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养老新模式

寺庙养老新模式
寺庙养老新模式

寺庙养老寺庙医院或成寺庙弘法新模式

2012-08-29 09:30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收藏打印

浏览导航

佛教慈善: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寺庙医院:弘法寺回应愿意支持及学者观点

寺庙养老:善之大善寺庙养老及观点

古刹新风:兴办养老机构佛教寺庙一览

慈善风暴:各地慈善事项一览慈善新闻

慈善潮流:明星慈善一览慈善也时尚

慈善是佛教通向社会的一扇大门是佛教的弘法之路,宣教之道。佛教慈善文化植根于佛教文化的沃土,吸取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精髓,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融合众缘的顽强生命力,慈悲利他的观念,不但可以去除我等贪执之念,无形中也与大众广结善缘,是以推动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当以教化人心利济群生为前提,行慈善,布施之行,来为众生谋求福祉,以臻身、心、灵之和谐。

寺庙养老和寺庙医院,有人认为寺庙此举从根本上体现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做法,自福建沙县显密吉祥寺寺庙养老一事被关注以来,据国家宗教事务局统计,像瑞竹岩寺、灵隐寺、寒山寺等兴办养老机构的佛教寺庙目前仅浙江、江苏、福建三省就达22个。最近,北京、四川、山西、广东等地也传来佛教寺庙兴办养老院的消息——

对于8月19号弘法寺微博回应“寺庙医院”一事,有学者认为这或将是寺庙弘法的新型模式,应大力推广。但也有学者提出意见:劝捐要慎重,不要用“回

报社会”的大帽子压人,慈善捐助必是主动的行为,一旦被动就有可能变成“苛捐”,这不是社会之福,而是社会之祸。具体到宗教机构办医院,弘法寺说得没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民办医院、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民办慈善机构、民办公益事业……确确实实不是有钱有意愿就能办成,如果弘法寺的钱必须捐给政府指定的机构,怎么修建医院管理医院都得卫生主管部门说了算,若是最后弄个“二公办”的医院,那是没有多少意义的。[NextPage] 佛教慈善: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海西州首家寺院慈善医院

佛教慈善:佛教的慈悲理念和社会承担

佛教界的善举,有力地实践了“人间佛教”的精神,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佛教的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为佛教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事实证明慈善事业是佛教工作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个窗口,感染与动员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之中,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

慈悲本为二个独立的概念,最早佛教只强调慈,稍后才以慈悲并称,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慈名爱念众生,当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所以龙树对慈悲的定义就是“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因此慈悲的定义就是“拔苦与乐”。

大乘佛教认为,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就会流于独善其身,佛陀的根本精神并不是教导众生只为自己着想,慈悲利他才是如来的本怀。实际上,大乘佛教的兴起就是慈悲的生起,慈悲思想的兴起实际也就是菩萨思想的兴起,因为菩萨的真实含义就是觉有情,慈悲就是菩萨的本质。但是大乘菩萨的观念并未出现在《四

阿含》中,在大乘经典出现以前,虽有一批《本生经》故事来讲述本生菩萨的行迹,但本生菩萨指的是世尊无数轮回的前生,这些《本生经》的故事其实并非佛陀所说,而是后世基于对佛陀的崇拜而创作出的。本生菩萨的故事很受普遍民众的欢迎和认同,这些故事满足了崇拜者的心理,同时也显示了佛陀伟大的人格精神。另外也为大乘菩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本生经》中本生菩萨唯有一人,就是世尊,但在大乘佛教中,菩萨的数目却是数不胜数,大乘菩萨是大乘修行者普遍的人格典范,从而逐渐建立了大乘佛教以慈悲为中心的基本特质。中国佛教信仰结构最终确立菩萨信仰为主体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国宗局:全国宗教界开展“宗教慈善周”通知

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央领导对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十分关心,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养老、支教、义诊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在宗教界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可以进一步探索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方法与途径,逐步确定较为明确的范围,形成较为稳定的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

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是树立宗教界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服务社会、利益人群,是宗教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各宗教共同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宗教积极参与和开展赈灾救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医疗卫生等公益慈善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好评。通过举办“宗教慈善周”活动,继续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宗教的健康发展,彰显宗教的社会价值,树立宗教的良好形象。[NextPage]

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

寺庙医院:弘法寺回应愿意支持及学者观点

神奇的微博,将政协委员和寺院联系在一起,议题是建医院。@深圳政协委员金心异,在微博上呼吁@弘法寺要建一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三甲医院”。昨日下午,@弘法寺微博回应称,如有热心人士牵头,愿意支持。

本月19日,金心异在微博上表示,“深圳不是提倡社会办医院吗?我认为弘法寺最应该回馈深圳市民和社会,最佳形式,是由弘法寺出资成立基金会,办一座大型三甲医院,要广东一流水准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从明天开始,我准备每天一喊!直到被听见!”而后的两天里,金心异每天在微博上隔网喊话,并建议医院名字为“本焕长老医院”。

昨日(21日)下午,弘法寺正式做出回应。回应称,造福社会和大众是佛教寺院的分内事,但建设医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如果有热心人士包括金委员在内,有愿意牵头此事的,弘法寺愿意支持”。

