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材

学前心理学教材
学前心理学教材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是我校学生今后学习幼儿教育学及相关的教学法的基础,通过对绪论中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及一些有关幼儿心理的小事例的学习,引起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幼儿及自身心理现象的热情。(二)能力目标

1、能从三个方面理解心理现象和心里的实质。

2、能够对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正确举例。

3、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进行概述和总结。

(三)认知目标

1、正确理解幼儿心理学的定义。

2、从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三个方面掌握什么是心理现象;了解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定义;正确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

3、从三个方面了解心里的实质。

4、掌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5、了解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6、了解本门功课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从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三个方面掌握什么是心理现象;了解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定义;正确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

2、掌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了解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一)物质材料的准备

教材、ppt

(二)知识经验的准备

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案例的收集

四、课时安排

2节

五、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幼儿的心理有自己的独特性。

问:幼儿园的孩子同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的心理一样吗?

他们对同样的刺激的反应一样吗?

举例:“○”像什么?

幼儿园:像…,像…,像…

为什么孩子会认为○○○○○比○○○○○多?

为什么你问幼儿2 + 3 = ? 幼儿会说:不知道

你问:2个苹果+ 3个苹果= ? 幼儿会说:是5个苹果。

为什么幼儿的图书色彩鲜艳,字迹很大,并配有插图?

为什么教师用简单机械地让幼儿跟读的方式学习:

如: 苹果苹果apple; apple apple苹果,孩子的注意只能坚持几十秒?

……

了解幼儿的内心是教育好幼儿的基础,而幼儿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等待我们去探究,这些将是我们今后的学习内容,我们要学好幼儿心理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心理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教授新课

1、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

定义:幼儿心理学---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个体从从出生到衰老整个漫长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特点:

1、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

2、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3、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特点

4、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规律:

1、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形成和表现是服从一定的客观规律的。

2、幼儿心理特点的形成,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也是按照一定规律起作用的。

二、心理现象与心理

(一)什么是心理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

例如:我们都在教室里听课,有些人聚精会神,有些人心神不定(憧憬未来、回忆过去、冥思苦想今天我今天哪里得罪他了?今天我吃什么?);有人记笔记一丝不苟,有人龙飞凤舞,洋洋洒洒;同班同学有人活泼开朗,有人内向压抑;教室里温度适宜,不冷也不热,我早上没吃饭,肚子有点饿;这个老师上课不错,那个老师说话的声音好听……

但我们从未系统的认识这种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分类:

1、动机

定义——人的一切活动,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如:我上幼儿师范——我想当幼儿老师

幼儿给你看他的画——得到赞扬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实验1:用右手的食指拉砝码

——不同的动机对活动的推动力不同。

如: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可能越好。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实验2:为别人制作小旗

2、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感知觉:我们在清醒的状态下能够感知的一切事物。

如:教室是什么形状的?

老师的个子高吗?

这个同学漂亮吗?

记忆:感知过的东西在头脑中的再现。

提问:你还记得小学学过的乘法口诀吗?

这是谁的香水味?

我的名字叫什么?

思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

如:为什么你知道 5 + 2 = 7 ?

我为什么比他考得好?

为什么他穿这件衣服比我好看?

想象:如果你中了500万你会做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猪八戒吗?

10年以后你会是什么样子?

注意:注意与我们的心理过程相伴。

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的学习效率非常高?

(2)情感过程:

喜、怒、哀、乐、惊奇、害羞、嫉妒、憎恨、愤怒、羞耻、后悔、尊敬、蔑视

(3)意志过程:

人在活动中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我记笔记记得手疼困,但我坚持记完。

3、个性

人由于遗传、环境、受教育水平不同,心理活动表现出差异。

(1)能力:

(2)气质: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度分为四种类型。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动作敏捷、粗枝大叶、情绪不稳定

粘液质:稳重但不灵活,踏实死板、沉着冷静无生气

抑郁质:敏感、多愁善感、怯弱、孤独、行动缓慢

(3)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热情——冷漠勇敢——胆怯勤劳——懒惰独立——依赖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大自然、社会生活环境等接触越丰富,孩子心理活动的内容越丰富。

思考:为什么许多家长要带孩子去旅游?

