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仿真中的战场环境仿真系统设计

作战仿真中的战场环境仿真系统设计
作战仿真中的战场环境仿真系统设计

《战场环境概论》论文 1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二○一三年十月

论诺曼底登陆战役 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摘要: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地一场大规模攻势行动。 站在21世纪现代化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征程中回眸这场世界最大海上登陆作战,战场环境在战争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给予我们良多启示,盟军对于战场环境的分析预测与建设保障对于我们今天的信息化战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本篇论文将着重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天气、地形与潮汐三个要素切入,分析战场环境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总结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利用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天气;地形;潮汐;“H”时;“D”日 1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简介 诺曼底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分别是奥马哈海滩、犹他海滩、金海滩、朱诺海滩和剑海滩。 犹他海滩是坡度不大的黄沙坡,被几道障碍物隔开,障碍物的纵深在低潮时约为270-370米。障碍物的后面是很窄的一段干沙滩,然后是90-180米宽的低沙丘地带。德军在靠着沙丘朝海的一面,筑起了一道低矮的混凝土壁垒。海滩的后面是淹没了的牧场,大约有1.5-3公里宽,有若干通路经过这片泛区。 奥马哈海滩位于科汤坦半岛东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是长6.4公里的

凹进去的海滩,两端是30多米高的悬崖。悬崖之间的海岸逐渐上升,形成一片高地,向内陆延伸到0.8公里时,高地的高度已达45米。海岸潮间带的宽度大约为270米,由硬沙构成。 金海滩紧挨奥马哈海滩,这里海滩低平,基本上是高度不超过15米的沙质陡坡。 朱诺海滩在金海滩以东,与之相距7.2公里,位于塞尔河河口两侧,附近的海面有一段很长的礁脉,背后是沙丘。 剑海滩位于奥恩河和卡昂运河流入塞纳湾的入海口的两侧。朱诺区的礁脉一直延伸到这里,所以区内各滩都比较狭窄。 2盟军对天气要素的分析与利用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各种大气现象的综合。天气变化所造成的气温、气压、温度、风向、风速的迅速变化以及伴随产生的云、雾、降水、雷电等现象会对战争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主要是天气要素中的风向、风速、降水的变化对登陆的时间产生影响。 2.1盟军对天气的准备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统帅部队对天气预测非常重视。盟军司令部成立了联合气象小组,下辖一个美军天气预报中心、两个英军天气预报中心,各中心都拥有气象侦察飞机和气象船。任命英国空军上校、气象学教授斯塔格为首席气象顾问,负责每周两次向最高司令部报告天气情况,1944年5月20日起改为每天两次汇报天气情况。 2.2盟军对天气的分析 5月29日-6月2日,斯塔格报告在预定登陆日6月5日会有暴风雨。这些报告领最高司令部的所有成员忧心忡忡。6月3日航程最远的“U”编队按计划

