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_桂国庆

地震作用下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_桂国庆
地震作用下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_桂国庆

第43卷第2期2010年4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Eng ineering Jo ur nal of W uhan U niver sity V ol.43N o.2A pr.2010

收稿日期:2009-09-17

作者简介:桂国庆(1966-),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结构工程、防震减灾、计算力学等方面研究,E -mail:g qg ui@https://www.360docs.net/doc/a87890454.html,.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2006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赣教技字[2006]260号).

文章编号:1671-8844(2010)02-0208-05

地震作用下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

结构的动力稳定性

桂国庆

1,2

,郭瑞林3,王玉娥

1

(1.井冈山大学工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2.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3.佛山市顺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基于全过程非线性动力反应时程分析方法,采用实用的动力稳定性判定准则,以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

构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能.分别考虑了地震输入维数(水平、竖向、三向)、材料非线性、结构阻尼、初始几何缺陷、杆件截面面积、矢跨比、屋面荷载、支座条件和不同地震波(EL -Centr o 波、T aft 波、天津波)等参数的影响,分析表明,考虑多维地震输入对单层球面网壳动力稳定性分析非常必要,不同地震波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影响程度不同,将其计算结果与K 型网壳结论对比,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为网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动力稳定性;地震作用;非线性;全过程时程分析中图分类号:T U 311.3 文献标志码:A

Dynamic stability of Schwedler single -layer spherical

reticulated shells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GU I Guo qin 1,2,GUO Ruilin 3,WANG Yue 1

(1.Scho ol of T echno lo gy ,Jingg angshan U niv ersit y,Ji an 343009,China;2.Schoo l o f Civil Eng ineering ,N anchang U niv ersity ,N anchang 330031,China;3.Shunde A rchitectural Desig n Institute Co.,L td.,F oshan 5283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ful-l rang e nonlinear dynam ic response analysis and using a practical dynamic stabil-i ty behavior deter minant criterion,the nonlinear dynam ic stability of Schw edler single -lay er spherical retic -ulated shells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is analyzed;the factors,w hich affect the r espo nse behavior s,such as the input dimensions o f the seismic loads,the m aterial nonlinear ity,the structural dam ping,the initial g e -o metr ic im perfection,the cross -sectional areas o f member s,the r atios o f rise to span,the roof loads,the condition of supports and the differ ent earthquake w aves,ar e taken into account;the computing results are show n that discussing input dimensions of the seismic loads is necessar y for analyzing dy namic stability of single -layer spherical reticulated shells;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arthquake w aves ar e different for dy -namic stability of single -lay er spherical reticulated shells.The o btained results o f Schw edler shells are com pared w ith the conclusions of Kiew itt shells.It can prov ide a valuable r efer ence for pr actical desig n of reticulated shells.

Key words:Schw edler sing le -layer spherical reticulated shells;dy namic stability ;earthquake excitation;no nlinearity;ful-l rang e time -history analy sis 近年来,网壳结构因其受力合理、造型美观而受

到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们的青睐,在工程中的应用

第2期桂国庆,等:地震作用下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

也日益广泛.与其他结构不同,稳定性问题是控制单层网壳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随着建筑材料和计算理论的发展,网壳结构的跨度越来越大,厚度越来越薄,致使网壳结构失稳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目前,网壳的静力稳定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但网壳动力稳定性的研究还十分欠缺.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局限于K 型网壳[2-5],而对于其他类型网壳结构的研究较少,不同类型网壳之间的对比就更少,因此,本文取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考虑了各种因素对其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其中包括:地震波输入的维数(水平、竖向及三向)、材料非线性、结构阻尼、初始几何缺陷、不同矢跨比、不同屋面荷载、不同杆件截面面积、支座刚度以及不同的地震波等,并将计算结果与文献[5]中K 型网壳的一些结论进行对比.

1 基本理论与动力稳定实用判定方法

1.1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增量方程及求解

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振动方程为

M +C

+K =-M 0

(1)

式中:M 表示结构质量矩阵;C 表示结构阻尼矩阵;K 表示结构刚度矩阵; 、

和 分别为相对于地面

的相对加速度、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移列矩阵; 0为地面地震运动加速度列矩阵.

在方程(1)基础上,建立由t -t + t 区间的动力增量方程:

M +C

+t K T =t+ t

F -t P

(2)

式中:t

K T 为t 时刻的切线刚度矩阵;t + t

F 为在t +

t 时间步施加的外载荷矢量,

t + t

F =-M 0;t

P 等

价于t 时间步单元应力的节点力矢量; 、

和 分别为t + t 时间步中产生的增量加速度矢量、增量速度矢量和增量位移矢量.

为了改进解的精度,使用平衡迭代,以右上角标(i)、(i -1)表示迭代步,有:

M (i)+C

(i)+t K T (i)

=

t+ t

F -t P (i-1)(3)

在进行动力稳定时程分析时,采用 =0.5、 =0.25的New mark 法进行求解.

1.2 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判定方法

本文采用的动力稳定判定准则是Budiansky -Roth 准则(简称B -R 准则),它是把荷载微小增量导致结构响应突然增加时的荷载定义为临界荷载.从

实用的角度出发,本文通过观察动力响应全过程曲

线并结合结构的时程响应曲线来判定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取位移包络图上最大位移作为特征响应指标,

观察动力全过程曲线,曲线上每一点对应某一荷载幅值作用下结构达到的最大位移.当结构出现动力失稳时,微小的荷载幅值增量将导致结构位移突然增大,因此将此荷载幅值作为网壳动力失稳临界值.

在ANSYS 中的具体分析方法是:逐步加大荷载幅值,对应每一荷载幅值作一次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记录该荷载幅值及其对应的结构特征响应(即结构的最大位移);然后绘制荷载幅值与结构特征响应之间的关系曲线(动力全过程曲线);观察动力全过程曲线,将微小荷载变化引起结构位移突然增加时的荷载定义为临界荷载.为了提高精度,可以在接近临界荷载附近增加计算点,然后逐步逼近.

