有(1)正弦定理 a/SinA=b/SinB= c/SinC=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注:勾股定理其实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3)余弦定理变形公式cosA=(b^2+C^2-a^2)/2bC cosb=(a^2+c^2-b^2)/2aC cosC=(a^2+b^2-C^2)/2ab 斜三角形的解法: 已知条件定理应用一般解法 一边和两角(如a、B、C)正弦定理由A+B+C=180˙,求角A,由正弦定理求出b与c,在有解时有一解。 两边和夹角(如a、b、c) 余弦定理由余弦定理求第三边c,由正弦定理求出小边所对的角,再由A+B+C=180˙求出另一角,在有解时有一解。 三边(如a、b、c) 余弦定理由余弦定理求出角A、B,再利用A+B+C=180˙,求出角C 在有解时只有一解。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b、A) 正弦定理由正弦定理求出角B,由 A+B+C=180˙求出角C,在利用正弦定理求出C边,可有两解、一解或无解。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 内容: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几何语言:若△ABC满足∠ABC=90°,则AB2+BC2=AC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即两条边长的平方之和等于第三边长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几何语言:若△ABC满足,则∠ABC=90°。 [3]射影定理(欧几里得定理) 内容: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作出斜边上的高,则斜边上的高的平方等于高所在斜边上的点到不是两直角边垂足的另外两顶点的线段长度的乘积。几何语言:若△ABC满足∠ABC=90°,作BD⊥AC,则BD2=AD×DC 射影定理的拓展:若△ABC满足∠ABC=90°,作BD⊥AC,(1)AB2=BD·BC (2)AC2;=CD·BC (3)ABXAC=BCXAD 正弦定理 内容:在任何一个三角形中,每个角的正弦与对边之比等于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与三边边长和的乘积之比几何语言:在△ABC中,sinA/a=sinB/b=sinC/c=2S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专题 重要

B A O C 1 2 例1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理解性记忆并能熟练运用考试必考)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2 (180°-∠A) =90°- 1 2 ∠A ∴∠O=180°- (90°- 12 ∠A) =90°+ 1 2 ∠A 由例1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 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 2 (180°+ ∠A) ∴∠O =180°- [ 1 2 (180°+ ∠A)] = 180°- 90°- 1 2 ∠A = 90°- 1 2 ∠A 由例2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第三角的一半。即为 ∠O = 90°- 1 2 ∠A 。 例3:已知如图:PB 与PC 分别为内角∠ABC 和外角∠ACD 的平分线, 且交于点P , 探究:∠A 与∠P 的关系。 分析:∠P=∠2-∠1, ∠2= 1 2 (∠A+∠ABC) ∠1= 1 2 (180°-∠A - ∠BCA ) ∴∠P= 12 (∠A+∠ABC )- 12 (180°-∠A - ∠BCA ) = 12 ∠A + 12 ∠ABC - 90°+ 12 ∠A+ 12 ∠BCA =∠A - 90°- 12 (180°-∠A) = 1 2 ∠A 由例3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第三角的一半。即为∠P = 1 2 ∠A 。 规律的应用 1、 如图,在△ABC 中,外角∠CAE 和∠ACD 的平分线AP 与CP 交于点P ,且∠B=57°,则∠APC= 。 2、如图,在△ABC 中,∠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且∠A=110°,求∠E= 。 3、如图:在△ABC 中,∠A=90°,∠B =32°,OA 、OB 、OC 分别平分∠A 、∠B 、∠C , 例2 2 1 A B O E C F 例3 C P B A D 1 2

直角三角形的定理及规律新

直角三角形的定理及知识要点 一、补充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直角三角形中0 直角三角形的逆定理 1、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0。 4、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的对角为0 等腰三角形的定理 1、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为一线。 60。 3、等边三角形三内角都是0 逆定理 1、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有两个角等于0 2、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0 1

