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长春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 2014年2月

2013-2014学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特别是在微博、SNS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

全体上网大学生

二、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

三、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

四、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

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位旅游管理系的受访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认为?网民有以道德讨伐的名义执行法律职责的倾向。?然而,有不少受访者有另外的看法。一位新闻系的受访者说:?‘网络暴力’只是由于我们现在网络环境不成熟的表现,现实压力、突发性事件、其他观点表达渠道缺失,成为网络暴力形成的条件,而这本身并非是网络舆论的错。事实上,网络舆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被忽视者的

关注,和对真理的追求。?甚至有受访者认为,网络舆论只是一种舆论,网络只是一种渠道,而只是因为网络的渠道特性使得网络舆论备受关注。对于如何解决网络舆论中的暴力问题,有许多受访者认为需要立法。然而支持者还不到一半,与预料有很大出入。有人担心立法会剥夺正常的言论的权利,暴力与非暴力的界限难以区分。很多受访者坚持认为只有靠网友自律来改善网络环。一位软件工程的学生说:?网络的本质是匿名的,这使得法律监管绝对无法实现。事实上,‘网络舆论暴力’的消除的关键在于网民的自身素养的提高,网民们把握言论自由的限度,不能侵犯他人权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同寝室友也表示:?我经常登录英文的社交网络,就发现国外的网络环境比国内的好很多。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国内社会的病态导致网民在现实中的病态,然而在现实中又难以表达,导致网民在网络上的病态的爆发。?对于?是否参与过网络舆论事件?的问题,几乎所有受访者选了?仅仅是围观?或者?我只是随波逐流?的选项。对此分析,事实上网络舆论的日益强大并没有使网民获得一种言论上的自由,反而丧失了思维上的自由。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认识还是十分理性的。但是,他们也表示会由于舆论的引导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性的

情感认识,甚至很多人有过冲动的行动。

五、调查总结

网络舆论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形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针对网络舆论危机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效地克服网络舆论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是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是现实中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借鉴和应用,表现的也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多元对立。?新的传播技术加强了人的思想分化,而不是融合。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很容易找到跟自己思想一致的信息和支持者。?在开放的网络舆论中,大学生对公共事件释放的刺激性信息形成的情绪、态度和意见是一种互不沟通的?多元?,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发生分化,臵身其中的人往往倾向于把意见群体的力量夸大,完成自我肯定与复制,形成极具差异和对峙的?舆论联盟?。通过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臵功能得到放大或压制。随着时间和公共事件的向前发展,这些?舆论联盟?也不断

扩大或缩小,相互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如?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中,网络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同情死者,其后网络舆论又来了个惊天大逆转,认为这样的恶少罪有应得。在整个网络舆论的话语系统中,由于欠缺对话和讨论,导致大学生偏执地沉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懒于思索或形成新的想法、观念。

网络语言失范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失范。网络舆论的互动机制产生了新的叙事结构、话语符号、话语策略及话语文化,加快着舆论事件的传播蔓延。但同时在网络舆论中,教育和管理的忽视使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缺少了约束和管制,网络舆论的语言变得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在网络论坛和交往中语言粗俗、相互攻讦和谩骂、恶意诋毁他人声誉等不文明用语行为经常可见。在网络交流中,有些大学生以制造偏离逻辑、语法和修辞规范的?奇言怪语?为时髦,以发表粗制滥造、肆意恶搞的?胡言乱语?为潇洒,以传播黑色、黄色、灰色信息为乐趣。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正在改变和颠覆着大学生阅读、写作、思考、生活的固有模式,泛滥成灾的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一个真实缩影。

网络舆论的文化西化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迷茫。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大量充斥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舆论信息。西方国家借助于网络舆论的优势,大力宣扬西

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商业理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带来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极为明显,它破坏了大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文化、伦理道德观念,使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上出现仿徨、困惑、无所适从,不利于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大学生的行为抉择不时会陷入了前路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其伦理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甚至臵换。

错误的?舆论场?导致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场。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辨别事件的真相,容易被他人言论的所迷惑,形成错误的?舆论场?,对于泛滥的网络信息、网络快餐文化等不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盲目跟风,形成网络舆论危机。互联网络上无中心、无限制、无终极管理者,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束缚,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促使一些平时不敢谈不敢言的话题在网络论坛

上可以畅所欲言,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些错误乃至反动的言论并乘虚而人,形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论。错误的?舆论场?反过来又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异化,扭曲的道德标准有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然而多数大学生对于网上舆论还是能够理性对待的。

