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Education Management教疗憎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李世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逐渐受到了教育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而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中

的应用,是人才培养的一次难得机遇同时也是不小的挑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全

球课堂的普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同时还可以避免重复性的教学活动。本文就针对人工

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背景;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C961;TP18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人工智能逐渐出现并成为了核心技术力量,逐渐在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等社会各行各业予以了应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得到提升。相关人员纷纷表示,人工智能系统在10年内还难以赶上人类智能,但在智能系统对一些特定领域问题进行解决时,会远远超过人类智能的问题解决能力。比如智能建筑可以减少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智能公交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种交通事故等等,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应用中的机遇

1.1提供个性化的学习

个性化教育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材施教是主要原则。同时,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也逐渐产生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水平逐渐提升。在不断深入和扩大学习科学领域的过程中,智能系统的下一阶段发展也受到了人们重视,通过将人工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实现以更为自然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者和学习系统之间的交互,并让智能系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直接代替教师的角色。

在实际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人工智能应用就是“智能导师”,依靠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代替教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且可以在教学中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辅助性的学习资料。在教学实现学生个性化学

习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学习需求、

兴趣、习惯作为依据进行学习计划的制

定。而智能导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则

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实

时的跟踪记录和分析,从而对学生个性

化学习特点予以了解,并依据这些特点

向不同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成果资源,

并进行个性学习计划的制定。在人才培

养工作中,智能导师不仅可以实现学习

方案的针对性、即时性,还能有效地评价

和反馈学习人员的问题解决情况和学习情

况,并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为学习者个

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1.2促进学习者各方面素养和能力的获得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人才

各方面素养和能力的要求也在提升。在

当前社会中,国际上广泛地讨论着人才

的核心素养话题,核心素养中主要包含

了三部分内容:数字化素养、职业和生

活素养、学习与创新素养。另外,当今

社会为满足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需求,对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

要求,比如公民责任、社会参与、批判

性思维、学习能力、自我认识和调控、

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等等。

在构建社会新型人才素养和能力的

过程中,人工智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

重要的:一是人工智能在社会信息化水

平逐渐提升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二是当

前社会对人才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强烈需

求。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教育工作在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不能仅仅考

虑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对学习者多人协

作、复杂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的培养。而在实际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

不难发现,随着教学技术水平逐渐提升,

以往人才培养在情感计算、深度学习、

规则知识、自然语言处理等各方面的问

题都会在将来得以解决。而在教育领域,

对人工智能产品的应用也成为了必然,

同时,人工智能也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

中最好的帮手,个性化学习也能够得以

实现。

1.3加快全球课堂普及

全球课堂是全球化趋势背景下产生

的教育方式,可以随时打造深度学习环

境并提供给学生,而随着教育中逐渐应

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一功能也能够更加

简单地得以实现。

在全球课堂教学形式中,为学习

者提供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

参与,且具有访问的随时性以及在教育

教学中的普及化特点。任何学习水平的

人员都能够在这一学习环境中获得良好

的学习体验。在不断提升知识共享水平

的背景下,全球课堂能够通过人工智能

的应用和发展而逐渐实现在教育中的普

及。在当前教育工作中,慕课也可以当

成全球课堂的初步形态。通过慕课教学,

可以将世界各地教育资源随时地提供给

学习者进行学习。但在慕课学习过程中,

只适应一些知识水平和学习动机较高的

学习群体,且更为注重知识的传递过程,

具有较低的通过率。慕课对当前教育工

?113?

《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 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 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 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 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 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 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 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 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 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6997840.html, 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作者:王萍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7期 摘要: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術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使得设计师的很多工作被机器最大化地解放与取代。而未来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将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这就给从事高校视觉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者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即在人才培养上的倾向转变,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而非技术。 关键词:人工智能;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性 1 国外人工智能应用于文化教育领域的现状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领域内发展速度极快,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展了研究与应用,想抓住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在西方社会,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将人工智能技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取向,不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布局与创新,想要在这一领域占领高地,这样的竞争形势使得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各国竞争角逐的主要战场。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对人工智能领域尤其重视,在2015年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中,就倾向于与人工智能密切关联的领域,其中就包括了教育领域,提出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技术的结合。2018年,美国 公立学校引入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项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接触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未来的创造者。 在亚洲各国的研究中,日本对人工智能尤为重视,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并且较早地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研发体系,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作为研发的核心,使其在医疗、汽车、教育等各个领域保持技术优势。同时,很早就意识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较大缺口,为了保障人才培养与输出,日本已经提出在未来的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编程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另外,选派有实战经验的企业讲师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进行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培养真正的实战型高端智能人才。 2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文化教育领域的体现 人工智能目前正处在产业的爆发期,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促进行业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投入较大且深入,政府提出了较多支持人工智能研究的政策。调研显示,到2012年,我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过美国。

