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既是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国之一

中国既是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国之一

中国既是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国之一,同时又在世界玉米贸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China is one of the world's corn major producing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world's corn trad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在国际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的玉米生产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窗体顶端The p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accelerating today, our corn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 为了使我国的玉米产业能够有更好的竞争力去参与国际竞争,In order to make our corn industry can have a better competitive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我们要了解我国的玉米生产现状和使国家玉米质量提高。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rn Production and make the count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rn 本文将会对我国玉米的生产、出口现状进行简单分析,This article will be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and export of corn Situation 并通过分析我国玉米现阶段的国际竞争力、政府政策支持等的基本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我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And through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Corn,The basic situ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etc.Clear the problems and gaps,and put forward my suggestion.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中国玉米产业概况

中国玉米市场概况 一、玉米生产 1.玉米产量增长,消费相对平稳,供求关系由紧转松 2014/15年度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较上年增长0.9%,实现连续十一年增长。谷物产量为54,836.2万吨,其中玉米为21,564.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52%;稻谷为20,650.7万吨,占34.01%;小麦为12,620.8万吨,占20.79%。玉米自2012年产量首次超过稻谷后,连续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2014/15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100,747.3万吨,其中中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的36,109万吨,排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21%。 玉米35% 稻谷34% 小麦21% 其他 10% 2014/15年中国粮食品种产量占比 2015/16年度,预估我国玉米产量为2.615亿吨(市场口径,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为2.28亿吨,种植面积为3788万公顷,单产为6.1吨/公顷),产量较上年度增1.4%。

中国玉米产量增长图 表格1: 国内玉米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吨/公顷 年 度播种面积产 量单 产 2004/20052,54514,754 5.80 2005/20062,63614,998 5.69 2006/20072,69716,210 6.01 2007/20082,79116,032 5.74 2008/20093,02717,113 5.65 2009/20103,14815,771 5.01 2010/20113,19917,060 5.33 2011/20123,27217,579 5.37 2012/20133,52520,561 5.83 2013/20143,61621,849 6.04 2014/20153,70125,790 6.97 2015/20163,78826,150 6.90 数据来源:市场调研 说明:因市场口径对播种面积数据资料缺乏,2015/16年玉米单产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推算则为6.9吨/公顷。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50年来,世界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粮食产业发生很大变化。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产量持续上升,而区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消费总量平缓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世界谷物贸易缓慢增长,年度间波动较大,地区间的供需失衡导致主要谷物价格大幅波动。 1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1.1世界粮食生产分析 1.1.1 世界谷物总产变化世界农业在二战后取得了巨大进步,世界谷物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稳步上升,地区结构有所变化。1961~2011年,世界谷物总产量从7.99亿t增加到23.15亿t,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 2.2%。从谷物产量变化的趋势看,1961~1970年增长速度最快为 3.4%,1971~1980年增长速度降至1.9%,1981~1990年年均增长2.0%,1991~2000年年均增长0.9%,2001~2011年年均增长2.0%。20世纪90年代,世界谷物生产很不稳定,增速减缓,而21世纪以来,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世界谷物产量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地区,2011年谷物产量分别为4.38亿t、4.18亿t、2.86亿t、2.26亿t和0.83亿t,共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62.7%。受资源约束及技术进步差异影响,各地区产量增速不同,在世界谷物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明显上升。

