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胆结石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胆结石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胆结石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3-01T15:35:05.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程龙

[导读] 本文将对近年胆结石成因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程龙(内蒙古包头市包头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014010)

【摘要】近几十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对胆固醇结石的成因仍不十分明了,本文将对近年胆结石成因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固醇激素细菌基因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据统计西方国家成人发病率随着发病率达15%—20%,我国成年人达7%—10%,而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1]。国内一项对18079例胆石症患者的临床分析显示,胆囊结石的比例高达81.77%,发病率的高峰年龄为40-69岁,占总数的76.8%[2],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深入研究胆囊结石的形成机理以获得有效地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胆石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肝胆病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尽管目前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仍不十分明了,但近年来胆石成因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基因与遗传

探寻胆石病相关基因是胆石病研究的深入,是人类攻克自身疾病的追求,也反映了当今分子生物学发展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的科研方向。上世纪末的里程碑研究是,Paigen和Garey小组发现小鼠胆石模型至少有2个基因组与胆石病连锁,其中之一位于2号染色体的D2Mit11和D2Mit66之间命名为Lith1基因[3]。迄今已经有23种Lith基因被确认[4]。

纵观小鼠模型的Lith基因,存在以下特点:(1)除了3号和l2号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上几乎都有Lith基因分布;(2)部分Lith基因只在单一种系小鼠出现,而有的则共存于多个种系小鼠;(3)2、5、6和16号染色体上的Lith基因存在簇聚现象。除了这23个Lith基因外,还有多个虽然发现与胆石病高度连锁,但尚未命名的位点,如6号染色体上在Lith1O与Lith6/Lith16之间的位点.其候选基因Fabp1.编码肝脏特异的脂肪酸结合蛋白Eg[15]。更多的小鼠Lith基因将随着研究的继续和深入而被发现。

1.1Henkel等研究发现,编码胆汁酸盐输出泵或ABCB11的基因被认为是 Lithd—1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5]。ABCB11属于编码ATP结合盒(ATP 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体基因组,其失活会导致胆汁盐分泌下降,磷脂胆固醇分泌增加,结果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明显升高,导致胆石症发病率升高[6]。

近几年来基因的多态性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对研究发现基因性所致参与肝细胞胆固醇代谢,转运及胆囊收缩的重要分子功能的异常,将引起胆汁胆固醇的过饱和及胆囊动力的下降,因此是参与胆固醇结石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1.胆固醇转运体ABCG5/ABCG8这对基因在胆固醇和植物固醇的吸收以及胆汁分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发现,ABCG5/ABCG8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小鼠致石基因Lith9的候选基因[7];2. 肝脏X受体OL(LXR~)表达增加,:LXRot是核受体之一,转录调控ABCG5/G8基因的表达;3.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B1型清道夫受体(SRB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增加,SRBI则是胆固醇逆转运的重要载体,摄取血液胆固醇入肝细胞[14]。

1.2黏蛋白是机体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生理状态下其对黏膜具有保护作用,但异常增高或减少常伴发相关疾病的发生。胡海等采用RT-PCR方法对21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结石病人的胆汁成分的测定,发现,胆石病人黏蛋白基因表达增加,尤其是MUC5AC和MUC5B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作为一种促成核因素,促进结石的前体——胆固醇结晶形成和并作为结石生长的基础[16]。

1.3有研究发现部分胆石病家系中存在明显的母系遗传倾向,而母系遗传是线粒体DNA(mtDNA)的独特遗传方式。费键等通过对病例的家族史进行回顾性研究,证实了母系传递胆石病的作用要明显大于父系,并揭示了部分胆石病家系具有明显的线粒体遗传特征[8]。但迄今为止,关于线粒体DNA(mtDNA)异常与胆石病发病的关系报道不多,对于线粒体遗传的相关研究可为进一步阐明胆石病的发病机制,开发胆石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的遗传学研究基础。

2 细菌感染

健康人的胆囊内一般是没有细菌生长的,因为Oddi括约肌与胆汁流有效的抑制了细菌的侵袭与繁殖。而当机体免疫下降或正常的防御功能受损时,一些机体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通过胆总管逆行感染或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进入胆囊,引发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并成为胆囊结石形成的使动因子[9]。叶国良等应用胆汁细菌培养方法发现阳性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

