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_教案1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掌握有关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年—1963年)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诗歌全集》。

2.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就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从这种为本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因此,在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新近被发现的诗人回归美国后不久,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托马斯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

3.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涉(shè)足伫(zhù)立萋(qī)萋

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4.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思考:

(1)“路”是什么意思?

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2)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6.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的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7.小结:

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8.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有关人生的诗文以及弗罗斯特的诗歌来阅读。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 这阵子忙着备考,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似的,所以也没怎么读那些课外书之类的。不过在朋友柜子上偶然看到了弗罗斯特的诗歌集,好奇心驱使下,我翻开来看了看,觉得里边的诗歌蛮精辟的,特别是这首《未选择的路》更是给了我不一般的感想。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诗歌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读这首诗,最先引起我共鸣的是它的题目——《未选择的路》,何谓“未选择”呢?就我个人的理解,“未选择”也就意味着一种舍弃,舍弃了你面临的众多选择中的其余对象,说到底,这本质上就是一种选择。而接下来诗的内容也挺发人深思的,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我看来,诗人是在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写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

生选择的问题。因此,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一定要慎重,当我们作出了一种选择很可能也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似乎总要遇到很多的岔路,面临很多的选择,对于已经不再年幼的你我来说,似乎“选择”遇到的太多了,甚至很多关乎一生···可是有多少人能在选择了以后毫不后悔的走下去?也许有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想,如果当初我选的是另外一条路或许今天我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如果恰逢别人选的是你没有选的那条路,而且成绩显著,那种不是的滋味会更浓,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也许那个人正在他那边望着你走的这条他没有选的路兴叹呢! 读了这篇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我感触颇深。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对此,我们可以从更深的层次考虑,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因此各自的选择就有可能不同。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然后选择了之后,面对我们选择道路中的各种阻碍,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2《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0.2《未选择的路》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之前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就更容易理解本诗了。 学情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比喻人生之路,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未选择的路》。 通过朗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 教学要点:作者介绍诗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找一些关于路的句子呢?你们所知道的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很多的诗人作家都对“路”有过精彩的描写,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写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我们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代诗人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行路难》中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鲁迅的那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作者介绍 现在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波士顿以北》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在昨天我就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给大家说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字音等等。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 3、现在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抽同学朗读,点评。 4、现在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思考一下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抽同学回答归纳总结: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在后边总结写作特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关于象征的有关知识。) 三、具体分析 1、请同学们六七度以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让同学们思考,诗歌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有几条路?对,两条。那作者在面对这两条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可惜”一次就说明了作者不能同时去涉足时的遗憾,她长时间的站在路口,你们觉得作者站在路口在想什么?作者呢就在想我到底该走哪一条呢,很犹豫,他的犹豫也告诉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是一定要慎重。这一小节就主要写到了诗人在认真思考人生之路,所以很犹豫。) 2、犹豫着的诗人到底选择的哪一条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诗人选择的路是怎样的?抽同学回答总结:杂乱的荒草长得很茂盛,十分的清幽寂静,人迹罕至,但是也显得很诱人很美丽。这一小节就写到了诗人选择了一条幽寂、诱人的路。 3、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讨论,在归纳总

福建省晋江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条未走的路导学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晋江市首峰中学九年级语文一条未走的路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科班级执教人课型新授课主备人 课题外国诗两首(《一条未走的路》)课时第1课时时间 先学 导学设计复备笔记学习 目标 (重难 点) (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背诵这首诗。 (二)理解诗歌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自学 指导 划分节奏,反复诵读,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先学 检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 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 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 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 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 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 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检测:个读、齐读。 后 教小组 学习 整体把握: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 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 等待人去践踏”。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 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 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重点讲解思考交流: 1、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一条未走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堂练当堂 训练 比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一条未走的路》(提示:可以从内容、 情感、手法上进行比较) 1、内容情感上: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 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 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 读者的共鸣 2、写作特点上:《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假如生 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 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反馈 提升 小结(板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一条未走的路》:不随波逐流,独立自主的选择 教学后 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西去的溪流》等。 【知识链接】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其中的哲理,并让同学们把它抄在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相信大家已经熟记在心了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未选择的路》,看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二.预习检测 涉足(): 伫立(): 荒草萋萋(): 幽寂: 延绵: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4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四、研读赏析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4.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哲理? 五、质疑探究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2、如何理解“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3、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 教学目标 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未选择的路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9外国诗二首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走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作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弗罗斯特写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抽问学生并让学生读教师搜集的材料并要求记下来。)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当过纺织工人、教师、记者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辛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 2、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弗罗斯特高中开始就写诗,但很少发表。他在38岁那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3、读读写写:给下列生字注音 诱人(yòu)涉足(shè)伫立(zhù)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4、记记背背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齐读。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诗两首导学案

