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人类专项练习

自然灾害与人类专项练习
自然灾害与人类专项练习

自然灾害与人类专项练习

1.(2017·江苏地理)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下图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A.甲

B.乙

C.丙

D.丁

(2)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B.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本次沙尘暴主要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交界地区,沙源主要来自其西北方向临近区域,即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故选AC。第(2)题,扬尘、沙尘暴天气,导致空气中尘土飞扬,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易引发交通事故,故选BD。

答案(1)AC(2)BD

素养二综合思维: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成因

2.(2016·新课标全国Ⅰ,43,10分)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

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10分)

解析古乡沟上游地区沟谷堆积物数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该地冰川量大,夏季消融,同时夏季降水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高了动力条件。中游地区狭窄的河谷,坡度大,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素养三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风暴潮的成因及防御

3.(2015·福建文综,40B,15分)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时间主要是7、8、9、10月,属于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此外风暴潮的形成还与河流流量的大小、天文大潮的叠加有关。第(2)题,风暴潮的防御措施可以从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分析。

答案(1)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原因: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2)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其他言之

有理,酌情即可)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启东中学月考)据民政部统计,201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 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会发生自然灾害

B.人类完全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C.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是频发性

D.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2.大自然不仅会给人类带来灾害,更会赐予人类丰富的资源。下列做法中属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是()

A.在陡坡上开垦农田

B.黄土高原适当退耕还林还草

C.江南红壤丘陵区全部种植水稻

D.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第1题,自然灾害发生,会造成财产的损失、人员的伤亡,没有这一特征,只能叫自然现象。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不会发生自然灾害,A错。人类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但不能阻止,B错。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是潜在性、突发性等,没有频发性特点,C错。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D对。第2题,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陡坡上不适宜开垦农田,A错。黄土高原适当退耕还林还草,可以保持水土,B对。江南红壤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水稻,C错。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合理,D错。

答案 1.D 2.B

(2019·通州联考)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4.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解析第3题,根据图形观察1990年后的时间段,即可直观看出两线均在上升。第4题,我国东部多为平原或丘陵,在降水强度大的情况下,泄洪较缓慢,淹没土地,从而造成洪涝灾害。

答案 3.D 4.A

(2019·泰州期中)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完成5~6题。

5.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①支流多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③流域内落差小④气候异常

⑤湖泊淤积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⑦下游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弱

A.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⑦

6.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解析第5题,淮河多水灾,是河流水系特征、地形特征、所处地区气候特征等方面综合影响形成的。第6题,淮河治理的措施主要是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以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扩大泄洪通道。答案 5.B 6.D

(2019·句容质检)

读右图,完成7~8题。

7.如果该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开辟了运输航线③加固了防洪大堤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8.使该河流洪水灾害发生概率提高的人类活动是()

A.在河流滩地上修筑定居点

B.跨流域调水

C.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CO2

D.迅速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水库),会调节河流径流,使其季节变化幅度减小;破坏流域内植被,会使其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降低,使地表径流增加。答案7.A8.A

(2019·苏州期中)团雾被称为高速公路的“流动杀手”,它是由于受局部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浓雾,特别是当低层水汽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团雾比较容易出现。读图,回答9~10题。

9.一天当中,团雾多发的时段是()

A.18~20时

B.10~14时

C.5~8时

D.0~2时

10.图示地区,冬半年团雾发生频率最高的路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当低层水汽条件比较好时容易出现团雾,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度升高,一天中气温最低时,空气中水汽湿度最大,故团雾多发时段为一天中气温较低时段,而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故选C。第10题,从材料中可知,当低层水汽条件比较好时容易出现团雾,①④离湖泊较远,水汽条件不好,②路段较③路段更接近于湖泊,而且临湖路段更长,空气中的湿度最大,故其更易发生团雾。

答案9.C10.B

(2019·海门调研)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回答11~12题。

11.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

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12.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疏通河道②退耕还牧③城市化④林地转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1题,开始出现灾害水位,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而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2年,大约缩短了3年的时间。第12题,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小,因此洪患的频率增大。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作用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频率大增。

答案11.B12.C

(2019·江苏联考)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表回答13~14题。

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

13.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布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A.气温高低