胆结石是如何分类的

胆结石是如何分类的? 1.按胆石内所合成分可分 (1)胆固醇结石由于胆汁中所含的胆固酵过多,溶解不掉而逐渐沉积。单发者居多,质地坚硬、呈圆形或椭圆形,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外观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表面光滑,光彩很好看,切面有放射状线纹。也有多发结石呈多面或粒状,x线平片不显影。 (2)胆色素结石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结石。形状不定,质软易碎,剖面无核心或分层,称“东方型结石”。结石由胆色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的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黄豆大小,外表为黑色或棕红色,数目较多,体积较小,常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成为胆总管结石。 (3)混合性结石不论是胆色素结石或胆固酵结石,在结石形成后,又可以在原来的结石外面,再有胆固酵或胆色素、钙盐的沉积,从而形成胆色意胆固醇混合性胆石。由于所合成分比例不同,可表现各种颜色和形状,一殷多见的为球形或多面形,颜色有灰白色、黄色、 棕色、黄绿色、黑色,副面为层状,各层色调不一,x线平片常可显影。 2.按结石所在部位分 (1)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和混合性结石。胆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黄疽,也不产生绞痛(除非卡住了胆囊管)。思者平时偶有中上瞪或右上腹的饱问感,有时有暖气、醛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吃油腻食物后,症状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终身没有症状。 (2)总胆管结石多见于胆红素结石。胆石可以原发于总胆管,也可以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当胆石在总胆管内卡住时,病人出现疼痛,常有黄疽、寒战、发热,大便呈灰色,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一样。如此时又有总胆管炎症时,就能导致高热、昏迷等严重征象。当胆石移 动位置成从胆道口排到十二指肠内,病人的黄疽及炎症症状都可趋向消退。 (3)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肝内服管结石占胆石症的15%左右。由于胆石较小,呈泥沙祥,容易往下流动,因此多数同时有总胆管结石。病人常从幼年时就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发冷、发热、黄疽等病史。这是由于胆石阻塞了胆汁的流通,胆汁被阻塞不能徘出, 就转而进入血液中,这时病人的眼睛、皮肤就会发黄。这种现象叫作“梗阻性黄疽”。也因为胆道被阻塞,时间一长,细菌就乘机在胆道 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胆道炎。还能进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神志淡漠、白细胞超过20.0X109/L,体温达39辽以上,这种现象叫“重症胆管炎”。其他还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内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形成原因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道是胆汁生成、储存、排送入肠的通道,胆道是人体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不仅胆道本身,而且与之邻近的血管也均有众多的变异。 1、胆囊工作机理: 胆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的囊性器官,它具有储存胆汁,分泌、吸收胆汁成分及通过收缩运动向肠内驱送胆汁的作用。胆囊形似梨状,宽约3~5cm,长约7~10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部压力可达4kpa。 胆囊的收缩有三种形式:节律性收缩,每分钟出现2~6次;张力性收缩,由进食或其它排胆刺激引起;蠕动性收缩,发生于胆囊颈部及胆囊管,犹如括约肌样运动。三种形式交替作用,使胆囊内的胆汁间歇地排出。 胆囊可将肝胆汁浓缩5~10倍,浓缩时,90%的水及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持续生成。胆汁是机体的一种极重要的体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约800~1000ml,也即每小时约30~40 ml的生成量。胆汁不仅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内外源性有害物资的排泄途径。通常肝胆汁色浅、稀薄、偏碱;胆囊胆汁色深、粘稠、相对偏酸。胆汁的主要成分为水,其主要溶质除了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经肝脏生物转化等处理后的经胆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扬弃的代谢尾产物或有害物质。胆汁成分甚为复杂,临床上受到重视的溶质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胆汁中的各种电解质和酶(如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汁的流动取决于胆汁分泌率、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第二段的舒缩状态,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处的压力梯度,其流速则与驱动压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胆汁的分泌率受生活习性及肝脏功能状态影响,依不同的种属而异,如食草动物一般高于杂食动物。 2、胆结石医理上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

怎样预防胆结石

怎样预防胆结石 一、饭后少活动易患胆结石 女性雌激素会使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而40岁以上女性面临绝经,体内雌激素会相应减少,代谢水平也会下降,故容易形成结石。而肥胖女性的雌激素水平相对标准体重者会显得异 40岁以上的中年肥胖女性是的高发人群。 绝经使女性形成结石 女性雌激素会使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而40岁以上女性面临绝经,体内雌激素会相应减少,代谢水平也会下降,故容易形成结石。而肥胖女性的雌激素水平相对标准体重者会显得异常,所以形成结石的概率也高。 另外,中年女性有晚饭后长时间看电视的习惯,这也是形成胆结石的因素。专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晚饭后睡觉过早,或晚上摄入高餐后不活动等导致的晚上临睡前胃及十二指肠积食,是引起胆结石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专家认为,晚饭后常躺着看电视、看报刊、睡觉,使人体位处于仰卧或半仰卧,胆汁引流就不会通畅,便会在胆管内郁积、浓缩,胆结石就会形成。 胆固醇代谢紊乱诱发胆结石

据了解,我国胆结石症的发病率在8%-10%,且在逐年上升。“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结石,它是因胆固醇代谢紊乱,致使胆固醇从胆汁中析出、结晶形成的。”专家说,胖人出现胆固醇代谢紊乱的机会通常比正常人要高很多。 排石、溶石治疗要慎重 目前,一些瞄准胆结石病人的排石、溶石治疗的广告满天飞。实验证明,所谓的溶石疗法根本不能溶化人体内的结石。 专家提醒人们,对待这些非手术治疗胆结石症的方法要慎重。结石若卡在胆管必须及时手术取出,否则就会引发急性胆管炎或胰腺炎,从而带来生命危险。他指出,目前胆结石的有效治疗就是手术取出,服用消炎利胆类药物只能控制症状,缓解病情,并不能去石排石。所以查出胆结石一定要接受正规治疗,切勿轻信广告。 如何预防胆结石? 1、避免胆道感染,预防胆道蛔虫; 2、遵循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原则,多吃水果及纤维类蔬菜,少吃肥肉、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脂类食物; 3、早餐不可不吃,胆囊定时收缩,排空,可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 4、科学运动,控制体重,但切忌过快减肥,体重下降过快胆结石的发病率也会增加;