2 计算模型与参数

本文采用的结构模型是跨度为40m 的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6],均布质量为200kg/m 2,集中

作用于结构节点上;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 -SYS 进行数值计算,材料为Q 235,杆件采用梁单元(Beam 189单元)[7],计算分析中考虑梁单元的大变形、大转角.杆件截面参数见表1,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表1 结构参数

模型编号

跨度/m 矢跨比截面(mm mm)屋面荷载/(kN m -2)

A

401/4 140 4 2.0B 401/5 146 5 2.0C

40

1/6

152 6

2.0

图1 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模型节点编号

209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43卷

3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主要考虑的影响参数有:地震输入维数、材料非线性、结构阻尼、初始几何缺陷、杆件截面面积、矢跨比、屋面荷载、支座条件和不同地震波等.3.1 单向与三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为了对比不同输入维数对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的影响,本文计算了水平、竖向及三向输入的EL -Centro 波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对于矢跨比为1/4、1/5和1/6的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其三向地震作用情况下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均低于单向输入的情况.其中水平输入情况与三向地震输入较为接近,而竖向地震输入情况则比其他两者大得多,这与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 中4.4.1条相吻合

.

图2 单向与三向作用下动力稳定临界荷载

3.2 材料非线性的影响

本文分别计算了地震作用下网壳结构的弹性和弹塑性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在此以跨度为40m 、矢跨比F/L 为1/5的网壳为例,分析结构失稳的全过程,如图3-5所示,结构的最大位移在加速度达到3000Gal 时发生突变,由2600Ga1时的0.374360m 增至3000Ga1时的1.102791m,此时由于局部节点的位移过大,网壳结构的受力形状遭到破坏,结构已经不能承受重力荷载而失稳破坏.

其他网壳的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动力稳定临界荷载明显高于弹性情况.这一结果的原因正是由于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材料进入弹塑性状态后,结构内部出现应力重分布,在高次超静定结构中,内力的重分布使结构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同时由于弹塑性耗能作用,使弹塑性位移响应有所减小,并且当结构杆件出现较多屈服时,结构整体刚度明显下降,弹塑性反应的

振动周期相应变长,远离了EL -Centro 波的卓越周

图3 结构位移幅值与加速度峰值的关系曲线

图4 加速度峰值为2600Ga1和3000Ga1

地震作用下整体变形图(放大10倍)期,使弹塑性位移响应也有所减小.这说明材料塑性性能对建造在地震区的结构十分有利.

图5 时程曲线

3.3 结构阻尼的影响

假定结构阻尼为Rayleigh 阻尼,阻尼比取0.02[8],将EL -Centro 波的X 、Y 、Z 向作用于网壳结构上,计算结果如图7所示,图7表明有阻尼比无阻

210

第2期桂国庆,等:

地震作用下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

图6 弹性与弹塑性动力稳定临界荷载

尼时的临界荷载增大很多,因此在计算其动力稳定时必须考虑

.

图7 有无结构阻尼时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

3.4 初始几何缺陷的影响

假定网壳结构的初始几何缺陷大小为网壳跨度的1/300[1]

,采用 一致缺陷模态法 .结构阻尼仍假

定为Rayleig h 阻尼,此时阻尼比取0.02,将EL -Centro 地震波的X 、Y 、Z 向作用于网壳结构上,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图8表明初始几何缺陷对单层网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临界荷载影响很小,考虑初始几何缺陷网壳的动力临界荷载略比不考虑初始几何缺陷的动力临界荷载小

.

图8 有缺陷与无缺陷下动力稳定临界荷载

3.5 杆件截面的影响

在跨度为40m,矢跨比为1/4的网壳上更换不同的杆件截面,计算结果如图9所示,由图可知杆件截面增大可显著提高网壳结构的刚度,从而使其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增大

.

图9 不同截面网壳位移幅值与加速度峰值的曲线

3.6 矢跨比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反映矢跨比的影响,除了改变矢跨比,网壳的其他参数都相同,因此取网壳跨度为40m,杆件截面面积为 146mm 5m m,屋面荷载取2.0kN/m 2,矢跨比分别取1/4、1/5、1/6,得出不同矢跨比网壳的位移幅值-荷载幅值全过程曲线,如图10所示,由图可知,随着矢跨比的减小,网壳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增大

.

图10 不同矢跨比网壳位移幅值与加速度峰值的曲线

3.7 屋面荷载的影响

网壳跨度为40m,杆件截面面积为 146mm 5mm ,矢跨比取1/5,屋面荷载分别取1.0、1.5kN/m 2

和2.0kN/m 2

,计算出不同屋面荷载作用下的网壳的位移幅值-荷载幅值全过程曲线,如图11,由图可知,随着屋面荷载的减小,网壳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增大.

3.8 支座条件的影响

为了对比法向刚度和竖向刚度对网壳的动力稳定的影响,选择不同的竖向支承刚度和法向支承

(K v 为竖向弹性支承刚度,K s 为法向弹性支承刚度)

[9-10]

.计算结果如图12所示.由图12可知,竖向

211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43

图11 不同屋面荷载网壳位移幅值与加速度峰值的曲线

刚度对动力稳定临界荷载的影响比法向刚度的影响更大,并且当竖向刚度K v 1000kN/m 时,随着支承刚度降低,动力稳定临界荷载急剧降低,而当竖向刚度K v >1000kN/m 时,随着支承刚度增加,动力稳定临界荷载逐渐增大,但是增大的幅度很小,并且小于简支情况时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由此可知,如果不考虑弹性支座的影响是非常不安全的

.

图12 不同支座刚度的影响(F/L =1/4)

3.9 不同地震波的影响

本文选用EL -Centr o 波(1940)、天津波(1976)和Taft 波(1952)作为输入波形,计算结果如图13

所示.从图13中可以看出,输入不同地震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相差较大,其中Taft 波临界荷载最小,EL -Centro 波次之,天津波最大.由此可见,在工程设计中只取一种地震波分析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是不全面的

.

图13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

4 结论

本文对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1)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水平、竖向及三向地震作用下,其三向地震作用情况下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均低于单向输入的情况.因此,网壳动力

稳定性分析应考虑三向地震作用.

