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与中国现代建筑现象

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与中国现代建筑现象
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与中国现代建筑现象

《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与中国现代建筑现象》

我们的世界在飞速发展,城市在不断扩大,摩天大厦拔地而起,我们的城市面貌也愈发相似。这一切正如王受之先生在他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一书中对当代建筑的发展特点预言的一样——“(1)国际性的趋同化成为当代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2)建筑风格上倾向相似化的趋向。”我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反正在我们中国,随便走进哪个城市,你总会不期而遇一些所谓“粘贴复制”的痕迹。当然,这种现象也可以将其“美化”为国际性趋同化的噱头。说实话,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我国当代建筑的现象,唯一比较恰当的描述我认为当属王澍先生的“愤青”言论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中国至少在城市里完全重建了一个国家,但这个国家不叫中国,是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和中国是没有关系的,是一种global国家。”我们知道在当前国际化的趋同下要不同是很难的,大家都相同。但是,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忘掉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来迎合这所谓的当下潮流呢?我认为,这是浅薄和不负责任的!虽然我们现在也在讲求“文脉”和“天人合一”,但是,若丧失了传统,讲求“文脉”与“天人合一”和塑造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的建筑思潮,关注西方的建筑动态,然后不加思考的模仿、生搬硬套,从未抓住其思想的精髓,只是在依葫芦画瓢,更有甚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给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竖起一座座暴发户式粗俗的碑体(CBD)。

我从不认为学习有错,但是如何化西为中用,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理应是我们更应该去思考的。我们知道当代建筑界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主义横冲直撞的存在体。如: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理性主义、新都市主义,环境主义等等,他们都具有非常特殊的贡献,对建筑的未来具有很大的促进和启示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他们也都仅仅是支流,具有很大的探索性成分。下面我就将以上各个思潮进行逐一解读。

(1)新现代主义风格。

新现代主义作为最有实力的流派,坚定不移地固守着实用主义哲学,充分肯定了现代主义的理性和逻辑。同时,在完善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又执著于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哲学,即新实用主义哲学。新现代主义美学是一种在肯定现代主义美学本质精神的基础上,更贴近当代设计、更加实用的美学。以迈耶、贝聿铭为首的新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正凭借他们的理论和作品,实践着新现代主义美学,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新现代主义有可能在21世纪中形成潮流,成为当代建筑中一个比较稳健的流派存在和发展。

(2)后现代主义风格

谈后现代主义风格就离不开建筑符号学,建筑符号学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表述,来研究建筑的符号信息的传递过程,产生了不少后现代主义佳作。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念主要是指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文丘里提出的既复杂又矛盾的美学思想。但是,后现代主义却存在着本身的局限性,它他之所以不能像现代主义一样达到垄断的主流地位,很大层面上与它过于强调装饰性、对古典主义风格的折衷性处理等有关。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过分依赖装饰符号和细节,也即,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局限性的所在。

(3)解构主义

对解构主义影响最大的还是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他们向先前所皈依的结构主义乃至整个形而上学的传统发起了猛烈攻击,反二元对抗、反绝对权威,强调多元的、非中心的、模糊的凌乱的方法,达到建立新的可能性的目的,为反现代主义运动增加了富有叛逆性和颠覆力的哲学内涵。解构主义建筑师盖里、库尔哈斯等则用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唤醒了一种陌生的审美意识,即对长期以来一直在正统美学概念之外的冲突、破裂、不平衡、错乱、不稳定等形式特征的审美,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解构主义可以说是目前声势比较浩

大,在设计探索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建筑流派,但是其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它很难大量性,普及性的建造。首先,结构过于复杂,在工程技术上造成一系列的困难,不经济,而且破碎的建筑形式与城市的文脉缺乏联系因此注定了其难以成为主流,仅仅是实验性,艺术表现性的支流而已。

(4)新理性主义

新理性主义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这里的理性”实际上是现象学的概念。以西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建筑师深受哲学家胡塞尔的启发和影响,即主张“面向事物本身”、“本质的还原”,强调对事物的原型的探索,来表达建筑的本质。

