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基本概念

数的基本概念
数的基本概念

一、数的基本概念

正整数、0、负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因数、倍数、公因数、互质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倒数。

(一)整数

1、整数包括()、()和()。其中()和()称为自然数。

2、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

3、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

4、()是最小的自然数,最小的一位数是()。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5、一个数的百万位上的数字是最大的一位数,万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千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其他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则这个数写作(),读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和它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二数的整除

1、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 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2、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b就叫做a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没有最大的倍数。

5、因数和倍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5=10,那么2是10的,5是10的;10是2和5的。

12÷3=4,那么12是3的,3是12的;12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6、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整除。

2)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整除。

3)一个数的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整除。

7、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 0是()。

自然数按能否被 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和()。

8、并且有:奇数+奇数是()数,奇数-奇数是()数,偶数+偶数是()数,偶数--偶数是()数,

偶数×偶数是()数,偶数×奇数是()数;奇数+偶数是()数,奇数--偶数是()数,偶数--奇数是()数,奇数×奇数是()数。

9、在6、9、15、32、45、60这六个数中,2的倍数有();3的倍数有();5的倍数有();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是();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数是();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是();同时是2、3、5倍数的数是()。

10、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或素数)。110以内的质数有: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因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和()。12、所有的质数中,()是唯一的偶数,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小的一位数是(),最大的一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

13、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

14、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

把45、105、111分解质因数;

15、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通常用()法。

16、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

17、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

18、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

19、求18 32,20 40 5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0、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21、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

22、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乘积。

A=2×3×5,B=2×3×7。A、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指数加一再连乘)

23、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1的倒数是(), ()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

24、正数和负数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5、正数()0,0()负数。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组成

3、小数的分类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

4、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

5、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6、 1.02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读作。(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的();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表示所取的()。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

3、分数的读法与写法。分数的分类(、、)。

4、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分子相同的数,分母小的分数()。

分数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先(),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5、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或者()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6、一个分数,分子加上(或减去)一个数,要使分数值不变,分母应如何变?

7、一个分数,分母加上(或减去)一个数,要使分数值不变,分子应如何变?

8、约分和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

9、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1)被除数÷除数= ()/()(除数不为0)

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

3)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数相当于(),除号相当于(),商相当于()。(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四)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或()。

2、分数与百分数的不同。

1)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后面()带单位;分数的分子()是小数。

2)百分数、成数和折扣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百分数后面()接单位;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

3、百分数的读法与写法、百分数的大小比较。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大小比较)

分数化小数:用()直接除以(),除不尽时保留()位小数。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小数化分数:分数线下先写个(),有几位小数,1后面就写几个(),然后去掉小数点写在分子上,能约分的要()。

小数化成百分数:小数点向()移动两位,然后在末尾添上百分号(%)百分数化成小数:小数点向()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除不尽时保留()位小数,然后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去掉百分号写在分子上,记得要约分;如果出现小数点,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扩大相同倍数,化成整数,然后再约分。

第二部分数的运算

(一)四则运算各部分名称

1.加法: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减数+差

3.乘法: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原数。

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二)运算法则(口算、笔算、脱式计算、估算)

1、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2、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3、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以整数、小数乘以小数)

先按照()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如果位数不够,就用()补足。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整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整数)

先按照()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再继续除。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整数除以小数、小数除以小数)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6、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带分数)

7、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母不变;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母相乘的积作()。记得约分。

8、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

(三)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3、乘法分配律:(a+b)×c=;(a-b)×c=。

运算性质

添括号。括号前面是“+”,添括号后里面不变号;括号前是“—”,添括号后,里面都变号。

去括号。括号前面是“+”,直接去括号;括号前面是“—”,去括号后,括号里面要变号。

4、减法的性质:a-b-c= ,a-b+c= , a+b-c= 。

添括号。括号前面是“×”,添括号后里面不变号;括号前面是“÷”,添括号后里面要变号。

去括号。括号前面是“×”,直接去掉括号;括号前面是“÷”,去括号后要变号。

5、除法的运算性质:a÷(b×c)=

a÷(b÷c)= a× (b÷c)=

(a+b)÷c= (a-b)÷c=

6、有关“0”和“1”的运算。

a+0=(),a-0=(),a-a=(),a×0=(),0÷a=()(a≠0);

a×1=(),a÷1=(),a÷a=()(a≠0),1÷a=()/()(a≠0) (四)运算顺序

1、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 )往()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法,后算()法。