2)地震荷载作用下,存在结构阻尼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明显高于无阻尼的情况;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明显不同,因此实际工程中应选用多条地震波分别计算;网壳结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随杆件截面增大而增大;随矢跨比增大而降低;随屋面荷载增大而降低;考虑弹性支承影响时,竖向弹性支承刚度的影响比法向弹性支承刚度的影响大,弹性支承刚度会降低动力稳定临界荷载.

3)与K 型网壳不同,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弹塑性动力稳定临界荷载高于弹性情况下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初始几何缺陷对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临界荷载影响很小.参考文献:

[1] 沈世钊,陈昕.网壳结构稳定性[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9.

[2] 林智斌,桂国庆,钱若军.单层球壳结构在简单荷载

作用下的动力稳定分析[J].工程力学,2006,23(6):6-10.

[3] 王策,沈世钊.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稳定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2000,33(6):17-24.

[4] 郭海山,沈世钊.单层网壳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

[J].建筑结构学报,2003,34(5):1-9.

[5] 桂国庆,英金贵,王玉娥.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地震

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C]//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31-36.

[6] 郭瑞林.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

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7] AN SY S Co rporat ion.A N SYS T heor y G uide [Z ].

2000.

[8] 叶继红,沈祖炎.结构阻尼对网壳结构动力稳定性能

的影响[J].工业建筑,1997,27(3):33-37.

[9] 董继斌,刘善维.网壳结构的边界条件及支座设计

[J].空间结构,1997,3(4):39-46.

[10]曹资,张超.网壳屋盖与下部支承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研究[J].空间结构,2001,7(2):20-26.

212

【结构设计】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中的滞回曲线解析

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中的滞回曲线解析我们在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时,经常要用到结构的滞回曲线,今天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神秘的东东. 滞回曲线,也叫恢复力曲线,是在循环力的往复作用下,得到结构的荷载-变形曲线.它反映结构在反复受力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刚度退化及能量消耗. 为啥要研究在反复受力过程中各种特性呢?因为地震力就是反复循环作用的.我们弹性设计只是拟静力法,不能体现反复力的作用. 大多材料都是具有弹塑性性质的,当荷载大于一定程度后,在卸荷时产生残余变形,即荷载为零而变形不回到零,称之为“滞后”现象,这样经过一个荷载循环,荷载位移曲线就形成了一个环,将此环线叫做滞回环,多个滞回环就组成了滞回曲线! 滞回曲线有哪几种呢? 1、梭形 梭形说明滞回曲线的形状非常饱满,反映出整个结构或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很强,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和耗能能力.例如受弯、偏压、压弯以及不发生剪切破坏的弯剪构件,具有良好塑性变形能力的钢框架结构或构件的P一△滞回曲线即呈梭形.

2、弓形 弓形具有“捏缩”效应,显示出滞回曲线受到了一定的滑移影响.滞回曲线的形状比较饱满,但饱满程度比梭形要低,反映出整个结构或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比较强,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性能较好,.能较好地吸收地震能量.例如剪跨比较大,剪力较小并配有一定箍筋的弯剪构件和压弯剪构件,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滞回曲线均属此 类.

3、反S形 反S形反映了更多的滑移影响,滞回曲线的形状不饱满,说明该结构或构件延性和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较差.例如一般框架、梁柱节点和剪力墙等的滞回曲线均属此类. 4、Z形 Z形反映出滞回曲线受到了大量的滑移影响,具有滑移性质.例如小剪跨而斜裂缝又可以充分发展的构件以及锚固钢筋有较大滑移的构件等,其滞回曲线均属此类.

地下结构地震破坏形式与抗震分析方法综述

地下结构地震破坏形式与抗震分析方法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的在激增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开始狂飙式的增长。然而,城市的空间有限,地面空间已经被充分利用,人们的视线开始转为地下,地下结构的开发缓解了城市的地面压力。然而,由于地下结构的抗震技术的发展还并不成熟,在地震后,往往会造成地下结构的损坏甚至直接丧失继续工作的能力,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在此文中对地下结构的震害形式以及近年来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以加深对地下结构震害的了解,并引起人们对地下结构抗震减震的重视。 关键词:地下结构抗震,震害形式,抗震分析,抗震减震 0 引言 地震是自然界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然而,这种地震不仅仅会给损害人们的财产安全,更有甚者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以往的抗震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建筑。认为地下结构受到的外界环境较少,各方向约束较多,刚度较大,且高度较小,加之过去地下结构的建设规模相对较少,地下结构受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的严重破坏的相关资料也较少,因此地下结构的工程抗震研究及设计长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M8.2),震区内116座铁路隧道,有82座受到破坏;1952 年美国加州克恩郡地震(M7.6),造成南太平洋铁路的四座隧道损坏严重;1976年唐山地震(M7.8),唐山市给水系统完全瘫痪,秦京输油管道发生五处破坏;1978年日本伊豆尾岛地震(M7.0)震后出现了横贯隧道的断裂,隧道衬砌出现了一系列的破坏;特别是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M7.2)中,神户市及阪神地区几座城市的供水系统和污水排放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其中神户市供系统完全破坏,并基本丧失功能。神户市部分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大开站最为严重,一半以上的中柱完全倒塌,导致顶板坍塌和上覆土层大量沉降,最大沉降量达2.5m。 地震对地下结构造成大规模破坏的同时,地震对地下结构的安全性构成的威胁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地下结构工程抗震从业者在震后获取了大量的地震动作用在地下结构上产生的动力特性及影响结构动 力响应的影响因素等宝贵资料,对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减震领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关于地下结构的工程抗震分析方法的文献大量涌现。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地下结构抗震进行阐述,并且有不少理论转化为工程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论证。笔者试图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本文中简要介绍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式以及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以便加深对地下结构工程抗震的了解,也可增加人们对地下结构工程抗震的重视程度。 1 地下结构震害 由于所处环境、约束情况等的差异,地下结构的破坏形式与结构破坏的影响因素与地上结构有很多不同之处。 1.1 地下结构震害形式 以下以日本阪神地震为主要对象,结合其他地震造成的震害,总结了地铁车站、地下管道、地下隧道的主要震害形式。

