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系统

汽车车身系统
汽车车身系统

总布置篇

第四章车身系统

4.1 整车断面

断面的作用:

构建车身主体框架结构;

定义整车各主要总成部件的配合形式;

定义主要的配合尺寸;

分析造型的工程可行性;

指导详细三维数据的设计;

反应整车构件刚度分布状况,定义各部分构件的力学特性指标;

形成技术积累,缩短整车开发周期并提高整车研发质量;

整车断面:如下图所示

4.1.1 发盖-前保 HOOD-FRT BUMPER

截面位置:Y=0平面

需要表达的信息:发盖关闭时,锁、锁扣的啮合状态;锁、锁扣的安装结构;发盖与前保的间隙平度;发盖内板与前保的间隙、密封;发动机罩二次打开的手部空间,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前保外表面到前横梁的距离 A>65mm;

前横梁到空调冷凝器的距离 B>20mm;

空调冷凝器到散热器的距离 C>10mm;

发动机总成到冷却风扇的距离 D>35mm;

图示:

CE-1

NL-1 GC-1

4.1.2 发盖-前组合灯 HOOD-HEAD LAMP

截面位置:过前组合灯上一点且平行于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前组合灯、发盖、前保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组合灯与周围件的间隙、平度;组合灯的固定点;组合灯与上隔栅的装配可行性;换灯的空间

图示:

CE-1

GC-1

NL-2

4.1.3 发盖-前围 HOOD-COWL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发盖外板、前风挡、通风盖板、前围板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玻璃倾角;前风挡与前围板上部的配合及密封;发盖运动过程中与通风盖板、前风挡的间隙;发动机总成和前围板之间的间距 A;机盖与机舱刚性零部件的距离B。参见总布置设计指南。发盖打开时保证在5%女性手控范围以下并且满足95%男性头部活动线路的要求,具体校核方法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图示:

CE-1

NL-1

GC-1

4.1.4 前风挡-顶盖 FRT WINDSCREEN-ROOF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顶盖、顶盖前横梁、前阅读灯、前风挡、前风挡密封条、顶棚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风挡与顶盖的搭接及密封;顶盖前横梁与顶盖的搭接;前阅读灯的布置(人机及照射范围);顶棚的布置;内后视镜的布置(视野校核)

图示:

CE-1内后视镜装在前风挡上

FC-1 内后视镜装在顶盖前横梁上(非天窗版) FC-1 内后视镜装在顶盖前横梁上(天窗版)

NL-2内后视镜装在前风挡上

4.1.5 顶盖-后风挡 ROOF-RR WINDSCREEN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顶盖、顶盖后横梁、后风挡、顶棚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后风挡与顶盖的搭接及密封;顶盖后横梁与顶盖的搭接;顶棚的布置;图示:

CE-2

GC-1

4.1.6 后风挡-行李箱盖 RR WINDSCREEN-TAILGATE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行李箱盖、密封条、后风挡、后风挡下横梁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后风挡玻璃倾角;后风挡与后风挡下横梁的搭接关系;行李箱盖与后风窗下横梁的密封;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与后风挡的间隙;高位制动灯的布置。

图示:

CE-2 (行李舱门开启角度为108°,整体式铰链)

GC-1 (行李舱门开启角度为83.6°,四连杆铰链)

4.1.7 顶盖-后背门 ROOF-TAILGATE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顶盖、顶盖后横梁、后背门、顶棚及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后背门与顶盖的静止间隙A;后背门与顶盖的运动间隙B;背门开启到最大角度时与顶盖间隙C;后背门与顶盖的密封;顶盖后横梁结构;顶棚的布置;高位制动灯的布置。

图示:

CE-1(背门开启角度88°)

NL-1(背门开启角度81.6°)

LC-1(背门开启角度106°)

4.1.8 后背门(行李箱盖)-后保 TAILGATE-RR BUMPER

截面位置: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后背门(行李箱盖)、锁、后保、后围上横梁、后围板、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后背门(行李箱盖)关闭时,锁、锁扣的啮合状态;锁、锁扣的安装结构;后背(行李箱盖)门的密封;后背门(行李箱盖)打开自动跳起的手指间隙,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后备门打开时保证在5%女性手控范围以下并且满足95%男性头部活动线路的要求,具体校核方法见总布置设计指南。

图示:

CE-1

NL-1

LC-1

4.1.9 发盖-前悬 HOOD-SUSPENSION

截面位置:截面过悬架中心线

需体现的零部件:发盖、前悬、轮胎包络、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悬架与发盖内板(前舱导水板)的最小间隙;前悬架与轮胎包络的最小间隙;

前减震器的安装

图示:

LC-1

CE-1 NL-1

4.1.10 A柱-前门上铰链 A PILLAR-FRT DOOR HINGE UPPER

截面位置:过铰链安装孔的中心,且垂直于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前门、翼子板、铰链、A柱、密封条、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门与翼子板的静止间隙A;A柱结构;B点、R点;A柱与前门的密封;翼子板的结构;前门与翼子板的运动间隙B;前门开启最大角度时与上铰链安装座的最小间隙