3、《诗两首》导学案I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读一读,写一写忧郁( ) 瞬息( ) 涉足( ) 伫立( ) 萋萋( ) 诱人( )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忧郁: 向往: 瞬息: 涉足: 伫立: 极目: 萋萋: 幽寂: 二、课堂导学 1、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 2、整体感知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3)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练习案 一、填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别)诗人。 二、选择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节中,体现了作者向往未来,坚信未来是光明的信心。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C、诗人普希金通过想象,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告诉了人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坎坷,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B、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定信心:忧郁的日子终将会过去,幸福就要来临! C、读完此诗,宛如聆听一位长者对于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 D、这首诗是用劝说的口吻,直接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 三、按要求默写: ⑴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⑵写出《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充满忠实与信任的诗句。 四、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不要! : ,。

《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篇一:未选择的路预习单及练习题 预习单 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年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通过流利的朗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通过感知文章主题,掌握象征手法,体会“路”的象征意义。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用时3-4分钟。 要求:(1)读通。 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更改,流畅,争取读出感情。 (2)查文中不认识的不懂的字词。(2分钟) 把字词分类写在预习本上。 2、二读课文:4-5分钟 个人读或小组轮读。 要求:读懂,把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2分钟) (2)作概括,了解每一节内容,并作分析。(写下自己已经会的内容)。(5分钟)

3、背诵课文 4、记下还没有解决的疑问。 整理自己的预习本。 写出你梳理的字词: 一、预习展示 1、搜集作者资料 2、基础字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4、分别用一个词语,给每一小节加一个标题 二、精读研讨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练习单 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年级姓名 一、文学常识 一诗是()国诗人()的作品。他的著名诗集有、等。他吟唱着20实际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和(),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二、内容探讨

1、诗歌的第一节,“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心理? 2、 3、 三、背诵诗歌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课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写一写 请从“晚霞”“落日”“背影”中选择其一为题,创作一首不少于三句的小诗 四、积累好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王勃 你还知道关于路的哪些名言、警句?请写下来 复习单 一、同步训练P36: 二、阅读理解从容淡定 陈旭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

诗两首导学案

《诗两首》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 汉川市联片十一校交流学案单元一节次2节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制作人廖美满、赵先艳学校二河中学审订人时间2005.2.4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了关于象征的知识,并区别象征和比喻。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使用说明】 本篇课文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特设计了两课时。第二课时主要 任务是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包括:了解作者作品;流利地,有感情 地熟读、朗诵课文;梳理掌握生字词;了解、概括诗中蕴含的哲理。主要分为 自主预习,课内探究和巩固拓展三部分内容。自主预习安排在课前时间自主学 习。课堂形式主要以小组组内展示,小组合作展示,自由展示等方式进行。 巩固拓展是达标测试。没有分层要求,是课堂练习。 【预习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 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 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修改标注 修改标注二、自学导航:(出示多媒体) 1、走进作者(见知识链接) 2、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见知识链接) 三、读文自主预习,小组展示 (一)初读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最后全体同学 (二)圈点勾画生字词。 (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着手,以课后读读写写以及课文内注释为主) 这篇课文中我整理出如下重点字词: 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伫.立()萋萋 ..()涉.足()延绵 ..()() 幽(jì)__ (yùn)__含污(rǎn)___(kuài zhì)___ 人口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尴尬:延绵: 3、填空。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国诗人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的艺术手法。 4、给诗句选择适当的词语。 ①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________(A.荡荡地 B.轻轻地)/把那 些碧翠的叶影儿,/________(A.纺织成 B.裁剪成)你裙裳。 ②我在那路口久久________(A.站立B.伫立),/我向着一条路 ________ (A.极目 B.放眼)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5、朗读课文,感知本诗歌的主题。