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7890454.html, 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作者:王安富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第10期 摘要:地震作用下所引起的滑坡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该文通 过利用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法,对地震作用下边坡中的动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采用最小平均系数对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以及特点,进行了简要的评定,通过利用相应的数据,以此评定工程施工展开的稳定、安全、可行等的性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另外,通过对某一个计算方式的具体分析,可以充分展现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数据的准确性,为其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地震边坡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091-02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据我国总面积的2/3,其自然边坡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由于地震动性特征以及边坡自身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导致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在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因此,在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利用有效的方式方法,例如:拟静力法、限差分强折减度计算法、滑块分析计算方式、动力有限元时程计算方式等,才能保证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为其工程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该文对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一些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其相关行业发展,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1 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计算 在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利用相应的计算方式,提升其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1.1 拟静力法 拟静力法是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常见的一种计算方式,主要是对边坡在整个断面采用相一致的自地震系数。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将其地震系数和土体质量相乘,从而得到地震作用下边坡的惯力性,并且按照极限平衡理论中的内容,对抗震安全系数进行相应的计算。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应的公式展开,其公式为:,公式中的F1为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中,质点i的水平地震惯力性所代表的数值;ah为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所代表的数值;ε为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减损的系数分析;GEi为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过程中,质点上的重力标准取值;αi为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过程中,质点的动态分布系数;g为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过程中重力加速度。 1.2 滑块分析计算方式

大型地下结构三维地震响应特点研究

第43卷第3期2003年5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Jour 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 .43,No .3May 2003 文章编号:1000-8608(2003)03-0344-05 收稿日期:2002-04-01; 修回日期:2003-03-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209002);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22130). 作者简介:陈健云*(1968-),男,副教授;林 皋(192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型地下结构三维地震响应特点研究 陈健云*, 胡志强, 林 皋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采用阻尼影响抽取法分析了地下结构无限围岩介质的动刚度特性,建立了岩石地下 结构抗震分析的实用相互作用分析时域模型,比较研究了地下结构-围岩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地震动输入机制、无限围岩动刚度及结构特性等各种主要因素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程度.指出几种常用地下结构地震响应近似分析方法只在一定条件下适用,无限介质的阻尼特性对结构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地下洞室;地震反应分析;动刚度;优化;阻尼影响抽取法中图分类号:T U 35;TU 9;TV3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下空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然而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 系列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不少地下结构遭受破坏.由于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地下结构的动力特性十分复杂,其响应特点与地面结构有明显的差别.研究表明[1] ,对地下结构采用施加惯性力的地震响应分析,即使采用几倍于结构尺寸的地基离散模型,施加不同的边界条件对地震位移响应的影响可达10倍,应力差别达5~6倍. 目前各种实际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仍以各种近似方法为主.包括各种拟静力方法,如位 移响应法[2、3] ,地基影响参数通常根据简化假定采 用经验参数.动力近似分析通常将结构简化为二维问题处理[4],对于地下管线等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于处于比较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的地下结构,或者形式较复杂的大型地下空间结构,要合理地反映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则必须进行三维动力响应分析. 当前常用的地下结构三维地震分析方法,主要有在模型外边界施加各种人工透射边界解决能量向无限远处辐射[5]的波动分析方法;以地下结构为主体,围岩的作用通过相互作用力来求解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6] ,通常采用有限元、边界元、 解析法或半解析法等耦合求解;以及在外边界施 加粘性阻尼器的惯性力方法.前两种方法属于较精确的数值方法,后一种方法则为近似方法. 由于围岩介质对结构的动力影响在时间与空 间都是耦合的,较精确的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具有一定难度,时域求解复杂且求解代价很大. 本文采用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结合溪洛渡超 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动力相互 作用运动方程中各主要因素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程度,为地下结构的简化分析提供依据. 1 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相互作用分 析方法 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主要采用各种耦合 方法,如有限元与边界元的耦合分析.本文则采 用阻尼影响抽取法得到地基刚度与有限元进行耦合分析. 1.1 阻尼影响抽取法的基本概念 [7] 将无限地基截取有限区域,其刚度阵为S t (X )=K -X 2 M (1) 式中:K 和M 分别为有限域的刚度阵与质量阵. 引入量纲一的频率a 0=X ?r 0/c s 及刚度阵K 与质量阵M ,则式(1)可表达为  S t (X )=Gr s -2 0(K -a 20M )=Gr s -2 0S (a 0) (2)

地震工程学心得体会

精心整理《地震工程学》课程总结? 1.对所学内容的综述? 1.1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反应谱理论和时程反应分析法? 绍。 也并不是一次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谱,而是不同地震反应的包线。 1.1.2?? 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又称作动态分析法。它是将地震波段按时段进行数值化后,输入结构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逐步积分法进行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计算出结构在整个强震时域中的振动状态过程,给出各个时刻各杆件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各杆

件出现塑性铰的顺序。? 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反应需要输入地震动参数,该参数具有概率含义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结构和构件的动力模型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恢复力特性,更接近实际情况,因而时程分析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它全面地考虑了强震三要素;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了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 1.1.3地震信号频域分析? ???? X(f), 1.2? 1.2.1 (1) ??(2 (3 ?(4 性和有效性;? ?? (5)验证抗震理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结构振动控制算法等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1.2.2? 结构抗震试验的实施程序? ??

(1)确定研究目标和试验方法,含试验目的、试验设备和试件的采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等;? ?? (2)荷载施加,含与试验设备相关的荷载施加方式和加载规则等;? ?(3)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含各类传感器和数采设备的采用、测点数量的选择;? ??(4)数据分析,含测试数据的常规处理和特殊分析。? (1 ? (2 ????旨在 (3 ?? 入下结构或构件的地震反应,研究和验证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破坏特征、抗震能力和抗震薄弱环节。 ?(4)振动台试验? ?????振动台试验是利用振动台装置进行的结构强迫振动试验,是地震工程研究中最重要的实验手段之一。?