2、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最后算()的。

五、等差数列求和

首项项数末项公差

和=

项数=

末项=

第2课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第2课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3)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4)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们学习所涉及到的知识,了解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及发展历程。(2)在问题情境下,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关系,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3)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第三章操作系统中的第二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枯燥和严谨,也缺乏兴趣。建议以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或查阅教材来学习,老师做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①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查找,通过直观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加深他们对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以及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案例: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出今天的内容,让学生们思考并通过上网查找答案来完成这节课的内容。 1.小明的计算机因为中了病毒系统文件被删除,不能正常启动了,我们怎么帮助他呢?2.新买的计算机能直接用吗? 3.操作系统是属于硬件系统还是软件系统? 4.苹果牌的笔记本电脑大家试着操作一下看用得惯吗? 5.比尔?盖茨的生平简介。 6.目前有哪些主流的操作系统? ②分组协作法、自主探究法 老师布置任务,小组间同学互相商量并总结。 1.尝试着让学生使用DOS,总结和WINDOWS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总结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3.计算机除了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外还有那些操作系统呢? 五、教学资源 网络、极域电子教室系统、课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数字电路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数字电路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建立时间(setupTIme)是指在触发器的时钟信号上升沿到来以前,数据稳定不变的时间,如果建立时间不够,数据将不能在这个时钟上升沿被打入触发器;保持时间(hold TIme)是指在触发器的时钟信号上升沿到来以后,数据稳定不变的时间,如果保持时间不够,数据同样不能被打入触发器。数据稳定传输必须满足建立和保持时间的要求。 在设计中,当然希望建立时间越短越好,而保持时间呢,也越短越好。也就是说,最好信号在时钟边沿到达,而在到达后,马上被采用,这样,理论上效率是最好的。当然了,理论而已。 竞争和冒险PLD内部毛刺产生的原因 我们在使用分立元件设计数字系统时,由于PCB走线时,存在分布电感和电容,所以几纳秒的毛刺将被自然滤除,而在PLD内部决无分布电感和电容,所以在PLD/FPGA设计中,竞争和冒险问题将变的较为突出。这一点用模拟电路的观点很容易理解,例如在一个延迟链条上,加两个电容,就把这个毛刺给滤掉。 FPGA中的冒险现象 信号在FPGA器件内部通过连线和逻辑单元时,都有一定的延时。延时的大小与连线的长短和逻辑单元的数目有关,同时还受器件的制造工艺、工作电压、温度等条件的影响。信号的高低电平转换也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由于存在这两方面因素,多路信号的电平值发生变化时,在信号变化的瞬间,组合逻辑的输出有先后顺序,并不是同时变化,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尖峰信号,这些尖峰信号称为毛刺。如果一个组合逻辑电路中有毛刺出现,就说明该电路存在冒险。(与分立元件不同,由于PLD内部不存在寄生电容电感,这些毛刺将被完整的保留并向下一级传递,因此毛刺现象在PLD、FPGA设计中尤为突出)我们无法保证所有连线的长度一致,所以输入信号在输入端同时变化,但经过PLD内部的走线,到达或门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毛刺必然产生。可以概括的讲,只要输入信号同时变化,(经过内部走线)组合逻辑必将产生毛刺。将它们的输出直接连接到时钟输入端、清

电力系统基本概念

一、电力工业发展概况及前景 几个需要记住的知识点 1、电力工业是将一次能源转换成二次能源的工业,其发展水平是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2、1882年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火电厂。 3、1912年在昆明滇池石龙坝建立第一座水电站。 4、2001年,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电源发展实施了“优先开发水电、大力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发电”的方针,使电源发展呈现多种 能源互补的格局。 5、在水电方面我取得了骄人成绩,有许多世界之最 ①1994年12月开工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 ②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 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站→西藏羊卓雍湖水电站等。 6、我国电力已经开始进入“大机组‘’、“大电网”、“超高压”、“高自动化” 的发展新阶段。 二、电力系统基本概念 (一)、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概念 由发电厂、升压变电站、输电线路、降压变电站及电力用户所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电 力系。 2、动力系统概念 电力系统加上带动发电机转动的动力装置构成的整体称为动力系统。 3、电力网概念 由各类升压变电站、输电线路、降压变电站、组成的电能传输和分配的网络称为电力网。 (二)、发电厂 1、定义 发电厂是电力系统的中心环节,它是把其他形式的一次能源转换成二次能源的一种特 殊工程。 2、分类 ⑴a、按其所用能源分为 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核能发电厂、风力发电厂、潮汐发电厂、地热发电、太阳 能发电、垃圾发电、沼气发电等等。 b、按发电厂的规模和供电范围划分为:区域性发电厂、地方发电厂、自备专用发电厂等。 ⑵、火力发电厂

①定义 利用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燃料的化学能生产电能的工厂。热能→机械能机→ 电能。 ②凝汽式火力发电厂 火力发电厂中的原动机可以是凝汽式汽轮机、燃气式汽轮机或内燃机。我国大部分火 力发电厂采用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所以称为凝汽式火力发电厂。汽式火力发电厂热 效率较低只有30~40%。适宜建在燃料产地。 ③热电厂 既发电又供热的火力发电厂称为热电厂。热效率可以上升到60~70%。一般建在大城 市及工业附近。 ⑶水力发电厂 定义 通常称水电厂。利用江河水流的水能生产电能的工厂。水能→机械能→电能。 ⑷核电厂 定义 核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特点 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所需原料极少。 (三)、变电站 1、定义 变电站是汇集电源、升降电压和分配电力的场所,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 2、分类 ⑴按升降电压划分为 ①、升压变电站→通常是发电厂升压部分,紧靠发电厂。 ②、降压变电站→通常运离发电厂而靠近负荷中心。 ⑵按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为 ①、枢纽变电站:枢纽变电站位于电力系统的枢纽点,电压等级一般为330kV以上, 连接多个电源,出现回路多,变电容量大;全站停电后将造成大面积停电或系统瓦解。 ②、中间变电站:中间变电站位于系统主干环行线或系统主干线的接口处,电压等级 一般为330——220kV,汇集2~3个电源和若干线路。 ③、地区变电站:地区变电站是某个地区和某个城市的主要变电站,电压等级一般为220kV。 ④、企业变电站:企业变电站是大、中型企业的专用变电站,电压等级35——220kV,1~2回进线。 ⑤、终端变电站:终端变电站位于配电线路的终端,接近负荷处,高压侧10——35kV 引入线,经降压后向用户供电。