2 二、常见的图形及规律 1、Rt △ABC 中,若∠A =30°, ∠C =90°, 则 BC:AC:AB = 1:3:2。 2、Rt △ABC 中,若∠A =45°, ∠C =90°, 则 BC:AC:AB =1:1:2。 三、常见的勾股数 (一)3、4、5序列 ×2:6、8、10 ×10:30、40、50 ×0.1:0.3、0.4、0.5 1 2 ?:1.5、 2、 2.5 ×3:9、12、15 ×20:60、80、100 ×0.2:0.6、0.8、1.0 ×13:1、 43、 53 ×4:12、16、20 ×100:300、400、500 ×0.3:0.9、1.2、1.5 ×14:3544 、 1、 ×5:15、20、25 ×200:600、800、1000 ×0.4:1.2、1.6、2.0 ×1341555: 、 、 ×6:18、24、30 ×0.8:2.4、3.2、4.0 (二)由公式22a m n =-,2b mn =,22 c m n =+(m n >)推导出的序列 1 2 3 4 5 6 … 2 3,4,5 3 6,8,10 5,12,13 4 8,15,17 12,16,20 7,24,2 5 5 10,24,2 6 20,21,29 16,30,34 9,40,41 6 12,35,37 24,32,40 27,36,45 20,48,52 11,60,61 7 14,48,50 25,45,53 40,42,58 33,56,65 24,70,74 13,84,85 … … … … … … … … 勾 股 数 n m

初中数学 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课题 14.3.2.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 刘莹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AB=4,则BC= ,∠BCD= , BD= 2、如图1,∠ABC=30°,AC ⊥BC ,AB=4cm , (1) 求AC 的长, (2) 如图2,若D 是AB 中点, 连结DC ,求DC 的长 (3) 如图3,若D 是AB 中点, DE ⊥BC ,求DE 的长 如图1 如图2 4、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 点D 是斜梁AB A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 AB=7.4 m ,∠A=30°,立柱BC 、DE 要多长? 追问:(1)若D 变成AB 上使CD ⊥AB 于D 的点,其它条件不变,如图a ,你能分解出 30°角的直角三角形吗?求出那些线段的长? (2)如图a ,BD 与AB 有何数量关系,此结论与AB 的长度有关吗?(课后讨论) 课堂练习:1、填空: ∵Rt △ACB 中,∠C=90°,∠ C .(1)、(3) D .(2)、(4) 学生仔细读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提示:要准确选择直角三角形 请个别学生板演详细过程,强调解题格式要规范 如图3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1/2AD ,BC=1/2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1/4AB . 解:∵DE ⊥AC ,BC ⊥AC ,∠A=30°, ∴ BC=1/2AB ,DE=1/2AD , ∴BC=1/2×7.4=3.7(m). 又∵AD=1/2AB , ∴DE=1/2AD=1/2×3.7=1.85(m). 答:立柱BC 的长是3.7 m ,DE 的长是1.85 m . 图a 直角三角形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课堂练习 反馈调控 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课本例题 涉及的线 段、角较多,学生不 易找到解 题的突破 口,因此设 计该分层 推进的补充题,为解答以下例 题做好铺垫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直角三 角形的性质 因为它由角的特殊性,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 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A B C A B E C D C A D B A B E C D B A E C D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设计 四卦小学白保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84、85页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 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 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源;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拼、剪、平移、旋转等方法,发现正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及三角形面积的相互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投影仪。 学具准备:工具(尺、剪刀),三组学具(①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一个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励探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想和它们见见面吗? 1、课件出示:学生说名称及特征后, 平行四边形 出示关系集合图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1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中学 夏明海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初中几何教学中常通过对角线或添加辅助线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和讨论,使问题简化后得以解决,可见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最基础的内容,在几何教学中尤显重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高线是探索和研究三角形问题的重要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把他们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得解决问题更为方便。 以素质教育为标准的新课标,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做了适当的调整,目前形势下,众多的教辅材料进入了学生的书包。其深度和难度明显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灵活应用基础知识,是很难完成作业的。为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要使学生对基础内容理解和掌握外,还要求教师把基本知识进行升华,教会学生准确、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同时要把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点滴的教学经验——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其应用。愿和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共同进步。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 2 (180°-∠A) =90°- 1 2 ∠A ∴∠O=180°- (90°- 1 2 ∠A) =90°+ 1 2 ∠A 由例1总结出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 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 2 (180°+ ∠A) ∴∠O =180°- [ 1 2 (180°+ ∠A)] = 180°- 90°- 1 2 ∠A = 90°- 1 2 ∠A B A O C 1 2 例1 E F

