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办法

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

1、从事放射诊断及投照人员素质要求:放射诊断医师必须为本专业或者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经过临床及本专业培训(1年以上),且要求有医师执照及执业注册证书方可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工作,技术投照人员原则上要求为本专业毕业人员,特殊情况医学相关专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1年以上)如能胜任工作可适当放宽;三级医院必须有副主任及副主任以上职称的诊断医师和主管技师及主管技师以上的技术人员。

CT或MRI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上岗证;开展CT或MRI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增强者,必须开展增强扫描,并要求有相应的抢救设备及抢救程序。CT或MRI开诊时相应的医生及技术员必须在上级或同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有进修合格证

2、仪器设备及场地要求:放射设备要求如下:

三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透视、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CT断层设备、移动式床旁拍片机;②能开展胃肠道、胆道及泌尿系造影:应备有多功能胃肠机;③应配备PACS系统,实现临床、医技资源共享。④能开展大血管造影技术及介入性放射技术:应备有大型心血管检查专用X光机及其他辅助设备,如高压注射器、快速换片机或快速数字化采集处理设备。二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②胃肠道造影、胆道及泌尿系造影设备,应备有胃肠造影专用X线机;③透视设备:应备有X线透视机。一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摄影:应备有多功能拍片机;②透视X线机。

机房及机房要求:根据放射防护要求:100mA及100mA 下X线机机房面积应大于25m2,100mA 以上X线机房应大于36m2,双机头X线机房应以两台X线机作要求,机头距墙体距离应大于2m,带有多功能床及其他附属设备,如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等,应适当扩大机房面积,机房内不应有非相关家具及器物,机房四周X线防护应大于0.5mmPb当量,控制室面积应能满足日常工作及机器维护要求,周边防护应大于1mmPb当量。

暗室及暗室要求:暗室使用迷路,室内装备通风干燥设施,对于手洗片暗室要求有专用水池及进出水设施,暗室面积要求不小于15m2,红灯操作台大于2m,自动洗片机隔室安装,不能隔室安装的要求装备专用排风管道。

3、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

①各级岗位责任制度(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士、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及技士),有考勤薄;②透视工作制度;③诊断报告书写制度;

④暗室工作制度;⑤X线机操作及保养制度;⑥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有登记分析薄;⑦储片室工作制度,借片、还片制度;⑧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⑨科室会议和学习制度;⑩交接班制度及质量控制制度等等。

4、防护措施和设备,各医院所有放射设备均应为检测合格产品,且经过劳卫所检测达到防护要求方可开展工作,要求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及《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

5、专业医德医风要求,放射专业各工作人员应和其他临床各专业工作人员一样,要求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6、必备条件:如上所述,质控中心对各级医院从业人员条件、设备及环保达不到要求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超过期限未能整改的医院放射科停业直至达到相应的条件为止。

二、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一)申请单

1、DR摄片: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并加填原X线号码;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④需用碘剂的检查,需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

2、CT检查: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包括CT号;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术后复查病人注明手术后时间、相关的X线、超声、化验检查等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意见,需增强者应作碘过敏试验并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

3、MRI检查:①一般资料:按“基本要求”填写并注明病人的体重、职业及原MRI号码,门诊患者应填写患者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②MRI禁忌症应填写清楚,主要包括:心脏内有无起搏器及身体内有无其他电磁装置;有无血管夹和金属内支架;有无大的金属假体,如内固定钢板等;③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尽量详细填写;④术后复查的病人注明手术时间;⑤与此次MRI检查部位相关的其他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CT、X线、核医学等)和化验结果,应简要填写;

⑥写清楚临床初步诊断,以便MRI医生检查前心中有数,确定检查方法及扫描序列;⑦检查部位要清楚具体,如脊椎MRI检查,应标明以第几椎体为中心扫描。

二)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要求

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床号、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核片日期和临床诊断。

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所用的扫描序列、增强情况应描写。

3、“影像学表现”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的关系、有无特征性的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字迹端正清楚,文字通顺。

4、“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方面:征象明确,能确定的就确定,不能确定的不强求,但应指明基本病变,提出进一步检查的方向、方法,层次要清楚。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诊断性意见:如考虑有几种诊断的可能,

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议性意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察的建议。

5、报告必需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二级和三级医院报告单应由主治(包括主治)以上医师签名后发出。报告单一式两份(复写),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

6、诊断报告发出的时间:

普通诊断报告:①急诊:照片完后一小时内发出诊断报告书;②普通病人:上午照片,下午取诊断报告单;下午照片,第二天上午取诊断报告书;③特殊检查24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

CT、MRI、介入放射学诊断报告:①急诊检查完后两小时取诊断报告单;②一般病人:24小时内取诊断报告书;③疑难病例24小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三)诊断质量要求

1、手术病例放射诊断定位正确率三级医院>95%,二级医院>85%;定性正确率三级医院>80%,二级医院>70%。

2、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70%,CT检查阳性率>70%,MRI检查阳性率>70%。

3、三级医院甲片率≥40%,废片率≤2%;二级医院甲片率≥35%,废片率≤3%;一级医院甲片率≥30%,废片率≤5%。

四)随访质量要求

1、随访要有书面记录,资料要齐全。

2、随访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病理号、手术日期、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手术记录、病理表现与诊断、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和随访者。

五)评价办法

三级医院:优良率≥75%

二级医院:优良率≥65%

具体细节见后面附表

医院放射科影像诊断报告书

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室 DSA号检查日期年月日报告日期年月日住院号临床诊断 X线号 CT号

检查名称:

检查方法:

影像表现:

意见:

报告医师:审核医师:核片日期:年月日

放射诊断随访记录

门诊号________手术日期________ 姓名________性别____年龄_____科别____住院号________病理__________

主诉、体征、化验:

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有关内容:

1.X线号/检查名称:

X线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2.CT号/检查名称:

CT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3.MRI号/检查名称:

MRI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4.其他:

手术记录:

病理表现与诊断:

随访者___________________

放射诊断质量一般项目检查记录表(____ ___医院_______年______月)

20*:其中胸部、腹部、四肢脊柱、颅脑五官各5份

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常见部位放射技术质控标准

(一)肘关节:

肘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选;

1.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膺嘴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1.3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桡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楚;

1.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角165°-170°(女方多为165°,男多为170°)。

2.质控要点:

2.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2 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髁中点下1寸英寸.

