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女权主义的第一次浪潮是在十九世纪。十九世纪英国出了许多著名的女作家,其中包括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爱略特等。代表作有波伏娃的《第二性》、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勃朗特三姐妹《呼啸山庄》、《简爱》等。

我们结合《简爱》来谈一下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简爱》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新发展。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女作家通过写小说来表现妇女的权利,因而他们的小说因而他们的小说没有更多的思想内容和精神追求奥斯汀的小说向前前进了一步,他通过恋爱和婚姻来谋求妇女的自由和追求,因而她的小说表现的男女平等就是缔结一门相互尊重的幸福婚姻。而夏洛蒂比前代小说家更近一步,她十分关心妇女问题,她认为妇女解放不在于谋求一门幸福婚姻,而在于谋求一份工作,获得稳定的物质基础,以此来维持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她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她在小说里坚持着这样一种观念,即有自尊的而无姿色的贫苦妇女,应当面向劳动市场,而不是在拥挤的婚姻市场里降低自己的人格。

当时妇女求职,谋求解放的道路是很狭窄的,夏洛蒂在她的几部小说中所描写到的妇女职业是做家庭女教师。有学者说,《简.爱》就是一部“家庭女教师的大宪章”它是以一种叛逆精神写成的。

简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位。当罗切斯特向她求婚时,她对他说,她希望继续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经济独立。另外简还追求感情的独立,简她坚持为了双方的利益,他们在感情上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这是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妇女要求感情上的独立,也即个性独立。这在当时是一种革命的要求。简谋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强烈的,《简爱》中有一段

台词说得非常形象“世界上有谁关心你呢?你做的事又会伤害谁呢?”“我关心我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越尊重我自己。”她坚持男女平等简把女性的独立解放放在第一位,坚持男女平等。她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简?爱》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小说,它反映了社会问题中的妇女问题。平民女作家站在进步的民主立场,对盛行的以金钱,门第,美貌作为交换条件的买卖婚姻的否定,申诉了爱情的真正意义在灵魂的呼应,奉献,给予。同时它的核心密码是十九世纪西方妇女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千百年来柔弱可怜,寻求男性保护,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在女作家所构建的一个神话世界里,挺立起来了,她获得了雄伟刚强的力量,显示出男性征服者的姿态。这女性的英雄性格表达了女性的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有一天,女人和男人将并驾齐驱,彼此处在完全平等,可以互换的关系上。

平等,女权主义的重要内容,不只是经济上的还有社会的。女人要想男人一样在这个社会享有同样的权利,尽同样的义务。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女性开始对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她们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这就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作家。

欧洲19世纪女性服饰大全

欧洲19世纪女性服饰大全 2009-08-02 编辑:jerry 19世纪服饰风格的主旋律 19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开始懂得自己在服饰中真正的需要,开始逐渐接受极其简朴的审美思维方式,同时仍然留恋着古典的自然优美形态.简洁的男装,充满古今情趣的优美女装,与新式纺织产品面料,是19世纪服饰风格的主旋律. 19世纪欧洲女装变化的背景概述 每一次剧烈的社会变革都会给女装带来明显的样式变化.19世纪被成为"流行的世纪",这里主要指的是女装,而且正如19世纪也同时被称为"样式模仿的世纪"一样,女装的变迁几乎是按照顺序周期性地重现过去曾经出现的样式. 19世纪的(法国)女装 (一)古典风格影响的女装 拿破仑时代,女装上其基本造型特点是强调高的高腰身,细长裙子,白兰瓜形的短帕夫袖.方形领口开得很大,很低.女装的重叠穿着是这一时期女装的一大特色.女裙为双层裙,内外裙采用异质异色面料,外裙较短,有前开衩以露出内裙为目的. (二)复古情调的女装 复古情调的女装最大的变化表现在袖子上,袖子加进垫肩,短袖制成灯笼状,长袖做得肥大蓬松,有时袖体上部肥大,下部紧瘦,人们称为"羊腿袖".袖子体积膨大化,袖子造型复杂化.妇女重新用紧身衣和裙撑.腰被紧身衣勒紧,再加上膨大的袖子和向外撑开的裙子,整个服装造型成X型,这是复古风的主要款式特点. (三)19世纪30--40年代 正是"七月王朝"时期,处于法国路易·菲力普时代,女子服饰向浪漫主义风格迈进日益完善的紧身胸衣增大裙撑围度,再度使裙子变成大钟形.上衣领口线开得更加低,把双肩露出于外面,领口边缘施各种花边和褶裥装饰.袖子膨大至极呈横宽造型,仿佛与先裙呼应,形成30年代左右最流行的造型. 40年代在度受到英国田园风格的影响,袖体回收出现宝塔式袖子,强调女子上体娇小,下体膨大的