人工智能背景与发展精编版

人工智能背景与发展精 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人工智能的主要背景与进展 数学1704高芷晗 1、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概念 和其他生物物种不同,人类是一种智慧型生物。人类智慧包含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隐性智慧和显性智慧。隐性智慧负责发现和确定创新的方向,显性智慧负责在确定的创新方向上实现具体的创新求解。更具体地说,隐性智慧是人类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的能力,需要全局性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开拓能力,是一种内隐的创造性能力,因而不可被机器模拟;显性智慧是人类在隐性智慧所定义的问题框架内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获取信息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外显的操作性能力,因而可以被机器模拟。人类的显性智慧通常也会被称为人类智能,模拟人类智能(显性智慧)的科学技术就叫人工智能。隐性智慧表现在:面对环境定义的实际问题;为知识库提供的已有知识;预设的问题求解目标。这三者就是隐性智慧定义的工作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人工智能系统所要执行的任务就是模拟人类智能(显性智慧)的能力,运用所提供的信息和已有知识解决所给定的实际问题,达到预定的求解目标。 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系统之间,人类始终是主体,人工智能系统则是人类求解问题的聪明工具。由于人工智能系统接受了人类所预设的求解目标和提供的专门知识,就保证了人类主体与客体之间实现主客双赢的策略:主体赢,因为实现了主体的求解目标;客体赢,因为遵守体现在知识中的客观规律。 人工智能系统工作的基本过程:(1)人类主体(隐性智慧)首先设定工作框架,即定义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已有知识,预设求解目标。(2)人工智能系统收集工作框架的信息,包括模型中的本体论信息。(3)通过信息获取(感知)单元,把本体论信息转换为认识论信息。(4)通过信息传递(通信)单元,把认识论信传送到信息处理单元。(5)通过信息处理(计算)单元,使认识论信息成为适用信息。(6通过知识生成(认知)单元,根据求解问题的需要生成专门知识。(7)通过策略创建(决策)单元,把认识论信息、专门知识、求解目标转换为求解问题的智能策略。(8)通过策略传递(通信)单元,把智能策略传递到策略执行单元。(9)通过策略执行(控制)单元,把智能策略转换成为智能行为,反作用于实际问题。(10)如果智能行为反作用于实际问题的结果没有满意地实现预期的求解目标,就把误差作为新的信息反馈到信息获取(感知)单元,通过学习,补充新的知识,优化智能策略,改善执行效果,减小求解误差。 2、人工智能技术 以上论证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人类隐性智慧定义的工作框架内模拟人类显性智慧(人类智能)生成知识,创建主客双赢的策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而这是现今其他各类技术做不到的。 不过,由于在人工智能系统工作的基本过程中,第(1)步中客观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人类给定的知识未必能够理想地体现客观规律,也未必能够完全满足求解问题的需要,第(2)步中人类预设的求解目标也不见得完全合理,第(3)步中人工智能系统各个环节必然存在各种不理想性。因此,人工智能系统对人类显性智慧能力的模拟不可能完全到位,人工智能系统提供的问题解答也可能不如人类求出的解答。如果说人工智能系统确实也有超人的地方,那主要是它的工作速度、工作精度、持久能力等因素,而不可能是显性智慧中的智慧品质。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8148-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电子专业实践课程校企深度融合的研究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电子专业实践课程校企深度融合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界定 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培养新模式,不仅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对相关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如何让专业教育适应产业变革进程,让专业育人和企业形成合作共同体,探索培养对接企业转型升级的岗位新需求,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型技能人才,是高职电子信息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中需要把握的重要机遇,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将重点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类课程为切入点,计划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基于人工智能视角下的电子信息专业实践课程校企深度合作开发,重新修订实践类课程知识体系规划,校企联合对实践课程进行创新改革,着重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形成一批可应用于实践课程教学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标准。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现状 美国作为人工智能发源地出台多项战略规划,为其他各国理解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到重要参考作用;欧盟将从类人脑和机器人角度入手,推动开展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型脑研究,并为机器人技术研究制定通用框架和多年路线图;德国依托于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 4.0”战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我国将从顶层设计层面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于2019年通过《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标,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特点,探索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2)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子企业转化升级提出挑战 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跨界合作,电子技术的成熟使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有新突破,深层次、多维度地参与到各个行业、领域。而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全球开源性,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又促使电子行业转化升级,使企业规模和数量不断

