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春光了解春天说课稿

感受春光了解春天说课稿
感受春光了解春天说课稿

《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春光了解春天》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课课型属于欣赏、评述、创作相结合的题材,我将围绕着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入手和学生共同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下面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春天的畅想》是教材中的第二单元,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的延续与拓展也是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的开始与铺垫,本单元分为三课时,我讲的是第一课时《感受春光——了解春天》。本课是围绕着春天展开畅想,同时也是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与体会。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知识面有所拓展,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大自然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技能技巧表现能力。

三、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考虑,本课教学从侧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尽可能使课堂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主体性。课堂设计以师生活动和自我感受,发现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展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尊重每位学生的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抒发自己对春天,对生活,对自然无限热爱的舞台。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讨论、观察、品味自然景象与艺术品,欣赏课件中春天的景象,让学生表述春天,了解春天的信息,感受春天的生机。

2、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述春天,用心灵感悟、升华春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解读、品味春天,让学生喜欢春天,赞美春天,热爱我们的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至让学生珍惜他们人生的美丽春天。

五、教学重点:让生讨论、联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春日景象,懂得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作品中的春天,同时让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他们心中的春天。

六、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到春天的资料。

七,教法、学法分析

整个授课过程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比较、讨论、总结、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这种愉悦氛围中产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学生展示个性,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八、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本课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师生活动、课堂小结、拓展四个环节组成。

(一)引导阶段通过Flash动画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导入新课,创设一种学习氛围,从赞美春天的乐声中展开画面,导出课题。(板书)

(二)师生活动

1、播放关于春天的视频《初春》,让学生感受春天来了,我们的周围正悄悄的变化着,大自然沐浴在春的怀抱里,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鱼儿组、花儿组、燕儿组。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大自然中去。

2、在学生描绘出看到和想到的春天,大自然的景象后提出问题,你们会通过哪些有益的活动来感受春天?请学生想象回答。

请欣赏老师收集到的有关春天景象的图案。(展示课件:校园春天、鸟儿眼里的春天、田野里的春天、春天里的生命。)问学生想到了自己吗?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联系到自然,对于问题回答不全面的问题,其他同学给与补充,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

3、小草的生命是顽强的,问学生是否珍惜过它们?通过叙述和欣赏请生想,你学过或阅读过那些描写春天的文章?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学生讨论、回答,联系文学,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4、请学生跟读朱自清散文诗《春》,思考作家是如何描写春天的?还知道哪些歌唱春天的歌曲?请生哼唱。

从文学、音乐两方面畅想了春天,那么诗人、画家是怎样来表现春天?通过生回答,让他们了解绘画的几种表现形式。

5、下面以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背景来欣赏马远《梅石溪凫图》;王成喜《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刚刚欣赏的是中国山水画,在生活中,画家还通过那些形式来表现春天,描绘生活?

6、引出艺术品雕塑《春风》,体会《春风》的内涵。

同学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呢?请欣赏往届学生作品。和学生交谈,体会学生作品笔下的春天。向生讲授艺术来源于自然,取材于生活,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集中概述。

让我们再次在歌声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吧!构思使每名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进行小结、教师补充。

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一起感受了春光,畅想了春天,同时也放飞了理想与希望。我们不仅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把握青春,振奋精神,去努力,去创造!

(四)课后作业

结合自身感受和收集的素材进行创作构思。

板书设计: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感受春光,了解春天》美术教案

《感受春光,了解春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2、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比赛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音像资料、图片、音乐)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在课前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途径收集、摘录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与诗词;中外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摄影图片及歌曲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创设情境,揭题引趣:师: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它孕育着生机,萌生着希望。下面,让我们首先伴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一起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板书课题) 课件展示:散文《春》的朗诵录音和配景摄影图片 2、分组讨论,阐述春天的特点与美感: 问题(1):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信息?春天到了,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生(1):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柳叶绿、百花盛开,, 生(2):春游、写生、植树,, 问题(2):结合课件和自己收集中的诗歌、图片、音乐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或春天给人一种怎样的美感? 3、探究、分析春天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 问题(1):在一年一度传统的春节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课件展示:春节时的民俗、生活图片、民乐合奏《春节序曲》 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着什么呢?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说课稿.pdf

