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相关抗体

血小板相关抗体
血小板相关抗体

【摘要】研究目的:采用免疫荧光法(IFT)对免疫性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进行检测,评价IFT检测PAIgG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血小板减少症的免疫性与非免疫性的临床价值。对象与方法:实验对象取自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临床已确诊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3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30例,以及成年健康志愿者血清15名,将实验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和正常人三组。取巨核细胞株(购自上海博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细胞传代培养成巨核细胞,将上诉三组血清与正常培养的巨核细胞进行孵育后,将正常培养的巨核细胞涂片、烘干固定,用1%小牛血白蛋白(BSA)覆盖,恒温箱孵育后室温封闭,加入待检血清孵育,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小鼠抗人CD6l (MAH-CD61-FITc)和德州红标记的山羊抗人球蛋白G(GAH-IgG-Texas Red)分别加到玻片上,进行孵育,过夜洗片,晾干。然后观察巨核细胞表面在荧光显微镜下的所显现的荧光颜色,并分析巨核细胞与GAH-IgG-Texas Red结合后的荧光灰度值。分析三组对象血清PAIgG荧光值情况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分析其意义。结果:1.根据对血小板减少患者PAIgG检测后,我们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免疫荧光技术定性检测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66.7%,阳性预测值72.9%,阴性预测值86.9%,误诊率33.3%,漏诊率10.0%,诊断效率为78.3%。用IFT定量法诊断的敏感度是93.3%,特异度63.3%,阳性预测值71.8%,阴性预测值90.5%,误诊率36.7%,漏诊率6.7%,诊断效率为78.3%。2.免疫性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PAIgG水平均较健康人组升高,且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结论:1.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AIgG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临床上可作为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项筛查指标,检测结果为阴性可初步排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但阳性结果仍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还需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排除,以此减少临床对免疫性血小板的漏诊误诊率。2.鉴于血小板在体外存在容易激活和聚集的特点,临床工作中及时获取一定量的血小板较困难,此次试验我们行巨核细胞培养,应用IFT检测巨核细胞与受检血清结合后的PAIgG,通过测定巨核细胞表面平均荧光灰度值,分析三组实验对象与巨核细胞结合的血清抗体含量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更直观,排除了血液中其他抗体成分的干扰,确保实验可靠性。3.对于血小板减少症,IFT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有望成为取代昂贵的流式细胞术及MAIPA实验检查(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捕获血小板抗原试验),易于推广使用。4.在对IFT的定性和定量法比较中,我们可得出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均较高,二者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相比之下定性法更快速,直观,无需软件分析即可直接得出结果,花费相对定量法低,在临床推广使用比定量法可行性高。5.两血小板减少症组的血清PAIg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组,而免疫组患者血清PAIgG水平升高更突出,与非免疫组之间PA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是否可通过联合检测其他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提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检测特异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7.此次实验检测三组与巨核细胞结合的血清PAIgG,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但不能作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之间的鉴别。还原

【摘要】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method,FCM)联合检测血小板表面CD 61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FCM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59例ITP患者和24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非ITP患者PAIg(包括PAIgA、PAIgM、PAIgG)表达率、荧光强度和CD 61表达率,并对三组人群结果进行比较;并将ITP患者PAIg、CD 61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TP患者和非ITP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PAIgA、PAIgM、PAIgG 表达率和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然而,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ITP组CD 61表达率显著低于非ITP组(P<0.05),而非ITP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gA、PAIgM、PAIgG与血小板计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以PAIgA相

关性最强。重度ITP患者PAIg表达率明显高于轻度ITP患者,而CD 61表达率显著低于轻度ITP患者,两组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时检测血小板表面CD 61和PAIg可以用于ITP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流式细胞术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还原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ITP患儿200例,应用ELISA 方法检测患儿初诊时及治疗前后PAIg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相比较。结果 ITP患儿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呈负相关。难治组ITP患儿初诊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儿,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合并PAIgG增高的比例显著高于急性ITP患儿(P<0.05)。治疗后,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儿,治愈和显效组两种抗体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难治组两种抗体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水平增高密切相关,初诊ITP患儿PAIgM单独或合并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

