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看世界

地缘看世界
地缘看世界

地缘看世界

前言4——地缘视角和“暗战时代”写了这么久,早就想为这帖子和这个时代的特点做个总结了,只是一直在正常更新,没有动笔。这次正好借着做目录的机会,对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做个解答。以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地缘视角,关于时政解读,以及“暗战时代”。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反清復明”和“只为胜利来”两位网友,帮忙所做的目录整理工作!

地缘视角很多初看帖子的朋友,会回帖表示这个帖子所表达的是“地理决定论”,或者认为这是一个普及地理知识的帖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地理也好,环境也罢,都只是“地缘”这个概念中的一个要素罢了。“人”才是地缘这个概念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地缘视角去审视一件事情时,不光要去考虑物理环境,更要考虑“人”在其中的作用。而地缘研究的终极目的,也是希望“人”在了解地缘规律的情况下,作出更事半功倍的决策。与一般的历史、政治研究,习惯着眼的精英人物有所不同,地缘视角下的“人”指的是群体性的人。当我们把视角放大到用各种属性划分的人类群体身上时,那些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由于生存环境和相互博弈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属性,比如种族的划分,民族的认知;宗教、语言、文字等文化特征,

就成为了“地缘”的一部分,并成为地缘研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也会研究、解读这些地缘要素产生的环境背景,但在大多数时候,这些要素会直接运用在地缘研究中去。要想甑别哪些反映在群体身上的特性,能归入地缘的概念中,有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它有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按照这个标准,根植于绝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的,基于农耕文化所产生的,对“家”的眷恋感,就是研究中国地缘时所必须考虑的要素;而那些阶段性流行的所谓“日风韩流”,就不在考虑的范畴中了。明确了地缘研究所需要考虑的要素之后,我们就可以将地缘视角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了。由于这些要素都是相对恒量,所以解读出来的观点,也就不可避免的偏向战略层面了。比如我们可以从地缘的视角来分析出,中国有哪些城市具备成为区域中心,或者“国际金融中心”的潜质,有可能直接辐射哪些区域,但具体要达到上述目标,就不是光做地缘研究能够做到的了。

关于时政解读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多写些时政,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闻,写的素材丰富,感兴趣的人也多。其实这主要还是一个出发点的问题了,毕竟这个帖子只是从地缘的角度,谈些基础的、战略性的东西。而无论是地缘还是战略,都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并不会随时变换的。如果有些时事有些强烈的地缘背景,也是会随时插

播解读的。只不过可能只是一段话,一张图,看上去不如很多方家的时政贴内容丰富罢了。当然,观察各种层面的时政要闻,并不一定都要从地缘视角来解读。也有朋友希望我从综合的角度,来周期性的解读时政。首先感谢这些朋友的信任,不过就我个人的想法来说,还是不愿意这样去做,即使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和点击率。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愿陷入为了解读而解读的怪圈之中去。我曾经在回答一位长期跟贴的朋友问题时写到过:我之所以不愿意写时评,是因为现在的时评路子大多已经模式化了。先是按照冷战思维,一相情愿的把世界划成中、美两极。无论什么事情,包括一些纯粹的突发事件和刑事案件,都能和所谓的“中、美”博弈拉上关系。演变下去,就是“美国阴谋无处不在,中国高层深谋远虑”(地球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大棋局”的一部分)。当然,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国内主流论坛的地缘环境。如果在导向相左的网络环境中,在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读出“中国威胁无不在,美式民主力挽狂澜”的结论来。在现实世界里,一个国家制定各项政策,做各种事情,首先都是基于自身利益、安全考虑的,而参与度也是与利益、安全关联度成正比的。大部分时候和大多数国家,在具体事务的处理时,只能是见招拆招,根据时事的变化,以务实的态度调整自己的政策。并非是每一件事情,都那么深谋远虑,决胜于庙堂之上的。所以如果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周期性的

写时政的话,在思路上很容易演变“过度解读、上纲上线”;在方法上,则模式化为将石油、金融、宗教、党派、共济会、二分法的集团划分(中美)......等等时评必备要素,用万试万灵的‘阴谋论’将之串连起来的时政分析法,就不可避免的大行其道了。正因为如此,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做一些基础的分析。如果大家觉得这些分析有“渔”的成分在里面,那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了。

暗战时代上述对时政解读的态度,除掉不愿意陷入为了解读而解读的“逻辑怪圈”之外,技术上对这个时代有自己的看法,也是重要原因。基于国际关系当中,博弈是永恒的主题。因此很多讨论,包括这个帖子的提问中,基于冷战思维,将世界简单的划分为中、美两大阵营,并凡事都和两国的战略意图拉上关系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其实是一个很偷懒的办法,因为就博弈的复杂程度来说,多角博弈的情况总是比两方对角要复杂的多。简单的两分法,更容易让大家找准辩论的焦点。只不过现实的情况下,切割世界的铁幕,早在1990年就被撕裂。新时代的政治博弈,也已经不是冷战中那种两极对抗明显的模式了。如果让我为这个时代贴上一个标签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是一个“暗战时代”。一个时代总是有不同于前代的诸多特点的,就象冷战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美、苏两大阵营,用军备竞赛这种战略博弈手段,来代替了那种动辄诉诸战争的大国博弈模式。能够实

现这个“进步”,核武器这种毁灭性的战争武器诞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从军事博弈的角度来看,核武器的作用在于极大压缩对手的战略纵深,让大国们在一次攻击就丧失战争能力,甚至生存能力的风险下,考虑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毕竟在双方都拥有核打击能力的情况下,同归于尽的风险,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承担的。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一个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武器,居然成为了世界和平的保卫者。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前提是你不能让所有人都拥有这项可怕的武器。回到我们的“暗战时代”。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于前代的鲜明特点,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已经开启了30年的暗战时代,和之前的冷战时代有什么不同:一:多极博弈取代了两极博弈模式。单从大国博弈的角度来看,冷战或者二战当中,那种非敌即友的,划分阵营的方式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了。尽管美国的一超地位仍然存在,但在地缘潜力上,中国、俄国、欧盟,甚至印度,都已经作为地缘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出现在核心政治圈中了。也许有人会觉得,在美、欧战略联盟依旧存在的情况下(实际上也已经分化明显),中、俄在战略上也在背靠背。这似乎又在表明,世界又重回两极对抗的模式了(印度在中间游走)。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诸大国、板块之间并没有拉起新的铁幕。基于务实的态度,现在无论大小国家,都不会认为在某一层面的对手,就不能在另一层面进行合作。