图示:

CE-1(两道密封,前门最大开启角度66°)

NL-1(两道密封,前门最大开启角度67°)

LC-1(一道密封,前门最大开启角度61°)

4.1.11 A柱-前门下铰链 A PILLAR-FRT DOOR HINGE LWR

截面位置:过铰链安装孔的中心,且垂直于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前门、翼子板、铰链、A柱、密封条、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门与翼子板的静止间隙a; A柱结构; B点、R点; A柱与前门的密封;翼子板的结构;前门与翼子板的运动间隙b;前门开启最大角度时与上铰链安装座的最小间隙c

图示:

CE-1

GC-1

NL-1

LC-1 单道密封,密封条与车门内板配合

4.1.12 前门-门槛 FRT DOOR-SILL

截面位置:过前门玻璃挡水条的中点并垂直于Y基准平面

需体现的零部件:前门、侧围、地板、护板、密封条、其他相关零部件

需要表达的信息:前门门槛结构;前门门槛与前门的配合及密封;B点、R点;前门门槛与底板的搭接;迎宾踏板、门护板、内外饰件的搭接关系;前门的密封;车门玻璃与门内板的距离

图示:

LC-1 (车门下端与侧围外板配合)

CE-1 (车门下端与侧围外板配合)

车辆稳定控制系统VSC

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VSC ---汽车主动安全新技术关键词:车辆动态稳定性控制系统、主动安全、打滑、传感器、转向不足、转向过度。 摘要:车辆动态稳定性控制系统(VSC) 是一种可在各种行驶条件下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的新型主动安全体系。它是由是由VSC 控制系统、发动机电控系统、各传感器、制动控制器、油门控制器等单元构成的完整控制体系。系统的大部分元件与ABS、TCS 系统共用, 系统通过各传感器数据的输入对车辆打滑情况进行判断,然后自动介入车辆的操控, 以油门及制动控制器来修正车辆的动态,由此可迅速的将车辆于转弯过程中出现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的现象修正到原有正常路径的循迹行驶, 正文: 1 简单介绍 车辆动态稳定性控制系统(VSC) 是一种可在各种行驶条件下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的新型主动安全体系。VSC 控制系统增强了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以及发动机扭矩控制系统的功能, 其功能处于比ABS 和TCS 更高的控制层次统计资料显示, 在重大死亡车祸中, 约1 /6是由于车辆失控造成的; 而在车辆失控事件中,由车辆打滑造成的占到了75%。丰田VSC 系

统利用控制单元与制动系统及发动机系统相联, 随时监测车身的 动态状况, 当出现打滑现象时, 系统自动介入油门与制动的操作, 控制发动机的功率输出, 并适时对适当的车轮施加制动, 以利用有附着力的轮胎, 使车辆稳定减速, 修正车辆的动态, 使其稳 定行驶在本来的行驶路线上, 保证车辆安全。丰田公司开发的VSC (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车辆动态稳定性控制系统, 首见于1997 年推出的Lexus 车系中, 现已普及至Lexus 及 Toyota旗下大部分的车辆: 花冠、锐志、皇冠、佳美、霸道等等。在2007年3月新推出的锐志2.5S特别天窗版中,更是增加了VSC 系统作为其一个卖点。作为ABS、TCS (亦称TRC 驱动防滑转或ASR 加速防滑控制系统) 系统的功能扩展, 车辆动态稳定控制 系统已成为主动安全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VSC 系统在汽车高速转弯将要出现失控时, 可有效地增加汽车的稳定性, 系统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 向制动防抱 死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发出纠偏指令, 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 减少事故发生。VSC 系统可使车辆在各种状况下保持最佳的稳定性, 在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的情形下作用尤为明显。 目前不同厂家对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称谓不同, 如宝马公司将 其称为DSC 系统; 保时捷则称其为PSM; 本田公司称为VSA 系统。VSA 及VSC 系统与奔驰公司的VSC 均属同一类系统, 是转 向时对由制动力产生危险的汽车进行动态修正的主动安全装置。

第九章 汽车车身电器及辅助电器的电子控制系统

第一节汽车照明装置 二、前照灯 3. 防雾灯:又称雾灯(功率35W) 2.前照灯的结构

3.前照灯的防眩目 使用,如图所示。 倾斜升高15度,如图所示。4.采用自动变光的前照灯 如图,(会车时自动关闭远光) 它带有一个电子控制装置(称自动变光器) 1)前照灯状态控制器(150~200m) 2)自动测光传感器 3)前照灯关闭延时器 5.前照灯自动灯光控制装置 典型的汽车自动灯光系统主要由感光器(即传感器)、 电子控制器(简称控制器和选择开关三大部分组成。 这些装置在车上的布置如下图。 自动灯光系统电子电路 6.前照灯的分类全封闭式前照灯 全封闭式前照灯又称为真空灯。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完全避免反射镜受到污染,当灯 丝烧坏后,需要更换前照灯总成,成本较高。