血小板抗体检测 宣传

血小板抗体检测项目(固相凝集法) 一、基本原理: 血小板抗体检测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血小板的免疫性抗体,包括三类:1.ABO血型系统和HLA系统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产生的特异性抗体,3.药物所致的血小板抗体 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在临床辅助诊断中的作用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的临床症状很重要,但仍为排除性诊断。如结合血小板抗体检测,则对ITP的确诊有重要价值。 2、血液系统疾病辅助诊断: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溶血性贫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有辅助诊断意义。 3、孕期流产风险评估:血小板抗体筛查可对孕期流产风险做出评估,尤其适用于有多次妊娠史、习惯性流产史以及不孕不育情况查因。(二)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 1、预防红细胞输注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阴性者,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采取干预措施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降低,极大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2、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多次输血后出现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检测血小板抗体对提高血小板治疗效率和保证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三、血小板抗体检查的筛查对象 1、血液肿瘤科病人:评价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障、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2、需治疗性输注血小板患者:特别是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建议提前筛查血小板抗体,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 3、妇产科孕检:评价孕期流产风险,尤其适用于有多次流产史患者查因。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 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 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 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 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发生\死亡率 UK SHOT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 1996-2003 1995 – 2002 1999 – 2002 1994 –1998 2000 –2003 例数 139 101 6 34 21 发生率% 7 3 7 0-15 0-5 死亡率% 9 NR NR 20 9 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 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 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收费:

血小板抗体检查及配血操作规程

【口的】Capture-??是设计用来检测血小板IgG抗体的固相系统。可为血小板输注无 效患者进行血小板配血。 【适用范圉】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输注前配血 【检测原理】 Capture-P是一个固相抗体检测系统,是曲Rachel等人4、Juji等人5和 Sh让毗&等人6发表的检测过程改良而来。患者或供体血小板首先结合于聚苯乙烯微孔表面。然后用它们来捕获患者或供体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血清在结合有血小板的微孔中进行简短孵育,使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如果抗体存在)。把微孔中游离的IgG 冲洗掉,并加入结合抗IgG指示红细胞。进行离心,这样会使指示红细胞与结合于固定的血小板上的 抗体接触。阳性检测中,在指示红细胞和结合血小板抗体间形成了抗免疫球蛋口G桥 联,从而阻止了指示红细胞向微孔底部的移动。作为这种桥联的结果,指示红细胞会形成一个汇合单层从而覆盖固定的血小板。相反,如果是阴性检测,当不存在血小板抗原-抗体反应时,指示红细胞的移动就不会被阻止,就会被离心到微孔底部,进而形成紧密圧缩、清晰的细胞扣。可以使用事先经过冲洗和保存的血小板,这个步骤是可以选择的。使用血小板冲洗和储存洛液洗涤血小板,使之不含污染性血浆蛋口和非血小板细胞成分,这样的血小板可以用来制备Capture-P检测微孔的单分子层。 【主要组成成份】 Capture-P检测微孔板:1X8微带板,坚硕U型底部,表面覆盖特异性血小板粘合剂。每个微带板可以进行8个单独的检测。这些微带板保存于一个可重复性密封的铝箔袋中, 铝箔袋中含有干燥剂和湿度计。微带板可以单使用,也可以多个使用。未使用的微带板.干燥剂和湿度计要立即谨慎重新密封于铝箔袋中,以免暴露于湿气中使粘合剂失效。Capture检测微孔的辅助试剂:(另行购买) Capture LISS:低离子强度溶液,含有甘氨酸、漠甲酚紫染料和防腐剂叠氮化钠(0. 1%)* O Capture-P指示红细胞:结合有兔抗人IgG抗体的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浮在缓冲溶液(预先加入氯霉素(0. 25 mg/mL),新霉素(0.1 mg/mL)和庆大霉素(0.05 mg/mL))中。如果指示红细胞出现轻微的聚集,这是正常现象。 Capture-P阳性对照血清(弱):含有血小板抗体。加入叠氮化钠(0. 1%)作为防腐剂*o Capture-P阴性对照血清:不含有血小板抗体。加入叠氮化钠(0. 1%)作为防腐剂叫进行Capture-P 试验的组分(Capture-P指示红细胞,Capture LISS, Capture-P对照 血清,Capture-P检测微孔)在有效期内可以交替使用,而不用管它们的批号(前提是 这些组分都在有效期内)。 【储存条件】在不使用微带板时,在1-10摄氏度下保存。其它辅助试剂在1—10 摄氏 度下保存。 【样本要求】 血小板来源:源自供体血小板的样本应该采集于加有EDTA, ACD, CPD或CPDA-1的容器内。不能使用已凝固的血样。样本釆集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必须储存在20°C至 25°C。检测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从血小板浓缩袋中取出的密封小辫片段必须在釆集 日期24小时内进行检测。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 血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邹平县人民医院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一、目前血小板输注状况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中HLA-I类抗原及ABH抗原在血小板输注中具有临床意义。供者与受者之间HLA抗原不合可能产生HLA抗体,而HLA抗体是导致PTR最常见的免疫性原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常和HLA抗体共存,单独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PTR 比较少见。由于本院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多为血液病病人,这些病人输注血小板的量大且比较频繁,但长期输注后由于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如发热、严重感染、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DIC、消耗性凝血障碍等)导致PTR的发生频率也比较高,这为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提供了条件。 由于ABO、HLA、HPA等抗原不合是引起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因此对于存在HLA和HPA抗体的患者,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随机血小板输注。 二、输血科开展的新项目 1.血小板抗体筛查:使用HLA抗体筛查试剂盒,采用ELISA方法筛查 HLA I类IgG抗体。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 配血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邹平县人民医院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一、目前血小板输注状况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中HLA-I类抗原及ABH抗原在血小板输注中具有临床意义。供者与受者之间HLA抗原不合可能产生HLA抗体,而HLA抗体是导致PTR最常见的免疫性原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常和HLA抗体共存,单独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PTR 比较少见。由于本院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多为血液病病人,这些病人输注血小板的量大且比较频繁,但长期输注后由于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如发热、严重感染、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DIC、消耗性凝血障碍等)导致PTR的发生频率也比较高,这为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提供了条件。 由于ABO、HLA、HPA等抗原不合是引起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因此对于存在HLA和HPA抗体的患者,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随机血小板输注。 二、输血科开展的新项目 1.血小板抗体筛查:使用HLA抗体筛查试剂盒,采用ELISA方法筛查 HLA I类IgG抗体。

血小板抗体(固相凝集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为规范血小板抗体检测操作,保证检测的有效性及临床用血的安全性,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规程》4.19.4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 3职责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负责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4原理微孔板反应孔中包被有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针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IIb/IIIa、Ib/V/IX),血小板悬液经离心洗涤后可在反应孔底部表面形成血小板单层。加入受检血清或血浆,在孔中经过孵育后,若该血清或血浆中含有血小板抗体,则该抗体和反应孔中的血小板单层结合,未结合的成分通过洗涤被去除。加入抗IgG及IgG致敏红细胞(指示红细胞),经离心后指示红细胞通过抗IgG的桥连与血小板单层上的血小板抗体结合,因此阳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黏附在反应孔底部表面,而阴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聚集于反应孔底部中央。 5设备与材料 5.1材料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冻干粉)、 血小板抗体检测用指示红细胞(固相凝集法)。 5.2设备平板离心机、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电热恒温水浴箱。 6检测环境室温应控制在18-25℃,湿度应控制在30%-70%。 7操作步骤 7.1血标本采集及处理 7.1.1检测样本准备 7.1.1.1采集患者静脉血2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或枸橼酸钠抗凝, 经3000rpm离心5分钟,分离出血浆进行检测。 7.1.1.2如果患者血标本为如果患者血标本为不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10 分钟,取上清进行检测。 7.1.1.3如果患者血标本为血浆(血清),3000转离心5-10分钟。 7.1.2血标本处理样本4℃可保存7天。若需长期保存,应离心后分离血清或血浆,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

