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全面版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全面版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全面版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常州市北环中学蒋丽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

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

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天净沙.秋思》教案 镇中郭凤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二.自学探究: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并思考《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

思》给人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4.悲凉、哀伤、伤感的秋思,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是哪些文字传递给你的?让你联想起来怎样的画面? 1)枯藤老树: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枯藤干枯,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 2)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再怎么好,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情。 3)瘦马: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情。 4)昏鸦: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这就是一种秋意呀! 5)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崎岖、蜿蜒的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迹罕至,倍感荒凉。这时候的断肠人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 6)西风: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的,是萧瑟的。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在枯藤老树昏鸦的背景中,再加上这凉飕飕的秋风,就更感孤独凄凉了。 5.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无家可回,真是可怜!细水涓涓似泪流,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 传统节日 》 第7套(省一等奖)优质课(公共课 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9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等的意义。 2.正确、流利、多形式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前中国半年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4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了解“祭扫”“赛龙舟”等风俗习惯。体会“人如潮”的壮观场面。教学准备:PPT、图片、生字卡片、板书关键词条。教学过程:一、目标引领 (一)激发兴趣,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用聪明的小脑袋猜一猜图片描述的的是什么节日吗?(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照片。) 这些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小朋友们,你们是怎样理解“传统”的呢? 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就叫传统,在传统节日里人们常常做的一些事就是传统习俗,这些啊构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理应去弘扬我们的传统精神。(传统习俗传统文化传统

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我们的传统节日吧。(二)初读童谣,认识新字,展示读书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圈出课文中写到的节日。 七月七是七夕节又叫乞巧。藏在童谣的小秘密都被你们找到了,相信这些生词宝宝一定也难不倒你们,请小老师带读看来这些真的难不倒你们, 1.再读童谣,读出节奏。打拍子齐读童谣。(三)随文识字,了解节日习俗1.走进春节(板贴春节) (1)孩子们,一年的开始你们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请第一小组齐读春节的句子。 (2)你们在过春节都做一些什么呢?有节奏地齐读春节习俗(贴对联、穿新衣、走亲戚、守岁、发红包、吃饺子) (3)既然春节如此热闹,让我们一起读出春节的热闹吧。2.走进元宵(板贴元宵) (1)春节过去了,紧接着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宵字一个宝盖头加一个肖字,开火车来读一读,请小朋友说一说元宵的习俗, (2)这里面还有一个成语藏在了里面,大街小巷,大街和小巷分别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宽宽的大街,窄窄的巷子。 (3)体会“人如潮”:元宵灯会上,人们都涌上街头,那是怎样的场面啊?(人山人海) (4)怎么把“街”字写漂亮呢?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右部第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着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

《天净沙·秋思》预习学案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预习、复习 【学习目标】 1,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地位,感悟课文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评析诗歌的能力。 3,正确理解课文表现的游子悲秋情怀,探索游子的心声。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评析诗歌的能力。 2,难点:正确理解课文表现的游子悲秋情怀,探索游子的心声。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相提并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朗读课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课文】 作者仅仅用12组名词,11种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这首小令的题目叫“秋思”,可是全篇28字,无一词提到“思”。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小桥流水人家”是通过家的美好、安定、归宿与“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无归宿,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家的美好、安定、温暖与游子漂泊、艰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衬托了游子远在天涯思乡而“断肠”! 这首小令获得非常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写了多种事物,描绘了多幅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藤是干枯的,树是衰老的,鸦是归巢的,突然在荒郊野外发现了一座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和人家。对比中饱含不尽之意。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景语与情语巧妙地融为一体,不露雕痕,自然天成。 【思维训练】 1,这首《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清水中学李燕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着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

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

河北省石家庄七年级语文上册3.15《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天净沙·秋思 课题天净沙·秋思课时第一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人 学 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对诗歌进行赏析 环 节 预 设 1、导学2分钟 2、读学20分钟 3、研学10分钟 4、展学13分钟 读学一、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其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2、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创作背景 本小令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学法指导:快速阅读知识链接,提炼重要知识点,用红笔勾画,并快速记忆。 二、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步骤: 1、1分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师范读。 3、2分钟挑战背诵。 4、默写全诗 三、理解词义和句义 学习步骤:1结合导学案中给出的注释疏通全诗的意思,不懂之处用红笔标注。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秋思:思,思绪,秋思即为秋天里的思绪。②枯藤:干枯的枝蔓。③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④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⑤西风:秋风。⑥断肠:形容极度悲痛或思念。 四、赏析词语和句子。 学习步骤:再读诗歌,结合诗意仔细揣摩。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 写得好,好在哪里? 例如:我喜欢“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因为这句话虽然只是说了景物的名称,但是句中的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寞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句话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写景了,而是将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惆怅思乡之情融入了其中。

《天净沙 秋思》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天净沙秋思》教案(微课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之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解题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它的曲牌名,“秋思”是它的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生齐读这首曲。 3、师配乐朗读。 4、生划分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 明确: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有广泛的代表性,“断肠人”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 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同学们我为你们骄傲。

