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变离合器文献综述

磁流变离合器文献综述
磁流变离合器文献综述

离心式磁流变离合器的分析与设计

1.1引言

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s,简称MRF)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磁场的作用下,它能在液态和类固态之间进行快速转化,同时转化的过程是可控、可逆的。目前其主要应用领域为机械、交通、舰船、航天、车辆、建筑等军用和民用等行业。但是磁流变液及其磁流变液器件发展到现在还有许多的难点和不足,它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已有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成果存在关系式复杂、物理意义不明确及关键参数较难确定的问题;在磁流变液阻尼器磁路方面的设计研究仍不够成熟,磁路及结构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阻尼器动力学模型需建立更简洁,便于控制应用的模型;阻尼器结构设计存在尺寸与效率优化问题等等。基于更全面地跟踪和了解磁流变液及其应用研究发展趋势的目的,归纳梳理磁流变液与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1.2研究现状

1.2.1磁流变液的研究现状

1948年Rabinow发现磁流变效应【1】,并最早发明了磁流变液并设计了磁流体离合器。但是由于为产生磁场所需的线圈体积大,增加重量,磁流变液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电流变液所需的电场则较容易实现。同时,磁流变流体的总响应时间受上升时间f=L/R(L一~线圈的电感,R一一线圈的电阻)的限制,处于10。1-10一s范围内,而电流交流体的总响应时间可达ms级。故在随后的研究中,人们对电流变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电流变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不同母液和悬浮微粒的电流变材料相继研究成功,之后人们又研究成功了一些电流变器件。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智能材料和结构系统的问世,电流变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涌现出不少有关电流变材料和电流变器件的专利,并对一些应用领域研制了专用的电流变器件。

在这个时期,磁流变技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少引起人们对此领域的关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学者们相继发现电流变材料的剪切应力小,要求的电源电压较高等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因而自1990 年以来磁流变液才重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磁流变液的屈服应力,适用温度范围,稳定性等都大于电流交液。

后来,学者们加大对磁流变液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白俄罗斯学者Shulman.Z.E和Kordonsky.W.I.在磁流变材料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随后美国Lord公司、Ford汽车公司、Dephi公司、德国的BASF公司都开展了磁流变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目前已有商业化的磁流变液问世,各国学者的研究工作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磁流变材料的流变机理和宏观特性,为磁流变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Lord公司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该公司先后报道了多种合金制备的磁流变体,所采用的悬浮相为铁一钴合金、铁一镍合金、铁一钴一钒合金等超细粉末。实验结果表明:当固体悬浮相的体积比为0.25时;在70000e的磁场强度作用下,这些磁流交液的剪切屈服应力可达50KPa【2】。美国Ginder,J M,Davis LC等人对磁流变液的屈服应力进行了有限元分析【3】。德国BASF AG已研制出了稳定的纳米级磁流变液【4】。法国Nice大学在磁流交液的机理研究,特别是在微观结构分析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得出研究结果表明:

在剪应力作用下磁场中的磁流变体由六方密排向层状结构转变,发生该结构的转变的临界应变为0.1 5【5】。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Ginder 和Davis【6( 1994) 以及南伊里诺大学的美籍华人陶荣甲等人分别用有限元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磁场与剪切屈服强度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 磁流变液处于低场强时其屈服

应力(H 0 为外加磁场场强) ; 高场强时, ; 而在粒子饱和时( 磁饱

和磁矩为Ms) , , 其抗剪模量也有相应的关系, 该实验小组给出了羰基铁作为磁流变液悬浮颗粒的实验验证数据。Tang 等人以及Jolly 等对磁流变液的

理论屈服强度也利用成链理论做了一些数值分析。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Foister 和Gopalsw amy 等人研制了磁流变液及磁流变离合器【7-8】。Kordonski 等人在磁流变液的性能以及磁流变抛光、密封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9】

我国对磁流变液的研究起步较晚, 自1996 年之后才有相关文献发表。目前已经在材料制作和流变机理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新鲁对磁流变液的机理及阻尼器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金昀研制了两套磁流变液屈服应力测试系统【11】陈祖耀等人用新方法制备了超细磁性粉末和磁流变液;复旦大学【12 】潘胜、Jiang 等人研制了磁流变液及测量仪器,国内研究磁流变液的单位还有电子科技大学【13】尔滨建筑大学【14】北工业大学【15】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6】重庆理工大学等等