(5)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恢复旧的城市面貌和功能,使城市重新成为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中心。所谓“新都市主义”的核心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的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具有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要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建筑面貌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的方式是基本不进行新建,而采用在旧建筑基础上的重建、改造和修饰的方法,保留旧建筑的完整面貌,也保留旧城市的完整旧面貌,而赋予它新的功能内容为当代人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这绝不是简单的文物保护行动,他明显具有发展、改造、提供新的内涵的动机,而非简单的修复保护。

(6)地方主义

所谓地方主义是指在建筑上吸收本地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

(7)环境主义(环境派)

环境派是提倡建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的一个建筑派别,因为与当代环境意识密切结合,因此颇受关注。但在建筑设计上却没能摸索出一条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发展具有商业潜力的模式来,因此,具有很大的实验性特征。

综上所述,各个风格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当然也有其很难避免的缺陷,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特征恰当应运,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建筑之路,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为之付出努力的。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可谓如火如荼,但不难发现的是——城市千篇一律,文化缺失严重,建筑精品不多,距离满足人们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几年我国也有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建筑师在努力的改变着这种现状,但是总是力微功寡。所以,作为当下或未来建筑师的我们,必须对建筑的本质和从事创作的目的性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为此何镜堂教授提出了“两观三性”建筑观念,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再创新与探求,而不是白痴似得一味的抄袭或模仿西方时髦的建筑风格。要知道一个没有回忆,失去过往的城市即使再光鲜亮丽,也仅仅是一副没有思想的躯壳。它的存在将不会有任何意义,你可以叫它任何东西。童雋先生曾说“今天的建筑师不堪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因为与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的多。”的确,今天的建筑是无法与我国传统园林相提并论的,现代的建筑缺乏文人诗意的情怀,缺乏那种情趣与韵味是我们没有那种诗意化的想法吗?不是,只是我们失去了最初的那份纯真与田园画般的美好。王澍先生曾说“我形容一个好建筑的诞生是什么?就是,你一开始有一个很纯粹的,带有理想一样的想法,完了你要像长征要能够做到百折不挠,而且要说服大家,最后走到终点你还保持了你最初理想的那个纯度,没有半分减损,甚至更加硬,这就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也就是说好的建筑诞生于保持自己理想纯度的建筑师手中,而且这种纯度是不以权势,风潮等等为转移的。它是一种对固有文化、地理特性的执着。

王澍先生在评价他自己时总是说,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只是碰巧会做建筑。这句话也

许可以送给我国那些自大的建筑师们。为什么首先是个文人?因为文人知道自己的过去,拥有对过去的的记忆,明白传统中的优秀特质与不可替代之处。其次才是建筑师,才是所谓思潮与风格的创造与秉承者。

回首往昔,乃识前途。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范围内所占比例近1/4,主要题目类型均有覆盖(填空,名词,画图,简答,论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记忆和论述两大类,记忆类考点集中在与现代派建筑相关的内容,而分析类则很有特点,往往是整份考卷中最为灵活的题目,可谓仁者见仁,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大方向有适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靠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西方近代史纲的核心线索很明确,就是现代派建筑,具体又可分为产生,发展,兴盛,流变等几个环节。 产生 产生的背景有以下: 现代建筑产生之前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各种复古风格和折衷主义,(各自的代表作…)总的来说古典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桎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新建筑的产生,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技术背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出现,从根本上打下了新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如最早应用生铁的一批建筑如赛文桥,水晶宫等,最早的大跨结构,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蒙马特教堂,最早的电梯otis,最早的钢框架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等等,还需总结) 思想背景,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积极方面,反对古典样式的束缚,开始了新风格的探索,但消极方面,它的某些思想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比如热衷于手工艺的表现,这与工业革命的进步潮流又有相悖的地方。 探索与发展 早期的探索大致从两个方向,即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和理性的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其中后者更为本质和重要。 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在各国家的不同表现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作品需总结) 起始,比利时 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与维也纳分离派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 荷兰,贝尔拉赫 芬兰,老沙利宁 等 2)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绘画流派:立体主义(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表现主义(蒙德里安)等 建筑上的表现: 荷兰风格派 俄国结构主义 3)其它 表现主义,探讨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 意大利未来派(伊利亚·桑等),对未来建筑与城市形象的想象,包括巨型尺度的建筑,城市立体交通,强调速度和机器的力量(当时无一建成但很有远见,后来大都实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