二:经济取代军事,成为硬实力较量的主要指标。基于核武悖论的存在,大国们终于明白了,在你不可能毁灭世界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军备竞赛是多么的可笑。这并不是说拥有军事上的战略威慑力就没有必要,但这一切必须和自己的经济实力成正比。

三:合作取代对抗,成为国际交往的主流。如果说在冷战及之前的一、二战时期,国家之前的相互合作、结盟,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对抗中彻底击垮对方。那么现在的国家竞争,则是为了在合作当中取得更大的支配权。这种变化的产生,在技术上利益于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并最终成就了现在这种“暗战时代”。就大国关系的处理上来说,这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你能够在台面上听到的,总是关于“合作”的声音;即使是台下的博弈不可避免,表面和平的维护也是必要的。如果形势发展到有一天,大国们开始撕破脸,公开指责某一方是世界和平的破坏者,那么新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西域部分第三百八十八页:叙利亚地缘结构与伊朗的结盟

第三百八十九页:新月沃地东、西两区的地缘竞争及叙利亚地缘利益

第三百九十页; 伊朗与巴林的恩怨

第三百九十一页:里海地缘博弈

第三百九十二页:伊朗领海权益解读

第三百九十三页:中东领海权益分析

第三百九十四页:东非大裂谷示意图西亚裂谷地理结构图

第三百九十五页:西亚裂谷带地理结构

第三百九十六页::地理结构

第三百九十七页:生命的禁区--------死海,迦南之地的地缘结构

第三百九十八页:外约旦形成原因

第三百九十九页:英国人在中东的地缘布局

第四百零一页:苏伊士运河的争夺

第四百零二页: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教义的渊源(一)

第四百零四页: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教义的渊源(二)

第四百零五页: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教义的渊源(三)

第四百零六页: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教义的渊源(四)

第四百零七页:犹太人回归迦南之地

第四百零八页:犹太人改造迦南之地

第四百零九页: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渗透(一)---迦南

之地

第四百一十页: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渗透(二)---非利是平原

第四百一十一页: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渗透(二)----环加利利湖地区

第四百一十二页:犹太与阿拉伯的恩怨

第四百一十四页:犹太与阿拉伯暴力之火点燃—1920年第四百一十五页:犹太人复国梦-----二战形势

第四百一十六页:犹太人复国梦-------美国犹太财团和苏联的支持

第四百一十七页:巴以分治的地缘政治影响

第四百一十八页:巴以分治方案-----神一样的边界

第四百二十页:第一次中东战争--------哈西姆家族的算盘

第四百二十一页:第二次中东战争-------埃以关系

第四百二十二页:第二次中东战争--------美欧博弈

第四百二十三页:第三次中东战争----------水资源之战(上)

第四百二十四页:中俄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投反对票

第四百二十四页:波斯湾石油资源分布图以色列及其周边地缘结构图

第四百二十五页:第三次中东战争-----------水资源之战

(下)

第四百二十六页:美国TPP协议解读

第四百二十七页:阿拉伯国家地缘政治联盟兴衰

第四百二十七页:戈兰高地地缘结构(上)

第四百二十九页:红海跨海大桥的前景

第四百三十页:西奈半岛的非军事化

第四百三十页:约旦

第四百三十一页:巴勒斯坦难民的归宿

第四百三十一页:戈兰高地(下)

第四百三十五:土耳其地缘结构影响-----水资源

第四百三十六页:安条克和阿西河地缘政治结构

第四百三十八页:叙利亚局势分析

第四百三十九页: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百四十五页:深度解读黎巴嫩地缘政治结构

第四百四十六页:浅谈中华文明性格

第四百五十页:南海争端之我见

第四百五十二页:日本大陆架延伸的事件分析

第四百五十三页:巴解组织的派系之争

第四百五十五页:圣城-耶路撒冷地缘政治解读

第四百五十六页:阿克萨清真寺之纷争

---------中东部分完(感谢“揽月星辰”朋友对388—456页部分目录的整理工作)

中东地区第三百八十七页:叙利亚的政治结构与伊朗核问题第三百八十六页:叙利亚政治权力分配与宗教派系的平衡第三百八十四、五页:伊朗地缘扩张战略方向与什叶派新月地带的形

第三百八十三页:伊科博弈新焦点:布比延岛

第三百八十二页:伊拉克战争后的内部再平衡与基尔库克的博弈

第三百八十、八十一页: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分布与海湾战争的地缘背景

第三百七十九页:答疑:泰国与日本首都的选址问题

第三百七十七、七十八页:两伊地缘关系详解

第三百七十六页:美国的中东战略与两伊冲突

第三百七十四、五页:伊拉克阿拉伯世界的地缘定位

第三百七十三页:伊拉克族群/宗教特点及其结构解析

第三百七十二页:伊拉克的地理结构

第三百七十一页:中东主要高原与两河流域的地理关系

第三百七十页:新月沃地

第三百六十九页:也门乱局延伸——索科特拉岛与吉布提的战略位置

第三百六十八页:也门乱局延伸——美英在北印度洋的战略定位

第三百六十七页:南、北也门的地缘博弈与塔利班的地缘空

第三百六十六页:也门的分裂与亚丁港

第三百六十五页:沙特阿拉伯、也门的地缘结构

第三百六十四页: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

第三百六十三页:利比亚的地缘劣势

第三百六十二页:利比亚主要城市分布及杰法拉平原

第三百六十一页:阿拉伯人在非洲的扩张与利比亚地缘结构第三百六十页:尼罗河流域、萨赫勒地带及达尔富尔问题第三百五十九页:阿拉伯地区地缘结构解读

第三百五十八页:库尔德问题

第三百五十七页:土耳其的地缘特点及其在中东的地缘定位中央之国的崛起第三百五十七页:韩信破代

第三百五十六页: 楚汉相争——荥阳之战,韩信平西魏

第三百五十五页: 楚汉相争——睢水之战与黥布叛楚

第三百五十四页-----楚汉相争——刘邦的二次东征(答疑:淮海经济区)

第三百五十三页: 南京与合肥都市圈

第三百五十二页: 刘邦再入关中时事分析——巢湖市的分割与长三角都市圈

第三百五十一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第三百五十页: 项羽的衣锦还乡,以及对刘邦、义帝安排的地缘背景

