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0200523121254)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0200523121254)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0200523121254)

班级:八()班姓名:

实验课题: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器材:刻度尺、木斜面、小车、秒表、金属片。步骤:1、如图,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V 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路程

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 1=

t 1= V 1= S 2= t 2= V 2=

S 3= S 1—S 2= t 3= t

1—t 2=V 3=

6、根据测得的数据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3。s

v t

=实验原理: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图像专题

物理复习专题《运动的快慢》图像题专题 1.(2012?上海)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 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a 、b 、c 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 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A ) 2.(2012?泉州)如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s ﹣t 图象,则图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 ﹣t 图象是( B ) 3.(2011?南平)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 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 是( C ) 4.(2011?泸州)甲、乙两位同学 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 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在下图中分别作出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 、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B ) 5.(2011?湖州)某同学的 爸爸携全家 驾车去太湖 渔人码头游 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6.(2010?台湾)如图为一物体朝固定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在下列四种运动中,何者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最可能以如图表示( C ) 7.(2010?广州)甲、乙两人同时从 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D ) A . B . C . D . 8.(2009?潍坊)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9.(2009?恩施州)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A . 甲的s ﹣t 图一定为图线a B . 甲的s ﹣t 图可能为图线b C . 乙的s ﹣t 图一定为图线c D . 乙的s ﹣t 图可能为图线a A . B . C . D . A .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前2s 内,小明跑得更快 C . 8s 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 . 8s 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A . B . C . D . A . 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 . 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 . 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 D . 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 A . 汽车沿着直线自静止加速的过程 B . 物体由静止自由铅直掉落的过程 C . 机车沿直线运动,紧急刹车至静止的过程 D . 保龄球在无摩擦力的水平面上,沿着直线滑动的过程 A .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 . 4s ~8s 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 . 0s ~8s 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 . 8s 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物理小组的几位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分别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1)实验中,他们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 和 ,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时,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并尽量使它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将做 运动,斜面坡度不变时,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将越 (填“大”或“小”);若保持通过的路程不变,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越 (填“大”或“小”). (4)如图乙所示为小红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情景,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 cm ,时间为 s ,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 。 (5)小明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从而测出小车在斜面上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测得t AB =1.6s ,t AC =2.5s ,则AC 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若AB 、BC 、AC 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ν1、ν2、ν3,则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由于AB=BC ,可得ν3= (填“”或“”)。 (6)如图丙,小明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AB 段的平均速度ν1会偏___________。 (7)如图丙,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起点 终点 点 丙

上海江宁学校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5cm, s BC=15cm,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______; 【来源】安徽合肥包河区四十八分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9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加速 0.5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球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可判断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 (2)[2]AC段的路程 s AC=s AB+ s BC =5cm+15cm=20cm=0.2m 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0.2m 0.5m/s 20.2s AC AC AC s v t === ? (3)[3]由(1)[1]已知小球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描述的是减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描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小,描述的是加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先做减速后做加速,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C。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检测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铁轨 B.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C.车窗 D.路边的树 2. 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小鸟在空中飞行 B.河水流动 C.水凝固成冰 D.雨滴下落 3. 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内通过的路程,那么它前内的速度是( ) A . B . C . D .无法确定 4. 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 系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 s 内,小明跑得更快 C.8 s 内,小明的速度是5 m/s D.8 s 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5. 如图2所示为晓艳旅游时记录汽车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图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出发8 h 内和l2 h 内走过的路程相同 B.在5 h 到8 h 内共走了270 km 的路程 C.汽车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47.5 km/h D.汽车在2 h 至4 h 之间速度最快,那时的速度为12 m/s 6. 小芳骑着自行车在上学的路上,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 参照物是( ) 图2 A.路旁的树木 B.迎面走来的行人 C.小芳骑的自行车 D.从小芳身边超越的汽车 7. 小李家准备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只需3 min 。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 ) A.200 m B.400 m C.2 000 m D.10 000 m 8. 运动会上,100 m 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 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9. 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 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 km/h 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 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 km 。则( )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 10. 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40 m ,需40 s 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 min 30 s 的时间沿操场 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于( ) A.400 m B.300 m C.200 m D.150 m 11. 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由s = t 可知,运动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s /m 2468O 10203040t /s 小华 小明υ/(km·h -1)2468O 306012090t /h 1012

