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和文化

汉字里的和文化
汉字里的和文化

汉字里的“和”文化

“和”, 不仅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涵义丰富的汉字, 而且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理念。作为哲学理念, “和”主要表现为凡事讲究和谐, 注重调和, 欣赏中和之美。这种“和”的哲学和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中国的国民性格、文化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和”文化。贵和谐, 尚中道,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和”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

一、“和”文化溯源

“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溯其本源, 实际上根植于我国农业文明的土壤, 肇始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卜禾。这一点可以从那些记载远古农业文明的文字、文化材料的解析中得以证实。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起源很早, 据考古发现,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 我国农业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和规模了。在古代典籍中, 也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的神话传说。例如:“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 (《帝王世纪》) “后稷氏播百谷。” (《山海经·海内经》) 古代先民把农业起源归功于神农氏、后稷这些对农业生产有突出贡献的人, 同时, 把农业生产的最终结果统称为“禾”。《说文解字》:“禾, 嘉谷也, 二月始生, 八月而熟, 得时之中, 故谓之禾。”这种命名体现了古代先民对“禾”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识。古人认为禾是天地万物和谐的产物, 冷暖中, 刚柔适, 阴阳调, 内外平, 上下通, 始有禾的成熟, 所以, 禾是自然调和的象征。

从古代先民对和的理解中, 我们可以想象的到禾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特殊地位。为了获取这种嘉谷, 古代先民常常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向山神、河伯、祖先奉上丰盛的供品, 祈求他们保佑五谷丰登, 这就是“卜禾”活动。据不完全统计, 这种卜禾行为在殷商甲骨卜辞中有近三百条。由此可见人们对禾的关注是极其强烈的。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 古代先民发现, 获取嘉禾, 除了需要人们自身的努力外, 还需要取决于庄稼生产过程中自然界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和谐配合, 无雨成旱, 水大成灾, 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保证五谷丰登。所以, 人们在卜禾的同时, 不忘对自然因素的关注。如“贞今秋禾不遘大水。”“贞其禾于壬羊雨。”可见, 人们的卜禾行为, 既是对嘉谷的祈求, 也是对庄稼生长的自然环境多种因素和谐状态的祈望。农业实践活动使人们认识到, 自然界多种因素和谐统一对于农业丰收的重要意义, 而卜禾行为也就包含了重视自然界多种因素和谐统一的深层文化意蕴。这在古代文献中也是有迹可寻的。如《逸周书·商誓》:“在商先誓王, 祀上帝, ……亦惟我后稷之元谷, 用告禾, 和胥饮食。”卜禾, 告和, 一脉相承, 说明“和”与“禾”通, 而“和”最早的意蕴原指自然界风调雨顺、庄稼茁壮生长的和谐状态。因此,“和”文化的基因来源于我国早期的农业文明。

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 也可以发现“和”之和谐文化内涵肇始于“禾”的蛛丝马迹。“和”, 本字作龠禾, 就字形结构分析, 这是由龠、禾会意而成的。龠, 是古代一种吹奏乐器, 下面像用竹管编排起来的乐器形, 中间的三个口为竹管口, 上部的三角像向下的嘴 (覆口) 。禾, 泛指一切谷物。龠、禾组合在一起, 表示用龠这种乐器求禾, 也是一种祭祀仪式。用和谐的音乐来调节自然界阴阳失和的气候, 反映了古代先民以和求和的交感巫术意识, 体现了古人对和谐自然关系的追求。

二、“和”文化的形成及影响

如果说古代先民通过对禾的观察及卜禾活动, 认识到禾是自然界和谐的产物。那么, 这种认识只是对“和”之和谐状态的感性认识。真正将“和”上升到理性高度, 纳入哲学范畴的是西周末年的史官史伯。他说:“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和金、木、水、火杂, 以成万物。” (《国语·郑语》) 这里, 史伯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 即把不同事物联结在一