分品种来看,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谷物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世界粮食生产越来越集中于3大作物。2011年世界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7.1亿t、6.7亿t和8.8亿t,分别比1961年增长2.2倍、2.1倍和3.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2.3%和3.0%;分别比1991年增长37.5%、22.7%和77. 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1%和2.9%。由于各种作物产量增长速度的差异,谷物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玉米的相对份额明显上升,而小麦和水稻有所下降。1991~2011年,玉米在3大作物中所占的比重由30.1%上升到38.1%.而水稻所占比重由32.2%下降到30.7%.小麦所占比重由33.9%下降到28.9%。 1.1.2世界谷物单产变化 50年来,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世界谷物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单产从19 61年的1388kg/hm2增加到2011年的3987kg/hm2,平均每年增长52 kg/hm2,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2.1%。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5倍、0.8倍和3.5倍: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8倍和2.2倍。谷物主产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分品种来看,各品种单产增长存在一定差异。1961-2011年单产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玉米,从2100 kg/hm2增加到5122kg/hm2,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其次是小麦,单产从1120 kg/hm2增加到2996 kg/hm2,增长1.7倍,年均增长2.0%;水稻单产从1990 kg/hm2增加到4204 kg/hm2,增长1.1倍,年均增长1. 5%。 1.2世界粮食消费分析 世界谷物消费量平稳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从总量来看,2011年世界谷物消费量达到23.11亿t.较1961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1%;较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增长率已超过粮食增长率,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就不能保持我国粮食持续供给,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增长考虑。控制我国人口的恶性增长和合理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是解决我国今后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30 m3,在世界排名88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 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 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低于2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 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t,长江片220亿t,黄河片39亿t,其中工业废水60%未达标排放,湖北襄阳峦河水D.0为0,嗅气难闻,鱼草不生,水体土地受重金属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靠污水灌溉,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后,生产力难以提高,制约了粮食安全增长。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林是农的保障。我国森林面积12664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林地仅0.12hm2,,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7%,全国因建设、毁林开荒、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150万hm2。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262.3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3436km2速度扩展。40多年我国水土流失减少耕地367万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变成“悬河”。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5439406.html, 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 作者:陈先兵 来源:《农家科技》2020年第02期 摘要:目前玉米种植者越来越多,而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玉米的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大,这些都导致了玉米的总产量不断上升,而市场本身对于玉米的需求并没有随着产量的提高而增加,这就导致玉米对于市场的供应量过大,从而降低了玉米本身的价格。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必须要适时针对玉米生产的不同现状进行合理的政策和经济调控,保障生产者利益。 关键词: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玉米的产量正在逐步稳定的朝着高产量的趋势发展,但是由于产量的增加以及供大于求的现状反而造成了玉米价格的持续走低,那么目前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使得玉米的价铬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稳定农业生产的态势,那么本篇文章就针对玉米重治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够为玉米种植者以及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玉米重治产业发展现状 1.玉米市场供应过多 在前几年农业发展态势较好的时期,由于当时对于玉米的需求量很大,而种植玉米的农户比较少,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玉米的价铬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纷纷放弃以前种植的小麦、谷子这些农作物,开始种植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提高,但是近年来,由于农户大面积种植玉米,玉米产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上供大于求,从而导致了玉米价铬的下降。 2.国外玉米对国内玉米价铬造成冲击 近年来我国对于国外玉米的进口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因为国外玉米在价格上占了一定的优势,那么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难免对我国本土玉米种植起到一定的冲击,是得农户利益受损。 3.玉米种植成本提高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土地、种子还是人力,相较于之前都有所提高,农户在种植玉米时的成本相较于以前有了明显增加,另一方面玉米的价铬不断下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户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二、玉米种植香瓜问题策略分析

我国玉米生产水平与世界玉米高产纪录的差距分析

我国玉米生产水平与世界玉米高产纪录的差距分析玉米是C4作物,具有很强的光能利用能力,耐旱节水,抵御灾害能力强,产量潜力大,被称为作物“高产之王”,在全世界被广泛种植。 l世界玉米高产纪录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目前玉米科研和生产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自1914年开展全国性玉米高产竞赛,创造了许多高产纪录。19 85年美国伊利诺斯外f的农民赫尔曼·沃尔索创造了非灌溉地春玉米23220 kg,hm2的世界玉米高产纪录。选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Fs-854,生育期118-120d,植株健壮,叶片上冲,适宜密植,能保持较长的绿色叶面积,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病性强,高产田采用机器条播,行距70 em,株距25 em,播种9.1万粒/ hm2,实际收获88950株/hm2。当时美国全国平均单产6810 kg/hm2,高出同期平均产量的2.4倍。1999年这一纪录被美国依阿华州玉米种植者柴欧德打破,创造了24697.5 kg/hm2的纪录。2004年柴欧德又在美国玉米高产竞赛中创造了27753 kg/hm2的世界玉米高产新纪录。 2主要栽培技术 2.1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综合生产能力 高产田通过深松、秸秆还田、深施肥培肥土壤,其中残茬的处理是培肥的关键。玉米收获后,立即切碎秸秆和残茬,混合均匀,耕翻人土40 cm,再用圆盘耙旋耕,每年大约有秸秆15 t/hm2和根茬7.5 t/hm2返回±壤,春季再进行1次深耕,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持水能力,高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6%,通过耕作使土壤耕层从20-25 cm加深到40 cm,