半封闭式的前照灯 投射式前照灯 1)投射式前照灯的反射镜椭圆形状,有两个焦点 7. 新型前照灯 1)高亮度弧光灯 特点: 没有灯丝,弧光放电发光;亮度高;寿命长;节能。 高亮度弧光灯 在电极上加上5000~12000V电压后,气体开始电 离而导电。由气体原子激发到电极间少量的水银蒸气 弧光放电,最后转人卤化物弧光灯工作。 b 安装在转向柱上。 前照灯开关电路图前照灯的使用与调整 前照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1)前照灯在使用时要注意密封,防止水分及灰尘进入。 2)光学组件要配套使用,不要随意更换灯泡功率及其他 光学组件。 3)前照灯在车上安装要牢固。

第二节信号系统 转向信号灯电路的常见故障电 源

防盗报警系统原理简图 图6-14防盗装置的功能构成框图 防盗系统工作控制 防盗装置在车辆上的布置 1—盗贼入侵报警继电器2—发动机盖开关3—盗贼入侵报警喇叭4,8,12,15—车门开关5—点火键筒保护开关、车门锁止开关和车门开启开关6,7,11,14—车门开启传感器 9—行李箱开启开关、点火开关和键筒保护开关10—行李箱灯光开关 13—车门关闭开关、车门开启开关和键筒保护开关16—安全指示灯17—盗贼入侵报警喇叭继电器 18—报警控制单元19—离合器连锁继电器(手动变速器)、限制继电器(自动变速器)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与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名称:汽车车身修复 专门化方向:汽车钣金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基本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车身修复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汽车车身涂装、漆面美容与养护、调色、汽车钣金、车身校正及汽车维修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继续学习专业 五、项目化教学方案 项目一汽车车身钣金维修基础知识(8课时)

1.汽车车身钣金修理车间认识 2.汽车车身钣金修理人员安全防护用品的穿戴项目二汽车车身维修技术(8课时) 1.汽车外观件、结构件功能及维修方法 2.白车身基础知识 项目三汽车车身外板件整形维修(36课时) 1.汽车车身钣金修复工具的认识 2.钢制外板件修复工艺 3.钢制外板件手工具整形 4.钢制外板件拉拔焊接整形 5.塑料件维修工艺 项目四汽车车身焊接技术(16课时) 1.电阻点焊 2.气体保护焊接 项目五汽车车身测量技术(16课时) 1.汽车车身测量方法 2.汽车车身数据测量 项目六汽车车身校正技术(20课时) 1.汽车车身碰撞分析 2.汽车车身固定与辅助支撑 3.汽车车身变形的校正 项目七汽车车身板件的更换(16课时)

1.汽车车身板件的连接 2.汽车车身板件的分割技术 3.汽车车身板件的更换 六、专业化课程 汽车车身钣金修复技术(汽车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 教材: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黄靖淋/主编 教学目标:掌握门板修复方案制定;掌握门板修复标准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掌握门板修复后的检测标准;掌握汽车碰撞的形式和要素;掌握车身维修标准与流程;掌握车身测量的实际运用与操作规范;了解车身校正过程与注意事项;了解汽车安装附件流程与规范。 七、项目教学安排表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或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和主动车身横摆控制系统AYC(Active Yaw Control)等基本功能的组合,是一种汽车新型主动安全系统。该系统是德国博世公司(B0SCH)和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公司联合开发的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外界干扰,比如行人、车辆或环境等突然变化,驾驶员采取一些紧急避让措施,使汽车进入不稳定行驶状态,即出现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或翻转趋势等危险状态。装置ESP的汽车能在极短的几毫秒时间内,识别并判定出这种汽车不稳定的行驶趋势,通过智能化的电子控制方案,让汽车的驱动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产生准确响应,及时恰当地消除汽车这些不稳定的行驶趋势,使汽车保持行驶路线和预防翻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ESP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措施的巨大突破,它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实现安全行车,使汽车在极其恶劣的行车环境中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组成 ESP在ABS和ASR各种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制动总泵中的液压力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这种车用传感器是航天飞机和空间飞行器上使用的旋转角速度传感器的类似产品。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就像一个罗盘,适时地监控汽车行驶的准确姿态,监控汽车每个可能的翻转运动角速度。其他传感器则分别监控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各车轮的速度差,监控转向盘的转动角度和汽车的水平侧向加速度,当制动发生时则监控制动力的大小和各车轮制动力的分配情况。 ESP系统包括车距控制、防驾驶员困倦、限速识别、并线警告、停车入位、夜视仪,周围环境识别、综合稳定控制和制动助力(BAS)9项控制功能。通过综合应用9种智能主动安全技术,ESP可将驾驶员对车辆失去控制的危险性降低80%左右。 ESP智能化随车微机控制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随时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驾驶员的驾驶意图,及时向执行机构发出各种指令,以确保汽车在制动、加速、转向等状况下的行驶稳定性。