西方建筑思潮

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与中国当代建筑现象 西方当代建筑思潮 一、多元论思潮 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向多元化发展,在建筑领域中指的是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这种趋向获得了建筑与环境的明显的地区性特征。路易斯。康和柯布西耶是探索多元论建筑的先驱人物。 1、粗野主义:保持建筑的自然本色,混凝土不加粉刷,构件直截了当、生硬。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史密森夫妇的亨斯特顿学校 马赛公寓 2.,典雅主义:(形式主义、新古典主义)吸取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偶有装饰、不用柱式,以传神代替传统形式。密斯的西柏林美术馆斯东的美国驻印度大使馆雅马萨齐(山崎实)的纽约世贸中心。 西柏林美术馆

3,隐喻主义:(象征主义)强调艺术造型和象征含义,个性强烈。具体象征,小沙里宁的肯尼迪侯机楼 乌特松的悉尼歌剧院抽象象征,汉斯的柏林爱乐音乐厅林璎美国越站纪念馆 肯尼迪候机楼 4,新乡土主义:建筑构思结合地方特色,适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使人、建筑、环境较好的融为一体,继承了阿尔托的主张,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主流创作现象。民族的样式和地方的材料,具有历史感和人情化特色。 吉芭欧文化中心

5、光亮式(银色派):大片的玻璃幕墙,国际式的延伸。SOM的纽约利华大厦1952第一座全玻璃幕墙建筑贝聿铭波士顿汉考克大厦 汉考克大厦 6、高技派:建筑造型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建筑电讯派是高技派的激进派,电报式建筑语言,设备暴露。罗杰斯、皮亚诺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斯特林的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 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

7,探索共享空间与新颖空间:共享空间的七点手法①既有规律又有变化②动态③水④交往空间⑤共享的空间⑥自然⑦照明、色彩、观光电梯波特曼的旧金山海亚特旅馆亚特兰大桃树街广场旅馆贝聿铭的美国国家美术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8、新陈代谢派:插拉式建筑,立交方式,过时建筑随时可以撤换。丹下健三的山梨县文化会馆黑川纪章的中银仓体大楼 山梨县文化会馆

西方现代建筑流派

最近在论坛里发现爱好历史的盆友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近代建筑史流派的问题。一时兴起,计划以各流派特征,带表人物,代表作品为层次,做一个对西方建筑史各时期更替的提要。一来,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二来,希望以此为载体与大家交流学习。 总之,一点拙见,请多多指教。 下面是正文。 新古典主义: 19世纪的建筑,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对古希腊、罗马建筑形式的因袭。这在政治上,反应出了新资产阶级的民主立场。但是将其称呼为古典主义复兴,又有些过于简单化。 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了一股追求“新真实”热潮,相对于——本质上仍然是贵族的个人主义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者歌颂自然、自由哈追寻源头。这一思想在建筑上也有体现,法国理论家洛吉尔,将建筑起源追溯到“茅屋”;另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说法认为,建筑本质上是梁柱结构,它的原型便是基督教里的所罗门神庙。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是通过对简化至几何图形、重视比例等方式,尝试与长期对立的自然和解。而古希腊建筑理想,不过是这一愿望的得力工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奥古斯都·普金:英国哥特复兴的旗手,哥特建筑的理性被认为能够精华巴洛克繁复的装饰,以及结束垄断建筑和艺术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其代表作有英国国会大楼。 ·辛格尔:1826年以使者的身份游历英国,辛格尔吸收了其哥特复兴的成果。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辛格尔建造了大量体现现代自由国家社会文化机构的公共建筑。代表作有柏林建筑学院大楼、柏林新帕克霍夫库房、国家剧院、柏林老博物馆。 结构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巴洛克繁复的装饰,热情冷却。因而转向自然。人们的兴趣在于,于自然中发现人自身的天赋才能。这一时期,学院派里涌起一股追随建筑本质的思潮,建筑设计首先将要素整合后,再以几何的古典建筑美学原则组合。 但这时,工程学院的设计师们对抽象的几形态并不感兴趣,他们坚持着建筑的结构逻辑。另一方面,迪郎编辑了历史建筑的图示,制作出了建筑要素的原型。这为将建筑设计的方法快速的教授给工程师们,提供了方便。虽然这种类型学,并不能直接指导设计,但结构理性主义突出工程技术,和对建筑要素进行科学分类的理念,表现了这一运动的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迪郎的主要贡献是其理论著作,如《古代与现代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另