历史英国19世纪末英国历史

19世纪末英国历史 19世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19世紀) 跳转到:导航, 搜索 千年:第1千年| 第2千年| 第3千年 世纪: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 22世纪 年代:1800年代| 1810年代| 1820年代| 1830年代| 1840年代| 1850年代| 1860年代| 1870年代| 1880年代| 1890年代 以19世纪家具布置的一间办公室 1801年至1900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9世纪。这段期间最显著的是西欧与北美因工业革命促成的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连带的,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皆逐渐成形,并影响到社会科学(包含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的诞生或重塑。但另一方面,这些工业国家透过强大的生产力与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数地区,并以倾销的方式破坏许多古文明国度,如中国、印度、土耳其既有的社会与经济体系,造成这些国家被迫走向“现代化”。 此外,民族主义兴起,使多数欧洲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现代国家,并开始建立与保存本国的历史与文化。 社会上,大量的社会冲突不停发生,使得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发酵,这其中又以深深影响下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最为著名。 在艺术上,上世纪流行的新古典主义艺术逐渐被浪漫主义替代,后来受到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刺激,欧洲又开始朝向写实主义发展,希望透过绘画、文学、音乐与摄影等方式捕捉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境与人物,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为著名。

目录 [隐藏] ? 1 历史 o 1.1 东南亚 o 1.2 东亚 o 1.3 南亚 o 1.4 中亚·中东 o 1.5 欧洲 o 1.6 北美 o 1.7 中南美 o 1.8 非洲 ? 2 重要事件、发展与成就 ? 3 重要人物 o 3.1 世界领导人 o 3.2 科学家 o 3.3 哲学家 o 3.4 军事领袖 o 3.5 艺术家 ? 4 19世纪年历 [编辑]历史 [编辑]东南亚 缅甸暹罗马来半岛东印度群岛菲律宾群岛安南新加坡[编辑]东亚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琉球群岛 19世纪前往北美洲兴建铁路的中国劳工。 [编辑]南亚 [编辑]中亚·中东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摘要: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标志着19世纪英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主人公简爱反叛社会传统观念,同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作斗争,勇敢地追求自由和自足。她的成长历程就是她作为弱女子在一个父权社会里不懈地追求 自己独立的过程。当激情和个人的独立、自尊相冲突时,简?爱选择了后者。她与罗切斯特最终的结合建立在彼此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夏洛特?勃朗特通过简?爱传达了女性的婚恋观,即:妇女只有保持独立才能在父权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从而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宁。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的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婚恋;独立;自主;父权;女权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时期,许多女性冲破旧习俗的束缚,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文学领域,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她们的作品代表着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传递出“觉醒的”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玛格丽特?奥利芬特(Magre Oliphant)早已提出《简?爱》是一部“女权主义宣言”的作品,许多评论家把简爱看作是现代要求解放的妇女的“原型”。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孩

