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怀念圣陶先生

吕叔湘

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可是我现在认识到普及工作需要做,并且要把它做好也并不容易。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受了圣陶先生的影响。圣陶先生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编《中学生》,值得吗?非常值得。现在七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人里边有很多人曾经是《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在生活上和学问上是受过它的教益的。

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魏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陶先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复信说开明可以接受出版。这就是后来由附设在出版总署内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陶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后来有一天圣陶先生跟我闲谈,谈起这件事,他说:“难道在大学里教课一定比编字典的贡献大吗?”现在建功先生和圣陶先生都已经作古,我也不需要保密了。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圣陶先生一家随着开明书店由长江出川回上海,第二年我也随金陵大学回南京。为写稿的事,也时常有书信往还。1947年,圣陶先生约朱佩弦先生和我参加高中国文读本的编辑工作,我建议把语体文和文言文分开,编成两套,他们两位都同意。到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的胜负已成定局,南京城里人心惶惶,很多人家避居上海,我也扶老携幼投奔开明书店。我在开明书店工作了一年有余,认识了章锡深、王伯样、顾均正、徐调孚,贾祖璋、周振甫、唐锡光等“开明人,’,也多多少少感染上了那难于具体描写却确确实实存在的“开明作风”。圣陶先生不久就去香港转道去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第二年我应清华大学之聘也来到北京。虽然住得不近,也还时不时有机会见面。

1951年2月,我母亲在上海去世,我奔丧回南。回到北京,家里人告诉我,圣陶先生找过我,说有要紧事儿。我去了才知道是要写一个讲语法的连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主要是供报刊编辑以及一般干部参考。发起这件事的是胡乔木同志,他曾经问过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不愿意承担,才找到圣陶先生,圣陶先生说可以找吕某人试试。这就是《语法修辞讲话》的由来。这件事在我的生话中形成又一个转折点。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语言研究所,做语法研究工作,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兼任一名副总编辑(圣陶先生是社长),照料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如果没有《语法修辞讲话》这件事,很有可能我会跟着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入北京大学,或者调到别的大学去。

《语法修辞讲话》给我惹出许多事儿。首先是到处邀请做报告,其次是回答纷至沓来的读者来信。过了几年,好象没事儿了,忽然有一天接到圣陶先生一个电话,说是某方面的指示,要写一篇批判《语法修辞讲话》的文章,并且点名要圣陶先生写。圣陶先生在电话里说,这篇文章他不会写,“解铃还是系铃人,还是请你勉为其难吧。署名当然还是署我的名字。”这可把我难住了。对于《语法修辞讲话》我也不怎么满意,可是我的不满意跟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发指示的同志的不满意,大概不是一回事。所以这篇文章很难写,既要让考官满意,也得让挨批者不太难堪。好在已经过多次政治学习,如何发言才算“得体”已经多少有些经验。饶是这样,一千多字的文章还是写了一个星期,登在《人民日报》上,也不知道命题人是否满意。

《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引起了一阵“语法热”,一两年内就出版了十来种语法书。圣陶先生大概也看过几种,好象都不满意,有一天跟我说:“能不能写一本不用术语的语法书,容易懂,而且实惠?”我说:’’不用术语恐怕办不到,少用几个,象`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等,也许能够办到。至于实惠,也就是对说话、作文有帮助,那就更难了。”圣陶先生当然没有叫我试写,我可偷着试过好几次,都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我希望有人能满足圣陶先生这个遗愿。

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照料初中汉语课本的编辑工作,当时的计划是要把汉语和文学分成两套课本的。实际工作是张志公同志负责,但是我得认真审读,提修改意见。这套课本仅仅试用两年就不用了,汉语和文学又合流,恢复原先的语文课本的编法。这时候我已经不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务,但是圣陶先生叮嘱我好好审读新编的语文课本。不久,我在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初稿陆续出来.圣陶生先和朱文叔先生都是审订委员会的委员,也只有他们二位认真提了些修改