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

2014年2月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许行 指导教师:陈金华 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特别是在微博、SNS 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 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兴趣。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然而,由于受课题开展过程中发生的黄山事件的影响,使得后期数据被迫删除而样本数量较少,并且由于接受调查学生的组成片面性,调查样本具有参考价值而不具备严格的代表意义。但是,依然可以从调查中收集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 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 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十分危险的。” 一位旅游管理系的受访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认为“网民有以道德讨伐的名义执行法律职责的倾向。” 然而,有不少受访者有另外的看法。一位新闻系的受访者说:“‘网络暴力’只是由于我们现在网络环境不成熟的表现,现实压力、突发性事件、其他观点表达渠道缺失,成为网络暴力形成的条件,而这本身并非是网络舆论的错。事实上,网络舆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被忽视者的关注,和对真理的追求。” 甚至有受访者认为,网络舆论只是一种舆论,网络只是一种渠道,而只是因为网络的

网络暴力事件舆论主体行为分析 - 副本

网络暴力事件舆论主体行为分析 时间:2009-06-29 09:32:00 作者:; 来源: —以群体行为为视角 ●李军 网络暴力事件是一种群体行为,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具有许多传统媒介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网络虚拟社区的存在使得人们很容易结成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群体的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这样形成的群体,在匿名状态下处于虚拟空间,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感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从而走向暴力。近年来的很多网络暴力事件都与网络中这种群体行为的特点密切相关。 群体极化倾向 美国当代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群体极化”概念并进行了界定,他在书中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新的舆论媒介——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去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性。这样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②在网络中,网民经过分化组合,就会形成某个网络论坛中聚集着具有某些相同特质的人群,他们彼此具有很强的认同感。比如在“魔兽”论坛中,多是一些大学生、公司白领等爱好游戏的年轻网民。具有相同

特质的网民聚集在一起,经过短暂的“商议”,就容易“达成共识”,形成群体极化倾向。 集体无意识 网络上的集体无意识更多的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考的盲从,从网络暴力事件形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共同的心理机制下,群体成员的语言和行动容易相互感染,在特定氛围中忘记自我,不计后果,最终导致走向暴力,出现以暴制暴的局面。当网络上出现某件事情触动了大众神经的时候,大多数网民都秉持一颗善良的心,出于正义感而对当事者进行道德审判。当人们原始的本能受到挑战时,人们往往会奋起反击。比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当网民看到小女孩遍体鳞伤、口吐鲜血的照片时,网民的善良和正义感被激发出来,出于为小女孩抱不平和对残忍行为的义愤,网民们开始口诛笔伐后妈。当网民在为小女孩伸张正义的时候,并没有人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当,言行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而当事件水落石出时,网民们才发现这是一起杜撰的事件。而当初,网民们谁也没有去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后妈”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沉默的螺旋 有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是针对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提出来的,该理论假说在网络媒体传播环境下已经失效。提出此种观点的学者依据是,在“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中,个人选择“沉默”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一.选题意义 身为90后,我们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比以往的70后、80后一代更早地接触到互联网,网络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也更加大。网络是我们了解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近几年,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我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工具,尤其是新浪微博成为我们了解时事热点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社交工具使我们参与网络讨论更加方便,也使我们接触到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观点,接收到良莠不齐的信息。每当一个事件发生,网络上会出现受人追捧的几个主要观点,网络舆论由此而来。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这把剑的背后人物的真实目的如何,有些时候许多人无法正确辨别,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他们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研活动。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本次问卷共有100份,分网络问卷30份和纸质问卷70份,回收率100%。网络问卷的调查对象含本校和外校大学生,纸质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生命科学院学生。其中第 6,8,10,11题有一两个同学未选择选项,具体题目中有注明。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37人所占比例为37%,女生63人所占比例为63%。由此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比男生多了26%,比例较为失衡。 2.您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 大三 D大四