地震工程中的静力弹塑性_pushover_分析法

第32卷 第2期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2No.2 2003年 4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 TY OF TEC HNOLOGY April.2003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文章编号:1009-0193(2003)02-0089-03 地震工程中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 冯峻辉,闫贵平,钟铁毅 (北方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北京100044) 摘 要: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在抗震结构的设计和评估中,尤其是基于性能/位移的抗 震设计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根据其发展背景和近况,评述了它在运用中的一些关键论点用于 性能评估的缺陷。为了预测地震反应,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抗震设计;静力弹塑性分析;推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11.3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设计概念,包括了工程的设计,评估和施工等,要求在未来不同强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下结构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1]。为此需在工程实践中完成一个近似且简易的性能评估方法,通常所指的是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简称为推倒法)。由于推倒法的优点突出:考虑了结构的弹塑性特性,可用图形方式直观表达结构的能力与需求,通常比同一模型的动力分析更快且易于运行,可提供一个较可靠的结构性能预测等特点,正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目前国内外许多组织把其纳入抗震规范,如美国的ATC-40,FE MA274等。我国也把其引入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1 推倒(Pushover)分析方法的原理,用途和实施过程 1.1 Pushover的原理和用途 推倒法是一个用于预测地震引起的力和变形需求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如均匀荷载,倒三角形荷载等)模拟地震水平惯性力的侧向力,并逐级单调加大,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然后评估结构的性能。 推倒法可用于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加固,以及对新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性能评估。它可以对所设计的地震运动作用在结构体系和它的组件上的抗震需求提供充足的信息,如对潜在脆性单元的真实力的需求,估计单元非弹性变形需求,个别单元强度退化时对结构体系行为作用的影响,对层间移位的估计(考虑了强度和高度不连续),对加载路径的证实等,其中一些是不能从弹性静力或动力分析中获得的。 1.2 Pushover的实施过程 推倒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为: 1.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模型,构件的物理常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2.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将其与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叠加,作为某一级水平力作用下构件的内力,以判断构件是否开裂或屈服); 3.在结构每一层的质心处,施加沿高度分布的某种水平荷载。施加水平力的大小按以下原则确定: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2步所计算的内力叠加后,使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4.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构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后,再施加一级荷载,使得又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5.不断重复3,4步,直至结构顶点位移足够大或塑性铰足够多,或达到预定的破坏极限状态。 6.绘制基础剪力 顶部位移关系曲线,即推倒分析曲线。 收稿日期:2002-10-25

地震荷载作用下岩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地震荷载作用下岩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摘要:综合大量文献,回顾了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将各种分析方法大致分为拟静力法,滑块分析法,概率分析法,数值分析方法以及实验法五类,并对这几种方法作简要评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岩土工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进展,分析方法 Seismic St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 Of Rock-soils Lopes Gao Wei Abstract:Comprehensive many papers, and reviewed the slop earthquake stability analysis of research results, The various analytical methods are classified into pseudo-static method, sliding block analysis method, probabilistic analysis method,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This paper briefly evaluation these method, and points out the several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Key Word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slop, seismic stability, progress, analysis method 引言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同时,我国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区,面积大,分布广,高山河谷数量众多,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4,从而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有大量的自然边坡。大量的震害调查表明,地震诱发的边坡滑坡是主要的地震灾害类型之一[5]。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地震诱发的滑坡往往具有分布广、数量多、危害大的特点。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诱发了大规模的山体崩塌和滑坡,造成了人畜伤亡、房屋倒塌、堵塞交通,给山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6]。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5章 动力反应的数值计算 如果激励[作用力)(t p 或地面加速度)(t u g ]是随时间任意变化的,或者体系是非线性的,那么对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进行解析求解通常是不可能的。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数值时间步进法对微分方程进行积分来处理。在应用力学广阔的学科领域中,有关各种类型微分方程数值求解方法的文献(包括几部著作中的主要章节)浩如烟海,这些文献包括这些方法的数学进展以及它们的精度、收敛性、稳定性和计算机实现等问题。 然而,本章仅对在单自由度体系动力反应分析中特别有用的很少几种方法进行简要介绍,这些介绍仅提供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算法。尽管这些对许多实际问题和应用研究已经足够了,但是读者应该明白,有关这个主题存在大量的知识。 5.1 时间步进法 对于一个非弹性体系,欲采用数值求解的运动方程为 )(),(t p u u f u c u m s =++ 或者 )(t u m g - (5.1.1) 初始条件 )0(0u u = )0(0u u = 假定体系具有线性粘滞阻尼,不过,也可以考虑其他形式的阻尼(包括非线性阻尼),后面会明显看到这一点。然而由于缺乏阻尼信息.因此很少这样做,特别是在大振幅运动时。作用力)(t p 由一系列离散值给出: )(i i t p p = ,0=i 到N 。时间间隔 i i i t t t -=?+1 (5.1.2)

图5.1.1 时间步进法的记号 通常取为常数,尽管这不是必需的。在离散时刻i t (表示为i 时刻)确定反 应,单自由度体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i u 、i u 和i u 。假定这些值是已知的,它们在i 时刻满足方程 i i s i i p f u c u m =++)( (5.1.3) 式中,i s f )(是i 时刻的抗力,对于线弹性体系,i i s ku f =)(,但是如果体系是非弹性的,那么它会依赖于i 时刻以前的位移时程和速度。将要介绍的数值方 法将使我们能够确定i +1时刻满足方程(5.1.1)的反应1+i u 、1+i u 和1+i u ,即在i +1时刻 1111)(++++=++i i s i i p f u c u m (5.1.4) 对于i =0,1,2,3,…,连续使用时间步进法,即可给出i =0,l ,2,3,… 所有瞬时所需的反应。已知的初始条件)0(0u u =)0(0u u =和提供了起动该方法的必要信息。 从i 时刻到i +1时刻的步进一般不是精确的方法,许多在数值上可以实现的近似方法是可能的。对于数值方法,有三个重要的要求:(1)收敛性一随着时间步长的减少,数值解应逼近精确解;(2)稳定性一在存在数值舍入误差的情况下,数值解应是稳定的;(3)精度一数值方法应提供与精确解足够接近的结果。这些重要的问题在本书中均作简要的讨论,全面的论述可在着重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书中找到。 本章介绍三种类型的时间步进法:(1)基于激励函数插值的方法;(2)基于速度和加速度有限差分表达的方法;(3)基于假设加速度变化的方法。前两类中各

