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

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
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

社会性别类: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 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

《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精选》,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性别与中国》,李小江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平等与发展》,李小江、 朱虹、 董秀玉主编 ,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

《社会性别与妇女的发展》,郑新蓉 杜芳琴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王金玲主编,上海人发出版社2002年《阅读性别》,周华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女性权利的崛起》,李银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赋社会以社会性别》,王金玲主编,内部发行2000.12

《赋知识以社会性别》,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8

《引入社会性别:史学发展新趋势》,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6《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杜芳琴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

《文学、艺术与性别》,李小江等著,江苏人发出版社2002年

《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李小江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历史、史学与性别》,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女性学类:

《西方女性学》,刘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新女性学》,罗萍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

《女性学概论 》,魏国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女性学》, 啜大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女性的崛起》,王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女性学理论与方法》,魏国英、王春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孙晓梅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

《女性主义理论学》,肖魏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金一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杜芳琴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妇女研究在中国》,李小江、谭深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中外妇女研究透视》,孙晓梅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

《女性主义闲谈》,毛秀月著,团结出版社2000.

《女性世界论坛》,孙秀玉著,大连出版社2000.

《女性沉思录》,罗平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妇女生活方式》,罗平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

妇女运动与发展类

《国际妇女运动》,李小江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妇女运动史》,任 芬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

《平等、发展:当代国际妇女的目标与实践》,蔡磊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

《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徐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李路路、孙志祥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妇女研究类:

《欲望的倾向—叙事中的女性及其文化》,刘纪成著,河南人民出版社《性别、种族、文化》,王守仁、吴新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发现妇女的历史》 杜琴芳著 天津社科出版社1996.

[法]西蒙那.德.彼伏娃 《第二性》上下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美]约翰.格雷著 《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美]约翰.奈斯比特著 《女性大趋势》 新华出版社1993.

[美]安妮.霍兰德著 《性别与服饰》 东方出版社2000.

[美]卡罗尔.吉利根著 《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美]约瑟芬.多诺万著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保罗.费耶阿本德著《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日]绫部恒雄编《女性生活》 陕西旅游出版社1990.

[日]岛田一男著 《女性性向学》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

[英]莱斯利.斯克莱尔《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婚姻家庭类:

《女性权利—聚焦婚姻法》 刘伯红主编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中国婚姻质量研究》 徐安琪、叶文振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妇女婚姻与劳动权益保障》 罗萍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

《中国婚姻家庭变迁》 刘达临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

《世纪之交的妇女与婚姻家庭》 张一兵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

《中国21世纪的婚姻家庭》 高健生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

《现代婚姻与性科学》 陈一筠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家庭革命》 陈功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

《百年家庭变迁 》 李默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中国婚姻史》 陈顾远著 商务印书馆1998.

《中国家庭的演变》 邓伟志、张岱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 刘达临等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的婚姻》 任寅虎著 商务印书馆1996.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 史凤仪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的家与国》 岳庆平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 张树栋等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家庭问题种种》 邓伟志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多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结构》 张廓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 顾鉴塘著 商务印书馆1996.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 董家遵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民族与妇女类:

《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 丁宜庄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 白薇、王庄仁等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参与与发展研究》 和钟华 乔享瑞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21世纪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 郑玉顺等编 中 央民大出版社2001.《大山的女儿》华北卷 杜琴芳主编 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大山的女儿》西南卷 和钟华主编 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中国女性民俗文化》 邢莉主编 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生育与健康类:

[美] 《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已》中文版,刘伯红主编,知识出版社1998.

[美] 《妇女身边的医生》 奥古斯特.伯思斯著,林出版社2002.