1.2.2离合器的研究现状

在早期研发的离合器结构中,锥形离合器最为成功。它的原型设计曾装在1889年德国戴姆勒公司生产的钢质车轮的小汽车上。它是将发动机飞轮的内孔做成锥体作为离合器的主动件。采用锥形离合器的方案一直延续到20世界20年代中叶,对当时来说,锥形离合器的制造比较容易,摩擦面容易修复。它的摩擦材料曾用过驼毛带、皮革带等。那时也曾出现过蹄-鼓式离合器来替代锥形离合器。该结构采用内蹄-鼓式。这种结构型式有利于在离心力作用下使蹄紧贴鼓面。蹄-鼓式离合器用的摩擦元件为木块、皮革带等,蹄-鼓式离合器的重量较锥形离合器轻。无论锥形离合器或蹄-鼓式式离合器,都容易造成分离不彻底甚至出现主、从动件根本无法分离的自锁现象(当时所提供的材料符合体的摩擦系数变化很大,容易引起自锁)。现今所用的盘式离合器的先驱是多片盘式离合器,它是直到1925年以后才出现的。多片离合器最主要的优点是,在汽车起步时离合器的接合比较平顺,无冲击。早期的设计中,多片按成对布置设计,一个钢盘片对着一青铜盘片。采用纯粹的金属对金属的摩擦副,把它们浸在油中工作,能达到更为满意的性能。

在1920年出现了单片干式离合器,这和发明了石棉基的摩擦面片有关。但在那时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设计上的缺陷,造成了单片离合器在接合时不够平顺等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单片离合器的从动盘金属片上是没有摩擦面片的,摩擦面片是帖附在主动件飞轮和压盘上,弹簧布置在中央,通过杠杆放大后作用在压盘上。后来改用多个直径较小的弹簧(一般至少6个),沿着圆周布置直接压在压盘上,成为现今最为通用的螺旋弹簧布置方法。这种布置在设计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使压盘上弹簧的工作压力分布更均匀,并减小轴向尺寸。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上的改进使人们逐渐趋向于首选单片干式摩擦离合器,因为它具有从动部分转动惯量小、散热性好、结构简单、调整方便、尺寸紧凑、分离彻底等优点,而且由于在结构上采取一定措施,已能做到接合平顺,因

此现在广泛用于大、中、小各类车型中。

如今单片干式摩擦离合器在结构设计方面相当完善。采用具有轴向性的从动盘,提高了离合器的接合平顺性。离合器从动盘总成中装有扭转减振器,防止了传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减小了传动系噪声和动载荷。

虽然上述的离合器设计较之前的完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比如传统的离合器反应慢,有冲击及噪声,发热严重,控制不便,传递力矩不大(重卡)等等缺陷

1.2.3离合器和磁流变液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国内将二者结合研究的还不是很多。郭崇志、万志维应用有限元数值分析, 建立了不同间隙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分析了圆盘式磁流变液传动器件在不同电流下磁感应强度沿半径方向的分布, 通过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和拟合, 确定了磁感应强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将拟合的表达式带入转矩的计算表达式, 最终得出了不同电流下输出转矩和间隙之间的曲线。根据转矩与间隙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间隙和电流的变化对磁流变液传动的影响, 最后得到了根据电流和间隙计算传动转矩的简单经验关系式, 误差分析表明所提出的经验公式对于工程应用具有足够的精度【17-19】,不过,郭崇志、万志维等人没有分析在相同磁流变液的情况下,不同间隙工作状况下的间隙。杨延荣等人分析了磁流变离合器的工作原理,针对一种圆盘式磁流变离合器模型,进行了离合器磁路的设计计算。应用Ansys软件进行了离合器的磁路建模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磁路满足要求,并拟合出了励磁电流与工作间隙中磁感应强度和离合器传递力矩的关系曲线,为进一步进行磁流变液离合器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20】。麻建坐等人介绍了圆筒式磁流变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基于Bingham模型描述了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分析了磁流变液在两圆筒间的流动,得到了磁流变液的流速和离合器传递转矩的方程. 研究结果表明,磁流变液在离合器中的流动是黏塑性流动,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加,离合器中的磁流变液的屈服与未屈服分解面向两表面靠近,磁流变液传递转矩的能力增大【21】。基于以上的研究,各学者都是从某个方向的研究,如果结合转矩,间隙,磁路等等一起研究并再优化,这个也是值得去研究的