基于数字地球的虚拟海战场环境仿真

—269— 基于数字地球的虚拟海战场环境仿真 曾 鹏1,陈长征1,李苏军2 (1. 北京市947信箱10分箱,北京 100083;2. 国防科技大学多媒体研发中心,长沙 410073) 摘 要:分析传统海战场仿真方法的不足,提出以数字地球平台为基础来实现大规模虚拟海战场环境仿真的思路,从基于数字地球的大规模海洋表面生成、三维战场实体嵌入以及利用想定驱动虚拟海战场环境仿真3个方面展开虚拟海战场环境仿真技术的研究,通过实验给出实际的仿真效果。 关键词:仿真;数字海图;数字地球;虚拟海战场;想定驱动 Simulation of Virtual Sea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Based on Digital Earth ZENG Peng 1, CHEN Chang-zheng 1, LI Su-jun 2 (1. The 10th Sub-box of 947 Letter Box in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83; 2. Multimedia R&D Cente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simulation methods in virtual sea battlefield, and proposes the idea of realizing the simulation of large-scale virtual sea battlefield based on the digital earth. It extends the research on simulation technology of the virtual sea battlefield from three facets of large-scale ocean surface rendering based on digital earth, embedmen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bat entity and scenario-driven simulation of the virtual sea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The effect of simulation is given. 【Key words 】simulation; digital chart; digital earth; virtual sea battlefield; scenario-driven 计 算 机 工 程Computer Engineering 第35卷 第8期 Vol.35 No.8 2009年4月 April 2009 ·开发研究与设计技术·文章编号:1000—3428(2009)08—0269—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1.41 1 概述 随着海洋战略思想的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军事研究人员 一直对虚拟海战场环境的建设极为关注。从早期的SIMNET 计划到面向21世纪建立的下一代战争演练系统WARSIM ,美军已初步建成数字陆战场;并计划到2030年实现陆战场的全面数字化,同时建立虚拟海战场和空战场;拟在2050年前后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的虚拟战场。目前,美军已经具备满足陆、海、空、特种部队等多军兵种军事训练的能力,并能实现虚拟与实际武备的对接,部分成果已用于一定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中。从目前国内发展情况来看,虚拟海战场的建设还停留在训练模拟器材等面向小区域的海上场景,而在面向大规模海战场态势的分析和理解时,指挥员仍普遍采用传统的基于数字海图的态势标绘和二维作业推演。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1)海平面广阔,时空粒度与尺度跨度较大。 (2)海浪受力复杂,其波动受到重力、摩擦力、科氏力等各种力的综合影响。(3)时空互动。海浪是一个流体,海洋现象不但空间和时间上是动态的,更多的是时空互动,因此,很难用一个通用的方程来表示。(4)战场实体的嵌入以及实体与海战场环境间的交互较为复杂。然而,随着海战场感知手段的不断增强,海战场环境保障方式开始向数字化、可视化、多比例尺三维海图方向发展,以纸质海图、二维电子海图和沙盘为主的海战场环境保障手段已无法满足信息战的迫切需求。随着数字地球和数字海洋的提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的快速发展,展开基于数字地球的虚拟海战场环境仿真技术的研究能够为我军海上作战、训练和海上抢险救灾以及多军兵种联合作战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持。 2 基于数字地球的海洋表面生成 数字地球与数字海洋的提出为虚拟海战场与数字地球的结合提供了契机,也为虚拟海战场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1]。在该平台实现了三维虚拟海战场环境的生成,主要体现在海洋球面生成、LOD 球面高度网格生成和海面光照效果模拟等方面[2]。 2.1 海洋球面生成 由于地球的球体特性,要构建基于数字地球的海洋表面模型必须在三维球面上进行。这需要求解海洋表面各点(x , y , z )的值, 同时考虑时间因素t ,生成动态海洋表面 h (x , y , z , t ),转换为经纬度坐标即h (a , β, t ),该点的实际高度值为 surface surface (, )(,)(cos ,)h h f αβαβαββ=+??N 其中,cos β为修正值;surface N 为(a ,β)切平面的法向量。得到某时刻t 海洋表面各点的高度值就可以实现某时间点t i 海洋表面的生成,如图1所示。 图1 海洋表面点的高度值与对应的效果图 作者简介:曾 鹏(1978-),男,博士,主研方向: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陈长征,高级工程师;李苏军,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8-09-20 E-mail :zengpeng_chsh@https://www.360docs.net/doc/a917331757.html,

基于GIS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的虚拟战场地形研究 (1).

基于GIS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的虚拟战 场地形研究 (1) 论文首先讨论了GIS的概念及相关技术,重点讨论了基于GIS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的虚拟战场地形的关键技术和实现过程。包括:基于GIS实现的原理,虚拟战场地形的建模,可视化的操作和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说明。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开发的虚拟战场三维地形环境仿真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和形象逼真地动态地形显示效果。 关键词 GIS技术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虚拟战场地形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GIS和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军事演习和指挥决策在概念上有了新的飞跃,通过建立虚拟作战实验室来进行军事训练和研究。利用基于GIS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场景建模技术和图形图象处理技术,开发出关于某一特定的战场地形区域的真实全面的虚拟战场地形环境系统,使指挥人员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1 GIS及其可视化原理 1.1 GIS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它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近几年来把GIS技术用到军事上的战场地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步。 1.2 基于GIS的图形表达 GIS中的图形以矢量表示和存储的。图形的实质就是空间点在三维平面的投影,可以分解为:点,线,面,体等几种不同的图形元素。因为矢量化图形的各个部分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加以描述,可以对其进行任意的变换,放大,缩小,旋转,变形,移位,叠加等,并保持图形的空间拓扑关系不变。而且矢量图形的基本组成是点,线,面,体,可以进行单独定义,控制,操作,分析,查询图形对象的空间信息及其相关的属性信息。 1.3 基于GIS的战场地形信息的组织 GIS将空间实体对象用空间数据和属性来共同描述并分别存储。前者描述实体的数据和拓扑关系等,后者描述实体的属性和两者的关联标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内部代码和用户标识码作为公共数据项连接起来,使得空间对象的每个图元与描述图元的属性一一对应起来(如图1)。利用GIS特有的混合空间数据组织形式为反映战争中复杂的地形环境提供了条件。战场数字建模是把客观存在的战场地形环境实体在计算机中用真实的空间位置来表示,实现了地形空间实体与属性数据一一对应(如图2)。