教案1无穷级数概念与性质

高等数学教案1 第十一章 无穷级数 编写人:吴炯圻 I. 授课题目: 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 2、掌握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3、会采用级数敛散的定义或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判断较简单级数的敛散性; 4、了解柯西审敛原理。 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级数收敛与发散的定义; 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无穷个数量求和与有限个量求和的差别。 关键: 1.会把级数的问题转化为部分和序列来处理; 2.熟悉数列的收敛与发散的判别. Ⅳ.讲授内容: 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 1.古代人如何求圆的面积?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已经利用无穷级数的思想来计算圆的面积. 在半径为1的圆内作内接正六边形, 其面积记 为1a , 它是圆面积A 的一个近似值. 再以这正六边 形的每一边为底边分别作一个顶点在圆周上的等腰 三角形 (图1-1) , 算出这六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之 和2a . 那么21a a (即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也是 图1-1

A 的一个近似值, 其近似程度比正六边形的好. 同样 地, 在这正十二边形的每一边上分别作一个顶点在圆周上的等腰三角形, 算出这十二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之和3a . 那么321a a a ++(即内接正二十四边形的面积)是A 的一个更好的近似值. 如此继续进行n 次, 当n 是较大的整数时,得到的正多边形的面积 n n a a a s +++=Λ21就很接近A 的值了. 2.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古代数学家刘徽时代,人们只懂求有限个量之和,没有极限的概念,仅能把求圆面积的步骤和准确性停留在有限的数n 上。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自然认为,当n 无限增大时,则 n n a a a s +++=Λ21的极限就是圆的面积A ,即 )(lim lim 21n n n n a a a s A Λ++==∞ →∞ →. (1.1) 这时,上式右边括号中的项数无限增多,出现了无穷个数量累加的式子。 一般地, 给定一个数列 ΛΛ,,,,,321n u u u u , 则由这数列构成的表达式 ΛΛ+++++n u u u u 321 (1.2) 叫做(常数项)无穷级数, 简称(常数项)级数, 记为 ∑∞ =1 n n u , 即 ∑∞ =1 n n u ΛΛ+++++=n u u u u 321, 其中第n 项u n 叫做级数的一般项或通项. 上述级数的定义只是一个形式的定义,怎样理解无穷级数中无穷多个数量相加呢? 联系上面计算圆的面积的例子,即(1.1)式,用有限项的和S n 的极限来定义无穷多个数量相加的“和”,我们自然要问,对一般的级数是否也可以这样做? 这个思路是对的。 为此,我们把级数(1.2)的前n 项之和s n = u 1+u 2 +…+u n 称为级数(1.1)的部分和, n 依次取 1,2,L 时得数列 s 1, u 2 ,…, u n … 称为级数的部分和数列. 在上面求面积的例子中,部分和数列收敛(为什么?),并由此求得面积, 即求得无穷多个量之和12....n a a a A ++++=L 。 但是,能否由此推断, 所有级数的部分和数列收敛都收敛? (提问, 允许各种猜测.) 事实上, 正像一般的数列未必收敛一样,部分和数列也未必收敛。例如 1+(-1)+ 1+(-1)+ 1+(-1)+ 1+(-1)+……=1 1(1)n n -∞ =-∑. 其部分和数列是:1,0,1,0,…….,它显然不收敛。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一、本章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 1、计算机四大系统资源的管理机制:处理器、存储器、外围设备和文件四大资源的管理。 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进程 (1)、进程是指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程序(或程序段)在给定的工作空间和数据集合上的一次执行过程。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或基本单位。 (2)、进程是动态的,它由操作系统创建并独立地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因某个条件不足而被暂时“阻塞”,当条件满足时又被“唤醒”并继续执行,直到任务完成而“撤销”。因此,进程有生命期,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动态地转换。 (3)、进程的并发特征是指一个进程能和其它进程并行执行,但各进程在逻辑上又相对独立,同时各进程的执行速度是不可预知的、异步的。因此,系统必须为进程提供同步机构,以确保进程能协调操作和共享资源。 (4)、一个进程至少要对应一个或多个程序。不同的进程可以调用同一个程序,但该程序必须在不同的数据集合上执行。 (5)、程序和进程的关系在于: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是静态的。程序的执行过程才是进程。 3、线程:在现代操作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进程的并发性,引入了线程(Thread)的概念。简单地说,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此时线程成为处理器调度的基本单位。 4、页式存储: 页式存储基本原理是预先把内存物理空间分成大小相等的存储“块”,比如每块为1k字节,并编上号码,同时把要运行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分成与“块”大小相同的“页”,也编上号码。