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 就叫做“和”。只有“和”, 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 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 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简而言之, 有不同元素相配合, 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 收到和谐的效果。史伯的论述是深刻的, 是“和”文化的理论依据。

“和”概念被古代思想家不断引申、发展, 含义越来越丰富, 并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深层, 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无论做什么事, 都以“和”为宗旨。因此, “和”文化就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 科技, 艺术等诸多方面。

生产方面,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不同物质的特性, 发现不同物质和谐配合而具有的物质生成性, 从而形成了一种有机、整体、综合的技术观, “和”恰是这种技术观的本质。这在涉及技术的古代文献中多有体现。例如, 先秦时期重要的手工业著作《考工记》, 通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的思想。书中强调:“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人有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这里的“合”就是“和”的意思, 即必须具备了若干的技术要素, 而且把这些要素和合起来, 才能实现预期的技术目标。这是对技术的整体而言的。在具体的工艺制作过程及各个环节中, 同样贯穿着“和”的观念。如, “轮人为轮, 斩三材必以其时, 三材既具, 巧者合之。”“弓人为弓, 取六材必以其时, 六材既聚, 巧者合之。”讲的就是在车轮和弓的制作过程中, 通过将适时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制作出优良产品的道理。

生活方面, “和”观念主要体现在饮食上。火的发明, 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进入到熟食。陶制烹饪器皿的发明, 则标志着烹食文化的迅速发展。就烹饪来说, “和”就是在参与烹饪的诸多要素 (如水与火, 各种原料、作料、调料, 主食与副食等) 之中, 寻求协调与适中, 以达到整体的最佳效果。“和”体现了烹饪制作的总特点, 贯穿全过程。要达到“和”这一标准, 必须经过谐调。“凡味之本, 水最为始, 五味三材, 九沸九变, 火为之记。”(《吕氏春秋·本味篇》) 这是说谐调水量与火候。“凡和, 春多酸, 夏多苦, 秋多辛, 冬多咸, 调以滑甘。” (《周礼·天官·食医》) 讲的是谐调季节与味性。在中国古代的烹饪中, 处处讲究谐调以达到“和”的境界。“和”的目的不仅为了可口, 而且为了养身。中国饮食中的美味佳肴, 是味觉感官愉悦与身体健康的同意。这样, 在汉字中, “和”又孳生出一个同源词, 这个字由禾、皿组成, 专门表示味道和美。

社会关系方面, 古代先民也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一方面, 在国家内部, 人们用“礼”来调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规范人们的行为。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就将“和”的观念运用于君臣关系, 提出“相济”“相成”的思想。他说:“有君所谓可, 而否焉, 臣献其否, 以成其可;君所谓否, 而有可焉, 臣献其可, 以去其可否。” (《左传·昭公二十年》) 可否相济便是“和”。通过“济其不及, 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 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另一方面, 在对外关系上, 中国人民自古爱好和平, 筑墙自卫, 很少向外侵略, 这从一些汉字的构形中可以得到证实。围、卫、国、或、域等字中都有一个口字, 这个口字就表示国土的意思, 这些汉字都有保卫领土的含义;城、墉、墙等字都有城墙的含义, 而城墙是防御性建筑, 主要用来防御外来侵略。由此可见, 中国人民注重与外部的和谐。现代中国把和平共处作为外交政策, 就是“和”观念的延伸。

审美领域, 中国艺术自觉地把“和”作为最高的境界。如同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一样,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 六律相和, 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尚书·尧典》云:“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这说明只有不同音乐因素的和谐才能完成乐舞调和人神关系的作用。这种和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后代的各种艺术。如, 绘画要错画为文, 墨分五彩;书法要八种笔画。中国各门艺术都是通过自己所依靠的媒介的多样组合, 按和实生物的原则产生出来的。例如, 绘画中墨的浓淡枯湿, 书法中笔的长短曲直, 建筑中的墙与顶等等, 无不体现对“和”的追求。