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

D.降水量大小

解析第13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③处集水面积最大,能形成水流;坡度最大而且海拔高,水流的流速快,冲刷力强;植被覆盖最差,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最大。第14题,泥石流主要的动力是水流。

答案13.C14.D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漏选、错选皆不得分)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的暴风雪接连不断。年初一场暴风雪横扫美国,其猛烈程度可谓百年难遇,中东部暴风雪导致至少几十人死亡。据此回答15~16题。

15.关于美国暴风雪形成的直接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的北极冷气流和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汇,产生强烈的对流天气

B.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C.五大湖区提供充足的水汽

D.西部高大山脉与东部低缓山脉之间的中央大平原,南北贯通

16.下列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关于甲、乙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描述正确的是()

A.当乙位于纽约东部海域时,纽约市盛行西北风

B.甲所代表的灾害成因为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为减轻乙类灾害带来的危害需加强监测与预报

D.当发生甲类灾害时可以迅速从窗户跳出进行逃生

解析第15题,美国暴风雪袭击的是美国中东部,由于美国中部的大平原在南北方向上“通透”,无山脉阻隔,北方的北极冷气流和南方暖湿气流(来自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低纬区)容易在这里交汇,产生强烈的对流天气,其中就包括冬天的暴风雪。而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根本原因;此次暴风雪的影响范围很大,五大湖的水汽不是主要水汽来源;西部山地对此次暴风雪影响

不大。第16题,据图可判断出甲为地震,乙为飓风,当飓风位于纽约东部时纽约吹西北风;美国西部地震带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预防台风需加强监测与预报;当地震发生时不可盲目跳窗,容易造成意外伤亡。

答案15.AD16.AC

(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调)2018年春季云南省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滇中地区春季出现缺水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A.污染、浪费较为严重

B.春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较小

C.工业用水增加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18.有关滇中引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需要动力逐级提水才能输水到目的地

B.施工活动会影响沿线生物群落

C.缓解受水区用水紧张状况

D.澜沧江和怒江为调水工程提供充足水

解析第17题,污染、浪费较为严重,工业用水增加是其人为原因,AC对。春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较小,气温回升,作物生长快,需求量大,导致出现缺水现象,但不是其人为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未到达,D错。第18题,依据图中引水线路,滇中引水工程顺地势引水,不需要动力逐级提水就能输水到达目的地,A错。施工活动会破坏植被,影响沿线生物群落,B对。能够缓解受水地区用水紧张状况,C对。图中为调水工程提供充足水源的是金沙江,D错。

答案17.AC18.BC

三、综合题(共24分)

19.(2019·镇江期中)读云南省多年平均干旱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云南省干旱灾害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从气候、地形、经济状况等角度分析云南干旱灾害东西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试为云南农业提出三条防旱抗旱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1)干旱灾害分布面积大;从西向东干旱灾害增多;昆明附近干旱灾害低于周边地区

(2)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西部山地,山高谷深,城镇、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干旱影响较小;东部高原,地势相对平缓,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干旱影响大;东部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以保存,加剧水旱灾害

(3)①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建设;②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③节约用水,合理灌溉;④植树造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20.(2019·绵阳调研)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解析第(1)题,冻害主要会对农业及一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产生影响,造成农业减产;P地周围山岭环绕,北面开口,冷空气不断堆积导致冷冻灾害发生频次较周围高;且P地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冻害严重。第(2)题,农业中冻害的防治措施应主要从加强监测和预报出发,同时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发展农业科技,培育一些耐寒的农作物新品种。

答案(1)影响: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原因: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基础巩固] 《自然气候变化》日前发布研究称,北极冰雪的融化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美国及全球其他地区夏季日渐猛烈的热潮和暴雨天气有关,全球变暖带来威胁的范围之广可见一斑。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加强B.全球气候变暖 C.极昼天数较多D.太阳辐射增强 2.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B.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 C.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 D.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 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两极冰雪融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缩小。第2题,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答案:1.B 2.C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 C.海水入侵D.大水漫灌 4.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水污染严重 C.过量开采矿产D.过度开采地下水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形象地看出,导致该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3.B 4.D 5.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D。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区域的林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地表植被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加大河流的含沙量,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的沉积,容易引发洪涝灾害。随着区域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降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处阴山山脉北坡,内蒙古高原南缘。年降水量316.7 mm,年蒸发量为1 748 mm。读多伦县牲畜头数年变化图,回答6~7题。 6.从干湿地区划分看,多伦县应属于( ) A.干旱区B.半干旱区 C.半湿润区D.湿润区