《找春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课的课题就呼唤着我们去找春天!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朗读:“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在课件里直观的书写演示和设计精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识字任务。 2、情景教学法 美丽的春天多姿多彩,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春天的美好,在教学时,采用优美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春天的场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让学生欣赏各种春天美丽的画面,体会春光的美好,再用优美欢快的歌曲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把音乐美与语言文字美图画美融合于一体,让学生在美景中赏读课文。 四、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

感悟春天精选作文

感悟春天精选作文 春天不止在人们所看到的景物中,更在人们心里。下面我们来看看感悟春天精选,欢迎阅读借鉴。 春之秀美,夏之炙热,秋之清爽,冬之银白,各具风韵,各有秋千。但我,最喜欢的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天气天气回暖、万物复苏的季节,虽然它没有夏的丛林碧波,秋的红叶似火,冬的白雪如绫,可它仍是分外美丽。它的美在于它的生机勃勃。 “呼…呼…”听,那是什么声音?是风声吗?是流水声吗?还是天空中不时飞过的小鸟发出的声音?噢,原来那是花草树木抽出新芽的声音。它们一个个欢呼着,摇摆着,为自己新生的生命欢笑,发出心底的声音:“我出生啦!”又是叫又是唱,它们开始用自己全身的力量吸收大地妈妈的养分,开心地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不久,桃花、李花、樱花都长出了花苞,迎春花早已对着春天张开笑脸,报春花却姗姗来迟地露出一张还未睡醒困倦的脸。桃花、李花、樱花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都开放,那真是争奇斗艳:地下蓝色、紫色的野花连成了海;地上樱花、桃花染成了霞;另一边的李花又如早春里的一场大雪,明艳、又纯洁;湖边的垂柳也如新生的绿色烟雾,衬得花儿分外娇艳。幢幢高楼在繁花绿柳中竟也别有一番风味。 天空依旧是那么蓝,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但又给人以一种奇特的艳丽与生机之惑。湖水亦如平常时节那样绿,在明媚的阳光下,湖心小道上的五彩斑斓的植物们也已昭示春的来到。湖

水中的野鸭子也在水中钻来钻去,水中小鱼小虾更是游得飞快,生怕自己下一个就成了野鸭的腹中之物了。 在春天里,一切都生长得飞快,同样的,时光也过去得飞快,欢快的时光,总觉得是一晃而过,而沉闷的日子却总觉得应用度秒如年来形容。春天的每分每秒都是快乐的,现在回想起来,春节似乎还在昨天。 春天,让我明白它的美是生机;春天,让我领悟时光匆匆流过一去不复返,春天让我明白,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中的现实,抓住了现在,就把握住了未来。 春天,含在鸟的歌声里,是从鸟的喉咙里唱出来的;春天,冻在冬日的冰晶里,是从积雪里融出来的;春天,藏在饱胀的花骨朵里,是从枝头里绽出来的;春天,埋在深深的土地里,是被草芽儿顶出来的;春天,包在柔和的清风里,是从山林里吹出来的;春天,裹在如丝的细雨里,是从云朵中飘下来的。 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 踏在春天的石桥上,捡起一块石头,砸向已经融化得很薄的浮冰,聆听冰龟裂的声音。走在春天的草坪上,褐色的泥土散发着芳香,上面已有星星绿色在探头探脑。随手掐下一棵草芽,轻轻一捏,嫩绿的汁液便溢了出来,被染绿的手指上,留下的是那样一股清新。 倚着柳树,迎面吹来的风混杂着花朵的沁香。这风,犹如一只温暖的大手,在抚摸我的脸颊。它与其他季节的风比起来是那样的不同:它比夏天的风凉爽得多;经秋天的风温柔得多;比冬天的风温暖

触摸春天说课稿

触摸春天 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触摸春天》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5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以“感受生命的美好”为主题,本文主要讲述了有个叫安静的盲女孩,在花丛中捉蝴蝶和放蝴蝶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盲女孩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赞美。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分析,还要对学情有所把握,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识字及阅读能力,但是由于阅读数量不足,对于文中蕴含的道理领悟不深刻,因此我将结合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生词,掌握“径、畅”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读、画、悟”的方式品析文中精彩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盲女孩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赞美,使学生懂得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为落实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目标2设立为重点,教学目标3设立为难点。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以读代讲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法上,我坚持将学习的主权归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结合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立为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开始,上课伊始,我将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能想到哪些成语来描绘下春天的景色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花繁叶茂)是啊,春天的景色多姿多彩,春天就在我们的眼睛里!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有一个叫安静的女孩是个盲童,她是怎么感受春天的呢?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将鼓励学生自助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生词问题,并通过个别提问、整体认读的方式检验大家的掌握情况,针对重点及掌握不准确的字词进行分析、讲解。例如:径、畅 在扫除生字障碍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呢”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总结,学生不

