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及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及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高血压管理意见

建议通过各种途径筛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对高血压前期患者,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V140/90mmHg的目标值。

对无合并症、年龄V60岁的患者,可进一步将血压目标控制到<130/80mmHgo

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V150/90mmHgo

选择特定的药物成功降压以降低卒中风险很重要,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采用家庭自测血压,有益于改善患者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水平。

针对性采用动态血压测量,有利于检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

糖代谢异常管理意见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社区人群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HbA1c<7.0%,以降低心脑血管

事件风险。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积极改进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合理摄入蔬菜水果、不吸烟或戒烟等,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已被证明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益的G1PT 受体激动剂、SG1T2抑制剂、口塞理烷二酮类等新型降糖药物。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V130∕80mmHg,可依据个体耐受性进一步降低。

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风险。

血脂异常管理意见

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风险高危或极高危者,除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可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卒中的一级预防。

调脂治疗需要设定目标值,推荐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为首要干预靶点。

根据脑血管病风险评估设定1D1-C目标值:极高危者1D1-C<1.8mmo1/1(70mg∕d1);高危者1D1-CV2.6mmo1/1(100mg∕d1)。

1D1-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标者,1D1-C至少应降低50%。

极高危1D1-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1D1-C仍应降低30%左右。

脑血管病风险高危或极高危者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应考虑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1D1-C不能达标者联合依折麦布治疗。

1D1-C>4.9mmo1/1且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中等

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依折麦布不能达标者,可以考虑联合PCSK9抑制剂进行治疗。

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ASCVD中高危可以考虑使用依折麦布进行辅助治疗。

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ASCvD高危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进行治

疗可能是合理的。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接受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甘油三酯(TG)>2.3mmo1∕1,可以考虑给予大剂量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与预防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与预防 摘要:目的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控制与预防措施.方法对心血管 疾病的危险因素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最重要 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结论:在心血管病防治中除了要“标本兼治”外,还必须要有全局观点。在发现了一种危 险因素的时候要主动寻找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对于并存的危险因素必须关注并予 以更积极的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与预防 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引起约1600万人的死亡,其中死于心肌梗死的720万人中近50%是高血压引起的,今后20年其发病率还将增长60%。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心血管疾病将使人类健康受到更大的威胁。目前,中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患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千万人,糖尿病2千多万人,烟 民3.5亿人,另外还有大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者,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巨大“后 备军”。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研究证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这些危险因素常积聚 于同一个体,互相协同,互为因果,大大加速了心血管病的进程[1]。本文简述了 可改变因素致心血管病机制及防治方法。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它既是一种独立性疾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一个长期的、逐渐进展 的慢性疾病。其常见因素:1.1烟酒与高血压吸烟是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病因,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国外多项研究都证明吸烟与心血管病发 病和死亡相关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过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已十分肯定,饮酒量越大危害越大。酗酒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脑出血)的重要诱 因之一。 1.2摄盐过多高盐摄入是我国北方人群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1.3超重肥胖 超重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超重肥胖发生率高,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并难以治疗,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不利影响。超重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的最重 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现在各国对高血压的防治均制订了详细的指南,对人群 高血压的防治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结论:(1)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及其并发症 发生危险呈正的、连续性相关。(2)高血压与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有强的 协同致病作用。(3)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非药物)高血压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 病及其并发症,同时治疗其他并存的危险因素十分重要。在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时,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减轻其他危险因素的致病作用[2]。2.糖尿病:糖尿病(DM)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终身慢性进行性疾病,病因极为复杂。糖尿病是冠心 病(CHD)与心肌梗死(MI)的重要危险因素,是DM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是 遗传性因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人格特征、生理功能障碍之间相互影响而形 成的综合征。它又是一种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性疾病,而且合并症多,致残及 早逝率高,亦可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可导致一系列的心脑血 管疾病。近年来研究结果可以归纳如下:(1)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 管病呈正的、连续等级相关;(2)多数研究显示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相关程度 高于与脑血管病的相关程度;(3)血脂异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有协同 致病作用;(4)通过干预(药物和非药物)减轻血脂异常的程度可以明显减少