胆结石小常识

你的结石有多大,如果小可以找中医处方治疗,服利胆排石的药,如果结石大了不好排,就去作手术治疗。平时可服四金汤化石(鸡内金,郁金,海金砂,金钱草)治疗。 胆结石的治疗与预防 卵磷脂胶囊,胆结石的“消化军”:分解吸收胆固醇,液化胆汁中的胆固醇,防止并化解胆结石。 胆结石的治疗与预防可藉由药物(溶解结石)、外科手术(取出结石)或饮食疗法(控制胆结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荡法除去结石。 基本上,若无自觉症状,对健康并无大碍,应不需考虑手术治疗,但若发生合并症或情况严重时。就应切除胆囊以免危及生命。 国人吃得愈来愈好,使得胆结石得以轻易缠身而不自觉。国人应注意平日的饮食,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取,并保持体重。更重要的是要做定期健康检查。胆囊X光摄影是诊断胆结石最有用的方法,目前腹部超音波检查是最常用而又无痛的方法,利用音波的回声反射来测定有否结石,以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由于胆结石和体质及饮食息息相关,若您自觉是罹患的高危险群或西化饮食的爱好者。一旦出现症状时,都必须提高警觉。胆结石的日常对应之道勤作日常生活型态的自我检讨,是健康的第一步。 请注意以下的生活规范: 1. 维持理想体重。 2. 保持运动的习惯。 3. 注意饮食安全卫生、定时定量。 4. 绝对禁止暴饮暴食。 5. 避免长时间以坐姿从事工作。 6. 避免过于疲劳。 7. 不可穿著束紧胸腹的紧身衣物。 8. 若有便秘症状,须积极治疗。 胆结石的饮食疗法 1. 多摄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 2. 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绝对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3. 多补充维生素K,如:菠菜、花椰菜等都有丰富含量。 4. 禁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 5. 牛奶只限于饮用脱脂奶。 6.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黄绿色蔬菜。 7. 烹调食物少用煎、炸,多采煮、炖、清蒸的方式。 8. 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汤及美乃滋。 9. 口味尽量清淡,调味料应有所节制。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凌晓锋 一、胆囊结石的概况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成分是糖蛋白基质将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微粒和很少量的胆红素钙微粒团聚在一起组成的高聚物。 (一)胆囊结石的成因: 人体内有成石因素和防石因素,成石因素包括胆汁中胆固醇超饱和、胆红素钙微粒以及糖蛋白;防石因素是胆汁酸盐和磷脂,当成石和防石因素发生了失衡时,即成石的因素多余防石因素时,就会形成胆囊结石。此外前列腺素直接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因为它可促使糖蛋白的合成增加,故临床上可利用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防石。 (二)病理生理 多数胆囊结石致病是通过胆囊管梗阻,如胆囊结石在胆囊收缩时或者病人在夜间平卧位时移行到胆囊管,造成胆囊管的梗阻,胆囊内部的压力升高,进一步形成了胆囊的扩张和水肿。胆囊的扩张和水肿可造成胆囊壁的静脉和淋巴回流的障碍,加上炎症细胞的浸润,就形成了胆囊炎。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胆囊壁的张力进一步增高,可促使动脉闭塞,从而导致胆囊壁的缺血、坏死,甚至是穿孔。若在梗阻的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或者肠球菌,或者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会进一步加重炎症的产生。此外,胰液返流入胆囊,或者是胃液或者是浓缩的胆汁都可刺激引起胆囊炎。

(三)病理 胆囊炎有单纯性的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的胆囊炎三种。若炎症波及到胆囊周围,则形成胆囊周围炎,如Mirizzi综合症,它是由于结石梗阻在胆囊管,进一步压迫肝总管形成梗阻性黄疸或者胆管炎。胆囊的结石通过胆囊管掉至胆总管里可引起胆管炎、急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化脓的胆囊穿孔破溃到附近的肝组织则形成肝脓肿。此外,它还可以造成对消化道的侵蚀,形成胃窦、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内瘘。胆囊的结石移行到胆总管后若进一步移行到胆道下段,则可引起胆源性胰腺炎。有的胆囊结石长期存在,尤其是结石>2cm 的胆囊炎容易诱发胆囊癌。 在临床上如果病人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心肺疾病,如心衰、糖尿病、心梗等,则这些病人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四)胆囊结石的治疗对策 胆囊结石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是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如禁食、禁食、使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解痉止痛药物等对症处理。对于部分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试用溶石治疗或严密观察病情。 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一)种类 有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的胆囊炎三种。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局限于粘膜的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及急性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他各层结构完好。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的各层都是蜂窝组织炎,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的各层都是蜂窝组织炎,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二)临床表现 女性病人多见,患者既往多有发作史,诱因是饱餐或者是进食油腻食物以后,多为夜间发作。腹痛的特点是突发的右上腹阵发性的疼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疼痛可放射到右肩、背部和肩胛,继而疼痛由由阵发性疼痛转变成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此时要高度怀疑病人有穿孔的可能性。