《找春天》说课稿

《找春天》说课稿 《找春天》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春天》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找春天》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课的课题就呼唤着我们去找春天!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朗读:“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二、说学生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

感悟春天阅读及阅读答案

感悟春天 ○1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在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2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3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4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位女子可谓个贵妇,但从一墙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目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5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二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个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通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赞美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表达了

触摸春天说课稿精选.

《触摸春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用心感受美好春天以及在春天一个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安静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并思索应该怎样去热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从而升华学生的人生观。(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关键词句蕴含的道理领悟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四)、教学难点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说学情 1、充分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本文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2、联系自我,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这篇课文主要用的是合作交流法,其他方法为辅: 初读感悟――――提倡自主性 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 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 四、说学法 因为学生缺少经验,本可采用以下几种学法:创设情景法、品味语言法、朗读体会法、想象感悟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二、疑而学文,识写生字。 我主要精讲第二课时,这个课时主要分为四大环节:(一)、激情导入,铺垫情感基调 1、复习词:流连、花繁叶茂、流畅、灵性、弧线、飞翔、

寻春 阅读答案

寻春阅读答案 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3分) 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2.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惊喜和欢愉。 3.第⑨段和第⑩段都引用了“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其用意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不同。第⑨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的顿悟:原来正如古人所言,初春的草色是远看可见而近觅却无。第⑩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对之前的顿悟的确认与肯定,引出下文对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的解说。 4.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 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意思对即可)。 5.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看到衰草:→ 遥见草色: 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6.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7.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4分) 要点:“寻春”蕴含两层意思:(1)寻自然之春(2分);(2)寻内心世界之“春”(2分)。言之成理即可。

关于春天的说课稿

关于春天的说课稿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今天搜集了关于春天的说课稿,以供参考!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2、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4、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

小学二年级下册找春天说课稿打印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课文《找春天》,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策略、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第一篇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带领学生“找春天”,让学生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二、说学生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重点,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我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轻松学习。本课是一篇重欣赏和感悟的文章,学生应该在识字的基础上,能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春天的美丽,探索自然的美好。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会认会写9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目标: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建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来想象和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课程导入(情景教学法)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关于春天的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运用语言解说: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孩子们想去找她吗?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里?大家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找春天啊?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跟着老师一起发现春天的美妙,找寻春天的脚步。 (2)整体感知(自主识字法) 这一阶段我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上符号,在他们的朗读中对于难读准的字音我会进行范读和教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我的带领下完成识字任务。同时我会将比较难的字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让学生不止会识,还会记和写,比如“躲”,我会解释为把身体藏在几棵树后面,这样的通俗解释,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识记和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3)领悟细节(朗读感悟法) 阅读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 ①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自由朗读) ②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

寻 春阅读理解

寻春 ⑴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⑵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⑶“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⑷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⑸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⑹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⑺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⑼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⑽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⑿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 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_______→遥见草色:_________ 2. 品读下面的句子,并从中任选一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A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B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坐火车说课稿

小班散文:《坐火车》 设计背景: 对小班幼儿而言,“春天”这一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关于春天的种种知识,而是引导他们学习关注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特有的美丽景象。而坐火车、坐汽车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本活动试图以坐火车为契机,以发现火车外的景色为动机,在感知春天景色的基础上,对春天产生积极、美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综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就情感体验、能力两方面制定了活动目标。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体验坐火车时感知的春天景色。 2、学习词语:绿油油、金黄色、钻、瞧。 活动重点为幼儿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儿歌,难点为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坐过火车、汽车的经验,知道从车窗往外看风景。 活动说教法: 首先,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听听,玩玩、看看、说说等活动,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探索,使幼儿在玩玩看看中理解、感受儿歌;其次,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课件演示,使幼儿对儿歌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能初步学说儿歌的目的。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一、游戏:坐火车。 1、引发幼儿回忆以前坐火车、坐汽车向外观看风景的感觉。 提问:听,是什么声音?你坐过火车吗?坐在里面能看到外面吗?那你都看到过什么东西?(我首先以火车鸣笛的声音导入,让幼儿注意听并猜猜是什么声音?) 2、引发幼儿坐火车的兴趣。 那我们来玩一次坐火车的游戏(小朋友们统一坐朝南):欢迎你们乘坐“小二班火车”,我们要出发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看到了