第三百四十九页: 谁王关中——秦朝的灭亡与项羽对天下的划分

第三百四十八页: 谁王关中——刘邦入秦与一次东征

第三百四十七页: 谁王关中——刘邦的西征

第三百四十六页:章邯降楚(插评:高铁事故,南海纠纷)第三百四十五页:破釜沉舟

第三百四十四页: 定陶之战与巨鹿之战的爆发

第三百四十三页: 章邯灭魏与东阿之战

第三百四十二页:项氏家族与东楚系的形成

第三百四十一页:帝国的反击——张楚的灭亡与东楚的崛起第三百四十页:借尸还魂——张楚的建立与战国诸侯的复兴第三百三十九页:大泽乡起义的地缘背景(插评北冰洋之争)第三百三十八页: 粤西南地缘解读

第三百三十七页:萨尔浒之战解读

第三百三十六页:沈阳与女真政权崛起的地缘关系

第三百三十四、五页:客家文化的扩散

第三百三十三页:客家四州之惠州

第三百三十二页:客家四州之梅州

第三百三十一页:客家祖地——石壁

第三百三十页:客家四州之汀州

第三百二十九页:客家四州之梅州

第三百二十八页:海陆丰地区、客家文化区的地缘结构

第三百二十七页: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第三百二十六页: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插评俄罗斯北冰洋战略)

第三百二十五页:穗港澳之地缘定位

第三百二十四页:广州与古番禺的地缘继承及港澳之地缘结构

第三百二十三页: 广东地缘结构

第三百二十一、二页:广西地缘详解之“平陆运河”、“南北运河”

第三百一十九、二十页:秦征南越——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的设立

第三百一十八页:湘桂与赣粤运河的地缘意义

第三百一十七页:帝国的南扩——灵渠与梅关

第三百一十五、六页:秦征的南扩——路线的选择

第三百一十四页:帝国的南扩——南越地缘结构解读

第三百一十三页:秦征瓯、闽越与闽中郡的设立

春秋地缘地图册

四维地图——也许这就是我想要的地图 这是一篇很早就想写的文字。记得多年前,顿悟到地理和地图可以帮助自己拨开迷雾,更准确的观察过往世界时,曾经遍寻图书馆、书店,希望能够找到心中所想。也许是自己找的地方还不够多,这个愿望并未能实现,于是便有了《地缘看世界》这个帖子。 《地缘看世界》一贴是2009年7月12日在天涯国际观察版块开的贴,到今天已经整整8年了,自制地图算是它的一大特色。说起做图这事来,还要感谢自己过往的无聊。年少时数码照片刚开始流行,看见街头有人设摊,将客户所拍之面部特写,用电脑拼接到婚纱照上打印出来,觉得煞是神奇。问过方知是用的photoshop软件所做,便去往书店选了本价钱最低的工具书(至今记得是十块钱)自学。不想当时的无聊之举,后来会用在做地图上。 初写这帖子时,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地图。明确的只有两点:首先是必得用地形图;其次是需色彩分明、对比强烈。这不仅仅是个视觉冲击力的问题,更是唯有如此,才能明确表达出地形的差异,并透过这些差异,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到地理的力量。 随着图越做越多,自己对地图的理解也比之前更深刻了些,同时欣喜的看到,网上有越来越多以图载文的文章甚至平台出现。有些在底图的选用上,还会与自己以往做的图趋同(不敢说是向我借鉴的)。只是看过后觉得,有些地图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另外通过这些年的写作,包括这次出书,也有机会和一些这方面的专家交流,发觉专业领域已感觉到了读者对“地图”的渴望,但地图要怎么做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其实也是有困惑的。 古人云“文以载道”,其实地图又何尝不能做到“图以载道”呢?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一张能够承载丰富信息的地图胜过千言万语。问题在于,没有一个模型来告诉我们,一张好的地图应该承载哪些类型的信息。今天在这里分享的,便是自己归纳的一点心得。一如标题所写的那样,我心中的好地图应该是一张“四维地图”。 既然推出了“四维地图”的概念,自然前面还会有三个层次了。所谓“一维地图”,简单点说就是我们最通常所见的平面地图了。此类地图最关注的,是各类地名、行政边界的标定,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位置感需求。 然而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并非是平面的,对于平均身高不到200公分的人类来

[地缘看世界6]地缘看世界

[地缘看世界6]地缘看世界 地缘看世界6:南海的地缘与法律问题 出于一种不怎么正确的观点,认为距离争议区域更近的国家具有相应的权属。这才有中国“有些霸道”是南沙距离太远、中国手伸得过长。问题的关键在于,就海域而言,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争议海岛恰恰位于两个争议国家的中心位置,即使独岛也不是距离日、韩完全相等。所谓的距离说根本没有办法解决任务问题。网上看到中国与菲律宾高层的一次对话,不知真伪,不过内容倒极端精彩,客人到北京时提到“某某岛屿距离我们很近。”我们邓爷爷笑道:“菲律宾距离中国也很近。” 呵呵!我说的”霸道”是从地缘的角度来看的,并非说中国没有权利去拿这块地方。客观的从地缘的角度来看,离得近的国家相对容易控制是很正常的。不要认为“霸道”是一个贬义词,任何想做大国梦的国家都必须有这种气质。 不过光有“霸道”的勇气是不够的,政治来来就是讲实力的。越是不具有地缘优势的地方就越要用实力去补,美国控制夏威夷、关岛并不存在明显的地缘优势,但他的实力可以弥补这一劣势,所以没人认为这是一种霸道了,反认为这是自然的了。只是如果有一天美国衰弱到一定时候,他可能还能保有本土,但这些外岛就难说了。