[浅谈,当代中国,建筑]浅谈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

浅谈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 摘要:通过考察梳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审视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具体就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予以了深入论述,最终提出了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中值得反思的内容和问题。 关键词: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倾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 建筑思潮的演变史贯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结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确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建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筑,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理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秉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变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这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建筑思潮–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正是它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各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历程 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 开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是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中途夭折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震荡仍然是强烈的。一方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产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建筑文化所产生的民族意识。学术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式”以新生、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表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超越简单的要不要“民族形式”的争论,向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思,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的考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的关注。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三,是中外建筑文化的比较。文化反思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出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 多元探索阶段,中国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筑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面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建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思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风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设计方法论的介绍。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 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 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 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 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 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 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 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 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 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 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勒·柯布西耶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

西方现代建筑简介

西方现代建筑简介 将18世纪后半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划分为近代建筑;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划分为现代建筑。18世纪末工业革命后西欧和北美19世纪进入工业化时期,直至19世纪末,传统建筑观念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汇合成“新建筑运动”。20年代至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形成与传布。50-60年代其最发达、最具代表性建筑是摩天大楼。从60年代起,新创作派现代建筑隔断文脉,指责“国际式”建筑风格。进入70年代后,呈现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史新时期开始,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为建筑发展开辟道路。 旧形式和新内容的矛盾,促使一批又一批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们去探索新路。19世纪末开始,掀起了“新建筑”运动和“现代建筑”的热潮,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 说:“我们不能在无尽无休的复古了,建筑不是前进,就是死亡,建筑没有终结,只有继续革命”。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指出:“历史上的样式对我们来说已不复存在,一种属于我们的时代的样式已经兴起,这是一次革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使房屋建造数量飞速增长,类型不断增多:国家机构的建立需要国会、行政楼;进行经济活动需要银行、交易所和市场;从事工业化生产必须的工厂、科研机构;进行文化教育的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用的各种文娱、体育设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住宅、医院、旅馆和购物中心;交通运输所需的车站、港口以及各种市政设施……。美国建筑师沙利文Louis Sullivan指出:“形式总是追随功能”。19世纪前,一直以砖瓦木石为主要材料,19世纪中叶开始在建筑中使用铸铁和钢,19世纪末开始使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20世纪20年代以后开始铝材和塑料在建筑中应用。材料进步促进了结构发展,框架结构中,由于墙体不承重,内部空间可以灵活分隔,开窗自由。框架结构不但可以提高建筑的层数,同时也带来了不同于砖石结构的建筑外貌。二战后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结构形式如:各种薄壳结构、折板结构、悬索结构、空间网架结构以及塑胶充气结构等。二战期间,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西欧形成,1928年在瑞士成立了名为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国际性组织。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CIAM宣言在理论上有以下重要观点:1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2号召建筑师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4主张坚决抛开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architectonic,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 1、各类皮乌斯Walter Gropius是新建筑运动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曾任包豪斯校长,1937年后居住于美国,从事建筑教育工作。与梅耶Adolf Mayer共同设计的法古斯度工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钱最先进的近代建筑,包豪斯校舍以注重功能而著称,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充分发挥现代材料、现代结构的特点来取得建筑的艺术效果。 2、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法国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走向新建筑》一书中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新精神的新建筑,主张建筑应走工业化的道路,接受立体主义美术的观点,宣扬基本几何形体的审美价值,认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萨伏伊别墅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将马赛公寓设计成现代化城市的居住单位,这两幢建筑均选用框架结构,反映了他对新建筑所归纳的五点:1底层支柱,底层透空只设立柱绿化科引进底层。