人教版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word学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高二地理备课组执笔:元军亮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自主学习 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自然灾害是指由于 ______________ 变化造成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3)关系:自然灾害是 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 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 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 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 ________________ 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 ___________ 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________________ 。 (2)自然灾害孕育于由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共同组成的地 球表层环境中。 (3)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合作探究一: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请你说出你认为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情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1人员伤亡 (1)自然灾害带来的 ______________ 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 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和伤害。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

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触目惊心。 (板书) 2.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合掌造(左图)是日本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右图为“日本轮廓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建筑物的屋顶造型设计是为了适应当地 A.旱灾频发B.多洪涝灾害 C.冬季暴雪D.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下列四地中,合掌造最可能位于 A.a地B.b地C.c地D.d地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2019年7月中旬,南京等著名“火炉”城市全部“熄火”,天气格外凉爽。据此完成5~7题 5.南京地区主要的降水类型是 A.地形雨B.台风雨C.锋面雨D.对流雨 6.南京此次天气格外凉爽是因为较正常年份 A.副热带高压势力强B.亚洲低压势力弱 C.副热带高压势力弱D.亚洲高压势力强 7.此次异常气候导致洪涝风险最大的省区是 A.云南B.江西C.甘肃D.四川 印度尼西亚(如图Ⅰ所示)天然橡胶产区地跨南北半球,天然橡胶的高产期(指割胶天数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时期)主要集中在雨季之后,落叶期之前。城市帕卢位于该国苏拉威西岛,该城市东西两侧有海拔超过2 000米的高山(如图Ⅱ所示)。2018年9月28日苏拉威西岛发生7.4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帕卢成为重灾区。回完成8~10题 8.受地形影响,帕卢气候终年 A.炎热干燥B.炎热湿润C.温和多雨D.凉爽干燥9.加重帕卢此次灾情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海底地震B.海湾地形C.暴雨天气D.众多游客10.印度尼西亚赤道以北区域天然橡胶高产期最有可能在 A.3-5月B.4-7月C.8-11月D.12-次年2月 二、多选题 11.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A.修建分洪区B.洪泛区土地管理C.加固堤坝D.实行防洪保险 三、填空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 年 5 月 17 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附近海域发生 5.1 级地震。巴厘岛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二,经济发达,享有“花之岛”、“ 神仙岛”的美誉。近年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如,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1.土壤侵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使得原有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土壤的流失。 (2)土壤侵蚀的后果 侵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干旱,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2.荒漠化的原因及后果 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各事件主要的污染物及造成的危害 1.全球变暖 (1)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 2.臭氧层破坏 (1)原因:人类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 (2)危害:损伤人的免疫力,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1.大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问题 2.矿区采空区的沉降、地裂缝、塌陷问题 3. 工程建设诱发崩塌、滑坡 4. 修建水库诱发地震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

自然灾害与人类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编制人:TXJ 2011-2-2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发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 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 (4) 通过探究洪灾的成灾特点,尤其是认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防灾、 减灾”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的事实材料等感性知识来获得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 2、防治洪灾的主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开头情境和我国98年洪水录像资料导入。然后让学生思考情境导入中的问题: 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一、自然灾害 1、概念: 2、类型: 3、自然灾害的影响(了解) 二、认识洪水和洪灾