汽车车身修复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课程建设 调研报告 XXXX学院汽车服务系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课程建设 调研报告 XXXX学院汽车服务系 为了制订我校新的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满足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浙江省企业对汽修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目的 使方案能真正符合汽车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内涵,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浙江省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汽修企业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 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 汽车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方式 1、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的维修工、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 3、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 4、通过上网了解国家示范汽车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职院校的建设及调研资料。 表1 被调查的主要企业的基本情况

(1)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的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汽修岗位的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检测维修设备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所示主要为汽修专业岗位,其中汽车钣喷工包括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机修工主要是汽车维修与保养;其他管理岗位包括汽车保险、服务顾问、配件管理、,其后面的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汽车钣喷与汽车维修,同时,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修这个三个工种都有明确的分工,企业对人员的需求相对较高,工资也较高。而其他管理岗位就需要员工有足够的从业经验。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网络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汽修一线人员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知识的调研。调查问卷专门针对一线汽修员工而设计,列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题目(见附件1),为了被调查人员方便填写,对每一题目列出了最多应用、较多应用、较少应用和基本不用的四个选项。 充分利用大量分布在潍坊大小汽修企业的我校多年来的毕业生的资源,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给予如何填写的简单说明。下面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的情况统计: 我们选择汽车钣喷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70份问卷,收回了64份。 选择机修工作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了45份; 选择其他管理岗位,在一线员工中发放了30份问卷,收回了25份。 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其各自岗位上工作了半年以上,有的已超过2年,我们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总共收回134份。

汽车车身电气系统综合试题二

综合测试二Array课程名称汽车车身电气系统考试学期得分 适用专业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长度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SRS 2.相对湿度 3.GPS 4.潜热 二、判断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火花塞积碳后,点火线圈次电压将显著下降。 ()2.在对空调系统充注制冷剂时,可以从低压侧充注,也可以从高压侧充注;从高压侧充注时,应该将制冷罐倒立并运行发动机至规定转速。 ()3.汽车防盗电控单元ECU只具有控制功能,没有故障自诊断功能。 ()4.降低压力,可使制冷剂更容易蒸发。 ()5.物质在状态发生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潜热。 ()6.低压开关作用是当制冷系统高压管路压力过低时,切断压缩机电路。 ()7.积累器(或气液分离器)安装在空调系统的低压侧。 ()8.在闭合角控制中,电源电压越高,闭合角应越大。 ()9.当制冷系统出现堵塞时,低压表读数会偏低,高压表读数也会偏低。 ()10.使用电子检漏仪对制冷系统检漏时,仪器应该放在管路的上方。 ()11.点火控制时,发动机转速越高,点火提前角应越小。 ()12.当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混入水分时,会出现间歇性制冷现象。 ()13.热力膨胀阀在制冷负荷减小时,自动增加制冷剂的流量。 ()14.风窗玻璃洗涤器的作用是消除风窗玻璃上的尘土与污物。 ()15.在制冷系统抽真空时,只要系统内的真空度达到了规定值,即可停止抽真空。()16.每个电动后视镜的镜片后面都有四个电动机来实现后视镜的调整。 ()17.蒸发压力调节器的作用是防止膨胀阀结冰。 ()18.中控门锁中,门锁位置开关的作用是用来检测车门是否已经锁好。 ()19.电动车窗中的电动机为双向交流电动机。 ()20.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每个气囊组件都安装有螺旋线束。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或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主动车身横摆控制系统AYC(Active Yaw Control)等基本功能的组合,是一种汽车新型主动安全系统。该系统是德国博世公司(B0SCH)和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公司联合开发的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外界干扰,比如行人、车辆或环境等突然变化,驾驶员采取一些紧急避让措施,使汽车进入不稳定行驶状态,即出现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或翻转趋势等危险状态。装置ESP的汽车能在极短的几毫秒时间内,识别并判定出这种汽车不稳定的行驶趋势,通过智能化的电子控制方案,让汽车的驱动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产生准确响应,及时恰当地消除汽车这些不稳定的行驶趋势,使汽车保持行驶路线和预防翻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ESP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措施的巨大突破,它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实现安全行车,使汽车在极其恶劣的行车环境中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组成 ESP在ABS和ASR各种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制动总泵中的液压力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这种车用传感器是航天飞机和空间飞行器上使用的旋转角速度传感器的类似产品。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就像一个罗盘,适时地监控汽车行驶的准确姿态,监控汽车每个可能的翻转运动角速度。其他传感器则分别监控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各车轮的速度差,监控转向盘的转动角度和汽车的水平侧向加速度,当制动发生时则监控制动力的大小和各车轮制动力的分配情况。 ESP系统包括车距控制、防驾驶员困倦、限速识别、并线警告、停车入位、夜视仪,周围环境识别、综合稳定控制和制动助力(BAS)9项控制功能。通过综合应用9种智能主动安全技术,ESP可将驾驶员对车辆失去控制的危险性降低80%左右。 ESP智能化随车微机控制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随时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驾驶员的驾驶意图,及时向执行机构发出各种指令,以确保汽车在制动、加速、转向等状况下的行驶稳定性。 图1是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各种传感器及电子稳定系统ECU在轿车上的安装,其ECU 中配置了两台56kB内存的微机。ESP系统利用这两台微机和各种传感器信号不间断地监控车内电子模块、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汽车的行驶姿势,比如,速度传感器每相隔20ms就会自检一次。ESP系统还通过车内电子模块之间的信号交流通信网络,充分利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制动助力系统BA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等的先进功能。紧急情况下,如紧张的驾驶员对制动力施加不够,制动助力系统BAS将自动增大制动力。在ESP系统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ABS和ASR系统能照样工作,以保证汽车正常行驶和制动。

