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管理的要求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管理的要求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管理的要求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管理的要求

2012级对外汉语兰阳

【摘要】:社会转型具有深层次的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效果,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有: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并存、政府和市场双重启动、转型发展中的非均衡(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工业农业、城乡发展的非均衡)。中国社会转型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市场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型政府。

【关键词】:社会转型特点繁荣进步利益矛盾政府建设

前言:当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和全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我国不容置疑地进入社会利益结构主体深刻变动、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计划体制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与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发生碰撞所交织于一起的“高风险时代”。在这特殊时期,社会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结构向复杂的结构转变,其具体体现于利益主体更为多元,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需求更为多样。在这种多变的情势下,人们原来所熟悉的社会大环境也在发生着整体性移位,一些在大家看来陌生甚至是无法想像的行为方式、游戏规则也相继呈现于周围。这一切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

一、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那么,什么是社会转型呢?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历史长河中一个具体时期和具体领域内社会运行轨迹的转变。社会转型作为一场社会变革,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一是社会转型不单单是某一个社会层面的转变,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整体转变;二是社会转型虽然有其自生自发的内在规律,总体上表现为一种渐进的过程,但它最终必然会带来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质变,具有深层次的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效果。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的起点,一般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即已开始,从那时起,中国社会便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一直饱受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的困扰,在这期间偶尔的低速发展也经常被打断。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本应步入自觉推进的转型时期,但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社会转型并未真正全面展开。只有在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整体上才真正跨入了名副其实的全面转型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各项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社会经济体制和制度已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渐渐地暴露出其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引发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为了促进社会的不断健康发展,需要“转型”。

中国的社会转型可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思想转型三方面体现。

经济转型。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开始主动与世界经济接轨。这一接轨意味着中国需要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历30多年的转型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整体繁荣时期。

社会转型。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基本都是“小政府”,很少干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1949年以后,这种自然发展状态开始改变。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后发国家的国情及“只争朝夕”的民族进取精神,始终坚持着“政府主导型”的

社会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就是由党和政府主导的引领中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工程。在这种模式中,不仅政府机关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利益与大众利益、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大型国企同样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

思想转型。传统社会的思想起点是“尊卑有序”,而现代社会的思想起点是“人格平等”。无论权力大小、财富多寡,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从法律意义上来说,人除了指“自然人”之外,也指大大小小的“法人”。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社会转型则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就单从经济体制的变革而言,我国分别经历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三个阶段。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整个中国社会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经历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对于城市地域而言,这种变革集中表现为社会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阶层分化重构、社会发展阶段转变以及城乡文化变迁五个方面。

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正处于市场规范和调整阶段;(2)城市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发展战略急需调整充实;(3)我国正在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与升级阶段;(4)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从宏观上看,转型期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先看风险,1、(1)制度性风险:就业、收入分配和城乡发展的失衡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平衡(2)社会保障滞后(3)腐败问题严重2、阶层性风险:(1)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2)中间阶层发育缓慢(3)精英群体结盟3、文化心理风险:社会信任危机、焦虑加剧、道德问题。

再看机遇,1、经济基础的发展,温饱问题基本解决2、国民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3、全球化趋势,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

当前,我们在实现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城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的结构性冲突的明显化、社会运行机制的摩擦将加剧、社会利益分配的差别将扩大、社会失序现象仍将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

