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1.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孕育重大机遇

一是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作出了战略部署。云南的生态地位在全国十分重要,国家将会更加重视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国家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云南省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保护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是云南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正日益得到全省上下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四是多年来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等重大战略,为在全省范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云南省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和任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也给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生态意识不够强,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目前,我省公共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消费方式不当,浪费严重的现象难以禁绝,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等尚未真正发挥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环境保护仍然以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线,尚未转化为企业和公众的自觉行动。此外,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也尚未完全建立。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状况,仍在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粗放型经济仍占主导,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云南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比重较小,行业集约化程度低,特别是依托矿产资源建立起来的有色金属、钢铁和化工等资源型产业,虽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但落后产能比重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改造和提升传统工艺技术的任务十分艰巨。资源开采损失和浪费比较严重,矿产资源深度开发不足,有色金属采选与加工之比为1:5.4,远低于全国的1:27。每吨标准煤产出为578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17元,资源转化效率指数低于全国平均值14.1个百分点。若继续按照现在的发展方式,到2020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强度将是现在的3倍至5倍,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局部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依然突出。云

南96.4%的国土面积,约40%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34.2%岩溶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1%,遍及全省16个州(市)115个县(市、区)。人为不合理的干扰仍然严重,生态建设任务繁重;森林面积虽有增加,但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植被生态防护功能不足,生物入侵和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增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持续加大。部分区域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繁重。9大高原湖泊中仍有4个湖泊处于Ⅴ类或劣Ⅴ类,水质波动较大,湖泊生态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缺乏政策支撑,面源治理进展缓慢。流经城市的河流污染依然严重,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水库存在污染隐患。城市环境问题严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农村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应对措施乏力。总之,云南生态环境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