劝寺庙办医院,先来趟公章旅行试试

就事论事,此事看起来已经从“金点子”进展到达成共识的阶段,不过通观此事,我有些不中听话还是要说出来。

首先,金委员用微博公开点名劝捐,等于变相把弘法寺逼到了墙角,我以为不妥。没错,寺庙做善事是本分,相信弘法寺也秉持这一理念。但是慈善事业必须是自觉自愿的,不能逼迫,更不应该公开号召网友向弘法寺施加舆论压力。现在的情形,变成了弘法寺不得不应允,最后有可能出钱的是弘法寺,得名声的是金委员,这样对弘法寺其实很不公平。

劝捐要慎重,不要用“回报社会”的大帽子压人,慈善捐助必是主动的行为,一旦被动就有可能变成“苛捐”,这不是社会之福,而是社会之祸。在三公费用庞大,财政支出中公共福利比例偏低的情况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首先要把监督政府的职责履行好,先不忙寻找和点名合适做慈善的机构和个人。

具体到宗教机构办医院,弘法寺说得没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民办医院、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民办慈善机构、民办公益事业……确确实实不是有钱有意愿就能办成,如果弘法寺的钱必须捐给政府指定的机构,怎么修建医院管理医院都得卫生主管部门说了算,最后弄个“二公办”的医院,我觉得没有意义。(文:锐圆)

寺院投资医院能否“普度众生”或成寺庙弘法新模式

佛法以普度众生为本,因而才有了“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不过,除了心灵的慰藉以及信仰的培植,“普度众生”是否还有更好的表达呢?在战乱时代,寺庙既是安身求保之地,也是解决饥荒的好去处。僧人们即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救人于水火,寺毁人亡也义无反顾,正因如此,佛教才为人所敬仰而长盛不衰。

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要求来看,寺院投资医院是践行佛法宏旨的最佳方式。一者,医院是救死扶伤之地,侧重的是疾病的救治,保障的是身体的健

康,切合普度众生的要义,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二者,寺院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抛功利思维、构内心和谐之处,注重的是内外兼修,可谓精神世界的“医院”。两者结合,则实现了身心的结合与融洽。这是一种慈善的传递,也是一种道德的延伸。

事实上,教会医院早已是历史佳话。“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前身齐鲁医院,为近百年前美、英、加3国的基督教会联办,是近代中国四大教会医院之一,可谓声名显赫。虽然其创办在当时有着某种功利的目的,甚至包含一定的政治因素,但其运作模式及为民解忧的做法,还是相当值得肯定和效仿。(文:堂吉伟德)寺庙投资医院是场慈善接力

建设一所医院,从启动到长久普惠众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把硬件打造得足够好不是问题,资金兜底就能解决。难就难在作为非营利性医院,人才队伍与运营管理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各类大型公益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很多,但进入医疗领域的并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于建医院提供的慈善公益,不是直接的捐赠或者施予,而是无法准确衡量的技术服务。医疗收费与成本核算直接关乎慈善的成色,意味着一个持久投入的过程,有别于“一锤子买卖”。

由此可见,寺庙投资医院是场慈善接力。首先,政策层面需要给予比公立医院更优惠的政策,减少政策性建设与运营成本;其次,需要更多社会公益力量的参与,尤其是医疗卫生与公共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建立一套有别于普通医院的运营以及慈善救助模式;第三,配套运营的监督机制,增加运营的透明度以及作为非营利性医院的公信度。

毫无疑问,寺庙投资医院是对公共慈善政策、社会公益力量以及慈善规则的全面检验。政协委员对弘法寺建医院的倡议,以及弘法寺正面的积极回应,自然令人欣喜。不过,善念与善行仅一字之差,实践却有诸多环节,行动之前不妨先对慈善相关的规则作个梳理,按照慈善公益的原理制定一个长远的“游戏规则”,防止在漫长的慈善接力中,掉了棒子、跑岔了道。(文:木须虫)[NextPage] 寺庙养老:善之大善寺庙养老及观点

寺庙养老善之大善——福建显密吉祥寺养老院探访侧记

2012年3月上旬,沙县显密吉祥寺于沙县城关近10公里的琅口镇镇头村,背倚大青山,山上树木茂盛,山泉清澈,风景优美、景色清幽,可谓近小城而不喧,居尘寰而不染释能清院长介绍说,一开始养老院的服务对象是孤寡老人、贫困老人,后来名声在外,一些儿女在外经商、自己独自在家的老人,和一些被子女抛弃的老人,也慕名而来,规模日大,负担也日重。现在每位老人家每月各种费用加起来,约需要1500块钱,一个月就需要十多万元。而十几年来养老院的建设及日常运作费用,已达八百多万元,全部都是由释照禅方丈和释能清院长两位去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化缘所得。能清师傅更是在化缘筹款路上遭遇三次重大车祸,幸吉人天相,皆逢凶化吉。

随着养老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年事已高的释照禅方丈和释能清院长渐有力不从心之感。于是去年,释照禅方丈的关门弟子释道给从贵州赶来沙县,辅助两位老人家。释道给到后不久,即力邀好友邓飞前来考察,并助养老院之长远发展一臂之力。而邓飞对寺庙养老这一模式也深感兴趣,遂成此行。

邓飞表示,此行收获极大,寺庙养老这一模式值得推广。他在微博中呼吁更多的网友帮助这一“温暖的寺庙”,并呼吁其他寺庙"大规模跟进".他还带回了擅长书画的释道给十几幅作品,准备在网上公开拍卖,善款全部用于寺庙养老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提出了一个鼓励宗教界参与社会养老的提案,少林方丈释永信则表示,少林寺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我们几年前办孤儿院的同时,也考虑过办养老院,因为僧人中的老和尚,他们的生活、衣食比较困难。面对全国,我们也考虑过,只是我们的院子太小,建筑太少。如果将来少林寺能恢复一部分建筑,我们就会考虑。到时可以收养一些僧人中的老年人。宗教机构办养老院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信众较多,可以吸引信众发善心,做慈善事业。”