二、社会转型期必须着力解决的若干突出利益矛盾问题

所谓利益矛盾主要是指社会结构中各个阶级、阶层、群体、个人等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因利益的差别而产生的相互关系不和谐状态。这种不和谐状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甚至使整个社会的矛盾激化、冲突和对抗。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分化日趋严重,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日益突出。比如现阶段出现的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问题,以及企业改制、下岗失业、工资、物价、住房、医疗、房屋拆迁、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农民负担问题,无一不表现为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的矛盾。尤其是以下几个突出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1.由贫富差距所引发的利益矛盾。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就是不同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群体之间以收入水平为标志的贫富差距日渐凸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2000 年基尼系数已经超出国际公认0.4 的警戒线,高于印度、伊朗、波兰这些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一些发达国家。而且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的悬殊不仅表现在收入上,同时也反映在财富的占有上。据统计,收入最高的10% 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将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 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在1%上下,80% 中等收入的家庭财产仅占财产总额的一半。在城镇居民财产中,金融资产出现更加迅速地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在20 万亿的国内金融资产中,80% 为占总人口30%左右的城市居民所拥有,其中近一半又被只占城市人口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所占有。也就是说,占人口6% 的人占有了40% 的金融资产。除了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以外,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也在不断扩大。各种统计数据已充分证明,目前我国社会成员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引发的利益矛盾日益凸现,总体而言,已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先富群体获取财富的手段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富者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是凭借不正当的竞争条件和经营手段而非法“致富”,他们富的不合理,不合法,如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贩假等。另一种是个别党政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其实际收入大大超过了其正当收入。他们或用权力直接经商,坐收红利;或贪赃枉法,收受贿赂;或钻体制漏洞,获取巨额价差、利差和租金而暴富。以这种非法致富、权力致富而导致的贫富分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矛盾,就具有极大的不公平性、不合理性,已引起社会各界群众的普遍不满和社会的潜在危机。

贫富差距悬殊以及所产生的不合理利益矛盾,是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有充分的估计:( 1) 会强化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甚至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最终偏离改革的价值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 会严重地挫伤人们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会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尤其是普通劳动者阶层有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

2.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雇主与雇工的利益矛盾。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经济的恢复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既是我国现阶段适应生产力水平所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但是随着私有经济的不断发展,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的劳资矛盾问题也日渐突出。现阶段中国社会雇主和雇工之间的矛盾,一般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一矛盾既具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同时又有对抗性的一面。这也是由现阶段中国社会私营企业主的两面性所决定的。在现阶段,这一阶层既有拥护宪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面,又有剥削雇佣劳动者取得利润的一面。正是由于劳资双方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雇佣劳动关系,就决定了劳资矛盾具有对抗性的一面,或者说它是人民内部矛盾中具有对抗性因素的矛盾。至于劳资关系中是对抗性一面占主导,还是非对抗性一面占主导,这主要看劳资关系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的制约情况而定。

3.官员中一些腐败分子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矛盾。腐败官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是当前中国社会矛盾中的一个焦点,也是最具对抗性的一个矛盾问题。各级党政官员作为法律政策的执行者( 制定者) 、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群众的领导者,本来应尽职尽责,更好地为人民和国家服务。但是近年来,一部分腐败分子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大肆侵吞人民群众用血汗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这种以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以换取一己私利的结果,不仅没有起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正面作用,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是腐败的泛滥,极大地破坏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毒害了社会风气,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社会主义时期官员的腐败行为,所侵犯的是党和国家以及所代表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腐蚀、破坏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体系。从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这一层意义上说,腐败也是一种剥削,但腐败与剥削决不能等量齐观。如果说剥削是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他所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腐败行为则是对全社会劳动的无偿占有。如果说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剥削还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话,那么腐败作为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积极作用可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腐败的危害性的认识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早在1980 年,陈云就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1982 年,针对当时出现的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和干部腐败问题,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党不严加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1989 年,邓小平再次强调:“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1997 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政治斗争。”由此可见,腐败分子所侵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是一种对立形态的利益矛盾,由官员腐败引发的矛盾是当今中国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

参考文献:

[1]景天魁,张志敏. 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范恒山.中国改革高层论坛[M] 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在这个同时跨越几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作为关键的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发教育的思考,而基础教育更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前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学者的思考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概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当前世界局势所决定的。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历程。我们要吸取他国社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认准目标,使我国的社会转型顺利完成。教育作为国家振兴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基本要素整体上的渐进性变革。社会基本要素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为结构、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的调适,社会体制的更新,价值观的重塑。首先、社会转型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济文化的不协调,农村与城镇的不协调等,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失调,才有了转型期的很多问题,因此要进行结构的调适。在调适过程中要看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经济、政治、文化机构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其次、社会体制的更新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更新只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吸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保证改革的方向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最后、转型期不然会引起价值观的重大冲击。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转型期所避免不了的。因此,价值观的重塑就成为转型期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社会转型期的特征:社会转型是一项综合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运动。当前最显著的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而人才的修养要靠教育。目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二、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要看到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基础结构落后的现实。因此,经济发展中人的教育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当前教育的现实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基础教育的认识:1、基础教育的界定。基础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教育及扫除文盲。因此,基础教育应界定为达到公民基本素质要求所应接受的教育。2、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是为一个社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当前21世纪是一个知识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实际是人的质量的竞争,其基础有赖于公民的基础素质,公民的基础素质归根到底是从接受的教育中提高。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资源、犯罪、战争和经济发展都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应该高举这面旗帜,为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做出贡献。”首先,基础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素质的关键。学校对个体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基础教育在