读课本P87分析什么是洪水?洪灾?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洪水和洪灾 洪水概念: 洪灾概念: 读P87课本,分析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填写表格。 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 三、洪水成因 1、洪水致灾两个基本环节: ① ② 2、洪灾的成因: 3、影响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的因素 项目 因素 影 响 流域汇水速度 河道排水速度 自 然因 素 人 为因 素 (1)强降水 (2)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 (3)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4)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易形成 洪水。 (1)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2)植被的破坏 (3)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 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姓名:小组: 课题:第三节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体会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所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了解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实例体会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重点难点预测】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境污染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之【基础梳理】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了的利用。 表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影响:加剧了、风沙、干旱、、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 土壤侵蚀 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的基础上,由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举例: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 后果:①侵蚀区: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加剧;②沟谷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 土地荒漠化 原因:和不适当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危害: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范围:①区域性;②全球性: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大量燃烧等燃料,导致大气中含量增多,使全球气温上升。

影响:一是造成;二是加剧洪涝、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增强,损坏热的免疫力,使、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的过度利用。 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的基础。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大城市由于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导致、地裂缝等问题。 矿区地下形成了大片的,致使地表沉降、和塌陷问题出现。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修建水库会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发生改变,诱发。 【合作探究】: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 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 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 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 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

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 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 触目惊心。 (板书) 2. 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 “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 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 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 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 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二地理导学案 课题: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 1课时编制人:雷海滨编制日期:2015-3-14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了解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 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 素及其严重后果。 4.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2.环境污染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预习效果检测】 1.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① ____________等,从而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②_________ ___和③______ ______。 2.土壤侵蚀加剧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④____________的加入而使侵蚀强 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3.土地荒漠化主要是⑤、乱砍滥伐、⑥__________等不合理耕作而造成 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从而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的速度。从世界范围看,⑦ __________ 和不适当的⑧____ ______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4.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主要有:一是造成⑨____________上升;二是加 剧洪涝、⑩____ ____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_____________ _____;四 是影响?___ ______。 5.臭氧具有非常强的吸收?_______ _____的功能,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__________等。目前南极上空已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疑难点点拨与拓展】 图示法理解记忆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人教版地理选修五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单元测试-word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易形成洪水的因素有() A. 土壤含水率高 B. 河流中下游河道顺直 C. 植被覆盖率高 D. 河流中下游河道纵向坡度大 2.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 横断山和秦岭 B. 太行山和雪峰山 C. 大巴山和巫山 D. 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3.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 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成 C. 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 两种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 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 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 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4.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防洪库容基本形成,三峡工程具备发挥正常防洪功能的条件,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因此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2 300多万亩农田、1 500多万人民群众的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 B. 下游河道狭窄,泄洪能力不足 C. 中下游植树造林,补枯能力加强 D. 低洼地资产与人口的密度大 5.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发生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完成: 下列沿海或岛屿国家中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是( ) A. 印尼、中国 B. 中国、印度 C. 日本、美国 D. 孟加拉国、韩国

16知识讲解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考点解读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同一自然带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知识清单 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类型 (1)自然灾害是指由于________造成的人员伤亡、________、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一是要有________作为诱因,二是要有________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的环境(孕灾环境)、________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________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4)自然灾害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按发展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等。 2.自然灾害的影响 (1)________ (2)财产损失:直接财产损失、________经济损失,其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________ 3.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最基本的特点是________。 (2)自然灾害大多具有________特点,但它们的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________、逐渐消退的渐变过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灾害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的特征,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一系列________的事件。 (3)自然灾害既是一种________现象,又是一种________现象,它同时具有________两种属性。 4.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合理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的影响: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_______环境的稳定性。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 (2)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的影响:人类_______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________频发。 5.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正面影响:社会经济基础雄厚、________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________,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________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________”灾害影响。 (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负面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________不力,“________”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________。 6.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灾前准备 ①一是救灾物资的________和________,二是救灾物资的________。前者是救灾的________,后者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________。 ②________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 ③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目的:为了提高________能力。 基地:天津、________、沈阳、________、郑州、________、长沙、南宁、________和西安。 (2)灾中应急 ①概念: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________和________。 ②目的:尽可能地挽救________,保护________,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________。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浦城二中翁来兴 ●课标要求 运用所学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标解读 结合最新的典型生态破环、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 ●新课导入建议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如2012年7月以来的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持续干旱,美国东海岸的飓风“桑迪”袭击;菲律宾的超强台风“宝霞”的袭击,俄罗斯及东欧极端严寒天气等;都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引入新课——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教学流程设计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1. (1)产生:由于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由此造成了生态破坏。