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教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规划发展处(高教研究所) 2018年第1期 2018年 4月10日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背景 (1) 二、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2) 三、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4) 四、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措施 (7) 五、我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0) 六、结束语 (13)

一、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背景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并没有专业被直接冠以“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工程”的名头。通常认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人才培养主要蕴涵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或统计学等专业之中。究其原因,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学界对“人工智能”尚未有清晰的定义,概念太宽泛,涉及学科和领域太多。有些专家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涉及了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不定性论以及控制论等等。在这一背景下,难以对“人工智能”达成广泛共识。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却显得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特别是从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将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以来,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类人才严重稀缺。据工信部预测,我国对各类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缺口超500万,供需比接近1:10[1]。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产业界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其中本科占比46.1%[2]。从工作角色来看,可将人工智能本科毕业生分为数据智能分析师、创新型智能技术人才、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和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等4类特色人才。本文先对我国人工智能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达成措施进行探讨,然后针对我校加强人工智能本科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五)以“网络+面授+实践”培养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1)网络培训。农民电商从业者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半数以上课程采用网络培训方式。根据农民知识水平和需求特点进行分组,将信息录入农民电商教育培训平台。培训教师上传相关培训资料和学习任务到电商培训平台,学员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接受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农民接受网络培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避免集中培训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2)课堂面授。课堂面授能够较好的弥补网络培训的不足,面对面沟通,解决电商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提高电商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效果较好。(3)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教学是农民电商培训的重要环节,可拓宽农民经营电商的思路和眼界。现场实践课时占全部课时的20%,组织学员参观考察电商 成功案例、学习成功经验等。培训后,为学员安排电商店铺进行动手操作,学习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农民动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玲.湖南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7(22). [2]钱俊,蒋良骏.村园企校协同培育农村电商人才的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7(4). [3]邱雷鸣,童红斌.高职院校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4]樊勇,吴莉萍,吴小平.促进农村电商“互联网+”发展新模式的思考[J].电子商务,2018(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中的发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利,但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开发所得的产物,想要完全取代人工的地位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如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人工智能的问世对会计行业毋庸置疑是一次革新,这对未来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浪潮必然需要新的教育方案,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区域,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理应顺应时代做出调整。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2018年,首届世界会计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CFO大会的召开,成为会计人工智能革新会计领域的标志。近年来,根据部分事务所的介绍及网络对会计人工智能的热议,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工作主要是录入类、校对类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些工作大多具有高重复性与数据量庞大的特点,例如核对企业与各家银行多个账号往来的核对、对按周期编制的报表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相关税务的核对。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为例,人工智能可自动查验扫描仪中的发票并进行登记,随后自动在发票确认模块中下载发票并识别文件,再与先前的所登记的发票相匹配,自动识别是否符合认证抵扣的条件。但相应的,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在会计主体趋于多样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效果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日益复杂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核算的数据量不断增大,使得基础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扩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要处理的数据量增多,自我提升的时间被压缩。而会计行业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会计工作中高重复性和需要占用大部分精力的简易操作步骤,它可以自动识别信息并录入,简单处理数据,统计数据并有着人类无法企及的计算能力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文/陈薇毛腊梅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提要]随着人工智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会计领域对其应用也愈加广泛,这对会计行业是一次革新,对会计人员无疑也是一个挑战。本文首先从探讨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出发,分析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现状,进而探究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具体调整措施。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高校人才培养 项目名称: “基于智能化时代背景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jyxm0462);铜陵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tlxydxs02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3日 劳动/就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9s2019 126--