三、实现“和”的途径

中国古代以和为贵, 崇尚和谐的思想, 往往是与“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制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正, 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 宇宙万物和人类各安其位, 各得其所了。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状态, 是最高的理想追求, 那么, 怎样才能实现“和”的理想儒家认为, 根本途径是保持中庸之道。中, 指事物的度, 不偏不倚, 既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同时, 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狂也不狷, 用持中的办法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 便是“和”的保证, 是实现“和”的途径。总之, 以中为度, 中即是和, 和包含着中, 持中就能和, 这是儒家和谐观的重要内容, 历代思想家继承并实践着这种理想, 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综上所述, 和文化的基因根植于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 肇始于卜禾活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 建构起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 是一种辩证法, 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艺术观的根基。和文化重在寻求一种适中与平衡。这种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 和文化对于世界和平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文化 ----一笔一画下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我们天天都在学汉字,写汉字,但是,你可曾知道,一笔一划都有它的故事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对于汉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汉字?如果将之理解为简单的一笔一画,那就太肤浅了;如果将之复杂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如果将汉字神秘化,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甚至我会怀疑,你并非中国人。那么,汉字是什么?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体字、玛雅文字)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从汉字自身特征看,字形本身确实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一个字,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读音,但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言中的意义。如:休——休息;采——用手采摘果实。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文明”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外来词。在我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单音节词。与“武力”相对而言,是“文德教化”的意思。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出自刘向《说苑?指武》。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汉字的字义系统是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其中有客观成分,也有特定文化的影响因素。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在第二方面。汉字是依据词义来构造字形、追求形义统一的文字。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的构想和设计,而古人的构想和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 中华文化因为有了汉字这一载体而得以源远流长,对于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来说,其与汉字的关系则是微妙而复杂的。汉字记录着思想,而汉字本身又带有一种思想。所以说,汉字不仅仅充当着记录思想的角色,汉字本身也反映着某种思想。 从汉字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身并没有表音的标志这说明汉字是纯粹表意的,没有部首语言制约,是记录人们的思维、意识、观念的符号。因此汉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汉字都能独立反应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都有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汉字能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思想。 汉字能反映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我们学习汉字与文化,也就是学习一个时代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宗法制度、婚姻家庭、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以及自然等等。上面提到的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误区

论文的题目:论汉字和汉文化关系上的认识误区 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演变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发展。在正确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样可以有利的驳斥“汉字落后论”和“废除汉字论”,扩大汉语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汉文化汉字关系认识误区 Topic: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al of the relationship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evolution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restrict,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there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so that it can be beneficial to refute the"Chinese characters behind the theory"and"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abolition of",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Chinese..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 relationship misunderstanding 汉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汉文化的产物。汉字的构形包涵着中国文化,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汉字的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汉字与汉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一)、汉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它是为了弥补语言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缺陷而产生的。它从属于语言,是语言的一种补充形式[1]。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 ——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

汉字与汉文化浅说(3)

汉字与汉文化浅说 第三讲 楚红辉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 在上一讲中,我们说到汉字的构成方式,有独体字和合体字。这一讲,我们来讲讲汉字的部首。 我们现在的辞书,例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在检字方法上都是按部首形式编排的。《新华字典》有264个部首,《现代汉语词典》有201个部首。那么,什么是部首?部首又是如何来的?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取其相同的表意部分归类,每一类为一部,每部的第一个字就称为“部首”。部首是编纂汉语字典、辞书的依据,部首检字法是使用汉语工具书的基本方法。 部首最早来源于许慎。许慎通过对汉字形、义的全面分析,第一次提出来“建首”之说,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总结出540个部首,使汉字从此有了科学的编排体系。 说到部首,我们要解除一种误解,就是部首就是偏旁。偏旁与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偏旁是对合体字而言的,部首是对其部内所统属的名字而言的。部首都是偏旁,但偏旁却不一定是部首。比如说,“枝”“杪”“枫”等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部首“木”,但就偏旁而言,它们除了有共同的形旁“木”外,还有“支”“少”“风”等偏旁。