子,简?爱战胜了世俗偏见和性别歧视,凭借个人奋斗,在一个父权社会中取得了她在性格和经济上的独立。这部小说也描述了简?爱和罗彻斯特的爱情故事,她主动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最终赢得了罗彻斯特的爱。简?爱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大胆追求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行为礼仪几乎是背道而弛。小说中,她对罗彻斯特的爱同她所追求的独立和平等相冲突,当在婚礼上发现了罗彻斯特的疯妻后,这种冲突发展到了高潮。简?爱的离开充分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妇女的独立和同男性的平等。 一、独立――早年苦难生活磨练出来的优秀品质 简?爱不幸的生活遭遇,即童年时期的孤单无助,少女时期的苦难生活磨练出她的反叛和要求独立自足的个性。 里德家对简爱的虐待唤醒了简?爱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承受了里德家对她无尽的羞辱之后,她开始奋起反抗。简?爱的反抗导致了她被关进“红房子”的可怕经历。房间里的一切甚至连桌布都是红色的,这红色是血的颜色,是母亲子宫的颜色。它把简?爱带进了幻象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从昏厥中醒来后,简?爱变得坚强、勇敢了,埋藏在她内心里强烈的感情和愤怒爆发了。她的指责甚至吓坏了里德太太,简?爱在里德家的反抗是她迈向自己的独立、寻求自由的第一步。 简?爱在洛伍德慈善学校的生活是她成长的一个新时期。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思潮。在创作方法上与现实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常用热情奔放语言、瑰丽的想象和矿长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而浪漫主义作为思潮,是十八世纪后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盛行并发展于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同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夸大主观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里传播很广。圣西门、傅利叶、欧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企图通过空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助长了耽于空想、脱离现实的倾向。 浪漫主义作家: (一)德国 弗里德利希·史雷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发挥了席勒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的论点,使“古典的”和“浪漫的”两个概念逐渐传播于西方文论中。他在美学论著《断片》中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主观精神高于一切,“而世界便是它的艺术品”。诗人写诗,是为了表现自我,表现人类的完整个性,因此,“浪漫主义的诗是包罗万象的进步的诗”,“许多艺术家虽然不过存心只写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下却描绘了自己本人”。史雷格尔的浪漫主义,是主观唯心论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他的论点通过英国柯勒律治、法国史达尔夫人等人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诺瓦利斯(1772-1801)是耶拿派的作家代表。他敌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主张恢复中世纪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去的女孩而写的,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神秘主义色彩。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的《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里,他把中世纪描绘成牧歌式的黄金时代。 阿尔尼姆(1781-1831)、布伦塔诺(1778-1842)。他们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对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感兴趣。民间诗歌的朴素、单纯,对当时的文学发生了很大影响。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当时涌现出来的童话作家。格林兄弟共同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1812-1814),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其中脍炙人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这些童话所宣扬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有教育作用。 霍夫曼(1776-1822)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主题上,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的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进行批判,别具一格的讽刺。艺术上,幻想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深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为20世纪现代派开启先河主要作品有《金罐》、《公猫摩尔》、《小查克斯》。海涅(1797-1856)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上创作道路的。他的理论著作是《论浪漫派》(1832),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进行了批评。他早期创作的诗歌体现浪漫主义特色。一是歌颂爱情,描写理想女性。二是想象丰富,描写梦境。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梦境描写,来延伸诗人的现实感受,追求超脱现实之外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世界。梦幻性超过现实性。三是热爱大自然,描绘自然美,采用民间文学题材。主要作品《诗歌集》和《新诗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罗曼采罗》

欧洲19世纪女性服饰大全

欧洲19世纪女性服饰大全 美图共赏 2009-09-15 09:44:29 阅读790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路易十六时代(1770——1789)这是洛可可风结束、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样式转换期,因此,服装上变化较复杂。1776年,受波兰服装影响,出现了罗布·阿·拉·波罗耐兹(robe a la polonaise波兰式罗布)图-11,其特征是裙子部分在后侧分两处像幕布或当时的窗帘似的向上提起,臀部出现三个柔和膨起的团,为了把裙子束起,罗布的后腰内侧装着两条细绳,在表面同样的地方装饰着扣子或缎带,细绳从里面下落,经裙摆向上把裙子捆束起来,绳端挂在或系在表面的扣子上,还有的在内侧裙摆处装上带环,绳穿过此环向上把裙子提起来后系上,外表也同样形成裙子被卷起来的形状。 在1780年代,帕尼埃消失了,裙子变得柔软了,但继续用紧身胸衣整形,肩上披着小型披肩,一种叫托尔纽尔的臀垫取代裙撑,和17世纪末一样,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法国之外的国家称其为克尤·德·巴黎(cue de paris,即“巴黎的屁股”之意)。 无论时尚多么嚣张,其实不过是时代的附属品。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人们突然没有了18世纪典雅、轻松的心态,空想主义色彩浓郁,而服饰将这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19世纪的服装风格,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简练和朴素,也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婉丽。 无论如何,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是法国大革命新古典主义后的回归,它在服装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那个时期,“女人味”的审美观念弥漫了整个欧洲大陆,女性似乎成了第一性,她们故作娇柔,服装款式充满幻想色彩,而男人也被女人的娇柔所吸引,他们收细腰身,甚至不惜使用紧身胸衣。 19世纪的时装业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工业的进步和更高级裁剪技术的出现,使服装的面料和款式更为多样化;由于彩色印刷术的出现,时装样本开始出版,它是现代时装杂志的“鼻祖”。它的出现使原本由宫廷贵妇引导流行的时代一去不返,时装样本和舞台剧中的女演员成为新的时尚代言人。 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织纹较密的白麻布,薄纱,条纹毛织物和蝉翼纱,给人轻盈、飘逸的感觉。强调细腰和夸张的裙摆,马鬃编成的裙撑首次出现。为了显示细腰,肩部设计不断扩张,袖口也极度夸张,甚至在袖根部用金属丝做撑垫。