胆结石注意事项和预防

患了胆结石,除了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之外,在饮食方面也要科学地巧安排,应当做到“六要”和“五忌”。 “六要”是: 一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生吃瓜果要先洗干净,然后用开水或凉开水冲一冲,以防吃入蛔虫及残留农药。养成不喝生水喝开水的良好习惯。 二要多吃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白菜等,平时应多吃些香蕉、苹果等水果。 三要用植物油炒菜,所吃的菜以炖、烩、蒸为主。 四要常吃些瘦肉、鸡、鱼、核桃、黑木耳、海带、紫菜等。 五要多吃些能促进胆分泌和松弛胆道括约饥有利胆作用的食物,如山查、乌梅、玉米须(泡茶慢慢喝)。 六要吃早餐,不可让空腹的时间太长。 此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经常运动,防止便秘,二是肥胖者要计划减肥,维持理想体重,因为肥胖会促使胆固醇大量分泌,加重病情。 “五忌”包括: 一忌吃含胆固醇较高的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及巧克力等。 二忌吃含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油煎油炸食品。油多的糕点也不宜多吃,因为过多的脂会引起胆囊收缩,导致疼痛。 三忌借节日或亲友聚会时大吃大喝、暴饮暴食。因为暴饮暴食会促使胆汁大量分泌,而胆囊强烈的收缩又会引起胆囊发炎、局部绞痛等。 四忌食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辣椒油、五香粉、胡椒面等。 五忌烟、酒、咖啡等,这些带有刺激性的食品能使胃酸过多,胆囊剧烈收缩而导致胆道口括约肌痉挛、胆汗排出困难而诱发胆绞痛。 饮食:清淡,少量多餐。 1. 治疗胆结石首重饮食的控制,养成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应减少脂肪的摄取,包括肥肉、猪油、牛油、蛋黄、虾蟹、动物内脏(脑、肾、心、肝)、牡蛎、鱼卵、奶油、蛋糕及油炸类食物等;动物肝、肾、鱼卵及蛋黄等含高胆固醇食物,也应该少吃为宜。 2. 多多摄取纤维类食物:多多食用可溶性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麦、大麦、红豆及绿豆等;蛋则以二到三天食用一颗为佳;海鲜类不须完全禁食,但切勿过量;鸡肉、鱼肉为肉类食用优先选择,肉类最好去皮后食用,猪肉则选瘦肉;鱼卵、蟹黄、内脏类则宜忌口。 3. 避免食用易胀气食物:不要摄取如蕃薯、马铃薯、芹菜、洋葱、萝卜、韭菜、黄豆、竹笋及大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易引起胀气之食物。 4. 限制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少吃扁豆、巧克力、菠菜、无花果、核桃等食物。 5. 改变料理方法:烹调食物少用油煎、油炸,尽可能采取煮、炖、清蒸的方式,油品的选择以植物油为主;至于调味料方向,一些重口味的调味品如辣椒、咖哩,能不用就不用。 6. 不要喝酒、牛奶只限于饮用脱脂牛奶、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等。 但是迄今有公认证据和有效的非手术治疗只有二种。一种是口服熊去氧胆酸,

【保护肝脏】第三章 胆结石的成因及预防(1)

一、概述 胆结石病又称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又分肝内、肝外)的总称。胆结石应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应即时治疗,一般有非手术及手术治疗两类治疗手段。 胆道系统主要是为了行使运送、贮存、浓缩以及排泄胆汁的作用,因此倘若胆道系统本身解剖生理构造或者胆汁成分有所变异,则会在胆道系统任何部位形成固体结晶的“胆结石”,甚至造成胆道阻塞,更进一步刺激胆道系统衍生癌症病变。虽然,胆结石[1]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其真正导致结石的原因尚未很明确,但根据流行病学探讨,发现胆结石以及其它胆道结石在病因、临床症状、治疗、疾病预防以及治疗预后也不尽相同。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20~25年龄段发病率高,胆结石还有一个特点:“重女轻男”。据有关资料统计,女性是男性的2到4倍,胆结石的形成与不良的习惯关系密切,常见的原因有:喜静少动、身体肥胖、饮食过量、不吃早餐等,多孕多产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 事实上,胆结石与肝功能及胆汁的新陈代谢有关,由于肝机能异常亦会使得胆汁成分有所改变;因此,在临床上慢性肝炎﹝尤其肝硬化﹞患者,有较高的胆结石罹患率。反之,其它胆道结石最常见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由于胆管本身发生先天性狭窄,或者胆道受到肠管中潜进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的感染,而使得胆道内皮细胞损伤,再加上胆汁成分变异而形成结石。 再者,胆结石成分还是以胆汁为主﹝其余包括胆固醇、胆色素、甚至钙离子﹞,而在正常的化学及物理环境下,大多数的人都不会产生胆结石,但假若个体本身饮食不当或胆道发生病菌感染,再加上排泄通路阻塞,则会使得其中过量的成分析出沉淀而形成结石。因此,在日常饮食习惯中,应该避免食用高醣类、高油脂类﹝尤其是高固醇类﹞食物,以免使得胆汁中的三种脂类﹝胆固醇、卵磷脂以及胆汁酸﹞成分分配不均,而易析出结石结晶;假若个体摄取过多胆固醇类食物,则容易产生“胆固醇性结石”;此外,个体罹患习惯性便秘亦较易使得肠内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沿着胆道上行而使得胆道发生细菌感染,如此容易生成结石;再者,根据流行病学的探讨,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患者,亦较易得色素性结石。 [2] 胆结石的产生和发作是以胆郁气结,湿热蕴结肝胆为病理因素。在消石的同时不可忽视肝与清肝利胆,通泄郁结,并每须配通化瘀排石之法。治疗胆结石务必须“早”,祛邪注重“尽”,即早期应用清热利胆法,使湿热之毒祛尽,而胆为中清之腑,传化物而不藏,略有所积,皆为有形之失谐=邪,治应顺之降之,通之泻之,祛其实邪,利其气机,使“结着散之,留着去之”,即通法也。结石已成则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溶石化石,促使结石从体内溶化、排出,即消法。 二、分类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道是胆汁生成、储存、排送入肠的通道,胆道是人体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不仅胆道本身,而且与之邻近的血管也均有众多的变异。 胆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的囊性器官,它具有储存胆汁,分泌、吸收胆汁成分及通过收缩运动向肠内驱送胆汁的作用。胆囊形似梨状,宽约3~5cm,长约7~10cm,容量约为