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导学案)

第二章 第3节 测量物体的速度(04) 班级 姓名 评价 命题人: 审题人: 【学习目标】 1.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会用图像法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第一环节 自主学习——见龙在田 【自学教材】阅读教材P27——P30填写《探究丛书》P25页和P29页“知识要点”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飞龙在天 【导学点拨】 一.测量斜面小车的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的公式: 2.测量所需要的仪器: 和 3.实验操作要求 ①.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调整斜面倾角在20°左右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 ②.确定小车在斜面的初始位置和理想的终点位置并装上金属片,测量出路程S 1。 ③.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路程S 1的时间t 1 。 ④.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 金属片的距离S 2。 ⑤.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 2 的时间t 2. ⑥.计算平均速度并填在表格中。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 1= t 1= v 1= s 2= t 2= v 2= 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__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 二.匀速直线运动 时间t 0 1s 2 s 3 s 4 s 5 s 距离s 0 0.6m 1.2 m 1.8 m 2.4 m 3.0 m 速度v 想一想: 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一个物体若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的运动路径是 ;二是它的速度大小保持 。 t/s s/m t/s v/(m/s )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讲解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2.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 3.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要点诠释: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要点二、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要点诠释: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要点三、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Ⅰ.课堂导入 考点分析: (1)考查重点: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出物体运动速度,得到v-t图像,从而分析物体运动情况。 (2)2016高考考向前瞻:运动图像。考查从图线斜率、面积、正负等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近而延伸至对受力和功能关 系的综合分析。 Ⅱ.同步讲解 一、要点提纲: 打点计时器 1. 仪器介绍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个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 纸带上的点表示了相应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所打点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 分类

(1)电磁打点计时器 图示是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图,图中标出了几个主要部件的代号及名称。 当给电磁打点计时器通电后,线圈产生磁场,放在线圈中的振片被磁化,由于线圈通的是交变电流,电流方向不断变化,振片就会因反复地受到向上、向下的吸引而不停地振动起来.当交变电流的频率是50 Hz时,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振针每0.02 s打下一个点。 (2)电火花计时器 图示是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图.图中标出了几个主要部件的代号,它们的名称见图。 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使墨粉在纸带上打出墨点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 时,它的脉冲放电周期也是0.02s,即每隔0.02s 打下一个点。 [试一试] 1.打点计时器能使用直流电源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直流电无法改变电流方向,交流电可以使针或者火花塞放电打点 假设交流电源的频率不是50Hz,而是60 Hz,打点计时器还是每隔0.02 s打一个点吗?这时它将每隔多长时间打下一个点? 答:不是。此时,即每隔打下一个点 3. 使用 (1).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①用限位孔限定纸带,复写纸压在纸带的上面.通电,振片带动振针打点.若纸带运动,其上就会留下一行小点。(穿孔压复通电打点) ②如由物体带动纸带运动,物体的位移就对应为纸带上相应点间的距离,运动时间可由该距离上点痕的数目计算。 (2).电火花计时器的使用 ①使用时,墨粉纸盘套在纸盘轴上,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当接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放电针、墨粉纸盘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套轴穿孔通电按脉打点) ②这种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实验误差也比较小。 (3).两种打点计时器异同比较 实验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式,当很小时,可以认为表示t时刻的瞬时速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_第三节_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习题(含答案)