这可以说是部首与偏旁的区别。 汉字的形体是随着社会的实际应用而不断发生演变的。汉字部首也在发生演变,一方面是部首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部首独立充当汉字使用。从形体上说,这种演变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部首的分化: ①由部首“犬”分化出来的有犬旁“犭”。用“犬”做部首的字不多,例如哭、状、畎等;用犬旁“犭”做部首的字,如狞、狗、狂、狲等。在现代汉语工具书中,以犬旁“犭”为部首都在字的左边。 ②由部首“水”分化出来的部首有“氵”“氺”。用“水”做部首的字如浆、泉、泵等;用“氺”做部首的字如泰、滕等,一般在字的下部;用“氵”做部首的字如汇、汾、洪等,部首一般在字的左边。 ③由部首“火”分化出来的部首有“灬”“小”。用“火”部首的字有很多,用“灬”做部首的如热、焦、熟等。值得注意的是,字的下部写成“灬”的不一定是“火”。比如魚、燕、鳥、馬等,这些字下部的四点,是这些事物的象形体。 说到部首有分化,其实部首也有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几个部首的来源不同,意义有别,但在形体上却相同。例如“日”“曰”的混同。“日”的本义是太阳,“曰”的本义是词。从意义上看,它们没有共同之处,现在把“曰”归入“日”部首,这就给以“日”或“曰”为部首的字带来了理解上的混乱。再比如说,“月”与“肉”的混同。现在“肉”部除了做部首外,一部分以“肉”为部首的字归入了“月”部,不细心辨析的话,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像肝、脚、肠、膳等等,都是和肉有关的,与“月”风马牛不相及。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

100个最具中国文化的汉字

100个最具中国文化的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人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