初一《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新授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象征手法。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其代表作有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二.时代背景: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间》(1916)中。 三、【基础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涉足()幽寂()荒草萋萋( ) 2、熟读诗歌,划分诗歌的节奏,感受蕴含的情感。 【互动探究区】 【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读一读 1、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2、 3、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探究活动二】研读赏析,品一品 这首诗为什么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诗中在写“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另外一条路”的同时,是怎样表现对“未选择的路”的向往的?

【探究活动三】质疑问难,说一说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拓展延伸区】 你还知道哪些与“路”有关的名言?写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作业超市】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有错失的,未选择的“路”,对于你没有选择的路,你是曾后悔、庆幸还是有其它的感觉?请写出你的心路历程吧!(二百字左右)

未选择的路公开课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选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弗罗斯特将引领我们深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在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作者。哪位同学来把你了解到的作者相关信息拿与大家分享? 生举手回答。(学生介绍完毕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补充)

三、朗读课文 师:对诗歌的理解,通常是建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基础之上的。接下来,我们分小组来朗读这首诗歌。每两小组读一节,最后一节全班一起齐读。朗读时要注意把握好情感和节奏。 1.分组朗读。 2、配乐朗诵。(出示幻灯片) 四、我思故我行 师:同学们,虽然我与你们才相处十几天。但你们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不仅因为我们七(1)班的同学聪明,更因为你们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就这首诗设计一个问题,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首诗。 五、整体感知 通过刚才大家的思考,分析,我们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思路,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六、合作交流: 同学们,由于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刚才的合作十分愉快。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合作交流。 多媒体出示问题: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提示:找关键词句来描绘诗的情境。 1、第一节诗中哪一个动词最能体现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一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是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斯学院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丁语。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年。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弗罗斯特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美国现代诗人。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采用了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象征和哲理意味,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写的,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诗中的叙述者在清晨散步时来到了林间的一个岔道口,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比较僻静,另一条路则有纷杂的脚印,显然平时行人比较多一些。但是在那天早晨,那两条路上的小草都还挂着露水,说明还没人从那儿经过。经过片刻的犹豫,叙述者决定走那条比较僻静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走的人少,更有探索的价值。但他虽然作出了选择,心里仍在嘀咕,假如选择了另外那条路,他将会遇见些什么样的东西。在诗歌的末尾,叙述者设想自己在多年以后向后人讲述自己在这个早晨所作出的选择,并且感叹在作选择时的一念之差往往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

和弗罗斯特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诗虽然只是描写了生活中一个普通情景,但它表现的却是内涵及其丰富和深刻,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 各段详解 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犹豫不决。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 诗人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这是一种象征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及答案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 课题:《未选择的路》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1、象征手法的作用。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1、了解作者及象征 2、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3、2、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字词 足迹()瞬间()诱人()幽寂()萋萋() 涉足()伫立() 伫立:极 目: 涉足:荒草萋 萋: 4、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未选择的路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未选择的路课时1课时章节第一单元第四课主备人邱源 教学内容分析概 述 《未选择的路》借助自然界的道路来写人生之路,是在告诫人们:人生往往只能选择一条路,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独立思考,慎重选择。 知 识 点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 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对于象征的理解。 难 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环 节 主要内容学情分析 课前三问1.为何教?——同上教学知识点 2.教给谁?——中上等学生 3.怎样教?——讨论法、朗读法 两个班级学生层次不同,5班多读, 问题较浅,11班问题设计相对较多 较深。 教学流程:课中有三段,每段有三节 流程教学设计课堂记录