战场环境分析报告

一、总体分析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幅员20604平方公里。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长春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原面积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势平坦,便利交通。长春地区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对长春的交通十分有利。 二、要素分析 长春地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耐力比较好。长春地区的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降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长春地区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丘陵占%。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高台地占%。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长春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低阶地占%,湖积平原占%。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沿北东方向伸延。最高点在宽平大桥和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米至250米。分水高地顶面,地势平坦,高地两侧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西南部起伏台地区。位于分水高地两则,包括西新沟和孟家南沟两个部分。西新沟在分水高地西侧,由一系列宽浅的沟组成;孟家南沟在分水高地东侧,由两条浅谷组成。这里地势起伏明显,坡度1°至2°,复杂程度7级至8级,不宜建筑。。 长春市气候宜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2-3度,夏季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3-5度。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季风显着,雨热同季。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长春市年平均气温°C,最高温度°C,最低温度°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 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

当前环境工程设计现状及新发展分析

当前环境工程设计现状及新发展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9T09:47:30.657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4期作者:方荣昌 [导读] 本文主要对当前环境工程设计现状及新发展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福建华东水务有限公司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摘要:自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来,人们在生活当中所关注的问题已经由衣食住行的优良变为生活环境好坏,在这一社会环境下,环境工程得到了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所产生的矛盾是环境工程与高昂的工程造价之间的矛盾,环境工程的建设成本相对来说要比一般工程的成本要高,而环境工程又不得不去进行建造。本文主要对当前环境工程设计现状及新发展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当前环境工程;设计现状;新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城市中的环境工程建设也表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了对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力度及要求。大批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治理以及大气治理等环保项目随之兴起。因此,在城市中环境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主要探究目标。 1 环境工程的主要特点 1.1 技术水平要求高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进而让社会和国家对于环境工程中的技术水平要求逐渐提高。对于污染物治理的深入细化,逐渐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等运用到项目中,施工的难度也相应加大。其次环境工程的技术要求高,不仅可以让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环境工程中的管理层要加强对于技术水平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污染问题更好更快的解决。 1.2 涉及工程范围广周期长 环境工程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项目范围广,专业多。比如电气行业、机械行业、给排水、通风空调以及配套控制软件开发等;施工中,有土建,钢结构、管道、电气以及仪表自动化等安装工程。由于有着多种复杂的环境问题,这样就需要很多的对口专业技术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其次环境工程的项目实施周期相对较长,各种专业的交差作业多。以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为例,从设计、施工到调试、达到设计产能,一般需要18个月到36个月。 2 当前环境工程设计现状 2.1 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中的问题 环境工程在前期策划设计阶段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选址问题,既要考虑污染物的运输方便,又要考虑周边居民的反应或移民成本。二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及方向,对所选用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不能确定。三是环境工程前期设计阶段中的设计不够完善,一方面在施工中不能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使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致使环境工程的项目不能顺利的实施。 2.2 环境工程中的安全问题 环境工程在项目管理的施工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安全,只有这样工程项目才能顺利的实施。环保项目,涉及专业多,高峰期,交叉作业多,安全隐患也大。其次环境工程在项目管理中,一方面大型的施工设备修理和检修不及时,进而让员工的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施工材料中所用的化学材料具有危险,在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环境工程要建立起完善的项目监督制度,才能帮助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3 环境工程新发展 3.1 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满足环境工程高速发展需求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投资力度也越来越大,这些措施满足了我国当前治理环境污染的要求。国家相关部分也大力扶持环境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随着环境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逐渐开始应用到环境治理中来,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在环境工程技术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技术规范没有完善,管理措施也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一些工程中的投资没有得以充分利用。所以在应用环境工程技术的过程中,必须加快技术规范的完善和建立,这样才可以保障投资效益的实现。 3.2 对选用方案进行比对 对于项目选址问题,既要考虑污染物的运输成本,又要考虑项目运行后对周边的影响,如需移民,还得考虑移民成本。同时对相关的方案进行分析比对,尤其对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以及后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比较,采取最佳的设计方案。环境工程中的管理层在前期设计阶段要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对后续项目运行中用水,电以及物料做好调研。 3.3 确保工程的长久运行 环境工程是要长久服务于社会环境的,是要给民众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才存在的,因此,如果其服务寿命短,经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去维护和修缮,显然不符合环境工程建设的主旨。为了让工程的实际作用体现出来,确保其长久稳定的运作十分重要。许多企业普遍认为工程建设完成便算作成功,但实际上,作为服务于社会环境的工程,其带来的环境改善效应,应当大于其资源的支出,不能够长久服务于社会的工程不具备存在的意义。因此企业应当认真看待并积极完善工程的检修维护工作,要以防患于未然为目标,在工程出现问题隐患之前便开展监测与修缮,让工程的寿命更长,才能得到群众更广泛的认可。 3.4 加强环境工程当中的价值工程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环境工程中的价值工程管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环境工程建设成本较高的问题,有助于我国环境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加强环境工程当中的价值工程管理工作,主要包括:1)提高价值工程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提高其工作能力,能够合理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成本之间的联系与要求,设计出最合理的建设方案。针对项目的规模,对项目中的各部门、各专业配备合格的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每一项工作,都能够落实到部门及个人,并实行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2)提高我国环境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工程进度,降低生产成本,对价值工程的管理工作有很