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计算

(2019年1月最新最细)2019全国中考真题解析考点汇编☆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计算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荆州,8,3分)在△ABC中,∠A=120°,AB=4,AC=2,则sinB的值是() A、 5714 B、 35 C、 217 D、 2114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几何图形问题. 分析:根据∠A=120°,得出∠DAC=60°,∠ACD=30°,得出AD=1,CD= 3,再根据BC=2 7,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 解答:解:延长BA做CD⊥BD, ∵∠A=120°,AB=4,AC=2, ∴∠DAC=60°,∠ACD=30°, ∴2AD=AC=2, ∴AD=1,CD= 3, ∴BD=5, ∴BC=2 7, ∴sinB= 327= 2114,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题意得出∠DAC=60°,∠ACD=30°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2019山东滨州,9,3分)在△ABC中,∠C=90°, ∠C=72°,AB=10,则边AC的长约为(精 确到0.1) ,

3. (2019?德州,7,3分)一个平面封闭图形内(含边界)任意两点距离的最大值称为该图形的“直径”,封闭图形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称为图形的“周率”,下面四个平面图形(依次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圆)的周率从左到右依次记为a 1,a 2,a 3,a 4,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a 4>a 2>a 1 B 、a 4>a 3>a 2 C 、a 1>a 2>a 3 D 、a 2>a 3>a 4 考点:正多边形和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 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a ,求出等边三角形的周长,即可求出等边三角形的周率a 1; 设正方形的边长是x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对角线的长,即可求出周率;设正六边形的边长是b ,过F 作FQ ∥AB 交BE 于Q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直径,即可求出正六边形的周率a 3;求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即可求出圆的周率,比较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a ,则等边三角形的周率a 1= 3a a =3 设正方形的边长是x ,由勾股定理得:对角线是x ,则正方形的周率是 a 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828, 设正六边形的边长是b ,过F 作FQ ∥AB 交BE 于Q ,得到平行四边形ABQF 和等边三角形EFQ ,直径是b+b=2b , ∴正六边形的周率是a 3=62b b =3, 圆的周率是422r a r ππ==, ∴a 4>a 3>a 2. 故选B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正多边形与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理解题意并能根据性质进行计算是解此题的关键.

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教学稿

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教学稿 凤台四中 邓丽春 活动1:变式练习 深化性质 1、已知如图(3),在Rt △ABC 中,因为∠A=3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为: A 、12BC AC = B 、12A C AB = C 、12 BC AB = B B 图(3) 图(4) 2、已知如图(4),△ABC ,∠C=90°,∠A=30°,DE ⊥AC 于点E ,FG ⊥AB 于点G ,请你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写出不同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练习,小组展示,师生质疑矫正。 教师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找准30°角所对的直角边,能否根据性质写出线段间的关系。 活动2、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1、如图(5)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 是斜梁AB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AB =7.4 m ,∠A =30°,立柱BC 、DE 需要多长?

E D C B A D C A B 图(5) 图(6) 2、已知:如图(6),△ABC 中,∠ACB=90°,CD 是高,∠A=30°.求证:BD=14 AB . 师生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想让学生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作业: 必做题: 1、已知:如图(7),在△ABC 中,AB=AC=2a ,∠ABC=∠ACB=15°,CD 是腰AB 上的高.

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 周长公式 1,a平方+b平方-2ab*cosC=c平方 a,b,c为边长A,B,C为角. a/sinA=b/sinB=c/sinC 和起来就可以算了. 回答者:200512013 - 见习魔法师二级2-11 14:10 2.L=a+b+c L是周长,a、b、c是三边长 面积公式 (1)S=ah(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注释:三边均可为底,应理解为:三边与之对应的高的积的一半是三角形的面积。这是面积法求线段长度的基础。 (2)S=中位线×高 (3)S=(acsinB)/2=(bcsinA)/2=(absinC)/2(三个角为∠A∠B∠C,对边分别为a、b、c。参见三角函数) (4)S=√[p(p-a)(p-b)(p-c)] [p=1/2(a+b+c)](海伦--秦九韶公式) (5)S=abc/(4R) (R是外接圆半径) (6)S=[(a+b+c)r]/2 (r是内切圆半径)

