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七年级音乐教案

牧歌-七年级音乐教案
牧歌-七年级音乐教案

课题:《牧歌》课时:一课时

课型:唱歌课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和欣赏,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同学们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同学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我们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2)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3)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增强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换气符号、休止符的用处。

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和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

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指导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方式。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方法谈话法、比较法、想象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同学们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同学们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歌曲,请你们听听这是什么民族?(播放《蒙古人》)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蒙古族的饮食是以什么为主的?(奶食)服饰呢?(蒙古袍)被称为什么民族?(歌舞民族)让我们来了解蒙古(视屏风情片)

新课教学

欣赏歌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旋律有什么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2、老师范唱,并出示歌谱和歌词:学生模唱歌谱。

3、音乐符号(黑板):

(1)换气(√);(2)休止符:(简谱中:0)休一拍

4、从歌谱中看看,本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X?X 师:对。那么我们一起打打这个2/4拍节奏(重复出现的)吧。注意:强弱规律!

5、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老师用电子琴弹曲子,生用M唱,并注意正确地唱刚刚学过的音符部分)

6、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7、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8、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注意:哪部分音高,哪部分音低平)

9、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生:(无伴奏合唱)恩!

师:(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2)再来听听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比较一下两个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多媒体播放)

生:一个合唱,一个独唱,更喜欢无伴奏合唱,更显出草原宽广、音色空旷优美。师:对。我们歌曲的演唱形式里有:合唱、独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等。让我们跟老师分别试唱一下!

(3)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师:(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4)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幸福、自由的)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知识拓展

一、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同学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同学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二、小创作:(目的是让同学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身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视屏)

1、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

2、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情

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同学的创作灵感。

三、评展:

提高同学积极性,让同学在自身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自豪感,还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结

学习这首歌曲的感想?

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热受自己的祖国,为发扬民族文化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 2、通过欣赏藏族民歌与蒙古民歌还有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更能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以及我们新疆的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以及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2、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含义以及藏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 1、首先播放《牧歌》 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2、(出示幻灯) (1)、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2)、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的典型形式 (3)、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3、给学生讲解关于内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 (1)如:奶茶、烤全羊等图片 (2)、播放“那达慕”影片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3)、出示图片:一代帝王------成吉思汗: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

《牧歌》教学设计-最新资料

《牧歌》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七年级(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独唱、无伴奏合唱、小提琴、大提琴独奏等不同版本的《牧歌》改编曲。 2、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 3、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了解其音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不同演唱、演奏风格的乐曲《牧歌》,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草原人民的热情、豪放以及草原民族音乐的独有风格,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通过对歌词、旋律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内蒙古音乐文化风格特点,了解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跟随伴奏分组准确演唱和表现歌曲。 3、了解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能够分辨马头琴音色,并尝试在乐曲《牧歌》旋律中即兴填词,表现草原风情。 【教学重点】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把握其演唱风格和特点。 【教学难点】演唱时应注意带有连音线音符的时值;在尝试创作环节需要教师引导、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不同颜色的画卷,这三种颜色组合在一起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风景,我们发挥下想象力: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羊群,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在辽阔的草原下,蓝天和白云的映衬 下成群的羊儿悠闲的散步?…这是哪里特有的美景呢?(教师出示第四幅草原画卷。) 学生:内蒙古大草原。 教师: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在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在版图上呈狭长形的部分就

是我国最大的牧区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在那里孕育出一個少数民族——蒙古族。蔚蓝的天空下,朵朵白色羊群点缀下,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上,生活着智慧、勤劳的蒙古族人民,他们在缔造光辉历史的同时,这個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也创造了绚丽的草原音乐文化。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下面我们欣赏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回答问题。 二、完整聆听 教师:完整聆听之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这是一首无伴奏的独唱声乐曲。速度上,曲调显得悠长,节奏很舒展,旋律上,起伏虽不大但很有气势,从音乐中能感受到辽阔壮丽的草原美景。 教师:蒙古族民歌《牧歌》主要为放牧时演唱,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悠扬飘荡,又兼有宽广豪放和优美抒情;节奏自由舒展,多采用“密一疏一更密一疏”;歌词基本对称,描绘出绿绿的草原上“蓝蓝的天空”、“白云”和“雪白的羊群”,色彩明朗、情景交融,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等。而牧歌作为绚丽多彩的蒙古族音乐的一部分,内容上,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充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主要内容;歌词上,注重抒情,又善于描绘景色,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旋律上,上行乐句节奏通常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個领域如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分析学唱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唱这首《牧歌》,请同学们跟读节奏:x X X X并填歌 词读节奏。 教师:同学们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用“ a填充旋律哼唱;最后完整随范唱轻声唱。 歌曲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草原美景,蒙古族人民过着舒畅的自由生活,同学们在演唱时,要置身于美丽的草原,奔腾的马儿和雪白的羊群仿佛就在眼前,要把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大家面前,看看谁更有感染力?