2屋顶花园,平屋顶可做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墙不承重可以灵活分隔内部空间。4自由立面,柱子可以退到建筑物内,外墙开窗自由。5横向长窗,外墙上可以开设连续水平带型窗。 3、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是现代主义建筑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投身一战后德国大规模建设低造价住宅的实践,1927年规划、主持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斯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 时间:2008-7-14 浏览量: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2008年第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8,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6期) Tot a l No 1176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纪社强(1972—),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讲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形态。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纪社强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8—0108—02 风格是时代的特征,是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透过西方建筑风格的流变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和领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引子。无论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古西亚人的萨艮王宫,它们都以极其宏大的规模来反映王族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理想上达到强化帝国统治的目的,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古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盛之时。其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讲究度量及秩序的和谐,神人合一的喜悦和热情,推崇人体美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意境。这种时代理性和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于合称为“古典建筑”的古希腊罗马建筑之上。雅典卫城的显阔繁华,图拉真广场的庄严高贵,虽然没有摆脱神庙的主题,但又似在宣示时人战胜自然的喜悦和向天神靠近以至和合的热情和期盼。如果说这仅是建筑外观的气氛和建筑整体的意境,那么,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时人的审美情趣。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种。希腊人以多立克石柱模仿男性,象征魁梧与雄壮;以爱奥尼石柱模仿女性,象征温文与典雅。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又加上了塔斯干和混合式两种,统称为古典五柱式。古希腊 罗马的建筑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时人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近千余年历史,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神的时代,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由于教会大力宣扬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文化的仇视,这一时期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不具有神学的性质。建筑亦不例外。反映神的威严和天的高远成了中世纪建筑的主题。缘此,教堂便成为中世纪建筑的最主要形式,从而汇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独特风格。近千年历史跨度的西欧封建建筑通常按其历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能体现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是哥特式建筑。而所谓罗马风建筑,即其“建筑风格既像罗马又非罗马”,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心理。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可谓代表之作。它们采用了柱式,但不严谨。“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此后,哥特式建筑兴盛。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世 8 01

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在开始的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般学术界仍将它们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与认识,也有将其统称做“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建筑中后现代概念的提出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关于社会文化问题的讨论密不可分的。后现代不是建筑领域的专有名词,其在不同的领域内涵不尽相同,但这个名词已被用来描述20世纪后半叶涉及人类政治、经济、社会、艺术以及思想与知识领域观念转变的共同特性。后现代思考开始于西方世界对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的全面反思。 建筑思想的转变总是折射出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变迁,但就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种种现象来看,建筑的发展也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有形式。建筑中的后现代在开始时往往被理解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现象,而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随着新的建筑思潮与建筑实践的不断涌现,其内涵也不断变化。随着弗兰普敦、柯尔弘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一系列著作的发表,一些在整体上对这一时期建筑转变的学术研究开始形成。建筑的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 西方的现代建筑运动在二次大战之间达到高潮。以现代派建筑大师的思想与时间为代表所推动发展的现代建筑派,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被人认为是抛弃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发展必然。当时先锋派建筑师们关注大量住宅需求的设计实验、强调建筑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都是19世纪以来持续探索的工业化时代建筑发展方式的决定性成果。在20世纪30 、40 年代中叶,先锋派门倡导的现代性被变异成一种特殊的、被称作“新传统”的纪念性风格。基甸、佩夫斯纳和希契科克等理论家的书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著作。 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建筑成为西方世界众多城市更新与振兴的重要策略。同时,这种顺应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而形成的现代化模式,又继续向西方以外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延伸,并且,现代派所创建的美学形势也同时从边缘走向主流。 现代派建筑师们普遍强调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使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理性精神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引领这个时代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代派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密斯·范·德·罗及其战后的实践活动表现出一种技术至上的典型趋向。这典型地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战前先锋派的理想探索在战后迅疾发展的经济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转化成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力量。他设计的芝加哥湖滨公寓和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不仅是新时代的技术纪念碑,也是现代都市摩天楼的商业形象和资本主义权利的表征建立了最重要的范本。密斯以一种精密的建筑美学与工业技术的最佳利用的高度结合,创造了特有的建筑文化。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塔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成为这个时代技术与资本的最强有力的象征。 战后,技术至上的意识形态还演绎出新的未来主义。一方面是战后西方世界技术持续强劲发展的激励,另一方面,以英国的班纳姆等人为代表的理论家也为这些畅想推波助澜。6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高级派代,其代表是英国的阿基格拉姆集团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 现代建筑派在主张建筑形式是从使用功能以及建造技术的逻辑关系中获得的同时,又极力推崇建筑师作为形式创造者的直觉与才能。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设计已经明显地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理解的分化状态,“重理”或“偏情”两种倾向的出现似乎已经说明了这点。