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_尹保江

第21卷第5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21No.5 1999年10月Journal of Chon gq in g J ianzhu Universit y Oct.1999文章编号:1006-7329(1999)05-0010-06 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 尹保江1黄宗明2白绍良2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100013;2.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400045) 摘要通过对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类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反应特性的研究,总结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规律,为考虑塑性累积疲劳损伤的结构地震破坏准则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低周疲劳破坏准则 中图法分类号TU313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结构地震破坏准则的研究,一直是工程结构抗震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人们已普遍认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是由于位移的首次超越和塑性累积疲劳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1〕,结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破坏,不但和塑性耗能总量有关,而且还和位移幅值的大小、偏移量、不同幅值位移的发生顺序及其组合方式等密切相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要想考虑不同位移组合的情况,通过较为完备的试验系列来建立一个比较客观的能够反映以上各种因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低周疲劳破坏准则,是相当困难的。 本文认为,地震地面运动虽然复杂,但其分类特征是明显的,结构在不同类型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也一定会遵循某种规律。既然如此,就可以考虑放弃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低周疲劳破坏准则的研究方法,而主要针对适用于地震作用的结构低周疲劳破坏准则进行研究,使问题得到简化,同时使提出的破坏准则更具有针对性。基于这种思想,本文研究了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类型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以期作为今后研究结构地震破坏准则的参考。 2结构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2〕的研究成果,将地震地面运动分为5类:S型为短持时脉冲型地面运动;L-1型和M-1型分别为长持时和中等持时有较明显卓越周期的地面运动;L-2型和M-2型分别为长持时和中等持时不规则的地面运动。本文选择了79条峰值加速度在0.2g以上的典型地震地面运动记录作为输入,计算了单自由度体系在这些地面运动作用下的位移反应时程。各类地震输入的分布见表1。 表1本文采用地震动输入的类型分布 地面运动类型S型L-1型M-1型L-2型M-2型 数量(条)191719816 对于每一条地震记录输入,所计算结构的基本周期T0分别取为0.5s、1.0s和2.0s、结构的目标延性系数分别取为2.0、4.0和6.0,共九种情况;阻尼比ζ统一取为0.05,选用武田模型作为恢 收稿日期:1999-09-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尹保江(1972-),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结构动力学》课程作业解析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目:结构动力学大作业教师: 姓名:学号: 专业:岩土工程类别:专硕 上课时间:2015年9 月至2015 年11 月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 1 题目及要求 1、按规范要求设计一个3跨3层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部分要求如附件名单所示;未作规定部分自定)。根据所设计的结构参数,求该结构的一致质量矩阵、一致刚度矩阵; 2、至少采用两种方法求该框架结构的频率和振型; 3、输入地震波(地震波要求如附件名单所示),采用时程分析法,利用有限元软件或自编程序求出该框架结构各层的线性位移时程反应。

2 框架设计 2.1 初选截面尺寸 取所设计框架为3层3跨,跨度均为4.5m ,层高均为3.9m 。由于基础顶面离室内地面为1m ,故框架平面图中底层层高取 4.9m 。梁、柱混凝土均采用C30, 214.3/c f N mm =,423.010/E N mm =?,容重为325/kN m 。 估计梁、柱截面尺寸如下: (1)梁: 梁高b h 一般取跨度的 112 1 8 ,取梁高b h =500mm ; 取梁宽300b b mm =; 所以梁的截面尺寸为:300500mm mm ? (2)柱: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根据柱的轴压比限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①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E N F g n β= 其中:β: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压力增大系数; F :按简支状态计算柱的负荷面积; E g :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近似取为 21214/KN m ; n :验算截面以上的楼层层数。 ②c N c N A u f ≥ 其中:N u :框架柱轴压比限值;8度(0.2g ),查抗震规范轴压比限值0.75N u =; c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混凝土采用30C ,2 14.3/c f N mm =。

弹塑性时程分析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将结构作为弹塑性振动体系加以分析,直接按照地震波数据输入地面运动,通过积分运算,求得在地面加速度随时间变化期间内,结构的内力和变形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也称为弹塑性直接动力法。 基本原理 多自由度体系在地面运动作用下的振动方程为: 式中、、分别为体系的水平位移、速度、加速度向量;为地面运动水平加速度,、、 分别为体系的刚度矩阵、阻尼矩阵和质量矩阵。将强震记录下来的某水平分量加速度-时间曲线划分为很小的时段,然后依次对各个时段通过振动方程进行直接积分,从而求出体系在各时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进而计算结构的内力。 式中结构整体的刚度矩阵、阻尼矩阵和质量矩阵通过每个构件所赋予的单元和材料类型组装形成。动力弹塑性分析中对于材料需要考虑包括:在往复循环加载下,混凝土及钢材的滞回性能、混凝土从出现开裂直至完全压碎退出工作全过程中的刚度退化、混凝土拉压循环中强度恢复等大量非线性问题。 基本步骤 弹塑性动力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建立结构的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 (2) 定义材料的本构关系,通过对各个构件指定相应的单元类型和材料类型确定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 (3) 输入适合本场地的地震波并定义模型的边界条件,开始计算; (4) 计算完成后,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对结构整体的可靠度做出评估。 计算模型 在常用的商业有限元软件中,ABAQUS、ADINA、ANSYS、MSC.MARC都内置了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并提供了丰富的单元类型及相应的前后处理功能。在这些程序中一般都有专用的钢筋模型,可以建立组合式或整体式钢筋。 以ABAQUS为例,它提供了混凝土弹塑性断裂和混凝土损伤模型以及钢筋单元。其中弹塑性断裂和损伤的混凝土模型非常适合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它的主要优