人工智能下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docx

人工智能下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中的发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利,但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开发所得的产物,想要完全取代人工的地位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如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人工智能的问世对会计行业毋庸置疑是一次革新,这对未来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浪潮必然需要新的教育方案,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区域,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理应顺应时代做出调整。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20XX年,首届世界会计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CFO大会的召开,成为会计人工智能革新会计领域的标志。近年来,根据部分事务所的介绍及网络对会计人工智能的热议,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工作主要是录入类、校对类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些工作大多具有高重复性与数据量庞大的特点,例如核对企业与各家银行多个账号往来的核对、对按周期编制的报表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相关税务的核对。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为例,人工智能可自动查验扫描仪中的发票并进行登记,随后自动在发票确认模块中下载发票并识别文件,再与先前的所登记的发票相匹配,自动识别是否符合认证抵扣的条件。但相应的,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在会计主体趋于多样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效果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日益复杂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核算的数据量不断增大,使得基础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扩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要处理的数据量增多,自我提升的时间被压缩。而会计行业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会计工作中高重复性和需要占用大部分精力的简易操作步骤,它可以自动识别信息并录入,简单处理数据,统计数据并有着人类无法企及的计算能力等。人工智能的高效率工作结果,极大地解放了基层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也为企业的日常运营节省了大量时间。 (二)提高信息质量,减少人为舞弊。会计数据的可靠性是会计的八大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会计人员工作时要遵守的首要原则。在过去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中,由于人为的参与,或多或少存在着手工核算失误或是人为蓄意造假等行为,这就给后续工作对会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造成干扰,这种影响小至使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决策方案出现漏洞,大则使一个国家的宏观和微观经济调控政策产生偏差。而人工智能是由专家编写相关程序实现统一化、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它的操作行为由代码所决定,在确定的会计工作系统中,每一位登录系统的人员都会有唯一的账号和密码,以及自己的权限,可以说分工明确,相比较而言,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岗位相容程度较深,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对于职能的明确区分有助于遏制对信息的造假。这种模式下则或多或少的规避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了人工核算参与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减少了人为舞弊的现象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磊(10计本) 学号: 长久以来,人工智能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它却吸引了无数研究人员为之奉献才智,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 IT)、卡基-梅隆大学(CMU)到IBM公司,再到日本的本田公司、SONY公司以及国的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全世界的实验室都在进行着AI技术的实验。不久前,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还将这一主题搬上了银幕,科幻片《人工智能》(AI)对许多人的头脑又一次产生了震动,引起了一些人士了解并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有时我们会要考虑什么是人力所能及制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没有高到可以创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但总的来说,“人工系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人工系统。 “智能”1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智能是人类具有的特征之一。Intelegere是从中进行选择,进而理解、领悟和认识。正如帕梅拉·麦考达克在《机器思维》(machines who thinks,1979)中所提出的: 在1"智能"源于拉丁语legere,字面意思是采集(特别是果实)、收集、汇集,并由此进行选择,形成一个东西。

复杂的机械装置与智能之间存在长期的联系。从几个世纪前出现的神话般的巨钟和机械自动机开始,人们已对机器操作的复杂性与自身的某些智能活动进行直观联系。经过几个世纪之后,新技术已使我们所建立的机器的复杂性大为提高。1936年,24岁的英国数学家图灵 i(Turing)提出了"自动机"理论,把研究会思维的机器和计算机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也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是从1956年正式开始的,这一年在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会议上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个术语。随后的几十年中,人们从问题求解、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博弈、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学习以及机器人学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不同程度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例如能够求解微分方程、设计分析集成电路、合成人类自然语言,而进行情报检索,提供语音识别、手写体识别的多模式接口,应用于疾病诊断的专家系统以及控制太空飞行器和水下机器人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熟知的IBM的"深蓝"在棋盘上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因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限制无法模仿人脑的思考以及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过远而走入低谷,但是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以指数级增长,同时网络技术蓬勃兴起,确保计算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来运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制造业正在蓬勃向前。如今我国已经接连提 出了工业3.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层面计划,因此智能制造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智能制造的逐渐实现,使得新兴的岗位不断涌现,同时传统 的工业制造岗位上的工作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企业面对着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支持国家智能制造战略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专业人才。本 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的相关培养 策略。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高职教育 引言 制造业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制造业的发达体现了国家经济 水平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决定国运的兴衰以及国 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纵观整个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先进的制造业。 比如英国,美国,德国都曾经先后提出过关于本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家层面战略, 这些战略都是要依靠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技术抢占高端的制造业市场,在新 一轮的产业革命发展当中继续保持本国在世界当中的领先地位。而我国在近年来 经济体量剧增以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面向未来,中国制造业必将拥有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人才 支撑智能制造稳步向前。 一、智能制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需要有精准目标进行培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技能 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整个国家向着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当中,高等职业院校 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直接应用在相关的岗位上填补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在人才上的缺失。在具体的操作上来说,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要求新型人才要懂得互联网的操作,熟悉整个产业链,能够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并且拥有服务意识。 从这种论述可以看出,智能制造当中所需要的已经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型人才。而是需要将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集于一身,可以在新的产业环境当中综合发 展的人才。这需要我们调整,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将目光集中在产业发展的前端,让学生可以根据智能制造的产业发展方向,锻炼多方面的技能,将多种技能 集于一身,应对新岗位的要求。 (二)需要调整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 纵观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设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在全国的高等职业教 育学校当中,相同专业所应用的教材和开设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与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是不太相符的。首先我们 要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的人才,大多数会进入当地的相关产业进行发展。而 每一个地区都会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教育的培养需要与当地的行业需求,产业 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相连接,这样才能够满足岗位的要求,并且在实际的情况基 础之上适度向前发展。在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产业发展 相适应,这其中互联网加,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都需要融入到职 业教育的内容当中,并且应该根据本地的产业发展状况,做适度的教学内容倾斜,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之后进入社会能够快速的融入到产业生产当中。 (三)教学方式需要创新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有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人工智能背景与发展