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迁答案

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迁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县级政权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科学强县。()(2.0分) 正确 错误 2、增强社会自治力量,把威权式的治理方式转变为社会自治式的治理方式,关键在于增加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自主性。()(2.0分) 正确 错误 3、对北洋政府社会治理方式的评价是:这段时期社会治理比较成功,北洋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优越性和先进性。()(2.0分) 得分: 正确 错误 4、现在我们在政治政权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不包括:县长掌握着法院、检察院的经济大权,从而控制了这些法律的执行部门。()(2.0分) 正确 错误 5、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废除,保证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包括党的最高职务在内的更迭轮替制度化、有序化。()(2.0分) 正确

错误 6、录音机、网络、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公民参与治理的重要手段。()(2.0分) 正确 错误 7、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民间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主体。()(2.0分) 正确 错误 8、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状况有所改变,由公民制度性参与方式向运动式的动员的方向发展。()(2.0分) 正确 错误 9、中国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同时也允许民主党派参政议政。()(2.0分) 正确 错误 10、虽然有军阀势力和派系的存在,但北洋政府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很强。()(2.0分) 正确

错误 第2部分:单选题 (共20题,共4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有所改变,职务终身制被废除,确立了()制度。(2.0分) 审核 公务员 轮换 民主 2、现代中国社会在治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2.0分) 县级政权 市级政权 省级政权 中央政权 3、县级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中应起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原因在于()(2.0分) 人大代表没有担负责任的勇气 人大代表权力不够 人大代表的兼职化严重 人大代表人数过多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问题、途径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索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要意义: (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增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在新形势、新特点面前,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局工作的视角,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如

何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统筹抓好经济发展这一硬道理与和谐稳定这一硬任务,切实把深入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全面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 (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的必然选择。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些已不适应、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现阶段社会管理又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从源头上如何解决好一些地区和部门出现的管理分散、多头管而又不管、管不好、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位、不到位以及社会管理现有的资源和力量整合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认真改进和完善。 (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社会管理创新,是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乎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的重大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社会和谐、社区平安、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安居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姓名:刘畅班级:会计C102 学号:10654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其中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尤其突出。道德滑坡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使社会道德提升,也要从多方面努力。 关键字: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道德滑坡公正合理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以至于在转型期部分社会成员中的道德水平下降和道德冲突上升。这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反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生活环境的稳定。 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我爸是李刚”“郭美美事件”“彭宇案”等都刺痛了大众的神经,社会道德也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都没有把“老人跌倒,要不要扶”作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今天,当我们可以邀游太空,可以享受丰裕生活的时候,道德突然成为了说不清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它怎么成为了问题。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一桩桩案例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扶起摔倒老人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风险,那么举手之劳的善举便成为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谁来保护我们行善?谁来鼓励我们与道德同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社会的道德怎么了?今天,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传统的道德文明却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我们拥有的数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知从何时起,竟沦落到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地步。 转型期间的道德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上,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为“利益的获得者”当前党内腐败现象被大量纰漏后,人们开始对道德普遍失去信心,道德情感迅速淡化。而当前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尚未形成,使得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政治资源在社会范围内不能得到合理分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人们的社会心理必然失衡,进而产生对是和会道德的质疑,甚至作出不道德的行为。 在经济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只是初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却在各种体制不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趋利性的条件下,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倒退性道德信仰危机滋生。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尤其是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扩大,由此产生的对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可以说,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导致人们道德价值混乱的根本原因。 在文化上,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对价值观的需求,它的主导地位已逐渐消退。而目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并存着多元化的价值观。 在现实中,德行与幸福不能达到统一。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