《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理论、案例及其操作指南》杜克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云南农村妇女的心声—生育健康需求评估》 王绍贤主编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生育健康服务及其研究—理论与实践》 张开宁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 赵捷等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 方铁等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

《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 郑凡等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

《多学科社野中的健康科学》 郑启跃等 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

人口学类:

《中国女性人口与发展》 郑晓英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户变迁》 郭志刚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最新人口问题》 邬沧萍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全球人口趋势》 侯文若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人口理论教程》 刘铮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妇女史类: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16年版。

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中国书店1990年版。

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27年版。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白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文学类: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1985年版

叶恭绰编《全清词抄》,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丁绍仪《清词综补》,中华书局1986年版。

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道光红香馆刊本。

恽珠《国朝闺秀正始续集》,道光红香馆刊本。

单士厘《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初编》,归安钱氏聚珍仿宋排印本。

黄秩模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五十卷补遗一卷续编一卷,咸丰三年

刊本。

蔡殿齐辑《国朝闺阁诗抄》,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沈善宝《名媛诗话》十二卷,1921年铅印本。

雷瑨《闺秀词话》四卷,1925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四卷,《香艳丛书》本。

丁耘辑《闽川闺秀诗话续编》四卷,1914年刊本。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蕴章《然脂余韵》六卷,1918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历代词纪事汇评丛书》,黄山书社1995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4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65

《全唐诗》,中华书局

《全宋诗》,中华书局

《全宋词》,中华书局

《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全明词》,中华书局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上海书店1987年版。

胡文楷《列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商务印书馆1941年刊本。

刘淑玲《安徽名媛诗词征略》,1936年排印本。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归淑芬等选辑《古今名媛百花诗余》四卷,康熙二十四年刊本。《青泥莲花记》十三卷,明万历古槐书屋刊本。

陈维崧《妇人集》一卷,海山仙馆刊本。

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四十卷后集二卷,康熙间刊本。

陆昶《历朝名媛诗词》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红树楼刊本。

周铭《林下词选》十四卷,康熙间刊本。

《众香词》六卷,大东书局影印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周之标《女中七才子兰咳集》,康熙间刊本。

《海昌丽则》,乾隆五十九年吴氏拜经楼刊本。

孙锡祉辑《菱湖三女史诗词合刻》,光绪十六年归安孙氏刊本。

郭润玉辑《湘潭郭氏闺秀集》,道光十七年刊本。

丁丙辑《武林往哲遗著》,1897年刊本。

朱祖谋辑《湖州词征》,《吴兴丛书》本。

《松陵女子诗征》十卷,1919年吴江华萼堂排印本。

《笠泽词征》,1915年国光书局排印本。

黄瑞辑《三台名媛诗辑》六卷,光绪元年临海周氏刊本。

《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光绪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刻本。

《闺秀词抄》十六卷附补遗及续补遗五卷,宣统元年小檀栾室刊本。冒俊辑《林下雅音集》,光绪十年如不及斋刊本。

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二十四卷,1873刻本。

薛绍徽《国朝闺秀词综》十卷,宣统三年刊本。

任兆麟辑《吴中女士诗抄》,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董兆荣辑《吴江三节妇集》,咸丰七年刊本。