为什么山区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单纯?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主动的。

举例:下雪——农民:高兴瑞雪兆丰年

同学:抱怨,又要扫雪

第二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一)遗传

定义——祖先的生物特性(遗传素质)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举例:先天失明的孩子——后天训练成画家

无脑儿——后天训练生活自理

1、遗传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举例:训练黑猩猩——最终不能达到人类的心理发展水平。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遗传特性。

(二)生理成熟

定义——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或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

大肌肉群——小肌肉群

出生头几年处于生长发育高峰——青春期第二次发育高峰

2、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实验: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前学习对孩子没有多大的作用,他们的生理成熟还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水平。

3、关键期与孩子的生理成熟有关。

个体在成长的某一时期内,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去或错过发展的机会,以后将很难学会该种行为,有的甚至一生难以弥补。

如:婴儿爬行的关键期在半岁到一岁之间。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举例:父母的文化水平高——教育方式多民主

文化水平低——教育方式多暴力

正规幼儿园——非正规幼儿园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差异

(一)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举例:

孩子的语言能力:中国——日本——美国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条件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学校教育不适合搞整体语言教学、主题单元形式的教学?

为什么农村幼儿园和城市幼儿园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2、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

(1)家庭:氛围、单亲、经济状况、教养方式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老师、游戏、活动、批评等

(3)电视等各种媒体:如学会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的活动

(一)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1、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其心理的作用也越大。

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全部的心理活动:

(1)需要:游戏

(2)兴趣爱好: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积极性比较高,活动时间较长

(3)能力:难度太大或太简单的活动都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思考:什么叫跳一跳,摘到桃?

(4)性格:

反应快,多变的孩子喜欢多变的活动;安静、迟缓的孩子可以较长时间做比较细

致的工作,如做手工,画画。

(二)幼儿的活动

1、对事物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质地、功能,发展其观察力、好奇心、创造性。

2、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其社会性和自己的个性。

因此,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

3、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心理学?

1、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

举例:问:为什么乒乓球会在水里浮起来?

因为它是白色的。

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答?

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思考:儿童是小大人吗?

3、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4、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

通过学习为幼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为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3、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4、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方法

(一)、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二)、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把观察、实验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二、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主观性。

2、活动性原则

儿童的心理在活动中形成,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3、发展性原则

儿童的心理不断变化发展——孤立静止的看待幼儿对吗?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看书后思考:运用观察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2、实验法

——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提问:运用实验室提问法应考虑到哪些要点?

3、测验法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主要用来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如:中国比那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提问:对学前儿童测验要注意哪些?

4、调查访问法

——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者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提问:调查法有何特殊作用?

5、问卷法

——将调查问题标准化。

也可对较大儿童进行口头问答。

6、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通过对儿童的交谈,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去了解儿童的心思。

布置作业:

1、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

2、谈一谈你对影响幼儿心理发展因素的看法。

3、在生活中观察一下人们都有哪些心理现象?并说明心理现象的内容。

小结与反思: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是我校学生今后学习幼儿教育学及相关的教学法的基础,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年龄特征,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幼儿及自身心理现象的热情。

(二)能力目标

1、能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概括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2、能够对3——4、4——5、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概述并举例或解释。

(三)认知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并能对其进行解释。

2、了解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掌握各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4、掌握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最近发展区的定义。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并能对其进行解释。

2、掌握各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准备

(一)物质材料的准备

教材、手绘图形、

(二)知识经验的准备

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案例的收集

四、课时安排

2节

五、教学内容

复习:

提问:

1、人的心理现象由哪三部分组成?

2、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

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4、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导入新课

思考:

1、幼儿的心理和成人有什么区别?