汽车车身电气系统综合试题一

综合测试一Array课程名称汽车车身电气系统考试学期得分 适用专业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SRS 2.真空度 3.GPS 4.潜热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电动车窗玻璃升降器一般有、和三种形式。 2.永磁式雨刮电动机是通过改变来实现变速的。 3.风窗玻璃洗涤装置主要由储液罐、、输液管和组成。 4.汽车空调通风系统的通风方式有和两种。 5.安全气囊系统中保险传感器的作用是。 6.安全气囊组件由饰盖、、和组成。 7.GPS导航系统由、和组成。 8.汽车音响系统一般由、、和组成。 9.H型膨胀阀的4个接口分别接、、和。 10.汽车空调系统功能:、调节湿度、和。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每个气囊组件都安装有螺旋线束。 ()2.积累器(或气液分离器)安装在空调系统的低压侧。 ()3.汽车防盗电控单元ECU只具有控制功能,没有故障自诊断功能。 ()4.降低压力,可使制冷剂更容易蒸发。 ()5.当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混入水分时,会出现间歇性制冷现象。 ()6.蒸发压力调节器的作用是防止膨胀阀结冰。 ()7.热力膨胀阀在制冷负荷减小时,自动增加制冷剂的流量。 ()8.每个电动后视镜的镜片后面都有四个电动机来实现后视镜的调整。 ()9.中控门锁中,门锁位置开关的作用是用来检测车门是否已经锁好。 ()10.电动车窗中的电动机为双向交流电动机。 ()11.当制冷系统出现堵塞时,低压表读数会偏低,高压表读数也会偏低。 ()12.使用电子检漏仪对制冷系统检漏时,仪器应该放在管路的上方。 ()13.若稳压器工作不良,电磁式的水温表将指示不准。 ()14.在对空调系统充注制冷剂时,可以从低压侧充注,也可以从高压侧充注;从高压侧充注时,应该将制冷罐倒立并运行发动机至规定转速。 ()15.在制冷系统抽真空时,只要系统的真空度达到了规定值,即可停止抽真空。()16.物质在状态发生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潜热。 ()17.在闭合角控制中,电源电压越高,闭合角应越大。 ()18.点火控制时,发动机转速越高,点火提前角应越小。 ()19.低压开关作用是当制冷系统高压管路压力过低时,切断压缩机电路。 ()20.火花塞积碳后,点火线圈次电压将显著下降。 四、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央门锁中,门锁执行机构有电磁线圈式和式。 A、直流电动机 B、交流电动机 C、ECU D、SRS 2.电动刮水器电动机总成的减速机构一般为。 A、滚轮式 B、齿轮式 C、链轮式 D、蜗轮蜗杆式 3.每个电动后视镜的电动机采用电动机。 A、一只单向 B、一只双向 C、两只双向 D、三只双向 4.目前汽车上使用较多的刮水器是刮水器。 A、真空式 B、液动式 C、气动式 D、电动式 5.在空调工作中,如果低压表压力过高,高压表压力过低,说明。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系统

浅谈汽车电子稳定程序 前言 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道路行车密度的增大,汽车行驶安全性已经受到了高度关注。汽车的行驶安全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汽车安全系统已经成为汽车研究发展的重要部分。 汽车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大类。汽车主动 安全是指事故发生前的安全,即实现事故预防和事故回避,防止 事故发生。主动安全性是指通过事先预防,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 的能力。被动安全性是指汽车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对乘员进行有效 保护的能力。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因其防患于未然,所以越来越受 到汽车厂商和消费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也被应用到汽 车主动安全装置上。主动安全性的好坏决定了汽车产生事故发生概率的多少,而被动安全性的好坏主要决定了事故后车内成员的受伤严重程度。 目前广泛运用的汽车主动安全性系统主要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系统(ESP),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 紧急刹车辅助系统 (EBA)、汽车自适应巡航速度控制系统(ACC)等,保证汽车在危险状况下行驶的安全性。上述这些系统具有智能化的控制作用,根据车辆的行驶状况,自动地完成对汽车制动性能、转向辅助等的控制,无需人的主动性操作,可见汽车安全系统已经向智能型方向发展。