戴燮元辑《京江鲍氏三女史诗抄合刻》,光绪八年戴氏嘉禾刊本。《西泠三闺秀诗》,1914年西泠印社印本。

骆绮兰辑《听秋馆闺中同人集》,嘉庆二年刻本。

《随园三十种》,1892年排印本。

陈文述编《碧城仙馆女弟子诗》1915年西泠印社聚珍版。

顾宪融编《红梵精舍女弟子集》三卷,1928年杭州陈氏排印本。

王豫《江苏诗征》,道光元年焦山海西庵诗词阁刊本。

城市文化及文学研究

历史变革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 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置华亭县,昆山县治由昆山(今松江县小昆山)迁至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县。元代曾升昆山为州,明代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昆、新两县并为对外开放昆山县。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1984年列为开放县。1987年末,有7个县属镇,13个乡,467个行政村,54.8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为汉族,另有回、满、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革命传统 昆山人民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隋末,就有朱燮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昆山军民抗击围城倭寇,历时45天,大小30余战,终于将入侵的倭寇赶出家园。清初,全县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杀县丞,烧县衙,推王佐才率师起义。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王佐才不屈而死,全城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昆山,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大举反扑,在半个多月的昆山保卫战中,守城军民殉难者数以万计。清末,锦溪、巴城、陆家桥、正仪、杨湘泾等地,先后发生农民抗粮抗租斗争。辛亥革命前不少昆山籍人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昆山人民举义旗,逐知县,迎来光复。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党员刘重民来昆宣传反帝爱国,各界民众积极响应。民国15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党员王芝九来昆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昆山县党部,并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民国28年,昆山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整编为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第一中队。同年开始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抗日活动遍及城乡。"皖南事变"后,革命武装力量受挫,党政军人员大部北撤,留守党员仍坚持原地斗争。民国32年恢复昆东、昆南抗日武装斗争,并发展了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壮大了地方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地下党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迎来了昆山的解放。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113名烈士为国捐躯。 著名人物 昆山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有进士476人,其中武科17人。南宋范成大,为当时文坛四大家之一;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忧国忘家,始终一节。”元有名士顾阿瑛,精于音律诗画,终身不仕。明有卢熊,著有《吴郡广记》、《苏州府志》、《兖州府志》;有航海家费信,随郑和、杨敏四下西洋;有大学士顾鼎臣,疏请改筑昆山县城,免遭倭难;有哲学家魏校,为一代名儒,南都四君子之一;有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为古文运动代表,称唐宋派;有戏曲家顾坚、魏良辅、梁辰鱼,为昆剧的创始人;有苏州反税监斗争领袖葛贤,世称葛将军。明末清初,有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颂于世;有文学家归庄,归有光曾孙,所著散曲《万古愁》,论者比作《离骚》;有著名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历代流传;有画家龚贤,金陵八家居首。清有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同胞三鼎甲,号称"昆山三徐"。清末民初,有南社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胡石予,与钱名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民国以来,有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徐祖贻和历代国民党要职的叶楚伧、钱大钧等。 著名人士有书法家方还,天文学家朱文鑫,植物学家蒋英,棉花专家俞启葆,农学家于景让,物理学家周同庆,文字改革先驱朱文熊。还有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吴保丰,著名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动画片导演徐景达,评弹艺术家顾宏伯、严雪亭等。科学家、企业家美籍华人王安博士,女钢琴家奥籍华人王纪音都是昆山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康震唐宋文学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康震唐宋文学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 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41人,下设民俗学、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共10个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下设尚学锋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康震的唐宋文学研究;张德建的元明清文学研究。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古代文学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98中国古代文学史③3843中国古代文学文献解读 三、导师介绍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

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师考博英语 北师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北师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北师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专题六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1.(2019·泰安市东平县一模)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数九”是从立冬开始,立春结束。 B.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C.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周敦颐《爱莲说》中写到“莲,花之君子者也。”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2.(2019·泰安市宁阳县模拟)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C.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 1

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兄弟,伉俪指夫妻等。 D.维多克·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人物形象。3.(2019·泰安市中考样题)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4.(2019·泰安市双语学校三模)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欧阳修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伤仲永》等。 2

现代汉语参考文献

“第一章语音”参考文献 1、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3、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版) 4、马琳《普通话语音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6、伊·克拉姆斯基(捷)《音位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7、郭锦桴著《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8、徐世荣《普通话正音手册》(语文出版社版) 9、侯玉茹《普通话异读词汇编》(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10、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第二章文字”参考文献 1、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 2、高更生《现行汉字规范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4、许嘉璐《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版) 6、周行健《汉字简繁体字及通用异体字对照手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董琨《中国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陈伟湛《汉字古今谈》(语文出版社版) 10、张书言《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版) 11、苏培成《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1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曹先擢《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14、刘志成《文化汉字学》(巴蜀书社2003年版) 15、张桂光《汉字学简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6、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冯寿忠魏进路等《汉字规范化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19、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第三章词汇”参考文献 1、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2、朱星《汉语词义简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5、周荐《同义词语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周荐《词语的意义和结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7、周荐(周祖谟)《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