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及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及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高血压管理意见 建议通过各种途径筛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对高血压前期患者,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V140/90mmHg的目标值。 对无合并症、年龄V60岁的患者,可进一步将血压目标控制到<130/80mmHgo 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V150/90mmHgo 选择特定的药物成功降压以降低卒中风险很重要,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采用家庭自测血压,有益于改善患者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水平。 针对性采用动态血压测量,有利于检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 糖代谢异常管理意见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社区人群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HbA1c<7.0%,以降低心脑血管 事件风险。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积极改进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合理摄入蔬菜水果、不吸烟或戒烟等,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已被证明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益的G1PT 受体激动剂、SG1T2抑制剂、口塞理烷二酮类等新型降糖药物。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V130∕80mmHg,可依据个体耐受性进一步降低。 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风险。 血脂异常管理意见 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风险高危或极高危者,除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可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卒中的一级预防。 调脂治疗需要设定目标值,推荐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为首要干预靶点。 根据脑血管病风险评估设定1D1-C目标值:极高危者1D1-C<1.8mmo1/1(70mg∕d1);高危者1D1-CV2.6mmo1/1(100mg∕d1)。 1D1-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标者,1D1-C至少应降低50%。 极高危1D1-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1D1-C仍应降低30%左右。 脑血管病风险高危或极高危者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应考虑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1D1-C不能达标者联合依折麦布治疗。 1D1-C>4.9mmo1/1且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中等 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依折麦布不能达标者,可以考虑联合PCSK9抑制剂进行治疗。 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ASCVD中高危可以考虑使用依折麦布进行辅助治疗。 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ASCvD高危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进行治

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精)

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 国家十一五脑血管研究子课题,世界上最大的脑血管糖代谢研究——“ACROSS CHINA 纵横中国”项目已经启动。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各国都已将其写入卒中指南。而相对于其他危险因素而言,神经科医生对于卒中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处理起来还不能得心应手。我们希望通过此次项目,改变神经科医生对血糖异常的认识观念,提高对卒中患者的血糖管理水平,同时达到四个方面的目的:一、研究中国急性卒中和TIA患者在住院期间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及其分布;二、研究中国急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在卒中患者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和并发症的分布特点;三、研究糖代谢异常对卒中患者90天以及一年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四、研究糖代谢异常中的血管病变对卒中复发的影响。 一、脑血管疾病患者高发高血糖 欧美发达国家,很高比例的脑卒中死者的死亡证明书上同时有糖尿病的诊断。研究显示,超过2/3的慢性卒中患者和超过1/3的急性卒中患者合并高血糖,但在仅检测空腹血糖的情况下,这些患者往往被漏诊。因此,进行OGTT检查,发现更多潜在的高血糖患者,以便尽早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后者又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低减(IGT)。IGT是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7.8 mmol/L,但尚未达到11.1 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IFG指空腹血糖在6.2~7.0之间升高,但还未达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转化的高血糖过渡状态,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IGT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而IGT阶段大血管并发症已经开始。因此不论采取生活方式的改善还是药物来控制血糖,延缓IGT向糖尿病的进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血糖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2004年发表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开展的糖代谢调查GAMI随访研究证实:糖耐量异常人群的卒中发生率较糖耐量正常人群显著增高。 脑血管疾病患者若同时伴有糖代谢异常,常常预后不良。Baird等人分析了10项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发现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Bruno等人也通过4项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和1项病例序列研究结果分析发现,入院血糖水平与症状性脑出血相关。Stroke杂志2003年发表的一项澳大利亚的针对卒中后持续性高血糖与梗死灶增大和不良临床结局的研究中发现,合并高血糖的卒中患者急性梗死体积、最终梗死体积的增加较多,与血糖正常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而且合并高血糖的患者最终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比血糖正常的患者明显偏高(P<0.05)。还有许多研究均报道,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其卒中后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这些研究都提示,与血糖正常的患者相比,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探究

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探究在当今社会,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 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其中,糖代谢异常是一个普遍存 在的问题,其不仅影响着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本文将对糖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进行探究。 一、糖代谢异常 糖代谢异常是指机体内糖的利用和代谢发生异常的状态。正常 情况下,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关键因素。糖尿病就是由于胰 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导致血糖控制失常而发生的疾病。除了糖尿病,糖代谢异常还包括高血糖、低血糖、血糖不稳定等。这些异 常状况会导致血糖过高或过低,进而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二、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 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中的脂质含量增加,血液 黏稠度增大,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导致高血压、冠 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糖尿病患者的心脏