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策划书

绿色生态文明建设 活动策划书 {7干细介**帆鼻々

自从250 年前工业革命的大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渐次都开始了工业改革,实行大工厂生产。伴随着这一运动的开始,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与日俱增,对树木以及矿产资源的掠夺的增长也是有目共睹。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历史进入20 世纪末期,人类逐渐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的疯狂了掠夺既不符合其他物种的利益,更不符合自身利益,于是,人类开始反思,开始了为其已久的各种活动,譬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荒漠绿化等等。同时,世界各国积极为生态文明做贡献。 计算机学院“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是由本院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绿色生态宣传活动,本着“大力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旨在提高全学院学生对绿色生态的认识,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以及绿色生态创建意识。 这些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绿色生态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重新认识以及决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顺应时代要求,提高全学院同学的积极性,一起为“绿色生态建设”献计献策。同时不仅在学院,更要在整个学校掀起一股“大力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风气。这一活动,不仅会为祖国的绿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还会提高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团总支以及计算机学院新闻中心在北信科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幕式 活动时间:10 月27 日下午12:00——12:30 活动地 点: 学生食堂前 参加人 员: 新闻中心全体成员 开幕式内容: 开幕式主要进行“”活动的宣传, 发放传单,号召同学积极参加我们的比赛。 闭幕式 活动时 间:11月27 日下午1:00——2:30 活动地 点: 教二302 室 参加人 员: 新闻中心全体成员以及各比赛获奖选手 闭幕式内容:总结本次大赛的亮点与不足;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和奖品;再次号召同学加入“大力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期性活动中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云南_直过民族_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19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2 2010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0 77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2-0077-03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彭 波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摘 要: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特殊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揭示了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的现状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处理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期能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对全国各地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普遍意义。云南“直过民族”地区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特殊的地区,在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云南“直过民族”的含义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云南边疆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长期有效的帮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地区。这种过渡在云南成功地解决了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其中涉及景颇、傈僳、独龙、怒、德昂、佤、布朗、基诺族聚居区和部分拉祜、哈尼、瑶等民族居住的共66万余人聚居的地区(涉及现在行政区划的8个州市、24个县、17个民族)。因此,“直过民族”非某单一民族的名称,而是一个民族的集合体,是特殊的对象、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区位制度的产物。当时这些民族由于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为此,云南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对这类地区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即不进行土地改革和阶级 划分,以“团结、生产、进步”作为长期的工作方针,逐步消除落后因素,经过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道路,直接地但却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直过民族”和“直过民族”地区是一个生产关系或者政治学视野的范畴,而非某单一民族或某民族地区的称谓。根据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直过民族”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直到1949年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和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原始经济残余形态)与云南其他各民族一道同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而这些民族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县、乡、村可称为“直过民族”地区。 二、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多处于山地、半山地,对外较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加快“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正确处理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牢固树立生态省意识,加快建设生态省”发展思路,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谋划、组织并协调好各方面工作,推动云南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2003年,‘直过区’涉及景颇、傈僳、独龙、怒、佤、布朗、基诺、德昂8个民族及部分拉祜、苗、瑶、布依、纳西、阿昌、哈尼、汉、彝、傣、白、藏等族,涉及20个民族及未定民族‘克木人’,共125.7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4375.6万人的2.87%,占云南少 收稿日期:2009-06-17 本文为2008-2009年度云南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课题名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初探——兼论临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彭波(1981—),男,汉族,四川眉山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 2013-05-13 09:13:31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年05月09日编者按 为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组成课题组,就“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文献研究,形成了《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课题成果。今日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一、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需要克服模糊认识 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为经济较快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和保障。 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例如,在资源的可持续性上,中国向世界贡献了7%左右的GDP总量,却消耗了15%左右的世界能源。在大气污染上面,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267.8万吨、2273.6万吨,均居世界第一,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7.8万吨,已远超环境承载能力。其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突出的12个重点区域。我们对形势的严峻性必须有充分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继续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不懈努力。 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因素也有机制因素。表现在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当思维模式,缺乏对发展与环保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以致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一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对立关系。这表现为一种典型的代价论思维,认为在一个时期内,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必然要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是一种必要的代价,没有这些代价,就没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 未来发展展望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班级:14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xx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沙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人口压力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发展艰难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后劲不足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5倍。目前我国不足4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主要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生态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上,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十八大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列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此次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力度。,,以何为标准列为单独论述对象做了详细阐述发展高度的设定也体现了我国对后代的顾忌和贯彻社会公平、“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有关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伴随着经济生活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只有经济发展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也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日益密集的关注。“五位一体”思想的深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建立以及入实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含社会机制和制度、经济和产业、科学和技术、观念和意的总和。一般来讲,形成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运行条件。生态文 明建设是一识等各个领域,不仅涉及到技术和产业结项跨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 一个多维系统结构,另外还需要依靠制度体系来作为而且还涉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 值观,构调整,经济才会实现永人类社会才会长远发展,,只有这么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法 律依据以选择内涵式发展,续增长。生态文明中的经济形态,首先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经济的绿色外延式发展为辅。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成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文研究方式为主、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两者相,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此理念从实践上得以 升华和加深的体现、同时兼,,是理论指导与实践践行的完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得益彰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的重要,,以科学的发展来替代非科学发展顾生态变革和社会变革才是前者的发展能够有,,也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序稳健进行。保持 生物资源多样兼顾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人们要掌握好对自然资源的开釆度,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求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与生态代价最小化。性小康社会的建,,战略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理念想吻合、另一方面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享受、人文素质,立不仅包含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整体飞速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善现今存在的恶劣环境问题,,的提高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1 / 3 视发,因素也有机制因素。其一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城镇化发 展进程中没有必要过多重视资源在工业化、展与环保为对立关系因此,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视发展与环保节约和环境保护,过于重视反而会损害经 先发展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发展、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走,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承受底线”就会不断挑战社会的的老路,现实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其三,视发展与环保思路显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 和重、急和缓,必然造成手硬一有程度上的轻重关系,在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强调轻各具差异。这三种观点各自不同、的结果,往往是两手都没抓好。从表面上看,手软其实,它们内含一种共