人工智能得主要背景与进展 数学1704 高芷晗 1、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得概念 与其她生物物种不同,人类就是一种智慧型生物。人类智慧包含两个相辅相成得部分:隐性智慧与显性智慧。隐性智慧负责发现与确定创新得方向,显性智慧负责在确定得创新方向上实现具体得创新求解。更具体地说,隐性智慧就是人类发现问题与定义问题得能力,需要全局性得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与开拓能力,就是一种内隐得创造性能力,因而不可被机器模拟;显性智慧就是人类在隐性智慧所定义得问题框架内解决问题得能力,需要获取信息生成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能力,就是外显得操作性能力,因而可以被机器模拟。人类得显性智慧通常也会被称为人类智能,模拟人类智能(显性智慧)得科学技术就叫人工智能。隐性智慧表现在:面对环境定义得实际问题;为知识库提供得已有知识;预设得问题求解目标。这三者就就是隐性智慧定义得工作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人工智能系统所要执行得任务就就是模拟人类智能(显性智慧)得能力,运用所提供得信息与已有知识解决所给定得实际问题,达到预定得求解目标。 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系统之间,人类始终就是主体,人工智能系统则就是人类求解问题得聪明工具。由于人工智能系统接受了人类所预设得求解目标与提供得专门知识,就保证了人类主体与客体之间实现主客双赢得策略:主体赢,因为实现了主体得求解目标;客体赢,因为遵守体现在知识中得客观规律。 人工智能系统工作得基本过程:(1)人类主体(隐性智慧)首先设定工作框架,即定义要解决得实际问题,提供已有知识,预设求解目标。(2)人工智能系统收集工作框架得信息,包括模型中得本体论信息。(3)通过信息获取(感知)单元,把本体论信息转换为认识论信息.(4)通过信息传递(通信)单元,把认识论信传送到信息处理单元。(5)通过信息处理(计算)单元,使认识论信息成为适用信息。(6通过知识生成(认知)单元,根据求解问题得需要生成专门知识。(7)通过策略创建(决策)单元,把认识论信息、专门知识、求解目标转换为求解问题得智能策略。(8)通过策略传递(通信)单元,把智能策略传递到策略执行单元。(9)通过策略执行(控制)单元,把智能策略转换成为智能行为,反作用于实际问题。(10)如果智能行为反作用于实际问题得结果没有满意地实现预期得求解目标,就把误差作为新得信息反馈到信息获取(感知)单元,通过学习,补充新得知识,优化智能策略,改善执行效果,减小求解误差。 2、人工智能技术 以上论证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人类隐性智慧定义得工作框架内模拟人类显性智慧(人类智能)生成知识,创建主客双赢得策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而这就是现今其她各类技术做不到得. 不过,由于在人工智能系统工作得基本过程中,第(1)步中客观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人类给定得知识未必能够理想地体现客观规律,也未必能够完全满足求解问题得需要,第(2)步中人类预设得求解目标也不见得完全合理,第(3)步中人工智能系统各个环节必然存在各种不理想性.因此,人工智能系统对人类显性智慧能力得模拟不可能完全到位,人工智能系统提供得问题解答也可能不如人类求出得解答。如果说人工智能系统确实也有超人得地方,那主要就是它得工作速度、工作精度、持久能力等因素,而不可能就是显性智慧中得智慧品质。 至于一些人所宣传得机器超越人类甚至机器淘汰人类得说法,就是没有根据得。无论就是人工智能系统,还就是其她各种机器系统,它们共同得问题之一就是:机器没有生命,没有目得,不可能自主发现应当解决得实际问题,不可能自主形成机器得智慧,尤其不可能无中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发表时间:2019-06-10T16:51:06.35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3期作者:姚瑶 [导读] 本文采用人工智能思维模式促进教学改革,尝试从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与评价等方面探索人工智能对高职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智能化发展与教学质量的完善与提升。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310018) 摘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师是教学的主题,教学资源是教学的精髓,本文采用人工智能思维模式促进教学改革,尝试从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与评价等方面探索人工智能对高职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智能化发展与教学质量的完善与提升。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是当下的热点,它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变革,使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迅速并高效。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提升及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智能算法逐步发展与完善,导致现代社会工作方式的重大变化。机器开始代替体力劳动,岗位工种与工作分工向兼容型及复合型方向转化。因此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发生变化,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对人才培养课程提出新目标,对人才培养工具提出新挑战,因此,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课程、人才培养工具三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对教学带来的新影响与变革。 