第 一 段 : 教学导入 创设情境 (3—5分钟) 1.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以师友为单位提问或检测) 1、谈谈你学了这首诗歌后的思想上的收获。 2、谈谈你对这首诗独特的艺术手法的体会。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新旧知识联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3.出示本节课学习主题和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第 二 段 : 学习 新知 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 30分钟 第 二 1.自主学习、交流预习(可以列出自学互助提纲) 1、简单介绍作者 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2.读准下列字音: 弗.( ) 涉.( )足 伫.( )立 萋.萋.( ) 幽寂.( ) 绵. ( ) 3、熟读诗歌 4. 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5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自主学案-(答案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考纲要求】 现代诗歌不属于中考考试范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熟读并背诵本诗。 2、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熟读并背诵本诗。 【学习难点】 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学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助读资料 1、走近作者。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被认为是俄罗斯语言文学 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祭奠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 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 金》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2、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 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 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 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 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 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 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1.给诗歌划上合理的朗读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诗两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未挑选的路 学习方针1、朗诵并背诵《未挑选的路》这首诗。 2、揣摩诗篇中美丽精粹的言语,并掌握诗篇的思维主题。 3、学习诗篇怎样稳重挑选自己的人生道路。 试着填一填: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 精彩的描绘—— 屈原有“ ”的志趣; 辛弃疾有“ ”的感叹; 鲁迅也有“ ”的道理思辨; 杜甫也有“ ”的经验之谈。 自主预习感触诗意 1、作者:佛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代表作有: 2、了解下列词义。 凄凄:幽寂:进入: 3、听演示朗诵或泛读,辅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然后有爱情的吟诵诗篇。 4、怎样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儿用了什么方法? 协作探求

1、全诗总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2、这首诗告知了咱们什么道理? 3、诗人最终写了自己所挑选的路,但诗篇要点都放在未挑选的路上。诗题也表明晰这一点。既然是挑选了路,为什么要点又写未挑选呢? 拓宽延伸 日子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两难的挑选呢?给咱们说说。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合格测验 1.给加粗的字注音,依据拼音写上汉字。 郁闷()站立()萋萋()进入()瞬间()幽(jì)______ _____(yùn)含 3.填空。 (1)《假设日子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闻名诗作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挑选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艺术方法。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设日子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定见。 B.《假设日子欺骗了你》诗中阐明晰一种活跃达观的人生态度。 C.《未挑选的路》中所写的“路”指的是人生之路,也包含自然界的路。 D.《未挑选的路》告知咱们,要稳重挑选人生之路,不要趁波逐浪,要通过考虑,独立挑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进一步掌握诗歌朗读节奏,要求背诵此诗;体会自由诗的特点,把握诗歌主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品读现代诗的方法;初步学写现代诗,以写促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朗读节奏、自由诗特点。 学习难点:品读方法、学写现代诗。 课前预学 一.查资料,识记弗罗斯特及其作品。 上网查阅有着弗罗斯特生平及其作品的资料,做好笔记,并完成下面填空。 弗罗斯特(1874-1963)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其代表作有诗集有《》、《白桦树》等。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shè足(意思是人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2.我在那路口久久zhù立。 3.它荒草qī 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十分幽寂。 4.但我知道路径yán mián 无尽头。 三.继续认知短语类型。 各种短语与词性的关系如下: 主谓短语←名词或代词+动词或形容词 并列短语←名词+名词、代词+代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数词+数词 偏正短语←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副词+形容词 动宾短语←动词+名词或代词 后补短语←动词+形容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数量(动量词)短语、形容词+副词 根据这些规律,辨别并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型。 1.黄色的树林() 2.分出两条路() 3.我不能() 4.同时去涉足() 5.久久伫立() 6.极目望去() 7.消失在丛林深处() 8.选了另外一条路() 9.荒草萋萋() 10.十分幽寂() 11.延绵无尽头()

《未选择的路》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自主学习-读诗 (一)作者简介(学生展示)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二)读诗 1、名师朗读并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 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2、生配乐朗读诗文,标出朗读的停顿。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合作探究-品诗 1.请同学们再读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小组讨论展示: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点拨: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