“温暖的寺庙”寺庙养老将是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良药吗

养老问题是社会一大问题,沙县显密吉祥庙这种寺庙养老方式,则为破解这一难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寺庙向有行善之风,仁慈之心,再加上有众多信众,确实具备办养老机构的良好条件。难能可贵的是,人力物力财力匮乏如显密吉祥庙者,尚可以办得如此之好,可见这一模式有复制之可能。我国有众多寺庙,分布极广,且不少位于乡野之中,非常有利于部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若其他寺庙,甚至是其他宗教场所都渐渐跟进,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但是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寺庙养老也许只是暂时的温暖。两会中,代表们也纷纷就“养老”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但不管结果如何,妥善处理好具有中国国情的养老问题是刻不容缓的。而寺庙养老,只是一个好的开端。(文/佛光文化编辑:清心)[NextPage]

古刹新风:兴办养老机构佛教寺庙一览

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转] 转载:15种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分析2013-11-8 11:58阅读(4)转载自默默走下去?赞(664) ?评论 ?转载(4340) ?分享(2334) ?复制地址 ?收藏夹按钮收藏 ?更多 已经是第一篇 | 下一篇:2013-11-2 我国正值养老地产开发热潮,各大房地产企业、保险业等纷纷试水养老地产,但具体到落实层面往往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应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开

发建设,产品类型和建筑形式应怎样选择等等。 近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于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尝试提出了15种适应于当前国内市场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为便于说明,我们将这15种开发模式划分为五个类别,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类:与社区共同建设 在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项目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开发形式是建设养老社区,或依托社区建设各类养老居住产品。例如专门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在普通社区中配建养老组团或养老公寓等。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4种模式: 模式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社区中除了有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之外,还

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其开发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民营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老人在居住过程中会不断老化这一因素——老人最初入住时可能身体较为健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会逐渐产生护理需求。因此在开发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相应形式的居住产品,以满足老人从自理到不能自理各阶段身体状况下的居住需求。例如当老人健康自理时,可以居住在一般的养老住宅中;当需要较为全面的护理时,可以选择入住护理型养老公寓或养老设施。

我国智慧养老的运营模式

我国智慧养老的运营模式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智慧养老的 模式、案例 一、人口老龄化 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超过42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2900万80岁以上老人 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预计,目前中国养老市场商机约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元 二、什么是智慧健康养老 三大内涵:智慧助老、智慧用老、智慧孝老 三大特征:大数据收集存储、需求发现与智慧化决策、服务从供给端精准投放到需求端 三点共识:发展前景优越;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进行探索;政府扶持力度大,发展势头迅猛 三、健康养老产业的运作方式

机构养老方面,要关注跨行业准入与合作 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关注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PPP模式助力健康养老产业的综合发展 四、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示例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说,“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曾提到,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等典型特征,养老问题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严峻的矛盾和问题之一。 养老产业的产能是不足的,商机也是无限的,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贡献了超过10%的GDP,

带来数万亿产值。但养老产业不是暴富行业,需要有战略眼光,有长期、理性、智慧的投资者参与。 0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 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2017年全国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到2030年,占比将达25%。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CCRC: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

CCRC: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 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5亿,到2050年将超过4亿,我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日益增长的养老护理服务需求与有限的养老护理服务资源供给之间矛盾突出。 为应对这一矛盾当务之急是寻求一种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分配养老护理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满足养老护理服务需要的养老服务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一种全新养老服务模式——持续养老照料社区(CCRC),在部分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它结合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优点,并有效避免其不足,该模式日益被我国养老产业界所关注。接下来,本文将系统介绍CCRC的前世今生与运作模式。

瑞士Rathausstrasse住宅和养老院 一、CCRC的来龙去脉 1CCRC的来龙去脉 CCRC是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的英文缩写,最直接的翻译是:提供连续性照护服务的退休老人社区。 具体是指在同一个居住社区中,为老人提供多种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生活和专业护理等。 并为老人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其中包括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康复理疗、健身中心、医疗保健等。 目前该养老社区服务模式已被世界广为采用,但各国对于CCRC的提法略有差异。在我国。 有人译为“一站式养老服务社区”,也有人译为“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日本与我国叫法大致相同;在韩国,称之为“银色之城”,我国台湾省译为“持续关怀退休社区”。 2CCRC的起源 CCRC起源于美国教会创办的组织,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二战后,美国出现大量鳏寡孤独者,致使公众对长期护理照顾需求增加,长期护理机构得以发展。这些机构主要是国家资助兴建的护理院,属于国家福利政策的一部分,其运营管理方式效仿医院,一度成为医院的复制品。 20世纪60年代,老年人口激增,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使护理院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其弊端也日渐凸显,照护质量、患者权利、康复还未引起应有重视,同时缺乏自身独特的运营服务模式,使长期护理机构发展遭遇瓶颈。 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的福利政策矛盾重重,政府无法继续履行全面承担提供社会福利功能,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兴起。 福利产品供给者逐步从政府拓展到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家庭。很多由教会、医院、企业和私人创办的长期护理机构也纷纷出现。CCRC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且多由护理院改建而成。 它有效解决护理院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区别于医院的照护模式,将服务重点转移到为普通人群提供包括居住、生活、医疗等综合服务上,而不仅局限于提供医疗照护,同时建立经营标准和监管机制,保证服务质量。 3CCRC的发展历程 CCRC无论从数量,还是提供服务多样性上,都得到稳步发展。CCRC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70年代至80年代初:CCRC开始提供多种新型服务,吸引客户。此阶段由于借贷机制不成熟及经营者缺乏经验等问题,导致CCRC财政出现赤字,发展缓慢。