病发病率也比正常人高出很多,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预防心血 管疾病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糖代谢异常与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肥 胖症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往往比正常人要高,但却无法完全降低血糖水平。这种反复的高血糖状态会破坏 胰岛β细胞,并加速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循环反馈加剧了肥胖和 糖尿病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过程中,控制 血糖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糖代谢异常与脑血管疾病 除了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糖代谢异常还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 风险。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罹患中风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2到3倍,且糖尿病患者中的脑血管疾病也更重。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 皮细胞受损,血管壁中的脂质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大,这些 因素都会破坏脑部血管,加速脑血管硬化的进程,并促进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19)要点 1 前言 我国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庞大的患病基数使其成为我国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年修订版)除了进一步明确强化降压的临床获益外,将130~139/85~89mmHg血压水平作为心血管病风险分层的新增标准,以期通过更好的血压控制和血脂管理改善我国心脑血管病高发现状。已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如合并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糖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发生与死亡风险倍增,单纯降压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病风险管理存在局限性。以降压为基础,进行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模型计算,我国如能在未来15年间进行积极地降压、降胆固醇治疗并实现达标,可避免100万~165万例急性心肌梗死、140万~250万例脑卒中的发病与45万~85万例心血管病死亡的发生。 本共识着重高血压患者的胆固醇管理,对其他的血脂异常如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问题由于暂时无法形成共识,不做过多讨论。 2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现状

研究结论均提示: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越多,临床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也越高。因此,危险因素越多的高血压伴高血脂症患者更应积极地管理危险因素,特别是血压和血脂的达标。 基于我国高血压与血脂异常(以高总胆固醇血症为主)的高伴发率,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低治疗率、低控制率,提升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双达标率是一项意义重大且艰巨的任务。 3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和临床研究与循证证据 3.1 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的病理生理特点 3.2 高血压与高血脂症在AS发病中的作用 3.3 降压联合降胆固醇治疗的抗AS机制 3.4 临床研究与循证证据 4 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患者的血压血脂管理目标 4.1 血压管理目标 4.1.1 目的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决定给予降压和调脂的双达标策略,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 4.1.2 治疗目标值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血压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对于合并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结合患者的危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宣教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宣教 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因此,掌握脑卒中发生 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成为我们工 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1.1不可预防的因素 1.1.1年龄年龄是脑卒中最为肯定的危险因素,65岁以后,脑卒中的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 1.1.2性别男性病人患脑卒中的机会要多于女性。 1.1.3家族史目前大多认为脑卒中为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受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 家族史的患者患脑卒中的机会多于其他人。 1.1.4民族是脑卒中不可预防的危险因素,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1.2可以预防的因素 1.2.1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为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的程度及持续时 间的长短成正关系,高血压的转归是脑卒中。 1.2.2心脏病是公认的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房颤、瓣膜病、心肌梗死、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左室肥厚、二尖瓣脱垂。 1.2.3糖尿病对于脑血管的致病性虽不如其对周围血管明显,但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且常和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并存。 1.2.4血脂异常高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尚不如冠 心病确定,有些脂蛋白的缺乏导致的高脂血症是青年人脑卒中的独立的遗传危险因素。 1.2.5吸烟尼古丁导致脂质代谢障碍而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也是脑卒中的轻度危险因素。 1.2.6饮酒急性酗酒或慢性酒精中毒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2.7无症状动脉病包括非狭窄性斑块和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斑块脱落及血管狭窄影响 血供的危险性而成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2.8其他一些研究表明,偏头痛、口服避孕药、一些代谢病或血液病也是脑卒中的潜在危 险因素。 2 脑卒中的预防宣教 2.1治疗原发病 2.1.1高血压对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医生要求进行,而药物治疗是抗高血压最重要的和最有 效的方法。 2.1.2心脏病经医生确诊心脏病的患者要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一些 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脑血管,防止血液凝固的药物,定期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掌握先兆症状,避免发作诱因。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讲座总结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讲座总结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大脑血管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这些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近日,我们邀请了专家为大家进行了一场关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知识讲座。以下是讲座内容的总结。 一、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讲座首先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因素都会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水平,保持适当的体重,并坚决戒烟。 二、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讲座中提到,应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此外,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也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三、适度锻炼 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通过锻炼可以增强心