当把程序调入内存时,恰好把程序的某一“页”装入内存某一“块”,而且可以见缝插针地将若干连续的页装入分散的不连续的块中。由于页和块大小相等,所以除了最后一页可能小于块之外,其余都很合适,这样每一个内存碎片的大小不会超过一“块”的大小。 页式虚拟存储就是把内存和外存作为一个整体连续起来划分成块。在一个进程运行前,不必将其所有页装入内存,而只需先装入当前要运行的若干页。 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现所需要的程序页不在内存时,便请求系统分配存储块,然后将所需页从外存调入,并在页表中登录新调入的页号与对应的块号。这一调度过程在操作系统控制下自动实现的,用户无须干预。 5、虚拟存储: 当所运行进程需要较大的内存空间,而内存空间又有限时,存储管理提供虚拟存储的功能,将内存和大容量外存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虚拟内存(VM:Virtual Memory),从而大大地扩展程序可运行空间。 虚拟存储的概念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逻辑存储空间角度看,程序的大小不定,经过编译连接后的目标程序地址多是从零地址开始的一维连续或二维段页式地址。这是一种虚拟地址或逻辑地址,它们都不是程序运行时的真正物理地址。我们把程序逻辑地址的全体所对应的存储器称为虚拟存储器,简称虚存。虚存地址空间大小有可能会超过实际物理内存空间。 从程序设计者角度看,虚拟存储器就是把内存和外存作为一个整体连续起来划分,当内存空间不足时,参与当前运行的部分程序可以暂存在外存中,一旦需要及时调入内存,而已经在内存中的部分程序目前可能不再使用,可以保存到外存。这样程序设计者不必忧虑内存是否够用,因为有巨大容量的外存可供使用。虚拟存储管理的工作就是及时恰当地调入调出当前程序,为进程提供“透明”的存储空间。 6、段式存储管理: 段式存储把其地址空间在逻辑上划分成若干个段(segment),如代码段、数据段、共享段等,这时用户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可以看成二维空间,其中一维是段号,另一维是段内从0开始的地址。利用连续可变分区或可重定位分区管理方式,为每一个段分配一个连续分区,而各段之间可以不连续。“段”成为程序的逻辑单位,它是由程序设计人员规定的,其长度随程序的不同而不同。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本节概述: 一、静电、直流电、交流电 二、交流电的基本知识 1)交流电的概念 2)交流电的分类 3)交流电的经济意义 4)交流电的优点 三、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知识 1)正弦交流电的概念 2)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一、静电、直流电、交流电 静电: 是一种静止不动的电,就好像把水放在一根平放的管子里,水在管中静止不动一样,也就是当电荷积聚不动时,这种电荷称为静电。 直流电: 是指方向一定而大小不变的电流,我们使用的手电筒和拖拉机、汽车上的电池都是直流电。 交流电: 是指方向和大小都在不断改变的电流。我们常见的电灯、电动机等用的电都是交流电。在实用中,直流电用符 号"="表示,交流电用符号"~"表示。 二、交流电的基本知识 ?1、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交流电,简称“交流”。一般指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压或电流。它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正弦电流。我国交流电供电的标准频率规定为50赫兹。交流电随时间变化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变化形式的交流电其应用范围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的。以正弦交流电应用最为广泛,且其他非正弦交流电一般都可以经过数学处理后,化成为正弦交流电的迭加。 ?2、交流电的分类 ?交流电按其性质分分以下三种: 1、正弦交流电: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呈正弦规律变化,是最

基本的交流电。 2、模拟交变信号:用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变化的交流表示声音、图像信息内容的交流电称为模拟交变信号。例如模拟声音的交流称为音频信号,模拟图像的交流称为视频信号。 3、脉冲:顾名思义,脉冲含有脉动和短促的意思。将这一意义推广到电工学上泛指按一定规律(不按正弦规律)出现的电流和电压。 常见的脉冲信号有以下几种:(1)方形波(矩形波);(2)三角波(斜波、锯齿波);(3)梯形波(4)阶梯波;(5)钟形波。 若交流电随时间按周期性规律变化,则称为周期性交流电,如下图所示: ?3、交流电的使用意义 在现代共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使用着交流电。主要原因是与直流电相比,交流电在产生、输送和使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和重大的经济意义。例如在远距离输电时,采用较高的电压可以减少线路上的损失。对于用户来说,采用较低的电压既安全又可降低电器设备的绝缘要求。这

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第三版第三章答案解析

第三章组合逻辑电路 第一节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组合电路的基本概念 组合电路的信号特点、电路结构特点以及逻辑功能特点。 2.组合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组合电路分析是根据已知逻辑图说明电路实现的逻辑功能。 组合电路设计是根据给定设计要求及选用的器件进行设计,画出逻辑图。如果选用小规模集成电路SSI,设计方法比较规范且容易理解,用SSI设计是读者应掌握的最基本设计方法。由于设计电路由门电路组成,所以使用门的数量较多,集成度低。 若用中规模集成电路MSI进行设计,没有固定的规则,方法较灵活。 无论是用SSI或MSI设计电路,关键是将实际的设计要求转换为一个逻辑问题,即将文字描述的要求变成一个逻辑函数表达式。 3.常用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 常用中规模集成电路有加法器、比较器、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等,重要的是理解外部引脚功能,能在电路设计时灵活应用。 4.竞争冒险现象 竞争冒险现象的产生原因、判断是否存在竞争冒险现象以及如何消除。 二、难点:

无论是用SSI还是用MSI设计电路,首先碰到的是如何将设计要求转换为逻辑问题,得到明确的真值表,这一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总结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如下: (1)分析设计问题的因果关系,分别确定输入变量、输出变量的个数及其名称。 (2)定义逻辑变量0、1信号的含义。无论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均有两个状态0、1,这两个状态代表的含义由设计者自己定义。 (3)再根据设计问题的因果关系以及变量定义,列出真值表。 2.常用组合电路模块的灵活应用 同样的设计要求,用MSI设计完成后,所得的逻辑电路不仅与所选芯片有关,而且还与设计者对芯片的理解及灵活应用能力有关。读者可在下面的例题和习题中体会。 3.硬件描述语言VHDL的应用 VHDL的应用非常灵活,同一个电路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初学者可以先仔细阅读已有的程序实例,再自行设计。 三、考核题型与考核重点 1.概念与简答 题型1为填空、判断和选择; 题型2为叙述基本概念与特点。 建议分配的分数为3~6分。 2.综合分析与设计 题型1为根据已知电路分析逻辑功能; 题型2为根据给定的逻辑问题,设计出满足要求的逻辑电路。 建议分配的分数为6~12分。 第二节思考题题解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一、电路基本概述 1.电流流经的路径叫电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它的作用是A:实现电能的传输和转换;B:传递和处理信号(如扩音机、收音机、电视机)。一般电路由电源、负载和连接导线(中间环节)组成。 (1)电源是一种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或电信号的装置,如:发电机、电池和各种信号源。 (2)负载是将电能或电信号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或信号的用电装置。如电灯、电动机、电炉等都是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它们分别将电能转换为光能、机械能、热能。 (3)变压器和输电线是中间环节,是连接电源和负载的部分,它起传输和分配电能的作用。 2. 电路分为外电路和内电路。从电源一端经过负载再回到电源另一端的电路,称为外电路;电源内部的通路称为内电路。 3.电路有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 (1)通路是连接负载的正常状态; (2)开路是R→∝或电路中某处的连接导线断线,电路中的电流I=0,电源的开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电源不输出电能。例如生产现场的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开路,开路电压很高,将对工作人员和设备造成很大威胁; (3)短路是相线与相线之间或相线与大地之间的非正常连接,短路时,外电路的电阻可视为零,电流有捷径可通,不再流过负载。因为在电流的回路中仅有很小的电源内阻,所以这时的电流很大,此电流称为短路电流。 短路也可发生在负载端或线路的任何处。 产生短路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绝缘损坏或接线不慎,因此经常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情况是一项很重要的安全措施。为了防止短路事故所引起的后果,通常在电路中接入熔断器或自动断路器,以便发生短路时,能迅速将故障电路自动切除。 4、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供电;(2)电路必须是闭合回路; 5、电路的功能:(1)传递和分配电能。如电力系统,它是由发电机,升压变压器,输电线、降压变压器、供配电线路和各种高、低压电器组成。(2)传递和处理信号。如电视机,它接收到

数电知识点总结(整理版)

数电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了解任意进制数的一般表达式、2-8-10-16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2、了解码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二进制编码(8421BCD、格雷码等); 第三章 1、掌握与、或、非逻辑运算和常用组合逻辑运算(与非、或非、与或非、异或、同或)及其逻辑符号; 2、掌握逻辑问题的描述、逻辑函数及其表达方式、真值表的建立; 3、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基本公式、基本规则(对偶、反演等); 4、掌握逻辑函数的常用化简法(代数法和卡诺图法); 5、掌握最小项的定义以及逻辑函数的最小项表达式;掌握无关项的表示方法和化简原则; 6、掌握逻辑表达式的转换方法(与或式、与非-与非式、与或非式的转换); 第四章 1、了解包括MOS在内的半导体元件的开关特性; 2、掌握TTL门电路和MOS门电路的逻辑关系的简单分析; 3、了解拉电流负载、灌电流负载的概念、噪声容限的概念; 4、掌握OD门、OC门及其逻辑符号、使用方法; 5、掌握三态门及其逻辑符号、使用方法; 6、掌握CMOS传输门及其逻辑符号、使用方法; 7、了解正逻辑与负逻辑的定义及其对应关系; 8、掌握TTL与CMOS门电路的输入特性(输入端接高阻、接低阻、悬空等); 第五章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2、掌握产生竞争与冒险的原因、检查方法及常用消除方法; 3、掌握常用的组合逻辑集成器件(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 4、掌握用集成译码器实现逻辑函数的方法; 5、掌握用2n选一数据选择器实现n或者n+1个变量的逻辑函数的方法; 第六章 1、掌握各种触发器(RS、D、JK、T、T’)的功能、特性方程及其常用表达方式(状态转换表、状态转换图、波形图等); 2、了解各种RS触发器的约束条件; 3、掌握异步清零端Rd和异步置位端Sd的用法; 2、了解不同功能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 第七章 1、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描述方法(状态转移表、状态转移图、波形图、驱动方程、状态方程、输出方程); 3、掌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掌握原始状态转移图的化简;

操作系统复习笔记

第一章 1.软件的层次:硬件(裸机)→OS(操作系统)→实用程序→应用程序。 2.虚拟机的概念:通过软件扩充计算机的功能,使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加方便。 3.操作系统的功能: (1)操作系统作为用户与计算机接口。 ①操作系统不但本身具有优良的的图形用户界面,而且与用户界面生成环境一体化,可为用户开发的应用程序自动生成图形用户界面。 ②操作系统与软件开发环境一体化,可按用户要求建立、生成、运行和维护应用程序。 ③与数据库系统一体化。 ④与通讯功能网络管理一体化。 (2)操作系统作为资源管理者。(①处理器管理②存储器管理③输入输出设备管理④信息管理) 4.操作系统的特性:(1)并行性(2)共享性 5.操作系统的分类: (1)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 (2)分时操作系统 (3)实时操作系统 (4)Windows NT 课后习题 1.6什么是操作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什么? 答:操作系统的含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1)管理系统资源;(2)使用户能安全方便地共享系统资源,操作系统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合理调度;(3)提供输入输出的便利,简化用户的输入输出工作;(4)规定用户的接口,以及发现并处理各种错误的发生。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方便地使用计算机提供更友好的接口和服务。 1.7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起因和目的是什么?答:(1)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是指“把一个以上的作业存放在主存中,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器时间和外部设备等其他资源”。 (2)由于通道技术的出现,CPU可以把直接控制输入输出的工作转给通道。起因:为使CPU在等待一个作业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能运行其他作业,我们在主存中同时存放多道作业。当一个在CPU上运行的作业要求传输数据时,CPU就转去执行其他作业的程序。 目的: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提高CPU利用率 1.10 为何要引入分时系统,分时系统具有什么特性? 答:为了能够提供用户和程序之间有交互作用的系统,所以才要引入分时系统。分时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多路性;交互性;独占性。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 课后习题 2.3 什么叫特权指令?为什么要把指令分为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 答:特权指令是指在指令系统中那些只能由操作系统使用的指令,这些特权指令