概论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写作主题

概论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写作主题 刘寒冰 摘要: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开始抛弃早期模仿男性作家的写作风格,有意识地树立起独立的见解,她们的作品无论从写作技巧,还是从内容上来讲都日趋成熟。作品的主题涉猎广泛,包括家庭、婚姻、爱情、自由和教育等各方面,女性作家开始在她们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去抗争男权社会中的不平等。其中,婚姻与爱情、女权主义和与传统的冲突成为主要的三个方面,出现在许多的小说和诗歌中。简要分析她们的写作主题,能使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女性作家作品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女性作家;主题;婚姻;爱情;女权主义;冲突 I.婚姻与爱情 婚姻与爱情是大多数作家,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创作中心,但对女性作家而言,无疑又是她们最关注的话题。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繁荣阶段,阶级斗争的形势更严峻,工业大发展使人口的迁移变得容易和迫切,不同地区的思想交流更广泛。虽然进行了民主改革,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还是不断涌现,其中尤以女性的社会问题更突出。当女性看到整个社会在不断前进,繁荣发展,但自己的社会地位仍处于被人们尤其是男性忽视的状态,她们要为自己争取权利,不是通过发动革命战争,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告诉社会他们的需求,而最为迫切的就是改变妇女在家庭――-最小社会单位――-的地位。因此,婚姻与爱情就成为许许多多女性作家反复讨论的话题,以期从中表达自己的诉求。 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之上的,这几乎是19世纪所有英国女性作家的共识,她们通过不同的写作方式和不同的人物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主题。而真爱到底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以及怎样的婚姻才算幸福,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以简·奥斯丁和艾米丽·勃朗特最有代表性。 首先,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以平等来阐释真爱和幸福的婚姻。小说中的平等包含了思想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和感情上的平等。简·奥斯丁认为,婚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婚姻不应屈从于任何压力,结婚不为财富,不为社会地位,只为纯真的爱情。 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的爱情则让人多了几分惋惜和伤感,西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这条爱情之路走得坎坷感人,忠诚成为爱人之间最重要的东西。勃朗特最让人钦佩的一点是通过凯瑟琳告诉读者,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产生爱情,因为在人性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II.女权主义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和每位女性都相关的婚姻与爱情外,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关注的另一个更为严肃的话题就是女权主义。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使她们开始注意更多的女性社会问题,包括在民主,政治,教育和工业发展等方面,这种积极地为女性争取各种社会权利的思想,可以理解为女权主义的具体表现。 伴随着19世纪的工业大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有关女性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女性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拥有的权利和受教育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相称,似乎已成为被抛弃的一个社会团体,这种危机感促使女性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需求。可喜的是,这种抗争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和乔治·艾略特等的小说中都有不同的描写。其中,夏洛蒂的《简·爱》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反传统的典范。 悲惨的童年生活使简·爱慢慢地变成一个坚强的女性。叔叔家和福利院就像一个残酷的战场,不反抗就无法生存。如果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痛苦只因年纪小无依无靠,那么,成年以后对周围环境的抗争则表现出一个成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不仅是思想上的,而且用行动实施出来。由于受到一定的教育,使简可以成为家庭教师,从而取得经济上的独立。用政治经济学上的观点可解释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是女性能够取得社会地位的基础。因此才有简质问罗切斯特是那段关于平等的经典台词。 与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男女主人公各自对对方的深入了解最终平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同,夏洛蒂·勃朗特想要表达的是简·爱不仅可以自立,还可以从情感上和生活上去帮助罗切斯特。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了,女性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和男性一样的平等社会地位。这种女权主义的思想成为许多女性激励自己的武器,不断向男权社会发起挑战,以便得到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权利。 III.与传统的冲突 在19世纪的英国女性作家作品中,另一个关注的话题就是女性的需求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在众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既积极表达愿望,却又时常受到传统思想道德的压迫,女性作家总是在社会传统和超越自我之间挣扎,这些挣扎都真实地被反映在作品中。 157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8568022.html,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作者:张晓颖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5期 摘要: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标志着19世纪英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主人公简爱反叛社会传统观念,同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作斗争,勇敢地追求自由和自足。她的成长历程就是她作为弱女子在一个父权社会里不懈地追求自己独立的过程。当激情和个人的独立、自尊相冲突时,简·爱选择了后者。她与罗切斯特最终的结合建立在彼此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夏洛特·勃朗特通过简·爱传达了女性的婚恋观,即:妇女只有保持独立才能在父权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从而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宁。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的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婚恋;独立;自主;父权;女权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时期,许多女性冲破旧习俗的束缚,走出家庭,进 入社会。在文学领域,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她们的作品代表着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传递出“觉醒的”19世纪英国女性 的婚恋观。 玛格丽特·奥利芬特(Magre Oliphant)早已提出《简·爱》是一部“女权主义宣言”的作品,许多评论家把简爱看作是现代要求解放的妇女的“原型”。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孩子,简·爱战胜 了世俗偏见和性别歧视,凭借个人奋斗,在一个父权社会中取得了她在性格和经济上的独立。这部小说也描述了简·爱和罗彻斯特的爱情故事,她主动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最终赢得了罗彻斯特的爱。简·爱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大胆追求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行为礼仪几乎是背道而弛。小说中,她对罗彻斯特的爱同她所追求的独立和平等相冲突,当在婚礼上发现了罗彻斯 特的疯妻后,这种冲突发展到了高潮。简·爱的离开充分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妇女的独立和同男性的平等。 一、独立——早年苦难生活磨练出来的优秀品质 简·爱不幸的生活遭遇,即童年时期的孤单无助,少女时期的苦难生活磨练出她的反叛和要求独立自足的个性。 里德家对简爱的虐待唤醒了简·爱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承受了里德家对她无尽的羞辱之后,她开始奋起反抗。简·爱的反抗导致了她被关进“红房子”的可怕经历。房间里的一切甚至 连桌布都是红色的,这红色是血的颜色,是母亲子宫的颜色。它把简·爱带进了幻象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从昏厥中醒来后,简·爱变得坚强、勇敢了,埋藏在她内心里强烈的感情和愤怒爆发了。她的指责甚至吓坏了里德太太,简·爱在里德家的反抗是她迈向自己的独立、寻求自由的第一步。