胆结石注意事项

胆结石患者饮食“七要”与“五忌” 七要:一要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番茄、白菜等,平时应多吃些香蕉、苹果等水果。二要用植物油炒菜,所吃的菜以炖、烩、蒸为主。三要常吃些瘦肉、鸡、鱼、核桃、黑木耳、海带、紫菜等、四要多吃些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松驰胆道后约肌、有利胆作用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玉米须(泡茶慢慢喝)。五要吃早餐,不可空腹的时间太长。六要经常运动,防止便秘。七要减肥。 五忌:一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及巧克力等。二忌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油炸食品,油多的糕点也不宜多吃,因为过多的脂肪引起胆囊收缩,导致疼痛。三忌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大吃大喝。因为暴饮暴食会促使胆汁大量分泌,而胆囊强烈的收缩又会引起胆囊发炎、局部绞痛等。四忌食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胡椒等。五忌烟、酒、咖啡等,这些带有刺激性的食品会使胃酸过多,胆囊剧烈收缴而导致胆道口括约肌痉挛、胆汁排出困难,易诱发胆绞痛。 胆结石注意事项:胆结石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的总称 1. 维持理想体重,要减肥。 2. 保持运动的习惯。 3.定时定量,要吃早餐,不可空腹的时间太长。 4. 绝对禁止暴饮暴食。 5.若有便秘症状,须积极治疗。 6.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不宜过度劳累;多运动,切忌久坐不动。要多饮水,一天2500毫升左右,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或用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如果结石大小大于5毫米的话,建议尽快采用手术治疗; 胆结石的饮食疗法 1. 多摄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石榴,葡萄,香蕉,西瓜就很好,切忌吃柿子。 2. 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绝对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3. 多补充维生素K,如:菠菜、花椰菜等都有丰富含量。可吃些能促进胆汁分泌、松弛胆道括约肌的食品,如山楂、乌梅、玉米须(泡水代茶饮)。 4. 禁食易产生气体(胀气)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 5. 牛奶只限于饮用脱脂奶。 6. 要常吃些瘦肉、鸡、鱼、核桃、黑木耳、海带、紫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番茄、白菜等,平时应多吃些香蕉、苹果等水果。 7. 烹调食物少用煎、炸,多采煮、炖、清蒸的方式。 8. 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汤。 9. 口味尽量清淡,调味料应有所节制。10. 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限制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少吃扁豆、巧克力、菠菜、无花果、核桃等食物。11.勤饮水。早起一杯水、睡前一杯水、每两小时一杯水,有利于稀释胆汁、促排石 胆结石饮食应注意什么: 不可进食油腻食物,因为脂肪要靠胆汁消化,胆遇到吃进去的油腻食物就会剧烈收缩,而较小的胆囊结石或泥沙状结石就容易阻塞胆囊颈部或胆囊管,造成急性胆囊炎的剧烈腹痛,甚至导致急性胆管炎或胰腺炎,这多是因为结石排到胆管内造成的。这时如果结石冲到胆总管,就会有生命危险。比如:月饼是一种油腻食品,吃后会引起胆囊收缩,胆汁滞留,易导致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更不能因为天热而进食冷饮,因为患病使您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差,吃冷饮食品后,容易加重病情。另外胆囊炎或胆石症还不宜多喝鸡汤,因为鸡汤内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参与,喝后会刺激胆囊收缩使病情加重。 胆结石患者饮食并非就不能吃鸡蛋 胆结石患者,因为知道胆结石是由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引起的,因此就害怕吃鸡蛋,觉得以后要离鸡蛋远点,其实,得了胆结石并非就不能吃鸡蛋鸡蛋。下面就胆结石患者的一些日常顾虑一一解释如下: 1.胆结石望"蛋"生畏。 胆结石患者,吃油腻食物后,胆囊会收缩,把漂浮在胆汁中的结石推移到狭窄的胆囊颈,阻塞了胆汁的出路,胆汁内郁,压力增加,就会引起剧烈的胆绞痛。因此,病人必须限制包括油煎鸡蛋在内的油腻食物,但这不等于说应与鸡蛋绝缘,而是要改变烹饪方式,如煮鸡蛋、鸡蛋汤等都不会引起胆绞痛。 3.胆结石素食主义。 病情平稳后,仍忌食油腻,这是小题大作。久不食荤,一则会引起某些胃肠激素分泌降低,导致胆囊收缩功能不良,贮存的胆汁排除缓慢,胆结石会愈来愈大;二则会降低人体对荤食的耐受力,一旦食人少量荤食就会引起不适;再则还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的吸收。所以可少食一些荤食。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胆结石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 胆结石 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当今医疗面对的 症状越来越多,为便于大家了解 掌握,本文收集整理了临床症状 胆结石的相关资料 以供大家参阅。 由于部分内容人类尚未掌握 或其他原因暂缺,敬请谅解。

胆结石 简介:胆结石病又称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又分肝内、肝外)的总称。胆道系统主要是为了行使运送、贮存、浓缩以及排泄胆汁的作用,因此倘若胆道系统本身解剖生理构造或者胆汁成分有所变异,则会在胆道系统任何部位形成固体结晶的「胆结石」,甚至造成胆道阻塞,更进一步刺激胆道系统衍生癌症病变。虽然,胆结石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其真正导致结石的原因尚未很明确,但根据流行病学探讨,发现胆结石以及其它胆道结石在病因、临床症状、治疗、疾病预防以及治疗预后也不尽相同。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20——25年龄段发病率高,胆结石还有一个特点:“重女轻男”。据有关资料统计,女性是男性的2到4倍,胆结石的形成与不良的习惯关系密切,常见的原因有:喜静少动、身体肥胖、饮食过量、不吃早餐等,多孕多产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事实上,胆结石与肝功能及胆汁的新陈代谢有关,由于肝机能异常亦会使得胆汁成分有所改变;因此,在临床上慢性肝炎﹝尤其肝硬化﹞患者,有较高的胆结石罹患率。反之,其它胆道结石最常见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由于胆管本身发生先天性狭窄,或者胆道受到肠管中潜进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的感染,而使得胆道内皮细胞损伤,再加上胆汁成分变异而形成结石。再者,胆结石成分还是以胆汁为主﹝其余包括胆固醇、胆色素、甚至钙离子﹞,而在正常的化学及物理环境下,大多数的人都不会产生胆结石,但假若个体本身饮食不当或胆道发生病菌感染,再加上排泄通路阻塞,则会使得其中过量的成分析出沉淀而形成结石。因此,在日常饮食习惯中,应该避免食用高醣