小结:

磁流变液的研究已经有50 多年的历史, 在材料性能、机理及应用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可以说磁流变液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然而, 对于这种新型智能材料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许多应用目前还只是构想, 与国外还存在很大

的差距。相信随着对磁流变液及其器件研究的不断深入, 将会有更多、性能更加优良的磁流变装置相继问世并商品化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此外,商业化的磁流变液价格偏贵也会制约其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其性价比也是值得做的

参考文献

【1】binow J.TheMagneticFluidClutch.[J】.AIEETransaction,1948,6 7:1 308—1 31 5

【2】荣.汽车悬架系统磁流变液阻尼器研究[D】.重庆大学,2001.

【3】Ginder J M,Davis L C,Elie L D.Rheology of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s:models

and measurements[C].5th Int.Conf.on ER fluids and MR Suspensions,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1 995.504—14.

【4】Kormann C.Laun H M.Richter H J,MR Suspensions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y[C].Bullogh W A,Proc of the 5th Int Conf on ER Fluids,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1 996,362—367.

【5】tillas S,Bossis G CebersA.IJ].Vhys Rev E,i998,57(1):804—81 1.

【6】inder J M , Dav is L C. Shear stresses in magnetor heological fluids: Role of magnetic saturation [ J]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94, 65: 3410- 3418.

【7】oister R T. MR fluid dev ices [ P] . US Patent: 5667715, 1997. 【8】opalswamy S, Linzell S M, Jones G L, et al. MR fluid clutch w ith minimized reluctance [ P] . US Patent: 5896965,1999.

【9】ordonski W I, Jacobs S D. Magneto rheolg ical finishing [ A] . In: Bullog h W A. Proc of t he 5th Int Conf on ER Fluids,MR Suspensions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y [ C] . Singapor e: World Scientific, 1996. 1- 12.

【10】鲁. 有关电流变液、磁流变液机理若干问题的研究[ D] .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6.

【11】唐新鲁, 王晓杰, 等. 磁流变液屈服应力的管道流测试方法研究[ J] . 实验力学, 1998, 13 ( 3) : 168-

175.

【12】, 吴建耀, 胡林等. 磁流变液的屈服应力与温度效应[ J] . 功能材料, 1997, 28 ( 2) : 264- 266.

【13】清, 彭斌, 蒋洪川, 等. 磁流变液智能材料、特性及器件研究[ J] . 大自然探索, 1998, ( 3) : 38- 41.

【14】萍, 关新春. 磁流变耗能器性能的实验研究[ J]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9, 19 ( 4) : 76- 81.

【15】忠, 李云端. 磁流变体研究状况及进展[ J] . 航空制造工程, 1997, 7: 9- 11.

【16】晓, 孟光. 磁流变液研究进展[ J] . 航空学报, 2002, 23 ( 1) : 6- 12. 【7】郭崇志,万志维. 圆盘式磁流变传动装置输出转矩的计算. 机械传动,2010,34(2):46~-50

【18】郭崇志,蒋贤芳,郭江川. 圆盘式磁流变液传动装置传递力矩分析与测试.化工机械,2008,34(3):132~136

【19】郭崇志,万志维. 圆盘式磁流变传动装置输出转矩的计算. 机械传动,2010,34(2):46~50

【20】杨延荣, 李军, 单慧勇. 圆盘式磁流变离合器的磁路设计分析.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9,36(5):61~65

【21】麻建坐,贺建民,黄金.圆筒式磁流变离合器传动特性分析.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23(3):34~42