肺功能,降低血压、血脂和体重,改善血液循环等。讲座中建议每天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三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四、控制情绪 讲座中特别提到了情绪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压力。 五、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讲座中提到,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此外,对于特定人群,如年龄较大或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更应该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相关的专科检查。 六、药物治疗 在讲座中,专家还介绍了药物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并根据疗效进行调整。但是,药物治疗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物质代谢异常引发的疾病

物质代谢异常引发的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这样的饮食结构不仅会导致人们的身体肥胖和各种代谢异常,还会引发各种疾病。本文将就物质代谢异常引发的疾病进行探讨。 一、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患者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导致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受损。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高糖分的食物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度,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食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除此之外,肥胖、缺乏运动、遗传等因素也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二、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脏、脑部、肾脏等重要器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高盐、高脂肪的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长期不运动、过度饮酒、抽烟等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三、高血脂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肪物质的含量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高血脂的发生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

长期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也会增加患高血脂的风险。 四、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体重超过正常范围,脂肪含量过多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长期肥胖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肥胖的发生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会导致体重增加,长期不运动、过度饮酒、抽烟等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肥胖症的风险。 五、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一组代谢异常的综合症,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长期缺乏运动、过度饮酒、抽烟等生活习惯都会增加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综上所述,物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适量摄入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分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食不规律。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过度饮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从而降低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等,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7亿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80%的死亡案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尽管心血管疾病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常见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会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冠状动脉的压力,导致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 2. 吸烟:吸烟不仅对肺部有害,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 3. 高血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内膜炎症的发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血糖水平异常,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 5. 缺乏锻炼:长期缺乏运动可以引起肥胖和心血管疾病。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控制体重,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6. 不良饮食习惯:摄入高盐、高油、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会增加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过量摄入盐分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脂肪食物 会增加胆固醇水平。 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 关键。养成戒烟的习惯,避免长时间坐在电视前或电脑前;保持适度 的运动,至少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2. 注意饮食:合理膳食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多摄入蔬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鱼类、瘦肉和豆类等含有健康营养的食物, 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盐和糖的摄入。 3.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 均衡饮食和多运动来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4.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患 病风险。 5. 控制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 过适当的休息、放松和娱乐来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心血管疾病的常见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缺乏锻炼和不良饮食习惯等。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我们应该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定期体检以及缓解

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全文版)

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全文版)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紊乱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表现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聚集,其主要组分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和血脂紊乱。初步统计我国MS的患病率已达14%~18%。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MS患病率日趋上升,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问题。MS的危害性在于它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MS中每一项组分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而同时合并多种组分异常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更大。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是MS的高危人群,因此MS也成为老年人群新的流行病。由于老年人自身病理生理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其MS的流行病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老年人群MS的流行特点 1.1 地域、人种分布特点 不同地域老年人群MS的患病率有所不同。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人群MS患病率低,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正好相反。我国老年人群MS 的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一项国内调查资料显示,北方MS患病率为23.0%,南方为11.5%,在地理位置上由北向南逐步呈下降趋势[1]。除地域不同外,城乡患病率差异也非常明显,城市高于农村。有资料表明,城市MS的患病率为23.5%,农村为14.7%。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老年人群有超过85%的人存在一种以上的代谢异常。此外,不同人种的

MS患病率也有所不同,白种人MS的患病率高于亚洲人群,尤其是西班牙白种人。有研究表明,白种人MS患病率为23.9%,黑人为21.6%,而亚洲人患病率较低,日本和韩国分别为6.0%和13.0%。 1.2 年龄分布特点 尽管MS患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均较高,但不同年龄段其患病率是不一样的。MS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很高。总体而言,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0岁前罕见,50岁前迅速上升,70岁左右达高峰,国内一项研究表明,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及≥80岁组MS患病率分别为6.97%、9.40%、14.81%和19.28%[2]。我国11省市≥45岁、≥55岁人群MS患病率分别是≥35岁人群的2.0倍和2.8倍[3]。因此,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明显。1.3 性别分布特点 国内外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同性别MS的分布特征不同。<50岁,男性MS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时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似;>50岁女性高于男性。国内11省市研究结果显示45岁之前男性MS患病率高于女性,45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4]。女性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比男性明显,>50岁明显增加,到老年患病率常超过男性。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老年绝经后雌孕激素水平明显降低,易使绝经后体质量增加,导致MS患病率上升。而男性MS特点是患病率上升早、速度快、幅度大,因此在中青年,男性MS患病率常比女性高。但在不同种族中情况有所不同,白种人一般男性MS患病率高于女性,而西班牙裔、墨西哥裔白种人和黑人则是女性高于男性。