(2)直接表现: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3)灾难性后果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2.水土流失灾害 (1)人为原因: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的活动,会大大加快地表土壤侵蚀的速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即构成水土流失灾害。 (2)危害 ①直接危害:使肥沃的表层土壤变薄乃至丧失,土地生产力受到根本性的破坏,甚至使水土流失区的人民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 ②间接危害: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并且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的风险。 (3)分布 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次之,东北黑土地的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 3.土地荒漠化灾害 (1)概念: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的绿洲、耕地或草场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 (2)成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引起荒漠化的基本条件,但其过程一般非常缓慢。 ②人为原因:人类毁林、垦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等不当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3)本质:是一种与生态破坏直接相关的人为自然灾害。 (4)我国荒漠化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 (1)概念:人类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人造物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状态,通过某些自然过程的积聚和放大,会引发一系列的灾害,反过来给人类自身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举例: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灾害、赤潮、重金属污染。 2.土壤污染灾害 (1)危害 ①直接危害:粮食减产和各种农业经济损失。 ②间接危害:被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扬尘等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2)防治: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是一项首要任务。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知道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了解人类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诱发自然灾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教会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洪峰流量与洪水水位”、“水库坝高和诱震概率”表格数据资料和图片等信息的呈现,培养学生解读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类滥砍乱伐导致土地荒漠化,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向环境乱排乱放废弃物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而诱发自然灾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以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 2.通过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和辩论等形式来呈现知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3.通过对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的学习,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全球各国共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 [教学难点] 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的建立。 [教学媒体与教具]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图片、案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详案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详案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设计意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5岁是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技能协调发展的 最佳时期,活动设计《我来关心、帮助你》正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去年夏天,当我们愉快地度过暑假时,长江流域却发生特大洪水。在 抗洪抢险期间,解放军挺身而出,他们为了灾区人们,在抗洪第一线 与洪水搏斗,舍生忘死,在后方的人们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献出 一片爱心,这些事迹感人肺腑。而当今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他 们大多数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很少能够体会到别人的辛苦与困难,形 成自私、狭隘等不良的个性品质。为此我依据《规程》第二十一条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设 计此课题。 二、活动目标: 1.知道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学习解放军叔叔的抗洪精神。 2.激发幼儿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心,产生帮助他们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录像一:洪水情景 录像二:解放军抗洪救灾的情景 录像三:人们捐款、捐物献爱心的场面。 四、重点:培养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学会共同生活,做二十一 世纪社会的主人。 难点:学习解放军叔叔的抗洪精神,运用材料操作帮助灾区的人们。 五、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的兴趣,导入新课。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位叫江珊的小 朋友,她告诉我她的家乡非常美丽,想请我们大家去参观,你们想不 想去? 2.出示画面:美丽的家乡。她的家乡在长江附近,有高高的楼房,漂亮的房子,小鸟快乐地在天上唱着歌,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游戏。可是,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事,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就请小 江珊来告诉大家。 3.放录像一(配音:小朋友,我是小江珊,你们看,天又下雨了, 我们这儿发了大水,大水真可怕。你们能想像出,我们美丽的家乡将 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提问: 1.小江珊的家乡发生了什么事情? 2.大水会将他们的家乡变成什么样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2作业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理现象是() A.地震 B.台风 C.赤潮 D.梅雨 2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A.东南亚 B.中美洲 C.孟加拉湾 D.几内亚湾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理现象形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洋面,向西北方向的陆地移动,应为台风。第2题,根据该台风的移动路径可知,其主要影响大陆东岸,非洲的几内亚湾位于大陆西岸,出现频率较小。 答案:1.B 2.D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这种气象灾害最有可能是() A.台风 B.寒潮 C.泥石流 D.干旱 4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A.地形为盆地 B.受盛行风影响小 C.距离海洋较远 D.纬度较低 解析:第3题,从等值线看,此气象灾害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发生次数增多,且源地位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因此可判断此灾害为寒潮。第4题,通过经纬网可知,图中的甲地是四川盆地,受寒潮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位于盆地中,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地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 答案:3.B 4.A 读下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山崩 C.滑坡 D.泥石流 6影响该灾害强度的因素是() A.①处的物质组成 B.②处的光滑程度 C.①处物质的体积和质量 D.②处水流的大小 解析:图示为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沿滑动面整体下滑,属于滑坡。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答案:5.C 6.C 7有关水文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文灾害是河流水文要素异常变化引起的 B.发生在许多城市的地下水漏斗区是水文灾害 C.水分蒸发导致干旱是水文灾害 D.发生在陆地各类水体及海洋中的自然灾害是水文灾害 解析:水文灾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如地震可引起海啸,台风可引起风暴潮等,故A项不正确;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建筑物等受损,属地质灾害,B项不正确;C项为气象灾害。 答案:D 8下列关于洪涝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就是暴雨 B.包括洪水和涝渍 C.就是洪水 D.凌汛不属于洪涝灾害 解析: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暴雨可引起洪涝灾害,但暴雨本身是一种天气现象。凌汛是河道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现象,属于洪涝。