国军当年有勇气把南海划进来,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霸道。只是现在要用实力去真实控制却是比图上作业要困难许多。 白天只能见缝插针的写点回复,系统的写东西还是要在晚上,希望大家见谅!最近为了跟这个贴晚上已经很少有外出活动了,不过看到有朋友喜欢还是很开心的。对于有不同意见的朋友也双手欢迎,只要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都是有益的。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也一定会犯错,所以多些讨论氛围不是坏事。 印度的海岸线很怪,它的西海岸,非常光滑,说是海岸,实际上是有海无岸,没有良港,跟非洲海岸一样,非常光滑,不是大山脉插进去,形成大的良港,东海岸稍好一点,有一些良港,它是想朝东发展,因为它朝西发展,正好有巴基斯坦和整个的伊斯兰世界,另外,美国在阿拉伯海有重兵布置,它的第5舰队就布置在那儿,来控制阿拉伯海,老美在这个地方格外敏感,另外,阿拉伯海这边都是珊瑚礁,搞长跑道不合适,而且养起来,安达曼海这边是岩石岛,起码有鱼虾 可供养军队的成本比较低一些。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有美国,而且穆斯林的空中力量也很强,它经过了反复权衡后,决定向东发展。一个利用缅甸制造中国威胁论,在安达曼海和缅甸还有一些争执,刺激军费,另外,安达曼海还有大陆架,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在拉奥总理的时候也搞了一些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因为它的闭塞和保守,印度的税是全世界最高的关税,而且极为保守到没有一家化妆品能够打进印度市场,包括可口可乐也是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2006-09-23 21:26:40)转载▼ 分类:时政经济(缠中说禅经济学)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由2003年所写旧帖整理而成 一、从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相似性看中华民族可能面临的重大机遇 历史总有一种神秘的惊人相似性,例如上世纪中国几乎所有最关键的大事都和9有关。在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上,有一个特别的相似性,就是大乱后经过一个短的统一朝代(都是只有两世)紧接就是一个很长的强盛朝代,而出现真正的高峰前都有所谓的“女祸”。如春秋战国后有秦(只有两世),后有汉、吕后,然后文景直至武帝大盛;三国两晋南北朝后有隋(只有两世),后有唐、武则天,然后到玄宗大盛。而从1840年后一个大乱,民国统一,也是两世(孙和蒋),后共和国成立、江青,然后就是一个真正的强盛时期的出现,显然,中华民族正处在这个向上冲击中华民族继汉武帝、唐开元以来第三个高峰的历史大趋势中。 二、从马克思的五阶段学说看全球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 1、老马的五阶段论是建立在现实中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完全分类 这个统一分类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现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处境的一个分类:1、社会中不存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但全社会必须整体性地依附于自然界,就是原始社会;2、在对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存在以人身为前提的依附关系,就是做奴隶社会。3、在对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不再以人身为前提,而是换成身外之物,如:土地、官爵等等,就叫做封建社会;4、社会

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再存在依附关系,而是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一个非自然的身外之物:资本,就叫做资本主义社会;5、把4中最后那个依附也给去掉,达成现实中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完全和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2、列宁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基于民族主义的策略性误读,是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过程。 老列大概有意无意地误解了“共产党宣言”里面“消灭私有制”的话,把公私有制之类的东西作为了区分的标准(这里就可以看出其黑格尔的特色);但老马是站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重现实关系中分析这个问题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公私标准只是一个特定前提下的推论,只有必要性而没有充分性。社会主义必然是公有制,但公有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如果把推论变成前提甚至是唯一的前提,将变成瘸脚的名言,最终掩盖真实。 列宁式的社会主义都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跳过来的,最终都有转向斯大林式的倾向。只要把“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再存在依附关系,而是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一个非自然的身外之物:资本。”中的资本换成权力或权力资本,就成了斯大林式的最好定义。由此就不难明白下面这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的话:斯大林式社会主义只是某种类型的资本主义。由此更可以明白下面这一句更触目惊心的话: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列宁式社会主义革命,从本质上只是一个某种类型的资本主义过程。从苏东突变后权力或权力资本迅速变成资本的过程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同源性。 列宁式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当时一种最好的民族主义的策略,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的民族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按照通常的策略,必然将面对灭顶之灾,而列宁有意无意的策略挽救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多数的落后民族,给了他们一个喘息追赶的机会。从本质上说, 列宁式社会主义是一个民族主义的过程,是一个落后民族为避免被先进入资本主义的民族吞食的反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运动。在这一点上,列宁是不朽的,是全世界弱小民族的导师。 3、对列宁式必然导致斯大林式的宿命的反抗,构成了毛泽东文革思路的最基本逻辑。 文革是毛泽东力图摆脱列宁式必将导致斯大林式这一历史宿命的伟大尝试,而其失败却有着一种残酷的历史必然性。清醒往往是痛苦的,毛泽东文革的反抗在清醒中注定着失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施嘉恒 11300740008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可是,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仅它的西部周边欧洲依然是世界大部分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所在地,而且它的东部地区亚洲最近也成了经济增长和政治影响上升的极其重要的中心。因此,在全球都进行了介入的美国如何应付复杂的欧亚大陆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和长远欧亚战略的重要著作。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并曾担任过卡特政府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布热津斯基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和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使美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 在全书的一开始,布热津斯基首先肯定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四个领域具有绝对地位。美国就这样凭借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构建出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这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反映了美国式的政治机构和组织原则。它缓和了主要西方国家间的关系,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一直在一个深深扎根、稳定和越来越明晰的政治秩序中得到了抑制。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体系还会继续不受挑战吗?欧盟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使欧洲国家敢同美国叫板,甚至还屡次将美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日本开始在军事基地的领土使用问题上对美抗议;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不同的政治制度更加使得美国疑心重重。美国逐渐发现自己的号召力反而不如冷战时期,霸权地位似乎动摇了,再任之发展下去,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布热津斯基认为,在此之前,需要

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

一.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第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 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1.[德]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政治区域,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影响的人。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国家的衰落就是由于对空间观念淡薄所致。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象征着它的权力份额。世界强权力量的瓦解和替代过程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政治地图上就是不同尺度的国家相互组合。 国家的疆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出现移动或变更的现象。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和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国家为了生存和强大必然要扩展其领土,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越过边界。世界性强国必须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尤其是战略要地。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归结起来,就是三点: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能动的疆界 2.[瑞典]鲁道夫·契伦的扩张理论:他以德国为中心来分析地缘政治问题。 国家的行为类似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所以,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部分吞并弱小的部分,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