十九世纪英国美术

19世纪英国美术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8世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了英国教会,标志着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开始,但也导致了新教徒捣毁宗教形象的运动。这场运动终止了英国灿烂的中世纪文化,世俗肖像取代了传统的宗教雕刻、祭坛画和手抄本装帧。直到18世纪上半叶才产生了具有英国独特风格、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画家。其中第一个最有影响的是威廉.荷加斯(1679——1764)。1720年荷加斯作为一个铜板画家独立工作,1726年进入画家松希尔的画室学习油画技法。荷加斯的作品主要是铜板和油画风俗组画及肖像画,著名的有《妓女生涯》、《浪子生涯》、《文明婚礼》等等。他把这些作品称为“社会道德题材”,对当时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辛辣的讽刺,荷加斯的肖像画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理想化肖像,他善于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社会特征,作于50年代后期的《卖虾女》最有代表性。 乔舒亚.雷诺兹(1723——1792)18岁到伦敦学画,后出访意大利,深受古典主义影响。1752年他回到英国后即成为英国最负盛名的肖像画家,他的作品具有巴洛克的气质,形象真实生动,富贵堂皇,注重心理刻画,他的追随者甚多,形成18世纪后期英国的一代画风,他的肖像作品成为当时肖像创作的典范。当时还有著名的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1727——1788),比雷诺兹、庚斯博罗晚的英国著名肖像画家有雷伯恩(1756——1823)、罗姆尼(1734——1802)、劳伦斯(1769——1830)等。其中劳伦斯的肖像画技法在英国有很大声誉,同时他被看作是英国肖像画的最后一位有才能的画家。 英国浪漫主义绘画在英国美术史中属于历史画范畴,主要指以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大型情节性绘画,在英国,文学艺术上浪漫主义思潮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有亨利.弗赛利(1741——1825)、威廉.布莱克(1757——1827)、帕尔默(1805——1881)和波宁顿(1801——1 828)。 英国风景画——风景画的发展是英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他对整个西方美术进程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著名的画家有理查德.威尔逊(1713——1782)