汽车磁流变减震器研究综述

汽车磁流变减震器研究综述 Research Review of Automobile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摘要:在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 提出一种汽车磁流变半主动 悬架的控制策略。本文中介绍车用磁流变减震器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磁流变液的组成及磁流变效应基本原理, 分析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述用于汽车悬架的磁流变减振器的仿真模型、控制方法和测试技术, 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磁流变效应; 磁流变减振器; Abstract:A control strategy of automobile magneto-rheological semi-active suspension wa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riding comfortableness and traveling safety of automobile.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quo of automobile damper were introduced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of magneto-rheological effect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Working principles and models of the automobile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was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focus was discussed after summarizing the simulation models , control method and testing technology of automobile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of automobile suspension. Key words:magneto-rheological effect ;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1 引言; 车辆悬架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支撑、有 效地隔离路面引起的振动和冲击。目前有3 种车辆 悬架系统: 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系统和 半主动悬架系统。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 其主要元 件是有固定刚度的弹簧和固定阻尼力的减振器, 它 不能满足不同道路条件和车辆行使状态的要求; 采 用可调节阻尼力和弹簧刚度的主动悬架系统可根据 道路条件和车辆行驶条件改变阻尼力和弹簧刚度的 大小, 以满足不同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的要 求, 但由于主动悬架系统的结构复杂, 成本昂贵, 使其在国内仅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 由被动弹簧和 可调节阻尼力的主动减振器所组成的半主动悬架系 统, 以其价格低廉、制造工艺相对简单、减震效果 较好, 正逐渐成为现代汽车悬架系统的发展方向 (如图1) ,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3】 美国德尔福公司推出的磁流变减振器如图2 所 示是一种高性能、半主动控制系统。在实际控制 中, 根据监测车身和车轮运动状况的传感器输入的 信息, 对路况和驾驶环境作出实时响应, 以便减少车身 振动和增加车轮在各种路面的附着力。

磁流变式汽车减振器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系部汽车与交通工程学 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副教授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是否外聘□是√否 题目名称磁流变式汽车减振器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现状 磁流变阻尼器因其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响应速度快、消耗功率小、抗污染能力强和输出力大、阻尼力连续可调等优点,它利用了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能在毫秒级的时间内从牛顿流体转变成具有一定屈服强度的黏塑性体的智能特性,仅需要很小的能量输入就能产生较大的阻尼力,尤其适合在土木结构的抗风抗震中应用。在汽车、机械、土木建筑等的振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现有的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模式有阀式、剪切式、挤压式、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已成为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的研究热点。 近几年,对于磁流变阻尼器研究主要关于两个方面,对磁流变阻尼器优化方面的研究和对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策略的研究。 对于磁流变阻尼器研究关于优化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结构参数的优化以及磁路优化等方面。现在就这两方面内容对其进行介绍。 1)磁流变阻尼器结构参数优化 为了提高磁流变阻尼器的可调范围和可控力值,需要对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以使其阻尼性能达到最佳。在早期的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中,主要对单一目标函数进行优化,以得到最佳的结构关键尺寸,如间隙大小,有效长度及线圈匝数等。 西北工业大学的邓长华等人对双出杆磁流变阻尼器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其仅选择可调范围作为目标函数,利用MA TLAB优化出线圈匝数、阻尼通道厚度以及阻尼通道长度。 西安交通大学的吴龙等人从磁流变阻尼器设计原理入手,采用Bingham轴对称理论模型对小型单出杆式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其选取推导出的有效长度公式为目标函数,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优化,确定相关参数值代回原阻尼力及可调范围公式反复比对,已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阻尼力或可调范围的这种单目标优化,涉及到的设计参数比较少,在计算过程上仅从磁学角度考虑结构参数对阻尼力的影响,优化的效果上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年的结果优化中出现了一些针对阻尼力和可调范围等从力学和磁学双重角度考虑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比较早的是烟台大学的陈义宝等人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计算方法,对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其选定阻尼力可调范围、粘性阻尼力和可调阻尼力作为优化目标,利用优化软件库OPB2对设计主要参数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关新春等人以阻尼力和可调信数为优化目标,以磁流变阻尼器关键结构参数为变量,;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在优化软件modeFRONTIER中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优化设计和分析。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的张莉等人,安徽科技学院的易勇等人运用相应的软件工具和方法,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相应的多目标优化方面的研究。 2)磁流变阻尼器磁路优化 磁流变阻尼器设计磁路的目的是将磁通量引导并集中到环形间隙中的活性磁流变液区,最大限度地降低磁芯材料及非工作磁流变液区中的能量损失,保证足够的横截面积降低磁芯材料中的磁阻。在磁路的设计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构参数结果是多样化的,而且每种结果使磁流变减振器发挥的效能