2、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大班的孩子有区别吗?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表现。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哪些一般的特征呢?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一般特征

A: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分为生理年龄特征(不会走路、说话);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为何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

1、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时间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儿童年龄越小,生理成熟程度对其心理发展的制约越大。

如:3个月的婴儿是否能开口说话?为什么?

(2)心理的发展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1)文化、社会生活条件、家庭环境、教育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不是说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2、可变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1、婴儿期(0——1岁)

新生儿期: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7——12月

2、幼儿早期(先学前期):1——3岁、

3、幼儿期(学前期):3——6岁

4、学龄期:6、7岁——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

剧变化的情况。

1岁:坚持自己走,自己乱钻

3岁:执拗“我不……”“我偏不……”“我就不当好孩子”

7岁:对成人反抗,作出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使坏、捣乱、打人

转折期=危机期?

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

如:3岁头脑中知识量激增,而口语表达能力受到限制——口吃

(二)关键期

奥地利的生物学家劳伦斯从“印刻”现象提出

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些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间容易出现,过了这一个时间就难以形成。

如:狼孩

许多心理能力和特征不是错过了某一特定的时期就不能发展的,所以关键期的概念不普遍采用。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4岁:简单口语的最佳期,掌握语音的敏感期

6——9月:爬行的敏感期

5——5岁半:数概念的敏感期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如: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B: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如:3岁的孩子听不懂太长的句子,有时说不清自己的意思

4——5岁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给你讲故事

5——6岁的孩子能有条理的叙述,并有生有色的讲故事,并会适当停顿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一)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1、通过看、听、摸、尝、闻

2、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依靠直接感知。

3、幼儿记住的事物也是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容易记住直接接触过的、形象逼真的事物。

4、幼儿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如:幼儿会认为○○○○○比○○○○○多。

(二)表象活跃

表象定义——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人脑中的映像。

幼儿的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如:游戏开火车即依靠头脑中的表象玩下去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举例:乒乓球为什么会在水里漂起来?

4岁幼儿:因为它是白色的。

5——6岁幼儿:因为它轻。

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一)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指没有目的、不需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无意性——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支配。

1、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

如: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2、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

3、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

如:幼儿的想象没有目的,尤其是在游戏、绘画当中。

(二)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如:随心所欲

(三)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小班幼儿:不能很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中大班幼儿:主动积极完成任务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一)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如:受委屈——成人控制自己

较小幼儿:立即哭泣

(二)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

如:小班幼儿不高兴——哭啼

大班幼儿不高兴——情绪异常

五、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一)出现了初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兴趣爱好

如:喜欢画画、喜欢跳舞、喜欢语言学习、喜欢唱歌等

(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

活泼、灵活、行动敏捷——缓慢、安静、呆板

(三)表现出最初的性格特点

勇敢——胆小霸道独占——随和谦虚帮助别人——只顾自己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0——1岁人生的第一年

(一)出生到满月(0——1月)

1、心理发展的基础——先天反射

(1)吸吮反射

(2)眨眼反射

(3)觅食反射

(4)怀抱反射

(5)抓握反射

(6)巴宾斯基反射(扇形反射)

(7)惊跳反射

(8)击剑反射

(9)迈步反射

(10)游泳反射

(11)巴布金反射

(12)蜷缩反射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建立条件反射。

(1)如:抱在怀里——喂奶

(2)孩子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条件反射活动

3、认识世界的开始

认知表现在感知觉的发展、注意的出现等。

4、人际交往的开端

如:吃奶时看母亲

1周:吃饱睡足后自发性微笑

3——5周:诱发性微笑(抚摸面颊)

(二)婴儿早期:1——6个月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如:3个月后:积极用眼寻找物体、声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如:4个月时,伸手抓想抓的东西,但手眼不能协调,4、5个月后手眼开始协调3、主动招人

3个月开始,会咯咯的笑出声,引起成人的注意

4、开始认生

5——6个月幼儿开始认生

思考:婴儿的认生行为说明什么?