摘要 本文探讨了ESP系统的原理、发展和现状。简要讨论汽车 ESP 系统的结构及关键技术。介绍新奥迪 A4轿车 ESP系统的组成、电控系统、液压单元及工作过程。 关键词:电子稳定程序,主动安全性,操纵稳定性,模糊控制传感器液压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 ESP系统实际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他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控制从动轮。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多情况,此时后轮失控而甩尾,ESP便会刹慢外侧的前轮来稳定车子;在转向过少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刹慢内后轮,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ESP系统是汽车上一个重要的系统,通常是支持ABS及ASR 的功能。它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向ABS、ASR发出纠偏指令,来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ESP可以使车辆在各种状况下保持最佳的稳定性,在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的情形下效果更加明显。ESP一般需要安装转向传感器、车轮传感器、侧滑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 ESP系统包含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及ASR(驱动防滑转系统),是这两种系统功能上的延伸。因此,ESP称得上是当前汽车

汽车车身修复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汽车车身修复 学制年限: 三年 培养层次:普通中专 学习形式:全日制 2019年8月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 (二)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专业名称及代码 汽车车身修复(82600) 三、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要求 (一)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1、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严格遵守汽车维修服务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具有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专业外文技术资料的能力。 具有汽车焊接、整形、事故车测量的基本技能。 具有本专业职业范围内的1-2个工作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和专项技能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2、就业方向 主要就业单位有:汽车制造业、汽车维修业、汽车销售业等。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汽车钣金、汽车涂装、汽车美容、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评估等。 (二)人才规格基本要求(素质、知识、能力结构) 1、素质结构: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热情高; (2)树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较强的现场管理和组织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 (5)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具有具备积极的开拓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知识结构: (1)掌握语文、数学、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读图和制图的基本知识。

《汽车车身电气系统故障与排除》教案10 学习任务十 电动座椅加热系统失效故障诊断与排除

教案(10) 部门名称:主任签字: 授课教师任教课程车身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 授课班级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十座椅加热系统失效故障诊断与排除(6课时) 授课时间 课型 理论□实验□习题□ 实训□复习□其它□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电动座椅加热系统的结构;2、识读电动座椅加热系统的控制电路; 3、能利用检测设备对座椅加热系统进行检测和分析故障原因。 能力目标:能够叙述电动座椅加热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会识读常见车型电动座椅加热系统的典型控制电路,并会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对加热系统典型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情感态度,言行举止规范,文明礼仪,学会遵守和服从,最终具有优秀的职业素质。 教学重点电动座椅加热系统的结构;电动座椅加热系统的典型控制电路的识读方法。教学难点电动座椅加热系统故障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小组工作法 教学手段实物或课件、电路图

板书设计 学习任务十电动座椅加热系统失效故障诊断与排除故障现象描述 排除故障的工作导引 一、汽车座椅加热系统的组成 二、汽车座椅加热系统的工作过程 1.加热速度不可调式座椅加热系统 2.加热速度可调节座椅加热系统 三、座椅加热器的检查 四、座椅加热系统失效故障诊断与排除思路 作业和小结 作业 1、完成任务工单10.1和10.2; 2、写出路虎车型座椅加热系统高位加热和低位加热的 电路流程。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时间分配 课前检查学生校服、胸卡、文具等,并做相应记录。学生准备相应物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 为和学习习惯 故障现象描述:路虎电动座椅加热系统只有快速 加热,不能缓慢加热。 角色扮演引出课题,激发兴趣10分学习任务十座椅加热系统失效故障诊断与排除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看图参与讨论。 一、座椅加热系统的组成 加热器、加热器开关、断电器、节温器、(加热电阻丝)完成工单资讯部分 1、学生看图参与讨 论分析;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 够分析叙述电动座椅 的控制原理; 20分 二、加热系统的工作过程: 1.快速加热过程: 2.缓慢加热过程:学生看图完成相应 电路的连接表格; 分析讲述。 培养学生看图分析、 总结的能力;培养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 理解座椅加热控制系 统的原理。 45分

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相关知识

汽车稳定控制系统相关知识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概念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是车辆新型的主动安全系统,是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车辆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测向加速度传感器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通过ECU 控制前后、左右车轮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确保车辆行驶的侧向稳定性。 该系统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和执行器三大部分组成,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监控汽车运行状态,对车辆的发动机及制动系统进行干预控制。典型的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在传感器上主要包括4个轮速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侧向加速度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制动主缸压力传感器等,执行部分则包括传统制动系统(真空助力器、管路和制动器)、液压调节器等,电子控制单元与发动机管理系统联动,可对发动机动力输出进行干预和调整。 这套系统主要对车辆纵向和横向稳定性进行控制,保证车辆按照驾驶员的意识行驶。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基础是ABS制动防抱死功能,该系统在汽车制动情况下轮胎即将抱死时,一秒内连续制动上百次,有点类似于机械式“点刹”。如此一来,在车辆全力制动时,轮胎依然可以保证滚动,滚动摩擦的效果比抱死后的滑动摩擦效果好,且可以控制车辆行驶方向。