“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字与文化的传承

坚守汉字文化血脉任重而道远 大河岸小学胡丽红 “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不容迟疑”、“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迫在眉睫”……从2009年至今,书法家出身的苏士澍,在全国两会上的呼吁几乎都围绕“汉字”、“书法”、“文化”等关键词展开。欣慰的是,在苏士澍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呼吁下,全国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在2012年9月1日变成现实。今年年初,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汉字可谓居功至伟。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古代中国文明得以不间断延续至今,作为文明承载主体的汉字无疑发挥了主要作用。一直以来,汉字手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崛起之后,汉字书写的方式逐渐多元化,键盘打字某种程度上逐渐代替了手写,因而“提笔忘字”正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不知不觉中,对汉字的忽视已开始损及其文化命脉。 忽视汉字文化而导致“伤及文化命脉”的说法看似危言耸听,但却真切反映当前漠视汉字及汉字文化艺术而导致的不利局面。汉字不仅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就体现为一种文明。“六书”从不同侧面昭显古人对天地万物从认识到摹写的文化心迹,汉字形态变迁过程则蕴涵了华夏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等嬗变的历程。基于汉字的书法创作,则是对文明底蕴的艺术激扬。或飘逸俊朗,或厚重古拙,或端庄大方,或跳脱活泼,书法艺术已超越了汉字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特质,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人文之美。 平心而论,当前对汉字的读、写、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拿央视“汉字听写大赛”来讲,一些本来熟悉的汉字,却突然笔下卡壳,单单“癞蛤蟆”三个字就难倒不少“英雄好汉”,更遑论“沆瀣”“龃龉”“逶迤”等较为繁复的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人将“掣肘”读作“制肘”,将“拾级而上”和“拾金不昧”中的“拾”读成同一个音。经常阅读港澳台地区媒体文章的人可能有印象,其文中经常出现诸如“在在”、“播迁”、“挽毂”等古意盎然的词汇,我们理解尚有障碍。更别说应用裕如了。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对于汉字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研究的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要求,基本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32学时 授课方法:看视频,课堂点评 教学资源:多媒体,互联网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汉字文化研究 1、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为什么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 1、语言的要素分类: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2、汉字产生的背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语言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历代学者对人类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 (1)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尚书序疏》:“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内容摘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象形和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结构有这独特的魅力和功能,本文就从汉字的结构特点这一角度来探讨一下汉字的特有的文化功能,从而展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 汉字特点文化功能 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字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文化功能,确为世界文字体系中所独有。汉字的结构特点,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其独特的功能,其独特的结构在世界文字中为中国独有。 一、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常说的仓颉造字,不过只是个想像的说法。其实汉字是出于许多先人的智慧,经过数千年不断的演化和发展,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自殷商的甲古文(公元前两千多年)经金文、篆文、隶书,其间经过商、两周、战国,以至秦汉(西元前约100年),两千多年的过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汉字的演进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汉字在中国社会里的地位,与时俱进,所起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直至汉朝初期形成和发展出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來的。楷书也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正体字”。楷书把汉字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科学化的新层次,完全脱离了象形的拘束,成为多元化达意的结构。因为楷书的结构工整、清晰,由楷书的结构上可以更清楚的表达出形、声、意的多重达意的功能。譬如“忍”字是“刃”和“心”构成的,把一个抽象的意思,用一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于此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产生和发展了书法、篆刻等艺术。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汉语地研究范围,并且有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1、文化与汉文化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1101201 包涵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便有着“多元”社会,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 汉字的存在,深刻地讲述出了中国的漫长崎岖凤凰涅槃般的历史,承载了我们中华儿女自豪而痛心的反思。然而,汉字便是贯穿了古今风雨中的一件独有的珍宝,汉字的命运恰巧折射出了中国的兴盛衰败。汉字极具生命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汉字所孕育的中华文化极为深厚,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背后的意义与故事。 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文化的从属地位。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字也是一个系统,文字系统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还是具体使用,都要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对文字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文字毕竟属于文化范畴,文字和文化的其他子系统毕竟会互相影响,一者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另一者,所以文化的其他子系统也会受到文字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化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自从有了文字开始,就流行了一种说法:识字的那叫有文化、不识字的那叫没文化,似乎从那时候开始,文字就成了文化的一个标志。

关于“汉字与汉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关于“汉字与汉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有人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我觉得这样说是倒果为因。因为是先有汉文化,后有汉字的。换句话说,汉文化的历史远比汉字长久。当然,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也的确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在它本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有些汉字的结构表现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好比“取”这个字吧,它表示用手取耳,其实在古代的猎狩或战争杀敌,都是要割下左耳作为标记的。还有一些字则是以其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例如“炮”这个字,在较早的时代,由于使用冷兵器,故而在当时,这个字的部首是“石”。等到后来,火药发明了,就用“炮”来发射火药,于是便将部首改为“火”了。另外,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为本体,产生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甚至有些还被后世当成是一门艺术而津津乐道。例如:书法、篆刻、对联、回文诗等等。还有许多字谜与隐语,也都是依托汉字的结构而构成的。如,一个字谜,谜面是“大小参差”,谜底是“灯”。乍一看,似让人丈二和尚莫不着头脑,但细细品味,它巧妙地利用了汉字重组的规律,将“大”、“小”二字拆分后重新搭配而成谜底,真让人拍案叫绝!此外,由文字的形体产生了一些词语,如:“八字胡”、“丁字尺”、“十字路口”、“金字塔”,等等。当然,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以上这些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汉字发展的数千年历史过程中,它沉淀了许多许多,给我们留下了不可胜数的文化财富。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汉字的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现在中国的孩童尚不经事,却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这些景致,都是因诗文而永垂不朽的。从汉赋到唐诗,再由宋词到元曲,无一不印着中华文学前进的痕迹。而只有再这样一种文化的感染下,才会生出这么多流芳百世的文人墨客。再说书法吧。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由楷书,到行书、草书,汉字这类文字已经由书写符号上升为一种艺术。而只有在汉文化的熏陶下,才可能涌现出这么多光耀千古的书法家。 由此可见,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以及汉字与其他文字在功能上的比较,它都无愧于“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称号,以至我甚至觉得,汉字是更高层次的,其他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都是汉字这个强大载体的衍生物。没有汉字,国人的智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没有汉字,历史和科技无法记载和流传至今;没有汉字,思想和艺术不能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在我看来,正因为有了汉字,我们身边所处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丰富多彩。 有这样一个趣话: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来到中国,向孔夫子请求赐予文字。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黄豆芽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了现在流行世界的罗马字母。 这自然是一个夜郎自大的杜撰,但若走另一个极端,把汉字看得一无是处,就必将迷失自我,失去自尊,失去国格,从而沦为愚奴,被强虏踩在脚下。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1101201 包涵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便有着“多元”社会,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 汉字的存在,深刻地讲述出了中国的漫长崎岖凤凰涅槃般的历史,承载了我们中华儿女自豪而痛心的反思。然而,汉字便是贯穿了古今风雨中的一件独有的珍宝,汉字的命运恰巧折射出了中国的兴盛衰败。汉字极具生命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汉字所孕育的中华文化极为深厚,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背后的意义与故事。 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文化的从属地位。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字也是一个系统,文字系统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还是具体使用,都要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对文字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文字毕竟属于文化范畴,文字和文化的其他子系统毕竟会互相影响,一者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另一者,所以文化的其他子系统也会受到文字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