肘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

1.2膺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1.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形重迭显示。

2.质控要点:

2.1 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2.3 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

1.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

1.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2.质控要点:

2.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2.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迭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三)踝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踝关节间隙呈“]”中括号显示,上端为胫距关节面,内侧胫距关节面;外侧腓距关节面,仅上端关节面有少许胫骨影;

1.2距骨上缘水平线同胫骨切线,腓骨切线互成交角各为80°;

1.3胫骨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相接续。

2.质控要点:

2.1小腿平伸,足趾自然向上垂直,不内斜或外斜;

2.2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达胶片。

(四)跟骨轴位

1.评价标准:

1.1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1:2;

1.2距下关节应显示。

1.质控要点:

2.1足底与胶片垂直;

2.2中心线35°向头通过第五跖骨基底部。

(五)膝关节

1.评价标准:

1.1膝关节间隙内外两侧等距约4-8mm,股骨内外髁关节面切线与胫骨相应关节面切线平行;

1.2胫骨嵴分离呈“笔架”样;

1.3腓骨头与股骨仅少部分重迭;

1.4髌骨居内外踝中间略偏外。

2.质控要点

2.1由于胫骨关节面前缘高于后缘,内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3°,外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00,因此体位设置应在股骨下方,经膝关节间隙呈切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膝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股骨内外髁重迭;

1.2股骨与髌骨分离,髌股关节间隙清晰。

2.质控要点:

2.1身体侧卧股骨下垫棉垫使股骨与胶片成6°角;

2.2跟骨下垫高使胫骨平行胶片;

2.3中心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六) 髋关节

髋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髋关节面呈半圆形,股骨头约1/2与髋臼重叠;

1.2股骨颈完全显示,不与股骨大粗隆重迭,小粗隆可见。

2.质控要点:

2.1由于股骨颈前旋18°,则应取下肢足内旋18°,可避免大粗隆与股骨颈过多重迭;

2.2骨盆端正,两骼前上棘等高;

2.3中心线垂直通过骼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下1英寸。

髋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股骨颈完全显示不变形,无股骨大粗隆重迭影;

1.2股骨大粗隆与小粗隆相重迭。

2.质控要点

2.1为使投影正确应掌握二个平行面,即:中心线同髂前上棘与耻骨连线平行;胶片与股骨颈轴线(即:与髂前上棘同耻骨)平行;

2.2中心线与胶片垂直通过髂前上棘与耻骨联线中点垂直下5公分达胶片。

(七)颈椎

颈椎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椎间关节显示清晰“心”形状(即不完整“心”字样)及双侧钩突关节(路施卡关节)显示;

1.2下颌骨与枕骨相重迭,两侧下颌角呈“△”形显示;

1.3应显示颈椎3-7椎体。

2.质控要点

2.1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头不偏斜;

2.2仰头使听鼻线垂直胶片;

2.3中心线15°向头通过环状软骨下缘达胶片。

颈椎侧位:

1.评价标准:

1.1颈椎1-7全部显示;

1.2各椎体后缘呈单边显示;

1.3下颌骨不与颈椎重迭;

1.4齿状突显示清楚。

2、质控要点:

2.1标准体位站立,两肩下垂、挺胸、眼平视、颈椎呈自然屈度;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

2.2外耳孔垂线居胶片中线,片上缘包括外耳孔;

2.3下齿反咬推出下颌骨使不与颈椎1-2重迭;

2.4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环状软骨垂直胶片;

2.5焦点胶片距离取180-200公分。

颈椎斜位:

1.评价标准:

1.1颈椎2-7椎间孔显示在椎骨影像正中偏后,对侧椎弓根位于椎体中线前缘,无下颌骨重迭;

1.2颈椎2-7椎间孔显示长类圆形;

1.3构成椎间孔前缘的上/下相邻椎体的唇状椎间隙界限清楚。

2.质控要点:

2.1身体自然站立,身体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50°角;

2.2下颌骨前伸、齿反咬、两肩自然下垂;

2.3中心线水平投射15°向头,通过环状软骨达胶片;

2.4后前斜位视察同侧椎间孔,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片上左、右标记应注明清楚。

(八)腰椎

腰椎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腰椎1-5及骶椎1-2显示;

1.2腰椎椎体上/下呈单边显示;

1.3腰大肌影清晰。

2.质控要点:

2.1为减少腰椎生理性前突,尽量与胶片平行,应取双膝屈曲肩部垫高,使腰背贴紧床面;

2.2中心线垂直腰椎3达胶片。

腰椎侧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腰椎1-5及腰骶关节;

1.2椎体呈“四方块”影,无上/下或后缘双边影;

1.3腰椎棘突显示。

2.质控要点:

2.1身体背面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平行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3达胶片。

腰椎斜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腰椎1-5的斜位影像;

1.2腰椎上/下关节面清楚;

1.3椎弓部分的“狗”的侧面形象界限清楚(被检测的横突相当狗嘴;椎弓根似为狗眼,上关节突为狗耳,下关节突为狗前腿,横突为狗尾,对侧下关节突为狗后腿)。

2.质控要点:

2.1仰卧体轴整体旋转,使体背部与胶片成45°角;

2.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4达胶片;

2.3腰椎右后斜位观察同侧,而骰骼关节显示为左侧,左右标号应注明。

(九)胸部

胸部后前立位

1.评价标准:

1.1两胸锁关节对称;

1.2两肩胛骨推出肋外;

1.3两侧肋隔角显示;

1.4两锁骨居平与第4后肋重迭且仅肺尖下1/3重迭;

1.5布局合适。

2.质控要点:

2.1收腹、前胸紧贴胶片;两肩放松,两手背贴臀上部,两肘前推两肩紧贴胶片;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侧位:

1.评价标准:

1.1胸椎4以下椎呈“四方块”侧影,后肋基本重迭,两侧肺门重迭,前后肋隔角显示;

1.2从颈部至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

1.3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阴影明确;

1.4胸骨呈侧位投影。

2.质控要点:

2.1两手臂上举,两手抱头,眼平视,收腹;

2.2前胸壁和后胸背垂直胶片;

2.3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右前斜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2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1:1.2;

1.3心前间隙的狭窄倒三角形和心后间隙清晰。

2.质控要点:

2.1左臂抱头,右臂下垂手背贴紧臂部,右胸贴片,体轴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55角(45角心尖前缘为左心室,旋转角度大时右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左心房,旋转角度小时左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右心房)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胸部左前斜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2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1:1.5;

1.3主动脉窗显示。

2.质控要点:

2.1右臂抱头,左手背贴臂部,左胸贴片,体轴旋转,冠状面与胶片成60-65角。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十)头颅

头颅后前位

1.评价标准

1.1眼眶外缘与颅外缘等距显示,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1.2岩部显示在眶内不与眶上缘重迭,可见内耳道阴影;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听眦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后枕粗隆。

头颅侧位:

1.评价标准:

1.1蝶骨嵴、乳突显示,下颌骨支部基本重叠;

1.2蝶鞍前后状突重合无双边显示;

1.3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距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对准蝶鞍(听眉线后

3.5cm处)。

颅底颌顶位:

1.评价标准:

1.1下颌骨喙突至两侧颅外缘等距,下齿列与眉间重合;齿状突在枕大孔内中间偏前,但不与寰椎前缘重叠;

1.2中颅窝的卵圆孔,棘孔清晰显示。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耳孔等距;

2.2听眶线与胶片平行;

2.3中心线垂直听眶线通过外耳孔前3cm达胶片(当患者不能达到听眶线与胶片平行时,则中心

线给适当角度使与听眶线垂直)

头颅前后向半轴位(汤氏位Town’s)

1.评价标准:

1.1两侧的颞骨岩部弓状隆突对称;

1.2枕大孔内显示寰椎后弓和鞍背后床突;

1.3两侧的内耳到显示。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侧外耳孔等距,听眦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30度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一)乳突

乳突伦氏位:(Runstvom’s)

1.评价标准:

1.1因中心线35度向足倾角,则外耳孔上界清晰,下界与内耳重叠边缘不清晰(即:内、外耳孔并非呈完整的圆形显示);

1.2鼓窦入口的透亮线可见,已状窦界限较清晰。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距垂直胶片,外耳孔至胶片中心;

2.2中心线35度向足通过外耳孔。

梅氏位:(Mayer’s)

1.评价标准:

1.1小脑侧岩部呈锐利切线显示;

1.2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组成的“3A区”显示清晰;

1.3岩部呈轴位投影有放大,但无失真,显示完整;其纵径与横径之比为4.5:1.0。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45度,听眦线垂直胶片,外耳孔与胶片纵中线重合,并在胶片横中线上方;

2.2中心线45度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横中线上。

斯氏位(Stenves s):

1.评价标准:

1.1岩部平面显示,岩尖至弓状隆突近似水平显示,乳突尖在枕骨外显示;

1.2可见内耳道、三个半规管。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45度,听眶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12度向头,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二)副鼻窦

副鼻窦:瓦氏位(Water’s)

1.评价标准:

1.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两侧上颌窦三壁一孔(即内侧壁、外侧壁、底壁及窦上的国孔)显示。

2.质控要点:

2.1头听眦线与胶片成37度角,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

2.2中心线通过鼻前棘达胶片。

柯氏位(Caldwtll’s)

1.评价标准:

1.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两侧眶及眶上裂对称显示。

1.3岩部显示在眶下缘下方。

2.质控要点:

2.1前额和鼻尖贴片、听眦线垂直胶片,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

2.2中心线23度向足通过鼻根达胶片。

(十三)视神经孔瑞氏位(Rnees’s)

1.评价标准:

1.1视神经孔显示在眼眶的外下1/4象限中成卵圆形阴影;

1.2视神经孔管壁三条骨壁线显示,构成视神经孔的轴位投影。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53度角,听鼻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眼眶外1/3处达胶片。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基本要求

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肺野与肩部软组织的层次,肺纹理清晰可见。

二、体位要求

1、患者面向摄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身体正中或脊柱正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双肩约3cm。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达紧靠暗盒,使双肩胛骨不致与肺部重叠,两肩对称,使锁骨成水平位。

2、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

三、摄片要求:

1、肩胛骨应投影于肺野之外,双侧锁骨对称放平。

2、第1-4胸椎椎体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3、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

4、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约2cm处,正面显示,序列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

第一行:(1)年月日;(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

第二行:病员姓名(手写或其他标记方法)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评片标准

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1)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角、肺尖上软组织;(2)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侧锁骨平行对称;(3)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4)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2、影像密度适当:(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3、影像层次分明:(1)能清晰分辨肺野、纵膈、胸壁与软组织的层次;(2)第1-4胸椎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4、无技术操作缺陷:(1)铅字号码整齐排列于胸片右上角,不能与被检组织阴影重叠;(2)无体外伪影;(3)暗室操作无污片、划痕、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阴影等。

二级片标准: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观察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三级片标准: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两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为诊断,总体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废片标准:不符合前述各项要求,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检查记录单

(________医院________年_________月)

符合的项目在空格内打√,不符合的项目在空格内打×,统计%

CT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基本要求:

1、各部分组织层次分明:脑部灰质、白质能清晰区分,可分辨出1cm的病灶(不含钙化及出血灶);胸部能区分段支气管;腹部肾上腺清晰可辨,脊髓神经根可清楚看到。

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

二、体位要求:

准确的摄影体位,包括上下左右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三、摄片要求:

1、被检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和病员姓名。

2、摄片要求如下:

(1)脑部:一张,视野20-25cm,层数≥9;外伤患者及骨质受累的患者要求有骨窗,扫描基线为听眦线。

胸部:肺窗、纵膈窗各一张,视野30-40cm,层数≥15,外伤患者及骨质受累的患者要求有骨窗,扫描基线为胸骨切迹;

腹部:一张,视野30-45cm,层数≥12;

脊柱:一张(包括软组织窗、骨窗),视野≤32cm,层数≥3(1个椎间盘)或≥4(1个椎体)(2)摄片采用14*17胶片,1张胶片上的图像不得多于24分格(可多幅合并于1分格)

(3)如发现病灶,需要增强者应加扫增强,以及标记增强前后CT值,必要时加扫薄层。如鞍区及鼻窦病变加摄冠状位扫描。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16-0.20

2.空曝射区密度值:D≥2.0

五、评片要求:

(一)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1)感兴趣部位投照准确,包括上下左右或边缘的显示;(2)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3)完整包括病变。

2、采用规范的摄片方法

(1)被检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和病员姓名

(2)摄片要求如下:

脑部:一张,视野20-25cm,层数≥9;

胸部:肺窗、纵膈窗各一张,视野30-40cm,层数≥15;

腹部:一张,视野30-45cm,层数≥12;

脊柱:一张(包括软组织窗、骨窗),视野≤32cm,层数≥3(1个椎间盘)或≥4(1个椎体)

摄片采用14*17胶片,1张胶片上的图像不得多于24分格(可多幅合并于1分格)(3)如发现病灶,该要增强者应有增强扫描,以及标记增强前后CT值,必要时加扫薄层。如疑颅脑外伤或鞍区病变加摄骨窗。

3、影像密度适当: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16-0.20;

(2)空曝射区密度值:D≥2.0

4、影像层次分明:脑部灰质、白质能清晰区分,可分辨出1cm的病灶(不含钙化及出血灶);胸部能区分段支气管;腹部肾上腺清晰可辨;脊柱神经根可清楚看到。

5、无技术操作缺陷:(1)无体外伪影;无呼吸运动伪影;(2)暗室操作无污片、无划痕、无粘片、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和无静电阴影等。

(二)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观察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三)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两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四)废片标准:

不符合前述各项要求,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CT常规摄片质量检查记录单

符合的项目在空格内打√,不符合的项目在空格内打×,统计%。

湖南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指标与标准

湖南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标准与指标 (2011年6月修订) 为保证临床放射治疗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0年版)》,结合我省近年来质控工作实践,特将原制定的《湖南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估标准》修改如下: 一、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标准 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必须获准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放疗诊疗科目的注册登记。 (一)房屋的基本要求 1、有独立的医、护办公室,诊疗室,普通或特制防护的病房(有低剂量率近距离放射单位)。 2、有放射治疗机房、定位设备机房、型模室、物理室。 注:放射治疗及定位机房的设计、防护、消防均须通过省、地市劳动卫生放射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检测及验收合格。 (二)放射治疗及配置设备的基本要求 1、深部病灶外部照射治疗机:医用直线加速器或钴-60治疗机; 2、浅层病灶外照射治疗机:医用电子线(加速器产生)或千伏级X线治疗机; 3、模拟定位设备和治疗计划系统(TPS) 4、型模制作设备 5、头、胸、腹、四肢等固定装置 6、电离室型剂量监测仪、个人剂量监测仪 其中三级医院需增配: 1、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 2、专用模拟定位机 3、近距离后装治疗机 4、有条件的单位配置三维水箱 注:大型放射治疗机及剂量仪必须有质量合格证,并经省、地市劳动卫生放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合格。 (三)放疗医技人员的基本要求 人员配备:放疗医师、临床放射物理师、放疗技师、维修工程师及护师。 医师与物理师及技术员比例的最低要求为5:1:3。 1、放疗医师:具有临床医疗专业本科(2004年以前人员应具大专或中专学

历并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学历,在省三级医院放疗专业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获得相应专业的上岗证书(放疗科或肿瘤科内必须有一名具有放疗专业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 2、临床物理师(必须配有专职物理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省三级医院放疗专业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获得相应的专业上岗证书;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 3、放疗技师:具有医疗专业大专(2004年以前人员需有中专以上学历)以上学历,在省三级医院放疗专业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获相应的专业上岗证书。 4、机器维修工程师: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可兼职)。 二、科室管理制度 放疗科是临床科室,其人员,设备,病区不得多头管理及分割管理,以确保医疗质量及安全。 (一)临床治疗方面 放疗医师 1、治疗病人需临床诊断明确(应有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据)。 2、建立、完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3、严格按照ICRU 50号文件要求执行,包括放疗前明确靶区范围、设野的合理性及相关补偿技术、射线质及能量的选择等等,应用TPS指导照射野的设计。 4、病历及放疗单中应记录所用射线质及能量、患者的体位、固定装置、设野面积、照射野界(以体表较固定的标记为准、定位时X线片或打印图片)、肿瘤深度、源皮距离(SSD)、百分深度剂量、机架角度、机头角度、补偿器、滤过装置、照射方式、单次剂量、总剂量及总次数、周围重要组织和器官的剂量(脊髓、肾、脑干等)。 5、指导技师特殊照射野的摆位及照射。 临床物理师 1、根据临床医师的处方剂量及照射范围要求,优化放射治疗计划。 2、核查临床医师的处方剂量。 3、参与特殊照射野的摆位及照射。 4、定期检测各放射治疗设备的技术指标。 5、不定时地检查放疗技师的照射野摆位及照射情况。 放疗技师 1、每日工作前检查放射治疗机的状况,各种常用摆位辅助用品是否齐,铅托架透光清晰度是否良好。检查机架、机头转角、运动方向、速度是否正常,周围有无障碍物,电子显示角度与刻度是否一至(±0.5°)。治疗床升、降、停止、转角、