牧歌-七年级音乐教案

课题:《牧歌》课时:一课时 课型:唱歌课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和欣赏,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同学们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同学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我们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2)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3)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增强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换气符号、休止符的用处。 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和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 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指导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方式。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方法谈话法、比较法、想象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同学们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同学们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歌曲,请你们听听这是什么民族?(播放《蒙古人》)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蒙古族的饮食是以什么为主的?(奶食)服饰呢?(蒙古袍)被称为什么民族?(歌舞民族)让我们来了解蒙古(视屏风情片) 新课教学 欣赏歌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旋律有什么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2、老师范唱,并出示歌谱和歌词:学生模唱歌谱。 3、音乐符号(黑板): (1)换气(√);(2)休止符:(简谱中:0)休一拍 4、从歌谱中看看,本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X?X 师:对。那么我们一起打打这个2/4拍节奏(重复出现的)吧。注意:强弱规律! 5、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老师用电子琴弹曲子,生用M唱,并注意正确地唱刚刚学过的音符部分) 6、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7、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8、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注意:哪部分音高,哪部分音低平) 9、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生:(无伴奏合唱)恩! 师:(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2)再来听听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比较一下两个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多媒体播放) 生:一个合唱,一个独唱,更喜欢无伴奏合唱,更显出草原宽广、音色空旷优美。师:对。我们歌曲的演唱形式里有:合唱、独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等。让

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推荐】《牧歌》教案

《牧歌》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2、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法学法 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吗?这堂课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一下草原牧歌的魅力,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 三、新课教学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牧歌》。

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 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介绍蒙古族民歌。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四、小结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草原牧歌的魅力。

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设计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上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 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 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 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 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一看,这是哪里?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观看视频《蒙古草原》片段。 师:内蒙古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的聚集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音乐也极富草原气息,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蒙古族流传最广的民歌,听一听,在老师的歌声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式”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情境中,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下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走进内蒙古的民歌。紧接着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更让学生对内蒙古长调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谈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师:歌曲为什么会会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 速度:慢 节奏:舒展、自由地 情绪:优美、抒情地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师:歌曲如此的舒展辽阔,缓慢悠长,那你在演唱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让我们打着节拍,跟唱歌曲,找出答案。 学生:节奏、气息的控制。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牧歌》名师教案