由上图我们可以得知此次的调查对象中大二学生占73%,人数最多;其次为大三学生占24%;大一、大四分别只占2%、1%。各个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不太均衡。 3.您经常上网吗? A经常 B有时上 C不太 D从不 从上面柱状图可以得知,接受调查的100人中有83人经常上网,占83%;15人有时上网,占15%;2人不太上网,占总人数的2%;从不上网的人数为零。由此可以推知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4.您对从网络上所得到的信息作何看法? A完全可信 B具有参考价值 C怀疑态度 D完全不可信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也促进了我国社会民主制度、宣传制度的发展,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来了影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但我们更要清楚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报道和传播的事件本身不够确切,有些甚至是谣言,而网络就成了这些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误导舆论走向。大多数网民面对此类消息,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大部分网民也很容易将个人情绪和倾向带入言论。此外,还产生了网络黑社会等利益群体利用网络操控舆论。 谣言四起误导网民 舆论并不总是积极、正确的,这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消极、错误的舆论如谣言、谬理等负向舆论同样是舆论的一种,在社会中存在,并起着消极、负向的作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欺骗网民,误导舆论。 谣言在网上传播已经成为一大社会景观,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例如2009年5月网民关注的杭州飙车案,人们质疑“70码”的同时也记住了散布“被告人胡斌是替身”的谣言的熊忠俊。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的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了公众舆论,扰乱了公共秩序,最后被依法行政拘留。再如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北京、内蒙古包头、河北廊坊、邢台四地陆续出现了当地将发生地震的谣言,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和恐慌。谣言在网上传播往往具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而政治类的谣言则更具煽动性和破坏性,大多数网民缺乏理智判断,无形中推动了负向舆论的扩大,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加剧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从2008年12月,由姜岩的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始,网络言论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受到广泛重视。“网络暴力第一案”是网民言论不理智乃至升级到现实中暴力行为导致的,凸显了部分网民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言论带有情绪性、非理性、偏激

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报告 .docx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如果学生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延误解决,就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激化矛盾,爆发形成网络舆情。自十六大起,党中央始终非常重视舆情研究T作。高校作为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教育基地,有必要探索一条畅通民意,密切党群关系, 维护稳肚化解风险的重要机制。高校大学牛是网民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敏感的重要群体,极易通过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 2003年出版由土來华主编的《舆情研究概论》,我国第一部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对舆情问题进行系统综合探讨的专著,标志着我国舆情研究基础理论框架的初步确立。陈月生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一书中,全面系统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发主机制、应急机制与预防机制。刘毅2007年出版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专门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对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网络舆情及政府电子治理等问题理论实践做了探讨。另外,国内政治法律学者关于信访,尤其是高校信访方面研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从密切党群关系角度认识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更有直接借鉴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组提出了“通过网络舆情调研分析,加强高校维稳工作” 这一创新课题。自课题立项以来,针对课题的相关研究就已经着手进行。首先全组成员以沈阳大学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析整理,运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将调查结果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以此来分析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该该项课题的相关调查结果。

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廊坊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课调查报告 姓名韩智杰 学号 化材学院本科(本、专)2011 级应用化学专业1班题目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成绩 日期2013.12.03

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一、前言 互联网被称做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倾流行,越来越多得介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发育不健全。据专家分析,频繁浏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大学生们是怎样认识这个第四媒体的呢?为了探明目前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我们以某高校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性别和所处年纪有关,也和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家里和宿舍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性,目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既爱又恨。 二、调研概述 1、调查目的 (1)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年龄、时间、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的体验进行调查。