邹平县人民医院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 一、目前血小板输注状况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中HLA-I类抗原及ABH抗原在血小板输注中具有临床意义。供者与受者之间HLA抗原不合可能产生HLA抗体,而HLA抗体是导致PTR最常见的免疫性原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常和HLA抗体共存,单独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PTR比较少见。由于本院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多为血液病病人,这些病人输注血小板的量大且比较频繁,但长期输注后由于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如发热、严重感染、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DIC、消耗性凝血障碍等)导致PTR的发生频率也比较高,这为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提供了条件。 由于ABO、HLA、HPA等抗原不合是引起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因此对于存在HLA和HPA抗体的患者,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随机血小板输注。 二、输血科开展的新项目

1.血小板抗体筛查:使用HLA抗体筛查试剂盒,采用ELISA方 法筛查HLA I类IgG抗体。 2.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针对血小 板GP IIb/IIIa和HLA I类抗原的IgG抗体,方法快速、灵敏,并可区分血小板特异抗体和HLA I类抗体。 三、临床意义 1. HLA抗体检测 (1)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通过检测血小板HLA I类抗体,可以协助医生寻找病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2)指导医生为HLA I类抗体阳性的病人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方案,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对于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定期测定血清中的HLA抗体可以预测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能及时发现导致病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性因素。 2. 血小板交叉配型 (1)区分病人血小板抗体的类型。 (2)对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通过进行血小板配型,可以为病人选择相对应抗原阴性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四、检测说明 采用不抗凝的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标本要求无溶血,无乳糜,无杂物。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 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 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发生\死亡率 UK SHOT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 1996-2003 1995 –2002 1999 –2002 1994 –1998 2000 –2003 例数139 101 6 34 21 发生率% 7 3 7 0-15 0-5 死亡率% 9 NR NR 20 9 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血小板相关抗体