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试卷

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试卷得分100 1.单选题【本题型共13道题】 1.生态城市的出现正是对应了()的要求 A.可持续发展 B.唯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 D.综合发展 2.()既要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反映经济发展潜力。 A.经济指标 B.生态环境指标 C.生态网络指标 D.管理指标 3.()是人类利用资源获取价值实现的一种经济活动,其目的为了增加产出和经济收入,增加社会财富,以满足和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创办企业 D.承包农田 4.食物链主要涉及有食物链关系的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和()之间的搭配。 A.分解者 B.三级生产者

C.多级生产者 D.都不对 5.倡导(),意味着确立一个新的价值尺度或价值核心 A.生态文明 B.节能环保 C.绿色出行 D.社会文明 6.()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A.政治建设 B.经济建设 C.文化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7.()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 A.前苏联 B.德国 C.美国 D.瑞典 8.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治本”入手。“本”就是深藏于人们心灵的以()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意识或观念 A.生态道德意识 B.经济手段

C.宣传手段 D.个人意识苏醒 9.()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同时也包括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或有毒物质废弃物 A.有害垃圾 B.无用垃圾 C.危险垃圾 D.废弃垃圾 10.()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A.政治建设 B.经济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11.自()年地球高峰会议正式提出“永续发展”主题,绿色消费被视为是达成全球永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 A.1990 B.1991 C.1992 D.1993 12.()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A.生态产业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着眼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而广义的生态文明还要求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物质的吸收和累积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性增加,而发展是一种质量性的改进和潜力的实现。通过从有限的环境中吸取和积累物质而达到的经济规模的数量性增加是不可持续的,而质量性改进和潜力的实现则可永远持续。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和生命线。党的十七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论断。 结论:科学发展是以绿色、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时政 目前,全球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备受关注。大会进展并不那么顺利。欧盟从谈判一开始就提出所谓“路线图”计划,提出有条件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要求在2015年前制定涵盖主要经济体的新法律框架,并于2020 年实施。美国则称只有主要经济体都加入量化减排协议之后,美国才会加入。日本、加拿大、俄罗斯会谈前就明确提出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双轨制,坚持《京都议定书》,坚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非政府组织也强烈要求环境公平,呼吁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在气候变化方面展现领导力。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是影响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这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的。可见,现如今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环境的恶劣形势,但要真正做到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发展经济,是难上加难的。全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二、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_姜春华

2009年6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un.,2009 第27卷第3期 JOURNA L OF S OCIA L SCIE NCE OF J IAM USI UNIVERSITY V ol.27 N o.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 ① 姜春华 (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 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生态意识淡漠,资源瓶颈突出,环境污染加剧,法规监管缺位。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治理机制,才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生态文明;挑战;战略选择[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9)03-0032-02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文明转型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升。当前,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生态意识淡漠。所谓“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在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应持有的一种健康、合理的态度,具有的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所以,人类要顺应自然运行规律,保证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但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人类发生了很多人的灾难。 2.资源瓶颈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Π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Π6、1Π6和1Π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稀缺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 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 3.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二氧化硫排放量、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能源消费量和C O 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单位G DP 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物种正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4.法规监管缺位。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每年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高达1500—2200起,每年发生的环境违法案件多达2万件左右。面对这样的数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违法案件层出不穷?究其根源,环保政策不配套,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没有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环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缺乏对有关官员的管理问责及事后的执法处置,使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总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挑战严峻。这既有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发生的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又有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和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 — 23—①[收稿日期]2009-02-20 [作者简介]姜春华(1969-),女,黑龙江讷河人,硕士,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教授,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8028890.html,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作者:金智博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4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加快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形成。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绿色发展作为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推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辩证统一关系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实践。 一、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区别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为了解决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提出的,两者在概念、外延、侧重点、基本特征等方面相互区别。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内涵和侧重点相互区别。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1],这是一种平衡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含循环发展、生态发展和低碳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绿色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解决环境生态带来的发展问题时,更侧重于绿色的经济活动,寻找并顺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模式来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实现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侧重于通过树立和谐文明的生态价值观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相互区别。绿色发展主要以实施绿色经济战略,即大力扶持、激励和引导绿色产业、绿色经营,鼓励、支持绿色技术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则主要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列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得目标。此次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发展,以何为标准列为单独论述对象做了详细阐述,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得重视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高度得设定也体现了我国对后代得顾忌与贯彻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决心。伴随着经济生活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得日趋严峻,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得动态关联也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日益密集得关注。只有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得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得建立以及“五位一体”思想得深入实践、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得关系所取得得一切积极、进步成果得总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与谐共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得物质与精神成果得总与。一般来讲,生态文明包含社会机制与制度、经济与产业、科学与技术、观念与意识等各个领域,形成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环境与运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项跨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得一个多维系统结构,不仅涉及到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涉足人们得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另外还需要依靠制度体系来作为法律依据,只有这么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人类社会才会长远发展,经济才会实现永续增长。生态文明中得经济形态,首先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以选择内涵式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成得经济发展方式转文研究方式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经济得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得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得体现、科学发展观就是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此理念从实践上得以升华与加深,两者相得益彰,就是理论指导与实践践行得完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同时兼顾生态变革与社会变革,以科学得发展来替代非科学发展,就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得重要体现,也正就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得理论指导,才就是前者得发展能够有序稳健进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可持续发展得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要掌握好对自然资源得开釆度,兼顾环境保护与自身发展得协调性,保持生物资源多样性,力求经济发展中得社会与生态代价最小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战略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理念想吻合、另一方面,小康社会得建立不仅包含生活水平得提升、经济整体飞速发展,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得享受、人文素质得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改善现今存在得恶劣环境问题,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得环境。 党得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得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得十 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 "五位一体"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生态文 明建设,上升到党与国家得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得关系作进一 步深入得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与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但也要瞧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与城镇化加速发展得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 间逐步出现得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得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 环境总体恶化得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文明