胆囊结石综述

BMJ:胆囊结石综述 2014-04-30 11:08来源:丁香园作者:luyifl 字体大小: 在西方国家,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5%-25%,了解胆囊结石的相关结局、并发症及正确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来自英国皇家自由医院的Kurinchi等对胆囊结石相关进展进行了一项综述,文章发表在2014年4月22日的BMJ杂志上。 定义 胆囊结石是沉积在胆囊内的结晶,患病率约为5%-25%,西方人群、女性和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根据结石的组成成分,胆囊结石可以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结石(既有胆固醇结石又有胆色素结石)。 近年来,根据显微镜分析结石的结构和成分,又新增了几种分类,尽管如此,大部分胆结石仍归为胆固醇结石(约37%-86%)、胆色素结石(2%-27%)、钙质结石(1%-17%)和混合结石(4%-16%)。胆囊结石可根据其形成原因、预防方法、影像学表现及对溶石药物反应进行分类,但无论用哪种方法进行分类,目前的胆囊结石诊治指南均可适用于所有类型。易感人群 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内促成核因子和抑成核因子之间的平衡改变有关。促使结石形成的原因有:胆汁中胆固醇过量、胆盐水平低、胆囊运动减少、磷脂酰胆碱分子的含量减少,后者可组织胆固醇形成结晶。 胆固醇结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女性、妊娠、大量服用雌激素、年龄增长、种族(美洲原著印第安人的发病率较高,而美国黑人及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和泰国的人群发病率较低)、遗传、肥胖、高甘油三酯水平、低HDL水平、体重骤降、高能量饮食、精制碳水化合物饮食、缺乏运动、肝硬化、克罗恩病及胆囊收缩障碍(如胃切除术后或迷走神经切除术后)。溶血、慢性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常被认为是胆色素结石的主要危险因素,但上述三种因素常能设法避免。 预防 尽管与胆结石相关的某些危险因素如肥胖、体重骤降、高能量饮食、精制碳水化合物饮食、缺乏运动等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避免,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改变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胆结石的发生率。 早期发现镰刀细胞性贫血,从而可采取恰当措施预防溶血发生,或者对脾切除术后患者及脾梗死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从而预防胆色素结石发生。 另一个预防胆结石的方法是摘除胆囊,适用于那些进行减肥手术的人群(因为体重骤降也是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和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如同时需要其他腹部大手术时,为了避免再次手术,可以一同将胆囊摘除。 现在没有证据支持对胆囊无结石的患者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也没有证据表明上述预防胆结石的方法是有效的。 临床表现 每年大约有2%-4%的胆结石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最常见症状为胆绞痛(右上腹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通常无发热。如有发热,则常提示有胆囊炎或胆管炎。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痛及进食油腻或煎炸食物后出现恶心、腹胀、大便伴泡沫和腐臭味等。 胆结石的并发症有胆囊炎(每年发生率为0.3%-0.4%)、急性胰腺炎(每年发生率为 0.04%-1.5%)、梗阻性黄疸(每年发生率为0.1%-0.4%)及急性胆管炎、肠梗阻等较少见的并发症。

胆囊结石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两者常同时存在。饮食控制是发作期治疗措施之一,也是平时保持胆汁排泄通畅,减少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 低脂肪低胆固醇,一方面可防治因胆汁的大量分泌和胆囊的急剧收缩,而引起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同时亦可预防胆固醇的过高,并在慢性胆囊炎的基础上导致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适量蛋白和高维生素,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修复,并可预防胆色素结石的形成。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饮食予以合理的饮食,如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以胆囊结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术前注意事项: 1、术前一天正常进食,食物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高油脂、高胆固醇食 品,如火锅、肥肉、蛋黄、动物内脏等,术前10小时停止进食,6小时 停止饮水,如在等待手术过程中感到头昏、饥饿难忍,请告诉医生,可 酌情输入液体,以减轻症状。 2、术前晚尽量不离开病房,护士要为您测量体温,血压高者要监测血压, 需服用降压药者请询问医生后再服用,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3、请准备便盆或便壶一个(可在护士站购买或找清洁工租用),毛巾,面 盆,纸巾,塑料袋,以备术后使用。 4、练习床上排便,以免术后不适应而引起排便困难。 术后注意事项: 1、全麻术后可能引起呕吐、误吸,术后6小时请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保持清醒,如发生呕吐,请用塑料袋接住呕吐物,如果床单被套被污染,请及时通知护士更换。 2、术后6小时如未排尿或自感排尿困难,可先用毛巾热敷和按摩肚脐以下 部位,如果仍然排尿不出,可由家属搀扶下床解便,解出后请通知护士。 3、术后伤口疼痛是正常现象,请勿太过紧张,如果疼痛难忍,可告知医生 注射止痛剂,不要刻意忍受。 4、全麻术中因咽喉部插管,术后可感疼痛不适,痰多咳嗽,引起伤口疼痛, 可行雾化治疗,以减轻症状。 5、术后当天禁食水,口唇干裂,可予温开水湿润,术后第二天早上即可进 食少量温开水,如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现象,即可进食流质软食,如稀饭、各种汤类,忌辛辣、油腻、干硬饮食和牛奶、糖类等产气食物。 6、术后第二天可下床活动,以切口不疼痛、不觉劳累为宜。 7、术后抗炎补液治疗,如无特殊,三至四天后即可出院。 出院指导: 1、饮食原则: (1)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 (2)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黄红色的水果蔬菜。因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内壁上皮的健全,也可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萝卜、水果汁、荠菜、山楂等有利胆疏肝的作用,可常吃。