最新养老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之一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然而,商业化养老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仍在摸索一套成功模式,大批的资本在喊出进军养老产业的口号后往往陷入“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境地。如何能抓住养老产业迅速发展这一市场机遇,实现自身发展,是众多试图在养老服务产业中占有立足之地的大小企业亟需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复杂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这个问题没有普适的解答。企业须从自身能力和资源出发,确定适合的商业和运营模式。在商业模式层面,企业首先应明确其目标客户,根据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设计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决定盈利的模式。而在运营模式层面,企业应灵活选择自主经营或寻求适合的合作伙伴,以达到资源利用最优化。 市场潜力巨大 如同数十年前的西方社会一样,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人口红利消失,社会步入老龄化的结构性转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此外,老年人口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复杂形势下发生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床位不足、职业资格护工短缺、老年人产品缺乏等问题突出。例如: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标准,2011年,中国有650万个床位缺口;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按照国际上5∶1的护工需求量,缺口将近1000万个。 据推算,2015年中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未来中国老年人服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养老机构资质良莠不齐,社会目前对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着一定的信任危机。有关养老院安全状况堪忧、服

城乡养老模式及养老配套设施一体化研究初探

城乡养老模式及养老配套设施一体化研究初探 发表时间:2018-08-30T11:27:02.01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梁媛媛[导读]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工业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这也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南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将城乡一体化提上日程,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的重点应该讨论城乡养老金问题。现今,城市的养老模式已经十分多样化,有家庭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等一系列养老模式;而在农村地区则最好选择家庭养老的模式。文章回顾了有关城市养老设施和环节的标准,并指出了这些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修订措施。最后,针对城市和乡村的养老设备规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城乡养老模式;养老配套设施;一体化;研究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工业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这也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现今,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着公共服务设备以及养老设备短缺的问题,之前的养老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之前我们都将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最后使得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现今的经济发展中,希望借助经济新常态来促进城市化城市的发展,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因老龄化问题而造成的经济、工业发展困境,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现今养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养老方面的不足 现今我国城市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点:①养老模式不够多元化,大多数家庭使用的都是家庭养老方式;②老年家庭住房和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都严重的匮乏;③老年人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活动空间;④外界的各种环境、设施等都未结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相应的设计。 (二)农村养老中的不足 农村养老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归结为以下四点:①养老模式缺乏多元性和丰富性;②农村地区没有很多的养老机构且这些养老机构的功能十分简单;③没有结合农村地区养老的特征配备相应的人员,工作人员不充足;④农村地区的财政一般都比较匮乏,因此很多养老机构都很简陋。 二、如何改进养老模式并提升养老设备的质量 (一)养老模式的改进 1、城市养老模式的分析 在城市中,家庭养老模式依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种模式是将家庭作为主体,家庭成员负责照顾老人并进行精神方面的沟通。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在老年服务方面不可能投入太大的成本,而我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因此,无法实现社会养老之前只能将家庭养老作为主要方式。不过,家庭养老也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因此我们应不断克服这些问题和不足并鼓励老人选择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就是将老人送到各个养老机构中,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照顾老人,其优势有:①老人会有更多同龄人的陪伴;②养老机构中的医疗、娱乐设施等都更为齐全。其缺陷有:①老人需要远离自己的家庭,无法获得家人的长期陪伴;②有很多养老机构的水平十分低下,居住条件不好且对于机构内的工作人员缺乏统一的管理。 作者的观点是:机构养老应当是今后解决养老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必须积极推广这一模式,并对养老机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以促进其整体质量的提高。社区养老是处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这一养老模式除了可以使老人能够经常和家人相处,而且也能使老人有更多自己的同龄人作伴,可是我国传统家庭理念的影响决定了这种养老方式不会成为主流养老模式。 2、对于农村养老模式的分析 分析我国的国情不难发现,农村养老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这便使得在农村几乎都是家庭养老方式。而农村的老龄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农村地区应该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的模式。 3、各种养老模式的综合分析 作者认为近几年,城市养老中应该还是家庭养老模式占较大比例,但在远期却会演变成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农村地区实现这样的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不过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演化也是必然趋势,会慢慢的从家庭养老变成社会养老。今后我国在发展养老模式时,应该把握好以下两个重点:首先,在近几年,城市以及乡村依然应该积极的发展“以居家养老”为主要的养老形式,但从长期来看,则需要积极的发展“社会养老”的养老模式,这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并更好的和国际社会接轨。②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我国养老设施标准,最好能够结合城市和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立差异化的标准。 (二)如何进一步完善养老设备 1、养老设备配套标准评估 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针对老年人用地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A22属于老年活动设备,A6属于社会福利设备用地,主要是为了满足服务以及慈善类机构的需求,这类机构有福利院、养老院等,A51则属于社区卫生等医疗部门用地。这一套规范虽然对大面积的社会福利用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是对于具体的老年人福利设施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便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对于养老空间的需要。 《镇规划标准》中要求在中心镇地点可设置养老设备,但是很多乡镇却并未将这一标准落实到实处,很多镇内都没有设置这一项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也结合城市的规模确定了具体的用地面积,不过并没有对设施的类别进行具体的规定,无法很好的规划整个养老空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包括了养老院、托老所、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种老年公共服务设备,并对于用地的面积、工程的规模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现今我们在进行老年设备规划工作时,并没有将这一规划作为科学的根据。作者将各种规范标准都展开了综合分析,并针对城市乡村的养老设备规划制定了更为有效的建议。