第1-8章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1-8章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 1..操作系统是一种(B). A.通用软件 B.系统软件 C.应用软件 D.软件包 2.操作系统_(D)_管理部分负责对进程进行调度。 A.主存储器 B.控制器 C.运算器 D.处理机 3.操作系统是对_(C)_进行管理的软件。 A.软件 B.硬件 C.计算机资源 D.应用程序 4.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有__(B)_. A.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及多任务系统 B.实时、批处理及分时系统 B.单用户系统、多用户系统及批处理系统 D.实时、分时、多用户系统5.所谓_(B)_是指将一个以上的作业放入主存,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机的时间和外围设备等其他资源。 A.多重处理 B.多道程序设计 C.实时处理 D.共行执行 6.关于操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_. A.批处理作业必须具有作业控制信息 B.分时系统不一定都具有人机交互功 能 B.从响应时间的角度看,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差不多 D.由于采用了分时技 术,用户可独占计算机资源 7.如果分时操作系统的时间片一定,那么(B),则响应时间越长。 A.用户数越少 B.用户数越多 C.内存越少 D.内存越多 8.系统在(C),发生从目态到管态的转换。 A.发出P操作时 B.发出V操作时 C.执行系统调用时 D.执行置程序状态 字时

9.以下叙述正确的是(C). 低 A.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是一种微观的高级管理 B.作业的提交方式有两种, 但对应的作业控制方式只有一种 C.一个作业从进入系统到运行结束,一般要经历的状态是:后备状态、就绪状态和完成状态。D.多道批处理与单道批处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必须有作业调度功能和进程调度功能,内存中可以存放多道作业。 10._(C)是作业存在的唯一标志。 A.作业名 B.进程控制块 C.作业控制块 D.程序名 11.作业调度算法的选择常考虑的因素之一是使系统有最高的吞吐率,为此应__(B)_____. A.不让处理机空闲 B.能够处理尽可能多的作业 C.使各类用户都满意 D. 不使系统过于复杂 12.当作业进入完成状态,OS(B). A.将删除该作业并收回其所占资源,同时输出结果。 B.将该作业的控制块从当前作业队列中删除,收回其所占资源,并输出结果。 C.将收回该做业所占资源并输出结果 D.将输出结果并删除内存中的作业13.在各种作业调度算法中,若所有作业同时到达,则平均等待时间最短的算法是(D). A.先来先服务 B.优先数 C.最高响应比优先 D.短作业优先 14.既考虑作业等待时间,又考虑作业执行时间的调度算法是(A). A.响应比高者优先 B.短作业优先 C,.优先级调度 D.先来先服务 15.作业调度程序从处于(D)状态的队列中选择适当的作业投入运行。 A.运行 B.提交 C.完成 D.后备 16.作业从进入后备队列到被调度程序选中的时间间隔称为(C). A.周转时间 B.响应时间 C.等待时间 D.触发时间

电路的基本概念

直流电路 任务1 电路的基本概念 活动1:电路的相关知识 一、电路的组成和功能 电路是电流的流通路径,它是由一些电气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的。 电路的作用 (1)电能的传输和转换 (2)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电路的组成 (1)电源 实际电路中,电能或电信号的发生器称为电源 电路中提供电能或信号的器件,把非电能转换为电能并向外提供电能的设备 (2)负载 用电设备;电路中吸收电能或输出信号的器件 (3)中间环节 开关:控制电器,用于控制电路的接通和断开 连接导线:将电源和负载连接起来,担负着电能的传输和分配 二、 电路中的主要物理量 1、电流 1)电流的形成 带电粒子(电子、离子等)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2)电流形成的条件 导体内要有可作定向移动的电荷 导体内部存在电场 3)电流的大小 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I (A )= Q (C )/ t (S ) 4)电流的单位 单位:A (SI )、kA 、mA 、uA 换算关系: 5)电流的方向 A 、实际方向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 B 、参考方向 人为设定,作为分析电路的依据,常用箭头或双下标表示 在分析与计算电路时,常可任意规定某一方向作为电流的参考方向或正方向 图 电流的参考方向 A mA A μ6310101==(a )(b ) (c )(d ) 参考方向 实际方向ab 参考方向 实际方向ba

C 、电流正负值的意义 i>0——电流值为正,表示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 i<0——电流值为负,表示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注意:A 、分析电路前一定要选定电流的参考方向; B 、参考方向一经选定就不能再改变,电流就有正负; C 、没有参考方向,电流的正负就没有意义; D 、一般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均是参考方向; 2、电压 1)电压的定义 电路中A 、 B 两点间的电压是单位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由A 点移动到B 点所减少的电能, 即 式中 Δq 为由A 点移动到B 点的电荷量 ΔW AB 为移动过程中电荷所减少的电能 2)电压的单位:V (SI )、kV 、mV 3)电压的方向 A 、实际方向 电压的实际方向是使正电荷电能减少的方向 B 、参考方向 人为设定作为分析电路的依据;用双下标、正负极性或箭头表示 图 电压的参考方向 C 、电压正负值的意义 u>0——电压值为正,表示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 u<0——电压值为负,表示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注意:分析电路时,首先应该规定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4)元件的电压参考方向与电流参考方向是一致的, 称为关联参考方向。 图 电流和电压的关联参考方向 dq dW q W u AB AB q AB =??=→?0lim (a )(b ) u + -i u