地缘政治

【关键词】:地缘政治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只限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并不能与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传统安全领域相提并论。在正统学者看来,气候变化问题更应该是民间关心的事情,不需要政府插手。但如今,各国首脑把气候问题拿出来放在峰会上讨论,这说明近年来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已经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已经具有了传统安全领域的特质。 其实这很容易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进行解释。中国古代的《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三国志》认为,曹操得天时,孙权占了地利,刘备则靠人和,而最终占“天时”的曹操的继任者司马炎统一了中国。从这点来看,气候变化问题其实就是“天时”,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兴衰,由此可见,这是不折不扣的传统安全问题。 气候地缘政治也很类似。长期以来,地缘政治家把地理因素看作是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主要有两点考虑。 第一,地理因素能获得权力。在古代,最典型的就是国土的扩展,开疆拓土能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迅速成为大国。比如,俄罗斯就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和开拓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巨无霸;美国也从最初的小块殖民地,通过西进运动和战争,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洋的超级大国。而在近现代,对某一地段的控制能实现对更大范围的控制。比较著名的就是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金德则提出陆权论,认为欧亚大陆是“世界岛”,而中亚是其“心脏地带”。谁能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日本《田中奏折》仿照这一说法,提出“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之后,地缘政治不断拓展,“空权论”和“太空权论”相继出台,把争夺领域扩展到外层空间。 第二,稀缺资源的争夺导致危机。地缘政治学者把与地理禀赋相关的稀缺资源的争夺看作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稀缺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争夺资源、掠夺资源和占有资源往往成为战争的导火索。希特勒提出“生存空间”论,导致二战的爆发;萨达姆和伊朗为争夺界河归属权,导致两伊战争的爆发;两代布什政府发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的是控制石油;而最近地缘政治学者恩道尔的新书《金融海啸》则把金融危机归结于一场争夺货币主导权的战争。 而如今,气候变化政治是地缘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它充分体现了地缘政治的一般特点。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受到限制,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气候谈判的实质是对有限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争夺。这里的排放权其实就是大气的使用权,大气层已经具有了与“海权说”、“陆权说”中的海洋和陆地同等属性的地缘政治特性。 如果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排放量最大的区域是北美、欧洲和东亚。其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这是与中国极具发展的经济相一致的。由此可见,传统国际政治领域的国际竞争、国际权力分配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格局有很强的相似性。而全球气候谈判其实也主要是对这些核心区排放权的限制与争夺。获得了更多排放权的国家,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自己的国力,而丧失排放权的国家,则被迫限制自己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也受到削弱。 由此可见,如果抛开“共有一个地球”、“为了全人类利益”之类的理想主义外壳,气候谈判其实并没有逃出传统现实政治的窠臼。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1世纪,谁控制了“排放权”,为“减排”制定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游戏规则,谁就能引领世界。这不仅对老牌的欧美强国重要,对于立志于赶超发达国家的中国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地缘看世界

地缘看世界 前言4——地缘视角和“暗战时代”写了这么久,早就想为这帖子和这个时代的特点做个总结了,只是一直在正常更新,没有动笔。这次正好借着做目录的机会,对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做个解答。以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地缘视角,关于时政解读,以及“暗战时代”。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反清復明”和“只为胜利来”两位网友,帮忙所做的目录整理工作! 地缘视角很多初看帖子的朋友,会回帖表示这个帖子所表达的是“地理决定论”,或者认为这是一个普及地理知识的帖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地理也好,环境也罢,都只是“地缘”这个概念中的一个要素罢了。“人”才是地缘这个概念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地缘视角去审视一件事情时,不光要去考虑物理环境,更要考虑“人”在其中的作用。而地缘研究的终极目的,也是希望“人”在了解地缘规律的情况下,作出更事半功倍的决策。与一般的历史、政治研究,习惯着眼的精英人物有所不同,地缘视角下的“人”指的是群体性的人。当我们把视角放大到用各种属性划分的人类群体身上时,那些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由于生存环境和相互博弈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属性,比如种族的划分,民族的认知;宗教、语言、文字等文化特征,

就成为了“地缘”的一部分,并成为地缘研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也会研究、解读这些地缘要素产生的环境背景,但在大多数时候,这些要素会直接运用在地缘研究中去。要想甑别哪些反映在群体身上的特性,能归入地缘的概念中,有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它有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按照这个标准,根植于绝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的,基于农耕文化所产生的,对“家”的眷恋感,就是研究中国地缘时所必须考虑的要素;而那些阶段性流行的所谓“日风韩流”,就不在考虑的范畴中了。明确了地缘研究所需要考虑的要素之后,我们就可以将地缘视角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了。由于这些要素都是相对恒量,所以解读出来的观点,也就不可避免的偏向战略层面了。比如我们可以从地缘的视角来分析出,中国有哪些城市具备成为区域中心,或者“国际金融中心”的潜质,有可能直接辐射哪些区域,但具体要达到上述目标,就不是光做地缘研究能够做到的了。 关于时政解读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多写些时政,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闻,写的素材丰富,感兴趣的人也多。其实这主要还是一个出发点的问题了,毕竟这个帖子只是从地缘的角度,谈些基础的、战略性的东西。而无论是地缘还是战略,都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并不会随时变换的。如果有些时事有些强烈的地缘背景,也是会随时插

地缘政治学讲义 第一讲

地缘政治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国家的地理宿命 二、何为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 三、地缘政治格局约束下的国家战略选择 四、现代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章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 一、结构 二、民族国家的扩散 三、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 四、均衡、动荡与世界秩序

第一章:绪论 一、国家的地理宿命及其抗争 1、来自中国历史的故事 2、来自全球大国的故事 3、世界不是平的——从地理的角度重新理解世界 地理视角下的政治与外交、地理视角下的全球产业布局 全球化并未导致地理的终结,而是产生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体系 要问有关未来的问题,最好的立足点其实就是大地。 文化与地理的力量,可能在某个时刻战胜一切,而一个人为的边界是不符合自然的,所以也特别脆弱。 二、地缘政治学定义 1、各种定义 鲁道夫·契伦:将国家作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理论,1899年 卡尔·豪斯霍夫:是新的关乎本国利益的国家科学……,关于空间决定一切政治过程的学说,它以地理作用广泛的基础,尤其是政治地理。其他学者。其一,一种人文地理与应用政治学相结合的研究;其二,从空间或地理视角出发的国际关系研究。 科恩:对在以地理环境与视角为一端和以政治过程为另一端的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分析。 2、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几个阶段 其一,争夺帝国霸权。