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转型过程进入了加速期。我国的社会转型与其他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都是人的生存方式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今天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点。 转型过程漫长。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影响。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难以在借鉴,完全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课题。这样,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转型过程复杂。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已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社会遭遇深刻危机、出现一系列弊端之后开始的,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这可以使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少走弯路,但也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可以说,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果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开始灭。这种时代的落差使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境遇更加复杂化。 转型中矛盾尖锐。西方现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最初是外源式的,是在外来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启动的,它不仅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从殖民扩张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相反自己就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对象。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互交织的状态。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更为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推进的,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定要把多变的国际环境考虑进来,认识到由此带来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巨性还表现在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未如此强烈,各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情况对后发展国家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这也直接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试题汇总(含答案)

201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试卷 工作单位:报名表编号:姓名:评分: 答题卡(将试题中正确的答案填写入下列答题卡,在答题卡外的答案不计分。论述题另计分。)答题卡(略)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说法是对的打√,错的打×) 1、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 的问题还不少。 2、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是继续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 的必然要求。 3、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而且有着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痕迹,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 社会的转变,并不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4、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历史演变第四阶段,是市场型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自觉构建阶段(2007年至今)。 5、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反映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状况,反映一 个国家社会建设的发展状况和进程,是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 6、2009年,《人民论坛》杂志发起的“未来10年10个最严峻挑战”问卷调查显示,排在首位 即是“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可见,腐败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障碍。 7、社会关系最根本的是群体关系,而利益差别则是社会矛盾产生的基础。 8、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 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意思是,只有稳定才有发展,只有稳定才有和谐,只有稳定才有幸福,稳定是最终目的。 9、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牵涉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 要紧紧抓住关键环节,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10、国际金融危机刚刚发生,当经济界还在为它对中国冲击有多大而争论不休的时候,广东公 安系统已经敏锐地察觉到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社会管理危机。 11、突发事件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式的最直接反映。

社会治理四个特征

社会治理四个特征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此前,经常 使用的一个类似概念是“社会管理”。新的“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十 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Governance”即“治理”的概念,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而得到学 界和政界的青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个人和各 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并列出了“治理”概念的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章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其三,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但 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段对“治理”特点的表述中,可以概括提炼 出四个关键词,即“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按对“治理”的理解来看“社会治理”,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 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参照以上提出的“治理”的四大特征,对比“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这两个概念,也 可以概括出“社会治理”的四大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 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 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 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 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 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 综上所述,以往的社会管理已经暴露出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制度缺陷,诸如一刀切、运动式、压制型、堙堵式、恩赐性、排斥性、一言堂、功利心,,不一而足。这恐怕就是十八届三中全 会要用一个新的概念,其实也是一种新的理念——社会治理来取代以往长期使用的社会管理一 词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起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 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前言 在目前环境下,xx网是一个比较让人振奋的地方,有许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但我也发现我和一些博友有很多理念上的重大分歧,因此我把有关中国目前一些现实问题我的看法和观点大概谈一谈,供大家交流和讨论,认同对方的看法观点或者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没有什么,我希望能够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也就是有些网友提到的团结的问题,我觉得草根网目前的环境很像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之前的处境,既要在党外同国民党以及美苏等国际势力的周旋,又要在党内同左或者右的路线进行周旋,还要处理好国内社会各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党内外任何一种力量的关系处理,能够团结到大多数都是最高目标,但不是无原则的团结,投降主义不行,错误的东西也不行,同时对每一不同群体的力量,都有一个斗争或者团结的选择,有些斗争是为团结,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更好的团结的目的,当然,人各有志,万一团结不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分清是非、辨明对错在任何时候,我想都是应该的。 以下就是一些关于目前中国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我个人的认识和理念。 1、如何评价毛泽东个人 提纲: A、必须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个人。 B、对一段时期以来,对毛泽东个人有抹黑、歪曲、诋毁、污蔑嫌疑的部分评毛观点进行的总结和具体事例列举。 2、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 提纲: A、这几十年社会对毛泽东思想提的比较少,不少对毛泽东思想严厉批评甚至绝对负面评价的声音也不少,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 B、毛泽东思想做为一类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规律,可以做为我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文化知识,也需要在时代发展后根据不同的社会具体情形,做以与时俱进的应用,一方面决不能全盘死搬硬套,有些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式的思想,不能说不正确,但不宜再照搬续用,比如阶级斗争理论,特别是你死活我的武装斗争理论,对我国以后的社会发展,不要动不动就用这个东西;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不能代替我国的政治体制建设,也不要上升为我们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 3、如何认识欧美民主政体和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政治体制 提纲: A、欧美国家今日的民主政治体制是欧美西方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之思想精华的累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优胜劣汰中不断优化而最后选择的结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集团哪一个国家操纵或者阴谋的结果,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截至目前为止对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最深刻的认识后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体系,因此盲目否认这套体系乃至于企图全盘推翻这套体系都是徒劳的,因为这套理论体系的最根本源泉是来自于人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性的体现,这套民主政治科学理论体系是正确的社会科学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也不必花费精力去推翻甚至全盘推翻的。 当然这套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高级悖论,在通过程序上的形式民主尽最大可能的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保障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的同时,但在这种基本公平公正的政治模式下,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存在事实上很多国家大事不体现民众意愿不经过民众同意而由某些居高位的政治家或政治领袖或具有一定实力的强势阶层私自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情况。 B、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模式,从我国现有的正式的政治体制结构来说,完全是非常科学的民主体制政治架构,但这套政治体制架构的功能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有很多功能是闲置的。 新中国一代代的开国先烈们终生奋斗的就是为民为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国家,还有许多网友把当初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新华日报》言论以及毛主席当初的言论翻出来,证明共产党和毛主席当时是如何痛心疾首的严厉抨击独裁如何赞声不绝的歌颂民主,新中国当初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民主政治体制社会,但之所以在新中国前30年虽然建立了理论上完全构建的民主政治体制,却在程序形式上没有完全到位,由于新中国建立后一者新中国没有完全解放,国民党虽退居台湾,