结构抗震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 1 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按比 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按比 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 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地震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地震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李忠生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量工程学院,西安 710054) 摘要:应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和地震动人工合成技术,给出Newmark 法中所需的地震动时程。通过滑坡实例计算,得出了坡体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深度存在负指数关系;坡体对地震动放大倍数与坡体厚度近似呈线性关系。通过对Ne 2 wmark 法中不同地震动时程作用位置的计算对比,发现使用地面地震动时程得到的结果虽有些偏于安全,但基本是合理 的。 关键词:地震动;滑坡;安全系数;Newmark 法;时程 中图分类号:P64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4)022******* 收稿日期:2003206223;修订日期:20032102 10 作者简介:李忠生(19642),男,博士后,主要从事物探及地质灾 害研究工作。 E 2mail :lizhsh @https://www.360docs.net/doc/a87890454.html, 常用的边坡稳定性拟静力法计算中,将地震作用力看作是一个恒定静力荷载施加于斜坡体上,其大小与坡体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有关。而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 B ΠT 17742-1999),在同一个烈度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变化范围很大,最大相差近一倍。早在1965年,Newmark 提出了用有限滑动位移代替安全系数的思路,并据此提出了计算滑动位移的方法,称为New 2 mark 法[1] ,其室内模型实验及野外实例证实了New 2mark 法是相当精确的 [2,3] 。就Newmark 分析法中如何 确定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问题,前人尝试了许多方法[4,5],但这些方法未考虑场地附近地震构造环境影响及具体场地对地震动的反应情况。本文以陕西宝鸡李家窑滑坡为实例,尝试应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场地周围潜在震源区的性质、地震动的衰减关系、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变化(地震谱)以及场地岩土体本身对地震动的反应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基础上,给出具体场地的地震动时程,进而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 1 滑坡体的地震反应 李家窑滑坡是宝鸡市渭河北岸滑坡群的一部分, 为一古滑坡,不稳定坡体紧临宝鸡市区繁华的中山路和长青路。据统计,滑坡威胁总人口约10万人,危及 建筑总面积达18168×104m 2 。滑坡体东西宽近600m ,南北长约700m (图1),沿滑坡体轴线其滑体剖面形态 见图 2 [6] 。 图1 滑坡区平面示意图 Fig.1 The sketch m ap of sliding area 1— 钻孔号孔深(m );2—搜集钻孔号 孔深(m ) ;3—剖面线 111 峰值加速度与土层深度的关系 我们选定地震动场地反应场点在钻孔ZK 4处。 根据滑体的几何形态,可近似认为该处符合一维土层反应模型。利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人工合成技 术理论[7] ,对滑体进行一维土层反应计算,得到滑坡体内各深度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时程。 根据钻孔资料,所选剖面处土层比较均一。在近地表以1~215m 的厚度为1层划分,15m 以下按5m 的等厚度划分,共划分为23层。各层剪切波速、容重、剪切