(三)婴儿晚期(6——12个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

如:3——4个月的孩子抓东西,整个手弯起

7个月牢牢抓住

(2)双手配合——将一只手里的东西传递给另一只手

(3)摆弄物体——把东西搬来搬去、敲打、摇晃,放在嘴里咬

(4)重复连锁的动作——扔东西;反复盖上、打开再盖上、打开

3、言语开始萌芽

简单的单音或双音、主谓句

4、依恋关系发展

特别是1岁后离开亲人后明显焦虑

二、先学前期(1——3岁)

(一)直立行走

1、头重脚轻

2、骨骼肌肉比较脆弱

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脚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二)使用工具

1岁半:敲敲打打,单纯摆弄

2岁后:用毛巾洗脸;拿笔画画;用勺子吃饭

使用工具的能力需要锻炼。

(三)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1、言语发生

1岁前——言语的准备阶段

1岁到1岁半——言语的理解阶段

1岁半后——开口阶段

2岁——喜爱模仿,词汇量激增,话不成句但喜爱叽叽咕咕的说话

如:

爸爸、妈妈、灯、奶奶、哥哥、姐姐、爷爷、娃娃——弟弟、小姨、小白兔、音

乐、谢谢、抱、水、吃、尿尿、狗狗(抖抖)、马、牛、羊

2、想象开始萌芽

如:宝贝手抓积木放在耳边打电话

拿积木梳头

3、思维的出现

如:晚上说“出去玩玩”

现在是晚上,太阳落山了,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不能出去玩

妈妈抱——妈妈手疼,一会再抱你好吗?——好的。

4、独立性开始出现

2岁的孩子开始出现“不顺从”的现象

如:吃东西——自己吃,不让成人喂

三、幼儿期(3——6岁)

(一)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如:进入幼儿园,认识老师和更多的小朋友

幼儿具有扩大生活活动范围的条件——身体结实、精力充沛,睡眠时间减少2、认识依靠行动

如:

(1)行动前于思维——画画时先画后思考

提问:当你问一名3岁的孩子,你要画什么?孩子会准确回答吗?

(2)听话或说话时离不开自己的行动

如:妈妈,今天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来了。

(3)注意与动作联系在一起

如:画上有什么?

有小鹿、小白兔、小鸭子还有小猴。

(4)只能直接推理,不能逻辑推理

3、情绪作用大

幼儿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如:可以为一件小事哭的全身抖动甚至呕吐。

如:新入园的孩子,妈妈越不走越哭,甚至会感染周围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哭

情绪性的故事往往能够打动小班幼儿。

思考: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总是哭老师应当怎么办?

4、爱模仿

看到别的小朋友做什么,他也要做什么。

如:角色游戏开汽车

——所有幼儿都当司机,最后没有乘客

(二)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活泼好动

比小班的孩子能说、能跑、能动、动作灵活、思维活跃,并且已经熟悉了老师、小朋友和集体生活。

许多老师感到:中班的孩子不好带

2、思维具体形象

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

如:

(1)数数时可以不再用手指点数,但可能边点头边数,在头脑中点数代替动作。(2)一滴水,不起眼——一滴水,肚脐眼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接受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

如:不在室内喊叫、大跑;排队;不乱扔东西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会自己组织游戏,确定游戏的主题,这一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

(三)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1、好学好问,求知欲强烈

认知水平提高,非常喜欢智力活动,喜爱动脑筋,做计算题、编故事、编谜语、下棋等。

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

幼儿已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事物的关系作出判断并正确的排出顺序,有了初步序的概念

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

如:为什么在水中木头会浮起来?铁会下沉?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如:观察画时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去看

4、个性初具雏形

对事物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爱憎的态度比较明确,看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情绪上可以克制自己,情绪变化要比以前小得多。

开始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思考,甚至有顾虑。

个性处于初步的形成期。

小结与反思:

布置作业:

1、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各举一个例子。

3、举例说明3岁以后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哪些?