另一方面该系统会与发动机ECU协同工作,当驱动轮打滑时通过对比各个车轮的转速,电子系统判断出驱动轮是否打滑,立刻自动减少节气门进气量,降低发动机转速从而减少动力输出,对打滑的驱动轮进行制动。这样便可以减少打滑并保持轮胎与地面抓地力之间最合适的动力输出,此时无论怎么给油,驱动轮都不会发生打滑现象。 该系统在保证车辆横向稳定性方面体现在当系统通过转角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及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现车辆发生了转向不足或过度时,系统会控制单个或是多个车轮进行制动,来调整汽车变换车道或在过弯时的车身姿态,使汽车在变换车道或是过弯时能够更加的平稳而安全。 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供应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供应商有六家,分别是博世、天合、电装、爱信精机、大陆、京西重工(收购了德尔福底盘系统公司),众厂家的系统也基本都是从这几家采购而来,再冠以不同的名字。不过,即使是同一系统在不同车型上的功能也会有不同,这里我们只说最基本的功能。

车身修复课程质量报告

动力工程学院2017/2018《车身修复技术》 课程质量报告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汽车设计类的专业教育课程,通过学习汽车车身总体构造及汽车车身基本的结构,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汽车行业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掌握汽车车身的组成,各零部件名称,结构原理和基本理论;车身结构与修复技术是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类等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它是培养车辆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拓展组成部分,对后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车辆类相关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课程在第第七学期开设,前导课程为《汽车结构》、《汽车底盘构造》、等课程。 2.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与校内外专家一道,认真讨论汽车服务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车身设计流程与开发程序一般性内容;熟悉车身总成附件的基本构成和结构原理 (2)掌握车身设计中基本的理论概念、车身设计中基本的应用开发程序;掌握车身基本构成与材料体系的应用,熟悉车身制造工艺; (3)熟悉汽车车身金属板件修复的基本工艺;

(4)掌握汽车车身结构矫正以及非金属汽车车身构件的修复测量技术等理论; (5)熟悉车身涂装美容等相关技术内容; (6)熟悉车身修复应用的数据平台和工艺设备。 (7)掌握车身损伤结构评估和工程造价评估的一般性内容。 (8)熟悉汽车服务系统的平台,熟悉工单平台环境下数据系统开发,数据系统管理的一般性理念性方法与相关国标法规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车身结构的基本构成、掌握车身设计成型的基本理论、使掌握学生汽车车身材料,汽车车身结构的基础知识。 2)能独立分析汽车车身金属板件修复的基本工艺,掌握汽车车身矫正以及非金属汽车车身构件的修复测量技术等理论; 3)熟练应用车身平台开发环境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工具,能快速处理汽车碰撞事故中产生的工艺保单,报价,区域协调等各项事宜; 4)建立车身发展维护与维修的新管理思想,汽车评价新理念、新思维来车身维修与后期管理服务的关键性问题。汽车企业服务发展趋势打好基础。利用分组工程训练环节环节适当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原理分析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原理分析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或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和主动车身横摆控制系统AYC(Active Yaw Control)等基本功能的组合,是一种汽车新型主动安全系统。该系统是德国博世公司(B0SCH)和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公司联合开发的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外界干扰,比如行人、车辆或环境等突然变化, 驾驶员采取一些紧急避让措施,使汽车进入不稳定行驶状态,即出现偏离预定 行驶路线或翻转趋势等危险状态。装置ESP 的汽车能在极短的几毫秒时间内,识别并判定出这种汽车不稳定的行驶趋势,通过智能化的电子控制方案,让汽 车的驱动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产生准确响应,及时恰当地消除汽车这些不稳定 的行驶趋势,使汽车保持行驶路线和预防翻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ESP 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措施的巨大突破,它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实现安全行车,使汽车在极其恶劣的行车环境中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的组成 ESP 在ABS 和ASR 各种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制动总泵中的液压力传 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这种车 用传感器是航天飞机和空间飞行器上使用的旋转角速度传感器的类似产品。车 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就像一个罗盘,适时地监控汽车行驶的准确姿态,监控汽 车每个可能的翻转运动角速度。其他传感器则分别监控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各车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可行性报告(1)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可行性报告 一、行业背景 1.汽车后市场发展迅猛 汽车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2017年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901.5万和2887.9万,同比增长3.2%和3%。全年产销再创新高,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 欧洲最大的战略公司罗兰贝格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16年,中国市场钣金与涂装服务市场占到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规模的60%。 2.汽车车身修复人才现状 在青海范围内的100多家汽车维修企业中,汽车维修人才水平参差不齐,结构仍不合理,有在企业内干了几十年,文化程度偏低、技术知识滞后、接受能力不高,但仍是汽车维修基本力量的老师傅;有为数不多的30多岁从技校、中专毕业的技工,但与现代汽车高新技术发展相比,他们理论知识偏低,技术显得落后;目前,高新技术人才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汽车服务业发展滞后于汽车制造业,在汽车维修行业中,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技术工人是这一行业中的紧缺型技术人