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研究 作者:欧阳英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10期 欧阳英 摘要: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以及建设等不同时期的社会研究课题,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我国各级统战部门必须 主动创新实践工作理论与方法,优化改善政治发展渠道方式,有效构建出先进的互动交流平台。本文将进一步对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社会整合 在社会发展转型期,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形态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重大任务,党 组织执政能力也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定持续地发展,达到 社会民众对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相关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出统一战线工作的价值作用,优化 协调好利益关系,并科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综合能力。 一、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概况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是三次社会转型期中最为复杂多样的,无论是社会文化 环境,还是社会经济与政治都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统一战线不 同阶层内部的成员追求利益与目标不只具有唯一性特点,而是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从而导致 统战力量开始变得分散化[1];2.统一战线各个阶层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完善,这样也促使我国统一战线地位变得日益重要起来;3.统一战线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变大,统一战线内部结构需要得到及时优化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阶层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问题,影响到整个社会建设和谐稳定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改进措施 1.设置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在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期,政府要进一步拓宽社会政治参与渠道,设置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确保更多不同社会阶层优秀成员通过不同政治参与渠道献言献策,真正参与到社会经济与政治事务建设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还需创新完善政治参与形式,充 分保障社会不同阶层民众参政议政方式的高度灵活性,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方式进行参政议政的 交流对话,促使参政议政由政治层面有效拓宽到社会层面。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政治参与的实效性,有关部门必须科学规范社会政治参与程序。比如,科学明确社会政治协商内容,提前多少 天告知民主党派需要进行协商的具体内容,这样能够方便各个党派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及 时获取最新的民众反馈意见,从而有效提高政治协商工作质量。政治参与机制的设置能够帮助 国家更好发挥出统一战线的优势作用,有效调动起任何能够调动的社会经济因素,全面提高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水平。 2.创新发展社会化组织。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化组织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特点,利益表达组织发展较为落后,无法有效保障不同阶层成员的切身利益。针对社会利益分化和社 会化组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战部门必须加强对各层级社会组织的创新建立工作,确保能够 有效发挥出不同阶层社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作用,促使民众能够从不同社会组织部 门表达自身合理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统战部门要合理构建出共同利益分享机制[2],体现出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关切,让弱势阶层成员利益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统战部门可以通过 搭建起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各阶层社会组织部门利用该平台加强与对应利益群体的交流 互动,有效形成和谐友好的交流局面,推进社会公开舆论表达。