1 前言 早在二十年前,世界各国已开始关注科技促进教学的模式研究,据了解,美国新媒体联盟每年公开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指出,人工智能领域将引领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发展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可见教育与人工智能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Luckin R, Holmes W[1]指出,教育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与科学结合而成的新领域,教育人工智能通过观察、记录并理解学习过程,为学生学习过程创造条件;Bayne[2]基于慕课Mooc研发智能教学助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智能教学助理能使师生之间更和谐,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但智能教学助理不是替代教师,而是将教师、学生、技术联系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武法提[3]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影响教育,并对技术学习方式上所带来的变革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目标是从高职院校出发,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促进教学智能化发展与教学质量的完善与提升。 2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教与学创新探索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4]中指出要推进智能教育发展,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高职教育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与内涵,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较为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需从育人角度出发,从单一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制定符合国家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运用多学科、多维度、多空间的思维模式,并将之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与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从而深化高职教学改革。 2.2 人才培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双高”计划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自身经验为导向,基本没有实现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如何将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师-生教学模式转向机-师-生教学模式,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性研究。首先,需要深刻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核心概念,最大限度地构建创新课堂,加强职业院校的智能信息化教室建设,教学活动中实施多元教学模式,创建智能化学习环境,建设在线学习平台,设定个性化课程学习空间,创建更加适合学生多样化学习环境。 2.3 人工智能教学工具与评价改革与创新 人工智能对高职教学产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工作的变革。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并不能促进教改的发生,而是通过相关的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工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职教师,应当具有利用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及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想法与能力。目前,高职院校使用较多的智能学习软件如蓝墨,学生可以在课堂、课后于老师实现互动,随时随地观看在线资源,自发组建讨论小组完成讨论,互相观看成果形成思维火花;教师可以通过查看作业、经验值、交流区留言等相关信息分析各个学生的实际反馈与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软件自带的数据库智能分析系统,得到对比数据与预测数据,从而得知每一位同学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积极度状态。与传统的教学工具比较,智能教学工具可以满足学生在获取个性化资源上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目前也存在不足,如何处理好教学资源库内在关联并可以及时反馈不足之处,是一项相对艰巨的任务。 教学评价是监控教学质量的的举措,传统意义上,各个高校都会成立督导办公室,采用督导听课的方式来监督教学实际情况。这一传统模式具有单一性、外在化的结果性评价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评价方式,高职院校亟待通过智能测评,采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的方式,深入分析与挖掘教学实际水平。智能测评[5]是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评估学习者的发展,自动化是指由机器承担一些人类负责的工作,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等。 在使用智能课堂模式的前提下,增加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发展性评价等评价角度,建立智能学习成果与学习状态模块可以较为客观、相对精细、尽力全面地将学生的优势与潜能挖掘出来。巧妙使用智能测评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身教学创新,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完成知识创新、沟通创新与思维创新。 3 总结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深刻的影响着高校教学实践,正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高职教学智能化关键在于教师。高职教师需要改变高职育人理念,掌握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探索学生内在诉求。从从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