增加土壤通气性和蓄水能力,有助于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增强吸收水肥能力。 2.2增施肥料,科学配方施肥 高产田块每年施人大量有机肥,秋耕时施入优质厩肥20-45 t/hm2,玉米生长期间再施入足量的N、P、K三要素,包括缓效复合肥、中量元素或微量元素肥料锌、锰等,尽量满足玉米对养分的需要。 2.3选用良种,增加密度 选用优良品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基础。高产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耐密植、抗病虫害、抗倒伏,产量潜力高的优良玉米杂交品种。采用高密度种植也是高产的关键,保苗8.55万-10.95万株/hm2。高产田块要采用密植,以形成均匀整齐、高效利用光能的群体结构,才能达到高产。 2.4机械化播种.重视檀保 采用机械化单粒播种技术,用较慢速度播种,这样可保证种子深浅一致,出苗整齐度好,达到全苗。科学防治病虫害,强调杀真菌剂的作用,采用种子包衣,在苗带上施用杀虫剂或杀线虫剂,能够控制病虫害发生,增加产量。 2.5轮作倒茬,持续增产 合理轮作倒茬是玉米可持续高产的栽培措施之一,从美国玉米高产竞赛优胜者的田块看,前茬作物大部分是大豆,其余为玉米、小麦,美国黄金玉米带多采用玉米与大豆、牧草轮作,可使玉米持续增产。 3我国玉米生产与世界高产纪录的差距 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在2666.67万hm2左右,占世界玉米生产第2位,仅次于美国。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世界玉米生产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时代开始,至鸦片战争结束,历经两千多年。与欧洲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较长。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得以长期延续?其奥秘何在?这是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延续,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导致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有三个主要特征:家国同构、宗法制、君主专制。其中,家国同构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作用尤为显著。 何为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制度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家庭以父家长为核心。由于皇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继统法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对家长的“孝”,就成为每一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由中央的三公九卿以至地方的州、郡、县长官构成的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对君主的“忠”是每个臣民应尽的政治义务,同时也是从政治上衡量个人品质与价值的准则。而“孝”和“忠”的一致,“家”和“国”的沟通,靠的是宗法观念以及反映这种宗法观念的纲常教义。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家天下”。当时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种政治认同的传导机制就形成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国与家是相通的,君权与父权是相互为用的。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人们的意识深处两者是相提并论的,如“保家卫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传统农民对家庭的忠诚很自然地就转化为对国家的认同。“皇权主义最深厚的根基,正是这种家长制”。 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以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村落共同体构建了“家”,而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代表了“国”。家和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家”构成了“国”的基础和支撑,国利用“家”固有的伦理实现其对乡村的统治。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使中国古代的政治具有明显的伦理化倾向。“父权”和“皇权”是这一结构的核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挑战。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封建专制文化。 家国同构制度,就历史影响来看,从根本上固化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统治。它促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和稳定,将封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惯用手法不外乎是两种:一种是“君权神授”理论,这种建立在虚无的鬼神基础上的理论具有相当的荒谬性和欺骗性;另一种是”忠孝一体”理论,将人的自然情感“孝”荒谬地与“忠”捆绑在一起,从而理所当然将封建统治合法化、合理化。而且,封建专制本质决定“家国同构”观念不仅不能促进家与国的良性互动,反而使两者拉开了距离和走向对立。一方面,它强化了国的力量,“溥天之下,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4):39~41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唐久荣 摘要:分析了我省玉米生产基本概况、生产优势、存在问题以及影响我省种植玉米面积的主要因素。明确了我国玉米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并提出发展我省玉米生产的对策。既提高玉米单产、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加强玉米种业管理、发展玉米深加工业、扩种青贮玉米、调整育种目标、改进玉米品质等。 关键词: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 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767(2006)04-0039-03 The Complexion of Corn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al Tactic GUO Xiao-ming (The Institute of Maize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 Abstract:The author analy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dvantage, shortage of the production of cor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mea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it's planting. And talks abou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al tactic of the corn production, that is improving the yield of corn, con- dition of corn production, scientific devotion, the management the seeds, deeper machining of corn, the area of silage maize, the quality of maize and adjusting the target of the breeding, and so on Key words:Heilongjiang province; maize; corn production; tactic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其播种面积位居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第二位,仅次于大豆;总产量约占全省粮豆总产量的40%,是我国重要的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因此,玉米生产形势的好坏、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的玉米生产和玉米市场的走向有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作物杂志,2004,(2):25.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状况,对明确我国玉米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玉米带最北部,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省,但玉米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我省第一、二、三积温带,即北纬