西方文化思潮论文

授课教师:时间:

从现代社会看宗教 摘要:宗教和科学彼此需要对方,而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科学可以帮助宗教拜托迷信,去伪存真,让我们更正确的认识世界,从而使宗教更纯粹,更有效的提升我们的灵魂去接近真理。而科学,也同样需要宗教的指导。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社会。 关键词:宗教科学现代社会 一、选题: 弗洛依德说“宗教是社会的精神病”,而弗洛姆则称“精神病乃个人的特殊宗教”。 二十世纪人类观念世界的最大改变,或许正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无独有偶,值此千年岁末,《经济学家》周刊所发表的系列纪念文集中,也以《讣告上帝》为题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另一方面,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种种邪教、迷信,仍然不乏信徒,而在物质主义充斥的当今世界,人类精神生活的混乱与信念世界的危机,也有目共睹,试问,宗教是否还有存在的时空,我们人类是否始终还是一种“信念的动物”。 二、引言: 身在一个佛教与基督教相结合的家庭中,与宗教相关的矛盾我也是见过不少的了。 我外婆以及她的子女们都是信奉佛教的,包括我母亲也是,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等等都是他们旅游的集中地,而我奶奶这边则是虔诚的基督徒,她本人就是沪西礼拜堂唱诗班的钢琴手,每个周末和圣诞期间,她都要去做礼拜,唱颂歌。 我本人目前还没有宗教信仰,可以说我比较倾向于无神论,但这恰好有利于我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与联系。 三、宗教是否还有存在的时空: “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①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只能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方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那么他究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正如材料一开始所引述的佛洛依德的那段话②,似乎宗教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难以得到发展。近几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尽管也伴随着对自然的破坏。但我们依靠科学认清了许多从前所不了解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被我们归为神的超能力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宗教,并且用科学来挑战宗教的理论。 ①摘自《宗教百科全书》——宗教的定义。 ②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家,在开始时,他把个人宗教活动和礼仪,看作为一种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不仅看到了宗教与神经症的外在相似,而且看到了它们内在的相似。