(2)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戏、网恋、娱乐等。(3)最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主体,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体,以大一的学生为辅助调查对象。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学生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问卷由17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学生关于上网基本情形、偏好、上网影响及其他方面的具体情况。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图-1:问卷有效回收率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分析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摘要:现如今,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而网络舆论也越来越重要,在人们生活中影响越来越来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大大加深,在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应冷静思考,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和正确处理相关网络舆论事件。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舆论正确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变得很普遍,甚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网络,他们经过网络可以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学习自己不懂得知识和了解时事,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它扩大了人们的视眼,让人们不再只活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小区域里面。而网络生活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影响力也在逐渐的加强,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的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面对网络舆论的现状,逐步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 当代学生应学会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如果我们没有正确使用网络,或者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那将造成我们对社会的误解及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 网络舆论就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而简单的说,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网络的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事情。通过网络,就可能变成一件众人所知的大事,引起众人的关注,成为每个人口中的话题。而网民的语言和舆论也将引起对当事人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当事人要么变成大家的偶像,那么就变成大家的“敌人”。 不久之前,在网上发表的《DHA借势口碑传播》,这份策划方案是意在抹黑伊利集团的儿童奶产品QQ星,目的即是制造民意,打击QQ星的市场份额,操纵利用非主流媒体,攻击深海鱼油,引发社会公众对深海鱼油产生关注,进而产生恐慌。这份策划案的执行堪称到位,一周时间内,问答类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地密集出现了关于深海鱼油的帖子,然后再引出伊利QQ星。《抵制伊利集结号用我们的行动救救孩子》一帖甚至获得了超过20万的点击量。而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利用网络引起大众舆论,对整个行业形象和信誉造成的伤害,误导了人们,使网民们妄加猜测,进而舆论越演越烈,使得人们活在恐慌之中。然而后来经过警方证实调查,并无此事,是蒙牛集团液态奶事业部的一个产品经理为了自己私人利益而胡乱编测的。 由此可知,有些人借用网络舆论来进行炒作,来谋取自己利益或进行商业竞争。而他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弱点:一个人说有老虎,人们不会相信;三个人说有老虎,人们就会相信。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而妄加推断。要了解事情原由及通过多方证实后,我们才能下结论。 然而网络舆论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它起到了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例如,有一个人做了好事,被其他人发现了。就把这件事传在网上,而得到网民们的赞扬。最主要的是提高了网民的意识,使人们像这位好心人学习,使世界到处充满爱。 曾经一个贪官,他每天做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发在网上。里面是记录他每天和哪些人吃饭、喝酒及怎样贪污受贿的事情。而这时有关于这个的网络舆论一片哗然,让人们知道了这个贪官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让这个贪官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同时也捍卫了我们的法律,保护了人们的财产。由此可知,网络舆论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通过网络舆论,我们可以揭露他们的丑行,批评他们的错事及给他们提出建议,使他们进行改正。 以上说明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及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网络舆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有利于汇集意见,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使民意表达得到真实、充分的体现,成为人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同时也能够加强我国人民的团结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舆论又存在思想偏离现象,容易消解权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前言 (3) 1.1研究意义 (3) 1.2概念界定 (3) 1.3研究方法 (4) 1.4研究案例 (5) 第二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概述 (7) 2.1网络舆论的形成 (7) 2.2网络舆论的特点 (8) 2.3网络舆论暴力的特点 (9) 第三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分析 (9) 3.1网络舆论暴力不断升级 (10) 3.2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10) 3.3网络造谣问题普遍存在 (10) 第四章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4.1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11) 4.2舆论引导机制还未建立 (11) 4.3舆论监管体系仍不完善 (11) 4.4网络媒体责任意识缺失 (12) 第五章网络舆论暴力的控制与疏导对策分析 (12) 5.1健全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 (12) 5.2完善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13) 5.3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 (13)

5.4建设网上虚拟社会社工队伍 (13) 第六章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 ——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中文摘要 互联网自从诞生开始就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成为第一影响力媒体,同时网络也是第二交流手段。互联网传播具有交互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供了了一个便捷的渠道。时至今日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监督引导机制未建立以及网络媒体自身的缺陷,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网络舆论暴力的现象。目前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本文试通过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特性和分析网络舆论暴力产生原因来提出解决对策。通过健全法规、完善引导监管机制、加强媒体自己建设和建设网络社工机构来控制网络舆论暴力。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形成过程;控制对策

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摘要:随着 3G、4G 时代的到来,网络和便携式设备的普及,各类信息向大学生席卷而来。作为网络中活跃的群体,大学生世界观和心理还未真正成熟,为了研究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的心理特征,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态度与上网时间有关;(2)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所产生的行为与他们对网络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认识有关( 3)面对网络舆论,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并肯定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必要 性。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舆论;心理特征 一、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年轻力量,具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随着信息网络覆盖大学校园,大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获得信息,网络舆论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与其他媒介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具有不同的特点:多元性的意识形态;包含了互联网中大量的灰色化信息以及庸俗化信息;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相互冲突等 [1][2] 。因此,大学生群体面