外文文献翻译:汽车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As the world energy crisis and the war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oil -- and are full of energy in one day someday it will 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 Oil is not inresources. So in oil consumption must be clean before finding a replac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 invented the electric car. Electric cars will become the most ideal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ach aspect is fruitful especially with the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in the car o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car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not only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the traditional automobil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but also improve the automobile fuel economy performance reliability and emission spurification. Widely used in automobile electronic products not only reduces the cost and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intenance. From the fuel injection engine ignition devices air control and emission control and fault diagnosis to the body auxiliary devices are generally used in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auto development mainly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Widely used in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ignition system mainly electronic control fuel inject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ignit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control ABS/ASR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uspens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power steering system vehicle dynamic control system the airbag systems active belt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and the automatic air-conditioning and GPS navigation system etc. With the system response the use function of quick car high reliability guarantees of engine power and reduce fuel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 regulations meet standards. The car is essential to modern traffic tools. And electric cars bring us infinite joy will give u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relaxation. Take for examp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n road can not on the clutch can achieve automatic shift and engine flameout not so effective improve the driving convenience lighten the fatigue strengt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nsists mainly of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gear transmission pump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and oil cooling system etc. The electronic control of suspension is mainly used to cushion the impact of the body and the road to reduce vibration that car getting smooth-going and stability. When the vehicle in the car when the road uneven road can according to automatically adjust the height. When the car ratio of height low set to gas or oil cylinder filling or oil. If is opposite gas or diarrhea.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driving cars driving stability. Variable force power steering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driver for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the state so widely used in electric cars. VDC to vehicle performance has important function it can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active braking to change the wheels of the car car motions of state and optimum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increased automobile adhesion controlling and stability. Besides these appear beyond 4WS 4WD electric car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alue and ascending simultaneously. ABS braking distance is reduced and can keep turning skill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directions simultaneously reduce tyre wear. The airbag appear in large programs protected the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fety and greatly reduce automobile in collision of drivers and passengers in the buffer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life. Intelligent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the bus to promote safe driving and that the other functions. The realization of automatic driving through various sensors. Except some smart cars equipped with multiple outside sensors can fully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raffic facilities

轮式装载机文献综述

轮式装载机 摘要:本文以模块的方式讲述了轮式装载机的发展以及用途、分类和相关参数、总体构造、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工作装置和液压系统的组成。在用途和分类中对装载机的发动机功率、传动形式、行走结构、装卸方式做了简单的介绍。通过选用原则的叙述,使我们对装载机使用性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简单列举了国内外主要的制造厂商,同时,对轮式装载机的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做了简单的叙述。关键词:轮式装载机、用途、总体构造 轮式装载机属于铲土运输机械类,是一种广泛用于公路、铁路、建筑、水电、港口和矿山等建设工程的土石方施工机械。具有作业速度快、效率高、机动性好、操作轻便等优点,对于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机械化施工中不可缺少的装备之一。 1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轮式装载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Z435型。该机为整体机架、后桥转向。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吸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轮式装载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功率为162KW的铲接式轮式装载机,定型为Z450(即后来的ZL50),并于1971年12月18日正式通过专家鉴定。就这样诞生了我国第一台铰接式轮式装载机,从而开创了我国装载机行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1978年,天工所根据机械部的要求,制订出以柳工Z450为基型的我国轮式装载机系列标准。制订标准时,保留用Z代表装载机,用L取代“4”代表轮式,改Z450为ZL50,就这样制订出了以柳工ZL50型为基型的我国ZL轮式装载机系列标准,这是我国装载机发展鸣上的重大转折点。该标准制订出来后按当时的行业分工,柳工、厦工制造ZL40以上的大中型轮式装载机,成工、宜工制造ZL30以下的中小型轮式装载机,逐步形成了柳工、厦工、成工和宜工当时的装载机四大骨干企业。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装载机制造企业已增加至20多家,初步形成了我国装载机行业。到目前为止,我国轮式装载机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但最基本的结构仍然是由Z450(ZL50)演变而来。第二代变化不很大,第三代变化稍大一些。2001年我国装载机全行业总销售量已突破3万台,居世界装载机市场的前列。因此,目前我国已经成了世界上装载机产销大国。 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全行业总销售量为129,793台,比2005年的112,527台,增长了15.3%,净增了17266台,其净增量超过了中国装载机行业“八五”以前任何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汽车离合器课程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