胆结石健康指导

胆结石的健康指导 1、定义 胆结石是在胆囊里,由消化道液沉积后形成的硬化物。您的胆囊是一个小梨形的器官,位于腹部右侧,在肝脏的正下方。胆囊所特有的消化液称为胆汁,可进入小肠。 胆结石可小到一粒沙,大如高尔夫球。有些人只产生一个胆结石,而其他人可能产生多个胆结石。 有胆结石症状的人往往需要进行胆囊摘除手术。若胆结石无任何明显迹象或症状,通常不需要治疗。 2、症状 胆结石可能无迹象或症状。若胆结石在导管中形成,造成堵塞,那么会出现的体征和症状如下: ?右腹部上方突发且迅速的疼痛 ?胸骨下方,腹部中央突发而迅速的疼痛 ?肩胛骨之间的背部疼痛 ?右肩疼痛 ?胆结石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分钟到几个小时。 何时看医生 当您担心某种迹象或症状时,请及时与医生预约。如果您感受到明显的胆结石 并发症症状或迹象时,如:

?腹部剧烈疼痛,导致您坐立不安 ?皮肤发黄和眼睛巩膜黄染 ?高热寒战 3、病因 ?胆汁中含有过多胆固醇正常情况下,胆汁有足够的化学物质以溶解肝脏分 泌的胆固醇。但是如果您的胆汁含有过多的胆固醇,未被溶解的胆固醇则形成晶体,最终变成石头。胆汁中的胆固醇与血液中的胆固醇没有关系。 ?胆汁中含有过多胆红素胆红素是当血红细胞被破坏时,所产生的化学物质, 在肝脏的代产物。特定条件下肝脏会产生过多的胆红素,包括肝硬化,胆道感染和某些血液疾病。 ?您的胆囊没有适时排空如果您的胆囊没有完全排空或经常过饱,胆汁可能 会浓缩,就会促进结石的形成。 胆结石的种类 胆囊中胆结石的类型包括: ?胆固醇结石。胆囊结石的最常见类型,是胆固醇结石,多呈黄色。此类结石 主要由未溶解的胆固醇构成。 ?色素结石。当胆汁中的胆红素过多时,就容易形成深褐色或黑色的石头。 4、风险因素

胆结石.

胆结石 分类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道是胆汁生成、储存、排送入肠的通道,胆道是人体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不仅胆道本身,而且与之邻近的血管也均有众多的变异。 胆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的囊性器官,它具有储存胆汁,分泌、吸收胆汁成分及通过收缩运动向肠内驱送胆汁的作用。胆囊形似梨状,宽约3~5cm,长约7~10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部压力可达4kpa。 胆囊的收缩有三种形式:节律性收缩,每分钟出现2~6次;张力性收缩,由进食或其它排胆刺激引起;蠕动性收缩,发生于胆囊颈部及胆囊管,犹如括约肌样运动。三种形式交替作用,使胆囊内的胆汁间歇地排出。 胆囊可将肝胆汁浓缩5~10倍,浓缩时,90%的水及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持续生成。胆汁是机体的一种极重要的体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约800~1000ml,也即每小时约30~40ml的生成量。胆汁不仅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内外源性有害物资的排泄途径。通常肝胆汁色浅、稀薄、偏碱;胆囊胆汁色深、粘稠、相对偏酸。胆汁的主要成分为水,其主要溶质除了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经肝脏生物转化等处理后的经胆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扬弃的代谢尾产物或有害物质。胆汁成分甚为复杂,临床上受到重视的溶质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胆汁中的各种电解质和酶(如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汁的流动取决于胆汁分泌率、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第二段的舒缩状态,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处的压力梯度,其流速则与驱动压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胆汁的分泌率受生活习性及肝脏功能状态影响,依不同的种属而异,如食草动物一般高于杂食动物。 成因及过程

胆结石的症状是什么

胆结石的症状是什么 *导读:胆结石的症状是什么?胆结石是胆囊内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胆结石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可出现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胆结石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疾病,虽然很常见但是不一定很了解,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的不便,那么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胆结石的症状。 胆结石是胆囊内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胆结石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可出现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发热与寒战:发热与胆囊炎症程度有关。坏疽性胆囊炎及化脓性胆囊炎可有寒战高烧。 ★胃肠道症状: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时,继腹痛后常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明显缓解。急性发作后常有厌油腻食物、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黄疸: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出现一过性黄疸,多在剧烈腹痛之后,且黄疸较轻。胆囊结石伴胆管炎,肿大胆囊压迫胆总管,引起部分梗阻,或由于感染引起肝细胞一过性损害等,都可造成黄疸。表现为眼睛巩膜颜色变黄。

★腹痛:腹痛是胆囊结石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胆囊结石发作时多有典型的胆绞痛。其特点为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伴有渐进性加重,常向右肩背放射。腹痛原因为结石由胆囊腔内移动至胆囊管造成结石嵌阻所引起。由于胆囊管被结石梗阻,使胆囊内压升高,胆囊平滑肌收缩及痉挛,并企图将胆石排出而发生剧烈的胆绞痛。 以上主要是针对胆结石的症状进行简单的了解,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也有所了解,那么也希望有这种病情的及时接受治疗,以便于身体更健康。