拉采尔1844-1904:认为国家的生命来自于人类与土地的联系,他对空间与位置的地理法则的思考,对边疆的扩张等进行了分析。 麦金德1861-1947:基于陆上交通的改进提出了”枢纽区域”或”心脏地带”的概念,强调陆权,特别是对世界最大陆地心脏的统治将成为世界统治的基础。提出: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统治了世界。 马汉1849-1914:仍然以亚欧大陆为世界中心,分析了陆权国家的局限性(特别是俄罗斯),从海洋运动的便利性强调了海权的重要性。对马汉来说,那些凭经巴拿马运河及苏伊士运河航道可到达的广泛地区,是世界权力的关键所在。而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冲突的关键地带在地处亚洲的北纬30到40度之间,在这里,俄国的陆权与英国海权相碰。他预测世界统治权会落在围绕欧亚大陆的重要基地的英美联盟手中,美英德日联盟终有一天会为对抗俄中而结成联盟。这些观点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转变,放弃了孤立主义,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力量。 鲍曼1878-1949:世界大战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面对世界上的人群还存在基本的区别这一事实,为了不同的目标,应该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联盟或调停组织,推进合作计划,推动这个国际角色轮换,无序、动荡和危险的世界向和平的新秩序迈进。 契伦1864-1922:率先提出了地缘政治学这个概念,将其定义为”以国家为对象的科学”,是理解国家的五个学科(其他四个为经济政治学、、人口政治学、社会政治学和权力政治学)之一,而且是这些学科的主干。在理论上他接受了拉采尔关于有机体国家的观念,认为国家的自

地缘看世界-第一部分-中国崛起之地缘路线图-第一页:印度与中国的地缘情况对比

第一部分:中国崛起之地缘路线图 第一页:印度与中国的地缘情况对比 最近几年国观上的印度帖子挺热的,各种分析文章都有,有从军事角度的,有从政治角度的,有从民族角度的。。。。坦白说印度我没去过,不过地图我是喜欢看的,历史也是喜欢研究的,所以今天不妨从地图的角度来谈谈印度的地缘状况,就当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认可的捧个人场,想骂的捧个砖场。为方便大家理解,特备草图两张,那可是我自己做的呀! 说到印度,国内国外都喜欢和中国比,的确可比的东西太多了,都是文明古国,人口都有十几亿,都被外国人欺负过,现在都在复兴阶段。。。。总之比下来无非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印度前景好,一种是认为中国后劲足。印度人认为他们前景好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他的地理条件好,两面靠洋(跟美国多像啊!),而中国很难冲出第一岛链。不过我却不这么看,从海权的角度来看,中国固然很然冲出去,但反过来说却也比较容易守住,这也比较符合中国人步步为营的传统思想,只要不想取代美国的位置,做个刘备还是可以的。反过来看印度,说的好听是随时可以打出去,但讲的难听就是人家也是想来就来,孟买那伙恐怖分子怎么进来的,想来大家都知道。最近各国打着灭索马里海盗的名义,把个印度洋当成自家后院更是把印度气得吐血。 地理条件在历史进程中其实是取着决定性作用的,由此而引出的地缘政治更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首要因素。纵观印度的近代史,我们会发现印度的地缘情况和中国的惊人相似,但目前的形势却比中国危险很多。说到这里我们要先说说中国的情况,坦很客观的说,目前中国的地缘情况是二千多年来最好的时候。现在就中国历史上到底哪个朝代最大,有很多种说法,但如果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清朝无疑是最大的,但他对西藏的控制是相对较弱的,并无国防军常驻。当前的中国,大体是继承了清朝的地图结构,(外蒙古除外,一会另讲)。而且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直接控制区大体在长城以南,东北的“满州”(虽然我不喜欢这个词,但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用比较贴切),北方的“蒙古草原”,西北的“西域”,西部“青藏高原”,一直是中央王朝

地缘看世界-长三角 淮海(部分)

2011-08-1823:49:26 上图:长三角都市圈地缘结构图 2011-08-1823:52:13

2011-08-1901:26:07 长三角都市圈地缘结构 这两天关于“巢湖市”被分拆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既然这件事情跟地缘有关,那么我也不妨做个背景分析,也以此为例,解读一下中国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行政重组风。 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似乎只是安徽省内的一件行政事件,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安徽这次“大手笔”的,把一个地级市给拆分了,却和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有关,或者说这是长三角内部的一场地缘博弈。首先我们要来解读一下“长三角”这个概念。作为中国经济的三大重点地区中的一员,长三角和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地缘概念,应该说出镜率都非常高了。而对这三个地缘板块的具体描述,也因角度不同,不尽相同。有时它们被称之为“经济圈”;有时又以“城市群”、“都市圈”的面目示人。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几种表述并没有太大差别,毕竟就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来说,城市就是一个地区的经济重心。

无论我们单从地理的角度,来探讨长三角的范围;还是把视线锁定在城市上,并以此来数字化“长三角”的行政边界,都会发现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同的视角总是会为这个概念,带来不尽相同的容量。按所谓“泛长三角”的概念来看,你甚至可以把长江中游的江西,纳入这个范围当中。不过如果我们参照历史当中的地缘博弈情况来看,如果你试图以江东平原为核心,向外进行地缘辐**的话,那么把北至淮河,西至江南丘陵(合肥以东)地区,作为一个大板块进行整合,是最符合地缘规律的。 在这个帖子的中国部分,曾经专门分析过的“江东平原”这个地理概念,其实也是目前长三角的核心所在。只不过在古典时期,太湖——杭州湾一线,一直是江东平原乃至整个江东地区的中心所在,而现在,随着海洋文化的兴盛,更靠近长江出海口的“上海”,成为了江东平原的核心所在。不过内部地缘中心的转移,并不影响整个板块的地缘属性。从整体的地缘结构来看,如果上海希望以自己为核心,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都市圈的话,苏南、浙北的这块平原之地,正是它需要最先连接的通勤区。具体到“都市圈”这个概念来看,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江北紧邻长江口的“南通”;浙北的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乃至外海的“舟山”,都会是以上海为核心,打造都市圈的一级伙伴。从技术上来看,这个都市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补上北端的长江口,以及南端的杭州湾两个缺口,以让这个都市圈在地理结构上完整化。同样的问题,也是珠三角所需要解决的。只不过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长三江要走的更快些,杭州湾大桥已经建成,长江口的桥隧工程,最迟在2012年,也可全面贯通。 在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时,有一个城市的地缘定位,就有些尴尬了,这个城市就是“南京”。从历史来看,以六朝古都自居的南京,仅仅在60多年前,还是整个中国的政治中心。而现在,在面临上海的地缘压力时,已经降格为江苏省省会的“南京”,一直在纠结自己究竟是甘为上海的小弟,还是找机会作大自己,以和上海抗衡。 单从行政划分的角度来看,如果南京能够把自己行政中心的地位,延伸到经济影响上,以自己为中心整合规划江苏的话,南京是具备与上海抗衡的实力的。即使是不能象上海那样,因沿海而具有的国际影响力,起码也可以在国内,与之同级对抗。问题是,从地缘属性来看,江苏的经济重心,位于江南的苏锡常地区,更愿意与上海连成一片,共同规划自己未来的蓝图。这种尾大不掉的格局,让身为省会的南京感到难堪。事实上南京的这种尴尬地位,早在当年纵向切割“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时,就已经埋下了。在这个原来为拱卫都城南京而设立的直隶省(江南省的前身)中,南京是当然的地缘中心。而现在纵向一划,不仅让江苏、安徽两省,都横跨了三个地缘文化截然不同的板块,更让南京成为了江苏省的边缘城市。即无法掌控尾大不掉的苏南地区,又很难帮到淮河以北的苏北地区。富的管不了,贫的带不动,南京要想突围的话,只有无视那不合理的行政边界,依照自己的地缘属性,来重新定位自己的腹地,唯有如此,南京才有可能恢复自己的江湖地位。而具体到行动上,这个地缘规划就是横跨江苏、安徽两省的“南京都市圈”。 曾经不止一次,有朋友问我,中国下一个直辖市会是哪个城市,南京的可能性大不大。政治上的事,要考虑的情况很多,有的时候不是你的经济或者体量到了,就一定能够升级的,行政、地区平衡等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不过这倒也不妨碍我们,从技术的层面来分析一下,南京如果要想直辖的话,会有可能切割出那些区域,作为自己的辖区。而目前南京为自己量身定作的“南京都市圈”,其实就可以看作这种设想的预演。2011-08-2100:52:16基于南京在江苏省的边缘位置(地理上的),当这座曾经的帝都为自己划定直接势力范围时,不可避免会需要把触角伸到隔壁的安徽去。在你想成为某一板块的地缘中心时,在自