特色小镇养老特色小镇:旅居养老新模式案例分析

特色小镇养老特色小镇:旅居养老新模式案例分析 旅居养老最早由中国老年学会副秘书长程勇提出,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旅居养老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老人们会在不同季节,辗转多个地方。这种养老方式是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的方式。当前中国老年人出游的比例已占中国旅游市场2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养老模式再也不能满足健康活力型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以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团为主,不能满足老年人休闲养生、精神文化、心理慰藉等多元化需求。而作为健康旅游时代的一个新概念,旅居养老追求旅游目的、旅游行为、旅游效果的健康、环保和舒适,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除了慢节奏的旅途,旅居养老对老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价格和服务。“旅游+养老”模式的推广,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予以规范,需要社会养老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也需要老年人不断更新养老消费理念。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经历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 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50 年将达到峰值4.87 亿,由此将催生出一个354 万亿元的巨大市场。眼看着一批有钱有闲的老

年高端消费群体迅速成长,国内各大城市对于“旅居养老目的地”的争夺也开始进入白热化。继海南三亚、广西巴马、云南大理之后,今年1月,江苏省首个异地养老联盟——太湖国际异地养生养老联盟在无锡成立。来自江苏、北京、海南、广西等地的30多家养老机构携手入盟,承诺在联盟内部通过异地互换、轮流居住的方式,满足老年人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的需求。与国外相比,国内旅居养老模式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发展旅居养老,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是必备条件,但专业化的服务才是决定因素。”南京邮电大学潘金洪教授曾经系统考察过美英等国的旅居养老模式。在他看来,国内在专业化养老服务方面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内的高端养老院大都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外,老年人出行不便;养老机构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匮乏;各地医保制度不衔接,老年保险制度不完善,旅居风险难以把控。”为什么新兴的旅居养老让众多老人叫好?究其原因,旅居养老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老人们会在不同季节,辗转多个地方。这种养老方式是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的方式。除了慢节奏的旅途,旅居养老对老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价格和服务。如安徽徽旅集团面向嘉兴地区推出的服务:旅居养老期间,老人入住徽旅旗下的酒店,3天左右的旅程,人均只要300元左右,较市场价低很多。在全国其他许多地

中国未来理想养老方式

中国未来理想养老方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成了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设计并介绍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前医后院的养老院模式,即前门店建医院,店后建养老院。这种模式为老人提供了两个条件,一是基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照顾,二是充分的医疗保障。这样的养老院在中国养老市场还没有先例,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比较能够更好地解决老人的医疗问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更强的竞争力,必将成为未来养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前医后院模式的介绍与描述,我们设计出专门的调查表,针对居家式养老、独立养老院养老、前医后院养老等三种养老模式,对24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调查结果。 标签:中国未来养老;养老院与医院 1 社会理论分析 1.1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人到了65岁就进入了老年生活,但在我国大多数70岁左右的老人只要身体健康,他们不仅不需要年轻人照顾,相反还承担起了照看孙子,承担家务等一系列的体力工作,堪称一个劳动力。因此出现身体健康70岁以下的老人不会去养老院养老的问题。 1.2 什么样的老人需要到养老院养老 ①子女不在身边的高龄老年人(空巢老人)。②孤寡老人(没有子女)。③老两口一方已故,身体有病的独居老人。④子女没有时间照看,身体不健康,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的老年人。可见,去养老院的老人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身体不是太好,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 1.3 去养老院养老的老人有什么需求 ①需要有基本的居住条件,一日三餐基本营养,生活照看和护理。②慢性疾病的用药方案制定和督促服药等。③定期疾病体检和制定治疗方案。④老人出现紧急情况下的住院治疗和生命抢救。 1.4 什么样的养老院能够迎合老人需求 ①具备普通养老院基本条件。②具备医疗,护理和慢性病管理经验。传统的养老院只解决了老人吃住和生活上的照看,而没有解决老人慢性疾病和住院治疗的需求,而医疗服务恰恰是老人最最需要的服务。

养老新模式-居家养老: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

养老新模式-居家养老:适合中国国情的养 老方式 居家养老同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并称我国养老三种方式,在我国目前家庭养老能力下降、机构养老总体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居家养老的优势更为突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养老方式。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居家养老模式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如何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满足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我国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这部分人多数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中,其养老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医疗护理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一定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 与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同,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阶段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征。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绝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更低。居家养老服务费用较低,适合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事实上,近十年来,在为老人提供全面生活的机制上,政府和民