英国文学18-19世纪浪漫主义

Part Five: Romanticism in England the Age of Poetry Teaching Arrangement: I. Historical Background II. Romanticism III. A. poets 1. Escapist romanticists / Lake Poets(湖畔派诗人) (William Wordswor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Robert Southey) 2. active romanticists /demonic group/Satanic school (撒旦派) (George Gordon Byron, Percy Bysshe Shelley, John Keats) B. essayists (Charles Lamb, William Hazlitt, Thomas De Quincey) C. novelist (Walter Scott) I. Historical Background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transformed Britain from agricultural to industrial country, responsible for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social life and the worsening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2) American revolution in 1775—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ritten by Thomas Jefferson in 1776, with it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rights; (3)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1789 —introduced the democratic ideals: 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for everybody; (4)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in the British colonies; (5) the introduction of system of national education; (6)the Factory Acts《工厂法案》by which the employment of children under nine was forbidden by the law. (7) Lyrical Ballads, 《抒情歌谣集》a collection of poem by William Wordsworth an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published in 1798, which marked the start of Romanticism as a literary trend. II. English Romanticism 1. definition—English Romanticism is generally said to have began in 1798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ordsworth & Coleridge‘s Lyrical Ballads and to have ended in 1832 with Sir Walter Scott’s death and the passage of the first Reform Bill《改革法案》in the Parliament. English Romanticism is a revolt of the English imagination against the neoclassical reas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9-1794 and the Engl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English Romanticism. Romanticists show in their works their profoun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ir deep hatred for any political tyranny, economic exploitation and any form of oppression, feudal or bourgeois. 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they revolt against reason, rules, regulation, objectivity, common senses, etc. and emphasize the value of feelings, intuition, freedom, nature, subjectivism, individuality, originality, imagination, etc. 2. The features of the Romantic writings: 1)?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bourgeois society. 2) Their writings filled with strong-willed heroes or even titanic images, formidable events and tragic situations, powerful conflicting passions and exotic pictures. 3) pay attention to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life of man. Most works are supernatural and full of

13、十九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的崛起与英国文化

第23卷第4期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7月V ol .23 No .4Journal of C hang C hun T eache r s College Ju l 2004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的崛起与英国文化 龚北芳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 要]十九世纪英国有30多位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她们以女性视角对妇女的处境进行描述,创作 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 [关键词]十九世纪;英国文化;女性作家;女性作品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4)04-0123-02 英国妇女写作开始于17世纪,但直至18世纪末,拉德克利沃夫夫人和玛丽亚埃奇沃思为首的女性作家才开始以小说的形式进行创作,并在文坛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到十九世纪,女作家已达30位之多,而且大多是有影响的作家,如简奥斯汀,乔治爱略特,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布朗宁等,成为世界文坛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十九世纪只有英国的文坛出现了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这应从英国文化、女性写作传统及女性创作中潜在的社会文化内容等方面来探究它的必然性。 一、英国文化与女性作家 谈到英国文学就不能不涉及英国的文化。英国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建立了一个君主立宪制,并一直持续至今。这种形态对英国的文化影响是多重的。首先保留了王室,人们把王室作为英国尊严的象征,王室的存在成为英国文化的中心和英国的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使每个英国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尊重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血液。其次,英国选举制度和两党执政制度使英国成为民主意识深入人心的世界头号强国。第三,英国的民主制度,具体表现为对个体的尊重。人们能够为了自己的权利而进行斗争,这标志着人的权利受到重视,权利得到保护。 英国人民政治制度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十九世纪英国的文化显示了它的特点:民主、自由、独立、尊敬个体,遵守社会秩序。 民主的文化促进了英国的人人平等。男女是否平等历来被用来衡量社会是否民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十九世纪英国文化已达到真正民主的程度。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英国女性形成了独立的、自信的、坚强的性格。妇女所受到的普及教育又使她们摆脱愚昧状态,在阅读大量的书籍中,顺其人的本性去憧憬理想和品味现实。英国经济繁荣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妇女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妇女们可以有思想,可以博览群书,……男人们开始赞同并帮助她们要变得聪明、智慧,而不是嘲笑 或阻止她们。”[1]尤其是中产阶级妇女,不必为了生活而拼命奔波,有了闲暇时间读书写信,又有一定的 文化素质去用心体验生活中滋味。女性作家在十九世纪英国的民主文化阳光普照时期,感受到了温暖而迅速地成长起来了。她们吸吮着民主的文化,开始了艺术创作,并把自己的创作贡献给养育着她们的英国民主文化,必然要展现了民主、自由、独立、维护社会秩序的文化特征。两相融合、又相互促进,女性文学终于蓬勃而起。 二、英国文学传统与女性作家 伍尔芙说:“伟大的作品不可能单独地无缘无故地诞生,它是成年累月共同思考的结晶,大家都作 过努力,单个声音的背后隐藏着大众的才智”[2]埃伦莫尔斯也说“对女作家来说,那种通过简单地从 男性文学成就中吸取营养的做法已被阅读相互的作品所取代,已被一种交混回响所代替。”[3]她认为简 奥斯汀在小说上取得的成功就是由于有一大批优秀的和不足道的女作家写的小说供她借鉴。作为民主文化的一部分,英国女性文学有着它的优良的文化传统。 早在17世纪,英国就出现了以写作谋生的女作家贝恩,正是由于贝恩的示范,在十八世纪才出现 [收稿日期]2004-03-27 [作者简介]龚北芳(6 )女,黑龙江林口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3 192-21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 《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研究》是与绍兴文理学院的合作项目,2009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成果,是一部旨在较全面、较系统地研究19世纪英国女作家的著作。重点介绍了19世纪文坛以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爱略特为主要代表的一流女