第三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速度公式v =s t 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 .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2.“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 s 的频闪照片,A 、B 、C 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 位置运动到C 位置通过的路程是__3.84__cm ,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19.2__cm/s 。 3.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知小车甲做__匀速直线__运动,速度大小为__1__m/s 。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__西__运动。 4.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 s 的平均速度是4 m/s ,后4s 内的平均速度是7 m/s ,求该物体在6 s 内的平均速度。 解:物体在前2 s 内通过的路程:s =vt =4 m/s ×2 s =8 m , 后4 s 内的路程s =vt =7 m/s ×4 s =28 m , 则物体通过的总路程是28 m +8 m =36 m,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 =s t = 36 m 4 s +2 s =6 m/s 。 5.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C ) A .刚离开站台的公共汽车 B .草地上向前滚动的足球 C .商城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D .机械闹钟匀速转动的指针 6.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 B .根据公式v =s t ,可知物体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C .运动得快的物体速度一定大 D .跳水运动员跳水的全过程不可以看成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理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下面是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阅读!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案

单县实验中学初二物理学案 主备:鹿时魁审核:初二物理组 课题:§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通过看实验视频和课本27-2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取长约80cm、内径10mm的均匀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两端密封||。 2、实验原理:v=____________||。 3、实验操作:倒转玻璃管||,保持___________||,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从某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______s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最后用_______测量||,将实验数据填入以下表格中||。 4、数据分析:计算气泡在每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填入表格||,看看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像研究:还可以用_________来记录数据||,这样易于直观了解物理过程||,找出其中的规律||。 画图方法:在以上直角坐标系中||,描述出气泡的位置||,将这些点用________ 第1页/共5页

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幅关于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关系的图像||。 看图可知:这是一条_______线||,表示该气泡做____________运动||。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阅读课本28-29页内完成下列内容||。 1、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运动||,在________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____________的_______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2.思考与讨论: (1)一个物体若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的运动路径是;二是它的速度大小||。 (2)嫦娥二号卫星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3)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min钟内通过的路程是30m||,在第2min 钟内通过的路程是30m||,在第3min钟内通过的路程也是30m||,则物体在这3min 内所做的运动() 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选项都不对 3、观察课本29页图2-3-5||,把这位同学百米赛跑的数据填入下列表格||。 数据分析:计算运动员在每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填入表格||,你会发现不同时间段的速度是__________||,我们把这样的运动叫______________||。这就是我们在实际中常见到的情形||。 3、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精确地考察每一个时刻的运动||,也可以用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的速度及加速度

授课类型 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目的 1.掌握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2.掌握对纸带上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 3.能利用打出的纸带测定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掌握在极短的时间内物体的瞬时速度近似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一近似方法。并 利用测出的速度,画出v-t 图象,通过图象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5.掌握建立图像的一般规律,了解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6.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尊重原始测量数据这一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 考点分析: (1) 考查重点: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出物体运动速度,得到v-t 图像,从而分析物体运动情况。 (2) 2016高考考向前瞻:运动图像。考查从图线斜率、面积、正负等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近而延伸至对受力和功 能关系的综合分析。 一、要点提纲: 打点计时器 1. 仪器介绍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 打一个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 )。 纸带上的点表示了相应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所打点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 分类 (1)电磁打点计时器 图示是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图,图中标出了几个主要部件的代号及名称。 当给电磁打点计时器通电后,线圈产生磁场,放在线圈中的振片被磁化,由于线圈通的是交变电流,电流方向不断变化,振片就会因反复地受到向上、向下的吸引而不停地振动起来.当交变电流的频率是50 Hz 时,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振针每0.02 s 打下一个点。 (2)电火花计时器 图示是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图.图中标出了几个主要部件的代号,它们的名称见图。 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使墨粉在纸带上打出墨点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 时,它的 Ⅰ.课堂导入 Ⅱ.同步讲解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易错题(答案)