数电基本概念

1,门是实现一些基本逻辑关系的电路。 2,三种基本逻辑是与、或、非。 3,与门是实现与逻辑关系的电路;或门是实现或逻辑关系的电路;非门是实现非逻辑关系的电路。 4,按集成度可以把集成电路分为小规模(SSI )中规模(MSI )大规模(LSI )和超大规模(VLSI )集成电路。 5,仅有一种载流子参与导电的器件叫单极型器件;有两种载流子参与导电的器件叫双极型器件。单极型集成电路主要有PMOS 、NMOS 和CMOS 器件;双极型集成电路主要有TTL 、HTL 、ECL 和IIL 器件。 6,TTL 门电路的低电平噪声容限为V NL =V OFF -V IL ;高电平噪声容限为 V NH =V IH -V ON 。 7,直接把两个门的输出连在一起实现“与”逻辑关系的接法叫线与;集电极开路门可以实现线与;普通TTL 门不能实现线与。 8,三态输出门的输出端可以出现高电平、底电平和高阻三种状态。 9,三态门 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实现用一条导线(总线)轮流传送几个不同的数据或控制信号。 10,用工作速度来评价集成电路,速度快的集成电路依次为ECL →TTL →CMOS 。 11,用抗干扰能力来评价集成电路,抗干扰强的集成电路依次为CMOS →TTL →ECL 。 12,CMOS 门电路的输入阻抗很高,所以静态功耗很小,但由于存在输入电容,所以随着输入信号频率的增加,功耗也会增加。 公式简化时常用的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有(要记住): 1)()()C A B A BC A ++=+ 2)B A AB += B A B A +=+ (德.摩根定律) 3)B A B A A +=+ 4)B A AB BC B A AB +=++ 5)AB B A B A B A +=+ B A B A AB B A +=+ 1,逻辑代数的四种表示方法是真值表、函数表达式、卡诺图和逻辑图。 2,逻辑变量和函数只有0和1两种取值,而且它们只是表示两种不同的逻辑状态。 3,逻辑代数只有“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运算。 4,描述逻辑函数各个变量取值组合和函数值对应关系的表格叫真值表。 5,用与、或、非等运算表示函数中各个变量之间描述逻辑关系的代数式叫函数表达式。 6,逻辑函数表达式的标准形式有标准与或式即最小项表达式和标准或与式即最大项表达式。 7,逻辑函数的简化方法有代数法即公式法和图形法即卡诺图法。 8,最简与或式是指乘积项数最少,乘积项中的变量个数最少的与或式。 9,约束项是不会出现的变量取值组合,其值总是等于0。 10,约束条件是由约束项加起来构成的逻辑表达式,是一个值恒为0的条件等式。

操作系统复习必备基础概念

操作系统期末复习基础概念 操作系统的定义: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指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合。 主要特征:并发(Concurrence)共享(Sharing)虚拟(Virtual)异步(Asynchronism)(并非定义的条目,而是要能理解这些特征所指) 操作系统的发展:批处理操作系统(多道批处理)分时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多处理机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接口 多道程序设计:内存中同时存放几个作业;宏观上并行运行:都处于运行状态,但都未运行完;微观上串行运行:各作业交替使用CPU。 中断:指CPU在收到外部中断信号后,停止原来工作,转去处理该中断事件,完毕后回到原来断点继续工作。 通道:用于控制I/O设备与内存间的数据传输。启动后可独立于CPU运行,实现CPU与I/O的并行。主处理器---通道----控制器---外设 分时:多个用户分享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多个程序分时共享硬件和软件资源。通常按时间片(time slice)分配:各个程序在CPU上执行的轮换时间。 操作系统结构:组织形式可以可分为两种: 强内核:传统的集中式内核结构,许多基于Unix的操作系统都是这种结构。 微内核:新的内核组织结构,有灵活性、开放性、可扩充性的优点 传统操作系统结构设计模式:模块化结构设计,分层结构设计 现代操作系统结构设计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对象模式 一.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类型,作业级接口,程序级接口,管态与算态,系统调用的概念: 作业级接口:操作系统为用户对作业运行全过程控制提供的功能。 脱机用户接口(批处理) 联机用户接口(交互式),命令行,图形用户界面 程序级接口:系统为用户在程序一级提供有关服务而设置,由一组系统调用命令

(完整word版)计算机操作系统复习知识点汇总

《计算机操作系统》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基本特征、主要类型; 2.理解分时、实时系统的原理; 第二章进程管理 1.掌握进程与程序的区别和关系; 2.掌握进程的基本状态及其变化; 3.掌握进程控制块的作用; 4.掌握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5.掌握多道程序设计概念; 6.掌握临界资源、临界区; 7.掌握信号量,PV操作的动作, 8.掌握进程间简单同步与互斥的实现。 第三章处理机调度 1.掌握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功能; 2.掌握简单的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法、时间片轮转法、优先级法; 3.掌握评价调度算法的指标:吞吐量、周转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4.掌握死锁;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死锁预防的基本思想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5.掌握进程的安全序列,死锁与安全序列的关系;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掌握用户程序的主要处理阶段; 2.掌握存储器管理的功能;有关地址、重定位、虚拟存储器、分页、分段等概念; 3.掌握分页存储管理技术的实现思想; 4.掌握分段存储管理技术的实现思想; 5.掌握页面置换算法。 第五章设备管理 1.掌握设备管理功能; 2.掌握常用设备分配技术; 3.掌握使用缓冲技术的目的; 第六章文件管理 1.掌握文件、文件系统的概念、文件的逻辑组织和物理组织的概念; 2.掌握目录和目录结构;路径名和文件链接; 3.掌握文件的存取控制;对文件和目录的主要操作 第七章操作系统接口 1.掌握操作系统接口的种类; 2.掌握系统调用的概念、类型和实施过程。