印度地缘战略

【内容提要】地缘因素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印度地处世界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具备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印度洋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与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地理上有一定距离,具有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处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印度领导人也意识到地缘优势并加以利用。这一切都说明,印度具备崛起的地缘优势。 【关键词】印度/崛起/地缘因素 【正文】 在考察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地缘因素关注的程度有所区别,但都承认地缘因素是崛起的必要的条件。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指出,“地理位置和所控制的自然资源会使国家享有优势或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制定的或建立的国家对外政策也源于环境的限制和机会。”①处于南欧商业航线始发点的葡萄牙、西班牙能够成为16世纪的海上霸主,扼北欧通达世界各地航道之咽喉的英国在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构建“日不落帝国”,居两洋保护之地的美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广阔战略纵深的苏联能在20世纪成为傲视世界的超级大国,都大大得益于崛起过程中具备同一时期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地缘优势。这主要表现为:(1)在经济发展上拥有优先权,或有更强的竞争优势;(2)在国家安全领域具有主动性,或在保护本国安全上占有先机;(3)在扩充地区以及世界影响力上握有优先权。 对于那些新兴的、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地缘因素也许曾因“时间、技术、相关国家的势力以及战略和战术的选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但在这三个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印度所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印度处于世界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这为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印度拥有占世界第七位的国土面积以及占世界第二位的人口、世界最大的平原——恒河大平原,还拥有著名的恒河及其他众多河流;温热的气候和比较丰沛的降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陆地疆土纬度的大跨度、各具特点的自然风貌以及广阔的海洋疆土,使之成为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国家;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部分金属之外,印度本土探明的矿产资源基本上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印度战略家K.苏布拉马尼亚姆充分肯定了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出现,它将不像英、法、德和日本,而是类似美、苏、中那样的发展。前者国力的增长是伴随着领土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征服;而后者力量的增长却主要靠的是(即使并非全部)其本身的资源、人口和广袤的地区。”③ 在印度周边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印度这样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来说,周边地区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与印度隔阿拉伯海相望的中东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集中的地区④,非洲也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⑤,此外,印度的近邻中亚地区同样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印度洋周边地区还拥有大量尚待开发的地上和地下资源。 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 第一,与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国家相邻并不一定就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还要取决于各相关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比较状况。例如,美国是资

地缘格局:重塑新丝绸之路具划时代意义

地缘格局:重塑新丝绸之路具划时代意义 纵观世界历史,世界的中心经历三个转移:亚洲(元代)——欧洲(二战以前)——美洲。世界中心的不断转移,实则是地缘政治的权利转移,是由地缘政治所决定的。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在巴尔干半岛爆发?从地缘政治格局来看,其实一目了然,得巴尔干岛得欧洲,德欧洲者得世界,那时欧洲是世界的中心。 但地缘政治的中心又是不断转移的,诚如阿尔文·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所述,权力是此消彼长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的不均衡增长导致了财富的革命,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必须为经济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习近平主席的此番中亚之旅,将“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再次呈现在世界面前。在新丝绸之路框架下,中国将与中亚诸国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塑“丝绸之路”辉煌,让亚欧经济共同体走向深度融合,新的地缘格局必将再度深刻影响世界。 “丝绸之路”战略的两个版本 “丝绸之路”战略其实有两个版本,一个由中国规划,一个被美国盗用。 广义上讲,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是构建一个以中国为纽带的全球性贸易体系,既有陆上“新丝绸之路”,也有海上“新丝绸之路”,当然也包括空运了。这一计划异常宏伟,有时悄然实施,有时强力推进,视国内外环境和条件而调整。这一计划运行的终极结果,将会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而构建国际政治、文化新秩序。对此,很多时候并不为人们所注意,但这是确切存在的。随着中国作为第一工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人们观察这一现象的兴趣也许越来越明显。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是与美国重返东亚及其亚太战略差不多时候提出来的,显然盗用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却把中国排除在外。它的内容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以美国为推手,以阿富汗为中心,连接中亚、南亚,建立这么一个区域性地缘政治、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这些个国家里边,要有美国的军事基地,用来围堵遏制中、俄和伊朗。关于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基地,日后应给予拔除。 既然如此,这里就主要看看中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狭义版,即: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相适应,面向中东、中亚、俄欧的陆上“新丝绸之路”,分别构成南线、中线和北线。众所周知,北线出中国新疆,经哈萨克、俄国、白俄、波兰、德国的铁路贸易线,早就开始运营了,这也是中俄欧“合纵之计”的一种体现。中亚—中国油气管线,则是中线目前的重要表征,下步还将扩大能源等开发、贸易规模,加快中亚基础设施建设并与中国对接。南线才是古丝绸之路的所在,但目前无法畅通,阿富汗还有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现在总体上面临安全问题,比较动荡。 美国版“丝绸之路”意在孤立中国 阿富汗处于亚洲四大板块的枢纽位置,这是美国楔入的原因,为此不惜发动“反恐”战争。