(7)a b 1s△=1/2 c d 1 e f 1|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a,b),B(c,d),C(e,f), 这里ABC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 (8)S=sinAsin sin(A+B) (9)S=()/4](正三角形面积公式,a是三角形的边长) [海伦公式(3)特殊情况]: (10)S=Rr(sinA+sinB+sinC) (R是外接圆半径;r是内切圆半径) (11)S=cot cot cot (12)S=(cotA+cotB+cotC)

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 一.直接求角度 1.如图, 在锐角△ABC 中,CD 、BE 分别是AB 、AC 上的高,? 且CD 、BE 交于一 点P , 若∠A=50°,求∠BPC 的度数。 2.所示,在△ABC 中,∠BAC=90°,AD ⊥BC 于D ,∠ACB 的平分线交AD 于E ,?交AB 于F ,请猜测∠AEF 与∠AF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把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放置,则两条斜边所形成的钝角α=_______度. 4.如图,在△ABC 中,∠B=66°,∠C=54°,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平分∠ADC 交AC 于E ,则∠BDE=_________. 5.如图,△ABC 中,∠ABC=∠C=72°,BD 平分∠ABC,求∠ADB 的度数. C B 45 α 30 D C B A

6.如图,△ABC 中,∠A=80°,∠B 、∠C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ACD=30°,?求∠ DOB 的度数. 7.△ABC 的两条高AD ,CE 相交于点M ,已知∠A=30°,∠C=75°,求∠AMC 8.(1)在△ABC 中,AB=AC ,∠BAC=100°,ME 和NF 分别垂直平分AB 和AC ,求∠MAN?的度数. (2)在(1)中,若无AB=AC 的条件,你还能求出∠MAN 的度数吗?若能,请求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9.如图,在△ABC 中,∠ABC 的角平分线BE 和 ∠ACD 的角平分线CE 相交于点E , (1)如果∠A =60°,∠ABC =50°,求∠E 的大小. (2)如果∠A =70°,∠ABC =40°,求∠E 的大小. (3)根据(1)和(2)的结论,试猜测一般情况下,∠E 和∠A 的大小关系,并简要说明理由. O D C B A C A E C B A

三角形边长计算公式

三角形边长计算公式 发表——斜三角形三边长的经典计算公式:用《程形学定边L变B>A,斜三角形的三个边长存在着一个关系式:其中无数个“斜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1.已知三角形底a,高h,则 S=ah/22.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则(海伦公式)(p=(a+b+c)/2)S=√[p(p-a)(p-b)(p-c)]=(1/4)√[(a+b+c)(a+b-c)(a+c-b)(b+c-a)]3.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1/2 * absinC4.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r/25.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 bc/4R6.S△=1/2 *| a b 1 || c d 1 || e f 1 || a b 1 || c d 1 | 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a,b),B(c,d), C(e,f),这里ABC| e f 1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7.海伦--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其中Ma,Mb,Mc为三角形的中线长.8.根据三角函数求面积S= ½ab sinC=2R² sinAsinBsinC= a²sinBsinC/2sinA注:其中R为外切圆半径。9.根据向量求面积SΔ)= ½√(|AB|*|AC|)²-(AB*AC)

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培优(经典)

含300的角的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掌握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该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一、性质的探究 请同学们将两个含有板有30°的三角尺如图摆放在一起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Rt △ABC 的直角边BC 与斜边AB 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二、应用举例 例1、已知:如,△ABC 中,∠ACB=90°,CD 是高,∠A=30°. 求证:BD=1 4 AB . 例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0,求腰上的高. 例题3、如图,在ABC Rt ?中,?=∠90ACB ,?=∠30BAC ,CD 为斜边AB 上的中线. 求证:AB CD 2 1= 三、练习 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C AD ⊥,AB DE ⊥,若8=AB cm ,则BD 的长为 cm ,BE 的长为 cm . 2、如图,在ABC Rt ?中,?=∠90C ,?=∠60CAB ,AD 平分CAB ∠, AB DE ⊥于点E ,且cm DE 3=. 求BC 的长 A B C D D C B

3、如下图所示,∠AOP=∠BOP=15°,PC∥OA,若PC=4,求PD的长。 4、如图,△ABC中,AB=AC,∠BAC=120°,AD⊥AC交BC?于点D, ?求证:?BC=3AD. 四、课后延伸 1、△ABC中,点D为AC的中点,∠DBC=90°,.∠ABC=120°. 证明:AB=2BC D C A B

