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全部.

高中历史会考纲要整理【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内容:

a 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b 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c 诸侯的权力: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d 分封的特点: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评价:①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

趋向严密,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 王全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

②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等等。

(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是维系“分”的血缘纽带。

二、识记秦的统一,理解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应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秦统一全国:公元前 230—前 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皇帝制:特点(内含 :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内容:以皇权为中心,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郡县制:(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 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郡设郡守, 县设县长, 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县” 隶属于郡。县级以下有“乡” 、“里”两极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从上到下依次为郡、县、乡、里等

(3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措施: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设郡

县制;④思想上实行专制政策:焚书坑儒等。

三、识记中央集权的发展,理解君主专制的演进,理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汉初,地方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较大权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措施:a 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b 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c 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1措施: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的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

3、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5、科举制的意义:①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所沿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四、识记宰相制度的废除,理解军机处的设立。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 ;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中书省和宰相 ,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

(3影响: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2消极:皇权的极度膨胀,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五、识记希腊文明的摇篮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理解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1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 (2经济条件:奴隶制商品经济。

(3文化因素:吸收亚非文明。 (4政治前提:城邦体制。

城邦的基本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

内容 :①政治上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社会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组成四百人会议,设立陪审法庭。④废除债奴制。

意义 :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内容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②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意义 :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

内容: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②扩大五百人会议的职能;③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④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 ⑤发放观剧津贴

意义 :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六、识记《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法的发展、完善;理解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

◆《十二铜表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原因 :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时间 :公元前 5世纪中期颁布

作用与意义 :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是罗马法的渊源,也是罗马的基本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完善:体系最终完成《民法大全》

1、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时间:公元前 3世纪中叶 -----3世纪

原因:①罗马对外征服地区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②为了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物大量授予公民权,对外邦人给予司法保护;从 3世纪开始,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2、《民法大全》

时间:公元 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制《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2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3对西方近代法制产生重大影响

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男女权利不平等。实质:维护奴隶制度。

七、识记光荣革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理解议会权力的确立。

◆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权利法案》

时间:1689年

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作用:(1君权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形成标志:1721年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英国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内阁构成:首相和内阁成员

内阁的特点:(1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 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与首相共进退。 (2 内阁名义对国王负责, 其实是对议会负责。 (3多数党的领袖才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 (4首相实际掌握国家大权。

八、识记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应用美国 1787年宪法及评价。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781年,美国独立。但松散的邦联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 1787年宪法及评价

理论来源:欧洲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宪法内容:(1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2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1787年宪法的影响

意义:(1 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2 突出“分权与制衡” 原则,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局限 :1、允许奴隶制存在 2、对印第安人、黑人种族歧视。

3、妇女地位低下。

◆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19世纪 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发展:19世纪 60年代开始两党轮流执政。

影响:左右政局、成为特色、资产阶级政党。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识记虎门销烟,应用《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 1、虎门销烟:1839年 6月,林则徐(鸦片战争直接原因

◆ 2、鸦片战争 (1840--1842 :

(1原因 : A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 B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 C虎门硝烟(1839年 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2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 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②从此, 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③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

(1根本原因: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发动战争的国家:英法美俄

(2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时间、内容?

《天津条约》 :1858年。与英法分别签定。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北京条约》 :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定。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万两白银。

(3 影响: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

十一、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 1、《天朝田亩制度》

时间:1853年;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内容:a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无处不均匀” ; 方法: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评价:a 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 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同时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 2、洪仁玕——《资政新篇》 1859年

A 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B 内容 :a 政治:公众选举官吏,依法治国; b经济 :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C开设新式学堂等

C 评价:a 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

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b 局限性:不能实现(因为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中国当时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经济、阶级 ;战争环境。

◆ 3、《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最终都没有得到施行

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背离历史发展潮流; 《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天》要求废除私有制, 实质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空想, 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资》主张学习西方, 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两者的经济思想有本质区别(相矛盾。