战场环境分析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地形地貌

地形 摘要:将军的优劣常体现于他的战术,而地形是战术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所以地形对于战争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将军如何运用地形的问题. 地形不仅是作战布阵的考虑因素,也是扎营、行军、进攻方式和时机的考虑因素。 关键词:战场环境、地形、作用影响、特点特征 众所周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我们可以不受舟车劳顿之苦而与大洋彼岸的人说话,不必亲临现场也能看一场NBA 比赛,甚至我们已经有能力飞上天去观察我们美丽的星球,所以,某些人就认为现代战争中,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地形地貌就不重要了!当然,这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认为,地形地貌在现代战争中依然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1.地形地貌对作战防守的重要影响 首先,地形地貌对防守有重要意义。如果战争一方拥有山地,丘陵等有利地形,即使对方能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知敌人的位置,也难以摧毁敌军,现代战争无外乎卫星与导弹的较量,但山区地形复杂,容易挖洞穴藏身,故导弹虽威力无穷,却也要做无用功,即使有最先进的飞机,坦克,也不能完全摧毁敌军。本.拉登的恐怖组织之所以 迟迟未被拥有先进的卫星导弹的美国所击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山区地形地貌,因此,有利的地形地貌易守难功。美国虽然击败了萨达姆政权,但在伊拉克仍然陆续有很多美军死亡,就是因为其不熟悉伊拉克的地形,被恐怖分子依托有利地形地貌牵着鼻子打。所以有利的地形地貌能够发起有效的反击,从而击退敌人。依托有利的地形地貌,防守一方肯定不会轻易出击,而进攻一方则想尽办法尽快干掉对手,于是几番狂轰烂炸过后,便萌生了大举进攻,近距离作战的念头,此时正是防守一方奋起反击的时候,从而有效的打击敌人。当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让日本人望而生畏,靠的就是山区的有利地形,采取游击战,虽然武器不如对手,但还是给对手以有力打击,从而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现代战争武器威力之大足可以将大山夷为平地,真实展现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点击】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点击】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知天知地,胜乃无穷”。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点击】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点击】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