意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彼此不通音问。我听说周总理设法保护文教界的一些老先生,估计圣陶先生会在内,也就放心了。我自己则由隔离反省而集中学习,而下干校,又和二十多位同志于1971年初提前放回北京,仿佛做了一场希奇古怪的大梦。这时候虽然仍然受驻机关的军宣队、工宣队管束,已经基本上可以自由行动,于是有一天我就去访问圣陶先生。大概这个时候圣陶先生那里还是很少有客人来吧,看见我非常高兴。寒暄几句之后,他睁大眼睛问我—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你是什么罪名?”我说:“反动学术权威加走资派,双料打倒对象。”圣陶先生叹了口气,半晌不说话。后来互相交换熟人的消息,圣陶先生扳着指头算了会儿说:“我认识的人里边,死了的和下落不明的,十七个。”

圣陶先生和王伯祥先生是幼而同学,长而共事,交情很深。伯祥先生那时候身体不好,在家里很寂寞,圣陶先生常常去看望他,有时候乘公共汽车,有时候步行。二位老人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因此,我也过些时候就去看看圣陶先生,尽管没有多少话要说。

叶圣陶先生不是以书法知名的,可是书以人重,来求墨宝的还是很多。我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得到他一副篆书短联。1976年有人送我两张高丽棉纸,我拿去请圣陶先生给我写点什么。他写了两首诗送我,是楷书写的。

华西初访犹如昨,既接清芬四十年。邃密深沈殊弗逮,斌存虚愿欲齐贤。并臻信达兼今稚谓使用现代语,译事群钦夙擅场。颇冀移栽名说部,`卑因橡笔得深赏。

这里既有溢美之辞,也有勉励的话,希望我翻译外国名著。我又何尝不想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但是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时间不能完全由自己支配,也就顾不上了。

在这以前,圣陶先生也曾经在我女儿吕霞写的《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的前边题过一首《洞仙歌》,那些短篇是原先发表在《开明少年》上,后来剪贴成册的。

华西初访,记见垂髻觑,小试文心不吟絮。叙离乡,辗转汉浦湘奉,更绕道遥傍滇池侨寓。晨曾摊手稿,开载于今,重读依然赏佳趣。观感本童心,暗喜轻愁带幽默,时时流露。待掩卷津津味徐甘,

却不免追怀西南羁绪。

1977年8月,谢刚主(国祯)先生发起去承德避暑山庄游览,邀请圣陶先生、唐搜同志和我同去,圣陶先生由至善世兄随侍,唐恻同志和我也都有家属陪同。那时候避暑山庄还没有正式开放,游人很少。我们住在文津阁楼下,非常清静。早晚在松林中散步,虽少花香,不乏鸟语。尽管只住了一个星期,但是来去自由,没有多人迎送,也不要讲话和应酬,圣陶先生

心情很舒畅,后来还屡次提到。第二年夏天圣陶先生参加政协的视察组去四川,路上患病,回到北京去医院检查出来是胆结石,做了手术,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健康大受影响。这以后,除1982年到烟台作短期旅行外,就没有再出京了。

我最后一次晤见圣陶先生是1987年9月8日。这一年他的健康情况比较稳定,那一天正好有新华社的老摄影记者邹健东同志来给圣陶先生拍相片,也给我们两人拍了一张合影,圣陶先生兴致很好。H月17日上午我去看望圣陶先生,他因为晚上没睡好,早餐后又睡着了,我没有惊动他。至善有事出去了,我跟满子说说话就出来了。后来我自己闹病,住了一程子医院,回家休养,一直想去看圣陶先生都因循未去。有一天张志公同志来看我,说起圣陶先生,他说他也好久没去看望了。我们相约过几夭去看他老人家。又过了几天,志公在电话里告诉我,圣陶先生又住院了。最近几年,他常常住院,所以我也没放在心上,打算过些时到医院去看他。二月十六日早晨,志公同志来电话,说叶老去世了,我后悔没早去医院。第二天我自己患感冒躺下了,追念往事,做了一副挽联:

交情兼师友,四+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

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

也只是在心里念道念道,没有写出来送到民主促进会举行的追思会上去。下联是天下的公论,上联却是说出我个人的感受,可是我相信,象我这样受过圣陶先生言谈的影响、行事的感染的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啊!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

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 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 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 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 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 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 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 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 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 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 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 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 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 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