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社会管理建设 试卷答案92分

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社会管理建设试卷答案92分 1、本讲提到,社会转型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没有。 正确 错误 2、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群体性事件一直呈一种上升的趋势,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冲突有进 一步激化的倾向。 正确 错误 3、由于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社会转型的国际经验不能完全的解释中国社会转型的情况。 正确 错误 4、中国是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的国家,富豪人数仅次于美国。 正确 错误 5、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民族资本经济受到长期抑制,商品经济没有得到良性的发展。 正确 错误 6、政府是最权威的公共机构,而学校和医院之所以不具备权威性,是因为没有制定规则的权力。 正确 错误 7、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社会管理、政府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正确 错误 8、本讲提到,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正确 错误

9、本讲提到,人本需求理论的基本理论需求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正确 错误 10、中国从市场转向计划经济的时间比较短,在中国计划经济缺乏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 正确 错误 11、在计划体制下城乡收入的差距较大,改革开放30年之后,城乡差距近一步扩大。 正确 错误 12、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区别是既要实现工业社会的工业化任务又要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 正确 错误 13、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家庭初步现代化以后,社会犯罪会出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更明显。 正确 错误 14、本讲提到,中国是农村和城市的二元社会,在计划体制上通过严格的户籍制,把人固定在农村和城市两个板块上。 正确 错误 15、由于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机构的存在导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正确 错误 16、中国早在戊戌变法以后,就开始了缓慢的社会转型。其实社会转型不是中国独有的,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痛苦的社会转型期。 正确 错误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毕业生论文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学校:焦作电大博爱分校 类别:中国电大开放专科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完成时间: 指导教师:

目录 引言 一、文献综述 (5) 二、诚信的起源和含义 (6) 三、寻找诚信遗产,重塑诚信有望 (8) 四、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9) 1、“强政府”模式下的缺陷引发诚信缺失 (9) 2、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 (10) 3、学校、家庭对孩子个人诚信的教育的失误 (10) 4、社会制度的监管缺失或不健全纵容诚信缺失 (10) (1)制度供给不足 (10) (2)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 (11) (3)法律法规监督制度的不健全 (12) (4)民主与法制还不够完善 (12) 五、社会诚信问题的重塑策略思考 (12) 1、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13) 2、树立现代诚信观念,加强诚信宣传,形成诚信文化 (13) 3、建立和完善诚信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化手段构建诚信体系 (14) 4、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培育社会化信用服务组织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姓名: 完成时间: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政府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制约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失信存在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的原因,政府失信有着严重危害,现代政府诚信的要义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诚实不欺,信守诺言,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对公众的忠诚,并得到公众的认可。最后,转型期政府诚信重塑的途径是:对公务人员加强以道德为支撑的诚信施政理念教育;规范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健全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追究论文下载。诚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中国的诚信缺失现象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有关。文章认为,通过塑造政府诚信和大型国企诚信、转变国民的思想基础、推动社会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及加强法制建设等措施,可以重塑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一方面,要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遵守诚信原则,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从建立全国通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加大失信成本、完善法律等方面来强化社会诚信。 【关键词】诚信缺失转型期对策改善 绪论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社会诚信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开启了诚信问题的研究,齐美尔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①,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齐美尔去世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 近20年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与加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呈现多向度的特征,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分别处于不完全相同的转型度之中。中国社会多向度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四大社会变迁与发展趋势。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含义、基本趋势、社会效果、社会代价及其度量方法。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界定 在中国,“转型”概念是1992年以后开始流行的。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与西方国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世界银行办了一个杂志,叫"Transition",有人译为“转轨”。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这份杂志探讨的主要是经济体制转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合办了一份“转轨通讯”,为"Trans ition"的中文版。也有人将"Transition"译为“转型”(注:参见〔英〕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译序)》,〔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社会转型管理(MOST)”规划联络委员会,并出版业务通讯。社会学者往往将"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社会学者的论著中,“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 (1)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急剧的转变。 “转型”与“转轨”在体制转变这一点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义。自1992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就建立在明确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之上。但社会转型本身则是社会体制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创新。改革是从制度转变开始的,因此制度解释是根本性的解释。 我曾指出:“60年代至70年代,个人身份的变换特别困难,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率均很低,也就是说,社会结构‘超稳定’,比较封闭。究竟是什么东西限制人们身份的变化?有三种固定与冻结人们身份的因素: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劳动制度;三是干部制度。这些制度造成了城乡隔绝,农民、工人、干部等基本社会角色身份固定化。”(注:宋林飞:《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南京〕《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这是对结构问题的制度解释。“转轨”概念中的“轨”是指体制。新旧体制衔接、新旧制度更替,就是“转轨”。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注: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一文中较