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点击】(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点击】(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点击】“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点击】(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域,对各个区域的战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对作战行动的独特影响。 【点击】(三)区分要素逐个分析。就是把作战地域内具有战术价值的战场环境要素,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得出每个环境要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与对策措施。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我省的交通要素。江西省现有高速公路总里程4260公里路,可概括为“三纵四横”,连接各地市。三纵:即济广、福银、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摘要: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联合作战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美军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过程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美军都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陆空协同作战,并对陆空协同作战理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在70年代以前,美军的军事理论一般只划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陆空协同作战通常也只是作为战略或战术范畴军兵种的相直支援的问题来研究。 70年代初,正当美军在越南战争商临困境的时候,爆发了1973年的阿以战争。这场阿拉伯国家突袭以色列的战争,实际上是当时的北约和华约所用武器的一场大会战。美国原以为不可战胜的以军,岂料在战争初期遭受阿军大规模突袭后却几乎溃不成军。美军在震惊之后,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军用的是苏军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既然阿军能让以军无法招架,那么苏军在中欧岂不是更难对付?于是美军便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待阿以双方刚一停火,就立即赶往中东。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第一条就是:军兵种均衡搭配十分重要。只有使坦克、步兵、炮兵和飞机密切配合,才能赢得战争。在总结阿以战争和美军在越南战争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前苏联诸军种进攻战役理论,美军开始从战役层次