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I)卷

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班主任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我。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D.长城仿佛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之间的对战赚足了眼球,连胜三局,成为舆论关注 的焦点。 D.2017年“跑游山东”半程马拉松系列赛第三站在山东蒙阴岱崮地貌旅游区召开。 二、字词书写 3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波水花)。……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包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zhàn开似的。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禁:_______ zhàn:___ ⑵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 ____改为_____ ⑶结合语境,从文段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不打烊的文化“加油站”——台州市图书馆 ①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内,入迷的书虫、闲适的情侣、专心致志的孩子,他们沉浸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不知不觉就在台州市图书馆度过了半日时光……馆长毛旭说“台州市图书馆遵从‘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努力成为广大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和不打烊的文化‘加油站’。” ②首先,台州市图书馆藏书丰富,借阅方便,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时借书“充电”。自2010年12月27日市图书馆开馆以来,台州市图书馆已积累藏书40多万册,且每年都将会保持较快的馆藏增长率。图书馆主楼地上五层,地下一层,设有普通文献借阅室、台州地方产业图书馆、少儿文献借阅室、亲子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等,并建起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无障碍图书馆等特色馆。馆内大部分区域实现了无线覆盖。 ③台州市图书馆还开展市民书友会。通过读书交流会、读书沙龙等形式,让这些“大隐于市”的各路高人与求知者分享知识之乐。 ④不仅如此,台州市图书馆还开展一周一讲,半月一展活动。“讲座是阅读的延伸,是浓缩的阅读。它在图书馆内占有重要位置。”馆长毛旭说。自2011年4月开设第一堂讲座以来,每月2场展览、每周1次讲座已成馆内的惯例。到2015年12月6日,已经举办84场科普讲堂、111场人文大讲堂、38期社科讲堂、14场金融讲堂和130期展览。如今,周末去图书馆看展览、听讲座,已经成了不少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⑤此外,台州市图书馆还开设“真人图书馆”。与普通图书相似,但真人图书是将“人”作为书籍,阅读方式是读者与“真人书”之间面对面的双向交谈。在分享不同学科知识、生活经验、人生故事的同时,增加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多元、包容与平等。 ⑥台州市图书馆的理念是“无差别地对全体市民开放”,无论是台州人还是新台州人,都希望图书馆能成为他们的第二起居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致力于将图书馆打造成市民们公共活动的空间,不少人已经习惯了相约在图书馆。图书馆对市民的影响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也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也许图书馆的影响在这一代人身

陶行知生平经历读后感陶行知先生教育专著读后感

陶行知生平经历读后感陶行知先生教育专著读 后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读后感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二)“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

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

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 ——上海市“爱满天下”诗歌创作大赛 2016年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陶行知先生125周年诞辰。为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良的教师品德,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宣传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崇高精神,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经研究决定,举行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海市“爱满天下”诗歌创作大赛,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爱满天下 主题诠释: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中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奋斗了一生,留下了大量著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等名言更是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诗人,其诗的大众化“独开风气之先”。国事多难,民情艰苦,他是民族革命的歌者。他是代民吁命,为国振臂高呼的诗人。他的诗,以小见大,题材众多,通俗易懂,蕴含深意。他倡导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民主教育以及他身体力行的崇高师德,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遵循,有着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本次活动将聚焦“爱满天下”的主题,让广大师生通过解读陶行知诗歌及创作等活动,更深更好地认识陶行知、了解陶行知,学习陶行知。以诗“情”话“意”,叙述爱党敬业、教书育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美好情怀,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 二、活动对象 教育系统教职工、学生 三、主办单位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英盛教育基金 中共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上海梦陶艺术剧社 SMG版权资产中心上海教育新闻网 《东方教育时报》《上海教育》等。 五、活动组织 1、活动日期:2016年3月1日-2016年10月18日 2、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学·陶”阶段(2016年3月1日- 3月31日) 下发方案,举行启动仪式,网络发布。 在区教育党建网上开辟“爱满天下”专题网页。由SMG版权资产中心提供“陶行知”专题资料篇,挂党建网供学习。按照英盛教育基金提供的陶行知诗歌120首,认真组织教育系统内的品读活动,形成学校上下同读共成长的效应,感悟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崇高精神。 第二阶段:“创·陶”阶段(2016年4月1日- 5月20日) 4月1日- 5月6日,各基层单位发动教职工,围绕主题开展不同组别的四项活动。 活动 1.解读陶诗:每人最多不超过三首,以文字解读(时代背景、诗意、诗背后的故事、诗的现实意义等)文字短小精悍,不超过200字。 活动 2.诗歌创作。开展校内诗歌创作(仅限诗歌,文体不限;作品内容以抒发爱党敬业情怀、弘扬师德师爱为主题)。 活动3.陶诗演绎。以绘画、雕塑等形式演绎陶诗诗意。 活动 4.陶诗品读抄录:以书法、篆刻形式品读抄录陶诗,进一步感悟陶诗的内涵。 5月9日前,学校选择优秀作品,按照不同活动组别参赛,上交作品(参赛表另附)。 5月16日- 20日,邀请专家按组别进行评审。获评作品通过区教育党建网“爱满天下”专题网页,或通过新媒体等形式进行公布。 第三阶段:“研·陶”阶段(2016年5月23日-10月18日) 5月23日- 6月17日,(此阶段学生可加入)发动各基层单位师生,采用配乐诵读、歌舞;数字故事、微电影新媒体;沙画、课本剧、小品、