间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但是,由于有限的资金和用地,机构养老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少养老机构建在偏远地区,老人远离家庭社会,生活不习惯,造成了床位空置现象。那么,什么才是解决中国养老的最好办法?对此,业内逐渐提出了居家养老,基本上,90%的老人愿意在自己家里养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一系列智能化设备让居家养老成为可能,发达的信息化技术让居家养老的风险大大降低。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既不同于家庭保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家政服务的独特养老方式。它与传统的以房养老方式不同,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1、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性强的服务;2、居家养老服务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服务;3、居家养老服务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服务。 最后,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200万人。居家养老还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更容易为老人接受,有助于应对银发浪潮的冲击。在“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模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应该紧跟信息化发展前沿,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标准化和信息化两翼齐飞。 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1、医疗服务。西方国家一般推行社区医疗机构与城市医院相结合的办法。较为普遍推行的,一是建立“专门”

养老综合体——未来养老新形式

养老综合体—未来养老新形式 当下中国主流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随着“421”(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家庭模式的持续扩大、国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受到工作压力逐渐增加的影响等,已经对传统的养老方式形成极大的冲击。 截止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人,蕴含养老商机达到4万亿元。伴随着养老地产的兴起,使得很多开发商、房企纷纷涉足养老产业。并且社会上已经有有很多房地产企业有了自己的探索发展之路,比如将养老形式社会化,建设大量的社区养老中心、福利院、养老院等方法,但是山合水易研究发现,无论是社会化养老机构还是房企开辟的养老地产,都在硬件、设施上虽有相应无障碍的配套,但是这些配套设施并不能尽如人意。毕竟养老产业的核心是在于养老的人性化,而不是设施上的完善。 蕴含4万亿元的养老市场,使得每一个产业都试图分一杯羹所以当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企业家要涉足养老产业,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养老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养老呢?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人作为特殊的生命存在,步入老年阶段时亦可说是另一种生活状态的开始,其需求不仅仅是有衣有食,更是综合生理、心理、社会、宗教、医疗、包括最后临终关怀等各方面的需求,故此,山合水易研究后认为,养老问

题的解决,必须同时满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要通过养老综合体来实现。 那么什么是养老综合体呢? 一、从总体看,是一种养老、养生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是由养老院、医院、购物中心、食品基地、酒店、学校、公园、宗教场所、公寓等相互作用、高度集合的,并以养老养生为主题的,一个满足养老需求的建筑群体。 二、从纵向看,其服务链包含整个生命周期,从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老年痴呆照顾区一直到临终关怀区。 三、从覆盖面看,则包含所有养老功能:中医、食疗、运动,兴趣爱好、宗教场所、养生养身等,一应俱全。 养老综合体是一种养老、养生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养老综合体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综合体就是覆盖中医、食疗、运动,兴趣爱好、宗教场所、养生养身等各种功能于一身,以此来解决错综复杂的养老问题。根据养老需求上不同层次上的划分,养老综合体也会有不同层次的功能定位。

康复型养老服务新模式

康复型养老服务新模式 松伦 摘要 养老机构(社区)开展康复医学,符合养老机构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分析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与康复医学服务结合开展的情况,探讨养老与康复的有机结合的最佳形式,我们对、、几家养老机构开展的康复医学服务进行了系统调研,对康复养老型服务的目标、服务畴、开展形式、做法及其意义、效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关键字: 康复养老 正文 养老机构(社区)利用自身的患者资源、技术力量和服务特点开展康复医学,符合养老机构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分析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与康复医学服务结合开展的情况,探讨养老与康复的有机结合形式,我们对、、几家养老机构开展的康复医学服务进行了系统调研,为方便表述,我们把养老与康复结合的服务称为康复型养老服务,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我们对、、几家养老机构(均有医疗资质)进行了调研,据统计,上述机构除了承担一般性养老服务功能外,还收治了康复病人724人次。从病种分布上看,骨科创伤术后或骨性关节病40例,截瘫22例,脑外伤44例,脑卒中140例,高血压病160例,冠心病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颈椎病26例,其他为老年退行分散病种导致的日常生活技能减退共272例。 二、康复型养老服务的定义、目标 定义:康复型养老服务是养老和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医学科技和康复工程等手段,与养老服务相互配合,改善因伤因病因衰老致残或生活功能减退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整体功能,达到全面康复,适应或重返社会的目的。 目标:老年康复治疗在高龄者的健康照护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功能恢复为主。包括: 1、恢复因伤、病致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为主要的基础,就是恢复老年人的躯体、心理或者社会上的一些功能。 2、减少发生久病卧床和老年痴呆的机会。 3、减轻老年病人对家庭的负担和对社会的压力。

社区养老的的优越性分析

社区养老的的优越性分析 社工1081 姜恒 摘要随着我国的进一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与老年人相关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凭借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给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关键词社区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优越性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the superiority of the analysis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s further aging, more and more with the old related problem has become the social issues of concern, but the old endowment problem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ty endowment as a new mod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give family endowment, institution endowment of traditional endowment way has brought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and challenges. Key words community endowment,family endowment,institution endowment,advantage 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有关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实现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及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要,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一、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一)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古到今,对于中国人来说,老年人都是由自己的儿女采用家庭这种方式进行养老的,