“城市研究与文学研究”课程大纲 Issues of Urban studies and Literary studies 课程简介 本课程首先吸收近年来城市研究的新成果,力图从“地理”、“空间”、“身体”、“景观”、“阶级”和“身体”等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城市,进而在这种新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城市文化和文学研究中的部分经典文本,从而在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中建立起城市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新联系。 参考书目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雅各布森:《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 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商务印书馆 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欧梵:《上海摩登》,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理解城市 一、地理 《不均地理发展理论笔记》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共产党宣言〉的地理学》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 二、空间(一) 《空间是个关键词》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空间化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与批评社会理论》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后现代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三、空间(二) 《空间:社会产物与社会价值》列斐伏尔,载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 究读本》 《列斐伏尔的惊异奇航》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空间化的三元辩证》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四、阶级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选)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6年

参考书丨名校文学类考研经验之最全参考用书

参考书丨名校文学类考研经验之最全参考用书 很多人都问我有关文学考研的参考书问题。大多数中文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现在都已经没有指定参考书了。不指定参考书可以让学校显得很霸气,你爱考不考,但这不是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不想因为参考书而限定考生的视野和思维。文学专业不同于其他报考专业,其书目繁杂多样,让人眼花缭乱。真正想要考上的同学,是不能受制于几本参考书目的,而需要结合其他更有学术分量的书籍,通过教材、作品、专著和论文各方面的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才有可能最终拔得头筹,金榜题名。虽然不指定参考书,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以前的参考书以及最近年考题的变化,来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书目,不然复习就太盲目摸不着方向了。一般而言,在学术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目,都可以成为考研的参考书。针对武大而言,根据专业分类,介绍推荐基本书目。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一般名解(时有时无)、简答和论述各一题,分值在40分左右;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这部近60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

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在80年代首版,当时作为“重写文学史”的代表作,是几个年轻人写成的,但在当时费尽周折才在上某出版社出版,其影响越来越大,后来经修订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2、《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第三版),於可训著,武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伦理性与宗教性(一) 1【单选题】西方文明主要是以(C)来重构古希腊罗马文明? A埃及文明 B伊斯兰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单选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最低级的是(B)? A政治的 B审美的 C伦理的 D宗教的 3【判断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 4【判断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 伦理性与宗教性(二) 1【单选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B)? A地域联结 B等级秩序 C信仰对象 D经济阶层 2【单选题】(C)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A尼采 B黑格尔 C康德 D歌德 3【判断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 4【判断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C)? A阶级性与整体性 B阶级性与独立性 C合群性与整体性 D合群性与独立性 2【单选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C)? A基督教 B佛教 C儒家思想 D伊斯兰教 3【单选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A)? A超越死亡 B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 C寻找希望 D提供帮助 4【判断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C)文化? A神曲

D荷马史诗 2【单选题】(D)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单选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与西方的概念类似 B是无限绝对的主宰 C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 D指代人间实际的统治者 4【判断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伦理性与宗教性(五) 1【单选题】(B)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A萨特 B海德格尔 C胡塞尔 D德里达 2【单选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D)?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尼采 3【单选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D)? A尼采自己 B教皇 C马丁·路德 D耶稣 4【判断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一) 1【单选题】庄子哲学的伦理趋向是(C)? A礼 B法 C合 D分 2【单选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A)? A中国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B西方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C中国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D西方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3【单选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A)开始的? A诗 B书 C礼 D乐 4【判断题】法国哲学家?美学家鮑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二)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 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这个

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这个时期的语法研究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即教学语法。中国第一次有了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它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往往对每类词的语法特点都详加说明,分析句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在确定主语宾语时不依据施受关系,而大体依据位置的先后。到了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空前活跃,空前繁荣,空前深入,是语言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影响深远。80年代以来,研究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多角验证”的思路是既宽展又有效的。90年代以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比以往更加活跃,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法的各个方面,研究队伍更加壮大,取得的成果更加引人注目,新的理论、新的见解被提出来。“三个平面”理论、本位理论、配价语法、汉语的时体研究等问题都成为二十世纪末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这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句法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

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代理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