心脑血管疾病总结

心脑血管疾病总结 简介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大脑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 卒中、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且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常见的致死疾病。本文将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总结,包括疾病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定义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大脑以及血管的疾病群,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等。其中,冠心病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是心肌急性缺血坏死,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脑组织损伤,高血压是指静脉压力持续增高。 病因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不均衡、缺乏锻炼、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吸烟 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3.高血压:持续的高血压会对心脑血管造成损害。 4.高血脂: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6.肥胖:肥胖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因具体疾病而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症状: 1.冠心病: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 2.心肌梗死:胸痛剧烈、出汗、呼吸困难等。 3.脑卒中:突然的头痛、短暂性言语困难、瘫痪、失去平衡等。 4.高血压:头痛、头晕、视力模糊、恶心等。 诊断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医学检查结果。常见的诊断方 法包括以下几种:

1.心电图: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估的常用方法。 2.血压测量:检测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3.影像学检查:如心脏超声、脑血管造影等。 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等。 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脂药等,具体药 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手术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 健康饮食、增加运动等,手术治疗常见的有血管支架植入、搭桥手术等。 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 1.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避免吸烟和酗酒等。 2.定期体检:定期检查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 理。 3.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4.减少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休闲娱乐、放松技巧等。 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 效降低患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脑血管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进行体检,以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管理,以确保身体的健康。

脑血管病健康教育指导

脑血管病健康教育指导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两种类型。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提高大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教育指导。 一、了解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 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语言不清、面部、手臂或腿部的麻木或无力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二、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要定期测量血压,如有高血压应积极治疗,并注意饮食、减少盐分摄入等。 2.控制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也是导致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定期检查血脂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 3.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要坚决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控制体重:肥胖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要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水平。 5.均衡饮食:健康饮食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注意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 6.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脑血管病的发生。 三、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脑血管病是一种潜伏期较长的疾病,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脑血管病。因此,定期体检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五、脑血管病的急救知识 1.脑梗塞的急救:对于疑似脑梗塞的患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量保持患者体位舒适,保持呼吸畅通,不要给患者进食,尽量保持安静。 2.脑出血的急救:对于疑似脑出血的患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患者体位平卧,头部保持中立位,不要用力抬高头部,保持呼吸通畅,尽量保持安静。 六、积极治疗,遵医嘱用药 如果已经被诊断为脑血管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同时,要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系统发生的各种病理变化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病、脑卒中等。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常见的疾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主要的致死 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在2019年全球死亡人数中,心脑血管疾病占比约为32%。其流行概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流行概况: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2. 各年龄段都有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但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血管会逐渐硬化和狭窄,心脏功能也会逐渐衰退。 3. 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患有相关疾病的人,个体罹患的 风险也会增加。 4.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等因素也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产生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 1. 不良的生活方式:高盐饮食、高脂饮食、久坐不动、吸烟和酗酒等都是心脑血管 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等病理变化, 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 病理变化,增加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3. 高血脂:血脂异常就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超过正常范围。高血脂 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4. 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 使心脑血管受损的风险增加。 5. 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易损,心脏功能也会逐渐下降,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6.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个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 高。 7. 性别和种族:男性和非洲裔人群更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 脑血管病 报告