智慧养老模式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智慧养老模式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老龄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六十岁以上人口在中国已经超过了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大致每年新增一千万老年人口,而中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位老人有一个看护护理,远落后发达国家的7到8个护理人员。随着通信、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日新月异,“智慧养老”将成为新一代养老模式。2014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 当前国内在养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养老资源匮乏:特别是在农村、不发达地区,空巢老人比例较高,家庭养老存在困难,与此同时,养老机构、人力资源、配套设施等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基础资源建设,才有可能解决养老市场供不应求的根本问题。 (2)养老机构、行业缺乏规范化管理机制:导致养老服务参差不齐、养老需求不均衡释放、资源利用率低下,因此,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未来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石,是更好地提供为老服务、加强行业管理的准则和依据。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事关行业健康发展和广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长远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3)养老模式单一,效率低下:现有养老服务机制大多采用传统的养老模式,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前提下却不能达到高效率养老。养老信息化建设滞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提高养老服务效率、实现智慧养老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所谓智慧养老,以统捷关爱为例,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面向养老群体的服务系统与信息平台,目标是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智慧养老能够显著提升养老机构的效率,并使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可能。但要实现智慧养老,首先需要建立信息化的养老体系,将传感技术、远程监控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应用到日常养老中去,实现养老体系信息化以及相关信息的实时获取,随时了解老年人状态;其次通过公关服务平台使养老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使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呈现,从而能够统筹人力、设施等有限的养老资源来提供高效的养老服务;最后,需要制定相关养老服务标准,通过技术标准来规范信息管理、信息共享的方式,通过行政管理标准来规范养老机构、社区等的操作流程,以便统一监管和问责。 在以上前提下,未来的养老模式将变得多样化、人性化、高效化。例如,不论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老人都可通过传感设备实时监控身体状况,并记录位置信息,形成物联网。每位

最新当前养老有25种模式

最新当前养老有25种模式 1.家庭养老这是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养老的主体形式,近多年来,又结合社区养老服务给予了相当的改造。老年人同儿女共同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是大家追求的目标。联合国的某次会议上也郑重声明,应当使老年人尽可能地在自己家中居住较多的时间。但目前的状况是,两代人日益倾向于分居,儿女不大乐意与父母同住,父母也希望过自己的日子,不一定要同已成家的儿女们共居。如结合住房的商品化和设计改造等,使父母与子女尽可能地住在一起,拆了墙是一家,不拆墙是两家,或保持一种被社会学家所称道的“一碗汤”的距离,就是最好。 2.社区养老一家一户的力量毕竟弱小,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个家庭遇到困难,或有空巢老人无人照顾,就可以由社区组合多方面力量为老年人提供较好的服务。社区建造各种养老服务站,聘请专门的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多种服务。社区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3.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大型老年社区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合大量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按照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特点建造专门的老年服务辅助设施、医疗护理服务机构和教育文化娱乐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应是较为适宜的。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4.倒按揭养老老人退休后,空有一幢价值颇高的住房,却很少养老金收入,每日发愁无钱养老,或者说虽有一定的养老金但却希望养老养得更好,可称为“住房富人,现金穷人。”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目前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5.乡村养老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职工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容易一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6.售房入院养老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乐趣。目前,售房入院养老已经为较多的老年人所采纳,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无疑是更为妥善的选择。 7.售后回租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另租房居住等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可以获取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 8.租房入院养老老年人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为以房养老理念的顺利实施减弱了相当的障碍。 9.换房养老老年人将位于闹市区的高价住房出售,在市郊选择适合养老的地段购买低价位的新住房,既改善了养老的环境和品位,又节约了大笔钱财补贴养老金的不足;或者将原居住的不甚满意的住房,通过资产置换的方法,从而得以在适宜居住的环境里购买到自己中意的住房,舒适养老。我国的老年人一直是在贫困中度过,住房也长期是外观破旧、面积狭小、功能不足,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一定的积蓄,希望居住环境能得到较好改善。

[调研资料]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二组一社区养老的定义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二社区养老产生的背景(一)传统养老服务方式受到挑战 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在我国,家庭一直是赡养老人的中坚力量,从传统文化观念讲,赡养老人被认为是家庭和子女的传统美德和责任,“养儿防老”是中国人重要的生育观和家庭观,因此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赡养老年人的传统方式。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都去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由于工作的流动性或者其他原因使子女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很多人是迫于社会工作的压力不能够很好的照顾父母,使不少人士陷入“事业人士”的社会角色与“孝顺子女”的家庭角色这两种角色的冲突中。从家庭结构的角度来说,我国现在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老人不会与她们的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至少地理上的距离都会给子女照顾老人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给家庭成员赡养老人带来了一定的社会舆论负担。在家庭中需要人照顾的老人大部分都是由配偶和子女照顾,而提供照顾的配偶也往往存在着被照顾的潜在风险中,子女又往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无暇顾及父母的生活。照顾父母的生活子女有时是“心有余而

力不足”,当然不排除那种就是不想赡养老人的子女。由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不断下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实施,使“四二一”的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要模式,赡养老人的负担逐渐加重。 2 机构养老不受老年人的青睐 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生活照料需求和家庭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日益减少的矛盾日渐突出,很自然地人们就将解决问题的目光投向了养老机构,但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睐。一些子女把老年人送进养老院后就很少关心和探视他们,虽然老年人生活在养老院衣食无缺、有其他老年人相伴,但是由于思想交流仅限于老年人之间,使老年人更容易产生伤感、恐惧的心理,使得老年人倍感孤独。老年人需要亲情交流、更需要精神慰藉,这些都是养老机构无法提供的。机构养老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模式,需要政府、社会提供设施和专业服务人员来为老年人提供集中供养、集中居住,还有日常生活的料理等等,据了解那些在早期建立起来的养老院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都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养老要求了,目前我国的专业老年服务人员极其缺乏,整体的服务专业水平不高,管理模式滞后,无法与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接轨。(二)其它促使社区养老产生的因素在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身体还算硬朗,生活也能自理,有自己的住房和养老金。子女们没有