西方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 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建筑思潮源远流长,建筑领域的新古典主义也是频仍出现的思潮,人们甚至创造出新新古典主义之类的名称,以示不同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在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新古典主义建筑仍大量出现,即在现代主义建筑极盛时期,各国各地区形形色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仍是不绝如缕。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1.试比较中西文化中的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西方的理论,中国人没有一个本质上的神,这是儒家思想代表的皇权所决定了的,中国历来是皇权大于神权,不象西方中世纪就出现神权大于王权的,所以你所谓的宗教精神中国就不曾发生过。只有每一个教的教理,教义。 东方的宗教,比如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这类宗教带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因为东方人喜欢求人办事先送礼,所以佛道教的寺院香火比较旺盛,求神保佑的信众都购买大量的香烛元宝以及各类贡品,先上贡,然后磕头拜神,进而提要求。 西方的宗教没有送礼一说,一般就是像西方的交往一样,去了先认错,然后请求谅解,再提出庇佑。 西方人信宗教那是心的归依,而中国人总要的点实际的好处,不管是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也可以说中国人根本不信神。 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摘要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 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 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强调神对人的拯救, 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 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第二, 在对人生的关注上, 中国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 注重实际; 基督教追求彼岸的幸福, 强 调对于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第三, 中国宗教具有一种宽容精神; 基督教则具有强烈的独断性、排他性。 2.为什么当代西方会出现“基督教复兴”。 一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信仰者提供终极关怀模式

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对当代建筑思潮的影响

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对当代建筑思潮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衍生出的其他的艺术形式,尽管形式各有不同,但它们却是相通的,互相渗透,互相表达,经过被艺术家整合归纳,又共同服务于为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而当代建筑思潮又深刻地受到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波普艺术、极少主义与观念主义三个西方重要的艺术流派,分析这三种艺术思潮在发展过程中带给当代建筑设计思潮的启发和发展,分析当代建筑思潮的特点,寻求当代建筑设计的完善和创新,努力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理论体系。 随着当代艺术不断发展,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出现,建筑设计这一庞大的分支更是深受艺术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艺术形式都会影响着建筑思潮的走向,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都会借鉴当时艺术的主要形式,但是有些建筑师却走不出流行艺术的桎梏,简单模仿,没有创新,没有融合,而丢失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本文将论述当代艺术观念带给当代建筑思潮的思考和借鉴,希望可以给本民族的建筑师以启发,帮助建筑师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与当代艺术、民族特色完美的结合。 当代艺术的重要流派 1.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又被称为新达达主义,因其延续达达主义的艺术追求,大多数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拼合组织艺术。波普艺术产生于商业文化背景下,是一种更贴近大众,因此更为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它们都努力尝试去推翻抽象艺术,将其转化为表现强烈的符号、商标等。其灵感是来自我国的特色画种“锦灰堆”,即一种层层叠叠看似杂乱无章,其蕴含高深文化内涵的组合艺术,对当代艺术发展和建筑设计