放射科2013年6月份质控总结

放射科2013年6月份质控总结 本月质控小组共进行质控活动5次,主要针对图像质量、报告单书写质量、技师对操作规范的掌握应用、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进行检查和质控,X线诊断符合率及MR诊断符合率也将纳入统计分析范围。召开质控小组会议2次,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1、抽取272301-272400,272401-272500,272501-272551X线片,检查X线 片图像质量,分析影响因素。 2、随机抽取X线诊断报告单100份(273901—274000),检查报告单一般项 目书写、征象描述和诊断意见等内容 3、现场跟踪检查胸片摄影操作规范; 4、检查急诊X线照片质量,片号9913101-9913200,检查X线片图像质量并 分析影响因素; 5、检查设备维护和保养情况; 6、召开科室质量管理与安全小组会议2次; 一、主要质控指标完成情况 大型X线机照片检查阳性率:58.3%, 大型X线机照片检查甲片率:47.7%, 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74.2%, MRI检查阳性率:96.7%, MRI检查诊断符合率:93.75%。 二、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重点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 (一)各项工作量完成情况 照相:4111人次 钼靶:92人次 胃肠:461人次 透视:953人次 造影:57人次 MRI:1068人次

(二)图像质量评价1)、整体影响因素统计:

2)、我科门诊、急诊、北院图像甲片率分别为:59.9%、40.0%、12.0%。 总之:甲片率较低的原因 1)、急诊科及北院区甲片率较低,影响了整体甲片率。 2)、技师责任心不强,摆位不正,占门诊非甲片因素37.3%。 3)、病人不配合造成的体位不正,北院所占比例较大,考虑为小儿胸片肩胛骨因素影响。 4)、半透光异物占22.9%,是影响甲片率的第二大原因。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技师责任心,甲片率与绩效挂钩,加大奖惩力度。 2)、小儿胸片评价标准去除肩胛骨影响因素。 3)、照片时尽量去除衣物。 (三)、诊断符合率评价 一)、质控指标完成情况 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与诊断不符合对照: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科质量控制目标 一、诊断报告书写质量控制 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X线号/CT号/MRI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临床诊断。 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增强情况应描写。 3、“检查结果”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关系、有无特征性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 4、“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性诊断性意见:如考虑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议性意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查的建议。 5、报告必须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报告单一式两份(复写),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审核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6、诊断报告发出时间 普通诊断报告:①急诊一般要求:半小时内出报告,急诊报告注明检查时间(时、分)和报告时间。②门诊2小时内出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应向患者说明原因,③特殊检查24小时内取报告。 CT、MRI诊断报告:①门、急诊病人检查完一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②一般病人24小时内出诊断报告;疑难病例24小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二、CT检查质量控制 1.CT检查是放射诊断的一种方法,其管理组织体系应统一归属影像(放射)科管理范围。CT质量保证、控制和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是影像(放射)科主任。 2.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力求良好配合,扫描必须作碘过敏试验,腹部扫描应空腹,检查前口服2%泛影葡胺以减少组织伪影干扰。 3.扫描操作管理 (1)按照CT机规定的操作程序和具体要求进行操作。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安全防护管理与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8—15周的妇女。(5)对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6)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正确掌握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线诊断。 (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9)工作人员在使用X线摄影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并与成像器件相匹配。(10)施行X线检查时注意受检者防护,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摄影中除受检者,其他人员应在机房外等候,对受检者需要扶携时,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1)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合理选用胶片以及胶片与增感屏的组合,熟练掌握暗室的操作技术。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8—15周的妇女。(5)对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6)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正确掌握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线诊断。 (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放射科质控内容

(一)建立健全质控计划 1、制度:20个左右。 2、预案及流程: ①放射意外事件处置预案与流程 ②紧急意外事件抢救预案与流程 ③参加医院组织的其它预案培训。 3、规范及流程 ①科室服务规范与流程 ②透视规范与流程 ③拍片规范与流程 ④报告书写规范与流程 4、质控指标:各种文字资料健全。各具体控制指标有关部分细讲! (二)建立健全质量控制 区质控中心→质控委员会→医院质控组织→质控领导小组→科室质控组织→个体质量控制 (三)依法执业质量控制 1、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办理《放射诊疗许可证》。 2、放射人员岗前培训合格,具备执业资格。 3、放射场所符合法律规定。做好警示、宣传标志。 4、严格按法律规定做好放射防护工作。 (四)放射防护质量控制

1、放射工作人员防护 ①按规定定期培训,思想上重视。 ②定期个人剂量检测和体检,建立档案。 ③定期环境检测,确保工作场所无射线。 2、受检者及陪检者防护 ①做好受检者防护,关键提高防护的依从性。 ②陪检者防护: 病情允许,不许陪检人员进入X光检查室。 病情严重,须陪检者进入X光检查室时,应做好防护。 ①特别注重早孕妇女、婴幼儿的防护。 ②禁止任何人在放射区域候诊或逗留。 (五)放射诊断设备质量控制 1、保证机器设备各项参数符合诊断要求。 2、定期检测,检测报告及时存档。 3、设备维修保养,详细记录。 (六)图像质量控制优质片率(数字)≧60% 优质片率≧30% 1、图像对比度:图像对比度适中 2、图像层次:图像层次要分明 3、投照野投:投照野适中 4、伪影: ①不影响诊断的伪影