《牧歌》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徐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它是什么地方?(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2、通过视频播放,了解蒙古族。 过渡语:(师)同学们,你们了解蒙古吗?你印象中的蒙古族是怎样的?生:自由发言…… 3、参观那达慕盛况。师:蒙古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每年的7、8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热闹的那达慕盛会来庆祝他们的丰收,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看,有哪些主要活动呢?(课件简介蒙古“男儿三艺”) 4、感受模仿蒙古人骑马、射箭、摔跤的动作。 5、介绍蒙古族舞蹈的基本特点,请生模仿。 6、师小提琴展示。 过渡语: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白云朵朵,牛羊成群,远处的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着自己的节日,他们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让徐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表演一个,好不好?师演奏小提琴曲《牧歌》。 (二)新课教学 1、师演奏完小提琴曲《牧歌》 师:刚刚老师演奏的乐器是什么?你觉得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 2、出示课件,介绍小提琴。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3、介绍小提琴各部分功能名称。 4、感受模仿演奏小提琴。 5、聆听乐曲,揭示课题。 师:听到音乐使你脑海中呈现怎样的画面? 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6、再次聆听乐曲,画旋律线,感受音乐情绪。 7、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8、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9、再次聆听乐曲《牧歌》。设问: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 10、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 11、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1、欣赏著名歌手云飞演唱的歌曲《牧歌》师:你觉得表达了牧民怎样的情感? 2、给《牧歌》主旋律填上歌词,唱一唱。 3、介绍蒙古族的民族乐器-马头琴。 (四)课堂小结 这次快乐的草原之行眼看就要结束了,一路你有哪些收获?生:…… 师:今天,同学们一起领略了蒙古族大草原的景色,通过欣赏《牧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了解,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银杯》,聆听歌曲《牧歌》,学习一段体、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知识。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并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学唱《银杯》;聆听《牧歌》,对比感受长调、短调的特点。 三、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学习一段体;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 教材分析: 《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4/4拍,中速,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又称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有6小节,前4小节为实词,后2小节为衬词。第二句也是。旋律进行除了级进,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教学重点: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能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对比感受长调与短调。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歌曲中的倚音、滑音的唱法;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员辽 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形成了“民歌”这种音乐体裁。(出示了解“民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银杯》。 2、出示课题。 二、新授 (一)学唱歌曲《银杯》 1、初次聆听范唱,思考: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歌曲简介。 《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类酒歌)。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 在草原上,《银杯》早以成为酒席间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3、初步学习“一段体” 4、再次聆听,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中速稍快;热情地) 5、随音乐用“lu”哼唱,提出比较难唱的地方。(如:倚音) 6、难点教唱指导(预设:第5、6小节) 7、认识倚音和下滑音,并指导唱。 8、歌曲视频欣赏,多形式练习演唱。 9、通过这首歌曲总结短调的特点。 (二)欣赏蒙古族民歌《牧歌》(短调) 1、初听歌曲,与《银杯》进行对比(速度、情绪、节奏、体裁) 2、再听歌曲,体会歌曲描绘的意境。 3、总结对比《金杯》和《牧歌》(速度、情绪、节奏、体裁、流行地区) 三、总结 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体会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牧歌》教案

欣赏《牧歌》教案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地点:音乐教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3、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感受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个,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 (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新课教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男声独唱《牧歌》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 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问同学们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种形式中,有一种完全不使用伴奏乐器的纯人声合唱形式,称为无伴奏合唱。 (3)学生认真聆听和我们刚才欣赏的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师总结:这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

牧歌七年级音乐教案

课题:《牧歌》课时:一课时课型:唱歌课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和欣赏,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同学们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同学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我们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2)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3)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增强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换气符号、休止符的用处。 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和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 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指导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方式。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方法谈话法、比较法、想象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同学们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同学们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歌曲,请你们听听这是什么民族?(播放《蒙古人》)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蒙古族的饮食是以什么为主的?(奶食)服饰呢?(蒙古袍)被称为什么民族?(歌舞民族)让我们来了解蒙古(视屏风情片) 新课教学 欣赏歌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旋律有什么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2、老师范唱,并出示歌谱和歌词:学生模唱歌谱。 3、音乐符号(黑板): (1)换气(√);(2)休止符:(简谱中:0)休一拍 4、从歌谱中看看,本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X?X 师:对。那么我们一起打打这个2/4拍节奏(重复出现的)吧。注意:强弱规律! 5、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老师用电子琴弹曲子,生用M唱,并注意正确地唱刚刚学过的音符部分) 6、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7、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8、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注意:哪部分音高,哪部分音低平) 9、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生:(无伴奏合唱)恩! 师:(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2)再来听听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比较一下两个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多媒体播放)

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蒙古族民歌,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蒙古民歌了解长调和短调,使学生在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了解蒙古民歌,喜爱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欣赏、感受蒙古族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马头琴演奏《鸿雁》 师:你感受到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生:草原 提问:属于什么民族的音乐?生:蒙古族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蒙古族分布于我国什么地方? 生:分布于我国北部,它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内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师:让学生说一说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生答(表扬) 你们真是博学多才那,你们用那么美得词语拼凑成一幅幅画面,老师仿佛看到了辽阔草原美丽山岗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一群鸿雁飞翔在蓝天上。 有个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看护着牛和羊轻轻哼着草原牧歌,。。。(背景音乐《鸿雁》) (本环节先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轻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问:这首歌曲的节奏?自由的旋律?悠长。