对网络舆论时,其产生的心理影响以及相对独立的思 维方式和性格特征是什么?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为此,本研究以“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为重点,选择了江苏某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采用了 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四百多位大学生的数据,试图 从数据中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二)大学生 的上网时间和专业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三)当 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程度与面对网络舆论的心理态度有 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四)大学生能够清醒的辨别 网络舆论吗?对网络监督有什么看法?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由统计数据分析得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专业有 一定的关系,文科类的学生上网时间呈下降趋势,上 网时间小于 2 小时的学生明显比理工科类的学生多, 理工科类有超过 内, 科类的多,而上网时间在 8 小时以上的学 生数量文科 类和理工类相当, 文科类的略多。 由于学科性质不同, 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学科差异和性别差异。文科类女生 居多,并且课业负担相对轻松,然而上网时间却在 两 小以内的学生居多,说明文科类的学生不是很依赖网 半的学生上网时间在 2-4 小时以 网时间在 4-8 小时之间的理工科类的学生比文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没个家庭都会有网络方面的接触,因而网络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的迅速快捷等优势,再加上网上的匿名制和无规则性,导致网络舆论的影响愈发强大。中国网民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而以即时、互动为特点的网络传播方式,更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网络的发展使民众的舆论监督更直接、更有效。“华南虎”的造假案,“天价香烟”的腐败案,孙春龙网络上书案,以及“奥运火炬遭劫”全球华人网友的互动,网络无不以其公众性、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多元性,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力量。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促进了民众参与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但是凡事有利必定有弊,那么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的利弊在什么方面呢?两者之间需要怎样的协商以致可以达到平衡呢。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现今网络成为人们群众反映心声的一个良好平台,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对某一焦点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而当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两会召开期间,许多民众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呼声,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当然做了不小的贡献。例如农民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事件,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应,赢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有利于政府注意保护农民工的利益。网络舆论就相当于面对面,它可以解民疑,使政令更加畅通,可以减少腐败,加强民主,杜绝暗箱操作,使见不得阳光的行为无处藏身。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群策群力,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二网络舆论具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汇集各种优秀的思想舆论,推动社会的发展,由于网络的无限制性,因此,在网络上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也更为真实,并且网络的宽容性很高,可以对万千思想进行筛选组合,形成新的想法,可以极大的扩充人们的视野,达到思想的碰撞。网上议政带来的舆论监督已经形成,给政府改进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网络建立更加便捷通畅的沟通渠道,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为国家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网络舆论的发展壮大除了利以外呢,还存在的几大弊端:首先,由于它是匿名制,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没有追究责任的具体措施,因为很多人在网络上会无所顾忌的发表反共反人民的言论,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响,有少数人提供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混淆视听、经查纯属子虚乌有。这种缺乏自律意识,无视社会责任的轻率行为既浪费了政府的监察成本,又伤害了网络作为沟通渠道的声誉。有的与网友讨论不讲道理,乱扣帽子,用强势的言辞压人,甚至危言耸听,动辄对别人进行无理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些都给网络的风气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网络和谐环境的建立,对于舆论的监督也没有起到推进作用。其次,缺乏网络监管易导致“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人肉搜索,由于人肉搜索的不规范性,它已经把舆论跟司法混为了一谈,很多人肉搜索都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安全损失,特别是乱发虚假新闻进行打击报复的人给被害者带来了不小的创伤,,“人肉搜索引擎”导致的权利滥用、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而由此引发的网络混战和道德滑坡反而刺激了更多网民参与进来,当网络群体聚集一起,人肉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叠加膨胀,随时暗含着社会的隐患。这正是网络舆论不规范化的体现,网络信息过滤机制较少,信息庞杂而缺乏客观性。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形成的群体心理机制因缺乏有效地监管。最后网络“泛媒体”特性易造成新闻失真,网络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特征为网络传播带来较大的便利,网络舆论监督在传播方式上可以看成多人对多人的信息交流融合。网络媒介传播的多维性、网络覆盖的广泛性等