研究陆空协同作战问题,从而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的设想。这一理论以前苏联为对象,以欧洲为主战场,认为,在华约军队数量上大大超过北约,并已取得技术上的优势的情况下,要与华约集团抗衡。仅以陆军在战术行动上连续取得胜利,己不能确保战略上的胜利,因而必须利用攻击直升机配合陆军打击敌坦克、装甲步兵,即先由地面部队、空军和攻击直升机一起压制敌人的防空系统,再由攻击直升机配合地面部队攻击敌装甲部队。并强调,要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应采取更多的措施,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军种来实施,而应通过陆、空军的联合行动来达成,陆空联合作战理论在1976年7月颁发的Fl00-5号野战条令《作战纲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之后在1978年,美军又开始酝酿在战役层次利用空军部队,配合地面部队实施联合作战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体化战场”和“纵深战场”等思想。紧接着,美军又对未来作战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未来的空中(包括外层空间)作战将与地面作战一起决定战役战斗的结局。1981年美军提出了“2000年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美军研究人员经过对历史,现实、未来陆空协同作战的深入研究, 1982年颁发了新版《作战纲要》,确立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强调实施诸军种部队战役层次的联合作战。虽然该纲要仍未打破陆军原有作战理论的框架,未充分论述陆、空联合作战的主要内容和协同问题,也没有论述在战区范围内如何对空地一体联合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对联合作战行动也只强调到军级,但应该说它仍是美军联合作战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该纲要指出:“陆军很少单独作战,美军的作战行动通常涉及一个以上军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实施通信类实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实施通信类实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光通信系统实训---4G承载网建设”为例1 谭传武刘志成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 摘要:本文基于虚拟仿真平台实施通信类实训课程“光通信系统实训”教学改革。通过深圳市艾优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IUV-4G全网仿真教学软件”(简称IUV平台)完成密集城区承载网设计与实现。从网络规划、设备配置、数据配置、业务调试等方面完成承载网的建设及优化。通过调试和测试检测城区连通性,最终实现全市各小区能够快速、稳定上网。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实施实训课教学,能确保实训任务同步完成达到实践训练的效果,特别适合通信类专业设备昂贵、网络系统庞大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关键词:虚拟仿真;课程改革;实训教学;承载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拟仪器技术及网络功能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真实工程环境与虚拟教学环境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基于此类技术的虚拟实训教学平台以丰富的资源共享性、互动操作性等特点,在信息化教学和实践教学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1]。 通信系统的认知和实训是通信专业中最为重要的实训课程[2]。通信系统设备产品多样、更新迅速、价格昂贵,以现有学校的实训经费投入,学生很难看到全网的真实设备,更难做到亲手操作体验,对所学课本知识很难消化,不利于以后的实际工作和应用[3][4]。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与虚拟环境的各个仿真模拟设备接触,能够增强职业性的体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内容的理解[5][6]。同时学生可以针对工作任务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增强学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改善学生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推动了通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7]。 本文基于深圳市艾优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IUV-4G全网仿真教学软件”(简称IUV平台)平台,实施“光通信系统实训”课程教学,以“4G承载网建设”的内容为例,对实训课教学进行尝试,从网络拓扑规划、容量规划及IP规划、设备配置、数据配置等方面完成密集城区(万绿市)的4G承载网络建设, 从而使学生达到全程全网的意识。 1、网络规划 承载网的站点之间采用光传输网OTN,站点采用PTN与路由器混合组网形式,在核心层部署路由器加强IP转发能力,结合了PTN和路由器两种组网方案的特点。本文使用网段192.168.35-38.0/24模拟网络建设。详细地址规划如表1所示。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谭传武(1984—),男,湖南茶陵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通信技术。 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院2016年度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JGB2016014)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战场环境仿真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战场环境仿真 摘要:战场环境是一切军事行动的空间基础,战场环境仿真是目前军事作战模拟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了战场环境的构成、战场环境仿真的主要内容,重点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战场环境感知仿真中的应用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战场环境,战场环境仿真,虚拟现实 战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指战员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能力,都需要在一定的战争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战争年代,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真正的战争实践得以积累,但这种实践是不可重演、不可试验的,其代价也十分高昂。因此,即使在战争年代,非战时的训练也成为决胜的关键,指导训练的标准就是战争实践本身。和平时期,军事演习是一种普遍的训练方法,驾驭战争实践的能力是通过各种作战样式的试验来积累和提高。由于缺少实际战争的检验,各训练样式也就规定着未来作战的样式。 自人类历史上出现战争以来,人们对军事训练的研究都是以对战争规律的学习和探讨为目的,并在训练领域逐渐形成了“作战模拟”这一特殊的研究主题。作战模拟是对包括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两个方面在内的战争本质规律的模拟[1],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一个贴近实战的训练环境,使得各类受训人员能够在此环境中得到恰如其分的训练[2]。 战场环境是敌对双方作战活动的空间,在现代作战模拟中,要营造一个贴近实战的训练环境,首先就要根据仿真原理来建立一个符合特定的作战训练科目需要的数字化的战场环境,这就是战场环境仿真(Battlefield Environment Simulation)。战场环境仿真在内容上包括战场感知虚拟现实是二十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十分有效的仿真技术,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战场环境仿真。 1.战场环境仿真概述 1.1 战场环境的构成 战场环境是指作战空间中除人员与武器装备以外的客观环境。从战争所涉及的客观因素来分析,战场环境应该包含战场地理环境、气象环境、电磁环境和核化环境。也许,随着网络信息战的形成,战场网络环境也将成为战场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战场环境具有多维性、互动性的特点。多维性的含义是:①战场环境是由多个具有自身变化规律的客观环境构成的,上述的四个环境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②这些客观环境的空间形态是随作战过程而演变的。互动性的含义是:上述环境之间互有影响,其中,地形环境是其他环境的物理依托,是可以进行空间定位和加载各种作战信息的基础。如图1所示,战场环境中,气象环境与地理环境互有影响,气象环境具有地缘特点,如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热带、亚热带等气象特征,而气象环境会影响地理环境,如流水侵蚀地貌、冰川地貌的形成,雨天和晴天对地面土质有影响,进而影响行军速度;地理环境和气象环境都对电磁环境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不仅规定了电子设施的分布,还决定着电磁波的传递范围和受气象

战场环境分析之气象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 摘要:自古以来,能否及时了解并利用战场环境,都是决定战争胜利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对于高科技时代的现代战争来说,单纯地获取战场环境信息,利用现有条件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基于对环境的改造,一种新概念武器——气象武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宠儿。本文着重介绍了气象武器的原理、种类、特点及研发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战场环境、气象武器、原理、种类、特点、现状前景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

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随着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物理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气象武器的原理 采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主要是用飞机、火箭、火炮等手段向敌某些地区低空大气层播撒催雨物质进行降雨、播撒其他化学物质进行消雾和造雾,或通过其他手段改变敌方上空的臭氧含量等方法,以制造恶劣天候,对敌方造成各种危害。采用人工手段之所以能够使天气产生变化,这是因为大气层中所包含的水汽、水滴、冰晶和各种悬浮物质,时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只要人们掌握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使用较少的能量去引发和催化它们,即形成一种使天气产生变化的触发机制,天气中的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较大的能量转换。而大气层中这种能量转换的结果,就会导致某些地区、某些空间天气、气候的变化。气象武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按照一定的军事目的给大气施加某种能量,使天气按照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以制造恶劣的天气和气候去直接攻击敌人,或为间接攻击敌人创造有利的战场环境。 二、气象武器的主要种类 (一)温压炸弹