CLUTCH The engine produces the power to drive the vehicle. The drive line or drive train transfers the power of the engine to the wheels. The drive train consists of the parts from the back of the flywh eel to the wheels. These parts include the clutch, th e transmission, the drive shaft, and the final drive assembly (Figure 8-1). The clutch which includes the flywheel, clutch disc, pressure plate, springs, pressure plate cover and the linkage necessary to operate the clutch is a rotating mechanism between t he engine and the transmission (Figure 8-2). It operates through friction which comes from contact between the parts.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 clutch is called a friction mechanism. After engagement, the clutch must continue to transmit all the engine torque to the transmission depending on the friction without slippage. The clutch is also used to disengage the engine from the drive train whenever the gears in the transmission are being shifted from one gear ratio to another. To start the engine or shift the gears, the driver has to depress the clutch pedal with the purpose of disengagement the transmission from the engine. At that time, the driven members connected to the transmission input shaft are either stationary or rotating at a speed that is slower or faster than the driving members connected to the engine crankshaft. There is no spring pressure on the clutch assembly parts. So there is no friction between the driving members and driven members. As the driver lets loose the clutch pedal, spring pre ssure increases on the clutch parts. Friction between the parts also increases. The pressure exerted by the springs on the driven members is controlled by the driver through the clutch pedal and linkage. The positive engagement of the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is made possible by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surfaces of the members. When full spring pressure is applied, the speed of the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should be the same. At the

科研文献综述正文范例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面 《文献综述》写作规范(试行) 一、写作文献综述的总体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法学院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后,除传统研究论文写作形式外,可以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代替传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的答辩稿和终稿应当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致谢词等几部分,各部分的排版格式与法学院规定的普通论文排版格式一样,正文字数8000字以上。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结构内容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研究动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和总结。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即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不宜过长,文句要简练、重点突出。 主体部分。文献综述的主体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是对全文主题的简明扼要的总结,包括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述,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的论文标题一般采用“主题词+文献研究综述”或“主题词+理论研究综述”等形式命题。

磁流变液减震器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 磁流变液减震器设计 院系名称: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车辆10-09 学生姓名: 王一明 导师姓名: 安永东 开题时间: 2014年3月6日