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作物之一,是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玉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因其喜暖湿气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宜种植。玉米产量的高低,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生产的发展。玉米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2003年以来,在市场的拉动下,我国玉米供求关系由供大于需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应偏紧的状况,大力发展玉米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 关键词:玉米生产发展趋势问题和差距生产总量生产条件 I

Abstract Corn as China's three largest crop, maize is an important food crop, feed crop and economic crop i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ational econom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rn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ivation, because of its hi humid climate, in our country major area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Maize yield, economic efficienc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Corn is China's second largest food crop. Since 2003, pull in the market, our country corn supply demand relations by supply exceeds demand gradually shifted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supply slant tight situation,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orn production to ensure grain safety of China, increase farmer income, promoting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has important meaning Key words: Corn production development trend problem and gap production tot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II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1.山西玉米分布 2.面积、总产、单产 3.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划 3.1 春播特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区,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偏关县的高海拔地区。是全省玉米分布最少、单产最低的地区。海拔高度1100~1300m,年平均气温3.5~5.5℃,≥10℃积温2095~2397℃,无霜冻期80~124d,安全生育期107~124d,只能种植80~90d的特早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可种植100d 左右的中早熟玉米。 3.2春播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南郊区全部,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的平川及周围丘陵,朔州市怀仁县、应县、山阴县的平川地区,忻州市繁峙县、五台县、代县等的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2万hm2 左右。海拔高度930~1100m,年平均气温5.6~7.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25~130d,玉米全生育期降水345.0~424.4mm,春旱严重,但多数玉米分布于水浇地上。 3.3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包括忻定盆地,晋中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全部及临汾市的东西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45万hm2 ,又分为六个亚区。 3.3.1忻定盆地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等县(市)的盆地及沿盆地周围的半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0万hm2 。海拔高度790~860m,年平均气温8.0~9.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45~155d,全生育期降水量337.2~400mm ,玉米多分布于水浇地。种植制度为不稳定两年三熟制。 3.3.2晋西黄土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的兴县、临县、岚县、方山县、柳林县、离石区、石楼县、交口县全部,交城县、文水县的高海拔地区,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吉县等。玉米播种面积约6.7万hm2。海拔高度1000~1210m,年平均气温8.0~10.0℃,无霜冻期145~165d ,≥10℃积温3100~3400℃。该亚区耕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一熟制。 3.3.3晋东太行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盂县,晋中市的寿阳县、昔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的全部,榆次区、太谷县的部分丘陵山区。玉米播种面积约5万hm2。海拔750~1200m地区,年平均气温8.8~10.4℃,无霜冻期125~147d ,≥10℃积温2742.1~3245.5℃。

粮食生产发展战略

粮食生产发展战略 以粮食供给为特征的食物安全,过去以及未来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当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被列为头等大事来抓。 粮食生产发展战略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发展战略,对于保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粮食安全状况粮食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有有20%的人口得不到足够的粮食。1997年,全世界至少有29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需要国际社会紧急粮食援助,这些国家一半以上在非洲。严峻的粮食形势使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6年专门召开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制定了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说“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基本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粮食问题,取得了世界公认的伟大成就。80年代以来,我国的粮食总产居各国之首,占世界的20%左右。 我国人口多,粮食问题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解决。粮食生产不稳定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价格体系的紊乱和经济波动。政府一向重视粮食生产,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国家大幅度提高