才。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人才缺口,给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无线的商机。因此,经过学校正规化、专门化培养的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技能人才必将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二、人才需求分析 1.从技术发展分析 目前,中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机电维修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小,而钣金和喷漆维修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现代汽车技术发展迅速,在汽车机械和电气应用上,制造时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维修时反而变得简单;在汽车车身方面,在结构设计上,由非承载式车身为主转变为承载式车身为主;在材料应用上,由低碳钢转变为高强度钢板为主。车身上新结构、新材料的应用,使得现在的修理方法与过去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用以前的修理方法,不能完全修好现代轿车的车身,现在的车身修理不仅要恢复车身的尺寸,更重要的是恢复汽车的安全性。以下是青海本地大型汽修厂对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表: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各个修理厂对车身修复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比别的工种大得多。 以下是来自网上的一则调研: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教学课件 作者 于京诺 第3章 汽车行驶稳定性控制系统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示范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主编于京诺

第3章 汽车行驶稳定性控制系统 ?学习目标 ?·了解ABS、ASR的基础理论。 ?·了解ABS、ASR的组成和分类。 ?·掌握AB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ASR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了解ESP的功能。 ?·掌握ESP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1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3.1.1 概述 1.ABS 的基础理论 第3章 汽车行驶稳定性控制系统 (1)汽车制动时的附着条件 地面制动力只能小于或等于附着力: (3-1) 附着力正比于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F Z以及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系数,即 (3-2) 在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F Z一定的情况下,附着力的大小取决于附着系数。附着系数的大小与路面和轮胎的性质有关,还与车轮的滑移率有关。 ?F F X ≤??Z F F =

(3)附着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 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系数会随着车轮滑移率的变化而变化,干燥硬实路面附着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如图3-1所示。 开始时随着滑移率的增大, 纵向附着系数迅速增大,当滑 移率达到约20%时,纵向附着 系数达到最大值。当滑移率达 到100%,即车轮完全被抱死滑 移时,其附着系数称为滑动附 着系数。当滑移率为0时,横 向附着系数最大,随着滑移率 的增大,横向附着系数逐渐减 小,当滑移率达到100%时,横 向附着系数接近于零。 图3-1 干燥硬实路面附着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

(4)汽车采用ABS的必要性 由附着系数与滑移率之间的关系可知,汽车制动时如果车轮完全抱死,就纵向附着系数而言,其滑动附着系数低于峰值附着系数,这将使车轮完全抱死时的制动距离比具有峰值附着系数时的制动距离变长;就横向附着系数而言,由于在车轮抱死时的横向附着系数接近于零,汽车几乎失去了横向附着能力,因此使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变差,一旦汽车遇到横向干扰力的作用,就可能产生侧滑、甩尾甚至回转等情况。另外,一旦转向车轮抱死,汽车不会按照转向轮偏转的方向行驶,而是沿汽车行驶惯性力的方向向前滑动,从而使汽车失去转向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汽车制动时车轮抱死会使制动距离变长,方向稳定性变差,失去转向控制能力,因此制动时应避免车轮抱死。汽车上采用ABS的目的就是避免制动时车轮抱死,将滑移率控制在10%~30%,在此范围内既有最大的纵向附着系数,使制动距离最短,又有较大的横向附着系数,以获得较好的横向稳定性和转向控制能力。

基于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侧翻控制策略

基于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侧翻控制策略 摘要: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各方面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特别是针对汽车安全性的高度关注和需求,从而不断的促使着汽车产业在汽车安全行驶方面寻求技术改进和突破。为了提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系数,基于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的侧翻控制策略,针对汽车的主动转向控制建立了以汽车2自由度为参考模型建立了8自由度的汽车动力学模型的侧翻控制策略,主要采用改变转向轮的转向角度,从而减小汽车的侧向加速度,提高汽车的侧翻控制能力。其次,根据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制动系统以及悬架的变化情况建立了10自由度整车侧翻动力学模型,应用车辆动力学和轮胎力耦合特性,提出车辆侧翻控制策略。通过制动矩的差动调节和半主动悬架阻尼力的适时匹配,实现对车辆侧翻的有效控制。通过对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及悬架的控制研究,大大提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关键词:汽车稳定性,悬架控制,转向控制,车辆侧翻,制动控制。

Rollover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car performancerequirements of all aspects, especially in automotive safety attention and demand, and constantly push the car industry for technical improvement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automotive safety driv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r driving in the process of safety coefficient, based on automobile 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ESP) of the lateral control strategy, in automotive active steering control is established by car 2 degrees of freedom for the reference model of 8 degrees of freedom vehicle dynamics model is established of the rollover control strategy, mainly USES the change of steering wheel steering Angle, thus reduce the lateral acceleration of the car, improve vehicle rollover control. Secondly, based on automobile brake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driving and the change of suspension set up 10 degrees of freedom vehicle lateral dynamics model, application of vehicle dynamics and tire forc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vehicle rollover control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Through differential braking torque regulation and timely match the semi-active suspension damping force,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vehicle rollover. Through to the steering system and brake system and suspension control research, greatly improve the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car on the road. Key words: Control stability, suspension, steering control, vehicle, braking contr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