陶行知先生曾说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在留作业这个常常被忽视的环节,如何体现培养学生的自己学习、自觉学习、自我教育的习惯与能力呢?下面就语文作业的设计,谈谈我的看法与做法: 一、语文作业可以设计得生动有趣 一些知识点在学过之后就要让学生记住、应用,否则很快就被遗忘,如果等考试时再复习,又像重学一样很是费时费力。于是“文字游戏”作业,应运而生。例如,学习短语知识后,有些学生总是搞不清五种短语关系类型,我设计“分析学生姓名”的作业。我以班长“贾雪山”为例,名字取“假的雪山”之义,是偏正短语;组长“施明明”,名字取“施予光明”之义,是动宾短语;“李周杰”取“无论取李姓还是周姓都是杰出的”之义,是主谓短语等等,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又有意义,分别分析自己的名字,借此时机我又介绍古人取字取号的习惯,让学生尝试以五种短语关系类型给自己取字号,展示自己的志向、情趣。 2008年6月8日的端午节,第一次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值周日,搜集材料时间还是很充裕的。我设计作业是“端午节手抄报”,经过学生讨论,这份报纸上都应有这些内容:端午节的来历、相关神话传说、与之有关的名人故事、绘画、剪贴,还要注意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文字的删减等等,两天之后交上来的报纸,有的真是令人意想不到。我把几份优秀作品钉在大黑板上作为一块展板展示,让走过的全年级同学观看评点,听着啧啧称赞之声,小作者们被欣赏的自豪与自信溢于言表,学生表示以后每个传统节日都要做一张手抄报,存放在他们的成长记录袋中。 学习了说明文,阅读要抓住事物特征,如何做到抓准特征呢?我设计模仿《幸运52》猜词游戏形式的作业。比如要猜“板擦”这个词,先定位是工具,再是课堂常用的,再是用来涂掉粉笔字,由大范围到小特点,层层剥笋,最终触及事物本身。 京版第13、14册都有两个特殊单元,包括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内容简单易懂,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了讲故事的作业:复述故事,抓住起因、经过、结局,注意描述细节、场景。之后课上开故事会鼓励学生展示,一课多人讲或者多人讲一课,比一比谁讲得完整、生动、细节精彩。 二、语文作业可以设计成系列操作 语文作业天天有,根据授课进度形成系列。我把每篇课文分为识读、解读、品读三个阶段。一般地学习一篇新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段大意等作为第一课时,为识读阶段。生字、易错读误写的,作为重点字词,这些字词的抄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定数量的反复抄写才能形成和巩固记忆。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商议后固定为三项作业:第一项注音,字词加拼音,每个写六遍,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确定写哪些字词,一般10—15个。第二项解词,先查字典,然后把词义抄下来写一遍,词汇来自课后习题和课下注释,一般7个左右。第三项造语段,即把第二项的几个词,按课文中的解词含义编造成一个语段,表达相对完整的一个意思,尽量用上那几个词(也可以有1个或2个用上不)。第二天上课,先抽查听写第一项的生字词,互判后有错的每个仍再写六遍,全部写对的学生此项抄写作业就不再进行;再抽查第三项,比一比几个组学生看谁造的语段内容精彩、用语讲究,选用的解词最多。 到第二或第三课时,就进入对课文的解读、赏读阶段,可以对文字或内容留深加工和拓展作业,以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解读、纵横比较和创新理解。如给郭沫若《白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起三个优雅的名字,画出三幅美丽的图画,看谁起的名字优雅,与文字吻合;给《望岳》等古诗四首配上背景图案,看谁的绘画最能体现诗词意境,表达作者内心情感。 讲完都德的《最后一课》,请你模仿结尾部分描写声音和人物活动的文字,仿写某种声音、物体、景象,反映出时间、地点、人物心情,暗示情节发展,渲染周围气氛。例如,开头写“上数学课的铃声响了,我真担心(高兴、忧虑、喜欢、厌烦……),我想回答(验证、展示、纠正、高声说……)……;泰格特的小说《窗》发人深省,作业要求:续写结尾,以展示学生们心灵发展痕迹。我采用个性化的评语方式,突出主要的优点:读出了你的勤勉与善良,愿你永远拥有一颗爱的心;与邪恶和丑陋绝战,伸张正义,你是天地英雄;你有一颗哲人的头颅等等,很多学生以写出这样独有的、创新的作业而兴奋,获得个性的评语而自豪。这些内容在课上或课下,基本用5~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 三、语文作业可以设计得别具一格 由于假期时间较长,大部分同学不能天天在一起学习、玩耍,学生常常觉得放假终于有时间玩了,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训练及答案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1.(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陶行知名篇精选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爱的教育 黄泽方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后人敬仰、怀念的伟大教育家。他是我的母校南京晓庄学院的创始人,可以说他是用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让我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老校长的远见,他在多年前研究的问题,恰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都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与行为准则。“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马可连柯说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今天我分享的主题就叫爱的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享: 第一:播下爱的种子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才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三班的孩子大多是爷爷奶奶带着,离异家庭的孩子很多,常常会有家长托我替他们多关心他们的孩子。我想带好每一个孩子,为了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每学期每个孩子谈话