影响深远。 2.极少主义艺术 极少主义,顾名思义是一种追求简约的艺术流派。它表现在绘画方面,用极少的色彩和形象去画画来表现色与形的关系,简化一切与表现主体无关的东西,它高度概括事物的本质,简约大方的设计手法却可以保证本质完全的贯彻,因此,建筑设计运用极简主义,可以形成一种简单明快的视觉感觉,给人以整体感,几乎全部的设计师都会受到极简主义的影响,而建筑师的意识形态,又会表现在建筑设计上,作用到建筑的形式感上。 3.观念艺术 观念艺术,即思想艺术,是一种出现在西方美术界的艺术风格,具有写意性的特点,其创作灵感和意图可以清楚的反映出社会上一个时期人民的生活发展状况。观念艺术表现手段多样,主要是决定于艺术家自己的看法,即只要作者认为自己表现出的是艺术,他便会陈列出自己的作品,因此观念艺术家们摒弃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实体物质,而直接使用照片或者语言等其他方法来表现人的观念和精神状态。 当代建筑的艺术思潮 当代建筑艺术曾倒退到旧时代风格,那是因为法西斯主义控制欧洲时,热衷复古造成的,这一时期使得建筑设计难以突破复古倒退的方向,但由于对艺术的热爱,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们还是坚持追求进步,按照先进的审美标准去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特别注意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且经常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密切的交流,广泛对比思考不同的设计思维,精确的设计建筑物。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还注意多元化的设计,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吸收当地的风俗习惯,紧密结合民族独有的文化,深入了解挖掘当代的特色,了解人们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需求等多方位的需求,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评析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评析 来源:作者:时间:2009-10-30 点击: 对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研究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西方思想理论界如何进行文化的研究,以及自然分化出的种种流派;二是当代西方社会在新的背景下所呈现的诸种文化现象。但在具体的分析研究中,这两者又无法完全分离。在此,不妨作个模糊处理,将两种情况揉在一起,从总体上加以分析和阐释。 一、表现与特征 1·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兴起———回归日常生活的努力 在西方,狭义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是指二十世纪50年代诞生、在60年代以后以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英国学者的研究取向与研究成果。广义的“文化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是指包含了许多传统、理论和方法的有关文化的种种研究。英国之外,法国、德国、美国都有基于本国传统且蔚为大观的文化研究。在研究的范围上,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是一个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的领域:婚姻、时尚、玩具、身体、身份认同、公民性、全球经济力量、城市贫民、消费、广告、肥皂剧、寡妇殉葬、性别歧视、黑人政治、同性恋、地理政治等无数对象或领域;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各种主义和理论;文学、社会学、媒体与传播研究、语言学和历史学等若干学科和专业。 这里,我们会问为什么要研究文化,或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意义的研究?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的观点可以算作一种回答:在战后的西方,文化首次成为整个物质再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力量,被明确地纳入了它在高度现代主义时期所极为蔑视的商品生产领域。而且,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象征性的宗教领域、艺术等全都渐渐地从政治机构和经济机构中分离出来,艺术被转入了市场。也就是说,在战后的西方,文化已成为整个物质再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在经历了现代性的分裂和陌生化之后,文化生产重新加入到一般生产的行列,如今更是完全受制于商品形式。艺术品成为控制力量的载体,这与其说是因为它以前现代的形式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机构联系起来,不如说是因为艺术品模仿了商品形式的命运,正如特奥多·阿多诺曾指出的,商品形式本身就是意识形态。 以研究的取向和目的而言,此时许多的西方学者敏锐观察到整个社会在阶级结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和价值选择等方面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企图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色透视人们的政治意愿、价值选择和信仰态度。换句话说,文化研究之所以被高度重视,伊格尔顿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文化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包含着就

西方现代艺术赏析尔雅复习资料

1.现代艺术导论 1. [单选题]请问西方现代艺术的灵魂是什么? A.怀旧情结 B.新之崇拜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本质是() A.再现性 B.表现性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泉》 B.《欧米哀尔》 我的答案:A 4.[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 A.创新精神 B.怀旧情结 我的答案:A 5.[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现代艺术的有() A.罗丹的《欧米哀尔》 B.范安格尔的《泉》 C.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D.埃菲尔铁塔 我的答案:ACD 6.[多选题]“艺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我的答案:AC 2.印象主义艺术:阳光下的诗篇 1.[单选题]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的艺术家是() A.爱德华·马奈 B.爱德华·德加 C.克洛德·莫奈 D.雷诺阿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若一物体不吸收任何光谱色,则该物体呈现出什么颜色? A.灰色 B.白色 C.黑色 D.七彩色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阳光下的裸女》 C.《草地上的午餐》 我的答案:C 4.[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3.jpg A.《印象·日出》 B.《睡莲》 C.《威尼斯大运河》 我的答案:A 5.[单选题] 构图上被称之为“钥匙孔美学”的是哪位艺术家() A.爱德华·马奈 B.埃德加·德加 C.克劳德·莫奈 D.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我的答案:B 6.[单选题] 《阳光下的裸女》的作者是谁? A.爱德华·马奈 B.雷诺阿 C.克洛德·莫奈 D.爱德华·德加 我的答案:B 7.[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莫奈的经典艺术有() A.《睡莲》 B.《鲁昂大教堂》 C.《印象·日出》 D.《福利斯·贝热尔的吧台》 我的答案:ABC 8.[多选题]促进印象主义产生的原因有() A.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 B.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 C.前辈艺术大师对光线和色彩的实践 D.浮士绘艺术 我的答案:ABCD 3.新印象主义艺术:点上去的艺术 1.[单选题] 这件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C.《草地上的午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