什么?(活动时我让幼儿把椅子排成火车状,让幼儿边玩开火车的游戏边欣赏(幻灯片)激发幼儿说说坐在火车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3、通过游戏感知散文的内容。 提问:你们坐在火车上,都看到了什么?因为火车在往前开,所以有些东西过去了就看不到了,但是过一会儿我们又能看到新的东西。裴老师可以说,我一会儿看到了什么,一会儿看到了。。。。。,学说一会儿。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幻灯片展示。我设计了六张符合儿歌内容的幻灯片,展示的过程是幼儿再次欣赏、理解、记忆的过程。 1、老师配乐朗诵散文。幼儿观看幻灯片 有个很聪明的小朋友,他把他坐火车看到的东西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一听吗?请看幻灯片。 2、通过提问,学习散文诗句(学习词语:绿油油、金黄色) 提问:坐在火车上向外瞧,他看见了什么?(学习词语:绿油油、金黄色) 咦,这儿怎么黑乎乎的,为什么会什么也看不见呢?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 在学会散文的基础上,看幻灯片学习仿编诗句 活动的第四个环节: 引导幼儿下完火车后,寻找春天的足迹,自然结束教学活动。 延伸活动: 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幼儿带出活动室,带出幼儿园,到大自然中去,让大自然做主题教育活动的“活动室”,让幼儿感知、触摸春天,与春天互动,这样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反思: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语言活动,围绕“坐火车”这一幼儿常见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散文的内容,感知春天的景色。活动时我让幼儿把小椅子排成火车状,让幼儿边开火车边欣赏散文。首先让幼儿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火车的特点:长长的,一节一节的,在开时还有声音;其次让幼儿开着火车观察春天,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布置的图片:“绿

春天的畅想(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教学设计

春天的畅想(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教学设计 The imagination of spring (1) feel the spring li ght and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pr ing

春天的畅想(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教学 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以物质材 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 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本教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 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xxx中学(海大附中)任冬梅 年级:七年级 教案版本:人教版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 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 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1.教材是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的。依据《美术课 程标准》,创造性地开发、丰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学科整合。以播放影视资料春天的生活景色为课堂引入,引发学生的生活情 感和体验;而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 魅力;文学作品的朗诵,又让学生们领悟到春天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2.以“欣赏、启发──联想、情感输入──交流──拓展”

为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1)通过直观欣赏展开艺术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交流方式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 (2)提供表现参与的机会,创设展开丰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为心境共鸣创造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材“春天的畅想”主要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展开。在这样的题材中,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能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能力;具备初步技能技巧的表现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感悟春天》阅读及参考答案

《感悟春天》阅读及参考答案 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唐朝的志雨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

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 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问题及答案 1、读第一段,你感到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感悟春天阅读答案

感悟春天阅读答案 ⑴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l ǐnliè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光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⑵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像。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⑶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们,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南宋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⑷品味春色,沐浴春风,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女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先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的话,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五十岁那年的春日,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⑸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先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史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依据第⑴段中的注音,写出恰当的汉字。 需要反反复复冲破lǐnliè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 2.通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赞美,从中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

春天的畅想导学案活动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活动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二)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如果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春天,你会如何画? 二、欣赏古今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分析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春天的。 三、学生动手练习,用色彩表现对春天的感受。 四、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师总结:春天的象征与寓意。

精品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找春天》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找春天》说课稿 【导语】说课就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之前一般要事先写出说课稿。从性质来看,说课具有说理性、科研型、工具性和交流性等特点。说课主要由说课者、说课内容、说课方法和听评者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以下是老师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课文《找春天》,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策略、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第一篇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带领学生“找春天”,让学生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说学生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重点,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我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轻松学习。本课是一篇重欣赏和感悟的文章,学生应该在识字的基础上,能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春天的美丽,探索自然的美好。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会认会写9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 的习惯,建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来想象和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课程导入(情景教学法)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关于春天的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运用语言解说: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孩子们想去找她吗?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里?大家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找春天啊?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跟着老师一起发现春天的美妙,找寻春天的脚步。 整体感知(自主识字法)这一阶段我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

《寻春》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⑿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