②可误认为病变的伪影, ③伪影较大,掩盖诊断区 ④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 ⑤污片、划片、裂片 5、图像标识:标识要完整,重要标识要明显,切忌无标识 6、摄影体位:常用体位标准化,特殊体位要准确, 切忌体位错误(与申请单不一致) 7、图像放大:图像放大比例要一致,胶片尺寸要合理。 8、布局美观。 9、图像无失真、变形。 10、影像保存:数字影像电脑保存。人工胶片保存(借阅手续)。 要求:每张所拍片子对照以上10条标准进行质控统计,月底汇总,做好记录。 (七)诊断质量控制 ①核对检查项目与申请单相符报告合格率≧95% ②一般项目齐全诊断准确率≧95% ③报告格式规范,重点突出报告存档率≧ 100% ④描述部分:条理清楚,术语准确,病灶征象描述详尽, 正确描述鉴别征象。描述内容与诊断意见一致。 ⑤诊断意见:要确切,尽量做出明确诊断。 ⑥建议性意见:要合理,尽量写明进一步检查方法和要求。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修订稿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放射科质量控制目标 一、诊断报告书写质量控制 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X线号/CT号/MRI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临床诊断。 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增强情况应描写。 3、“检查结果”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关系、有无特征性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 4、“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性诊断性意见:如考虑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议性意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查的建议。 5、报告必须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报告单一式两份(复写),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审核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6、诊断报告发出时间 普通诊断报告:①急诊一般要求:半小时内出报告,急诊报告注明检查时间(时、分)和报告时间。②门诊2小时内出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应向患者说明原因,③特殊检查24小时内取报告。 CT、MRI诊断报告:①门、急诊病人检查完一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②一般病人24小时内出诊断报告;疑难病例24小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二、CT检查质量控制 检查是放射诊断的一种方法,其管理组织体系应统一归属影像(放射)科管理范围。CT质量保证、控制和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是影像(放射)科主任。 2.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力求良好配合,扫描必须作碘过敏试验,腹部扫描应空腹,检查前口服2%泛影葡胺以减少组织伪影干扰。 3.扫描操作管理 (1)按照CT机规定的操作程序和具体要求进行操作。 (2)按照病例检查要求进行摆位和扫描定位。 (3)严禁重力敲打键盘,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应做到“轻、准、稳”。 (4)按照优质图影像要求正确选调窗位、窗宽。

放射科工作制度

放射科工作制度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放射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衣帽整洁,挂牌服务,遵守劳动纪律,以病人为中心,做好优质服务。 三、各项影像检查须由临床医生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员随到随检,老弱病残患者优先。各种特殊影像检查和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四、各岗位人员均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详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史、体征、检查目的,必要时亲自询问和检查。 五、重要的摄片由放射科诊断医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摄影完后,待观察影像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去。 六、危重病员的检查,必要时应由临床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大出血、血压过低、休克等危重病员须经临床处理待病人稳定后再做检查。 七、在规定的时限,由执业医师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体征,按规范书写诊断报告,并实行双签审核制度。进修和实习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八、坚持每日集体读片,评定影像和诊断质量,科内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学习和讨论,不断提高检查和诊断水平。 九、影像资料由专人管理、归档、借阅。 十、重视安全工作,严禁在科内使用电炉,燃油(气)具,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 十一、做好病人、家属和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十二、爱护设备,定期保养,出现故障立刻汇报,并与设备科联系,及时解决。 十三、X线摄影、CT提供24小时×7的急诊检查服务。 放射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一、建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下设诊断质量控制、技术质量控制两个二级管理小组,质量控制管理小组负责质量检查、督促。 二、建立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 三、严格执行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减少医疗缺陷、差错,杜绝责任事故。 四、诊断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诊断质量日常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情况汇总、分析和报告,开展质量管理讨论。 五、技术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投照质量日常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情况汇总、分析和报告,开展质量管理讨论。 六、建立质量管理资料档案。 七、建立质量缺陷控制检查与改进措施记录本。 八、严格执行集体阅片制度和疑难病讨论、会诊制度、业务学习制度及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放射科质量控制(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2011-09-12 16:50:38) 转载 标签:放射科管理杂谈分类:影像设备管理*维修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成员: 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版放射质控检查标准

2013年版放射质控检查标准总 200 分(二级医院除缺项外,计应得总分),扣分分,得分分,得分率 %评审项目应得分评审内容评审方法扣分得分扣分理由放射科诊断(包括常规X线、CT、MR)查任命书,排班表,各自独立扣5分,有轮转计划但未实施一、学科5 实行统一管理扣1~3分。建设和设 4 服务项目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与查服务项目,医院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置、布局、医院诊疗科目和功能任务一致设备设施 3 有明确的服务项目、时限规定现场查看,急诊检查半小时内出具报告,普通检查2小时内符合《放出具报告。射诊疗管 3 提供24*7天X线摄片、床边摄片和查PACS资料。理规定》,CT服务服务项目 2 提供24小时介入诊疗服务查登记(二级医院可缺项)。满足临床 2 普通报告时间精确到时,急诊报告精查诊断报告。诊疗需要确到分(30分)三级医院科主任具备主任医师职称得4分,具备副主任医师 8 根据医院规模和任务配备医疗技术得2分,二级医院科主任具备副主任医师职称人员得4分,人员,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具备主治医师职称人员得2分。从事介入治疗医师至少有1名副主任医师得2分。(二级医院可缺项)。三级医院甲等医院具有 3 名以上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得1分。(二级医院可缺项)。按照系统设立专业组,三甲医院应由副高以上负责得 1分,(二级医院可缺项)。三甲医院放射科为国家级质控

中心或重点专科3分,省级质控中心或重点专科 2分,市级质控中心或重点专科1 分。3 重点学科建设三乙医院放射科为省级质控中心或重点专科3分,市级质控中心或重点专科2 分。(二级医院可缺项)。 1 评审项目应得分评审内容评审方法扣分得分扣分理由 3 介入技术、介入诊疗项目符合准入要查卫生部门认定的资格。 二、技术、求人员和设 3 介入诊疗人员取得准入资格介入诊疗人员准入取得卫生部门认定的资格2分,医院对介备符合放(二级医院可缺项)入诊疗操作人员实行授权1分。射诊疗管 3 从事放射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查相应证书,1人不符合扣1分。理规定 4 从事CT、MRI医技人员及DSA技师应三甲医院CT、MRI上岗证医技各8本,DSA技师上岗证2本,(15)经上岗培训三乙医院CT、MRI上岗证医技各6本,DSA 技师上岗证2本。缺1人扣1 分。查配置许可证,缺1份扣分。 2 大型乙类设备具有配置许可证查制度建立情况及工作人员知晓情况,缺1项扣1分。 3 建立放射科各级人员岗位职责三、影像按《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查制度建立情况及工作人员 3 建立放射科管理制度质量控制知晓情况,不完善扣1~3分。与持续改抽查X线、CT、MRI报告各20份,按照2011年省放射科影15 诊断报告质量进像技术和诊断质量评价指南要求,1份不符合扣1分。(50分)图像质量抽查X线、CT、MRI报图像各20份,按照2011年省放射科15