虚拟仿真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9年第17期广东化工 第46卷总第403期https://www.360docs.net/doc/a917331757.html,·207·虚拟仿真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温小菊,费正皓,刘总堂,施卫忠 (盐城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07) 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in the Teaching of“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 Wen Xiaoju,Fei Zhenghao,Liu Zongtang,Shi Weizho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224007,China) Abstract:The“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course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for four-year undergraduat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tudents.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is explored via the introduc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course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c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feedback,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irtual simulation course teaching model in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cours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virtual simulation;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teaching 1概述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是四年制本科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国内各大高等院校普遍认可的教材是胡洪营等主编的《环境工程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分离过程原理和反应工程原理三部分,环境工程原理基础主要讲述物料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及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离过程原理部分主要讲述环境工程中涉及到的分离过程(沉淀、过滤、吸附、吸收等)的基本原理与理论;第三部分主要涉及到的微生物反应器的动力学、计量学计算等知识[1]。课程内容涉流体力学、反应工程学、工程学、生物工程学、化工原理等诸多课程,本课程的学习为环境工程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与保障。此外,该门课程紧密结合环境工程实践,对涉及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从事环境或化工工作重要的基础课。因此,《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盐城师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总学时64。针对以往学生反馈该课程普遍存在的课程量大,学时少及概念抽象等问题,传统的《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方式已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效率。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亟需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2传统教学过程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前期的调研发现,《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有: (1)课程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里面涉及到的很多概念较抽象,缺少案例及模型的引入,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较差。 (2)课程课时少,课堂教学进度过快,学生容易跟不上,时间久了,学生兴趣更加不足。 (3)学生基础薄弱,自我学习的意识太差,不能做到课前提前预习,课后复习,也不能积极与任课老师讨论。 3虚拟仿真辅助《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虚拟仿真课程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来模型现实的新型教学形式,具有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局限,借助仿真软件的现实模拟化操作演练,学生能够快速高效的理解工艺流程,提高教学质量[2]。当前,虚拟仿真课程已经成为各专业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不再凭空去想象模型、设备及工艺,有利于联系实际去学习课程。 (1)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课程中化工工艺与环境工程应用中的各种设施、设备的构造,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抓住学生的眼球,把学生从过去听课者的角色释放出来,以第一视角去接触相关设备、工艺,提升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2)与课程匹配的《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实验需要较大的场地,工艺流程复杂,实验室建设花费昂贵,导致很多实验无法开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进行学习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降低[3-4]。利用虚拟仿真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系统学习《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熟悉实验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从而解决实验课无法开设这一弊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为改变传统《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及不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将虚拟仿真课程引入到《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虚拟仿真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虚拟仿真教学通过模拟课程涉及到的化工及环境等工艺设计流程,在动画和第一视角中让学生体验到本课程学习的乐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工艺流程的理解,最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5-6]。学院目前拥有的仿真软件主要包括化工原理仿真软件,环境工程虚拟仿真软件。在过去的一学期里,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涉及到各种设备、管路、反应器的章节授课前,利用已有的虚拟仿真软件,将课程的知识点以及一些典型工艺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对典型工艺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各个工艺,设备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课后,通过对学生在课上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最后通过虚拟仿真课程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解析,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更加针对性的去教学;对于学生短时间内无法全面理解及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虚拟仿真动画的模式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模拟课程向学生展示环境工程或化工工艺中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并对环境、化工生产中涉及到的一些突发事故的处置进行了解,能够并能解决工厂在自动化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控制及应急处理措施,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安全意识。 5结语 针对传统《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们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虚拟仿真课程,一方面让学生与工程设备接触,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 (下转第214页) [收稿日期]2019-07-07 [基金项目]盐城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72061871011C) [作者简介]温小菊(1990-),男,赣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