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内卷化”风险及其规避之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0686176.html, 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内卷化”风险及其规避之道 作者:黄丽萍 来源:《理论导刊》2015年第07期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有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社会保障财政投入能力降低、企业负担沉重缴费能力下降、社会保障基金压力增大、社会制度公平性问题更加凸显等困境。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必须承担新使命,探索社会保障改革的有效出路,提高社会保障的参保质量,建立正常的待遇调节机制,保障基金安全,转变发展模式,加快社会保障顶层设计,以促进社会保障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社会保障改革;顶层设计;公平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7-0016-03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新机遇、新条件、新失衡等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较长时期稳定存在的特征。就社会保障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全民基本保障成为其最显著的特征。笔考认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改革遇到了有利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全面认识社会保障的发展新阶段及在改革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借力经济新常态,探索全民保障新形势下社会保障的改革出路,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一、经济新常态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新阶段 “新常态”是对某种经济发展状态的描述,起源于2009年一些国外经济学家用来形容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状态,是对持续的、低速增长的特殊阶段的特定称谓。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同样也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使用新常态描述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提出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是一个长期过程,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表现出一系列发展特征:发展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发展动力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一概括准确地描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形势具有重大意义。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刻画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从总体上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人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焦虑与浮躁交织,弱势心态日益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危机。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今年3月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首次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并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同志的面前。随后,人民日报又连续刊发5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的社会心态。可以说,如何调适当前复杂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那么,今天围绕这个话题,我和大家主要来探讨两个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调适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第一个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心态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诉求、心理和愿望,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执政者可以观察民情、了解民意、感受民怨、体恤民困。

试论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

试论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 本文分析了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要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育和规范公民社会组织,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标签:转型期;社会管理;改革;创新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过渡,并且我国的社会转型表现为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同时进行,在此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有助于整合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 1、社会管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和政府授权的公共部门,但由于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以及寻租与腐败等原因,政府存在“失灵”现象,实际上政府根本不可能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管理主体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公民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发展,呈现出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模式。社会中介组织,非盈利组织等社会组织得到良好发展,并不断参与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 2、社会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在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进程中,社会管理内容逐步丰富,突出表现在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初步建立,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全民的医疗保障;再有,每次公共危机过后我国政府部门都积极反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安全事故以及灾后重建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3、社会管理目标由维护社会稳定向促进社会和谐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管理的目标就是尽快恢复社会秩序,把社会民众组织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改革开放以来,一段时期内,我们主要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来调整社会管理体制,其直接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调整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调整为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社会管理建设 试卷92分答案

1、本讲提到,社会转型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没有。 正确 错误 2、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群体性事件一直呈一种上升的趋势,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冲突有进一步激化的倾向。 正确 错误 3、由于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社会转型的国际经验不能完全的解释中国社会转型的情况。 正确 错误 4、中国是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的国家,富豪人数仅次于美国。 正确 错误 5、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民族资本经济受到长期抑制,商品经济没有得到良性的发展。 正确 错误 6、政府是最权威的公共机构,而学校和医院之所以不具备权威性,是因为没有制定规则的权力。 正确 错误 7、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社会管理、政府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正确 错误 8、本讲提到,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正确 错误 9、本讲提到,人本需求理论的基本理论需求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正确

错误 10、中国从市场转向计划经济的时间比较短,在中国计划经济缺乏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 正确 错误 11、在计划体制下城乡收入的差距较大,改革开放30年之后,城乡差距近一步扩大。 正确 错误 12、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区别是既要实现工业社会的工业化任务又要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 正确 错误 13、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家庭初步现代化以后,社会犯罪会出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更明显。 正确 错误 14、本讲提到,中国是农村和城市的二元社会,在计划体制上通过严格的户籍制,把人固定在农村和城市两个板块上。 正确 错误 15、由于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机构的存在导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正确 错误 16、中国早在戊戌变法以后,就开始了缓慢的社会转型。其实社会转型不是中国独有的,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痛苦的社会转型期。 正确 错误 17、政府通过社会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来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维持社会正常的秩序。 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