计算机操作系统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1、操作系统的定义、目标、作用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 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方便性,有效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OS的作用可表现为: a. 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一般用户的观点) b. 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资源管理的观点) c. 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2、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和SPOOLing系统(假脱机或联机输入输出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脱机输入输出技术(Off-Line I/O)是为了解决人机矛盾及CPU的高速性和I/O 设备低速性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它减少了CPU的空闲等待时间,提高了I/O速度. 由于程序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外围机的控制下完成的,或者说,它们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故称为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反之,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输入输出的方式称为联机(SPOOLing)输入输出方式假脱机输入输出技术也提高了I/O的速度,同时还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 3、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处理机管理问题、内存管理问题、I/O设备管理问题、文件管理问题、作业管理问题 4、OS具有哪几个基本特征?它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a. 并发性(Concurrence),共享性(Sharing),虚拟性(Virtual),异步性(Asynchronism). b. 其中最基本特征是并发和共享. c. 并发特征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其它三个特征都是以并发特征为前提的。 5、并行和并发 并行性和并发性是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行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少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调度. b. 存储管理功能: 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像和内存扩充等 c. 设备管理功能: 缓冲管理,设备分配和设备处理,以及虚拟设备等 d. 文件管理功能: 对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以及檔的共享和保护 7、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a. 用户接口:它是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接口,用户可通过该接口取得操作系统

电路的基本概念完整版

电路的基本概念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电路一、电路的基本组成 1.什么是电路

图1-2 手电筒的电路原 理图 电路是由各种元器件(或电工设备)按一定方式联接起来的总体,为电流的流通提供了路径。 2.电路的基本组成 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电源(供能元件):为电路提供电能的设备和器件(如电池、发电机等)。 (2)负载(耗能元件):使用(消耗)电能的设备和器件(如灯泡等用电器)。 (3)(3) 控制器件:控制电路工作状态的器件或设备(如开关等)。 (4) 联接导线:将电器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联接起来(如各种铜、铝电缆线等)。 3.电路的状态 (1) 通路(闭路):电源与负载接通,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气设备或元器件获得一定的电压和电功率,进行能量转换。 (2) 开路(断路):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又称为空载状态。 (3) 短路(捷路):电源两端的导线直接相连接,输出电流过大对电源来说属于严重过载,如没有保护措施,电源或电器会被烧毁或发生火灾,所以通常要在电路或电气设备中安装熔断器、保险丝等保险装置,以避免发生短路时出现不良后果。 二、电路模型(电路图) 由理想元件构成的电路叫做实际电路的电路 模型,也叫做实际电路的电路原理图,简称为电路图。例如,图 图1-1 简单的直流 电路

1-2所示的手电筒电路。 理想元件:电路是由电特性相当复杂的元器件组成的,为了便于使用数学方法对电路进行分析,可将电路实体中的各种电器设备和元器件用一些能够表征它们主要电磁特性的理想元件(模型)来代替,而对它的实际上的结构、材料、形状等非电磁特性不予考虑。 表1-1常用理想元件及符号 第二节电流和电压 一、电流的基本概念 电路中电荷沿着导体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其方向规定为正电荷流动的方向(或负电荷流动的反方向),其大小等于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符号I或i(t)表示,讨论一般电流时可用符号i。 设在t = t2-t1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q = q2-q1,则在t时间内的电流强度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式中,t为很小的时间间隔,时间的国际单位制为秒(s),电量q的国际单位制为库仑(C)。电流i(t)的国际单位制为安培(A)。 常用的电流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A、千安kA等,它们与安培的换算关系为 1 mA = 10-3A; 1 A = 10-6 A; 1 kA = 103 A 二、直流电流 如果电流的大小及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即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相

电网基本概念

一、电网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的系统。电网包括输电、配电和用电环节,用于联系发电厂和电力用户。 电网主要包括输电网和配电网。 输电网的功能是将发电厂发出的电力送到消费电能的地区,或进行相邻电网之间的电力互送,形成互联电网。 配电网的功能是接受输电网输送的电力,然后进行再分配,输送到城市和农村,进一步分配和供给工业、农业、商业、居民以及有特殊需要的用电部门。 就电力输送和供给方式而言,有交流输配电和直流输配电两大类方式。 交流输配电方式由升压变电站、降压变电站(包括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及其相连的输电线路完成。输变电设备连接起来构成输电网,配变电设备连接起来构成配电网。直流输电方式由直流输电线路和换流站的各种设备实现。 变电设备有:变压器、电抗器、电容器、断路器、接地开关、隔离开关、避雷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母线等一次设备和继电保护、监视、测控、电力通信系统等二次设备。输电设备主要有:导线、杆塔、绝缘子串、地线(含光纤)等 直流设备有:换流阀、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直流滤波器、直流隔离开关、接地开关、旁路开关、直流断路器、直流测量装置以及直流避雷器等。 电网是电力流通网络,具有物流的基本传输功能。电网将电能从发电侧传输配送到用户侧,这是电网最基本的功能。 电能是由一次能源转化而得的二次能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能主要来自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包括谁能(水力发电)、热能(火力发电)、原子能(核能)、风能(风力发电)、化学能(电池)及光能(光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等。 电能的主要特点: 不能大规模储存,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在统一瞬间完成; 发电和用点之间必须时时保持供需平衡,如果不能保持实时平衡,将危及用电的安全性、连续性及电能质量。电能这种高度同步性的特点,必须通过电源、电网和用户的协调运作来共同保障电力安全和电能质量。 其中,作为传输、配送电能的网络——电网,处于枢纽地位,它连接若干分散的电源和用户。电能安全和质量必须通过电网的调度、运行和控制来完成。电网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电网作为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