胆囊结石成因研究进展

胆囊结石成因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21 10:26:00 ] 作者:洪智贤何小东编辑:studa20 胆囊结石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1]。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领域。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胆固醇代谢、“致石基因” 的确认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取得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1 “环境致病”与“基因致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别[2]。Nakeeb 等[1]对一组无关个体进行了联合研究,发现一级亲属胆囊切除术阳性家族史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最近,Katsika等[3]对出生于1900-1958年的43 141对瑞典双胞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单卵性双胎发生症状性胆囊结石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显著高于双卵性双胎,而且没有性别差异。他们统计得出在症状性胆囊结石的发病因素中,基因作用占25%,单独的环境因素占62%。这些研究表明,胆囊结石是多种未确定基因同环境因素相互复杂作用所导致的。 致石基因的存在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各种天然株系的鼠类具有不同的血胆固醇水平和胆石易患性。为了找到决定这种先天差别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位置,Paigen等[4]通过将胆石易感小鼠C57L/J和抗胆石症小鼠AKR两个不同株系的杂交,采用数量性状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方法,在染色体上找到了决定这种差别的基因所在区域,称为lith 1基因。迄今已经有23种lith基因被确认[5],其中lith 1和lith 2的重要性已肯定。Henkel等[6]研究发现,编码胆汁酸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或ABCB11的基因被认为是lith 1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 致石基因产物使肝脏过度分泌胆固醇进入胆汁,最终导致胆石的形成。研究表明,致石基因的候选基因存在于调控胆固醇代谢各个环节中。因此,对胆固醇代谢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胆石成因研究中的焦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还限于动物试验。 2 胆固醇代谢中的候选“致石基因” 近年来,一系列在胆固醇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成了致石基因最可能的候选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2.1 ABCA1 转运胆固醇的转运蛋白被确定属于ATP结合盒转运家族[7],包括ABCA1、 ABCG5/ABCG8。这些转运蛋白可以将胆固醇从小肠细胞内重新泵回肠腔,从而限制了食物胆固醇的吸收[8]。两种核受体作为转录因子调节了ABCA1在小肠细胞的表达,分别为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与金合欢花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Repa等[8]

胆结石1

胆结石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的分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此外,目前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胆囊前列腺素合成的变化和胆汁中钙离子浓度的过高也可能促发胆石形成。在部分患者中,胆石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胆泥生成。所谓胆泥,是由含胆固醇晶体的粘滞的糖蛋白组成。这种胆泥在超声下可以查见,并且可能是胆绞痛、胰腺炎或胆管炎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所能发现的唯一异常处。 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育龄妇女与同龄男性的患病比率超过3:1,而七十岁以后则下降到2:1。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另外,人种因素亦与发病相关,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过75%,是全球胆石最高发的人群。 1983~1985年对我国26个省市11342例胆石患者调查显示,胆石的分布、类型与地域、饮食、职业、感染相关。在饮食习惯中,凡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其中任何一类吃得多者,其胆囊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普通饮食或蔬菜吃的多得则胆管结石和胆色素结石增高。城市胆管结石:胆道结石约为3~5:1,农村为15:1。职业中职员胆囊结石接近70%,胆管为20%;工人中胆囊结石接近60%,胆管为30%;农民中胆囊结石仅25%,胆管占65%。胆固醇结石73%在胆囊,17%在肝内外胆管;胆色素结石62%在肝内外胆管,27%在 摇T 诿拦 加?0%~20%的男子和20%~40%的女子患胆石症,后者每年造成约10000人死亡。因与胆石有关的疾病而每年都有50多万人的胆囊被切除,其费用超过60亿美元。 造成胆结石“重女轻男”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喜静少动。许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呆在家里的时间多,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汗淤滞,促发结石形成。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多。 2.体质肥胖。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这一嗜好的

胆结石成分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结石的分类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胆道是胆汁生成、储存、排送入肠的通道,胆道是人体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

一,不仅胆道本身,而且与之邻近的血管也均有众多的变异。 胆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的囊性器官,它具有储存胆汁,分泌、吸收胆汁成分及通过收缩运动向肠内驱送胆汁的作用。胆囊形似梨状,宽约3~5cm,长约7~10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部压力可达4kpa。 胆囊的收缩有三种形式:节律性收缩,每分钟出现2~6次;张力性收缩,由进食或其它排胆刺激引起;蠕动性收缩,发生于胆囊颈部及胆囊管,犹如括约肌样运动。三种形式交替作用,使胆囊内的胆汁间歇地排出。 胆囊可将肝胆汁浓缩5~10倍,浓缩时,90%的水及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持续生成。胆汁是机体的一种极重要的体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

约800~1000ml,也即每小时约30~40 ml 的生成量。胆汁不仅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内外源性有害物资的排泄途径。通常肝胆汁色浅、稀薄、偏碱;胆囊胆汁色深、粘稠、相对偏酸。胆汁的主要成分为水,其主要溶质除了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经肝脏生物转化等处理后的经胆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扬弃的代谢尾产物或有害物质。胆汁成分甚为复杂,临床上受到重视的溶质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胆汁中的各种电解质和酶(如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汁的流动取决于胆汁分泌率、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第二段的舒缩状态,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处的压力梯度,其流速则与驱动压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胆汁的分泌率受生活习性及肝脏功能状态影响,依不同的种属而异,如食草动物一般高于杂食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