物理错题 1、一列匀速行驶的列车,有一节宽为2.5m的车厢被垂直于列车运动方向射来的一颗1000m/s的高速子弹击穿,在车厢两侧留下的弹孔沿列车前进方向的距离为10cm则列车的速度为? 2、小雨以2m/s的速度沿着平直马路向前走,远远看到前方400m 处叶子姐姐正朝他跑来,叶子姐姐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他俩经过s相遇。 3、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在山崖的正前方行驶,司机按响喇叭2s 后听到回声,求:司机按响喇叭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4、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米/秒,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秒后被探测仪器接收. (1)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______声波(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探测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某同学受启发,思考能否利用此声波来测量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呢?你认为______(“能”或“不能”),理由:______. 5、子弹在离人24米处以750米每秒的速度离开枪口。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已前进了多少米(声速是340m/s) 6、6.坐在向北行驶的汽车内的乘客。看到路旁的行人正在向南运动,则此行人的实际运动方向是() A 一定是向北运动 B 一定是向南运动 C 一定是静止的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7、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A.向南运动B.向北运动 C.由北向南运动D.无法判断 8、甲、乙两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在下列几种情况中,能判断乙车比甲车慢的是() A.甲通过的路程为4000米,乙通过的路程为20米 B.甲通过1000米的同时,乙通过路程1200米 C.甲在30分钟内通过40千米,乙在2.5小时内通过150千米 D.甲的速度为54千米/时,乙的速度为20米/秒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房屋造好以后,它就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所以固定在地球上的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加速度速度-实验报告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时间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和计算打下某点时的瞬时速度。 二、实验原理 1、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若x1、x 2、x 3、x4……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若△x=x2-x1=x3 -x2=……=c(常数),即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是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利用某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来计算打下某点时的瞬时速度. 3、由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1)根据Xm-Xn=(m-n)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选取不同的m和n,求出几个a,再计算出其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用V-t图像求物体的加速度:先根据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求几个点的瞬时速度,然后做出V-t图像,图线的斜率就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逐差法: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的位移分别是X1、X2、X3……则有:△X=X2-X1=X3-X2=X4-X3=……=aT2 . 由上式还可得到 : X4-X1=(X4-X3)+(X3-X2)+(X2-X1)=3aT2同理有 X5-X2=X6-X3=……=3aT2 可见,测出各段位移X1、X2……即可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就是我们所要测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

五、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 1、.纸带采集 2、实验数据记录 3、计算加速度(用计算和V-T图像两种方法)和某点的瞬时速度 六、实验误差分析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机械运动——长度时间测量、运动描述习题 1、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B.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C.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测量方法错误 D.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 2、在校运动会上,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下列测量工具中合适的是() A.分度值是1的米尺 B.分度值是1,长30m的皮卷尺 C.分度值是1,长30m的钢卷尺 D.游标长尺 3、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在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A.6.2分米B.62厘米C.6.20分米D.620.0毫米4、一列蒸汽火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远处的人看见火车头上冒出的烟是竖直向上的.这是由于() A.当时外界无风 B.火车顺风行驶,车速与风速大小相同 C.烟的喷出口是竖直向上的