文化,似乎从那时候开始,文字就成了文化的一个标志。 甲骨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最形象的重现中国先民的生活状态,最质朴的表现中国先民的行为方式,最直接的体现中国先民的思维特点。请不要以为先民的如此种种并离我们很遥远,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维特点固化在汉字中并通过汉字一脉相传,继续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甲骨文,是商代王室占卜的卜辞,以战争和祭祀为主题。作为中国上古文化最主要的载体,甲骨文刻录的内容就是以战争、祭祀和巫术为中心。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战争文化、祭祀文化和巫术文化,三位一体。战争是生存方式,体现的是残忍;祭祀社会组织方式(参加祭祀是对个体身份的认同,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取决于现实地位),体现的是虚伪(以鬼神祖先的名义发号施令)(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记》);巫术则是思维方式,体现的是非理性、无逻辑。可见从古时汉字就于中国的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随着汉字产生的是一系列的中国伟大的文化,有词语、成语、书法、对联、诗、等等。 例如: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篆刻是我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它由古代印章多用篆书入印而得名。这两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也都是依赖于汉字而产生的,当是不言而喻的。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

汉字的文化调查报告

汉字的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汉字的产生及发展时间非常长,因此有很多演变以及不解之谜。我们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五年的语文知识了,认识了多少的汉字,但是有很多汉字中蕴藏的内涵我们还是不很清楚。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了解。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汉字历史悠久,因此不仅在我们的国家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不解之谜,并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字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我国的文字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变迁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变化。因此,对我们的祖国文字进行更多地了解调查,能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会更有兴趣。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文字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的了解,更深入地对文字的内涵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文字的作用,掌握文字的一些扩展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经历研究的过程。 (2)学生通过研究活动培养自主能力和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学生通过和小组同伴的协作互助经

历合作学习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身边的文字,培养对汉字的学习兴趣。(2)指导学生科学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文字。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专题学习面向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学生有了初步的上网搜集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有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生活中的汉字有着浓厚的兴趣。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专题学习的主要主要通过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而且还能通过学生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小组内互相沟通讨论,理解这些领域中汉字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推荐研究方法 文献调研法:通过搜索网络和图书报刊、杂志等资源,进行文献学习。2.推荐研究步骤 (1)第1~2周,信息收集阶段,通过各种新渠道了解有关生活中汉字起源和演变的情况。 (2)第3~7周,小组组织一个有关文字知识的专题讲座,由小组中推举同学主讲。 3.学习进度安排 (1)第1周,组成小组,提交活动设计方案。