人工智能背景与发展

人工智能的主要背景与进展 数学1704 41721113 高芷晗 1、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概念 和其他生物物种不同,人类是一种智慧型生物。人类智慧包含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隐性智慧和显性智慧。隐性智慧负责发现和确定创新的方向,显性智慧负责在确定的创新方向上实现具体的创新求解。更具体地说,隐性智慧是人类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的能力,需要全局性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开拓能力,是一种内隐的创造性能力,因而不可被机器模拟;显性智慧是人类在隐性智慧所定义的问题框架内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获取信息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外显的操作性能力,因而可以被机器模拟。人类的显性智慧通常也会被称为人类智能,模拟人类智能(显性智慧)的科学技术就叫人工智能。隐性智慧表现在:面对环境定义的实际问题;为知识库提供的已有知识;预设的问题求解目标。这三者就是隐性智慧定义的工作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人工智能系统所要执行的任务就是模拟人类智能(显性智慧)的能力,运用所提供的信息和已有知识解决所给定的实际问题,达到预定的求解目标。 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系统之间,人类始终是主体,人工智能系统则是人类求解问题的聪明工具。由于人工智能系统接受了人类所预设的求解目标和提供的专门知识,就保证了人类主体与客体之间实现主客双赢的策略:主体赢,因为实现了主体的求解目标;客体赢,因为遵守体现在知识中的客观规律。 人工智能系统工作的基本过程:(1)人类主体(隐性智慧)首先设定工作框架,即定义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已有知识,预设求解目标。(2)人工智能系统收集工作框架的信息,包括模型中的本体论信息。(3)通过信息获取(感知)单元,把本体论信息转换为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前景展望及市场规模预测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及分类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既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三大尖端科技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被发达国家视为人类的最后科学尖端,科研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二)人工智能的分类 人工智能的概念很宽泛,按照人工智能的实力可分为三大类: 1、弱人工智能:在特定领域等同或者超过人类智能或效率的机器智能。 2、强人工智能: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 3、超人工智能:在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等各个领域都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革命就是从弱人工智能,通过强人工智能,最终达到超人工智能的过程。目前人类已经掌握弱人工智能,生活中弱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比如Siri、垃圾邮件过滤器、谷歌翻译、电商网站上的商品推送、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等等。 人脑与电脑的最大差别在于,一些我们认为困难的事情,如微积分、金融市场策略、翻译等,对于电脑来说都十分容易;但一些人类认为容易的事情,如视觉、动态、移动、直觉,对于电脑来说却是十分困难。而要达到人类级别的智能,电脑必须要理解更高深的东西,比如微小的脸部表情变化,以为为什么喜欢这个而不喜欢那个,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首先在硬件方便要增加电脑处理速度,其次在软件方面要让电脑变得智能。 美国发明家、未来学家Kurzweil估算出人脑的运算能力是10^16 cps(calculations per second,每秒计算次数,描述运算能力的单位),即1亿亿次计算每秒。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的天河二号,运行能力已达到3.4亿亿次,已经超过人脑,但由于其成本高、规模大、功耗高,使其并不能够被商业及广泛运用。Kurzweil认为考虑电脑发展程度的标杆是看1000美元能买到多少cps,当1000美元能买到人脑级别的1亿亿运算能力的时候,强人工智能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目前1000美元能买到10万亿cps(人脑的千分之一),根据加速回报定律,科技的进步将呈指数型增长,按照这个速度,到2025年1000美元就可以买到和人脑运算速度抗衡的电脑了。 二、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分析 从发展路径及阶段上看,实现人工智能需经历三个阶段:计算智能(能存会算)、感知智能(能听会说、能看会认)和认知智能(能理解会思考)。