D.烟有惯性 5、某乘客坐在一列火车里,他看见窗外另一列火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乘客坐的火车一定向西行驶 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东行驶 C.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西行驶 D.窗外的火车有可能静止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彩云B.轻舟C.高山D.两岸 7、(2011?济宁)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8、为测量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有位同学这样做:先测整个课本的厚度,结果为0.7,然后他翻到课本的最后一页,看到页码为178,他计算得到纸的厚度为:0.72÷178=0.004. (1)他计算中存在的错误是:; (2)正确的计算应当是:. 9、(2005?江西)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 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s.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机械运动的兴趣引入(如宏观的天体运动或微观的分子运动) 教学重难点: 1.参照物选择 2.平均速度的测量和计算 知识点一: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 (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测量长度的主要工具是,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①,②,③,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要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⑴ = m = cm, ⑵ 720s = min = h,⑶ 36min = h = s,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把细钢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绕32圈后用刻度尺 量线圈长度为 cm ,细钢丝的直径是 mm。 4.如图所示,请你写出圆柱体的直径为 cm, 5.⑴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刚数出了100张相同的纸张,压齐后,用刻度尺测出了100张 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μm。 ⑵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了这段线圈的总长度为L,则细铜丝的直径 为。⑶小明想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次所间隔的时间,他用停表测量,在1min内脉搏跳动了72次,则脉搏跳动一次大约需 s。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通常是30s和60s两种,常用停表的分度值有两种和,停表上边的按钮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秒的转动。小表盘一周量度30min,分度值为.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用停表测出物体在某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利用v=s/t 求出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会越来越快,怎样计算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呢?各段的平均速度有什么关系呢? 假设猜想:平均速度越来越大。 实验设计探究:[实验设计方案] 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沿斜面滑下时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距离,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s/t 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3.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和刻度尺。 4.实验方法与步骤:(1)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斜面的距离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 s 1=2.4 t 1= v 1= s 2=1.2 t 2= v 2=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实验点拨:1.测量小车通过的距离要用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做到“放对、读对、记对”。 2.测量时间要用停表,实验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使用熟练后可减小测量时间时的误差。 考点: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例1】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完整word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经典习题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 (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A长度为厘米. (2)图(b )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A长度为厘米. (3)如右图所示是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是 mm. 2、某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作出如下的记录()(1)18.74厘米 (2)1.87X102毫米 (3)0.187米 (4)1.874X102毫米 A.(1)和(3) B.都符合要求 C.(2)和(4) D.(1)和(4) 3、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恰当的单位填在横线上 (1)一位同学的身高175 (2)一本物理书长2.67 (3)一元硬币的直径18.0 (4)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 4、用一把学生的三角尺,测得一个物体的高度,共得五组数据如下:(1)4.57cm; (2)4.56cm;(3)4.44cm;(4)4.58cm;(5)4.59cm.其中有问题的数据是哪个?。该物体高度值应为多大?。 5、用拉长的塑料软刻度尺测量衣服的长度时,测量 结果将比真实值 . 6、如右图所示,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铁丝,则铁 丝直径约 mm. 二、选择题 1.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 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2、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o C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3、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4、2012年5月22日,美国“猎鹰9号”火箭把“龙”号飞船送入太空,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龙”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相伴而飞.空间站丙宇航员透过舷窗看到“龙”号飞船如图所示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宇航员选取的参照物是()A.舷窗 B.地球 C.太阳 D.“龙”号飞船 5、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木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点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km dm cm mm um 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 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3、参照物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 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4)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讲解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责编:武霞 【学习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2.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 3.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要点诠释: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要点二、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要点诠释: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要点三、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

八年级物理运动学竞赛训练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运动学竞赛训练试题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一. 选择题:(3分×10=30分) 1.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米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米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去打捞,则( )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 2.隧道长550米,一列火车车厢长50米,正以36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车厢中某乘客行走的速度为1米/秒,当列车过隧道时,乘客经过隧道的时间至少为( ) A.5秒 B.50秒 C.55秒 D.60秒 3.蒸汽火车沿平直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4.甲乙两船相距50千米同时起船,且保持船速不变,若两船同时在逆水中航行,甲船航行100千米,恰赶上乙船,若两船都在顺水中航行,则甲船赶上乙船需航行( ) A.50千米的路程 B.100千米的路程 C.大于50千米小于100千米路程 D.大于100千米的路程 5.坐在甲飞机中的某人,在窗口看到大地向飞机迎面冲来,同时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 B.乙飞机一定在作上升运动 C.乙飞机可能与甲飞机同向运动 D.乙飞机可能静止不动 6.一列长为S的队伍以速度u沿笔直的公路匀速前进.一个传令兵以较快的速度v从队末向队首传递文件,又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队末.如果不计递交文件的时间,那么这个传令兵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是( ) A.2S/u B.2S/v+u C.2S v /v2+u2 D.2S v /v2—u2 7.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沿直线向B点走去.乙先到达B点,然后返回,在C点遇到甲后再次返回到B点后,又一次返回并在D点第二次遇到甲. 设整个过程甲速度始终为V,乙速度大小也恒定保持8V.则S 1:S 2 ( ) A.8:7 B.8:6 C.9:8 D.9:7 8.根据图中所示情景,做出如下判断: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B.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C.甲船可能静止,乙船可能静止 D.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个 B.1个 C.2个 D.3个 9.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当它出发时恰好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以后每隔15分钟就有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卡车在途中遇到6辆公共汽车,则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可能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