十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应用《辛丑条约》

◆ 1、甲午中日战争(1894— 1895

(1原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 ;西方列强的纵容态度; 清政府妥协退让的态度; 1894年,朝鲜的农民起义(直接

(2 爆发及过程中的四次战役:爆发:1894年, 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 《马关条约》 :时间、内容、影响:(均见教材 59页

◆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

(1原因: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

(2结果及影响 ----《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内容:见教材 60页影响: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十三、识记武昌起义,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应用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社会:《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人们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爆发——狭义的辛亥革命(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起义

(3成果——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 都城:南京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春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财产、言论等权利和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

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4辛亥革命的失败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列强施加压力;革命队伍中的立宪派旧官僚攻击;

袁世凯耍弄手段标志: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性质:是近代

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民族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A 反封建: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

国主义势力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十四、理解五四运动、中共诞生,识记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 1、五四运动(1919年 5-6月

(1背景 :国际: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国内:经济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

础: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加深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中两个阶段、中心、主力的变化、口号、结果

第一阶段:5月 4日 ---6月初; 第二阶段:6月初以后; 中心:北京—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3意义:见教材 67页第二段

(4新、旧民主革命比较:

相同点:社会性质:双半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同点:领导阶级(最大不同资、无;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 2、中共诞生(1921年、上海

(1 历史条件: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组织:中共早期组织成立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2 中共一大 ---中共诞生

内容:4点。见教材 67-68页评价: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

(1原因和条件:A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B 国共两党的共同要求: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中感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以往多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 C中共“三大”制定方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D、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

(2合作的标志及基础: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

(3主要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失败标志:1927年 7.15反革命政变原因:主观—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陈独秀右倾错误;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国民党右派叛变

◆北伐战争:1926年

a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b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十五、识记南昌起义,理解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

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时间:1927年 8月 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内容、意义(见教材 71

2、土地革命:

a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 .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红军长征:(1934.10—— 1936.10

(1原因:①直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②根本:共产党“左”倾错误指导

(2过程:①开始:1934年 10月江西瑞金。

②遵义会议:1935年 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a.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b.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事实上形成了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长征胜利:1936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 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c 红军长征一结束, 革命新局面开始了。十六、识记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识记南京大屠杀,理解抗战的胜利。

◆侵华日军的罪行

1、九一八事变:1931年, 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 , 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 日军占领整个东北。

2、卢沟桥事变:1937年 7月 7日,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抗日战争的开端。

3、南京大屠杀:1937年 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 6周的南京大屠杀, 30万同胞被害。

4、日军在侵华过程中的罪行:①屠杀中国军民;②公然违反国际法,用活人进行实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③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④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日本为了摆脱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是其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促使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国际: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4国内:国共两党对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形成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标志:1937年 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国民党正面战场会战(片面抗战路线

(1淞沪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 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八路军 115师取得

(3徐州会战:抗战以来历史最长的一次会战,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4武汉、广州会战:(1938年 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5枣宜会战:1940年 5月,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国民党第 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4、共产党敌后战场

(1 1937年 8月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成立陕甘宁边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相持阶段:1940年 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4抗战相持阶段:1941年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5、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6、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路线,这是抗战取胜的最重要原因。

(2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4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如:苏军出兵东北,美军进攻日本本土。

7、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十七、识记重庆谈判,理解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重庆谈判

原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共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内容:(见教材 78页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解放战争

1、背景:a.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 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 C. 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经过:

①防御(1946年夏— 1947、 6 :1946.6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②反攻(1947、 6— 1948、 8 :1947.6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决战(1948、 9— 1949、 1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④渡江战役(1949、 4 :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 22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意义:a 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迎来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b 世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c 思想: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十八、识记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觉醒,理解《共产党宣言》。

◆ 1、马克思主义诞生

(1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使资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暴露。

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独立的工人运动的兴起,失败的结果表明他们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工人运动中总结经验

(2标志:1848.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 主要内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①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共产主义代替②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的作用, 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 (4意义:无产阶级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起来。

十九、识记十月革命,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