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制度

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制度 一、质量管理目标 (1)从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方面入手,依法行医,规范管理,确保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优质以以医疗服务。 (2)加强放射医技人员“三基”培训,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放射防护工作,抓好常规X线、CT MRI、DSA及介入等各种检查技术质量。提高放射科各种诊断报告书写质量及诊断水平。 (3)以三级医师负责制为核心,建立诊疗责任原则,在病人来放射科检查全过程中的各环节、规范落实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对病人做到及时检查、认真检查,诊断做到正确、及时。 (4)减少放射科医疗质量差错及医疗事故。 二、质量管理制度 1、实行专家督导、主任监督下的组长负责制,诊断、技术组组长在科主任的指导下定期对全科医疗工作的检查、考核,对医疗质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提高全科医疗质量。 2、每月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找出薄弱环节,对反馈意见有改进措施,有记录及效果评价。每季度定期按放射科的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对技术、诊断组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考核、评分,做好记录,及时分析、评价、总结、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改进结果追踪复查。 3、具体的医疗质量管理,包括技术组岗位责任制;诊断组岗位责任制;介入组岗位责任制;影像图像质控管理;诊断报告质量管理;疑难、少见病例处理规范;漏诊、误诊病例讨论读片制度。 4、制定具体的工作程序: ①、建立相关的医疗质量项目指标。

②、由科室主任和诊断、技术组长对技术、诊断各组进行 定期检查考核。 ③、定期进行的检查考核结果,要及时评定总结。 ④、对质量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并做记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办法和对策,提出改进措施。 三、质量管理指标 1、技术:严格按常规操作,检查部位准确,无错项、漏项,做好防护工作。X线甲级片率40%以上,废片率<2% 2、诊断: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专业术语运用恰当,描述详细。描述与诊断结论符合,能准确回签临床提出的问题。报告签发制度完善并能落实,各种资料记录完整、准确。进修、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书写的诊断报告必须有上 级医师签名。普通X线检查诊断符合率》70% CT检查诊断符合率》70%核磁共振检查诊断符合率》70%大型检查诊断符合率不 达标者要有病例分析。 3、介入:检查诊断符合率》70%治愈、好转率应为同级 医院均值以上。 4、有读片、核对制度,诊断与技术组每周一次以上集体阅片解决疑难问题,提高诊断质量。 5、建立、健全审阅片制度并坚持执行。建立病例追踪制度并做好有关记录。每周进行一次疑难、少见病例、错漏诊病例的病例讨论读片制度。 四、质量管理计划与措施 放射科担负着全院各科室的放射、CT、MRI检查及DSA 检查报告工作,工作范围较大,涉及面较广,检查时间较紧促,医疗质量管理也较复杂。所以,我们必须统筹安排,建立科室质量控制管理组,由科室主任、及诊断、技术组长组成。从制度上把关,严格做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定期组织业务、政治学习,各级医务人员各施其责,严格强调在岗责任,不得擅自离岗,规范交接班

放射科质控总结.docx

放射科 2017年1月份质控总结 本月质控小组主要针对图像质量、报告单书写质量、放射科申请单、危急值等进行检查和质控,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1、抽取普通门诊 P86840-P87072X 线片,检查 X 线片图像质量,分析影响 因素。 2、检查急诊 X 线照片质量,片号 P87122-P87369检查 X 线片图像质量并分 析影响因素; 3、随机抽取 X 线、 CT 诊断报告单及放射科申请单200 份( P87035— P87330 ),检查申请单、诊断报告单的一般项目书写、征象描述和诊断意见等内容 4、检查设备维护和保养情况; 5、检查危急值完成情况 6、召开科室质控小组会议 1 次; 一、主要质控指标完成情况 大型 X 线机照片检查甲片率: % , 大型 X 线机照片检查阳性率: % , 大型 X 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 % , CT 检查阳性率: % , CT 检查诊断符合率: 100% 。 二、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重点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 (一)图像质量评价 1)、整体影响因素统计: 影响因素门诊急诊 技师摆位不正%%

病人不配合导致体位不正 % % 体外有阳性异物 % % 体外有半透光异物 % % 照片对比度差 % % 照片有运动伪影 % % 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重叠 % % 影响 X 线图像质量因素统计图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正 . 物 物 差 影 . 不 异 异 度 伪 . . 位 . . 性 光 比 动 体 致 阳 透 对 运 照 摆 导 有 半 片 有 被 师 合 外 有 照 片 与 技 配 体 外 照 志 不 体 标 人 片 病 照 门诊 急诊 2) 、我科门诊、急诊图像甲片率分别为: %、%。 放射科 1 月份甲片率统计 % % % % % 系列 1 % % % % % 门诊 急诊

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最完美版)

放射科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改进措施方案 一、天水新天坛医院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张建平 成员:李康宁王文洁张玉红张伟军 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 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 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 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三.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 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分为普放及CT两个组。CT室由从事多年CT工作的医