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地区取消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1985~1989年,播种面积减少,总产下降并连续四年徘徊。到1990年后,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从投入、资金及政策方面采取多种办法鼓励粮食生产。1995年实行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在保障粮食的种植面积、投入、供求区域平衡乃至推动区域间粮食市场发育等方面,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1995年,国家实行稳定的粮食定购数量和价格,坚持实行议价粮市场收购的政策。1996年,国家再次调高了粮食收购价格。200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5264亿吨。近年,中央更是加大了对农民种粮的支持力度,特别是2004年,在提出五年内不再征收农业税的同时,把种粮补贴直接发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山东省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玉米作为山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山东省的粮食生产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畜牧业以及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玉米逐渐成为该省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山东省的农业生产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玉米生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山东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从整体上把握山东省玉米的生产状况尤显必要。 1山东省玉米生产现状与特征 目前,山东省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德州、潍 坊、聊城、菏泽、济宁、临沂、青岛7个地区,2012年 7个地区的玉米播种总面积为232.4万hm 2,总产量 为1655万t ,面积占比高达77%,产量占比达83%。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玉米无论是在播种面积、总产量还是在单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章从玉米产量、播种面积、单产、以及收益4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山东省玉米发展现状以及特征。 1.1玉米总产量增长趋势明显 改革开发以来,山东省的玉米产量有了大幅的 提升,虽然在中间有过起伏和波动,但是整体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图1可以看,1978-2012年,玉米的总产量由 621万t 提高到1995万t ,占山东省粮食总产量的比 重由27%提高到44%,1986年玉米产量首次突破 1000万t 开始,其后一直维持在高位,虽有波动,但 是整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97年由于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同时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出现,山东省玉米产量出现了大幅的下滑;1998-2002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下降趋势明显,玉米总产量在这期间一直波动; 2002年以后,玉米产量呈现非常明显的上升态势;2003-2005年,分别较2012年增长7%、6%和15%, 截止到2012年,玉米产量达到1995万t ,是1978年玉米产量的3.2倍。 在2001年以前,除1980-1982年期间,玉米产量与小麦的产量差距很大,小麦在山东省的粮食生 山东省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朱 峰 孙兆明 李树超 (青岛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山东省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考察1978-2012年山东省玉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的情况及生产特征,分析了山东省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玉米生产发展对策。关键词:玉米生产;发展对策;山东省 基金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产业创新团队(66813a3)。 作者简介:朱峰(1990-),男,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电话151********;E-mail :jingguanzhufeng@https://www.360docs.net/doc/a815439406.html, 通讯作者:李树超(1963-),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企业经营战略。电话:182********;E-mail:lsc@https://www.360docs.net/doc/a815439406.html, 数据来源:历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下同。图1 1978-2012年山东省玉米、小麦 总产量变化趋势(单位:万t ) 6--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所学专业:农学 研究方向: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17年5月

摘要 玉米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有益健康,市场容量大,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随着玉米产业的生产发展,其在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使玉米在更多的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玉米不仅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又是食品、化工、燃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本文在产量、进出口、需求等多方面对目前玉米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总结了玉米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了目前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未来玉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玉米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玉米生产发展;玉米需求;发展趋势

Abstract Maize is the second largest grain crop in our country. It is rich in nutrition, healthy and large in market capacity.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od sources for human be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ize industry,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ain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The use of high-tech means to increase corn production, while making corn in more area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At present, cor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eed crop, but also an important raw material in the food, chemical, fuel, pharmaceutical and other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demand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rn industry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summed up the cor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industr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ize industry is put forward, and on corn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forecast. Keyword: Maize production development;Corn demand;Developing trend 目录

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 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 14.9%。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 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 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2、水稻:水稻喜温、喜湿。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3、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80到140天。 4.中国公民的食物来源 来自农作物 中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