中国脑血管疾病报告 引言 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中国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将对中国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现状、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发病原因 中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如吸 烟、饮酒过量、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2.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是高血压患者数 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高血压患者易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与脑血管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糖尿病患者易患高 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脂肪代谢紊乱:高血脂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脂肪代谢 紊乱导致血脂异常,加速了动脉硬化的发展。 现状 脑血管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以下是中国脑血管病现状的几个方面: 1.高发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脑血管病发病率较高,主要因为这些地 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工作压力大等原因。 2.年龄趋势:脑血管病以中老年人为主,但近年来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 势,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3.死亡率:脑血管病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导致了大量的生命损 失和社会经济负担。 防治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脑血管病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健康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合理的饮食结 构,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2.高血压管理: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从政策、宣传教育、医疗保 健等方面入手,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脑血管病发病风险。 3.糖尿病控制: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推广糖尿病防治知识,规范 治疗手段,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4.早期筛查:加强对脑血管病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工作,通过早期发现并 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率。 5.健康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普及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提高公 众的健康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意识。 结论 脑血管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有效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早期筛查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减少疾病造成的伤害。希望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促进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以上是对中国脑血管病的报告写作。通过分析发病原因、现状和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疾病禁忌和健康宣教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疾病十大禁忌和 健康宣教 高血压十大禁忌 第一,高血压私自停药,或间断吃药。 有的人凭感觉吃药,有头疼头晕等不适症状就吃一片药,没症状就不吃。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无论有没有症状,只要血压高就有危害、就要积极治疗。 第二,频繁地换药。 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只要血压控制平稳并且没有不良反应,原则上不要换药,按照原方案长期治疗即可,不要总是换药。每次换药都会引起血压波动,对身体不利。 第三、不戒烟、不戒酒。 喝酒会加重血压波动,并且使血压更难控制。吸烟不仅会升高血压,还会增加心脑肾病变的发生。所以高血压患者要努力戒烟酒。 第四、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都会导致血压严重升高,从而增加脑出血、脑梗和心梗的风险。高血压患者适量运动有好处,但是要掌握好运动强度,运动过程中要控制好心率。运动时最快心率为(220-年龄)×85%。 第五、大便干燥。 便秘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出恰当处理。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血压短暂而显著的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临床上因用力排便导致猝死的病例并不少见。

第六、从来不测血压。 有很多高血压病人,吃上降压药后就再也不测血压,不知道血压是不是得到了满意控制。高血压患者每周至少测一两次血压,发现血压过高或者过低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七,不控制体重。 对于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减重对控制血压非常重要。血压轻度升高的人,只要把体重减下来,血压完全可以恢复正常。即便血压严重升高,减轻体重后也可以少吃一两种药就能满意控制血压。 第八,只关注血压,不关心血脂血糖。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会共同破坏心脑肾健康,所以只知道控制血压是远远不够的。高血压患者要定期检测血脂、血糖,发现异常要及时治疗。 第九,吃盐多、吃甜食多、吃高热量食物多。 这些不良饮食习惯都会升高血压。 第十,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 规律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压,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常见且重要的原因。 高血糖十大禁忌 第一,明知道自己血糖高,却不控制。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之首. 病因 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 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

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6.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2020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

2020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 调查了解郑州市4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郑州市4 204名40岁及以上人群纳入分析。采集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及糖尿病家族史;使用统一设备器材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析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果 本调查数据显示,郑州市40~7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0.5%(1 704/4 204,标化患病率为39.5%),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7.8%(644/1 704,标化患病率为39.7%),高血压合并高TC、高TG、低HDL-C和高L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9.3%(158/1 704)、24.4%(416/1 704)、

21.0%(358/1 704)和1.9%(33/1 704)。在高血压患者中,血脂异常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按行政区划,50.4%比28.6%,χ2=84.508,P<0.001),男性高于女性(41.0%比35.3%,χ2=5.988,P<0.05),中心性肥胖高于非中心性肥胖(41.0%比25.5%,χ2=27.347,P<0.001),糖代谢异常者高于非糖代谢异常者(43.7%比29.2%,χ2=36.51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脂异常患病率随文化程度、体质指数的升高呈上升趋势(χ趋势2=52.732、8.642,均为P<0.001);而按年龄、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分组,组间血脂异常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区(OR=2.302,95%CI:1.818~2.916,P<0.001)、文化程度(初中及高中:OR=2.109,95%CI:1.363~3.265,P=0.001;大专及以上:OR=1.535,95%CI:1.191~1.978,P=0.001)、体型(OR=2.181,95%CI:1.540~3.088,P<0.001)和糖代谢异常(OR =1.788,95%CI:1.432~2.233,P<0.001)是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结论 郑州市4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城市、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体质指数、中心性肥胖和糖代谢异常是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