放射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记录

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记录 2017年 1月 回顾分析科室各项工作,总体运行良好,总结分析如下: 1 .工作量及收入统计:工作量4308收入 2 大型设备阳性率统计: CT、MR检查阳性率分别为 % 和 %,均大于评审要求,从数据中 可以看出:??①阳性率较高为ICU、普外科、肿瘤科,因此阳性率 较低?②科室人员漏诊误诊率相对较低。 3 .满意度管理: 本月患者满意度为99%,达到标准要求 4 .危急值管理: 本月共发生危急值 2例,上报率100%,未出现漏报,迟报及错报 现象,危急值制度执行良好。 5. 报告质量管理: 随机抽取50份报告,1例报告描述中出现错别字,2例诊断不全,1 例诊断不准确,分析原因报告医师不认真、细致、审核医师应仔细、认真。 6. 图像质量管理:随机抽取40份影像资料,1份不合格,异物遮挡,分析图像质量存在以下问题: 主要是技师工作不细致所致。 整改措施: 加强工作责任心,增加图像质量; 1.做好检查前沟通工作; 上月改进效果: 本月图像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不少问题还是存在,还需要 继续加强。 7. 设备管理:GE机器保养1次。

设备故障: 出现死机现象,扫描暂停。 鼠标操作不灵。 臂6日透视时停止,报no-xay tryange重启后继续使用 原因分析: 1.梯度电源不稳定导致扫描暂停,水泵温度高。 2.鼠标老化 3. C臂故障考虑球管问题 改进措施: 1.水泵加水,上报设备科,通知厂家维修. 2.更换鼠标。 3.上报设备科,向西门子公司保修。 8.科室交流与病例随访管理: 本月随访病例 3人次,诊断符合率为 100%; 9 .阅片及疑难病例管理: 本月由白班人员选取需讨论疑难病例例,夜班人员进行整理主持第二天晨阅片及讨论,包含前一天所有增强检查病例。制度执行良好,取得了预期效果。疑难病例依靠远程会诊后出具报告。 10 .业务学习管理: 本月学习了由常勇制作了垂体瘤的PPT课件讲座,效果良好,均能当堂理解,消化,促进了日常工作。 11. 交接班制度管理: 交接班制度执行良好,每日7:50准时交接班,对前一天存在的问题及夜间遗留问题进行交接梳理,做到无问题交班。 12.护理管理:

2021版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版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 防护管理制度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1版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 度 一、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二、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三、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 四、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8?5周的妇女。 五、对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 六、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七、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正确掌

握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线诊断。 八、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九、工作人员在使用X线摄影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并与成像器件相匹配。 十、施行X线检查时注意受检者防护,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摄影中除受检者,其他人员应在机房外等候,对受检者需要扶携时,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十一、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合理选用胶片以及胶片与增感屏的组合,熟练掌握暗室的操作技术。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新版)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 理制度(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67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新 版) 一、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二、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三、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 四、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8?5周的妇女。 五、对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 六、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七、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正确掌握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线诊断。 八、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九、工作人员在使用X线摄影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并与成像器件相匹配。 十、施行X线检查时注意受检者防护,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摄影中除受检者,其他人员应在机房外等候,对受检者需要扶携时,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十一、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合理选用胶片以及胶片与增感屏的组合,熟练掌握暗室的操作技术。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本贴收到1朵鲜花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2000~2002)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 目录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1-4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5-8 静脉尿路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9-12 CT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13-16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17—20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肺野与肩部软组织的层次,肺纹理清晰可见。 二、体位要求 1.患者面向摄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身体正中或脊柱正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双肩约3cm.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紧靠暗盒,使双肩胛骨不致与肺部重叠。两肩对称平放,使 锁骨成水平位。 2.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 三、摄片要求 1.肩胛骨应投影于肺野之外,双侧锁骨对称放平。 2.第l~4胸椎椎体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3.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 4.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约2cm处,正面显示,序列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 第一行:(1)年月日(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 第二行:病员姓名(手写或其他标记方法)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评片标准 (一) 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1)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角、肺尖上软组织; (2)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侧锁骨平行对称:(3)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4)投照影像无失 真变形。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制度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制度 一、优质X线影像标准 优质影像的评价标准为: 1.适当的影像密度:包含组织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背景密度是指完全感光的最大密度Dmax和未感光或极少感光区的最小密度Dmin;其标准为:Dmax≥ 2.4,Dmin<0.25。人体组织影像密度标准因各部位体位不同而异。 2.组织影像层次分明,有良好的清晰对比度:骨骼能辨别骨皮质、骨小梁、肌肉、关节腔的层次;腹部能分辨肾脏、腰大肌、腹壁脂肪线;胸部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外带肺纹结构的层次;脊柱能分辨椎体与软组织,椎体的各组成部分,骨小梁可见;头部能分辨颅板和颅腔、颅腔和岩部、颅腔与窦腔的层次。 3.摄影体位正确:摄影体位正确的标志就是欲摄的部位在影像上孤立显示或有极少的其他结构重叠影,即使有重叠,但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其轮廓。所见结构影像没有严重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X线、日期号码排列成线;左右标号明确;号码不与被摄体重叠。无遮线器边影和体外伪影;无划片、污片、粘片、指纹、漏光、屏斑等阴影。 凡具备以上四条,方可评价为优质X线影像。 二、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控制 人体X线摄影所得的影像是通过不同的密度差而成像的。适当的

密度可以显示出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轮廓,形成良好组织对比层次,显示出正常组织和病灶间的不同影像密度、形态和范围。因而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就是掌握诸多影响因素的程度和规律,从而达到相关因素改变时影像密度保持不变。 1.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 (1)电源条件; (2)X线机; (3)暗室条件,包括: ①安全灯的安全性; ②胶片; ③增感屏; ④显影液; ⑤冲洗方式; ⑥显影时间和温度的匹配; ⑦患者年龄、性别、体型的差异; ⑧病理:高密度增生性病变,低密度稀疏性病变的差异。 2.X线影像密度的控制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 O<0.25)。 (2)胶片感光性能的控制:不同牌型号和乳剂批号的胶片感光性能有明显差异,胶片感光性能主要指标有:感光度(比感度)、平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精选文档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河南省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制定本市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一)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 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二)放射科常规X线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 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 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X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三)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一)从事X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X医师和放射科工作人员证。 (二)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三)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一)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三)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 (四)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技师处理。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五)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 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X影像质量标准 1.一般要求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精选文档 (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