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赏析

《赠刘景文》赏析
《赠刘景文》赏析

《赠刘景文》赏析

《赠刘景文》赏析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诗是说,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在傲霜斗寒,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诗的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接着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又有傲霜枝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后两句一景皆是了正式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天。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诗中的插图中,诗人在池中的亭内,望着满池的枯河及池边的残局,若有所思。

在吟诵《赠刘景文》一诗时,前两句的朗读语调以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和“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教案-古诗诵读(赠刘景文)_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古诗诵读(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和背景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 2简介苏轼。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 (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

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3看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可以培养我们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通常诗文的题目就揭示了诗文的中心内容,那么读了诗名《赠刘景文》之后,你们心里有什么问题吗? (重点把握住两个问题:1苏轼在赠给刘景文的诗中写了些什么?2为什么赠这首诗给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 2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 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出示课件:菊花和荷花的绽放的美丽画面) 三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读诗,回答。 抓住:荷尽:荷花枯萎。菊残:菊花凋谢。 (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 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也是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 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 卒, 年六十。 博通史传, 性好异书古文石刻, 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 《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 “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 ③ 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 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 候。 翻译: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 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 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 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 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 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 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 薄。 苏轼的 《赠刘景文》 , 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 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
1/6

《赠刘景文》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赠刘景文》 4.《赠刘景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练背诵,体会诗人对刘景文的情谊。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古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初冬的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朋友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词语,要求读正确、流利。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反馈交流,正音识字。 3.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品味 1.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反馈: (1)荷尽: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对比荷花盛开和此时荷尽的图片,说说你喜欢哪幅图?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荷塘,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到了。你瞧! (2)菊残课件: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以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花中四君子之一,不畏严寒,高风亮节,高雅孤傲。因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便得了“花中隐士”的称号。不仅

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刘”。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相机板书)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教学《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设计意图】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苏轼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赏析 北宋 苏轼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 注释: 菊残犹有傲霜枝。 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最:一作“正”。 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1: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译文 2: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译文 3: 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塘荷,早已红消翠减,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 起绿伞,遮挡风雨了;只有那独立疏篱的残菊,叶子虽已枯萎,而那挺拔的枝干 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中的好光景已经没了,您要记住啊,最 美丽的景色,是在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初冬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 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

《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 季孙已 58 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在新旧两党的夹攻之下, 苏轼连上章疏, 要求出任地方官, 于元佑四年 (1089) 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立之后,却终身潦倒,甚至朝不保 夕。苏轼很看重刘的为人,与已经五十八岁的刘景文一见如故,称他为“慷慨奇 士”,诗酒往还,交谊颇深。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古代 的文人墨客常有互赠诗文的雅好,赠诗的目的多种多样:或表达友情,或抒发抱 负,或劝勉励志,或歌功颂德。这首《赠刘景文》,看似写景,实则句句切合刘 的身世,意在赞扬对方的高尚志节,劝勉对方振作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意。“荷”多比喻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 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时,难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 有凌霜傲雪之枝。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目的。一般来讲,人到暮年,加上 一生失意,难免消沉颓唐,但对于读书人,尤其是对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 又未尝不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诗人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 绿时”两句,对友人譐譐嘱咐,勖勉有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作者从花写到 枝,从枝叶写到果实,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 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甚至晚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 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趣味实践活动 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苏轼《赠刘景文》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苏轼《赠刘景文》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苏轼《赠刘景文》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攀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天街”二句:写 长安早春景色,具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笔力。“天街”,长安朱雀门外的大道。“酥”,酥油。指天 街小雨后的滋润。“近却无”,春草初从枯草根中萌生,远望已具绿意,逼近反无所睹。“最是”二句:诗人以 为早春景色远胜晚春满城烟柳。“绝胜”,远远超过。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 驻杭州。擎雨盖:指荷叶。最是:一作“正是”。 [鉴赏提示]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于长庆三年(823)

以其观察深微,笔触细密,为后世所传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把这首诗和苏轼的初冬诗《赠刘景文》并提,认为“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它咏叹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看似平淡,实则绝不平淡。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相机板书)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教学《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设计意图】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⑤书写“枝”字。 6、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③书写“记”字。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擎:举,向上托。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荷尽菊残)(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分) 答: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3分) 答: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1分)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1分)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1分) 9.请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5分)

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及赏析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及译文 所见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寥寥数语,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山行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设计意图】按照“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 liú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古诗诵读 《赠刘景文》教案

古诗诵读 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刘、擎”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诗《赠刘景文》。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二、教学展示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出示诗歌: 1、自由读课文 2、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

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 (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⑤书写“枝”字。 6、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③书写“记”字。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赠刘景文/冬景(宋代:苏轼)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山行(唐代:杜牧)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héjìn yǐwúqíng yǔgài 荷尽已无擎雨盖 jú 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 菊残犹有傲霜枝 yīnián hǎo jǐng jūn xūjì 一年好景君须记 zhèng shì chéng huáng jú lǜ shí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

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一、课前预习 1.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2、把我会认的字加上拼音读一读。 3、自制生字卡片去掉拼音认读 4、通过读感悟本课写的是什么季节的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不会读的指读。 2、谁能把这首古诗正确流利的赌一次呢? 3、师生评价 三、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课件1学生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学习生字: 1.默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出示生字,指明读,齐读, 1 3、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_赠刘景文_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赏析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 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 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 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 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 这个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 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 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 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 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所 以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 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不过为 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 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 很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 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 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赠刘景文》教案.doc

《赠刘景文》教案 学习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

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2)菊残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3)橙黄橘绿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四、熟读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