的次数不低于4次,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薄弱学科的学习,并且组织班级学生互助晚自习一对一辅导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心累,觉得他们一点儿也不懂事、我也会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生气。回头想想其实他们还是孩子,我们的初中时代也不是乖巧听话,不调皮的孩子岂不是更可怕,天性都被磨灭了,还会快乐吗?现在的我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始终想着 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对孩子们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第二:浇灌爱的雨露 在平时要播下爱的种子,在课堂上更要注重浇灌爱的雨露。因为在课堂上我们很容易忽略部分孩子。我们常听见严师出高徒这句话,通过阅读老校长这本书,我意识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严师,其实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并且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在的学生们渐渐都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典型特点自我意识高涨,情绪不稳定,内心冲突,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因此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特别是对待所谓的差生,他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诚然,只在教师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

学习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

学习行知思想弘;:jii行知精神——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 口张锦贤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缅怀陶行知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学习、宣传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真学习、宣传陶行知伟大的人格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探索中国教育新路的一生。在他颇为丰厚的著述当中,字里行间,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爱儿童的激情;一字一句;充满着求务实、求创新、求发展的精神。尤其是他“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如永恒的榜样和巨大的力量,催人奋进。 陶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中。少年时期的陶行知就立下“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的爱国抱负。留学美国时,他毅然转入师范大学学教育,放弃申报博士学位,提前返回祖国,投身教育事业。他对普通大众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使命感。他说: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他关爱难童,想方设法为难童增加营养,亲自为难童募集寒衣。陶先生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的治学格言,也是他做人的准则。在他看来,追求真理做真人,一要说真话,二要求真理,三要做真入。在育入学校办学最艰苦的日子里,陶先生带领师生外出募捐,并宣传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律归公,任何人不得挪用分文。为此,陶先生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装公款,一只袋装私款。有次,在募捐归来途中,他忽然发现私款r1袋星一分钱也没有了,虽然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他决不从公款口袋拿一分钱,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他提出“建筑人格长城”,要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当他得知--JL子陶晓光为了求职,托人搞到了一张假的学历证明时,即刻写信指出:“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并叮嘱:“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一生乐于奉献,积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20年代,已经担任了大学教授、系主任的陶行知,放弃了四百银元的高薪,连同自己平日积蓄的一千银元和四千元稿费,怀着“四个一百万”的宏愿,来到南京北郊荒野的晓庄村开荒山盖草房,办晓庄师范学校。在重庆育才学校时,他把当参政员的三百银元车马费,全部献给育才学校。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生活多么艰辛,陶行知“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陶行知把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人民,无怨无悔,鞠躬尽瘁。 陶行知提倡创造教育,他自己就是创造、创新的典范。陶先生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发扬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甚至牺牲的献身精神,坚持对教育进行改革试验。他不仅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理、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创新,在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体制和试验各级各类教育中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他创立“生活教育论”,发表《创造宣言》,形成了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他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至今还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他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体、德、科、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一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 二、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领会陶行知与时俱进的 ?2002年?第2期?总第t36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二、习惯训练无小事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