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100分

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100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3道题】 1.有害垃圾的收集容器应该为()颜色 A.红 B.黑 C.白 D.灰 2.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 A.工业文明 B.物质文明 C.社会文明 D.人文文明 3.()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一种新型工业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居场所。 A.生态工业园 B.经济技术开发区 C.高新技术开发区 D.都不对 4.现代服务业初步发展出现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于20世纪()年代。 A.70 B.60

C.80 D.90 5.()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同时也包括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或有毒物质废弃物 A.有害垃圾 B.无用垃圾 C.危险垃圾 D.废弃垃圾 6.()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A.生态产业 B.知识产业 C.绿化产业 D.人文产业 7.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提出的一个新概念A.五十年代 B.八十年代 C.六十年代 D.七十年代 8.()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

A.生态社区 B.生态城市 C.环保社区 D.环保组织 9.()表现为三种形式: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 A.生态价值观 B.经济价值观 C.世界价值观 D.自我价值观 10.()是我国经专门机构认定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 A.环保食品 B.绿色食品 C.安全食品 D.优质食品 11.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A.相互独立 B.没有关系 C.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D.经济利益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读《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有感“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

云南省江川县改善生态环境共创生态文明.

云南省江川县:改善生态环境共创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也才能确保今后跨越式发展中环境质量不再恶化。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县城,江川拥有“一县辖两湖”的先天优势,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日益凸显的今天,江川成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战场,一个以“生态立县、环境优先、保护两湖、建设优美江川”的“生态立县”战略在全县铺展开来,这是一个借生态之力,促发展之势,实现自我超越,开辟我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县生态建设工作,力促我县生态县建设跃上新台阶。 一、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我县生态建设之间的重大关系 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生态保护是促进和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环境问题究其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以解决。经济不发展,就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支持,保护环境也难以奏效,同时,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发展。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巩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成果,积极服务招商引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促进思想更解放,行动更科学,措施更得力。

第二,以人为本是核心,生态保护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以人为本,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就是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就是要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实际工作中,应维护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以“生态立县”、“科学发展”为载体,强力推进实施环保“七大工程措施”,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确保老百姓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能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求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既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更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一是正确理解环境约束,研究和探讨解除环境约束的对策、方法和途径;二是要建立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促进我县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三是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政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