“养老+”,打造养老产业新模式

“养老+”,打造养老产业新模式 “以‘互联网+’为驱动,创立‘养老+’新模式,推动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多产业融合发展养老产业”,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秘书长蒋洪卫日前表示,我国应该尝试建立“养老+”的合作机制,实行“养老+”行动计划,促进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养老+”是养老和其他产业结合的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老年人口2.12亿,老龄化率15.5%,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果其他产业为养老提供支持,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就能形成一种新的业态,新的模式。 “养老+”业态的出现 养老+医疗,“医养”结合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养老新模式,医疗可以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让老年人生活更安心,更放心。 养老+地产,养老地产是房地产业转型的方向之一,具备养老功能的地产项目,或者说是养老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养老+旅游,就是由老年人特定群体构成的旅游养老、休闲养老,主要是为老人身心健康服务,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质量,更幸福。

蒋洪卫认为,“养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在做养老项目的时候,基于养老,结合项目自身的优势,定制适合于该项目的养老模式。通过联盟联合的方式,通过招商合作的方式,建立合作机制,建立起高效的“养老+”运营模式。 建立为老服务“护联网” 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透露,中国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设计了一个保险方案,如果暂且不考虑通货膨胀和经营成本,以2015年不变价计算的基金积累情况如下:按复利5%计算,40岁一次性交3万元,50岁交5万元,60岁交8万元,70岁交13万元,均可在79岁时积累到20多万元。如果取生存期44个月,每月支出4000元,则总共需要18万元。 此方案就是一个试图将商业保险与社会服务无缝链接的项目。首先要实现的是市场化的保险公司和老年服务机构的链接。以这个链接为基础,还可以将其他老年服务,如康复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健康管理等,以及各种老年用品,如电子产品、信息产品、生活辅具等有效地串联到一起。此平台进一步发展,则有可能形成一个以老年长期照护为核心的类似“阿里巴巴”的“护联网”。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3985418.html,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浅析 作者:胡月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7期 摘要: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尚处在起步阶段,仍面临着政府支持不足、社区自治能力薄弱 及老人社区支持不足等窘况。本文主要从政府、社区、老人支持这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支持网络;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099-02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以及特殊的人口结构使我国养老问题面临现实困境。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现代化,社会的养老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和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使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异常艰难。传统的养儿防老、靠家庭来养老的方式虽然是老年人的第一选择,但已不能解决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 机构养老也是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虽然机构养老减轻了家庭养老负担,尤其使得生活不能自理、鳏寡孤独的老人获得长期的照顾,但机构养老也存在缺陷:(1)机构养老对老年人的服务以康复护理和日常照顾为主,服务内容单一,缺乏情感支持与老人发展性的内容。(2)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性,机构服务人员多是下岗妇女、年轻老人等,专业水平低,缺乏必要的工作技巧与方法,且机构内缺乏专业工作人员。(3)老年人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而封闭、孤立地生活在机构中让其产生社会剥离感,与家人、朋友疏于联系,也使老人缺乏基本的亲情交流与情感支持。所以,以传统养老文化和养老心理为基础的、以社区服务机构照顾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模式正渐渐成为我国老年人养老的趋势。 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与社区服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国务院在2011年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2001年民政部提出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计划,即“星光计划”。目前“星光计划”老年活动之家有3万多个,成为“老有所养”的物质基础。此项目的 实施缓解了社区老年人缺少活动设施的困难,整合了社区资源,树立了“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的概念,推进了社区养老的进程。 尽管国内的社区养老服务已经起步,例如北京的社区推进的是老年餐桌和日间照料制度,上海市已经开始对有照顾需求的老人实施评估程序,通过家访制订照顾服务的方案等,但仍面临着资金短缺、缺乏专业人员以及社区福利资源的整合难等困难。“社区能养老吗?”仍然成为

谈谈田园特色的养老养生新模式

谈谈田园特色的养老养生新模式 田园养生,养生是目的,田园是空间。本文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大概念下,提出了“三农”养生内容,或者叫养生资源,即农作、农事、农活,且均作了广义的诠释: 农作,指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包括作物栽培、树木栽植、畜牧饲养和水产品捕捞、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建筑、流通、服务等;农事,指的是农村中除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事务,包括政治活动、村庄建设、乡风文明和宗教信仰等;农活,指的是农村中的日常生活,包括食、穿、住、行等。 “六风”资源,即:田园风光、村落风貌、民间风俗、传统风物、乡土风情和乡村风味,涉及生态、生产和生活,目的就是通过田园养生,提高城乡人生命质量。 一、田园养生概念 田园养生,指的是以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生活目标,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里的田园指的则是广义的田园:包括整个农村地区,即不但包括农业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和环境,而且包括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当然,已经用来生产、准备用来生产、可以用来生产、提供能够满足人们营养需求、品尝需求和原料需求的产品的农业用地是主要的。 这里的农作物也是广义的:指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包括作物栽培、树木栽植、畜牧饲养和水产品捕捞、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建筑、流通、服务等。 农事仍是广义的:指的是农村中除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事务,包括政治活动、村庄建设、乡风文明和宗教信仰等。 农活同样是广义的:指的则是农村中的日常生活,包括食、穿、住、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