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应对

MEDIA OBSERVER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十佳期刊 □燕志华 近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举世瞩目。在广袤的城乡之间,绵延着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也最急遽的城市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 的大事件。但随之而来的, 是城市拆迁、城中村等负面效应逐渐显露。与此同时, 工业化浪潮始终伴随着城市化的步踵,环境污染、食品事件等社会危机接连爆发。两者齐头并进,使得中国在社会转型、 国民转性的关键时期,矛盾凸显。在中国的经济问题向社会领域快速渗透之际,网络化浪潮又扑面而来。中国的网民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增长到3亿多人,在虚拟世界依然人口第一。网络是个迥异于现实的新社会空间,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力暂付阙如,网络舆情呈现出极端多元化和复杂化。城市化、工业化和网络化合流,使得眼下中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局势,世所罕见。 真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彼此叠加,构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传播空间。网络也使得社会事件传播的途径和影响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新闻事件,是网络炒热之后,传统媒体才跟进。传播议程设置的权杖,前所未有地落到了网络的手里。频发的社会事件,经网络的放大,已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研究网络舆论传播,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让我们试以杭州“七十码”事件为例,寻找网络舆论传播的某些规律,为我们进行网络时代的社会危机公关处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5月初,杭州街头发生了一起赛车者撞死一名大学生事件。由于网民的深度介入,最终发展成举国皆知、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 事发不久,现场图片即上传到网络。在一张图片上,肇事司机胡斌的年轻朋友在现场叼着烟、勾肩搭背,表情轻松而漠然,引发了网友愤怒,针对胡斌的“人肉搜 索”就此展开:有钱子弟!多次超速,但驾照一直未吊销……胡斌背景的曝光,堪称 是这起网络传播事件的转折点———“富二代”这个带有强烈标签色彩和社会分层意味的词汇就此出炉。网络关注从此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继续“就事论事”,二就是围绕“富二代”话题展开。而对后者讨论之热烈,远远超过了对车祸本身的关注。有网民建立了专门网站,汇集各种相关话题,所有人用搜索引擎稍一检索,即可直接切入话题。 事态已经从原先的一条主干发展成了枝桠众多的“话题之树”。不久,当地交警部门宣布,该车速度绝非外界猜测的80码甚至90多码,实际只有“70码”。这个结果立刻引来无数网友强烈 质疑。此前警方还声称,事故现场没有监控录像,但5月9日,浙江卫视却播放了一段现场监控录像。针对杭州警方的网络恶搞随后展开。根据警方的“70码”说法,网友们讽喻性地创造了“欺实马”一词,一时成为热门新词。此案中,对“仇富”等现象的探讨,也都是热点。 到今年8月份,在该案宣判之际,一个“杭州七十码事件肉出疑似替身张礼礤”的帖子在网上现身了。虽然当地法院再三驳斥“替身”之说,却几乎无人相信。直到新华社刊发记者专访,并且拍摄了一张胡斌本人的近照之后,事态才最终平息。 胡斌案至此并未划上句号。有网友自省:“替身”说给社会和网络带来了一场地震,是否需要道歉?南方都市报就发表了言论:《网民不必为一个真胡斌而道歉》,理由是,质疑精神是网络和公民社会的固有属性,推动着追求真相和社会进步。此次的“误算”,并不影响其价值。所以,当有关方面宣布已将“谣言散布者”逮捕归案的时候,又引发了网络的一番争论。 无论如何,发生于2009年5月份的“胡斌案”,注定将在中国的社会政治发 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应对 网络天地 38

网络舆论暴力及其法律规制

网络舆论暴力及其法律规制 刘伟陈军 提要: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它的特性既带来了舆论正效果的繁荣也带来了负效果的增长,网络舆论暴力(鉴于舆论暴力在网络中始成为问题,故在此舆论暴力与网络舆论暴力同义)频繁出现,侵害当事人的权益,造成网络舆论环境的实质不自由,造成大量信息垃圾。本文在分析了舆论暴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进行预警、宣泄、控制、救济的法律规制的意见。 正文: 网络世界更自由、传播更快速、参与者更多、受制裁的可能性更少,这些特性使得部分学者甚至视之为理想中“意见的公开市场”的实现。然而事物的益处越大,越具有更大的为害危险。网络的这些“更”的特性使舆论的效果在网络世界出现了“放大效应”,即网络舆论在放大舆论的正效果的同时也放大了负效果。舆论暴力,即网络舆论的负效果之一。 舆论暴力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是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公布当事人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给当事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他们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我们认为,所谓的网络舆论暴力,就是指在网络舆论的特定情形下,舆论参与者对某一事件及其当事人的群体非理性舆论,并直接或间接造成当事人的权益损害的现象、是一种群体性越轨行为、是谣言传播现象在网络环境的发展、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随时间推进的动态而不是静态过程。 认定舆论暴力,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审判只是舆论暴力的表面现象,并非其本质表现,不宜列为其本质特征。 二、舆论参与者在网络舆论事件中表现的群体非理性与其个体平时的理性程度有一定但非必然的联系,舆论的偏向会影响参与者表现的理性程度。同时,