文化研究参考书目

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 语言决定着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是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最顽固的盘踞之地。词语背后的意义虽然处于变动这居之中,但是却让人产生理所当然的幻觉。改变习以为常的视角,从重新思考文化的关键词开始。 2.斯图尔特·霍尔等:《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星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 3. 关于文化表征研究的理论与案例,适合对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初学者。 3.大卫·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英国受众研究的经典之作,运用民族志方法在家庭脉络中理解观众对电视文本的意义解读。 4.迈克·舒德森:《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何颖怡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新闻客观性的起源,揭示出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是传播观念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5.华康德、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布迪厄社文化会学理论的最佳入门读物,从场域理论的角度理解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6.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从美国本土理论资源中生长出来的“文化研究”。尽管目前还缺乏继承者,但是凯瑞的论说文精致而具有启发性。本书提出的“传播仪式理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理论。 7.William Stephenson, 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Chicago:The Univers 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传播游戏理论的奠基之作。心理学家史蒂芬森从本体论的层面提出了传播具有游戏的一面。 8. Henry Jenkins,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 ork: Routledge, 1992 使用民族志方法对粉丝群体进行的研究,摆脱简单的价值和道德评价,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受众的参与行为和意义解读。粉丝的这种参与文化预示着后来Jenkins在convergen ce culture里描述的网络web2.0时代更积极的受众文本消费-生产行为。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

第一章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 第一节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何谓“地域文化”?目前似乎没有权威和达成共识的定义。理清地域文化的概念,可以看作是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早的有关地域文化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不同文化对于各地民风形成的影响,进而反映在人们进行的文学创作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风格的不同。 要想对地域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晰和深刻的了解,我们就不得不借助文化的概念。直到今天,学者们关于文化的含义,仍然争论不休,没有一致的说法。综合各方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大方面解读文化的涵。一方面,将文化只看作是一般性的词语。在汉语词典中,关于文化的解释,大体上有两种。一种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尤其指精神财富,像本文谈到的文学创作;另一种则指人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从这两种解释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是人的活动能力和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指的是某个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文化是一整套行为的,和有关行为的模式。该模式在某一特定时期流行于某一群体。”[1]这是人类学者克鲁伯关在《今天的人类学》给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不仅包含明显的行为模式,而且还包括隐含的行为模式。它是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文化的核心容是指经过历史筛选而保留下来 的传统思想,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其中附属的各种价值观念观。文化体

系是因为人类的行为产生的。同时,它还反过来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行为。 尽管地域文化与通常所说的文化存在不同。仅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地域文化是带有空间限定的文化。笔者认为上述对文化涵的阐述,将为我们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提供帮助。学术界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也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些研究者认为,地域文化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是有关人类文化在空间上结合的地理,与文化地理学相差不大。所以,又将地域文化称为“区域文化”。另外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地域文化是一种仍起作用的,传承到现在的文化传统。它源于华夏大地上,历史悠远,各具特色。更有人将地域文化同某个地区人文精神的体现划上等号。他们认为地域文化是在地区的基础上,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以景物为客观条件,以现实为表现容,在社会进程中起作用的人文精神。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地域文化指的是在某一空间某一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这些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第二节中西文论中有关地域文化的论述任何一个民族早期的文化都必然与一定地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地域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古今中外都有人论及,而地域文化真正在文学中具有明显体现应该从先秦时期开始。《汉书·地理志》就曾 简单明了地说,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2]文