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分析磁流变液减振器的工作模式,结合现有汽车液压筒式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特点,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结构设计,对磁流变减振器的磁路进行设计。现在,次流变液在汽车制造业,测量技术行业等一些领域鱼油潜在的巨大商业应用价值。目前机车上就有磁流变液减震器,磁流变液制动器等。我所设计的磁流变液减震器主要应用于车辆悬架的半动震动控制。磁流变液减震器通过电磁场直接改变磁流变液的粘度连续调节阻尼器的阻尼力,由于没有机械零件作为动部件,因而较以往的电磁阀阻尼器响应迅速,工作可靠,噪声降低。 1.2 意义 汽车制造业是磁流变液的主要应用和发展领域。目前在汽车上就有很多应用。汽车的震动和冲击是影响车辆性能的重要因素,较大幅度的振动与冲击会严重影响车辆的平顺性,操纵的稳定性及零部件的抗疲劳性。磁流变液减震器其优越的性能,在汽车制造业建筑业都有潜在的巨大商业应用价值。再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磁流变体的流动特性会发生显著变化,且响应时间仅为毫秒级,当去掉外加磁场时,次流变体的这种可控特性设计制作课控阻尼力的汽车减振器,进而开发智能悬架系统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磁流设计是磁流变液减震器设计中的关键一环,直接决定了磁流变液减震器在隔震中所起的作用。现阶段阻尼器的磁路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忽略次要因素,已建立简化模型从而简化设计。但由此会使计算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对于磁漏等一些重要因素的忽略会使磁路设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是目前磁路设计中存在的很大不足汽车制造商和科研机构对次流变液减振器高度重视,并开展了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相继开发了不同结构形式的可控次流变液减振器。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磁流变液减振器的设计原理和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对开发汽车磁流变液减振器和智能悬架系统有重要的意义。磁流变液减震器是由非胶体的细小颗粒分散溶于绝缘载液中形成的,随外加磁场变化而控制其流变行为的稳定的悬浮液。磁流变液这种件磁性及固液转化的特性统一在同一种材料中的方法有很多创新的应用。本次设计的磁流变液减震器用于汽车悬架的半动振动控制。 3 基本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需要全套设计请联系QQ1537693694 3.1 基本内容 磁流变减振器的磁路设计;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对减振器的性能进行分析。 3.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磁流设计是磁流变液减震器设计中的关键一环,直接决定了磁流变液减震器在隔震中所起的作用。现阶段阻尼器的磁路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忽略次要因素,已建立简

磁流变减振器基于Matlab的仿真分析

磁流变减振器基于Matlab 的仿真分析 摘要:基于磁流变减振器在汽车悬架减振系统半主动控制中的广泛应用,根据磁流变液的特点和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与结构参数的关系,设计了新型的磁流变减振器,并对影响磁流变减振器性能的参数进行了仿真。仿真表明,该磁流变减振器设计计算是一种能优化阻尼力的有效算法。 关键词:磁流变减振器;半主动控制;磁流变液 1.1减振器的阻尼力计算模型 本文选用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工作模式进行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前,必须明确该工作模式磁流变液的流变方程,继而推导出磁流变阻尼力的计算模型,这是结构设计过程中的依据所在。基于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通道的宽度远大于其阻尼间隙,因而可简化成磁流变液在两相对运动平板之间的运动。为了简化分析,工作于剪切阀式的磁流变阻尼力可以看成是在阀式工作模式下的阻尼力和剪切工作模式下阻尼力的叠加。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磁流变液表现Bingham 流体,其磁流变液在平板的流动和速度分布如图1.1所示,其本构关系可用下列方程描述: y u y u y d d d d ηττ+???? ??=sgn y ττ> (1.1) 0=dy du y ττ≤ (1.2)

图1.1 磁流变液在平板中的流动和速度分布 在阀式工作模式下磁流变液的速度分布如图1.1所示。假设磁流变液的体积流速Q 在x 方向上一维流动,在y 方向上不流动。设两平板之间的间隙为h ,长度为L ,宽度为b ,由流体力学可得下列微分方程: ??? ? ????+??+??=??+??y u v x u u t u y x yx xx ρτσ (1.3) 式中u 、v 分别是磁流变液在x 、y 方向上的流动速度; x xy ??σ是磁流变液在x 方向的压 力梯度,为了简化将压力梯度是为x 方向线性变化 x xy ??σ=l p - ?,l 是阻尼通道的长度;p ?是阻尼通道两端的压力差;ρ是磁流变液的密度;t 是时间变量;由于流动速度低,可不计惯性效应, 0=??y u ;令沿x 的剪切应力ττ=xy ,由于磁流变流动的连续性,沿x 方向的速度不变即 0=??=??=??t u y u x u 则方程(1.3)简化为: l p ?=dy d τ (1.4) 对其积分可得: 1p D y l +?=τ (1.5) D 是待定的积分常数。 由公式(1.4)可知,磁流变液受到的剪切应力沿平板间隙是按线性分布的,靠近平板的磁流变液受到的剪切力最大,而中间对称面上的磁流变液受到的剪切应力最小,根据极板两端压差产生的剪切应力与极板附近磁流变液的临界剪切屈服应力比较,当前者小于后者磁流变液静止不动;当前者大于后者将产生如图1.1所示的流体状态,即靠近平板处得磁流变液流动;而中间对称区间的磁流变液不流动。可将此时的磁流变液的流动分为屈服流动,刚性流动,屈服流动三个区域。 区域 :屈服流动1y 0y ≤≤ 剪切应变率 0d ≥dy u ,由公式(1.1)可得: dy du η ττ+=y (1.6)