能力提升练习 1、在等边ΔABC 中,AE=CD ,BGAD ,求证:BP=2PG 。 2、 ABC ?中,ο120A AC AB =∠=,,AB 的中垂线交AB 于D ,交CA 延长线于E ,求证:BC 2 1 DE = 。 3、△ABC 中,∠BCA=90°,∠BAC=30°.△ABE 与△ACD 都是等边三角形。点F 为BE 的中点,DF 交AC 于M. 证明;(1)FM=MD (2)AM=MC

初一数学三角形角度的相关计算

[适用年级]:华师七年级 [期 别]:39期 [栏 目]:一点就通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河南安阳市十六中学 牛书堂 455000 要进行三角形的角度计算,首先要搞清楚三角形角度之间的关系变化。 1、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A+∠B+∠C=180° 2、外角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的关系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n °,则两底角为2 1(180°-n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n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n °,顶角为180°-2n °.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主要分以下三种形式: 1、方程法, 2、推理代换法, 3、特殊值法 1、方程法 例1、在△ABC 中,AB=AC ,CD 平分∠C ,∠ADC=150°,求∠B [分析] (1)所求的∠B 在△DBC 内,已知的∠ADC 是△DBC 的外角,所以有∠ADC=∠B+∠BCD 。∠B 是等腰△ABC 的顶角,∠BCD 是底角的一半,可以用∠B 表示,所以可利用方程式求∠B 。 (2)因为∠A 是底角,∠ACD 是底角的一半, ∠ADC 是已知角,所以可以先求出∠A 。 解法1、设∠B=x ,则∠ACB=21(180°-x),∠BCD=4 1(180°-x),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B+∠BCD=∠ADC ,即 x+4 1(180°-x)=150° 所以x=140° 解法2、设∠A=x ,则∠ACB=x,∠ACD= 21x 。因为∠A+∠ACD+∠ADC=180°, 所以 x+2 1x+150°=180° 解得x=20°,即∠A=20° ∴∠B=180°-2×20°=140° 例2、在△ABC 中,∠A :∠B=5:7,∠C 比∠A 大10°,求∠C 解:设∠C=x,则∠A=x -10°,∠B=5 7(x-10°),所以有 C B A

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培优

A C B 例题:如图,在ABC Rt ?中,?=∠90ACB ,?=∠30BAC 求证:AB BC 2 1 = 变式:如图,在ABC Rt ?中,?=∠90ACB ,AB BC 2 1 = 求证:?=∠30BAC 例1、已知:如,△ABC 中,∠ACB=90°,CD 是高,∠A=30°. 求证:BD=1 4 AB . 例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0,求腰上的高. D C A B D C A B

O B A C D A B C D 练习 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C AD ⊥,AB DE ⊥,若8=AB cm ,则BD 的长为 cm ,BE 的长为 cm . 2、如图,在ABC Rt ?中,?=∠90C ,?=∠60CAB ,AD 平分CAB ∠,AB DE ⊥于点E ,且cm DE 3=. 求BC 的长 3、如下图所示,∠AOP=∠BOP=15°,PC ∥OA,若PC=4,求PD 的长。 4、如图,△ABC 中,AB=AC ,∠BAC=120°,AD ⊥AC 交BC?于点D , ?求证:?BC=3AD. 5、△ABC 中,点D 为AC 的中点,∠DBC=90°,.∠ABC=120°. 证明:AB=2BC(4-5法形内形外构造中位线或中点倍长)

能力提升 1、在等边ΔABC 中,AE=CD ,BG ⊥AD ,求证:BP=2PG 。 变式:如图,点D 是等边△ABC 边AB 上的一点,AB=3AD ,DE ⊥BC 于点E ,AE 、CD 相交于点F . (1)求证:△ACD ≌△BAE ; (2)请你过点C 作CG ⊥AE ,垂足为点G ,探究CF 与F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 ABC ?中, 120A AC AB =∠=,,AB 的中垂线交AB 于D ,交CA 延长线 于E ,求证:BC 2 1 DE = 。 3、△ABC 中,∠BCA=90°,∠BAC=30°.△ABE 与△ACD 都是等边三角形。点F 为BE 的中点,DF 交AC 于M. 证明;(1)FM=MD (2)AM=M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