作家,及玛丽雪莱、盖斯凯尔夫人等一大批女作家的作品。研究了女性作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展示女性意识得以凸现并逐渐发展演进的过程。 书名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研究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页数249页 开本16 品牌安徽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琼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539648545 目录 1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2图书目录 1基本介绍 编辑 内容简介

《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研究》是一部关于外国文学理论的专著,旨在较全面、较系统地介绍对于19世纪英国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研究》分为十章,以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创作繁荣为背景,侧重介绍了以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爱略特、玛丽·雪莱、盖斯凯尔夫人等一大批女作家及其作品。作者论述全面,条理分明,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可以凸显19世纪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英国女性文学的创作趋向和规律。 作者简介 王琼,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领域为欧美文学和英国女性作家。主讲《外闺文学史》《欧美女性作家作品研究》等专业课程,参与编写《欧美现代文学史》等教材,主持了浙汀省两项省级课题,在一级刊物和多家核心刊物发表《论乔治·爱略特的心理分析艺术》《19世纪前英国女性创作述评》《从塞普蒂默斯透视伍尔夫》《论乔治·爱略特早期创作中的道德探索》《论杜拉斯创作中的重复叙述》等多篇论文。 2图书目录

19世纪英国文学总结

19世纪末迎来英国戏剧的复兴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 《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 《莎乐美》(Salomé,1893年) 乔治·萧伯纳G 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圣女贞德》(Saint Joan) The Victorian Age—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Victorian literature: Novel became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the most vital and challenging expression of progressive thought. Writers like Charles Dickens, William Thackeray, George Eliot, Thomas Hardy showed their primary concern is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with sympathy for the poor and the unfortunate and became the major voice of the literary world by presenting a faithful picture of the horrible capitalist England. The big output by the Victorian poets, especially Alfred Tennyso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oet of the time, and Robert Browning, the most original and experimental poet, paved the way for the 20th-century modern poetry, both in subject matters and technique. Dickens Points of view: He hates the social evils and intends social reform by exposing and critic izing in his works all the poverty, injustice, hypocrisy and corrup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England. He thinks that the state should intervene to control the rapacity of landlords and capitalists. He wants improvement in the life of the poor, but is afraid of a real revolution. Dickens is a humanitarian who pours all his love and sympathy for those poor, weak, innocent, injured and neglected good people.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The greatest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Major Works There is abundant variety in Dickens’s invention of character and situation. Dickens has often been compared to Shakespeare for creative force and range of invention. 1836—1841, first period, Period of youthful optimist: fun, high spirit, naive optimism 1) Sketches by Boz (1836) ?博兹特写集?, the first book 2) The Pickwick Papers (1837) ?匹克威克外传? 3). Oliver Twist(1837-1838)?奥克佛·特维斯特?,《雾都孤儿》 4). Nichols Nickleby (1838-1839)?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5). The Old Curiosity Shop (1840-1841)?老古玩店? 6). Barnaby Rudge (1841) ?巴纳比·拉奇? 1842-1850, The second period-- Period of excitement, irritation and frustration: exposing the corrupting influence of wealth and power, optimism turned into dissatisfaction and irritation 1) American Notes (1842) ?美国札记? 2) Martin Chuzzlewit (1843-1844)?马丁·朱述尔维特? 3) A Christmas Carol(1843)《圣诞颂歌》 4) The Chimes《教堂钟声》