网络舆论传播的数学模型

网络舆论传播问题 一、摘要 本文讨论了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网络舆论形成及对网络舆论的调控与引导问题。 问题一,由调查问卷(见附录一),将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归类为主体、客体和外界,建立三层结构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FAHP)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网络舆论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隶属度原则,构造模糊一致矩阵,根据其性质求解出影响网络舆论主要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舆情指向,管理力度,事件本身的舆论价值,互联网发展的普及程度,及其对总目标的权重依次为:0.245,0.2025,0.105,0.1425。 问题二,以“邓玉娇事件”为例,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分析。根据网络舆论生成的“蝴蝶效应”机制,将该舆论的形成分为五个时期:产生期、成长期、爆发期、降温期、长尾期。首先,根据跟帖量散点图用最小二乘法通过Matlab拟合出各个时期的函数模型并检验其拟合程度。其次,通过对舆论形成的全过程建立的模型,判断其所处阶段,然后利用所建立的各个阶段的子模型作进一步的预测。 问题三,根据问题二中建立的模型,预测网络舆论的走势,判断网络舆论是否处于爆发期的潜伏阶段,并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及时调控和引导。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蝴蝶效应分段曲线拟合 二、问题重述 2.1问题背景 持有、接受、表达某种相同、相似的观点的人在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定的阀值,此时的观点就上升为舆论。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舆论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力量,能够左右社会大众和政府的行为。 现如今,互联网又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第四媒体”。显然,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在形成、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如何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开放的网络平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现今,互联网已成为新闻集散地、观点集散地和民声集散地。

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1、调查背景 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益流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网络存在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发育不健全。据专家分析,频繁阅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全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为了探明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我们以某高校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性别、年级、有关,也与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宿舍和家里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心,奴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又爱又恨。 2、调查目的 (1)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时间,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

的体验进行调查。 (2)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戏,网恋,娱乐等。 (3)最受大学生喜欢的软件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3、调查对象及地点 本次调查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主体,分别在社科楼,寝室,小篮球场,体育楼,人行路上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体,以大四的学生为辅助调查对象。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同学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4、调查经过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200名大学生关于上网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级、花费时间、从事活动、对网络舆论的了解、获取信息手段、关心的话题、对网络舆论的评价、对此的态度等等。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5、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于2016年9月28,9月29日完成。 6、调查人员组成 此次调查以寝室为单位,由寝室全体人员组成。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认识现状调查问卷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认识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同学: 您好!本次调查问卷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认识的现状,我们在高校展开这项调查。本调查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大约将占用您2分钟的时间,我们将对调查资料严格保密。请您认真填写,感谢您百忙之中的填答和对本次调查问卷的支持与配合!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所学专业是? ________________ 4.您经常上网吗? A经常 B有时上 C不太 D从不 5.您平均每天使用多长时间上网? ______________ 6.您上网常做的是哪些事情?(可多选) A随便浏览B查看新闻、资讯 C收发邮件D乱逛论坛 E搜索资料 F聊天交友 G玩网络游戏 H听歌、看电影7.您认为您使用网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A获得国内外最新实事资讯 B能够参与实事评论 C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络D方便学习,扩充知识 E娱乐F其它 8.您通常是通过何途径来了解网络信息的?(可多选) A门户网站B搜索引擎C大型论坛 D博客 E邮件 F其他专题网站 9.您上网主要关注那些事件?(可多选) A时政B公共安全C法治事件 D腐败现象 E社会生活F明星、娱乐G其他 10.您对从网络上所得到的信息作何看法?(可多选) A完全可信B参考价值C怀疑态度D完全不可信 11.目前,您的新闻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 A当地报纸B口头传播 C网上新闻 D校园 12.您对网上的新闻帖子的可信度的评价?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70% E70%-90% F大于90% 13.您是否在网上发布新闻? A经常B偶尔C从不发帖子 14.您认为网络行为中是否已经存在道德约束? A不太清楚B否,基本看不到有约束存在 C是,但是仍需要加强D是,已存在比较强约束力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议程设置;实名制;媒介素养。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 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点。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发布的主要承担人,他们通过发起议题,提出议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形成“议程设置”模式。网络受众通过讨论、回复的方式,同信息发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态度和共识。一旦达到一定的大众认同程度,便会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达为主,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舆论。 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虽然体现了网上舆论的民主特点,但由于发布者的知识构成以及心理问题等因素,一些网上发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过于情绪化。而这些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就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暴力。笔者试图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定义: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现象的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通过激烈的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把这种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往往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 1.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匿名性,使互联网用户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少感觉到限制,并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是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互联网的去抑制性效应”。这种“去抑制性效应”在网络中表现为:网民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暴力事件心有愤懑、不满,但是由于害怕自己遭到压制、报复,所以很少在公众面前表露;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觉得很安全,网民没有了顾虑,可以坦然大胆地表露自己的观点、意见。网民一开始可能只有某种偏向,通过交流使得这种倾向性得到加强、扩大,形成“群体极化”,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他们甚至通过谩骂、侮辱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以此减压。 2.议程设置的随意性与网络把关人的失职。网络就像一个自由市场,谁都可以在里面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议程设置” 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网络议程是由网站设置的,还不如说是由网民来设置的。虽然网络舆论暴力是网络公众的集体行为,但最初的形态基本