4、举例说明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他点有哪些?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1510001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 学制:三年 教学时数:54 学分:2 (以下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小标题为宋体五号加粗,内容为宋体五号,表头为宋体五号加粗) 1.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开拓学生的学前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年龄阶段又具有哪些特点。为培养适应学前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学前专业人才服务。 2.课程定位 本课程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该课程也是后续《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学前卫生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 3.课程设计 3.1设计理念 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编排的思路、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要指明是建议课时) 4.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4.1 工作任务 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将学前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基本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学前心理学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2 课程目标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是要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二段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仅要“知道”、“了解”“懂得”、“熟悉”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于幼儿园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明确了解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以融合。 4.2.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幼儿心理探查的能力;对儿童感知觉发展规律了解的能力。 4.2.2知识目标: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4.2.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学前专业理论素质。 5.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 1、0—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系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2.掌握中外著名的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活动。 3.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三)能力目标 1.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 3.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知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素质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3.有转化、传递知识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外部和心理环境。 4.通过学习本门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三、内容标准: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1.《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为原则,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规律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品德。本门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导向,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设计,把导论、心理发展与差异、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课程总学时26 课时,各任务分配学时为5-6 课时。 三、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幼儿教育心理方面上午知识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及掌握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 幼儿学习的种类、模式和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2. 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3. 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 幼儿概念、技能和策略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幼儿情商、道德与心理健康。 5. 教学中幼儿学习动机与迁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导论”,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整体的把握。 2. 通过学习“心理发展与差异” ,使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 3. 通过学习“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各学科流派之间的差异。 4. 通过学习“学习心理”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的概念学习方法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5. 通过学习“教学心理” ,使学生掌握幼儿学习与迁移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素质目标: 1. 具备良好的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2. 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计划组织能力 3. 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具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P4就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的概念:心理就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1).心理就是脑的机能。(2).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0~6岁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就是指从初生到成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二、简答题 1.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P10 答:(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2、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教育心理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访问法 5.问卷法 6.谈话法 7.作品分析法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P7

答:(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至少可以获得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与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详见P7~9 2、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1.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与教育孩子的能力。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培养幼教工作者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并在教育工作中使用各种方法了解儿童,可以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P18-54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 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关键期: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 力的发展,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敏感期:就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与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 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简单口语在2-4岁;掌握数概念在5—5岁半;形象视觉发展在4岁以前;坚持性在4—5岁;学前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期,4岁前就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4.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与 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大小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就是儿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5、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

学前心理学精彩试题[1]

学前心理学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

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 《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 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前心理学章节练习题1-4章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A.直观 B.客观 C.概括 D.能动 2.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哪一原则() A.客观性 B.能动性C活动性 D.发展性 3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A. 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C种系心理的发生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4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 A.个体心理的发生 B.种系心理的发生 C.群体心理的发生 D.人类心理的发生 5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中,3~6、7 岁通常被称为()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C学前期D.学龄期 ~6 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 A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C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 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是() —6、7 岁一6、7 岁一1 2 岁一18 岁 8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 A. 0?6岁 B. 0?12岁 C. 0?15岁 D. 0?18岁 9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先学前期的年龄范围是指()A. 0~6 月B. 6~12 月C. 1~3 岁D. 3~6 岁 10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1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 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访问法 1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当根据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这样才符 合研究儿童心理的() A.主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学前儿童心理,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这符合 A.活动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14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 地看问题,这反映的是() A.客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 D.因材施教的原则 15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其心理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从这种变化中 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这主要是遵循了儿童心理研究的() A. 实践性原则 B. 活动性原则 C. 发展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16哪个原则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 B.活动性C发展性D.高效性 17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18.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分:4 参考学时:总学时:52理论学时:52课内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与之相关的课程还有《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本课程以《学前儿童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学前儿童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安排表

二、课程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诚实守信,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学时数:36 理论环节学时数:27 实践环节学时数:9学分: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使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的情感。 三、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幼儿行为观察 教学内容