试述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试述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8-09-27T18:51:08.2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作者:邵诗桓 [导读]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深刻且持久。国家层面需担负起顶层设计、规划统筹、分类指导等责任,推动职业教育宏观转型变革;政府层面应区域统筹,以职业教育联盟形式满足省域范围内对人工智能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深刻且持久。国家层面需担负起顶层设计、规划统筹、分类指导等责任,推动职业教育宏观转型变革;政府层面应区域统筹,以职业教育联盟形式满足省域范围内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各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终端,应立足本校专业特色,对接人工智能需求,改革师资、教学、培训等模式与内容,实现符合人工智能需求的人才输出。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发展 一、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 人工智能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毫无疑问需要国家统一布局、统筹发展规划。经济学家朱民根据分析研究指出,到2035年95%的生产线不再需要工人,50%~70%的岗位将被机器取代,因此,在这个巨大的冲击之前,政府必须提前做好应对。此种规划布局不是人为干预,而是国家在广泛调研各类企业人工智能研发、需求等基础上,科学制定我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蓝图。只有国家层面明确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规划与重点,教育才能据此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专业、标准与方向。有了规划作为基础,国家还需指导、协调各类教育(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各级教育(如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乃至未来的职业教育研究生层面)之间在人工智能方面人才培养的职能与定位。 国家进一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布局,通过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可以预见,高学历、信息化与强技能的人才是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职业教育必须能培养满足此条件的人才,才能实现发展过程中的弯道超车,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国家应通过各种项目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提供发展经费。如人工智能课程的设计投入、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人工智能研究经费,对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职业院校加大拨款等。 二、结成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发展联盟 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人工智能)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一般来讲,职业教育人才服务的范围主要面向学校所在省域。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职业院校设置各异,在面对人工智能新的发展趋势时,政府应依托大数据平台,充分调研本省经济发展与人工智能需求,借助省域职业院校发展联盟,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要求。 首先,政府应建立人工智能需求大数据平台,通过对人工智能人才市场需求的动态监测,为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提供决策与依据。同时,各数据平台要做到互通与共享,实现全国数据平台的实时化、动态化、准确化。 其次,政府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科学统筹省内职业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省域内产业发展与职业院校办学实际统筹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防止盲目与重复设置;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组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指导专家委员会,集中行业、企业与院校合力,做好专业建设指导工作;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专业监督指导职能,通过第三方定期对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办学情况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该专业的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将招生、就业、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效果等作为优化和提升人工智能专业的依据。 再次,对于人工智能此类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但人才需求与培养定位尚未完全明确的专业,政府宜采用职业院校发展联盟或职教集团办学的模式,选取贴近人工智能的相近专业,选拔部分对人工智能有兴趣且有能力学习的学生,开展跨校协同培养;各联盟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聘请企业与行业专家进行教学,并联系人工智能研发单位与企业进行实践实训。 三、主动变革,培养满足人工智能需求的人才 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输出环节,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积极思考融入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推动自身办学真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企业未来科技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适应岗位升级换代的能力。有学者调研指出,机器人产业并非都是“高大上”“高精尖”,很多生产与应用环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完全可以胜任。这也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有益启示。 首先,职业院校要未雨绸缪,设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并考虑对接应用型本科,培养更高水平人才。对于当下已经成熟具备实践应用的人工智能行业,职业院校应抓紧设置相关专业,通过与企业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与订单式的方式培养相关人才。对于尚未成熟应用但确定且应用前景广泛的人工智能行业,可以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如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等专业)设置人工智能类课程,为未来技术升级换代做准备;并密切关注人工智能行业变化,及时设置相关专业。同时,职业院校通过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3+2)的方式,培养具备本科学习层次的人工智能人才。 其次,职业院校积极关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素质变化,科学设置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在课程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教学,向其他专业学生提供人工智能应用类课程,使学生掌握在其他领域中应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方法。 除了专业知识外,职业素养与职业管理也是职教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人工智能时代从业者最大的担忧是被智能机器劳动者所替代,因此提升个体的职业素养将十分重要,如创新能力、高超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同时,跨领域的知识、职业管理能力对会对未来生产产品的设计与运行起到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要求与提升都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交往、实践实训等进行变革。 再次,职业院校师资水平与教学方法提升与升级,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一方面,未来教育的重要架构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下的教育理念、内容与方法等都会与传统不同,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肯定具有信息化、交互性、互联性、智能化的特征。为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挑战,职业院校或其联盟院校应把计算机科学人才、统计学人才、数据库和软件工程师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人才组织起来,形成一支高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