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譬如,下课时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离校时到家电话通知老师,可以使学生养成按时离校,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榜样的力量(教师、家长要做好表率)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又如要求学生有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那么老师也要以朴素大方,给学生以榜样。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年少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出版散文集《》《》《》《》《》《》《》等。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注音释词。 搀和: 东四八条: 冗长: 著作等身: 沾溉: 高文典册: 3.翻译句子。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4.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 5.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怀念圣先生 吕叔湘 我认识圣先生是在,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先生在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那时候圣先生从搬来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后来开明书店设立编译所,就设在圣先生家里。圣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

表的。因为送稿子到圣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先生看稿子。圣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可是我现在认识到普及工作需要做,并且要把它做好也并不容易。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受了圣先生的影响。圣先生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编《中学生》,值得吗?非常值得。现在七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人里边有很多人曾经是《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在生活上和学问上是受过它的教益的。 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先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复信说开明可以接受出版。这就是后来由附设在出版总署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后来有一天圣先生跟我

陶行知先生纪念塑像揭幕仪式发言稿

英才高级中学陶行知先生纪念塑像 揭幕仪式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荣幸参加陶行知先生纪念塑像揭幕仪式,作为发言老师,我感到特别激动! 同学们,你们了解陶行知先生吗?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简单的说,他就是在我们中国最危难时期的一位“最美”人民教师。 我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在陶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一样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宝贵的”。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堆。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看完这则故事我深刻感觉到先生卓越的教育机智,也深刻的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进英才转眼大半年了,一开始对于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我很是苦恼,在看到先生教诲,以及向英才的领导和老教师请教后,我懂得了再多的抱怨不如去认真研究一下怎样以最佳的教育方式去教我们的学生,因为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责任。后来,听到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来英才后思想道德有很大进步,听到同学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自己的理想和进步,而不是今天到了什么段位,或者又和谁分手的时候,我内心是欣慰的,也更加对先生顶礼膜拜了。 先生说:“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有的同学可能听不大懂,简单的说就是告诫你,任何事情要及时去处理去完成。据我的观察,我们的同学身上有一个通病,而且病得不轻,那就是懒。“病即医”,同学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医生,每天上的课就要认真去听,每天该完成的作业就必须当天完成,每天不懂的问题就及时问老师,弄明白。当然,你们也可以团队协作去治好懒惰的毛病。 从今天开始,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每天都能看到陶行知先生伟岸的身形。我们要以先生的智慧与人格为标尺,比照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时刻不忘先生所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处世治学原则,对学校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求真尚美”的英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叶圣陶《邻居吴老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回忆鲁迅先生练习题(有答案)40471

回忆鲁迅先生练习题(有答案) 第12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测试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 2.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4.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5.读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女士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读选文,回答问题: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