1. 幼儿行为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2. 幼儿行为观察的类型与操作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幼儿行为指导教学内容 1. 理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2. 掌握基于行为主义的幼儿行为改变技术 第三章精神分析与幼儿行为指导 教学内容 1. 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思想 2. 掌握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用 3. 理解阿德勒的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4. 掌握阿德勒的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用 5. 理解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6. 掌握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 用 第四章人本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教学内容 1. 理解马期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 掌握马期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 3. 理解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 4. 掌握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 四、实践教学内容 不同取向心理学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 1.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攻击性行为 2.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退缩行为 3.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焦虑情绪 4.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告状行为 5.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嫉妒行为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得能动反映? 答:人得心理就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得反映〖概念〗 1.心理就是人脑得机能,人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得心理;脑功能不健全得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得心理水平;孩子得心理就是在大脑发育得基础上发展得。 2.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就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得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得心理。 3.心理得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就是客观世界得主观映象。它不就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就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与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得内容 (一)个体心理得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得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得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与想象、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就是在出生后得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得发生就是学前儿童心理学得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一般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就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与成体系得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与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得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得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得过程不就是孤立进行得,而就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得作用就是有规律得。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得发展受客观规律得制约,这些规律包括: (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得规律; (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各种因素作用得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与个性得发展 【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与个性得发展得关系就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心理得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得发展及个性得形成与发展,每种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得发展又都有各自得特点与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得区别与关系 1.发展心理学 2.普通心理学 3.学前教育学 4.儿童解剖生理学 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 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就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得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得发展,即发展心理学得对象主要就是儿童心理得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得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得心理。学前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得一个分支,而且就是内容最充实得分支。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得、成熟了得人得心理活动得一般规律。儿童得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得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得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与成果,又可以丰富与促进普通心理学得研究。 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得意义 【5】论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得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基本知识 1.儿童心理变化得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得时间、出现得顺序与发展得趋势,以及随着年龄得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得变化与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得主要特征。 2.儿童心理变化得原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得原因,说明就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得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基础。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得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与教育孩子得能力。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得兴趣与感情 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与自己捣乱而生气,但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得特点与规律后,变为欣赏幼儿得主动性与积极性,与幼儿建立深厚得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得方法 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得心理,但有得教师因不懂研究方法而失去机会。学习研究方法后,在教育工作中,可用观察、谈话,甚至实验得方法了解幼儿,使教育工作水平得以提高。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得世界观 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得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得影响等。每个孩子得心理特点与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 主义宿命论;了解人得认识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 进感知得提高;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 理性认识得关系、认识与实践得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 盾得对立统一得思想。 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得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得方法 1.抓住学科特点,包括本学科得研究对象、内容与本学科与其她学 科得关系。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弄清心理学与学前心理学得基本概念 及其内涵与外延;掌握儿童心理变化发展得基本规律与儿童心理 发展变化得原因。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有条件结合实际工作中得经验来学 习,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过程中,要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 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得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得作 用。要对学前儿童得心理进行客观得研究,必须对她们周围得生活 条件及其所受得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得表现要避免主 观性。 2.活动性原则 学前儿童得心理就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得。因 此,研究学前儿童得心理,必须从她们得活动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得心理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得,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 去研究它得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瞧问题。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得具体方法 1.观察法〖概念〗观察法就是 研究学前儿童得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就是有目 得、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与劳动中得 表现,包括言语、表情与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得 规律与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得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得影响。 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得与任务之不同,可以采 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得前因后果。