汽车外文翻译

As the world energy crisis, and the war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oil -- and are full of energy, in one day, someday it will 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 Oil is not in resources. So in oil consumption must be clean before finding a replac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 invented the electric car. Electric cars will become the most ideal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ach aspect is fruitful, especially with the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in the car o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car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not only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the traditional automobil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but also improve the automobile fuel economy, performance, reliability and emissions purification. Widely used in automobile electronic products not only reduces the cost and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intenance. From the fuel injection engine ignition devices, air control and emission control and fault diagnosis to the body auxiliary devices are generally used in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auto development mainly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Widely used in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ignition system mainly electronic control fuel inject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ignit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control (ABS/ASR)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uspension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power steering system, vehicle dynamic control system, the airbag systems, active belt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and the automatic air-conditioning and GPS navigation system etc. With the system response, the use function of quick car, high reliability, guarantees of engine power and reduce fuel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 regulations meet standards. The car is essential to modern traffic tools. And electric cars bring us infinite joy will give u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relaxation. Take for examp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n road, can not on the clutch, can achieve automatic shift and engine flameout, not so effective improve the driving convenience lighten the fatigue strengt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nsists mainly of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gear transmission, pump,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and oil cooling system, etc. The electronic control of suspension is mainly used to cushion the impact of the body and the road to reduce vibration that car getting smooth-going and

全自动洗衣机减速离合器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洗衣机减速离合器综述 1 引言 随着洗衣机质量不断提高和居民购买能力的增强,洗衣机行业迎来了成熟期之后市场需求的提升,人们在注重产品品质和价格的同时,对产品外观和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大部分洗衣机的外观都相差不大,只有中外合资企业LG、三星、松下、惠而浦、东芝、夏普等的外观较为独特。近年来,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于洗衣机上,例如:离心原理应用、无离合器技术、波轮与内桶一体化技术、无孔内桶技术等等[1]。 2 国内外现状 2.1国外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的研究 德国人最早提出摆线针轮行星齿轮传动原理,三十年代后期日本开始研制生产这种传动,由于当时工艺条件落后,齿形2ha-精度很低,因而产量不高,直到六十年代摆线磨庆的出现,从工艺上保证了摆线齿形的精度,才促进了这种传动的发展,摆线针轮传动是少齿差传动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还发展了二齿差传动,复合齿形、行星轴承与偏心套合并等新结构。摆线针轮传动承载能力高,运转平稳,效率高,寿命长。但加工精度要求高,结构复杂。 后来的渐开线少齿差传动,其原理与摆线少齿差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其内外齿轮的齿廓曲线,轮齿结构简单、啮合接触应力小,承载能力高,可以采用软齿面,加工也容易得多。虽然苏联学者在1949年从理论上解决了实现一齿差传动的几何计算问题,但直到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运用,渐开线少齿差传动才得到了较专迅速的发展。目前有柱销式、零齿差、十字滑块、浮动盘等多种形式。 在六十年代,国外就开始探讨圆弧少齿差传动,到七十年中期,日本已开始乾地圆弧少齿差行星减速器的系列化生产。这种传动的特点在于行星轮的齿廓曲线凹圆弧代替了摆线,轮齿与针齿在啮合点的曲率方向相同,形成两凹凸圆弧的内啮合,从而提高了轮齿的接触强度和啮合效率,其针齿不带齿套,并采用半埋齿结构,既提高了变曲强度又简化了针齿结构[2]。 近几十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少齿差传动形式,其中发展较快的有活齿少齿差传动、锥齿少齿差传动、双曲柄输入式少齿差传动以及利用弹性变形来传递运动的谐波传动。实践表明,少齿差传动与适用工况相同的其它机械传动形式相比较,具有许多显著优点: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传动比范围大、效率高等[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