【摘要】研究目的:采用免疫荧光法(IFT)对免疫性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进行检测,评价IFT检测PAIgG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血小板减少症的免疫性与非免疫性的临床价值。对象与方法:实验对象取自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临床已确诊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3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30例,以及成年健康志愿者血清15名,将实验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和正常人三组。取巨核细胞株(购自上海博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细胞传代培养成巨核细胞,将上诉三组血清与正常培养的巨核细胞进行孵育后,将正常培养的巨核细胞涂片、烘干固定,用1%小牛血白蛋白(BSA)覆盖,恒温箱孵育后室温封闭,加入待检血清孵育,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小鼠抗人CD6l (MAH-CD61-FITc)和德州红标记的山羊抗人球蛋白G(GAH-IgG-Texas Red)分别加到玻片上,进行孵育,过夜洗片,晾干。然后观察巨核细胞表面在荧光显微镜下的所显现的荧光颜色,并分析巨核细胞与GAH-IgG-Texas Red结合后的荧光灰度值。分析三组对象血清PAIgG荧光值情况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分析其意义。结果:1.根据对血小板减少患者PAIgG检测后,我们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免疫荧光技术定性检测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66.7%,阳性预测值72.9%,阴性预测值86.9%,误诊率33.3%,漏诊率10.0%,诊断效率为78.3%。用IFT定量法诊断的敏感度是93.3%,特异度63.3%,阳性预测值71.8%,阴性预测值90.5%,误诊率36.7%,漏诊率6.7%,诊断效率为78.3%。2.免疫性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PAIgG水平均较健康人组升高,且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结论:1.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AIgG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临床上可作为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项筛查指标,检测结果为阴性可初步排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但阳性结果仍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还需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排除,以此减少临床对免疫性血小板的漏诊误诊率。2.鉴于血小板在体外存在容易激活和聚集的特点,临床工作中及时获取一定量的血小板较困难,此次试验我们行巨核细胞培养,应用IFT检测巨核细胞与受检血清结合后的PAIgG,通过测定巨核细胞表面平均荧光灰度值,分析三组实验对象与巨核细胞结合的血清抗体含量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更直观,排除了血液中其他抗体成分的干扰,确保实验可靠性。3.对于血小板减少症,IFT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有望成为取代昂贵的流式细胞术及MAIPA实验检查(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捕获血小板抗原试验),易于推广使用。4.在对IFT的定性和定量法比较中,我们可得出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均较高,二者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相比之下定性法更快速,直观,无需软件分析即可直接得出结果,花费相对定量法低,在临床推广使用比定量法可行性高。5.两血小板减少症组的血清PAIg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组,而免疫组患者血清PAIgG水平升高更突出,与非免疫组之间PA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是否可通过联合检测其他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提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检测特异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7.此次实验检测三组与巨核细胞结合的血清PAIgG,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但不能作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之间的鉴别。还原 【摘要】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method,FCM)联合检测血小板表面CD 61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FCM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59例ITP患者和24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非ITP患者PAIg(包括PAIgA、PAIgM、PAIgG)表达率、荧光强度和CD 61表达率,并对三组人群结果进行比较;并将ITP患者PAIg、CD 61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TP患者和非ITP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PAIgA、PAIgM、PAIgG 表达率和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然而,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ITP组CD 61表达率显著低于非ITP组(P<0.05),而非ITP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gA、PAIgM、PAIgG与血小板计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以PAIgA相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中HLA-I类抗原及ABH抗原在血小板输注中具有临床意义。供者与受者之间HLA抗原不合可能产生HLA抗体,而HLA抗体是导致PTR最常见的免疫性原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常和HLA抗体共存,但作用不强,单独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PTR极其少见。 由于ABO、HLA、HPA等抗原不合是引起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因此对于存在HLA和HPA抗体的患者,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随机血小板输注。 一、临床意义 1. HLA抗体检测 (1)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通过检测血小板HLA I类抗体,可以协助医生寻找病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2)指导医生为HLA I类抗体阳性的病人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方案,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对于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定期测定血清中的HLA抗体可以预测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能及时发现导致病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性因素。 2. 血小板交叉配型 (1)区分病人血小板抗体的类型。 (2)对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通过进行血小板配型,可以为病人选择相对应抗原阴性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二、检测说明 采用不抗凝的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标本要求无溶血,无乳糜,无杂物。

血小板抗体试剂盒

人抗血小板抗体IgG/M/A(PA-IgG/M/A)酶联免疫分析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预期应用 ELISA法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或其它相关液体中血小板抗体IgG/M/A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标本中血小板抗体水平。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血小板抗体、生物素化的抗人血小板抗体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血小板抗体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1.酶联板:一块(96孔) 标准品(冻干品):2瓶,每瓶临用前以样品稀释液稀释至1ml,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然后反复颠倒/搓动以助溶解,其浓度为500ng/ml,做系列倍比稀释后,分别稀释成500ng/ml ,250ng/ml,125ng/ml,62.5ng/ml,31.2ng/ml,15.6ng/ml,7.8ng/ml样品稀释液直接作为标准浓度0ng/ml,临用前15分钟内配制。 如配制250ng/ml标准品:取0.5ml500ng/ml的上述标准品加入含有0.5ml样品稀释液的Eppendorf管中,混匀即可,其余浓度以此类推。 2.样品稀释液:1×20ml/瓶。 3.检测稀释液A:1×10ml/瓶。 4.检测稀释液B:1×10ml/瓶。 5.检测溶液A:1×120ul/瓶(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A1:100稀释,稀释前根据预先计算好的每次实验所需的总量配制(每孔100ul),实际配制时应多配制0.1-0.2ml。如1u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