中文系参考书目

中文系专业课 全系必修: 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大出版社 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大出版社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1234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概论北大出版社 中文工具书北大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没有课本 论语论语译注杨伯峻 孟子孟子译注杨伯峻 中国古代文化吴小如北大出版社 文学原理董学文等北大出版社 文学专业必修: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陈跃红等北大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北大出版社(书名貌似有出入,回去我给你看看)中国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北大出版社(书名貌似有出入,回去我给你看看)西方文学史没有课本 东方文学史没有课本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概论段宝林北大出版社 语言&文献专业必修(部分): 音韵学 文字学 训诂学 汉语史 版本学 目录学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古文献学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 说明 (1)本书目由中文系各教研室提供,经系务会讨论通过,汇编而成。 (2)书目基本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应该拓展学习的专业读物,古今皆有,中外兼备。共282部,分为两类:一类是参考书目,对初学者有指导入门的意义。一类是必读书目。其中划“△”的为一般必读书目,划“○”号的是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著作,不仅要读,还要求写读书笔记。 (2)各教研室可以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参考书目及一般必读书目作调整。 (3) 本阅读书目于2000年5月制定,于2007年9月修订。 中文系 二007年9月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类: △1、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中国哲学史简编冯友兰北大出版社1996 ○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6 5、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北大出版社1989 6、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大学出版社1963 △7、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研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9、中国文学简史林庚北大出版社1995 10、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华书局1963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151-154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5 【标题】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作者】曹顺庆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 【正文】 世纪末,比较文学研究似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与此同时,也酝酿着一次新的转机与新的突破。 我们已站在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的战略性转变!历史正向我们挑战,机遇正向我们招手。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界、甚至是全世界比较文学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早在5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就曾出现过严峻的“危机”,而恰恰是那次“危机”,导致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转机与重大突破,产生了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及其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方法,将全球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威勒克(René Wellek)1958年在国际比协第二届大会(教堂山)上指出:“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直截了当地说,在方法论和方法论见解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1]反观今日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已经呈现茫然和困惑之现象。再看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日愈趋向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用确定,或不屑确定。这种失去学科理论的茫然、困惑,这种不能确定或不屑确定学科理论的消解态度,必然将比较文学导向严峻的学科危机。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ne senseis dead)“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discipline has hadits day)[2]。如果说威勒克称1958年的“危机”为“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们目前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堪称“一头雾水”。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现状,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比较文学的新危机。 比较文学真的死亡了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上4年一度的比较文学大会,一次比一次兴盛;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越来越红火,并日愈走向专门化、正规化和学科化。事实胜于雄辩,学界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比较文学不但没有死亡,而且日愈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比较文学在实践中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为什么会走向理论上的“危机”呢?这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泛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歧途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走向“泛文化”,其突出的表现,是1994年于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届大会上,学者们已明显地意识到,文学研究有被文化淹没的危险。有学者明确指出:“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1994,加拿大)给人最深的总体印象就是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似乎前不久因概念的定义界说而引发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现在又以新的形式第二次悄然降临了。”[3]正是在国际比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题目:论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比较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者”“所”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 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是与其它成分结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充当各种句法成分。“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在词性、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本文不能全部列出,仅选取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从语法功能、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性质三个方面尝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者”字结构“所”字结构语法功能构成特点构成性质 一、从语法功能上看 从语法功能上看,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者”和“所”字都是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指代作用;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即不能独立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但二者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者”字的作用都是“指”指别而“代”代替 ,因此,“者”字的后面不会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所”字一般是“指”而“代”,但有时是指”而不“代”。指而代时,所字结构后面不

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指而不代时,所字结构后面另外出现名词。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此二句的“者”,王力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此二句中的“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 君子所贵于道者三。(论语·泰伯)这一句中的“者”,王力认为仍是指示代词,但指示作用由“所”承担,“者”主要表称代。 天所立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中“所”为指而不代。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两个“所”恰好说明“所”字不仅可以指而代,有时也可以指而不代,前一个“所”是指而不代 ,后面另外出现“室 ,以示指别之对象 ,后一个“所”是指而代。正因为所字有指而不代的情况 ,因此可以出现“所……者”的结构,这时, “所”是指别, “者”是代替。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 二、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 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跟“者”、“所”结合的通常是谓词性成分。其中,“所”一般只跟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其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所+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二)所+动词+者,例如: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所+介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者字结构则由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短语加“者”构成。例如: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论语·宪间) (3)此五者, 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四) 在固定结构里,“者”字放在组合词之后,所字放在组合词之前,这种词序、语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共同的指代功能 ,恰恰相反,由于“所”的虚化较“者”更强,“所”在实施指代功能并使整个结构名词化的过程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往往求助于“者”构成“所…者”结构,从而巩固和加强其语法意义。 三、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结构。者字结构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实体,如动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动态特征的实体,形容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性状特征的实体。 (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4)治国能使贫者富。(商君书·去强) 以上四例,(1)、(2)例为动词(短语)加“者”,分别表示具有“为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