天净沙 秋思 导学案(教师版)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和默写全曲 【知识链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为“曲”。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天净沙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 2、文体知识 元曲分类及小令特点: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也有例外。 赏析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枯藤()____________ (2)西风()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韵脚是哪些字? 5.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与《天净沙秋思》整首小令所营造气氛不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 找春天 》 第1套(省一等奖)优质课(公共课 教学设计)

《找春天》教学设计 姓名:刘艳红 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境丰满、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的美文。读着读着,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读儿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本课秉承着“读写并重,言意兼得”的思路进行设计:“读写并重”是指要一如既往地注重学生朗读和写字、写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感受意境美、语言美;“言意兼得”是指教学中紧扣文本语言,在想象、朗读、补白、欣赏中体会语言的意境,领会其中的情与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丰富多彩,同同时在说写训练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学生) 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学生)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

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2、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题:是的,春天来了!她已经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谁能说说早春有什么特点吗?让我们和文中的小朋友一块儿去“找春天”吧!(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课题——找春天) 二、检查预习提出学习要求: 1、认真读课文,注意读懂字音,读通课文。 2、读读记记生字,再试着画画词语。 三、多种形式读1.自读《找春天》。 2.个别读:我来寻找我们班的朗读者,有请同学们来朗读。师评价:(1)声音好听,像小鸟一样。(2)一个错误都没有,太棒了!(3)好,我喜欢。(4)好极了 (5)还有这样的音符啊,真好听。3.齐读最后一段。 4、师生一起拼读一下生字。 5、老师把拼音去掉,我找同学读一读。 6、这些字跑到了向日葵的头上了,看看同学们谁抢答的快?四、分析课文 1、去找春天的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了?生:冲、脱、奔、去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 执教者:代璐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2、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 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 思》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

《天净沙_秋思》导学案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一、学习要点: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曲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自学(一) 1.知人论诗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基础知识填空 A.《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 。 B.《天净沙?秋思》的作者他是代著名作家 家。他与、、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 三课前自学(二):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四.深度阅读理解-合作交流与点拨: 1.听录音朗读,划出节奏。 2.再读感受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执教: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苓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一:导入课文: (以学生都熟悉的“流浪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播放视频出示学习内容 二:新课导学: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3、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找一找:(课件) 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元曲的内容吗?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2).想一想:(课件) 文中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它给人怎样一种感受?“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怎样一种感受?这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 (3).说一说:(课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假如你就是“断肠人”,你能说说“断肠人”在想些什么? (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不确切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议。重点是对学生描述时脱离原诗歌风格或是诗歌意象的地方作点拨和指导。) 5、整体鉴赏、品读。(课件) 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元曲给你的感受。 三、小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赏析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想象描绘诗歌中的场景,从揣摩诗句入手探究诗歌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白朴的《天净沙》,体会其意境,说一说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动人?说说你的理由。 五、延伸作业

《写作教程》第二版(小教)教案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 师 教 案 课程名称:《写作教程》 任课教师:文禄林 教学单位:湖南幼专大学语文组

课程教学基本信息

教学进度安排表 注:本学期除法定节假日及学生见习、考试等,实际授课时间为17周。 此教学进度安排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当调整。

写作的含义 教学目标 把握写作的含义、特性和功能。 教学重点 把握写作的含义、特性和功能。 教学难点 把握写作的含义、特性和功能。 教学方法 提问、讨论 教学准备 范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导入 新学期第一堂课,简单自我介绍。 概说 关于教材的三个特点:学练合一三位一体与时俱进 引言 你会写文章吗? 你写过多少文章? 你文章写得怎么样? 你想写出很多很好的文章吗? 新授 一、什么是写作 “写”的本义:形象而又贴切地表达出了写作的内涵和特征 喜鹊筑巢的启示:客观性、主观性、结构性、载体性 写作的定义:是一个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记载传播、表情达意、交流共享的表义系统。 语义三角:文章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写作的媒介:口头语和书面语。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 ——鲁迅 “语言符号”的深远意义。 二、写作的文体:杂交文体之说,“太极图”。 “阴阳鱼”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三、写作的特性: 1、社会性。 2、个体性。 3、综合性。 4、实践性。 四、写作的功能:记录与传播、认知与审美、宣泄与共鸣。 1、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2、总结经验,传播知识。 3、制造舆论,谋求发展。 4、表达感情,增强技能 板书设计 1、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2、总结经验,传播知识。 3、制造舆论,谋求发展。 4、表达感情,增强技能 教学后记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和学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请大家欣赏两幅幅图画,并齐声吟诵所配诗句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辛弃疾《水龙吟》中有关写秋的文字。(稍作停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展示课件) 二、介绍体裁 1.学生齐读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着名戏曲作家。 2.教师提问: (1)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2)“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 明确:(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3)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明确:“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情感) 2、学生跟读,体悟情感。 教师提问:一曲小令、一缕情丝,你认为这曲小令当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思念请找一找。(略等: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个词呢)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大家都认为是“断肠”,那么有谁知道断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形容人悲伤到了极点。而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着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

《天净沙秋思》国培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榕山中学赵光珍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