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

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 ——以《飘》和《简·爱》为例《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在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切斯特先生的女儿,在此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意外得知罗切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疯了,并且正关在庄园里,于是简爱离开庄园,并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当简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切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庄园,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性格刚强、才华出众,她的灵魂塑造了简·爱,发出了女性独立自尊的呼声,百年以来感动了世界各地无数女性的心。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部小说带有自转的色彩,将自己的人生遭遇加以渲染融入到《简·爱》这本小说里,让读者被书中主人公的故事撼动的时候感受到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小说中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19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流露于小说的字里行间,让人仿佛回到那个年代的英国。而同一时代的美国正经历着南北战争等一些大的社会动乱,整个美国处

英国19世纪文学

19世纪的英国文学 英本1班陈亚云 111020109 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大诗人是布莱克。这个靠镌版谋生的手工匠人是法国革命的热烈的拥护者,但又反对它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所写的诗也大异于18世纪的优雅含蓄,而着重想象力和神启式的宗教感,初期的《天真之歌》(1789)写得纯真,《经验之歌》(1794)写得沉痛;后来诗风一变,转而写作篇幅巨大的长诗如《四天神》(1804),其中有一套独特的象征和神话系统。 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柯尔律治另有特长。他的《古舟子咏》(1798)借用了一个充满了奇幻之美的航海故事,探索了罪和赎罪的问题;他的短诗《忽必烈□》(18 16)发掘了诗的音乐美和人心的联想作用;他的理论著作《文学传记》(1817)吸收了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论点,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尤其是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使他成为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敏锐的理论家之一。 然而这人的诗才在短期的闪耀之后相继熄灭了,另一代诗人在1815年左右起来,把浪漫主义诗歌带进了更广阔的境界。拜伦、雪莱、济慈三人各有特色,但是都忠于法国革命的理想。拜伦是出于对暴政的反感,雪莱是着眼于未来的理想社会。拜伦在他的杰作《唐璜》(1818~1823)里一反欧洲旧传说,把主人公从纨□子弟转变成热血青年,让他两度横越欧陆,通过他的眼睛见证了又评论了广阔的欧洲现实。拜伦诗如其人,始终为自由而斗争,产生了超越英国和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上的重大影响。雪莱的抒情诗情思专注而意境高远,《西风颂》(1819)鼓舞了当时和后世的革命志士;他的哲理诗探讨人类解放和理想的男女关系等重大问题,以议论入诗而诗句依然绚烂多采;他有志于复兴希腊式的诗剧,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20)里他师法埃斯库罗斯而又不取其懦弱,重申人的复兴的胜利,诗句挺拔,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一时期诗歌还有司各特、克莱普、莫尔、坎贝尔、胡德等人的作品。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去世以后,没有另外一个时期有这样多的第一流诗人,创作了这样大量的为后世所珍视的第一流作品。浪漫主义也有著名的散文作家,如兰姆,他的《伊利亚随笔集》(1823)以其风趣、典雅得到了英国和世界无数读者的欣赏。此外还有《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1821)的作者德·昆西,《幻想的对话》(1824~1848)的作者兰道尔,都讲究风格,喜作“美文”。原来以写诗出名的司各特从1814年起写了27部长篇历史小说,用雄迈的文笔再现了苏格兰、英格兰和欧洲历史上的一些有突出意义的事件,包括人民起义、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和近代国家在反封建的斗争中的建立,展示了历史的进程,刻划了众多的英雄人物,留下了《威弗利》(1814)、《罗布·罗伊》(1817)、《米德洛西恩的监狱》(1818)、《艾凡赫》(1819)等名著。同样有影响的,特别在英语国家的读者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