汉字与中国文化学后感

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几乎所有的老外都感到中国字难学,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中国人自豪,为什么中国人学得来他们学不来呢?看看日本的文字吧,他们只有学中国的字才像字,他们自己创造的文字那也称得上是字吗? 中国的方块字既可竖写也可横写,由汉字洏产生的书法艺术,更加无与伦比,古代名人的墨宝流传至今有许多已是价值连城,用汉字写春联,在新春佳节,喜庆之日,让家家户户满堂红,猜汉字谜语,无论谜底、谜面都十分的丰富多采。而且中国通过“六书法”造字,再通过字灵活组词,字,不但表音,而且表意,词汇之多,词海都容纳不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新词还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真是无穷无尽!妙不可言!正因为汉字有许多优点,所以中国人取名字也特别讲究,不像外国人,他的字只表音,取名很单调,单是英国女皇中叫玛丽的就好几个。而且中国字表意明确,简洁,据说同一份文件,用中文打出来的最薄。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祖国的文字,并认真学好、用好祖国的文字! 与其说中国的汉字是我国先人的创造不如说是天人合一的杰作,如果你能细细体悟就会从中领悟到无穷的内涵。简单列举几个汉字让我们共同体悟和分享。 息怒二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当象“暴风雨”一样的突发事件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平息,息字告诉我们,我们心上的自己是息事的关键,当心念一正一定时,你就会发现事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心能包容万物;如果我们不能理智的控制自己,心就作了奴隶,被外界所驱使了,心的容量也相应变小。 福田二字,何为福?一口一田一衣为福,我们从这里看出古人对福字的理解是多么的朴素和乐观。田,人吃的粮食来源于田。在佛教中经常把出家人的行善事宣佛理称为种福田。田由十方(口)组成,也是无数个卍万字的组合。当我们让一个生命真正的接受了真诚、善良、宽容的理,也就在人间种下了一棵善良的种子,在世间的田里生根发芽,在十方世界里开花结果。 念与思想,念是我们的头脑向宇宙空间发出的用肉眼看不见的物质思维,即心上的命令。因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所以我的心念经常围绕着如何让我的亲人,让所有的善良人也能得益,这需要我的亲人能纵观世界文明史,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破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几十年的无神无法无天的强权思想的桎梏,这是我心中最强的也是仅有的一念,这一念就是我的思想,就是我心上的十方世界,心上的大象无形。

最新《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因为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对中国文化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选修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走进课堂,本以为这样的课程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但通过几周的学习,发现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并且能学到很多知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入神,通过一些起源和故事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汉字和中华文化上来,还生动细致的讲解了中国汉字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几种造字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到汉字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深深为我们的祖先伟大的智慧所折服,为我国文化史上这一伟大的发明感到无比骄傲。从中了解到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的中国人,我为我们拥有如此久远的文字文化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深感到传承和弘扬推广汉语文化的责任重大。 老师讲课有条有理准备充分,PPT制作详细,通过播放幻灯片来层层导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偏旁和部首的关系、很多偏旁的读音和意义等。汉字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完这门选修课后我们还不能止步于此,要通过老师的引领,在课后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让我们顺着汉字的形、音、义寻求汉字的历史文化,更容易、快速的掌握汉字。 回想起来,一门课程的学习也是挺快的,短短十几周的学习就这么走到了期末,课程的学习也随着结束。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了解也随着时间越来越深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随着老师耐心细致全面的讲解而越来越牢固。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情感也越来越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以继承和弘扬汉字与中国文化为己任,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使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屹立不倒!思修题库附参考答案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①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②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一起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表现为对社会,对人类,对世界所造成的积极的影响,促使这个社会发展,同时也可以是对人文的丰富,对世界的探索。一个人的价值建立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