(3)观察一般应多 次反复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实验法 【6】论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得方法----实验法 答: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就是通过控制与改变儿童得活动条件, 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得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 心理现象之间得联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得实验法有两种, 即实验室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概念〗测验法就是根据一定得测验项目与量表。来了 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得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得 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得差异。 4.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就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得家长、教 师或其她熟悉儿童生活得成人,去了解儿童得心理表现。 5.问卷法问卷法可以说就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 究学前儿童得心理,所问对象主要就是与学前儿童有关得成人,即 请赦调查者按拟定得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6.谈话法与作品分析法谈话法就是通过与幼儿交谈,来研究她 们得各种心理活动。谈话得形式可以就是自由得,但内容要围绕研 究者得目得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得理论准备,非常明确得目得, 以及熟练得谈话技巧。作品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儿童得作品(如手 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得心理。〖概念〗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得概念 年龄特征:就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得人所表现出来得典型特征。 〖概念〗 儿童年龄特征:就是儿童所特有得不同于成人得特征。包括儿童生 理发育得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概念〗 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与儿童生理成熟有关得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得 一般得、典型得、本质得心理特征。〖概念〗 【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年龄特征?答:(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 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 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得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 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与她得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 得积累需要时间,时间就是儿童心理发展得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 心理发展有规律性得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 决定儿童心理发展得特征。 (2)儿童得心理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得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形成得。 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得一 般趋势与典型特点。而不就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 点;儿童心理发展得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得心理特点,而不代 表各具体儿童得个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得问题上, 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 本质特征得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得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得稳定性与可变性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得制约因素: 1.儿童脑得发育就是有稳定顺序与阶段得,神经联系得建立就是有 次序得;2.人类知识经验得掌握就是有一定顺序得,儿童也必须遵 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 相同得不断量变到质变得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得社会与教育条件得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 展年龄特征得可变性。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得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得关系就是 相对得。 三、儿童心理发展得阶段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得阶段划分得必要性何复杂性。 答:(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必要性 儿童心理得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得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得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得认识,并做 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得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划分;2. 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得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 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与其她有关工作。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复杂性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1.儿童心理发展就是渐变式得、连续性得,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 2. 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与社会因素得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 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得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划分 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 (1~6月)、婴儿晚期(6~12月); 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 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 (4~5岁)、幼儿晚期(5~6、7岁); 学龄期(6、7~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得转折期与危机期 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得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曩 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得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得转折期。〖概念〗 2.〖概念〗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得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得反 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得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 为危机期。 3.转折期与危机期得关系:儿童心理发展得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 “危机”,转折期与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就是必然出现得,但“危 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得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得发 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现在转折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得关键期 1?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得时期,称儿童心理发 展得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与感知方面。 (三)儿童心理发展得敏感期或最佳期 1.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 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得时期。〖概念〗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得形成: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得形成得因素有哪些? 答:(1)与生理发展得加速期有关; .(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得状 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得整体发展有关。 (四)儿童心理得最近发展区 1.概念: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得心理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能 表现出来得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得差距。〖概念〗 2.特点:最近发展区得大小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得标志,也就是 可接受教育程度得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 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得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得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就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 与心理活动开始萌芽得阶段,又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与心 理特征变化最大得阶段。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 (一)新生儿期(0~1月) 1.心理发生得基础:惊人得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 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 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这些都就是无条件反射,就是 建立条件反射得基础。 2.心理得发生:条件反射得出现。条件反射得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 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得新机制,条件反射既就是生理活动,又就 是心理活动,其出现就是心理得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活动 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她得教 育。 3.认识世界得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得认知活动 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与视听觉得集中;视听觉集中就是注意发生 得标志;注意得出现,就是选择性反映,就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 观世界得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得开端。通过情绪与表情表现出交往得需要。