师:蒙古人有三宝,你们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一是辽阔的(草原)二是奔驰的(骏马)三就是这醉人的蒙古长调。我们刚才所听的是哪一宝?-------引出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师:起伏的旋律就像一群鸿雁在草原上飞翔。。。 鸿雁带去了你们对草原的喜爱,传到了牧羊姑娘的耳朵里,她回应了。。。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草原,走进神奇的蒙古音乐世界(本环节通过听、说使学生对长调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蒙古族音乐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二、欣赏蒙古族歌曲《牧歌》(出示课件) 1、师:同学们在欣赏时,思考这首歌曲旋律、节奏怎样? 生:答 师:《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 2、复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并且告诉老师歌曲从音乐上看可以分成几部分?再次播放歌曲) 生:一部分。 生:描写草原的景和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师: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妥帖地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草原美景,听了这首歌,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上,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望无边,数不清的羊群像晶莹的盖在绿色的草地上。体现了蒙古人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本环节让学生了解此曲演唱者及艺术手法,采取讲解与分段听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复听歌曲——(出示视频) 师:让我们一起哼唱着这首《牧歌》去看一看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共同感受歌曲的美好。 小结:布仁巴雅尔用他用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演绎了这首本族歌曲《牧歌》。 4、师:《牧歌》这首具有蒙古生活特色的歌曲又有哪些特点呢?再

《牧歌》音乐教案

《牧歌》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师生问好 二、教学导入 师:欢迎来到音乐课堂,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考 考大家,刚才播放的是哪个地方的音乐。生: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段蒙古族音乐有什么特点, 蒙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地区,接 下来通过一段视频,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内蒙地区的自 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观看视频) 师:谁来说说,这段视频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可以用一 个形容词来表达,或是描述你所看到的画面。生: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蒙古族游牧人民世代生活 在大草原中,他们一直给人以热情奔放豪爽的性格特征。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也带有他们民族特有的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牧歌》,请大 家翻开课本38页。 三、学唱歌曲 1、初听音乐感受 师: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录音,并思考:歌曲的节奏、旋律、 速度是怎样的?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生: 2、分析歌曲、学习长短调 师:我们感受到了歌词简朴形象,极富有诗情画意,生 动地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牧人。展现了辽 阔草原的美丽与安静,勾勒出一副充满生气和诗意的草 原放牧图。我们还感受到歌曲具有节奏自由舒缓,旋律 悠长的特点。这就是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既然有长调, 蒙古族民歌还有另外一种旋律形态的短调,我们一起来 看音乐卡片。请全班同学一起念音乐卡片。 听辨长短调(格子形式) 3、发声练习。 师:蒙古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马是游牧人 民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模仿骑马时的吆喝声。 欣赏内蒙的自然 风光和人文景观 初听感受音乐,速 度,情绪 听辨蒙古族长短 调 发声练习:模仿牧 马人控制马匹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牧歌》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 《牧歌》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蒙古族民歌旋律特点。 问题解决与思考 通过《牧歌》的欣赏与学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马头琴的音色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风格,把握《牧歌》演唱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族特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欣赏法、演示法、对比聆听法、跟唱法、教唱法、练习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导入

师:今天我要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在欣赏的同时, 同学们一边思考:他是哪个民族的?他在唱什么?是怎么 唱的?听赏《呼麦》演唱视频。(设计意图:本课教学以 蒙古的呼麦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 的冲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生讨论, 师简单介绍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演唱艺术—呼麦。 (二)《牧歌》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那你们了解蒙古吗?你印象中的蒙古是怎 样的?学生自主发言。 师: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其地域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从视觉上去感受蒙古民族的自然 景观和人文风光。(多媒体出示蒙古族自然景观 图、民族服饰图和娱乐风俗图片。)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蒙古民族特点。(地域、民风、居 住、服饰、生活方式、娱乐风俗等)【主要引导学生了 解民风(热情纯朴豪爽粗犷)、服饰(长袍、颜色多彩 鲜艳) 、地理环境特点(天高地阔草绿羊肥)、娱乐风俗特 点(赛马、摔跤、射箭)】 (设计思路:为接下去的《牧歌》听赏创设画面情境。)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了一幅幅美丽漂亮的蒙古大草原画面。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脑海中 的蒙古大草原画面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一 边听着音乐一边想像着草原风光,并思考:这首歌曲 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听《牧歌》(德德玛— 蒙古语) 学生讨论,师引导并小结。(赞美、抒情、宽广)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牧歌》教案1