当前中俄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形势

当前中俄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形势 及对策分析 蒋振辉 2011年3月 摘要: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地缘政治形势对其战略部署有着很大的影响。中俄两国都是大国,但两国的地缘政治形势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也有着不同的应对措施。中国主要面临周边复杂形势的挑战,而俄罗斯则主要面临西方国家的遏制和自身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地缘政治对策 一、引言 在欧亚大陆上,屹立着两个幅员辽阔,并且正在逐步崛起的两个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一个拥有最辽阔的领土面积,在当今世界舞台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两个国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又对其政治、外交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就是“地缘政治”。所谓“地缘政治”,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下面就两个国家各自的地缘政治形势及对策作简要分析。 二、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及对策分析 1、我国地缘政治形势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地缘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周边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或隔海相望,周边国家的情况各不相同,国际政治、经济及战略环境极其复杂。从中国的地缘政治来看,分为全球面和亚欧大陆面及周边地区面。中国是以可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国,且有号召第三世界的力量为目标;在欧亚大陆,是以有广泛影响力的主要国,且是促进地区稳定的力量为目标;在周边地区,中国是以联结周边国家的纽带为目标。从全局考量,中国的地缘环境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四个全球性或地区性大国,以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整体说来,这些地缘国家与地区都是和中国有战略利益冲突,而且是长期的。 具体来说,美国、俄罗斯、日本、东盟各国是与我们关系最大的地缘政治要点: (1)俄罗斯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战略几经调整,这在后文会有详细分析。 (2)东盟各国 东盟各国在加大亚太合作进程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东盟在未来的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二是未来的合作机制必须是松散、开放和非排他性的,不能损害东盟的独立性。 其总体目标是:对内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对外维护主体性而提高发言权。 (3)日本 从目前的中日关系和长远利益看,日本不仅仅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代言人,而且其自身也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并正在谋求全球大国的路途上。 (4)美国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来源;期刊《中国能源》 2012年第6期) 科技进步短时期内不可能改变人类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石油为主的能源安全问题,处于工业化成长时期的中国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由于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作为一种全球商品,又具有明显的产地与消费地错位特点,因此,能源安全问题不仅受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而且受地缘政治的巨大影响。近20年来,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及提高技术水平,对能源地缘政治开始发生影响,但是短期内还难以上升为主导能源,不可能成为影响能源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 当今世界消费的常规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其中石油生产量、国际贸易量和消费量所占比重最大,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最重要,因此研究能源地缘政治,主要研究石油地缘政治,便可了解和认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构建中国能源地缘政治战略。 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 当今世界石油国际市场分为卖方国家和买方国家,卖方主要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以及俄罗斯等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买方有国际能源组织(IEA)成员国,中国、印度等未加入国际能源组织的所有石油进口国。 上世纪末徐小杰教授提出“世界能源心脏地带”的概念。包含了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和世界能源消费心脏地带。其内涵是: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从里海到外高加索,再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能源富集地理带。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着65%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人们把北非—波斯湾—里海—俄罗斯称为“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 围绕着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形成了两环世界能源需求圈,第一环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第二环包括北美、南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太平洋地区(有学者把这两环称为“内需求月型地带”和“外需求地块”)。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美地区的非常规石油及天然气开发明显加速,墨西哥湾、里海、西非和巴西深海及北极海域的油气资源巨大潜力显现,深海和超深海油气开发已经提上日程。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深海、油砂、极地、天然气合成油、液化天然气和非常规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开发规模日趋扩大,成本逐步下降,与常规资源相比比例大幅提高,对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不仅改变了美国的油气供应状况和能源结构,还挑战了传统石油心脏地带;同时,围绕这一心脏地带的“需求月牙形地带”也将发生新变化。但是其资源数量和在全球的分布还不明朗,需要继续跟踪研究;在本文所论述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架构中难以体现。在世界能源需求圈中,从能源需求未来发展趋势及其与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的关系上考虑,亚太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与亚太相比,世界另两大能源需求中心——北美和欧洲虽然能源消费量很大,但能源需求增长极为缓慢,未来有可能出现能源需求停滞甚至下降的局面。因此,我们可以把亚太地区称为未来的“世界能源需求心脏地带”。 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战略 面对当今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世界各国,特别是石油主要进口国和主要出口国,分别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地缘优势,规避自身劣势;在充满矛盾、复杂又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世界部分国家对本国能源地缘政治的定位值得我们参考。 (一)美国——石油帝国战略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一些对外政策专家将本国称为“自由霸主”或者“新型帝国”;美国历届政府都推行美国价值观,奉行按照美国模式改造世界的战略目标。美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的20%以上,实现“石油帝国”是其称霸世界战略的重要支柱。在能源地缘政治方面,从维护其超级大国战略利益出发,控制全球能源供应和运输通道的战略,即石油帝国战略。 (二)俄罗斯——大国战略 由国家垄断本国能源,并积极参与独联体国家及其它国家的油气开发、运输,以控制更大份额的油气,成为欧盟油气的主要供货商并作为恢复大国地位的重要支点。俄罗斯承袭了大国主义和使命感的外交传统,反对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涉及反导系统、北约东扩等威胁俄主权的问题上,同美国坚决对抗。在能源地缘政治方面,

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地缘看世界之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对于中缅边境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稍后我会对这些说法做一个解释。既然我们前面说了这些边境的划法缘于英国人那我们就有必要先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边境划成现在这样。这时有一个熟悉的名词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了他就是——麦克马洪线附麦克马洪线示意图有一个误会即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境包括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释的。实际上那只是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奇怪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因此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土与缅甸地区的交通线。在分析藏南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抛开政治因素将边境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容易为双方所接受的。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在古典时期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当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因此很多的边境线都伴随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而诞生的当殖民势力退出之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既然麦线的中印边境是基本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划定的那么同样的原则也就适用于中缅边境了。当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境时已基本走完因此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合适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平衡的边境线。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眺望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这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可以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区的天然屏障。因此英国人希望将边境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