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得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得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 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得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 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身体接触到得事物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得视线与手得动 作能够配合,手得运动与眼球得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瞧到得东 西。 意义:婴儿用手得动作有目得地认识世界与摆弄物体得萌芽,就是 儿童得手成为认识器官与劳动器官得开端。 3.主动招人。这就是最初得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 游戏得教育性。 4.开始认生。这就是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得重要变 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与记忆能力得发展;表现儿童情绪与 人际关系发展上得重大变化,出现对人得依恋态度。 (三)婴儿晚期(6~12月) 明显变化就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 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坐、爬、站、 走等动作形成。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与背部肌肉得力量与协调活动,促进大脑与小 脑得神经得生长与发育;主动接触外界事物,摆脱成人得怀抱,自己 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认知、 情绪与人际交往得发展。 教育:安全保障下得玩具、游戏作用不可忽视。 2.手得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与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 就是人类拿东西得典型。五指分工,指大拇指与其她四指得动作逐 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得发展。〖概念〗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得动作发展还表现在:(1)双手配合;(2)摆弄物 体;(3)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得音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期 得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 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 就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得表现。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与亲 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得一些词,做出所期待得反应,使亲人开始理 解她得要求。 二、先学前期(1~3岁) 这就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得时期。表现:学会走路、说话,出 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 展齐全。 1.学会直立行走。1~2岁独立行走不自如,有其生理原因: (1)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嫩弱;(3)脊柱弯曲没完全形成;(4)两腿与 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1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得特性来使用,这就是把物 体当作工具使用得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 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3.言语与思维得真正发生。人类特有得言语与思维活动,就是在2 岁左右真正形成得。出现最初得概括与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 4.出现最初得独立性,人际关系得发展进人一个新阶段,就是开始 产生自我意识得明显表现,就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得一步, 也就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得集中体现。 三、学前期(3~5岁) 【4】(3~5岁)儿童心理特征就是什么? 答:这就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得奠基时期,就是个性形成得最初阶 段。(一)学前初期(3~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 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与生活范围得扩大,引起心理发展 上得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就是具体得,依靠动作与行动进行,思维 就是认识活动得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 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就是幼儿主要得学习方式。 (二)学前中期(4~5岁) 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得概括性与行为得有意 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1.更加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 游戏。 (三)学前晚期(5~6岁) 【5】5~6岁儿童心理特征就是什么? 答:幼儿园大班年龄,突出特点: 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烈得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好奇心比 以前深刻;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就是具体形象思维,但 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与调节自己心理活动 得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得方法,有意记忆得运 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得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 活动不那么外露。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得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得作用 一、注意得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执行与集中,就是人得心理活动得一种能 动得积极得状态。〖概念〗 特点: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得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 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 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得对 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得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 向上得强度与紧张度。 【论述】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得作用 (一)注意得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得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 多信息。 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得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 持续得状态,从而维持儿童得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 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 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得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得发展。凡就是注意得对象,人们对该对象得知觉就 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就是感知得先决条件;注意就是研究幼 小婴儿感知发展得指标。 2.注意与记忆得发展。注意使感知得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 意发展水平低得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得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与坚持性。幼儿只 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得学生,不但智力发 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 4.注意与学前儿童得学习。注意就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 活动不可缺少得,就是学习得先决条件,注意得范围、稳定性、分配、 转移等品质得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得效果。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得趋势 儿童注意得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得变化、注意对象 得变化。 【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得趋势 答:一、定向性注意得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得发生 1.定向性注意得发生。原始得定向反射就是与生俱来得生理反应, 也就是儿童最早出现得最初级得注意。最初得定向性注意,主要由 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得最初形式。本能得定向性注意随年龄 增长占据得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2.选择性注意得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 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得现象。选 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得变化, 由取决于刺激物得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得意义;(2)对象得 变化,即范围得扩大与对象得复杂化。 【2】二、无意注意得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得发生发展 1.无意 注意,指无预定目得,不需意志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得注意。无意 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得性质与对象不断变 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 2.有意注意,指有目得、有意识支配得、主动得注意,2岁以后开媾 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得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 理能动性增强。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得特征 【3】一、新生儿注意得特征 1.注意得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 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就是本能得无条件反射,也 就是无意注意得最初形态。 2.选择性注意得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 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得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 得萌芽。 【4】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得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得发展上,其基本特征就是: 1.注意得选择性带有规律性得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 也称视觉偏好。 2.注意得选择性得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得轮廓; 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得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5】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得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