《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旋律。 教学重难点 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 1、通过老师介绍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2、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3、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4、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展示舞蹈图片)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师: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

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二、新课学习 1、感受 歌曲《牧歌》,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7、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小结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牧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牧 歌》教案 《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牧歌》的欣赏与学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二、了解蒙古族民歌旋律特点。 三、通过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马头琴的音色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风格,把握《牧歌》演唱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族特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切入点: 本课教学以蒙古的呼麦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 欣赏法、演示法、对比聆听法、跟唱法、教唱法、练习

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导入 师:今天我要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在欣赏的同时,同学们一边思考:他是哪个民族的?他在唱什么?是怎么唱的?听赏《呼麦》演唱视频。(设计意图:本课教学以蒙古的呼麦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生讨论,师简单介绍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演唱艺术—呼麦。 (二)《牧歌》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那你们了解蒙古吗?你印象中的蒙古是怎样的?学生自主发言。 师: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其地域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从视觉上去感受蒙古民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多媒体出示蒙古族自然景观图、民族服饰图和娱乐风俗图片。)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蒙古民族特点。(地域、民风、居住、服饰、生活方式、娱乐风俗等)【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民风(热

情纯朴豪爽粗犷)、服饰(长袍、颜色多彩鲜艳) 、地理环境特点(天高地阔草绿羊肥)、娱乐风俗特点(赛马、摔跤、射箭)】 (设计思路:为接下去的《牧歌》听赏创设画面情境。)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了一幅幅美丽漂亮的蒙古大草原画面。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脑海中的蒙古大草原画面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像着草原风光,并思考:这首歌曲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听《牧歌》(德德玛—蒙古语) 学生讨论,师引导并小结。(赞美、抒情、宽广) 听赏《牧歌》并感受:这首歌曲的节奏、速度和力度? 师引导,学生讨论。(曲调悠长,速度较慢、舒缓) 过渡语:同学们,在这副画卷里你听到了或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倾听歌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歌词。)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师引导并小结。 (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蓝的天空、白云、雪白的羊群、斑斑的白银、绿草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过渡语:同学们,这么美的画卷,你是否也想像着自己站在那唱着这首美妙动听的呢? 播放《牧歌》,多媒体出示《牧歌》歌谱(要求学生看

初中音乐欣赏课《牧歌》教学教案设计.doc

初中音乐欣赏课《牧歌》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l、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l、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最新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上册 1 2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银杯》,聆听歌曲《牧歌》,学习一段体、蒙古族民歌长调4 5 与短调知识。 6 教学目标: 7 一、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并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8 特的艺术特点。 9 二、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学唱《银杯》;聆听《牧歌》,对比感受长调、短 调的特点。 10 11 三、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学习一段体;初步掌握倚音、滑 12 音的演唱方法。 教材分析: 13 14 《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15 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16 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17 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18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4/4拍,中速,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又 19 20 称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有6小节,前4小节为实词,后2小节为衬词。第二21 句也是。旋律进行除了级进,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22 23 教学重点: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能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

点;对比感受长调与短调。 24 25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歌曲中的倚音、滑音的唱法;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准确演26 唱。 27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28 教学过程: 29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 30 31 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32 不同的民族音乐,形成了“民歌”这种音乐体裁。(出示了解“民歌”)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银杯》。 33 34 2、出示课题。 35 二、新授 36 (一)学唱歌曲《银杯》 37 1、初次聆听范唱,思考: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38 2、歌曲简介。 39 《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类酒40 歌)。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41 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42 情。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 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 43 44 金属。在草原上,《银杯》早以成为酒席间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