人教版地理选修五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 害与人类活动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易形成洪水的因素有() A. 土壤含水率高 B. 河流中下游河道顺直 C. 植被覆盖率高 D. 河流中下游河道纵向坡度大 2.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 横断山和秦岭 B. 太行山和雪峰山 C. 大巴山和巫 山 D. 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3.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 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成 C. 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 两种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 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 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 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4.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防洪库容基本形成,三峡工程具备发挥正常防洪功能的条件,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因此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2 300多万亩农田、1 500多万人民群众的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 B. 下游河道狭窄,泄洪能力不足 C. 中下游植树造林,补枯能力加强 D. 低洼地资产与人口的密度大 5.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发生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完成: 下列沿海或岛屿国家中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是( ) A. 印尼、中国 B. 中国、印度 C. 日本、美 国 D. 孟加拉国、韩国 6.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撒哈拉沙漠中的风暴 B. 2019年我国南方的冰雪天气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掌握自然灾害的定义、内涵、形成条件,学会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来描述自然灾害; 2.掌握自然灾害带来的多方面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自主学习】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①造成的②、③、④ 、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⑤;二是要有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灾害系统 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了自然灾害系统。其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⑦____ _ _______、_⑧_______ _____和_⑨_______ ______三者的共同作用。 【自主学习2】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情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____为衡量标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一)人员伤亡 自然灾害能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生理伤害。同时还会造成______和 _____伤害。其中对人类 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________________。通常灾情报告中针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统计,这是各级部门减灾的重要依据。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灾情还应计量 ________,包括社会失稳。 阅读P4四幅图。本组图从受灾体的角度,说明不同受灾体常以哪些受灾方式受到哪些自然灾害的损害?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灾情特点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单元综合检测(A) 新人教版选修5.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单元综合检 测(A) 新人教版选修5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都是自然灾害 B.自然异变现象都是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D.目前,人类遇到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 2.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火星上的火山喷发是( ) A.自然灾害 B.环境问题 C.自然异变 D.致灾因子 4.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B.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C.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D.洪水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5.造成虫害和病害的共同因素是( ) A.外来病原体入侵 B.适宜的气候条件 C.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 D.过度的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 6.下列有关全球干旱地区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布在降水量少的地区 B.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大陆的西部地区 C.分布在高气压控制的地区 D.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干旱 读右图,完成7~8题。 7.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滥砍乱伐,导致植被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据此回答9~10题。 9.热带风暴潮的多发季节是( ) A.夏秋季节 B.冬春季节 C.春夏季节 D.秋冬季节 10.温带风暴潮常出现于( ) A.夏秋季节 B.冬春季节 C.春夏季节 D.春秋季节 11.下列不属于洪水形成原因的是( ) A.冰雪融化 B.冰凌堵塞河道 C.人为因素导致大坝决口 D.臭氧空洞 12.寒潮容易发生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B.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C.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D.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13.下列人类活动能“放大”灾情的是( ) A.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B.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救援 C.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 D.修建水库,避开断层 14.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诱发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是( ) A.地面沉降 B.海水入侵 C.发生地陷 D.火山喷发 15.读“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表”,从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程度增加了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