地层地震反应对地下结构的影响

地层地震反应对地下结构的影响 隧道二班谭坤(07011227) 地震对地下工程影响的一般规律 地震对地下工程的影响规律总体上有以下的特点: 1) 地下结构的振动变形受周围地基土壤的约束作用显著,结构的动力反应 一般不明显表现出自振特性的影响。 2) 地下结构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入射方向的影响很大,地震波的入射方向 发生不大的变化,地下结构各点的变形和应力可以发生较大的变化,相位差别也 十分明显。但主要应变一般与地震加速度大小的联系不很明显,随埋深发生的变化也不很明显。 3) 地下结构地基的相互作用都对它的动力反应产生重要影响,对结构动力 反应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地基的运动特性,一般来说,结构形状的改变对动力反 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只引起量的变化。而地下结构的存在对周围地基震动的影响一般很小(指地下结构的尺寸相对于地震波长的比例较小的情况) 。 岩体隧道震害的形式主要有裂纹、剥落、底部隆起或倾斜,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地震作用力方向及现场地质条件,一般发生于存在破碎带的地层中。 对于土体隧道,土体对地震的响应要明显强于岩体,所以隧道破坏的可能性 也更大。又由于土体隧道多用于城市地铁,车站较多,整体结构形式不均一,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使破坏多集中在车站上。 1) 并行隧道距离越小, 其地震内力反应越大, 当距离小于隧道断面外径D , 尤其是小于0. 5D 时, 抗震设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 地震引起的地基变形是影响盾构隧道地震反应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在抗震设计时需要合理考虑盾构隧道应承受的地基变形, 因此相对于地震系数法, 反应位移法的设计思想更为合理; 3) 相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对地铁区间隧道等地下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及设计时采用地面峰值相对位移作为设计地震动参数更为合理。 上述结论是基于三类建筑场地条件得出的, 可供地铁盾构区间隧道等地下 结构抗震设计参考。对于其他场地条件,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浅析土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012Vol.44No.1林业科技情报 浅析土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王亚芝 (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摘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特大地震,其中包括我国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日本2011年的大地震,其震害及其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国民经济损失。笔者针对土木工程结构抗震一直是当今研究的热门课题这一重点主线,详细介绍了土木工程抗震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反应谱法;非线性时程分析;Pushover;IDA Earthquake Reaction Analysis Method Of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Wang Yazhi (For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bstract:There are especially big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frequently in recent years,including the earthquake of 2008in China and2011in Japan.They caused large casualties and national economy loss.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anti-seismic is a hot task.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in the anti-seismic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earthquake reaction;response spectrum method;non-linear time-histo-ries;Pushover;IDA 地震作用理论是研究地震时地面运动对结构物产生的动态效应,结构的地震反应取决于地震动力和结构动力特性两个方面,因此,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发展是随着人们对这两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而提高的。目前世界各国的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普遍采用的是确定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本文就目前普遍采用的以下四种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1动力反应谱分析方法 动力反应谱理论是目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动力反应谱方法计算土木工程结构动力响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确定抗震设计的反应谱,第二,将结构震动方程进行振型分解,根据场地土的平均剪切模量或场地土的剪切波速、质量密度和分层厚度实测反应谱求得每个自由的振子在各个阶段求得振型反应最大值。第三,动力反应谱分析在土木工程结构反应中的最大值可以通过SRSS或者CQC方法将各个不同的振型反应的最大值进行组合,在实际分析中所要考虑的自由度数和振型模态数要确保在纵向和横向获得90%的振型参与系数。 2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时程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抗震分析方法。用于进行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和工程抗震研究等。到80年代,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研究工作的分析方法之一。动态时程分析法是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时程,可详细了解结构在整个地震持续时间内的结构响应过程,同时反应出地震动的振幅、频谱及持续时间内对结构的影响。时程分析通过结构构件内力的变化及构件逐步开裂可求出弹性和非弹性阶段的结构的内力与变形。这时结构的薄弱部位的位移即将达到最大值,从而造成结构的最终破坏,直至倒塌的全过程。 动态时程分析方法是随着强震记录的增多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以研究结构抗震的一种分析方法。动态时程分析理论考虑了反应谱不能计算结构和结构构件在每个时刻的地震反应包括内力和变形等。对于复杂结构体系,振型密集以及结构受到强烈地震时发生非线性反应的情况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能更精确细致地反映出结构的薄弱部位。因此采用动态时程分析理论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成为在抗震领域比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但是,动态时程分析方法计算量比较大、耗时多、建立模型复杂,而且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做统计分析等。3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 Pushover方法是目前常用的一种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ushover分析的基本思路是用一个单自由度体系来等效实际结构,代替多自由度体系,通过研究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弹塑性反应来预测实际结构的 · 36 ·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及其现状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及其现状 【摘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不同于地表结构的抗震设计,因此,分析其设计的分析方法很有必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和现状。 【关键词】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 一、前言 随着地下建筑物的增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重点工程之一。地下结构抗震尤其特定的原理,必须要从特定的原理出发展开设计才能够保证设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满足抗震的需要。 二、结构和土相互作用的分析模型 在地震作用时,地铁等地下工程结构和土会出现弹塑性和非线性的特点,相互之间的接触有可能出现局部的滑移和脱离。因此,在建立结构和土相互作用结构模型时要考虑结构材料的非线性、结构和地基接触的非线性、近场地基和远场地基的非线性等因素。目前对这几种非线性的单个研究已经很成熟,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如何综合利用这些非线性的研究成果来建立合理的地铁等地下工程结构的分析模型还要进一步的讨论。 地铁车站等地下结构受到场地周围地基地震反应的影响十分显著,在地震作用时,地铁周围的土特别是上层覆土的重力作用对地铁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在分析模型中体现地铁地基的静力作用和地基的半无限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合理的设定静力人工边界和动力人工边界,但是目前的边界模型一般来说不适合应用与地下结构,很有必要发展一种对静力分析及动力分析都可以适用的静力—动力人工边界,直接在边界上输入地震波,计算结构的地震反应。 三、地下结构地震动反应的特点及其基本分析方法 从以往的震害报道中可以看出,地下结构与地面结构的振动特性有很大的不同: 1、地下结构的振动变形受周围地基土壤的约束作用显著,结构的动力反应一般不明显表观出自振特性的影响; 2、地下结构的存在对周围地基震动的影响一般很小(指地下结构的尺寸相对于地震波长的比例较小的情况);

结构动力学振型分析

MATALAB 作业 某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的各层特性参数为:第一层到第三层质量m 分别为2400kg ,1200kg ,1200kg ,第一层到第三层刚度k 分别为3.3*10^4N/m,1.1*10^4N/m,0.66^4N/m.。地震采用acc_ElCentro_0.34g ,采样周期为0.02。 M3=1200kg K3=0.66*10^4N/m. M2=1200kg K2=1.1*10^4N/m M1=2400kg K1=3.3*10^4N/m 用振型分解法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MATLAB 层序如下,编制该程序的程序框图以下所示 %振型分解法求解结构地震反应;主程序 clear 开始 输入地震参数和结构参数 计算结构振型与自振型频率 计算振型参与系数 计算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求解结构的地震反应 输出结果 结束

clc %地震波数据 xs=2*0.287; dzhbo=load('acc_ElCentro_0.34g_0.02s.txt'); ag=dzhbo*0.01*xs; dt=0.02; ndzh=400; cn=3; %cn为结构的层数,即质点数 m0=[2.4 1.2 1.2]*1e+3; %结构各层质量 k0=[3.3 1.1 0.66]*1e+5; %结构各层刚度 l=diag(ones(cn)); m=diag(m0); %计算质量矩阵 [ik]=matrixju(k0,cn); %计算刚度矩阵 [x,d]=eig(ik,m); %结构动力特性求解 d=diag(sqrt(d)); %求解结构圆频率 for i=1:cn; [d1(i),j]=min(d); xgd(:,i)=x(:,j); d(j)=max(d)+1; end %以此循环对所求频率和振型进行排序w=d1; %所求自振频率 x=xgd; %所求结构主振型 a1=2*w(1)*w(2)*(0.05*w(2)-0.07*w(1))/(w(2)^2-w(1)^2); a2=2*(0.07*w(2)-0.05*w(1))/(w(2)^2-w(1)^2); for j=1:cn x(:,j)=x(:,j)/x(cn,j); znb0(j)=(a1+a2*w(j)^2)/2/w(j); zhcan(j)=(x(:,j))'*m*l/((x(:,j))'*m*x(:,j)); %求解振型参数 [dlt(j,:),dltacceler(j,:)]=zxzj(znb0(j),w(j),ag); end %求解结构各层的地震反应 for i=1:cn; disp1=0; accel1=0; for j=1:cn disp0=zhcan(j)*dlt(j,:)*x(i,j); accel0=zhcan(j)*dltacceler(j,:)*x(i,j); disp1=disp1+disp0; accel1=accel1+accel0; end disp(i,:)=disp1; accel(i,:)=accel1;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