网络舆情素养习题及考试题

1.演艺明星开始自媒体账号,提高网络活跃度有助于平衡网络声音,理性引导舆论。0 2.网络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0 3.2010年9月,记者邓飞对宣黄机场的“女厕攻防战”,用微信进行直播。0 4.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0 1根据两级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的中介环节是(意见领袖) 2两级传播论提出者是罗杰斯。0 3网友爆料是网络舆情的唯一源头。0 4网络舆情在演进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反复。0 5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想什么,却可以影响人们怎么想。0 6意见领袖决定网络舆情走向。0 7大众麦克风时代是公众知情权回归的一种形象化表述。0 (公众表达权。) 8两个舆论场是指党报、党台、党刊、国家通讯社及它们创办的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和以民间口头交流,特别是网络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1 9以下哪种方式不利于“打通两个舆论场” (对意见领袖禁言) 10相对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专业的采访报道能力,较高的公信力和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能力。1 11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配合和补充推动舆情发展。1 12下列哪项不属于新兴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公信力高) 网络舆情等同于社会舆情。0 舆论的概念外延大于舆情,舆情概念外延大于民意。0 次生舆情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况,有罪推定、波及、牵连。1

在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舆情事件中,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酿成次生舆情。1 次生舆情出现的原因不包括(网评推动员) 作为流行语存在的舆情长尾,实际上是网友出于对某类问题的关注,而留下的社会印痕,其核心层面仍是社会心态的传接。1 下列哪项不属于舆情长尾的特征(危害性) 当前,移动终端已经取代PC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第一渠道。1 下列哪个案例曾创造了中国新闻史在传播方式上的先例(薄熙来) 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0 2010年9月,记者邓飞对宜黄机场的“女厕攻防战”,用微信进行直播。0 下列哪个新媒体出现后,自媒体成为网络舆论新战场(微博) 网络对于中产阶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0 演艺明星开设自媒体账号,提高网络活跃度有助于平衡网络声音,理性引导舆论。0 具有强大的设置议程和二次传播作用的网络群体的指的是(意见领袖) 专家称社会上反对延迟退休的原因的是阶层固化。0 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会出现以下现象(沉默的螺旋) 道义差主要强调的是城市之间的观点差别。0 下列哪个案例最能代表城市道义差(临武瓜农死亡事件) 人民日报对基层干部印象的调查结果,表现了罗宾汉倾向。0 基层政府最需要注意的是(公信力的提升) 弱势群体“发声”难,是因为沉默的螺旋原理。0 针对抚州爆炸案、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等暴力行为,网络上检讨官民沟通问题时有一种看法,

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密级 公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路国庆 (2008011501) 指导教师姓名:欧黔 职称:副教授 单位:中国汉语言文学系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新闻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月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月日 学位授予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20 年月日

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路国庆 200801150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传播凭借其多元化、交互性等优势在当代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做好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既可以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成长,壮大我国传媒体系;又能维护社会稳定,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舆论;引导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Lu Guoqing 2008011501 (Dept. of Chinese,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Abstract: D uring the network media flourishing today and its advantages in diversity and interactivity,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s. A good guidan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network media,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media system of China,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contribu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network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2011年3月17日,神州大地上继“非典”时期之后又再度上演了全民“抢购”的荒诞之事。从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沿海地区开始,逐渐蔓延起一股席卷全国的市民抢购碘盐风潮。一时间各地大小超市、商店的碘盐被抢购一空,平时2块钱一包的碘盐价格被炒到了10多倍甚至更高,盐被抢完之后甚至连酱油、紫菜、海带等含碘物品也被争购囤积,“碘盐”瞬间成为全中国人民关注的最热话题。 与现实中的疯狂抢购相呼应的是,网络上更是“谣言四起”。大致说法就是日本核电站排放的核废水流入海洋污染了海水,从而使海盐不能正常生产,我国食用盐势必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